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5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安塞油田侯市地区长6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
29
1
作者
张金亮
李恕军
靳文奇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0年第4期1-7,55,共8页
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 ,确定了侯市地区长 6油层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 ,主要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前缘砂席和分流间等 ,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 .在图像粒度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绘制概率累积...
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 ,确定了侯市地区长 6油层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 ,主要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前缘砂席和分流间等 ,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 .在图像粒度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绘制概率累积曲线、C- M图、散点图和环境判别图 ,对该区砂体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及形成环境进行了分析 .长 6油层的三角洲体系代表了较为完整的自旋回 ,这一自旋回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分流河道迁移、袭夺、决口以及因压实的均衡调整等 ,从而形成三角洲复合体内部各分流三角洲砂体的相互叠置交错 .根据岩心微相分析、小层砂体形态和测井剖面对比分析 ,对该区长 6油层砂组及小层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 ,掌握了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油田
河流三角洲
沉积层序
沉积微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油气充注史及含油气系统研究
被引量:
8
2
作者
张金亮
常象春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8,共4页
方法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对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进行油气充注史和含油气系统研究。目的定量评价油气注入储层时间,深入认识油气有利分布区。结果民和致密砂岩油藏油气注入时间距今分别为100 Ma和14 Ma,侏罗系油气系统为已知...
方法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对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进行油气充注史和含油气系统研究。目的定量评价油气注入储层时间,深入认识油气有利分布区。结果民和致密砂岩油藏油气注入时间距今分别为100 Ma和14 Ma,侏罗系油气系统为已知的含油气系统,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发生在距今100~11 Ma之间,关键时刻在距今11 Ma的中新世晚期,其后油气藏进入保存时期。结论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史,其中第二期对油气藏形成起重要作用;早白垩世形成的圈闭是最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场所,侏罗纪中早期形成的圈闭也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盆地
致密砂岩油藏
油气充注史
含油气系统
研究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混采油层产能贡献的油藏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
8
3
作者
常象春
张枝焕
王铁冠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4期35-38,66,共5页
油藏地球化学是近些年在油气地质领域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 ,利用色谱指纹技术研究混采油层的单层产能贡献是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以新站油田为例 ,对 9个葡萄花和 3个黑帝庙油组的单层油进行了实验室配比 ,详细探讨了从基础指纹数...
油藏地球化学是近些年在油气地质领域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 ,利用色谱指纹技术研究混采油层的单层产能贡献是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以新站油田为例 ,对 9个葡萄花和 3个黑帝庙油组的单层油进行了实验室配比 ,详细探讨了从基础指纹数据库的建立到特征指纹参数的选取 ,并结合数学统计法把 9个葡萄花油组原油分为 4种不同族群 ,而 3个黑帝庙油组原油归为同一族群 ,进而确定了 4种配比方案 ,建立了 4套实验室产能预测图版 ,各个图版分别有相关性较好的关系线 3~ 4条 .经实验室任意自配混合样检验后 ,各图版均优选出相对误差小于 5%的最佳工作线 ,证实了本方法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地球化学
混采油层
产能贡献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辽河油田沈84块沙三四段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
6
4
作者
吴少波
宋子齐
谭成仟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年第1期1-5,共5页
以岩心和测井分析为基础,通过对沈84块沙三四段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沉积韵律、原生沉积构造、砂岩的粒度分布特征、古生物化石及砂体形态等沉积相标志的研究,确定其为一套扇三角洲相沉积,可进一步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
以岩心和测井分析为基础,通过对沈84块沙三四段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沉积韵律、原生沉积构造、砂岩的粒度分布特征、古生物化石及砂体形态等沉积相标志的研究,确定其为一套扇三角洲相沉积,可进一步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及前扇三角洲三个亚相.区内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体,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边部、河间薄层砂、前缘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间等微相类型.此外,以单井微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地球物理测井及录井资料,研究了区块内沙三四段四个油层组、30个小层、63个单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相标志
沉积
油气勘探
油气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新生界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白玉宝
蔚远江
+1 位作者
孙东胜
庞雯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0年第1期1-5,共5页
油气的生成与聚集和沉积相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为评价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新生界含油气前景,在野外遥感调研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该地区中新生界的沉积环境.其岩石类型主要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划分出浅海相、碳酸盐台地相、滨...
油气的生成与聚集和沉积相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为评价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新生界含油气前景,在野外遥感调研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该地区中新生界的沉积环境.其岩石类型主要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划分出浅海相、碳酸盐台地相、滨岸相、三角洲相、河口湾相、河流相、冲积扇相七个大相、18 个亚相和若干微相,各时代地层的沉积相表现为:①晚三叠世以大面积海陆过渡相占主导地位,总体形成海退沉积旋回;②中侏罗世浅海相沉积较发育,晚侏罗世以海陆过渡相沉积为主;③白垩纪岩相古地理存在早晚差异,早期为残留海背景下的局限碳酸盐台地沉积,晚期为山麓冲积扇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沉积相
沉积模式
中新生界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油藏注入史
被引量:
74
6
作者
张金亮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1-4,共4页
油藏注入史分析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工作,综合利用自生包裹体测温和包裹体中烃类组成特征,结合成岩史、流体史和烃源岩热演化史分析资料,可有效地指明石油向油藏注入的时间、方向和期次,从而建立烃类的成藏模式.这项研究工作对...
油藏注入史分析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工作,综合利用自生包裹体测温和包裹体中烃类组成特征,结合成岩史、流体史和烃源岩热演化史分析资料,可有效地指明石油向油藏注入的时间、方向和期次,从而建立烃类的成藏模式.这项研究工作对于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期油气成藏的复杂油气探区具有更加宝贵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将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和精细时—温埋藏史恢复的盆地模拟技术相结合来研究复杂油气探区的油藏注入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藏注入史
油气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子北油田主力油层微观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
2
7
作者
雷天成
刘勇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50-53,共4页
以孔隙度、渗透率为主线,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区内长4+5及长6油组的位置特征数,离散性特征数,平面非均质性,纵向非均质性作了研究.分析了造成微观非均质性的原因.认为本区微观非均质性严重,造成微观非均质性的原因是岩性...
以孔隙度、渗透率为主线,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区内长4+5及长6油组的位置特征数,离散性特征数,平面非均质性,纵向非均质性作了研究.分析了造成微观非均质性的原因.认为本区微观非均质性严重,造成微观非均质性的原因是岩性特征及后期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结构
各向异性
成岩作用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油藏烃类差异性研究与应用
8
作者
金晓辉
林壬子
+1 位作者
张春秀
荣跃森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年第4期10-13,29,共5页
油藏开发过程中和地质色层效应存在着两个非均质体,即储层本身的非均质体和储层流体差异性引起的流体非均质体.油藏烃类纵横向上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含相态)的差异性是油藏描述,特别是精细描述的主要内容.从油藏的油源、储层的注...
油藏开发过程中和地质色层效应存在着两个非均质体,即储层本身的非均质体和储层流体差异性引起的流体非均质体.油藏烃类纵横向上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含相态)的差异性是油藏描述,特别是精细描述的主要内容.从油藏的油源、储层的注入过程、二次运移过程中烃类组成的变化以及储层的混合作用四个方面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了烃类差异性形成的机理.并且从确定油藏注入史、确定储层内部连通性和流体界面以及进行油田开发动态监测等方面总结了这一研究的应用进展.烃类差异性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它为精细油藏描述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而为扩大油气勘探领域提供了新的工具,为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和开发方案的可靠性提供了更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描述
烃类差异性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肇地区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储集层的成岩作用
被引量:
29
9
作者
王宝清
徐文发
+3 位作者
刘站立
孔繁忠
常中原
王春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2-87,共6页
三肇地区下白垩统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储集岩主要为具有较高杂基含量的岩屑长石细砂岩和长石岩屑细砂岩。孔隙度在 1 ~ 2 1 3 之间 ,平均 10 9 。渗透率在 0 0 1× 10 -3 ~ 2 89× 10 -3 μm2 之间 ,平均 1 5 3×10 ...
三肇地区下白垩统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储集岩主要为具有较高杂基含量的岩屑长石细砂岩和长石岩屑细砂岩。孔隙度在 1 ~ 2 1 3 之间 ,平均 10 9 。渗透率在 0 0 1× 10 -3 ~ 2 89× 10 -3 μm2 之间 ,平均 1 5 3×10 -3 μm2 。主要的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等。压实作用使孔隙大大减少 ;根据结构、阴极发光特征、碳氧稳定同位素成分、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可以推测方解石胶结物形成于早成岩作用的还原条件下 ,方解石胶结物的沉淀使沉积物 (岩 )的孔隙减少 ;长石和中基性火山岩岩屑的溶蚀产生的孔隙约占现有孔隙的 1/ 3;交代作用使大部分蒙皂石和高岭石已转变为伊利石和伊蒙混层 ,或绿泥石和绿蒙混层 ,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不大。大部分储集岩的变化发生在早成岩作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岩
压实作用
溶蚀作用
成岩阶段
三肇地区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安塞油田长6油层深盆油初探
被引量:
9
10
作者
张金亮
李恕军
秦承志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8年第2期8-11,共4页
借鉴国外深盆油气勘探开发的成功模式,对陕甘宁盆地安塞油田进行了“深盆油”的初步研究工作。目的重新认识和评价那些被废弃的区带和层系,寻找深盆油气藏。结果通过对安塞油田的沉积背景、储层特征和油水分布的分析,认为安塞油田长...
借鉴国外深盆油气勘探开发的成功模式,对陕甘宁盆地安塞油田进行了“深盆油”的初步研究工作。目的重新认识和评价那些被废弃的区带和层系,寻找深盆油气藏。结果通过对安塞油田的沉积背景、储层特征和油水分布的分析,认为安塞油田长6油层内油水分布较为复杂,在横向连续储层内,可出现油水关系倒置现象的深盆油圈闭。从储层角度看,属非均质低渗透相对圈闭油藏;从深盆油气观点看,属一种动态圈闭油藏。结论安塞油田深盆油存在的某些证据,拓宽了找油的领域。因此,在已知油藏的周围甩开勘探,其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盆油圈闭
致密砂岩
油水倒置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成藏动力系统的内涵及其勘探意义
被引量:
4
11
作者
赵靖舟
罗继红
+1 位作者
吴少波
时保宏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2年第4期15-17,45,共4页
成藏动力系统又可称为成藏系统或运聚系统,是指含油气系统内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的油气运移—聚集系统,它与相邻成藏动力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油气成藏条件、成藏动力以及不同的成藏特征。成藏动力系统在盆地中的位置介于含油气系统与...
成藏动力系统又可称为成藏系统或运聚系统,是指含油气系统内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的油气运移—聚集系统,它与相邻成藏动力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油气成藏条件、成藏动力以及不同的成藏特征。成藏动力系统在盆地中的位置介于含油气系统与区带之间。成藏动力系统与含油气系统的区别在于:含油气系统的核心是“源”,同一含油气系统具有共同的烃源灶,它与其他含油气系统以烃源灶的不同相区别;而成藏动力系统则强调的是系统内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特征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同一成藏动力系统各油气藏具有相近的成藏条件、成藏动力、相似的运聚机制和相似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动力系统
概念
油气勘探意义
含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沉积相
被引量:
32
12
作者
张金亮
王宝清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2期1-6,共6页
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沉积背景有利于特大型深盆气藏的形成 ,其沉积相带的圈定是深盆气有利区带评价的基础 .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 ,并结合地震相、砂体结构及分布特征 ,对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沉积相进行了分析 .研究区沉积相可划分...
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沉积背景有利于特大型深盆气藏的形成 ,其沉积相带的圈定是深盆气有利区带评价的基础 .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 ,并结合地震相、砂体结构及分布特征 ,对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沉积相进行了分析 .研究区沉积相可划分为河流三角洲、海湾、湖泊和冲积扇等 4种类型 ,其中三角洲是研究区的主要骨架砂体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依据沉积物源、砂体发育特征及其相标志特征 ,对上三叠统须家河期须一须三亚期和香溪期香二香六亚期的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对上三叠统各期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综合表征 .分析结果表明 ,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具有深盆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岩相古地理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上三叠统
沉积相
海湾
湖泊
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深盆气藏的主要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
27
13
作者
张金亮
张金功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1期1-7,22,共8页
在国外深盆气地质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深盆气勘探开发实际 ,对深盆气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 ,深盆气藏位于向斜盆地轴部或坳陷深处 ,分布规模巨大 ,气水关系倒置 ,多具异常压力 ;主要储层虽为致密砂岩 ,但多含饱和气的渗透性储层 ;海...
在国外深盆气地质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深盆气勘探开发实际 ,对深盆气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 ,深盆气藏位于向斜盆地轴部或坳陷深处 ,分布规模巨大 ,气水关系倒置 ,多具异常压力 ;主要储层虽为致密砂岩 ,但多含饱和气的渗透性储层 ;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地层是深盆气藏的主要气源岩 ,储层与成熟气源岩的接触是深盆气形成的必要条件 .在分析国外深盆气形成的动态圈闭机理和扩散运移方式存在问题的同时 ,提出了对深盆气藏形成机制的新认识 .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都存在丰富的深盆气资源 ,其它类似结构的盆地都有可能存在深盆气 ,应进行勘探潜力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盆气藏
气水倒置
异常压力
致密砂岩
圈闭机理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塔中隆起石炭系C_Ⅰ油组储集层成岩模式与储集性能的关系
被引量:
5
14
作者
蔚远江
何远碧
+1 位作者
杨友运
庞雯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5期388-392,400,共6页
总结了塔中隆起石炭系CⅠ油组石英砂岩储集层的压实、压溶、胶结、溶解、交代作用等成岩特征,划分出准同生期、早成岩A期和B期、晚成岩A期和B期五个成岩阶段,通过成岩机理的分析,提出本区成岩环境是一个半封闭到封闭的系统,建...
总结了塔中隆起石炭系CⅠ油组石英砂岩储集层的压实、压溶、胶结、溶解、交代作用等成岩特征,划分出准同生期、早成岩A期和B期、晚成岩A期和B期五个成岩阶段,通过成岩机理的分析,提出本区成岩环境是一个半封闭到封闭的系统,建立了成岩模式,并讨论了成岩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储集性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中石炭世
油矿床
储集层
成岩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地震反演技术在储层建模中的作用
被引量:
9
15
作者
杨小萍
董春荣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6期9-12,共4页
地震反演技术是储层建模的重要手段 .迭前反演主要指 AVO反演 ,它是地震剖面迭加以前利用反演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的特征进行波阻抗反演 ;而迭后反演根据测井资料在其中所起作用大小分为 :道积分、递推反演、模型反演三种反演技术 .它们都...
地震反演技术是储层建模的重要手段 .迭前反演主要指 AVO反演 ,它是地震剖面迭加以前利用反演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的特征进行波阻抗反演 ;而迭后反演根据测井资料在其中所起作用大小分为 :道积分、递推反演、模型反演三种反演技术 .它们都是解决储层内的横向连续、物性变化特征的 ,但是每一种反演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并且解决储层地质特征的侧重点不一 .故在文中从各种反演方法原理入手 ,探讨每一种反演技术在不同级别储层模型中的作用 .这样才能在储层建模中针对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精度的地质模型选用不同的反演法 ,使反演处理目的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演
储层建模
开发地质
迭前反演
迭后反演
地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站油田原油族群类型及成因初探
被引量:
3
16
作者
常象春
王铁冠
张枝焕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0-12,共3页
为了探讨新站油田流体非均质性分布规律及成因 ,利用新站油田 2 2 8个油砂抽提物的族组成特征、饱和烃气相色谱、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等多种资料 ,选用不同参数 ,利用传统的关系图件法 ,并首次尝试运用数学统计方法 ,来划分原油族群 .在...
为了探讨新站油田流体非均质性分布规律及成因 ,利用新站油田 2 2 8个油砂抽提物的族组成特征、饱和烃气相色谱、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等多种资料 ,选用不同参数 ,利用传统的关系图件法 ,并首次尝试运用数学统计方法 ,来划分原油族群 .在总结族群划分结果的基础上 ,分析了不同族群的分布规律 ,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控制因素 .结果表明 ,葡萄花油组油砂可区分为三种类型 ,而黑帝庙组油砂有两种不同类型 .在此基础上 ,对不同族群分布规律的对比分析发现造成两油组几种族群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构造和岩性因素的控制 ,此外次生改造作用也是影响族群分布的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站油田
类型
成因
原油族群
油藏地球化学
数学统计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银根盆地苏红图组火山岩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
13
17
作者
吴少波
白玉宝
+1 位作者
刘勇
杨友远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8年第6期8-11,共4页
苏红图组火山岩主要出露于银根盆地中央隆起带的南北两侧,通过对野外露头的详细观察及室内的分析研究,认为该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晚期,岩石类型主要为呈熔岩被产出的火山熔岩,包括撖榄粗面玄武岩、橄榄玄武粗安岩、粗安岩等,其...
苏红图组火山岩主要出露于银根盆地中央隆起带的南北两侧,通过对野外露头的详细观察及室内的分析研究,认为该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晚期,岩石类型主要为呈熔岩被产出的火山熔岩,包括撖榄粗面玄武岩、橄榄玄武粗安岩、粗安岩等,其次为少量的火山碎屑岩和次火山岩相的辉绿岩,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研究表明,该火山岩为一套钾玄岩系列岩石,这套火山岩的喷发对油气的生成与聚集构成有利条件,首先,火山喷发提供的热能促进了盆地内烃源岩的成熟及向烃类的转化;其次,气孔、溶孔、溶洞、裂缝发育的火山岩可以作为良好的集集层,较厚的玄武岩层的中央相带及层状侵入的辉绿岩可以作为较好的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火山岩
储集层
成熟度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陕北斜坡延长组泥岩压实特征
被引量:
8
18
作者
刘勇
雷天成
孙冬胜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42-45,共4页
以探井泥岩压实曲线为基础,对陕甘宁盆地陕北斜坡延长组泥岩压实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正常压实趋势明显且一致性较好.欠压实现象普遍发育于长4+5及长6油层组,保持压实与排水平衡的最小声波时差为225μs/m...
以探井泥岩压实曲线为基础,对陕甘宁盆地陕北斜坡延长组泥岩压实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正常压实趋势明显且一致性较好.欠压实现象普遍发育于长4+5及长6油层组,保持压实与排水平衡的最小声波时差为225μs/m.上覆地层遭受的剥蚀量达1800~2500m,泥岩的欠压实成为本区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泥岩
压实作用
侵蚀作用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岩溶的形成条件及其特征
被引量:
29
19
作者
王宝清
张金亮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8-10,共3页
岩溶是大气淡水溶解作用形成的自然构造.古岩溶是地质历史时间产生的岩溶.岩溶的形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1)相对于围岩来说,流体是未饱和的;(2)不饱和碳酸盐的流体能有效地将溶解产物搬运至远离反应的地方.在岩溶地区以潜水...
岩溶是大气淡水溶解作用形成的自然构造.古岩溶是地质历史时间产生的岩溶.岩溶的形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1)相对于围岩来说,流体是未饱和的;(2)不饱和碳酸盐的流体能有效地将溶解产物搬运至远离反应的地方.在岩溶地区以潜水面为标准,把岩溶作用带分为渗流带和潜流带.岩溶的物质基础,碳酸盐岩建造主要形成于南北纬40°之间的温暖的、清洁的、浅水海洋环境.不整合面,溶蚀孔洞缝,岩溶砾岩和岩溶角砾岩,岩溶地貌是古岩溶的宏观特征.岩溶地区碳酸盐岩的微量元素含量,碳氧稳定同位素值均表现淡水作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形成条件
特征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应用模式识别自动追踪地震剖面同相轴
被引量:
7
20
作者
董恩清
朱光明
吴文奎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12-16,共5页
将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自动追踪地震剖面同相轴.追踪过程用迭代法来实现,第一次迭代时追踪到强同相轴,在其后的迭代中追踪到弱同相轴.每次迭代中的追踪范围限制在前一次迭代已得到同相轴所勾划出的区域内,采用相关相邻地震道的方法...
将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自动追踪地震剖面同相轴.追踪过程用迭代法来实现,第一次迭代时追踪到强同相轴,在其后的迭代中追踪到弱同相轴.每次迭代中的追踪范围限制在前一次迭代已得到同相轴所勾划出的区域内,采用相关相邻地震道的方法追踪同相轴,一种称为双态相容性检测法BCC的算法可以同时相关三个道.追踪完同相轴后自动编辑同相轴,提供描述同相轴的有关参数.迭代法和BCC算法的结合在模拟人工解释以及将“地质趋势”加入最终结果方面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识别
同相轴
地震剖面
地震解释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安塞油田侯市地区长6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
29
1
作者
张金亮
李恕军
靳文奇
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所
中国
石油
长庆油田公司
出处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0年第4期1-7,55,共8页
文摘
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 ,确定了侯市地区长 6油层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 ,主要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前缘砂席和分流间等 ,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 .在图像粒度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绘制概率累积曲线、C- M图、散点图和环境判别图 ,对该区砂体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及形成环境进行了分析 .长 6油层的三角洲体系代表了较为完整的自旋回 ,这一自旋回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分流河道迁移、袭夺、决口以及因压实的均衡调整等 ,从而形成三角洲复合体内部各分流三角洲砂体的相互叠置交错 .根据岩心微相分析、小层砂体形态和测井剖面对比分析 ,对该区长 6油层砂组及小层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 ,掌握了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 .
关键词
安塞油田
河流三角洲
沉积层序
沉积微相
Keywords
Ansai Oilfield, river dominated delta, depositional sequence,sedimentary microfacies
分类号
TE31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P618.13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油气充注史及含油气系统研究
被引量:
8
2
作者
张金亮
常象春
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所
出处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8,共4页
文摘
方法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对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进行油气充注史和含油气系统研究。目的定量评价油气注入储层时间,深入认识油气有利分布区。结果民和致密砂岩油藏油气注入时间距今分别为100 Ma和14 Ma,侏罗系油气系统为已知的含油气系统,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发生在距今100~11 Ma之间,关键时刻在距今11 Ma的中新世晚期,其后油气藏进入保存时期。结论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史,其中第二期对油气藏形成起重要作用;早白垩世形成的圈闭是最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场所,侏罗纪中早期形成的圈闭也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关键词
民和盆地
致密砂岩油藏
油气充注史
含油气系统
研究
流体包裹体
Keywords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oil and gas filling and injection history, oil and gas bearing system, fluid inclusion, study, Minhe basin
分类号
P618.13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TE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混采油层产能贡献的油藏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
8
3
作者
常象春
张枝焕
王铁冠
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所
石油
大学
出处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4期35-38,66,共5页
文摘
油藏地球化学是近些年在油气地质领域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 ,利用色谱指纹技术研究混采油层的单层产能贡献是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以新站油田为例 ,对 9个葡萄花和 3个黑帝庙油组的单层油进行了实验室配比 ,详细探讨了从基础指纹数据库的建立到特征指纹参数的选取 ,并结合数学统计法把 9个葡萄花油组原油分为 4种不同族群 ,而 3个黑帝庙油组原油归为同一族群 ,进而确定了 4种配比方案 ,建立了 4套实验室产能预测图版 ,各个图版分别有相关性较好的关系线 3~ 4条 .经实验室任意自配混合样检验后 ,各图版均优选出相对误差小于 5%的最佳工作线 ,证实了本方法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
关键词
油藏地球化学
混采油层
产能贡献
油气地质
Keywords
reservoir geochemistry, chromatography fingerprinting,simultaneously exploited horizons, productivity contribution
分类号
TE14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P618.130.4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辽河油田沈84块沙三四段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
6
4
作者
吴少波
宋子齐
谭成仟
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所
出处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年第1期1-5,共5页
文摘
以岩心和测井分析为基础,通过对沈84块沙三四段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沉积韵律、原生沉积构造、砂岩的粒度分布特征、古生物化石及砂体形态等沉积相标志的研究,确定其为一套扇三角洲相沉积,可进一步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及前扇三角洲三个亚相.区内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体,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边部、河间薄层砂、前缘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间等微相类型.此外,以单井微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地球物理测井及录井资料,研究了区块内沙三四段四个油层组、30个小层、63个单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
关键词
沉积微相
相标志
沉积
油气勘探
油气成因
Keywords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facies mark, deltaic deposit, E 4 S 3 submember, Block Shen 84
分类号
P618.13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P618.130.8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新生界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白玉宝
蔚远江
孙东胜
庞雯
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所
出处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0年第1期1-5,共5页
基金
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油气勘探工程项目!(QT96YO-04).
文摘
油气的生成与聚集和沉积相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为评价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新生界含油气前景,在野外遥感调研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该地区中新生界的沉积环境.其岩石类型主要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划分出浅海相、碳酸盐台地相、滨岸相、三角洲相、河口湾相、河流相、冲积扇相七个大相、18 个亚相和若干微相,各时代地层的沉积相表现为:①晚三叠世以大面积海陆过渡相占主导地位,总体形成海退沉积旋回;②中侏罗世浅海相沉积较发育,晚侏罗世以海陆过渡相沉积为主;③白垩纪岩相古地理存在早晚差异,早期为残留海背景下的局限碳酸盐台地沉积,晚期为山麓冲积扇沉积.
关键词
羌塘盆地
沉积相
沉积模式
中新生界
石油地质
Keywords
Qiangtang Basin, sedimentary facies, depositional model, Mesozoic Cenozoic erathem
分类号
TE121.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P618.13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油藏注入史
被引量:
74
6
作者
张金亮
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所
出处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1-4,共4页
文摘
油藏注入史分析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工作,综合利用自生包裹体测温和包裹体中烃类组成特征,结合成岩史、流体史和烃源岩热演化史分析资料,可有效地指明石油向油藏注入的时间、方向和期次,从而建立烃类的成藏模式.这项研究工作对于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期油气成藏的复杂油气探区具有更加宝贵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将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和精细时—温埋藏史恢复的盆地模拟技术相结合来研究复杂油气探区的油藏注入史。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藏注入史
油气藏形成
Keywords
fluid,inclusion,oil reservoir,filling history,reservoir formation pattern,basin simulation
分类号
P618.13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子北油田主力油层微观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
2
7
作者
雷天成
刘勇
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所
出处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50-53,共4页
文摘
以孔隙度、渗透率为主线,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区内长4+5及长6油组的位置特征数,离散性特征数,平面非均质性,纵向非均质性作了研究.分析了造成微观非均质性的原因.认为本区微观非均质性严重,造成微观非均质性的原因是岩性特征及后期成岩作用.
关键词
微观结构
各向异性
成岩作用
油田
Keywords
microstructure, anisotropy,diagenesis/[Zibei Oil Field]
分类号
P618.130.1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油藏烃类差异性研究与应用
8
作者
金晓辉
林壬子
张春秀
荣跃森
机构
西安石油
学院
石油
与
天然气
地质
研究所
石油
大学
辽河油田钻采院
锦州采油厂
出处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年第4期10-13,29,共5页
文摘
油藏开发过程中和地质色层效应存在着两个非均质体,即储层本身的非均质体和储层流体差异性引起的流体非均质体.油藏烃类纵横向上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含相态)的差异性是油藏描述,特别是精细描述的主要内容.从油藏的油源、储层的注入过程、二次运移过程中烃类组成的变化以及储层的混合作用四个方面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了烃类差异性形成的机理.并且从确定油藏注入史、确定储层内部连通性和流体界面以及进行油田开发动态监测等方面总结了这一研究的应用进展.烃类差异性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它为精细油藏描述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而为扩大油气勘探领域提供了新的工具,为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和开发方案的可靠性提供了更有效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
油藏描述
烃类差异性
油气勘探
Keywords
reservoir,reservoir description,injection,fluid interface,performance monitoring,hydrocarbon difference
分类号
P618.130.4 [天文地球—矿床学]
P618.130.8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肇地区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储集层的成岩作用
被引量:
29
9
作者
王宝清
徐文发
刘站立
孔繁忠
常中原
王春瑞
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所
中国
石油
大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
研究
院
出处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2-87,共6页
文摘
三肇地区下白垩统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储集岩主要为具有较高杂基含量的岩屑长石细砂岩和长石岩屑细砂岩。孔隙度在 1 ~ 2 1 3 之间 ,平均 10 9 。渗透率在 0 0 1× 10 -3 ~ 2 89× 10 -3 μm2 之间 ,平均 1 5 3×10 -3 μm2 。主要的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等。压实作用使孔隙大大减少 ;根据结构、阴极发光特征、碳氧稳定同位素成分、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可以推测方解石胶结物形成于早成岩作用的还原条件下 ,方解石胶结物的沉淀使沉积物 (岩 )的孔隙减少 ;长石和中基性火山岩岩屑的溶蚀产生的孔隙约占现有孔隙的 1/ 3;交代作用使大部分蒙皂石和高岭石已转变为伊利石和伊蒙混层 ,或绿泥石和绿蒙混层 ,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不大。大部分储集岩的变化发生在早成岩作用阶段。
关键词
储集岩
压实作用
溶蚀作用
成岩阶段
三肇地区
油气藏
Keywords
reservoir rock
compaction
cementation
dissolution
diagenetic stage
分类号
P618.13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TE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安塞油田长6油层深盆油初探
被引量:
9
10
作者
张金亮
李恕军
秦承志
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所
长庆
石油
勘探局第一采油厂
中国科
学院
兰州
地质
研究所
出处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8年第2期8-11,共4页
文摘
借鉴国外深盆油气勘探开发的成功模式,对陕甘宁盆地安塞油田进行了“深盆油”的初步研究工作。目的重新认识和评价那些被废弃的区带和层系,寻找深盆油气藏。结果通过对安塞油田的沉积背景、储层特征和油水分布的分析,认为安塞油田长6油层内油水分布较为复杂,在横向连续储层内,可出现油水关系倒置现象的深盆油圈闭。从储层角度看,属非均质低渗透相对圈闭油藏;从深盆油气观点看,属一种动态圈闭油藏。结论安塞油田深盆油存在的某些证据,拓宽了找油的领域。因此,在已知油藏的周围甩开勘探,其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关键词
深盆油圈闭
致密砂岩
油水倒置
安塞油田
Keywords
deep basin oil entrapment, consolidated sandstone , oil water inversion, Ansai oil field
分类号
P618.13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成藏动力系统的内涵及其勘探意义
被引量:
4
11
作者
赵靖舟
罗继红
吴少波
时保宏
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所
出处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2年第4期15-17,45,共4页
文摘
成藏动力系统又可称为成藏系统或运聚系统,是指含油气系统内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的油气运移—聚集系统,它与相邻成藏动力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油气成藏条件、成藏动力以及不同的成藏特征。成藏动力系统在盆地中的位置介于含油气系统与区带之间。成藏动力系统与含油气系统的区别在于:含油气系统的核心是“源”,同一含油气系统具有共同的烃源灶,它与其他含油气系统以烃源灶的不同相区别;而成藏动力系统则强调的是系统内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特征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同一成藏动力系统各油气藏具有相近的成藏条件、成藏动力、相似的运聚机制和相似的成藏模式。
关键词
成藏动力系统
概念
油气勘探意义
含油气系统
Keywords
Petroleum reservoir-forming dynamic system, Concept, Exploration
分类号
P618.13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T [一般工业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沉积相
被引量:
32
12
作者
张金亮
王宝清
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所
出处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2期1-6,共6页
基金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编号 96 1 1 0 0 1 0 4 )部分研究成果
文摘
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沉积背景有利于特大型深盆气藏的形成 ,其沉积相带的圈定是深盆气有利区带评价的基础 .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 ,并结合地震相、砂体结构及分布特征 ,对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沉积相进行了分析 .研究区沉积相可划分为河流三角洲、海湾、湖泊和冲积扇等 4种类型 ,其中三角洲是研究区的主要骨架砂体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依据沉积物源、砂体发育特征及其相标志特征 ,对上三叠统须家河期须一须三亚期和香溪期香二香六亚期的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对上三叠统各期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综合表征 .分析结果表明 ,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具有深盆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岩相古地理基础 .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上三叠统
沉积相
海湾
湖泊
气藏
Keywords
Sichuan Basin, Upper Triassic, sedimentary facies, bay, lake, river delta
分类号
TE121.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P618.13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深盆气藏的主要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
27
13
作者
张金亮
张金功
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所
西北大学
地质
系
出处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1期1-7,22,共8页
基金
"九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96 - 110 - 0 1- 0 4)部分研究成果
文摘
在国外深盆气地质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深盆气勘探开发实际 ,对深盆气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 ,深盆气藏位于向斜盆地轴部或坳陷深处 ,分布规模巨大 ,气水关系倒置 ,多具异常压力 ;主要储层虽为致密砂岩 ,但多含饱和气的渗透性储层 ;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地层是深盆气藏的主要气源岩 ,储层与成熟气源岩的接触是深盆气形成的必要条件 .在分析国外深盆气形成的动态圈闭机理和扩散运移方式存在问题的同时 ,提出了对深盆气藏形成机制的新认识 .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都存在丰富的深盆气资源 ,其它类似结构的盆地都有可能存在深盆气 ,应进行勘探潜力分析 .
关键词
深盆气藏
气水倒置
异常压力
致密砂岩
圈闭机理
形成机制
Keywords
deep basin gas trap, gas/water inversion, abnormal pressure,tight sands, trapping mechanisms
分类号
P618.13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TE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塔中隆起石炭系C_Ⅰ油组储集层成岩模式与储集性能的关系
被引量:
5
14
作者
蔚远江
何远碧
杨友运
庞雯
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所
出处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5期388-392,400,共6页
文摘
总结了塔中隆起石炭系CⅠ油组石英砂岩储集层的压实、压溶、胶结、溶解、交代作用等成岩特征,划分出准同生期、早成岩A期和B期、晚成岩A期和B期五个成岩阶段,通过成岩机理的分析,提出本区成岩环境是一个半封闭到封闭的系统,建立了成岩模式,并讨论了成岩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储集性能的关系。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中石炭世
油矿床
储集层
成岩模式
Keywords
Tarim Basin Middle Middle Carboniferous Sandstone Diagenesis Mod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P618.13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震反演技术在储层建模中的作用
被引量:
9
15
作者
杨小萍
董春荣
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所
出处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6期9-12,共4页
文摘
地震反演技术是储层建模的重要手段 .迭前反演主要指 AVO反演 ,它是地震剖面迭加以前利用反演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的特征进行波阻抗反演 ;而迭后反演根据测井资料在其中所起作用大小分为 :道积分、递推反演、模型反演三种反演技术 .它们都是解决储层内的横向连续、物性变化特征的 ,但是每一种反演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并且解决储层地质特征的侧重点不一 .故在文中从各种反演方法原理入手 ,探讨每一种反演技术在不同级别储层模型中的作用 .这样才能在储层建模中针对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精度的地质模型选用不同的反演法 ,使反演处理目的性更强。
关键词
地震反演
储层建模
开发地质
迭前反演
迭后反演
地质模型
Keywords
seismic inversion
reservoir modeling
developing geology
prestack inversion
poststack inversion
geologic model
分类号
TE12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P618.13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站油田原油族群类型及成因初探
被引量:
3
16
作者
常象春
王铁冠
张枝焕
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所
石油
大学
出处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0-12,共3页
文摘
为了探讨新站油田流体非均质性分布规律及成因 ,利用新站油田 2 2 8个油砂抽提物的族组成特征、饱和烃气相色谱、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等多种资料 ,选用不同参数 ,利用传统的关系图件法 ,并首次尝试运用数学统计方法 ,来划分原油族群 .在总结族群划分结果的基础上 ,分析了不同族群的分布规律 ,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控制因素 .结果表明 ,葡萄花油组油砂可区分为三种类型 ,而黑帝庙组油砂有两种不同类型 .在此基础上 ,对不同族群分布规律的对比分析发现造成两油组几种族群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构造和岩性因素的控制 ,此外次生改造作用也是影响族群分布的因素 .
关键词
新站油田
类型
成因
原油族群
油藏地球化学
数学统计
控制因素
Keywords
petroleum population, reservoir geochemistr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control factor
分类号
P618.130.1 [天文地球—矿床学]
TE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银根盆地苏红图组火山岩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
13
17
作者
吴少波
白玉宝
刘勇
杨友远
机构
西安石油
学院
石油
与
天然气
地质
研究所
出处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8年第6期8-11,共4页
文摘
苏红图组火山岩主要出露于银根盆地中央隆起带的南北两侧,通过对野外露头的详细观察及室内的分析研究,认为该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晚期,岩石类型主要为呈熔岩被产出的火山熔岩,包括撖榄粗面玄武岩、橄榄玄武粗安岩、粗安岩等,其次为少量的火山碎屑岩和次火山岩相的辉绿岩,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研究表明,该火山岩为一套钾玄岩系列岩石,这套火山岩的喷发对油气的生成与聚集构成有利条件,首先,火山喷发提供的热能促进了盆地内烃源岩的成熟及向烃类的转化;其次,气孔、溶孔、溶洞、裂缝发育的火山岩可以作为良好的集集层,较厚的玄武岩层的中央相带及层状侵入的辉绿岩可以作为较好的盖层.
关键词
盆地
火山岩
储集层
成熟度
油气运移
Keywords
Yingen Basin, volcanic rock, reservoir, cap rock, petrology, petrochemistry, maturaty, Suhongtu Formation
分类号
P618.130.1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陕北斜坡延长组泥岩压实特征
被引量:
8
18
作者
刘勇
雷天成
孙冬胜
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所
出处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42-45,共4页
文摘
以探井泥岩压实曲线为基础,对陕甘宁盆地陕北斜坡延长组泥岩压实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正常压实趋势明显且一致性较好.欠压实现象普遍发育于长4+5及长6油层组,保持压实与排水平衡的最小声波时差为225μs/m.上覆地层遭受的剥蚀量达1800~2500m,泥岩的欠压实成为本区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之一.
关键词
延长组
泥岩
压实作用
侵蚀作用
油气运移
Keywords
Yanchang FM,mudstone,compaction,erosion,oil and gas migration
分类号
P618.130.1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岩溶的形成条件及其特征
被引量:
29
19
作者
王宝清
张金亮
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所
出处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8-10,共3页
文摘
岩溶是大气淡水溶解作用形成的自然构造.古岩溶是地质历史时间产生的岩溶.岩溶的形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1)相对于围岩来说,流体是未饱和的;(2)不饱和碳酸盐的流体能有效地将溶解产物搬运至远离反应的地方.在岩溶地区以潜水面为标准,把岩溶作用带分为渗流带和潜流带.岩溶的物质基础,碳酸盐岩建造主要形成于南北纬40°之间的温暖的、清洁的、浅水海洋环境.不整合面,溶蚀孔洞缝,岩溶砾岩和岩溶角砾岩,岩溶地貌是古岩溶的宏观特征.岩溶地区碳酸盐岩的微量元素含量,碳氧稳定同位素值均表现淡水作用的特点.
关键词
岩溶
形成条件
特征
构造
Keywords
paleokarst, formation,condition,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P581 [天文地球—岩石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应用模式识别自动追踪地震剖面同相轴
被引量:
7
20
作者
董恩清
朱光明
吴文奎
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所
西安
工程
学院
出处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12-16,共5页
文摘
将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自动追踪地震剖面同相轴.追踪过程用迭代法来实现,第一次迭代时追踪到强同相轴,在其后的迭代中追踪到弱同相轴.每次迭代中的追踪范围限制在前一次迭代已得到同相轴所勾划出的区域内,采用相关相邻地震道的方法追踪同相轴,一种称为双态相容性检测法BCC的算法可以同时相关三个道.追踪完同相轴后自动编辑同相轴,提供描述同相轴的有关参数.迭代法和BCC算法的结合在模拟人工解释以及将“地质趋势”加入最终结果方面是有效的.
关键词
模式识别
同相轴
地震剖面
地震解释
油气藏
Keywords
:pattern recognition,event,seismic profile,iteration/[automatically tracking]
分类号
P618.130.8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安塞油田侯市地区长6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张金亮
李恕军
靳文奇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0
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油气充注史及含油气系统研究
张金亮
常象春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0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混采油层产能贡献的油藏地球化学研究
常象春
张枝焕
王铁冠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辽河油田沈84块沙三四段沉积微相研究
吴少波
宋子齐
谭成仟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新生界沉积相研究
白玉宝
蔚远江
孙东胜
庞雯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油藏注入史
张金亮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8
7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子北油田主力油层微观非均质性研究
雷天成
刘勇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6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油藏烃类差异性研究与应用
金晓辉
林壬子
张春秀
荣跃森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三肇地区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储集层的成岩作用
王宝清
徐文发
刘站立
孔繁忠
常中原
王春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
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安塞油田长6油层深盆油初探
张金亮
李恕军
秦承志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8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成藏动力系统的内涵及其勘探意义
赵靖舟
罗继红
吴少波
时保宏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沉积相
张金亮
王宝清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深盆气藏的主要特征及形成机制
张金亮
张金功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塔中隆起石炭系C_Ⅰ油组储集层成岩模式与储集性能的关系
蔚远江
何远碧
杨友运
庞雯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8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地震反演技术在储层建模中的作用
杨小萍
董春荣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新站油田原油族群类型及成因初探
常象春
王铁冠
张枝焕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银根盆地苏红图组火山岩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吴少波
白玉宝
刘勇
杨友远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8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陕北斜坡延长组泥岩压实特征
刘勇
雷天成
孙冬胜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6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古岩溶的形成条件及其特征
王宝清
张金亮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6
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应用模式识别自动追踪地震剖面同相轴
董恩清
朱光明
吴文奎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8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