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及其对不同影响因子的响应强度
1
作者 杨梅焕 王添晴 +6 位作者 李扬 苏立红 闫伟伟 王涛 李卓阳 李雅雯 童海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9,共11页
[目的]分析中国黄土高原整体及不同分区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强度,探究其变化规律及背后的影响机制,为黄土高原植被管理与生态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国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基于2001—2020年MO... [目的]分析中国黄土高原整体及不同分区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强度,探究其变化规律及背后的影响机制,为黄土高原植被管理与生态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国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基于2001—2020年MODIS遥感数据和逐日气象监测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模型、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强度。[结果](1)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WUE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其中半湿润区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0.008 gC/(m^(2)·mm·a)(p<0.05),湿润区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027 gC/(m^(2)·mm·a)(p<0.05)。(2)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WUE空间变化以减少趋势为主,其中呈显著减少趋势的区域占18.56%,集中分布在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呈显著增加趋势的区域仅占3.23%,集中分布在湿润区。(3)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WUE对年均风速、年均叶面积指数的响应强度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但半干旱区和湿润区内植被WUE对年均叶面积指数的响应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结论]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WUE除湿润区均呈减少趋势,其对叶面积指数的响应强度在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呈显著减少趋势,研究认为干旱区和半湿润区通过优化植被冠层结构或类型对于提高植被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变化趋势 响应强度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2年蒙古国植被覆盖度数据集
2
作者 杨梅焕 李雅雯 王涛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5年第1期69-76,共8页
蒙古高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蒙古国生态功能的稳定与健康对于深入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区域植被响应特征及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植被覆盖度(FVC)是指评估地表植被覆盖程度的指标,通常用于衡量植被对地表... 蒙古高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蒙古国生态功能的稳定与健康对于深入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区域植被响应特征及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植被覆盖度(FVC)是指评估地表植被覆盖程度的指标,通常用于衡量植被对地表的覆盖情况,是评价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及时监测草原植被的变化情况、发现草原退化和恢复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监测和控制植被覆盖度有助于减缓土壤侵蚀速度,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本研究旨在生成并验证1990年至2022年间空间分辨率为1/12°的年度FVC数据集,以反映长时间序列下蒙古国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情况。为确保数据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结合了MOD13Q1数据进行计算校准和验证,以确保FVC计算的精度。本研究通过植被覆盖度数据集的构建,为蒙古国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国 植被覆盖度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局地气候区的西安市城市热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杨梅焕 姚明昊 +4 位作者 王涛 李雅雯 邓彦昊 赵滢滢 张政亮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44-1653,共10页
快速城市化过程引起的城市热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科学规划与管理改善城市热环境对于提高城市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安市主城区为例,基于2019-2022年9期70 m分辨率的ECOSTRESS数据,结合局地气候... 快速城市化过程引起的城市热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科学规划与管理改善城市热环境对于提高城市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安市主城区为例,基于2019-2022年9期70 m分辨率的ECOSTRESS数据,结合局地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分类,利用相关性分析及分区统计等方法,对城市热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可为城市科学规划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建筑类型(LCZ1-7)局地气候区为主,占区域总面积的72.94%。其中紧凑型中低层建筑(LCZ2-3)局地气候区分布在城市一环路以内,开敞型建筑类型(LCZ4-7)局地气候区分布在城市一环和绕城高速之间,自然类型(LCZA,LCZB)局地气候区和大型低层和硬地面(LCZ7)局地气候区分布于绕城高速周边。(2)日间,紧凑型建筑类型(LCZ3)局地气候区地表温度最高,水体(LCZA)地表温度最低;夜间,水体(LCZA)地表温度最高,植被(LCZB)地表温度最低。紧凑型建筑类型(LCZ1-3)地表温度高于开敞型建筑类型(LCZ4-6),且日间地表温度表现为紧凑型高层(LCZ1)<紧凑型中层(LCZ2)<紧凑型低层(LCZ3),夜间反之。(3)日间,地表温度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以紧凑型建筑类型(LCZ1-3)局地气候区为主的城市二环路内,地表温度低值区分布于研究区东北部、研究区东南部和二环西北部边缘区域的植被(LCZA)和水体(LCZB)局地气候区内;夜间地表温度高值区分布于研究区东北部水体(LCZB)和绕城高速内的建筑类型(LCZ1-6)区域,地表温度低值区与日间相似。(4)地表温度与NDVI呈显著负相关,与人口和夜间灯光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认为西安市未来建筑类型应多以开敞型建筑为主,并在开敞型建筑类型(LCZ4-7)局地气候区中加强城市绿化,同时,在紧凑型建筑类型(LCZ1-3)局地气候区中建设通风廊道,可起到改善城市热环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局地气候区 城市热环境 ECOSTRESS 日尺度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近20多年来植被生态环境质量季节特征及其对干湿变化的响应
4
作者 李朋轩 王德应 王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4-182,共9页
[目的]研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对干湿变化的响应,为黄河流域科学管理陆地生态系统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0—2023年MODIS数据产品、降水蒸散发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多元指标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线性... [目的]研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对干湿变化的响应,为黄河流域科学管理陆地生态系统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0—2023年MODIS数据产品、降水蒸散发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多元指标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黄河流域植被在不同季节下的RSE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SPEI的相关性。[结果](1) 2000—2023年黄河流域春、夏、秋季RSEI均呈增加趋势,夏季林地增速最快,为0.003 4/a,显著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甘肃省和青海省。(2)黄河流域春、夏、秋季RSEI与SPEI均以正相关为主,夏季对干湿变化的响应要优于春季和秋季RSEI与SPEI。林地对干湿变化的响应要优于草地和耕地。(3) RSEI与SPEI显著正相关区域占比最大为夏季(50.89%),显著正相关区域主要集中在陕西省、山西省和甘肃省等区域。[结论]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春、夏、秋季生态环境质量均呈改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干湿变化的内在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EI SPEI 干湿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与水沙变化的关系
5
作者 李朋轩 王涛 +1 位作者 王德应 杜义博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5,共7页
研究生态环境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与水沙变化的关系,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2000—2022年MODIS数据产品、气温、降水、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为基础,结合多元指标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线性回归和... 研究生态环境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与水沙变化的关系,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2000—2022年MODIS数据产品、气温、降水、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为基础,结合多元指标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RSE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降水的响应,以及与径流量、输沙量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000—2022年黄河流域总体和上、中游地区RSEI呈上升趋势,下游地区呈下降趋势,其中中游地区增速最快,显著增加面积占比最大;②黄河流域RSEI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7.29%、27.97%,集中在中部黄土高原区域;③黄河流域上游和中游地区年径流、年输沙量与RSEI均呈显著正相关,流域总体和下游地区RSEI与年径流量呈正相关,与输沙量呈负相关。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改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径流量、输沙量变化的内在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气候变化 水沙关系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水三线”地区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对水热条件的响应
6
作者 冯淦 王玉杰 +2 位作者 王涛 王珊珊 杨东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1,共8页
为探究水热条件对西北“水三线”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基于遥感和气象数据,采用改进的CASA模型估算研究区植被NPP,并利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对水热条件的响应。研究表明:(1)2001—2020年研究... 为探究水热条件对西北“水三线”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基于遥感和气象数据,采用改进的CASA模型估算研究区植被NPP,并利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对水热条件的响应。研究表明:(1)2001—2020年研究区植被NPP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速为1.54 gC/(m^(2)·a)。不同分区中,区域Ⅲ(奇策线以西)增速最快,为2.39 gC/(m^(2)·a)。(2)空间上,研究区植被NPP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显著增加的区域占47.27%,主要分布在区域Ⅰ(阳关线以东)中部和南部地区及区域Ⅲ西南部,呈显著减少的区域仅占0.79%。(3)研究区植被NPP受降水主导的区域占31.53%,要高于气温主导的区域(9.58%)。研究认为气温和降水对西北“水三线”地区植被NPP变化起积极作用,其中降水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因素 CASA模型 水三线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20年蒙古国放牧密度数据集
7
作者 黄静 李婷 +4 位作者 李朋飞 Altansukh Ochir 杨梅焕 王涛 李莎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5年第1期77-84,共8页
蒙古国草地系统的健康状况关系着其畜牧业效益和国内外生态安全。衡量牲畜放牧密度并合理控制放牧密度对于维护蒙古国草地生态系统健康以及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空间放牧密度梯度信息的缺失阻碍了对草地承载力相关研究... 蒙古国草地系统的健康状况关系着其畜牧业效益和国内外生态安全。衡量牲畜放牧密度并合理控制放牧密度对于维护蒙古国草地生态系统健康以及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空间放牧密度梯度信息的缺失阻碍了对草地承载力相关研究的推进。本研究基于2015年世界网格化牲畜数据集(gridded livestock of the world,GLW)、牧区人口密度、土壤水分、年降水、地表温度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等空间数据,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运行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建立了蒙古国放牧密度估算模型;基于省域牲畜存栏量统计数据检验了模型的准确性,并结合不同年份预测因子数据,模拟了蒙古国2006—2020年放牧密度空间分布。为确保数据集的准确性,采用判定系数(R2)、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三个误差测量指标对数据集进行校验。模拟结果显示,2006—2020年蒙古国放牧密度在空间上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2006—2010年蒙古国放牧密度扩张明显,放牧密度高于5 TLU/km^(2)区域面积占比由0.223%增加到51.390%;2010—2020年,蒙古国大部分地区放牧密度无显著变化。检验结果表明,该数据集较好地实现了蒙古国放牧密度空间化的模拟,2006、2010、2015和2020年模拟数据与蒙古国省域牲畜存栏量拟合R2分别为0.844、0.734、0.914、和0.926,均通过显著性检验,MAE分别为5.195、3.513、2.336、3.461,RMSE分别为8.135、5.257、4.200、5.909。本研究提供的蒙古国放牧密度数据集对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牧民的生计安全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牲畜放牧密度 GEE云平台 随机森林回归模型 蒙古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CO-2卫星数据的中国CO_(2)浓度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梅焕 邓彦昊 +2 位作者 王涛 姚明昊 赵滢滢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0,共9页
大气CO_(2)浓度增加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议题,但对CO_(2)的监测一直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利用2015—2022年OCO-2卫星观测的CO_(2)柱浓度混合比数据(XCO_(2)),基于克里金插值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了中国CO_(2)... 大气CO_(2)浓度增加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议题,但对CO_(2)的监测一直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利用2015—2022年OCO-2卫星观测的CO_(2)柱浓度混合比数据(XCO_(2)),基于克里金插值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了中国CO_(2)浓度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有以下3个结论。1)基于OCO-2卫星数据的XCO_(2)数据集精度较高,与地面监测站(瓦里关站、鹿林站)观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仅为1.75 ppm和1.58 ppm,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96。2)年际上,2015—2022年中国年均XCO_(2)由399.52 ppm增至417.64 ppm,年均增速为2.56 ppm/a,高于过去10年全球CO_(2)浓度平均增速(2.06 ppm/a),但在2019年之后XCO_(2)增速呈下降趋势。季节上,XCO_(2)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XCO_(2)最高,夏季最低。3)空间分布上,XCO_(2)表现出东部高,西部、东北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XCO_(2)浓度高值区域集中在京津冀和长三角等城市群。中国东北、西南地区XCO_(2)增速较快,高于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数据反演 OCO-2 XCO_(2) 时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度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梅焕 赵滢滢 +5 位作者 王涛 王珊珊 杨东 姚明昊 邓彦昊 张政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86-3095,共10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对社会经济及植被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影响,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基于2000—202... 全球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对社会经济及植被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影响,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基于2000—2020年黄土高原64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和MODIS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极端降水和FVC时空变化特征及极端降水对FVC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总降水量P_(RCPTOT)、中雨日数R_(10mm)、大雨日数R_(20mm)、强降水日数R_(25mm)和降水强度S_(DII)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区域西部和北部强降水总体增加,但区域南部呈干旱化。2000—2020年黄土高原FVC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集中分布在区域中东部,占区域总面积的32.00%;显著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南部少部分地区,仅占区域总面积的4.91%。2000—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FVC与中雨日数R_(10mm)、大雨日数R_(20mm)、强降水日数R_(25mm)和降水强度S_(DII)以正相关关系为主,其中呈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占比分别为22.33%、48.19%、14.36%和24.37%,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研究认为近20年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和FVC同步增加,表现为极端降水促进植被生态改善的作用,但应注意极端降水研究中的时间尺度效应问题,即年尺度数据可能掩盖了短时间尺度上极端降水对FVC的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极端降水 植被覆盖度(FVC)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疫情下NO_(2)时空变化特征——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雅睿 王美景 +1 位作者 王涛 杨梅焕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4-524,共11页
二氧化氮(NO_(2))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其浓度水平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人民生产生活受到限制,进而对NO_(2)的排放产生了重要影响。陕西省作为丝绸之路向西推进的前沿、“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黄金要地,开展新冠... 二氧化氮(NO_(2))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其浓度水平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人民生产生活受到限制,进而对NO_(2)的排放产生了重要影响。陕西省作为丝绸之路向西推进的前沿、“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黄金要地,开展新冠疫情背景下NO_(2)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经济活动变化,对于科学认识陕西省人类活动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为例,在2020年1月21日-2022年1月22日期间选取同比期、环比期、疫情期I、疫情期II共4个重要时段,基于目前技术性能最先进、空间分辨率最高的Trop OMI数据,利用标准化社会经济活动指数(SSEI)、NO_(2)减排效应估算等方法,开展了陕西省新冠疫情对NO_(2)时空分布特征和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地面监测NO_(2)浓度与Trop OMI反演的NO_(2)柱浓度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利用Trop OMI反演的对流层NO_(2)柱浓度数据具有较高可靠性。(2)疫情期I陕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较同比期和环比期分别下降39.15%和55.99%,较疫情期II下降59.29%。新冠疫情导致陕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高的地区下降明显,而低的地区受影响相对较小。对流层NO_(2)柱浓度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关中地区和陕北北部及城市周边高于其他地区的分布特征。(3)陕西省社会经济活动受疫情管控影响较大。2020、2021、2022年春节前5周至春节后7周共13周的SSEI总体变化趋势保持一致。2020年疫情期I陕西省SSEI明显低于2021年同时段无疫情时期和2022年疫情期II。研究结论认为NO_(2)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利用Trop OMI遥感反演的NO_(2)浓度数据可用于开展大范围、多尺度的社会经济活动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氮 时空分布 新冠疫情 社会经济活动 TropOMI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特征及其 对水热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梅焕 李扬 +3 位作者 王涛 王钰尧 李奇虎 夏正清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4-50,79,共8页
水分利用效率(WUE)是研究陆地植被生态系统水-碳循环及其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MODIS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发(ET)数据产品,利用趋势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方法,开展了毛乌素沙地2001—2019年植被WUE时空分布特征及对水热条件... 水分利用效率(WUE)是研究陆地植被生态系统水-碳循环及其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MODIS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发(ET)数据产品,利用趋势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方法,开展了毛乌素沙地2001—2019年植被WUE时空分布特征及对水热条件响应研究。结果表明:①毛乌素沙地2001—2019年GPP、ET均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而植被WUE呈微弱的线性减少趋势。空间上,毛乌素沙地植被WUE以减少趋势为主,占区域总面积的64.53%,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和南部地区。②不同植被类型WUE中,林地、灌丛WUE呈线性增加趋势,湿地、农田、草地和荒漠呈线性减少趋势。③毛乌素沙地植被WUE对降水敏感性存在阈值效应,阈值为300 mm,即阈值范围内植被WUE随降水增加而增加,超过阈值后,植被WUE随降水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蒸散发 变化趋势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梅焕 王钰尧 +2 位作者 王涛 李奇虎 李扬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3-403,共11页
我国西北干旱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为探究气候变化引起的该区域极端气候事件,本文基于91个气象站点1960—2018年逐日降水数据,选用11个极端降水指数,通过趋势分析、M-K检验和交叉小波变换,探究了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时空... 我国西北干旱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为探究气候变化引起的该区域极端气候事件,本文基于91个气象站点1960—2018年逐日降水数据,选用11个极端降水指数,通过趋势分析、M-K检验和交叉小波变换,探究了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指数除持续干燥指数(CDD)表现为下降趋势外,其它10个指数均表现为上升趋势。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强度、持续时间和发生频率均表现出增加趋势。除持续干燥指数外,极端降水指数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西北干旱区降水增加主要由极端降水增加所致。极端降水增加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干旱区西北侧,即额尔齐斯-乌伦古河流域、伊犁河流域和天山北坡。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增加与太阳黑子周期变化关系密切,其次为东亚夏季风和ENSO。研究结论认为应加强我国西北干旱区灾害监测及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科学认识极端降水与大尺度气候因素关系,降低极端降水导致的气象灾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降水指数 时空变化 交叉小波变换 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黄土高原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3
作者 苏文壮 杨永崇 +2 位作者 王涛 苏立红 王钰尧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51-4560,共10页
为促进黄土高原农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基于2001—2020年MODIS蒸散产品和气象站点数据,利用作物缺水指数(crop water stress index,CWSI)、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黄土高原干旱变化特... 为促进黄土高原农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基于2001—2020年MODIS蒸散产品和气象站点数据,利用作物缺水指数(crop water stress index,CWSI)、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黄土高原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年际上,2001—2020年黄土高原CWSI呈显著线性下降过程,下降速率为0.0058 a^(-1)(P<0.01)。干旱程度呈先减(2001—2018年)后增(2018—2020年)过程;②空间上,CWSI以减少趋势为主,显著减少趋势占区域总面积91.24%,其中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南部地区CWSI下降速率较快;③黄土高原CWSI与气温以负偏相关关系为主,显著负偏相关占区域面积的7.78%,集中分布于青海东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与降水以负偏相关关系为主,显著负偏相关占区域总面积60.88%,集中分布于黄土高原西南部和东部地区。气温升高背景下,降水增加促使黄土高原实际蒸发显著增加、潜在蒸发不显著减少,导致CWSI显著下降。研究结论认为降水是黄土高原CWSI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降水量增加减缓了黄土高原干旱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 潜在蒸散发 作物缺水指数 气温 降水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2000—2020年生态网络演变及关键修复区识别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菊花 杨永崇 +4 位作者 王涛 杨梅焕 谢艳玲 郭志炜 陈佳旺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23,77,共6页
生态修复工程对国家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生态质量评价及构建生态网络是识别生态修复区域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构建2000、2010、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网络,并分析其演变特征,识别不... 生态修复工程对国家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生态质量评价及构建生态网络是识别生态修复区域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构建2000、2010、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网络,并分析其演变特征,识别不同时期生态关键修复区。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质量整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空间上呈西北差东南优的分布特征。2000—2010年,生态质量改善趋势明显,占总面积的53.55%。②2000—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廊道数量增加,总长度减少。生态廊道主要景观类型为草地、林地、耕地。重要廊道多分布于研究区东南部生态源地附近,数量占比逐年增加;西北部廊道数量少、距离远、重要性低、连通性较差。③黄土高原生态关键修复区中,生态夹点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和东部,障碍点分散在东部和南部,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和耕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生态断裂点分布广泛,在黄土高原东部省会城市周边较集聚。本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遥感生态指数 电路理论 生态夹点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红碱淖流域实际蒸散发量估算及其影响因素
15
作者 杨梅焕 童海涛 +5 位作者 苏立红 闫伟伟 王涛 王添晴 李卓阳 李雅雯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5年第25期10563-10570,共8页
蒸散发是水文循环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干旱情况的监测以及农业生产的优化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选取红碱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8遥感数据,结合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S... 蒸散发是水文循环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干旱情况的监测以及农业生产的优化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选取红碱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8遥感数据,结合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SEBS)模型,估算了流域内2019年的6个日期的日蒸散发量,并对其进行了验证。通过对蒸散发的时空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获得结果表明:通过SEBS模型估算的日实际蒸散发量与通过Penman-Monteith(P-M)公式估算的潜在蒸散发量,以及气象站蒸发皿实际观测的蒸散发量的拟合优度R^(2)分别为0.84(P<0.01)、0.602(P<0.05),验证了SEBS模型在红碱淖流域的蒸散发量估算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红碱淖流域日蒸散发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再次,而冬季最低。流域东部红碱淖水体和流域西部查干淖尔及其周边区域的蒸散发量相对较高。流域中部蒸散发量相对较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水体的蒸散发量最高,其次是林地、耕地、建设用地、草地,最低的是未利用地。气象因素中,气温、气压和日照时数是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与蒸散发量呈显著正相关(r=0.847,P<0.05)、负相关(r=-0.840,P<0.05)和正相关(r=0.801,P<0.05),而相对湿度和风速与蒸散发量相关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量 SEBS模型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红碱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