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6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碳、水、环”约束下的煤炭减损开采地质保障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双明 李识博 +6 位作者 孙强 侯恩科 耿济世 师庆民 王生全 周书涛 郑鑫超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受“缺油,少气,相对富煤”能源资源禀赋制约,煤炭开发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兜底保障。当前,煤炭开发中,碳排放增加、水资源损害和水质污染、生态环境损害等是制约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碳、水、环”三重约束难题,如何协调煤炭资源的安全开... 受“缺油,少气,相对富煤”能源资源禀赋制约,煤炭开发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兜底保障。当前,煤炭开发中,碳排放增加、水资源损害和水质污染、生态环境损害等是制约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碳、水、环”三重约束难题,如何协调煤炭资源的安全开采和绿色开采,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战略需求,成为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瓶颈。围绕煤炭开采地质条件演化和多圈层结构响应,提出了破解煤炭安全开采、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6R”(可恢复“Recover”、可再用“Reuse”、可减损“Reduce”、可再储“Restore”、可循环“Recycle”、可再生“Renewable”)开发理念和煤矿区资源安全、绿色开采和减损地质保障的科学内涵和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包括:明晰煤炭开采地质条件的演化规律,厘清安全开采与绿色开采的关系,建立煤炭安全开采和绿色开采的协调机制,应用地质工程手段保障煤炭安全减损开采和绿色开采,形成煤炭开发、多资源利用、水土保护、生态屏障、土地安全等一体化的全链条调控策略和开发理念;基于安全开采和绿色开采协调的“碳、水、环”约束下煤炭开采区采动影响地质结构和地质条件功能再利用理念,建立基于煤炭开采区地质结构保护与煤炭安全、绿色开采的多方位、全时空监测-预测-预警体系,剖析减损开采的地质主控因素,提出关键岩层组合关系和隔水封闭层位的动态评价和保护与修复方法,形成基于关键岩层和隔水层损害程度、宏观裂隙形态与地下水导流能力控制的减损开采理论与模式;推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地质条件保护、修复、利用→资源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全周期和全链条减损保障研究,通过开采调控、岩层控制、工程防治和修复重构,形成多圈层功能服务的煤矿区地质条件保护和重构技术及理论,打造“碳、水、环”约束下地质条件再利用的煤炭开采区“碳-水-生态-能源”的储蓄库,发展人地和谐和产业可持续开发模式。“碳、水、环”约束下的煤炭减损开采地质保障研究,服务于煤炭安全、绿色开采和地质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煤炭开采区地表生态和谐与地下空间功能利用,形成能源安全牵引、减碳低碳驱动、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和谐下的煤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全链条开发减损地质保障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环”三重约束 多圈层响应 减损机制 煤炭开采地质保障 全链条综合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时代的矿井地质工作展望——矿井开采智能地质保障技术体系架构 被引量:4
2
作者 夏玉成 孙学阳 +2 位作者 苗霖田 郭晨 杜荣军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6,共13页
【背景和意义】面临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严峻挑战,煤矿智能化是新时期煤炭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矿井地质工作为地下煤矿开采提供地质基础和保障,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将日益增强。通... 【背景和意义】面临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严峻挑战,煤矿智能化是新时期煤炭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矿井地质工作为地下煤矿开采提供地质基础和保障,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将日益增强。通过“矿井地质+人工智能”,构建“矿井开采智能地质保障技术体系”,为矿井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提供全方位和全过程地质保障,是新时期矿井地质工作契合煤矿智能化建设目标的发展方向与必然趋势,必将成为助推矿井地质工作提质增效的新质生产力。【方法和结果】在探讨矿井开采智能地质保障技术体系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初步搭建了矿井开采智能地质保障技术体系架构,并对构成该技术体系的5个子体系:基础地测信息智能化管理、矿井地质灾害的智能化预测预警、矿区生态环境的智能化监测预测预警、开采有利区块的智能化辨识、透明工作面子体系,及其核心工作模块进行系统梳理。【结论】同时特别强调,在地质探测、检测技术手段不断进步的前提下,矿井开采智能地质保障技术体系的有效性取决于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归根结底取决于地测人员的数量和专业素养,呼吁进一步加强矿井地质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地质 人工智能 地质保障 技术体系 人才队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地质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念秦 李仁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9-136,共8页
地质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是否协调的标准之一。开展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调节人类活动强度,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量化综合评价模型,分析评价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1980年、1990年、2000年... 地质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是否协调的标准之一。开展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调节人类活动强度,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量化综合评价模型,分析评价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地质环境承载力,并利用相等间隔法将承载力等级划分为好、较好、中、较差、差五个等级,进而获得各评价时间地质环境承载力分区图。经对比分析,在评价时间内研究区中北部冲洪积平原承载力指数平均下降率为5.63%;南部基岩山区承载力指数平均下降率为5.19%。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以达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调控地质环境变化趋势、减小危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承载力 地理信息系统 综合评价模型 分区图 对比分析 区域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地质层改性的理论架构、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4
作者 王佟 韩效忠 +8 位作者 吴兆剑 赵欣 曹安业 张彪 程彦 李聪聪 孙鹏杰 王伟超 宁建鸿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1-505,共15页
新时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对煤炭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以资源勘查为主的传统地质勘查理论与技术方法需进一步优化、创新与发展,以适应矿山绿色勘查、高效安全智能化开采及生态环境友好绿色开发的新需求。研究指出,矿山开发过程中... 新时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对煤炭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以资源勘查为主的传统地质勘查理论与技术方法需进一步优化、创新与发展,以适应矿山绿色勘查、高效安全智能化开采及生态环境友好绿色开发的新需求。研究指出,矿山开发过程中的资源、安全和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地质问题,与岩层等地质层(体)的地质属性密切相关,通过人工措施实现地质属性的定向改造已成为地质勘查工作的又一新内容,可有效提升矿山地质保障能力。据此,从地质条件变化研究入手,提出矿山地质层改性的概念,从理论架构、研究内容、工程技术应用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尝试建立矿山地质层改性理论和技术体系。地质层改性的科学内涵是在不改变地壳浅层空间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区域局部或部分岩层地质属性的正向改良,科学问题是先天条件和采动影响下地质层(体)地质属性的制约机制,核心技术是基于地质属性差异的矿山地质层(体)的精细识别和精准改良技术,技术目标是实现地质层(体)由不利于开发的负向属性向符合预设条件的正向属性转化,以改良制约资源综合利用的不良资源地质属性,弱化采动引发的冲击地压、水害、瓦斯突出等有害安全地质属性,消减地表沉降、地形地貌破坏、水系断流、矿井水污染等失衡生态地质属性,为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煤炭安全开发以及生态环境友好提供地质保障。矿山地质层改性理论将地壳浅层空间地质层(体)系统的观念贯穿整个改性过程,突出场效应和多场叠加制约下的地质属性及演变规律的重要性,强调基于自然优良属性的仿生改良和近似恢复重构等改性技术的系统性,从源头保障地壳浅层空间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一体化推进资源、安全和生态地质属性的系统改性,为矿山绿色安全高效生产地质保障提供全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层改性 资源地质层 安全地质层 生态地质层 多场叠加效应 地质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开采地质体复合损害与减损保障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双明 孙强 +8 位作者 胡鑫 耿济世 侯恩科 王生全 周书涛 师庆民 袁士豪 陈凯 宋世杰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目的和背景】煤炭长期处于我国主体能源地位。随着近年开采规模和强度的增大,煤炭开采区岩石、土壤、水圈、生态环境的关联程度得到强化,急需从地球系统科学的理念出发,理解煤炭安全开采和绿色开采中围岩移动变形、冲击地压、煤与瓦... 【目的和背景】煤炭长期处于我国主体能源地位。随着近年开采规模和强度的增大,煤炭开采区岩石、土壤、水圈、生态环境的关联程度得到强化,急需从地球系统科学的理念出发,理解煤炭安全开采和绿色开采中围岩移动变形、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涌突水、地面沉陷、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等之间的耦合关系和链生特征。【方法和结果】提出基于地质结构控制和岩体结构采动响应的地质体复合损害科学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减损地质保障思路,包括:(1)开展煤矿区煤−岩−水−土−生态圈层组合关系与动态响应特征研究,剖析复合损害形成的地质基础条件,厘清开发背景下各圈层采前、采中、采后地质条件动态演化特征,建立煤−岩−水−土−生态环境动态耦合演化模型。(2)建立复合损害协同驱动模型,精准识别量化各要素的关键状态参量,查明损害类型及其主控因素,揭示采动多场耦合响应规律与复合损害演化过程。(3)基于煤炭开采下多圈层损害之间的关联性,关注复合损害动态演化过程与对应关键状态参量变化,建立煤矿区复合损害协同预测监测与防控体系。(4)构建“五体系一平台”(精准勘探体系、智能感知体系、快速解译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工程减损体系和采动复合损害综合分析平台),科学分析煤炭埋藏条件、岩体结构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等自然因素及岩−水−土−生态环境多圈层响应规律等地质信息,实现地质结构条件透明化、评价模型及方法有效化、煤炭开发模式优选化、风险动态预测超前化、地质保障策略科学化。煤矿围岩复合损害地质保障研究能够为煤炭减损开采提供科学指导,服务煤炭绿色安全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形变 多圈层响应 复合损害 时空演化 地质减损 煤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木里矿区四号井生态地质修复与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欣 王佟 +4 位作者 王伟超 李聪聪 李飞 蒋志坤 李津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127,共9页
【目的】青海木里矿区地处祁连山腹地,为黄河重要支流大通河源头,属高原高寒冻土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本世纪初,矿区煤炭无序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其中四号井开采后面临高陡不稳定渣山边坡、大量采坑积水、冻土挖毁破坏、渣... 【目的】青海木里矿区地处祁连山腹地,为黄河重要支流大通河源头,属高原高寒冻土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本世纪初,矿区煤炭无序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其中四号井开采后面临高陡不稳定渣山边坡、大量采坑积水、冻土挖毁破坏、渣石占地与草甸破坏4类生态环境修复难题。【方法】从地质修复的角度,模拟原始地层结构和属性,对不同地质体进行生态地质层构建和再造修复。通过对南渣山滑坡后缘中部进行削顶减载,渣山表层构建坚硬的土壤基底层,采坑坑壁边坡清理、整治形成台阶或平台状,东侧坑底回填和冻土层修复,采坑积水整治形成高原湖泊,渣山采坑边坡人造土壤层和种草覆绿等多种生态地质修复措施,重新塑造四号井开采后的地形地貌形态。【结果和结论】本次治理范围总面积达1 670.31万m^(2),累计完成回填渣土916.03万m^(3),种草覆绿面积296.8万m^(2)。经历3年的生态恢复,木里矿区四号井的渣山山体整体稳定,用渣土成功构建出的人造土壤,自然生长的草种长势旺盛,地表水质良好,已实现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与周边环境整体自然融合的高原新景观。研究方法和效果为高原高寒地区的生态屏障保护和其他地区生态修复提供了成功经验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修复 生态地质层 高原高寒地区 不稳定边坡 冻土层构建 土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
7
作者 孙强 谷超 +5 位作者 耿济世 吴云 张玉良 葛振龙 黄震 胡建军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9,共10页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开采后遗留的地下空间既具有资源利用价值,也对环境存在潜在危害。因此,如何合理、高效地开发煤矿遗留空间资源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此,通过系统梳理煤矿地下空间利用特点和有机垃圾资...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开采后遗留的地下空间既具有资源利用价值,也对环境存在潜在危害。因此,如何合理、高效地开发煤矿遗留空间资源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此,通过系统梳理煤矿地下空间利用特点和有机垃圾资源化需求,提出了基于采煤地下空间的“可减量(Reduce)、可再用(Reuse)、可循环(Recycle)、可再生(Renew)、可再储(Restore)、可恢复(Recover)”的发展理念,构建了“煤矿地下空间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生物质储能模式,即将煤矿遗留地下空间改造为储能介质,实现有机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阐明了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科学特征及内涵。综合考虑煤矿地下空间储能的封闭性、恒温性和容量优势以及生物质储能特征,提出了好氧空间利用模式、厌氧空间利用模式、热解空间利用模式3种储能实现路径。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地质保障的科学技术难题包括:储能环境适宜性评价与分析、储能空间合理规划与高效利用、地质体性能演化与全周期运行状态感知、资源化产物精准对征利用与储能空间循环再造。研究为煤矿地下空间高效开发与有机废弃物绿色处理提供了创新性思路,助力煤炭行业实现产能优化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地下空间 有机垃圾资源化 地质保障 生物质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水深井地质存储水动力学演化及井型优选
8
作者 冯龙飞 王双明 王皓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29-3043,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部分煤矿面临高矿化度矿井水的处置难题,深井回注技术是实现其较低成本、大规模水治理需求的有效途径。以鄂尔多斯某矿深井回注案例为工程背景,采用基于热-流-固控制方程的数值模拟方法,针对矿井水深井回注多分支井型,开展... 鄂尔多斯盆地部分煤矿面临高矿化度矿井水的处置难题,深井回注技术是实现其较低成本、大规模水治理需求的有效途径。以鄂尔多斯某矿深井回注案例为工程背景,采用基于热-流-固控制方程的数值模拟方法,针对矿井水深井回注多分支井型,开展了分支数量、井距影响下回注流量、目标层孔隙水压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构建了倾斜钻孔注水流量-降深的理论解析并开展了多分支井型井距-流量的函数拟合,结合井建长度构建了单位回注流量的相对成本函数,并提出了最优井型和井距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①多分支井的回注流量规模远高于直井,分支井个数越多回注能力越大,都随注水时间呈对数衰减,大约1000d后注水流量趋于稳定;②多分支井系统回Q=a-bc^(x)注流量受分支井个数与井距联合控制,构建的井距-流量函数为,拟合系数达到0.98,在一定范围内回注流量随井距增大而增加后趋于稳定,以多分支倾角5°为例,当3种井型的井距分别超过200、300、400m后,回注流量保持稳定;③单位流量相对井建成本与井间距成正比,在相同井距离下多分支井个数越多成本增加越快,当2、3、4分支井的系统最大流量分别超过145、220、305m^(3)/h时,单位流量相对井建成本急剧增加;④以高矿化度矿井水回注需求为依据,以控制单位流量相对成本为目标,提出了多分支井最优井距与分支井个数的确定方法,以多分支倾角5°为例,当矿井回注流量需求介于77~149 m^(3)/h时,优选2分支井;当回注流量需求处于149~201m^(3)/h之间时,优选3分支井;当回注流量需求处于201~306m^(3)/h,采用4分支井为最优方案,最优井距可结合对应的井距-流量函数确定。研究成果为矿井水地质存储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 深井回注 回注流量 多分支井 井型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走廊边缘盆地带东部二叠系太原组煤与泥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对比
9
作者 骆得福 李得路 +5 位作者 陈应涛 赵晓辰 王行哲 王子龙 宋智博 屈文强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3-532,共10页
以北祁连走廊边缘景泰盆地太原组为研究对象,野外不同露头位置处采集黑色泥页岩及煤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测试,明确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重建两种岩性的古环境,揭示不同岩性的古环境差异.结果表明,相较于泥页岩,煤样表现... 以北祁连走廊边缘景泰盆地太原组为研究对象,野外不同露头位置处采集黑色泥页岩及煤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测试,明确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重建两种岩性的古环境,揭示不同岩性的古环境差异.结果表明,相较于泥页岩,煤样表现出显著更高的烧失量特征,其SiO_(2)和Al_(2)O_(3)等含量明显偏低,表明煤岩形成过程中接受的陆源碎屑物质供给量较泥页岩显著减少;相较于上陆壳均值,煤中Mo与U元素的富集因子>1,Zn、Sr、Ba、Hf、Ta、Th与Rb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泥页岩中V、Th与U元素富集,Sr、Ba、Ta与Rb均呈明显亏损状态.煤和泥页岩均呈现轻稀土元素高于重稀土元素的特征;成煤期气候较为炎热潮湿,水体覆水较浅,为贫氧-缺氧还原环境,水体盐度为半咸水环境,古生产力较高,泥页岩形成时期气候为炎热潮湿,覆水较深,还原条件更高,低于成煤期水体盐度,古生产力较弱.煤和泥页岩均未受明显的热液活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煤岩系 泥页岩 太原组 景泰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环境对铅锌矿渣的理化性质与重金属溶出特征研究
10
作者 韩福礼 李识博 +4 位作者 代俊芳 纪雅姝 安靖怡 周立志 耿济世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8-264,共7页
铅锌矿渣在酸性环境中易发生重金属迁移,对矿山及周边地质环境构成潜在生态风险。研究以陕西秦岭西段某铅锌矿区废弃矿渣为对象,开展了不同初始酸性环境的静态浸泡试验,并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1)浸泡液pH值随浸泡时间的延长先缓... 铅锌矿渣在酸性环境中易发生重金属迁移,对矿山及周边地质环境构成潜在生态风险。研究以陕西秦岭西段某铅锌矿区废弃矿渣为对象,开展了不同初始酸性环境的静态浸泡试验,并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1)浸泡液pH值随浸泡时间的延长先缓慢增大后趋于稳定。随浸泡时间的延长,浸泡液的电导率(EC)在初始pH=1、2情况下先下降后趋于稳定,在初始pH=3情况下先明显下降后明显上升,在初始pH=4、5、6、7情况下上升后趋于稳定。(2)Zn、Pb、Cu、Cd、Cr这5种重金属元素的释放速率均随着初始pH值的增大和浸泡时间的延长整体均呈下降趋势;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5种重金属元素的释放速率差异可能与各重金属元素溶解、置换速率不同有关。在初始pH=1、2的环境下,5种重金属元素的释放量较大,呈现先缓慢增加后减小的特征;在相同初始pH环境下,重金属元素Pb、Zn的释放量显著较大,这与矿渣的重金属元素含量以及相关矿物的活性有关。(3)随着浸泡的不断进行,孔径D的分布在初始pH较低的环境下增加更显著,孔径的大小及连通性显著高于较高pH环境下。(4)矿样中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的酸溶过程是影响电导率、浸泡液pH、孔隙结构等的根本原因;重金属矿物的酸溶是造成重金属离子释放的根本原因;酸溶过程中生成的弱溶解物在浸渣颗粒及其孔隙与裂隙表面的附着,是阻碍孔隙与裂隙发育及重金属离子溶出的重要原因。因此,控制矿堆向环境中释放重金属离子重点应关注堆积环境与堆积时长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渣 酸性环境 重金属 释放迁移 酸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保水采煤理念的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孙魁 范立民 +4 位作者 夏玉成 李成 陈建平 仵拨云 彭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30-839,共10页
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采煤引起的水资源破坏和地质环境变化,已经严重制约了矿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梳理保水采煤、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结合目前西部富煤缺水地区的地质环境现状,提出了基于保水采煤理念的地... 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采煤引起的水资源破坏和地质环境变化,已经严重制约了矿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梳理保水采煤、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结合目前西部富煤缺水地区的地质环境现状,提出了基于保水采煤理念的地质环境承载力内涵及基本研究思路。分析认为:基于保水采煤理念的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应将保水采煤理念与地质环境承载力理论有机融合,系统分析"采煤活动—水资源破坏—地质环境效应"作用机理,从寻求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地表生态环境保护3者之间的最优解中阐述内涵。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可采用属性分析、生态需求分析、数值分析、突变理论等方法,重点研究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承载能力及承载状态等级划分方法。对于承载能力的计算,可采用模拟实验,取得典型煤矿区承载能力下地质环境与开采强度临界值的关系数据,进而提取出控制和减轻煤矿区地质环境问题的保水采煤技术方法,确定合理的开采强度和规模。在承载力评价和计算的基础上,提出地质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协同监测技术方法,并给出了承载力预警等级判定标准。所提出的基于保水采煤理念的地质环境承载力内涵及基本研究思路,以期丰富和发展保水采煤及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科学内涵,为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煤炭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采煤 地质环境承载力 科学内涵 评价方法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现状综合评价分区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念秦 王永锋 王得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25-228,232,共5页
根据甘肃矿山实地调查资料,从矿山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矿山恢复治理难易程度4方面确定影响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的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矿山地质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模型。利用M... 根据甘肃矿山实地调查资料,从矿山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矿山恢复治理难易程度4方面确定影响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的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矿山地质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模型。利用MAPGIS空间分析模块求取综合指数的突变点以确定矿山生态地质评价分区的阈值,综合分析综合指数的分布特征,编绘甘肃省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分区图。分区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矿山 生态地质环境 指标体系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MAPGIS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与地质环境耦合协调时空演化分析--以临潼区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杨盼盼 王念秦 +1 位作者 郭有金 王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790-3797,共8页
基于2010、2013、2017年临潼区23个街办面板数据,利用组合赋权法,构建城镇化与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首次提出城镇化-地质环境耦合协调度概念模型,并对其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7年,临潼区城镇化发展水平... 基于2010、2013、2017年临潼区23个街办面板数据,利用组合赋权法,构建城镇化与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首次提出城镇化-地质环境耦合协调度概念模型,并对其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7年,临潼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升了5.9%,呈现出以骊山、秦陵、代王、斜口街办向北辐射的发展格局,地质环境承载力提高了6.9%,地质环境承载力依次为北部>中部>南部,位于东南部基岩山区的街办地质环境承载力最差;城镇化发展水平起点高的骊山、代王、秦陵街办发展速率较慢,但地质环境承载力提升空间较大;城镇化与地质环境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有较大提升,良好协调以上由48%提升至78%,濒临失调的街办于2017年降至0个,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集聚效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水平 地质环境承载力 组合赋权法 耦合协调度模型 ArcGIS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环境抗扰动能力的可拓学评价 被引量:6
14
作者 夏玉成 唐利君 张海龙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8-51,共4页
根据地质环境抗扰动能力合理规划开采强度,是保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煤矿区地质环境的抗扰动能力取决于构造介质、构造形态、构造界面、构造应力等构造环境要素,而且受地下水影响。由此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即有定... 根据地质环境抗扰动能力合理规划开采强度,是保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煤矿区地质环境的抗扰动能力取决于构造介质、构造形态、构造界面、构造应力等构造环境要素,而且受地下水影响。由此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即有定量体现的指标,又包含定性描述的指标。对地质环境的抗扰动能力进行分级评价,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模糊模式识别问题。应用以物元理论和可拓集合论为核心的可拓学理论评价方法,将矛盾问题转化为相容问题,将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将定性结论进行量化表达,为准确地评价煤矿区地质环境的抗扰动能力探索出一条比较理想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扰动能力 地质环境 可拓学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念秦 李仁伟 +2 位作者 蒲凯超 王鹏 彭朝洪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0-155,共6页
地质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是否协调的标准之一。开展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调节人类活动,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广受重视,硕果累累。该文综合总结、归纳、考量近30年来中... 地质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是否协调的标准之一。开展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调节人类活动,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广受重视,硕果累累。该文综合总结、归纳、考量近30年来中国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的基本情况,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自主理论探索阶段、实践运用与理论深化阶段、"3S"技术与大数据综合评价阶段。从评价流程、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评价模型等方面进行简要回顾与总结,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演化模型。最后认为国内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应包括:完善评价理论,更加客观地评价地质环境承载力;注重对敏感指标的研究;注重评价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承载力 阶段 评述 演化模型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商南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念秦 李仁伟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3-87,共5页
陕西省商南县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发是该县的支柱产业。频繁的矿山建设、开采活动是地质环境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由于矿山数量较多、集中性差,以商南县为研究区,构建包括矿业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基础地质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共计16... 陕西省商南县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发是该县的支柱产业。频繁的矿山建设、开采活动是地质环境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由于矿山数量较多、集中性差,以商南县为研究区,构建包括矿业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基础地质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共计16个指标的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研究区划分为196个4km×4km的评价单元,通过实地调查、统计年鉴等方式获取数据。基于SPSS20.0软件,利用熵值法计算各评价单元指标权重,并结合集对分析理论计算各评价单元联系度,最后依据联系度将其划分为"严重区""一般区"和"良好区"3类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区。结果表明:商南县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中北部矿山地质环境质量明显优于南部,且南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水沟镇、湘河镇、赵川镇等地,以地质灾害、矿渣占用土地、破坏植被及水土污染为主。"严重区""一般区"和"良好区"各占研究区面积的8.16%、46.95%、44.89%。评价结果可为商南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南县 矿山地质环境质量 评价单元 集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降尘粒度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端木合顺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0-163,182,共5页
笔者在西安市区11个取样点进行了为期1a连续采样,采集样品14件。结果证明,降尘可以分为大小明显的两群,小于10μm的颗粒物以工业污染的产物为主,较大颗粒主要为自然源沙尘。西安市降尘粒度明显偏小,其中≤50μm的颗粒占总量的80%~98%;... 笔者在西安市区11个取样点进行了为期1a连续采样,采集样品14件。结果证明,降尘可以分为大小明显的两群,小于10μm的颗粒物以工业污染的产物为主,较大颗粒主要为自然源沙尘。西安市降尘粒度明显偏小,其中≤50μm的颗粒占总量的80%~98%;≤10μm的颗粒占30%~60%;≤2.5μm的颗粒占≤10μm颗粒的20%~46%。受城市风动力条件控制,沿东北—西南方向降尘平均粒径依次降低;降尘粒度分选性与小于10μm粒级颗粒的含量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212,负相关性明显。颗粒平均粒径和粒度分选性可以作为当地空气质量的综合性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尘粒度 空间分布特征 西安市 环境意义 平均粒径 连续采样 工业污染 条件控制 相关系数 负相关性 空气质量 取样点 颗粒物 自然源 大颗粒 城市风 分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大气降尘中石膏的成因与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18
作者 端木合顺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5-140,共6页
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激光粒度仪和硫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西安市11个采样点大气降尘中石膏等矿物进行研究,表明石膏矿物是在大气环境中形成.西安市大气降尘中石膏含量范围0~20%,平均6.3%, 多为μm级自形微晶.降尘中... 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激光粒度仪和硫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西安市11个采样点大气降尘中石膏等矿物进行研究,表明石膏矿物是在大气环境中形成.西安市大气降尘中石膏含量范围0~20%,平均6.3%, 多为μm级自形微晶.降尘中硫同位素组成与其硫含量负相关;同时,降尘硫含量(平均SO2含量6%)远远高于源区物质(平均0.94%),说明其主要来自大气气相硫.结合降尘微形貌特征与SO2含量的关系分析,降尘中的SO2含量不仅受粒度控制,还与大气降尘的种类和性质有关.降尘对空气中SO2的'捕捉作用' 具有不均匀性,可以影响和改变城市大气中S元素的分布、传输路径和沉积方式.加强对大气降尘环境矿物学研究, 查清大气降尘矿物成分及其组合的时空变化,对探索含硫污染物的演化轨迹和评价含硫污染物的环境危害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尘 气相硫 石膏 环境矿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原位开发地质保障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双明 孙强 +5 位作者 胡鑫 耿济世 薛圣泽 刘浪 师庆民 魏江波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双碳”目标下,面对“缺油、少气、相对富煤”的资源禀赋特征,煤炭在一段时期内仍占据中国的主体能源地位,但煤炭的低碳、清洁开发转型势在必行。地下原位热解、气化、干馏、制氢等方式有望成为未来煤炭开发的重要抓手。当前对煤炭原... “双碳”目标下,面对“缺油、少气、相对富煤”的资源禀赋特征,煤炭在一段时期内仍占据中国的主体能源地位,但煤炭的低碳、清洁开发转型势在必行。地下原位热解、气化、干馏、制氢等方式有望成为未来煤炭开发的重要抓手。当前对煤炭原位开发已有较多探索,但地质选址和开发过程的地质安全性、可靠性和环保性仍是制约其规模化和商业化的科学难题。因此,煤炭原位开发地质保障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亟待深入。秉持“安全、经济、环保、可持续”原则,从煤炭资源禀赋特征和地质条件出发,分析了煤炭原位开发研究现状;基于煤炭开发全生命周期的科学理念,提出了“煤炭原位开发地质保障”的科学内涵;在查明采前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从物理机制角度揭示深部原位开发过程中围岩地质体响应特征和损害规律,阐明原位开发中岩体工程地质力学行为,构建原位开发地质条件动态评价模型,形成原位开发减损保障策略和方法,提出原位开发空间的再利用途径,并以煤炭地下气化和地下热解2种开发模式为例阐述了原位开发阶段性,明确了原位开发区设计的地质条件要素,强调开发过程中实时动态监测和评价围岩地质体响应保证开发区密封性与安全性,实现地质条件时空演化的评价及地质风险可控性,此外注重协同开发深部热能与共伴生资源,实现残余资源利用和地下空间再利用。煤炭原位地质保障研究体现了资源赋存条件、地质环境约束、原位开发技术、地质风险防控、资源协同开发等层面的要求,突出了原位扰动条件下的地质条件变化,强调开发扰动与地质体结构的整体研究,理解原位开发时空效应范畴的多相场耦合损伤机制,从多圈层角度揭示原位开发扰动效应下地质风险模式,破解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制约之间矛盾,对于推动未来煤炭低碳开发,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煤层 原位开发 碳中和 地质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矿区采动损害及减损开采的地质保障技术框架体系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双明 孙强 +9 位作者 耿济世 袁士豪 谷超 杨多兴 牛超 路拓 郭晨 张唤兰 黄海鱼 师庆民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3,共13页
【目的】煤炭在我国的主体能源地位短期内难以发生改变,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兜底保障。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损害煤矿区地质环境,同时导致突水、冲击地压等灾害。【方法】围绕煤矿安全高效开采面临的地质环境损害预测预警难和减损... 【目的】煤炭在我国的主体能源地位短期内难以发生改变,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兜底保障。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损害煤矿区地质环境,同时导致突水、冲击地压等灾害。【方法】围绕煤矿安全高效开采面临的地质环境损害预测预警难和减损开采保障压力大等难题,基于煤炭采动损害预测与减损地质保障多学科交叉特点,突出地质条件的控灾机理和采动致灾模式,强调煤炭开采模式与地质结构演化全时空多场响应,分析采动效应下地质条件物质场、能量场、信息场的耦合机制,厘清损害模式和预警信息关键参量的映射关系,形成安全高效开采的地质保障策略和减损控灾工程技术体系。【结果和结论】研究思路为“孕灾环境→损害机制→过程响应→损害预测→防灾减损”,技术路线是“煤矿开采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结构演化规律及损害模式→多物理场演化全时空信息响应→损害监测及预测预警→减损保障工程技术”。核心内容包括:(1)剖析地质条件与致灾地质体的空间关系和成因联系,构建高精度的三维地质力学模型,阐明地质结构、开采条件和损害模式的映射关系,建立主控要素的特征参量数据库;(2)构建采动效应下的工程地质力学模型,研究开采方式、空间布局、采动速率等影响下地质条件结构的时空演化特征和损害机制,提出考虑地质体关键结构破坏演化规律的损害模式判识方法;(3)获取采动过程地质结构演化背景下的全时空多源信息响应,提出主控参量作用下的损害模式识别标准,进而厘清裂隙场、应力场、渗流场与地球物理场信息参量的镜像关系,建立基于地质条件物质场、能量场和信息场耦合响应的全时空信息映射模型;(4)构建地面-钻孔-井下的全空间、多方位、主被动的一体化多源监测体系,提出煤矿采动损害预测模型和预报方法;(5)构建基于损害源、损害模式、损害动力、损害通道剖析以及减损技术与效果评价于一体的减损控灾体系,追求煤炭安全开采与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破解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制约之间的矛盾,为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和防灾减损提供地质、力学、物理基础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保障 地质损害 减损开采 多场信息响应 损害模式图谱 减损控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