为了提高矿工隐患辨识能力、降低矿工不安全行为发生概率,实现矿工视知觉不安全状态综合评价,首先,研究基于矿工视知觉不安全状态内涵及形成过程,通过扎根理论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组合赋权法...为了提高矿工隐患辨识能力、降低矿工不安全行为发生概率,实现矿工视知觉不安全状态综合评价,首先,研究基于矿工视知觉不安全状态内涵及形成过程,通过扎根理论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组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通过ABC(Activity Based Classification)分类法将指标分为三级;最后,采用云模型法实现矿工视知觉不安全状态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矿工视知觉不安全状态是一种受外部信息、环境、个体感知及认知水平影响的安全行为能力不佳状态;(2)照明条件、对比度、表现形式、微气候、经验、视野、噪声、情绪是矿工视知觉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3)H煤矿矿工视知觉不安全状态评价结果为比较安全,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展开更多
为提升矿工的风险感知水平,基于文献调研和试验研究,将噪声暴露分为0、15、30、45 min 4阶段,设计不同噪声暴露时间风险感知任务试验,采集被试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与行为数据,运用配对t检验、非参数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为提升矿工的风险感知水平,基于文献调研和试验研究,将噪声暴露分为0、15、30、45 min 4阶段,设计不同噪声暴露时间风险感知任务试验,采集被试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与行为数据,运用配对t检验、非参数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究不同噪声暴露时间对矿工风险感知水平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1)被试的正确率受噪声暴露时间影响显著,随暴露时间的延长,正确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不同噪声暴露时间下进行风险感知任务显著激活位于眶额叶(OFC)、额极区(FPC)与背外侧前额叶(dlPFC)区域的通道,且左半脑激活程度略大于右半脑;(3)不同阶段脑区间呈现阶段性协作关系。无噪声阶段背外侧前额叶与额极区协作,噪声暴露时间为15 min时,额极区与眶额叶协作增强,暴露30与45 min,背外侧前额叶左右半球间协作增强。展开更多
文摘为了提高矿工隐患辨识能力、降低矿工不安全行为发生概率,实现矿工视知觉不安全状态综合评价,首先,研究基于矿工视知觉不安全状态内涵及形成过程,通过扎根理论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组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通过ABC(Activity Based Classification)分类法将指标分为三级;最后,采用云模型法实现矿工视知觉不安全状态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矿工视知觉不安全状态是一种受外部信息、环境、个体感知及认知水平影响的安全行为能力不佳状态;(2)照明条件、对比度、表现形式、微气候、经验、视野、噪声、情绪是矿工视知觉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3)H煤矿矿工视知觉不安全状态评价结果为比较安全,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文摘为提升矿工的风险感知水平,基于文献调研和试验研究,将噪声暴露分为0、15、30、45 min 4阶段,设计不同噪声暴露时间风险感知任务试验,采集被试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与行为数据,运用配对t检验、非参数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究不同噪声暴露时间对矿工风险感知水平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1)被试的正确率受噪声暴露时间影响显著,随暴露时间的延长,正确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不同噪声暴露时间下进行风险感知任务显著激活位于眶额叶(OFC)、额极区(FPC)与背外侧前额叶(dlPFC)区域的通道,且左半脑激活程度略大于右半脑;(3)不同阶段脑区间呈现阶段性协作关系。无噪声阶段背外侧前额叶与额极区协作,噪声暴露时间为15 min时,额极区与眶额叶协作增强,暴露30与45 min,背外侧前额叶左右半球间协作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