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VC/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康洁 李侃社 陈创前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54-857,共4页
针对PVC加工过程中韧性差、冲击强度低、热不稳定等问题,制备了PVC/N-十六烷基马来酰胺酸镧(Ⅲ)-高岭土复合材料。通过刚果红实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等表征了其结构与热性能;通过扫描电镜(SEM)观... 针对PVC加工过程中韧性差、冲击强度低、热不稳定等问题,制备了PVC/N-十六烷基马来酰胺酸镧(Ⅲ)-高岭土复合材料。通过刚果红实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等表征了其结构与热性能;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复合材料表观形貌;研究了插层后的高岭土对PVC材料抗冲击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插层改性后的高岭土层间距增大;PVC复合材料圆形度得到了提高,外形变得更加规整;获得的复合材料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都有所增强,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也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十六烷基马来酰胺酸合镧(Ⅲ) 聚氯乙烯 高岭土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C/TPU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29
2
作者 肖欢 李侃社 丁胜春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4-147,共4页
采用机械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氯乙烯(PVC)/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共混物,进而通过与无机填料的填充复合,成功制备了PVC/TPU/高岭土复合材料,实现了PVC的增强增韧。探讨了TPU、热稳定剂、无机填料等对PVC/TPU共混材料力学性能和耐油耐... 采用机械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氯乙烯(PVC)/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共混物,进而通过与无机填料的填充复合,成功制备了PVC/TPU/高岭土复合材料,实现了PVC的增强增韧。探讨了TPU、热稳定剂、无机填料等对PVC/TPU共混材料力学性能和耐油耐溶剂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共混物的流变性能和热失重情况,并观察了共混物的断面形貌特征。结果表明,PVC/TPU/改性高岭土为80/16/4,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为8份,有机锡热稳定剂为3份时,综合性能大幅度提高:其拉伸强度比PVC提高了1.4倍,断裂伸长率提高了12.6倍,无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3.97倍,热稳定性和加工性能也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共混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钠吸水树脂/聚乙烯醇/高氯酸锂聚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侃社 邵水源 +1 位作者 闫兰英 贾耀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1-104,共4页
制备了SPA/PVA/LiClO4凝胶电解质和固体导电膜。结果表明,LiClO4和SPA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9%和3.5%的水凝胶电导率可达8.30×10-3S/cm;SPA、PVA、LiClO4的浓度分别为3.75g/100mL、3.75g/100mL和0.9g/100mL的水凝胶电解质电导率可达8.... 制备了SPA/PVA/LiClO4凝胶电解质和固体导电膜。结果表明,LiClO4和SPA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9%和3.5%的水凝胶电导率可达8.30×10-3S/cm;SPA、PVA、LiClO4的浓度分别为3.75g/100mL、3.75g/100mL和0.9g/100mL的水凝胶电解质电导率可达8.42×10-3S/cm,经过流延法制备的固体薄膜表面电导率为3.00×10-10S/cm,体积电导率9.8×10-8S/cm,证明固体膜具有固体电解质性能。固体膜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VA中的-OH基与SPA中的-COO-有氢键作用,使树脂对Li+,Na+的作用减弱,加速了Li+,Na+在弱交联网络中的络合-解离过程,提高了离子的迁移速率,从而实现了离子导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钠吸水树脂 聚乙烯醇 高氯酸锂 聚电解质 制备 性能 电导率 固体电解质导电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核壳结构聚氯乙烯-聚苯胺合金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侃社 忻圣强 +1 位作者 牛红梅 闫兰英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1-87,共7页
以微发泡聚氯乙烯(PVC)为模板,以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水溶液为掺杂剂和酸性介质,通过原位聚合法成功制备了PVC-聚苯胺(PANI)导电合金,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四探针电导测试表征了PVC-PANI合金粉体的结构与性能,并论证了... 以微发泡聚氯乙烯(PVC)为模板,以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水溶液为掺杂剂和酸性介质,通过原位聚合法成功制备了PVC-聚苯胺(PANI)导电合金,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四探针电导测试表征了PVC-PANI合金粉体的结构与性能,并论证了掺杂机理。结果表明,PVC-PANI合金具有表面镶嵌包覆、内部局部交联的结构;PANI在复合粉体中的质量分数达到了10.28%,电导率达到80 S/m;以PVC-PANI合金粉体为填料,所得PVC-PANI/PVC共混物材料的导电逾渗阈值在聚苯胺质量分数为2.0%~3.3%时,PVC-PANI/PVC共混物材料的电阻率急剧下降(109Ω·cm→106Ω·cm),实现了PVC的导电功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发泡聚氯乙烯 聚苯胺 原位聚合 聚氯乙烯-聚苯胺合金 核壳结构 十二烷基苯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辅助聚氯乙烯-苯酚之间的Friedel-Crafts接枝反应及对聚氯乙烯热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朱雪丹 李侃社 陈凤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3,共7页
在四氢呋喃溶液中通过微波辐照实现了聚氯乙烯(PVC)与苯酚的Friedel-Crafts接枝反应;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表征了PVC-g-苯酚接枝物的接枝率,考察了加热方式、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表征了接枝物... 在四氢呋喃溶液中通过微波辐照实现了聚氯乙烯(PVC)与苯酚的Friedel-Crafts接枝反应;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表征了PVC-g-苯酚接枝物的接枝率,考察了加热方式、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表征了接枝物的结构;通过刚果红试验、热重分析研究了接枝苯酚对PVC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反应时间,水浴加热接枝率仅为0.1,而微波辐照接枝率可达2.12,其优化工艺条件为无水AlCl_3的用量为PVC质量的8%,反应时间30 min,反应温度为65℃;接枝样品的刚果红试验热稳定时间为6 min46 s,比空白PVC延长了3 min,在空气气氛和氮气气氛中的热降解第一阶段活化能比空白PVC分别提高11.2 kJ/mol和13.8 kJ/mol,而在第二和第三阶段,接枝样品的活化能反而低于空白PVC。证明苯酚取代了容易导致PVC降解的活性氯,抑制了PVC热降解的第一阶段,即脱HCl反应,提高了PVC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苯酚 微波辅助 FRIEDEL-CRAFTS反应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二胺双马来酰胺酸根合镧(Ⅲ)-层状矿物复合热稳定剂对聚氯乙烯的热稳定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苗 李侃社 +1 位作者 吴勇鑫 王晓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9-117,123,共10页
利用稀土配合物具有较强协同作用的优点,将自身对聚氯乙烯(PVC)具有一定热稳定作用的乙二胺双马来酰胺酸根合镧(Ⅲ)配合物(LaL)与层状矿物,如高岭土、蒙脱土、水滑石和水镁石进行复配,通过热重分析、刚果红试验和静态烘箱老化法研究了... 利用稀土配合物具有较强协同作用的优点,将自身对聚氯乙烯(PVC)具有一定热稳定作用的乙二胺双马来酰胺酸根合镧(Ⅲ)配合物(LaL)与层状矿物,如高岭土、蒙脱土、水滑石和水镁石进行复配,通过热重分析、刚果红试验和静态烘箱老化法研究了乙二胺双马来酰胺酸根合镧(Ⅲ)与高岭土、蒙脱土、水滑石和水镁石复合物对PVC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乙二胺双马来酰胺酸根合镧(Ⅲ)与层状矿物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且与水镁石效果最为显著,当二者质量比为1∶1时,PVC热稳定时间由2 min提升至70 min,且能有效地抑制单一稀土热稳定剂使用时的初期着色能力。复合热稳定剂的添加大幅度提高了PVC热降解的活化能,尤其是LaL-水镁石复合物(LaL-Brucite)的添加,N_2气氛下的活化能相对于纯PVC样品,由123.5 kJ/mol提升至234.7 kJ/mol,提高了111.2 kJ/mol;空气气氛下的活化能相对于纯PVC样品,由115.9 kJ/mol提升至133.0 kJ/mol,提高了17.1 kJ/mol;有效地提高了PVC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胺双马来酰胺酸根合镧(Ⅲ) 水镁石 高岭土 水滑石 蒙脱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高岭土的固相剪切碾磨制备及对PVC的增强增韧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建军 李侃社 +2 位作者 陈英红 牛红梅 闫兰英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4-117,共4页
采用固相剪切碾磨方法成功制备了聚氯乙烯(PVC)-高岭土复合粉体,实现了高岭土的片层剥离和在PVC基体中的纳米分散及对PVC的同步增强增韧。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表征了PVC-高岭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研究了... 采用固相剪切碾磨方法成功制备了聚氯乙烯(PVC)-高岭土复合粉体,实现了高岭土的片层剥离和在PVC基体中的纳米分散及对PVC的同步增强增韧。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表征了PVC-高岭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研究了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30次碾磨,高岭土的特征衍射峰几乎消失,高岭土以约30 nm片层厚度均匀分散于PVC基体,径厚比超过10。与简单填充复合方法相比,固相剪切碾磨技术制备的PVC/高岭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较大提高。在高岭土质量分数为4%时,断裂伸长率由87.3%提高到274.6%,提高了214.7%;拉伸强度由47.7 MPa提高到54.0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高岭土 固相剪切纳米复合技术 磨盘碾磨 纳米复合材料 增强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及对聚氯乙烯的增韧 被引量:8
8
作者 李侃社 周远 +1 位作者 牛红梅 闫兰英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30,共7页
以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聚ε-己内酯多元醇(PCL)及1,4-丁二醇(1,4-BDO)为原料,成功设计合成了聚酯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合成条件:异氰酸酯指数R=0.98,温度60~70℃,反应时间1 h。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差示... 以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聚ε-己内酯多元醇(PCL)及1,4-丁二醇(1,4-BDO)为原料,成功设计合成了聚酯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合成条件:异氰酸酯指数R=0.98,温度60~70℃,反应时间1 h。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凝胶色谱等测试,确定了TPU中的硬段含量及化学结构。通过与聚氯乙烯(PVC)进行共混,评价了合成TPU对PVC的增韧效果,经力学性能测试、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了共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揭示增韧机理。结果表明,合成TPU与PVC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对PVC有良好的增韧作用,当m(PVC)∶m(TPU)=170∶30时,力学性能优于市售TPU牌号。合成的TPU随硬段比例增加,PVC/TPU共混物材料拉伸强度变化不大,断裂伸长率下降,而冲击强度大幅提高,实现了对PVC的增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聚氯乙烯 合成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岭油田北三区清水腐蚀性及缓蚀剂筛选 被引量:2
9
作者 黄俊虎 白孟遥 李侃社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3-146,共4页
为了解决马岭油田北三区管道腐蚀严重的问题,以北三区清水(回注水)为研究对象,对清水水质进行了分析,通过静态失重和电化学方法对L245N钢在北三区清水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评价了六种缓蚀剂的缓蚀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电解质、硫酸... 为了解决马岭油田北三区管道腐蚀严重的问题,以北三区清水(回注水)为研究对象,对清水水质进行了分析,通过静态失重和电化学方法对L245N钢在北三区清水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评价了六种缓蚀剂的缓蚀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电解质、硫酸盐还原菌、SO_(4)^(2-)、Ca^(2+)、溶解氧以及Cl-是导致金属在北三区清水中发生腐蚀的主要原因。六种缓蚀剂中,缓蚀阻垢剂RX-211具有最佳的缓蚀效果,用量为200 mg/L时,缓蚀率达62.43%,L245N钢的腐蚀速率为0.0293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因素 失重法 极化曲线 缓蚀剂 缓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的固相剪切石墨烯化及其与聚氯乙烯的纳米复合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侃社 陈创前 +3 位作者 康洁 牛红梅 章结兵 李锦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84,共10页
采用微波辐照市售可膨胀石墨制备膨胀石墨(EG),通过EG-聚氯乙烯(PVC)、EG-PVC-氯化聚乙烯(CPE)和EG-PVC-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TPU)等的固相剪切共碾磨(S3M)制备了EG/PVC,EG/PVC-CPE和EG-PVC-TPU复合粉体,进一步模压成型得到EG/PVC,类石墨... 采用微波辐照市售可膨胀石墨制备膨胀石墨(EG),通过EG-聚氯乙烯(PVC)、EG-PVC-氯化聚乙烯(CPE)和EG-PVC-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TPU)等的固相剪切共碾磨(S3M)制备了EG/PVC,EG/PVC-CPE和EG-PVC-TPU复合粉体,进一步模压成型得到EG/PVC,类石墨烯/PVC/CPE和石墨烯-PVC-TPU复合材料。用粒度分析、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和原子力显微镜等手段表征了复合粉体及其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S3M实现了体系的粉碎、分散和EG与PVC的纳米复合;CPE和TPU的加入实现了EG的进一步剥层,使石墨片层的厚度达到1~5层,达到了少层石墨烯水平,实现了EG石墨烯化的目标。当EG质量分数在3%时,类石墨烯/PVC-CPE复合材料电导率呈指数上升,提高了8个数量级;当EG质量分数超过4%时,电导率再次激增,出现第2次逾渗现象;在5%时,电导率达0.22 s/m,表现出良好的导热、抗静电和电磁屏蔽功能。石墨烯/PVC-TPU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变化与类石墨烯/PVC-CPE复合材料类似,而且导热、抗静电和电磁屏蔽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石墨 固相剪切碾磨 石墨烯 聚氯乙烯 氯化聚乙烯 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