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2D核磁共振技术的致密油藏清洁压裂液渗吸驱油机理研究
1
作者 李国庆 高辉 +5 位作者 齐银 张创 程志林 李腾 王琛 李红 《石油科学通报》 2025年第2期283-297,共15页
致密油藏的压裂开采过程中,压裂液对储层孔隙中原油的渗吸置换作用,逐渐成为提高采收率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然而,渗吸过程中不同尺度孔隙原油动用特征及其机理尚不明确,严重制约了压裂液体系的优化设计与开采工艺的合理选择。以鄂尔多... 致密油藏的压裂开采过程中,压裂液对储层孔隙中原油的渗吸置换作用,逐渐成为提高采收率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然而,渗吸过程中不同尺度孔隙原油动用特征及其机理尚不明确,严重制约了压裂液体系的优化设计与开采工艺的合理选择。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采用两性表面活性剂(EAB-40)作为清洁压裂液体系主剂,结合T_(1)-T_(2)二维核磁共振与润湿性测试,系统研究表活剂浓度对储层界面性质及压裂液渗吸驱油效率的影响规律,揭示其微观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EAB-40通过协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达10^(-2) m N/m量级)与诱导润湿性反转(接触角由147°降至57.34°),显著增强毛细管驱动力与原油脱附效率;当表活剂浓度为0.1 wt%时压裂液体系综合驱油效果最优。渗吸过程中,小孔隙因水湿矿物集中,表面活性剂扩散引发润湿性反转,驱动原油由小孔隙T_(2)<1 ms向中(T_(2)介于1~100 ms)、大孔隙T_(2)>100 ms高效运移。聚合物分子改善压裂液体系流变性能,促进束缚油、盲端孔隙残余油深度动用。实现“IFT降低—润湿性反转—粘弹性流控”三重协同渗吸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清洁压裂液 表面活性剂 渗吸驱油 采油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豹B区特低渗油藏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伟 周军 +3 位作者 刘渠洋 冷福 成友友 邱祥亮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5-81,共7页
白豹油田B区块为中高含水期的特低渗油藏,存在水驱动用程度不均、油藏含水上升快以及油井见水原因复杂等问题,常规调驱方法有效率低、有效期短。鉴于此,以B区为先导试验区,采用室内试验和矿场实施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特低渗油藏聚... 白豹油田B区块为中高含水期的特低渗油藏,存在水驱动用程度不均、油藏含水上升快以及油井见水原因复杂等问题,常规调驱方法有效率低、有效期短。鉴于此,以B区为先导试验区,采用室内试验和矿场实施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特低渗油藏聚合物微球的调驱机理、最优工艺参数及经济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调驱机理主要包括封堵性、膨胀性和滞留性等3个方面;特低渗油藏聚合物微球调驱的最优粒径为100 nm,含水质量分数较低、产油量不大的井组最优聚合物微球质量分数为0.2%,高含水井组最优聚合物微球质量分数为0.5%,最佳注入时间为5~7个月;B区聚合物微球调驱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77以上,经济效益显著。研究结果可为鄂尔多斯盆地及类似特低渗油藏后续调驱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豹油田 特低渗油藏 聚合物微球 调驱机理 投入产出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及渗流能力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周航轩 任晓娟 罗向荣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1年第11期90-95,共6页
孔隙结构直接影响着流体的渗流能力,致密储层岩石孔隙结构与一般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差异很大,因而研究致密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及其渗流特征对提高这类油气藏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储层分析化验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某区块上三叠统延... 孔隙结构直接影响着流体的渗流能力,致密储层岩石孔隙结构与一般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差异很大,因而研究致密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及其渗流特征对提高这类油气藏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储层分析化验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某区块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长8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对比,研究表明,研究区长6~长8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孔隙类型主要是残余粒间孔、长石溶孔、晶间微孔和微裂缝,其中主要的渗流空间为大孔道和微裂缝,而主要的储集空间为各种类型的微纳米孔。本文根据泊稷叶定律建立多尺度孔隙结构简化渗流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大孔道、微裂缝渗透率是微纳米孔渗透率102~105倍,因此大孔道和微裂缝对致密储层的渗流能力以及开发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孔隙结构 微裂缝 微纳米孔 渗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差异及其成因 被引量:27
4
作者 高辉 朱耿博仑 +5 位作者 王泫懿 史华 王明磊 何梦卿 窦亮彬 王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2-312,共11页
为分析不同沉积与成岩作用改造下致密砂岩储层的孔喉类型及其参数差异,利用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图像粒度与X衍射实验结果,对比了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8储层和薛岔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的孔喉类型,定量评价了孔喉... 为分析不同沉积与成岩作用改造下致密砂岩储层的孔喉类型及其参数差异,利用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图像粒度与X衍射实验结果,对比了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8储层和薛岔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的孔喉类型,定量评价了孔喉参数,揭示了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合水地区长8储层孔隙更为发育,粒间孔、溶蚀孔、晶间孔和微孔、弱压实成因缩颈状喉道和溶蚀成因、粘土胶结成因管束状喉道含量高;薛岔地区长6储层的孔隙类型少且发育程度较差,压实成因片状、弯片状喉道含量高。两个区块的孔隙参数差异小,喉道参数差异大,前者大喉道更为发育,喉道差异大,孔喉比大,对渗透率起贡献的喉道分布范围更宽。相同渗透率条件下,前者的平均喉道半径、主流喉道半径和孔喉比大于后者。沉积水动力条件、粒度、碎屑组分、填隙物、成岩作用类型及其改造程度是两个研究区孔隙发育程度不同、喉道类型差异和孔喉参数表现出不同特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评价 孔喉类型 孔喉参数 致密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油藏垂直井套管外窜流试井解释模型 被引量:2
5
作者 苏泽中 李晓娜 +2 位作者 李蒙蒙 刘瑞 林加恩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8年第4期26-32,共7页
为了监测和预防套管外窜流,建立了考虑层间半透率和井筒储集效应的双层油藏垂直井套管外窜流试井解释模型。采用拉普拉斯变换进行求解并绘制典型试井曲线,划分出四个流动段:纯井储段、过渡段、窜流段和系统径向流段。通过对试井曲线综... 为了监测和预防套管外窜流,建立了考虑层间半透率和井筒储集效应的双层油藏垂直井套管外窜流试井解释模型。采用拉普拉斯变换进行求解并绘制典型试井曲线,划分出四个流动段:纯井储段、过渡段、窜流段和系统径向流段。通过对试井曲线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试井曲线受多因素综合影响;井储系数影响纯井储段,表皮因子、渗透率、流体粘度、油层厚度,窜流系数等影响过渡段和窜流段;(2)测试层和邻近层相关参数对试井曲线的影响呈相反趋势;(3)套管外窜流强度的主控因素为:窜流系数、邻近层地层渗透率和测试层表皮因子;(4)造成套管外窜流的原因是套管外水泥环的破损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油藏 垂直井 套管外窜流 试井解释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采动影响的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益 沈磊 +2 位作者 田喜军 胡均志 刘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65,共5页
为了实现采动条件下煤层气开发模拟优化,采用动态虚拟井随采动工作面一起推进表征采动过程中工作面对邻近煤层物质交换的影响。利用变渗透率场实现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邻近煤层的渗透率场的变化,通过随采动工作面推进的虚拟井与变渗透率场... 为了实现采动条件下煤层气开发模拟优化,采用动态虚拟井随采动工作面一起推进表征采动过程中工作面对邻近煤层物质交换的影响。利用变渗透率场实现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邻近煤层的渗透率场的变化,通过随采动工作面推进的虚拟井与变渗透率场耦合作用实现采动条件下煤层气模拟。模拟结果与矿场实际监测数据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储层 数值模拟 动态虚拟井 变渗透率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非接触式的凝胶物理特性分析方法
7
作者 李杰 高炜欣 王杠杠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9-136,共8页
凝胶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堵水物质,其化学性质稳定,价格便宜。针对凝胶力学特性分析的仪器大多为接触式仪器,或过于笨拙,或操作过于繁琐,为此提出一种非接触式的凝胶物理特性分析方法。该方法根据凝胶在毛细管中移动的基本特征,首先对凝胶... 凝胶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堵水物质,其化学性质稳定,价格便宜。针对凝胶力学特性分析的仪器大多为接触式仪器,或过于笨拙,或操作过于繁琐,为此提出一种非接触式的凝胶物理特性分析方法。该方法根据凝胶在毛细管中移动的基本特征,首先对凝胶图像进行针对性预处理,然后采用一种广度搜索的自适应阈值分割方法,得到精准的凝胶凹液面,进而对凝胶的动态力学性质进行计算与分析。实验表明,运用该方法分析凝胶的力学特性,平均误差率低于1%,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物理特性分析 图像分割算法 毛细管凝胶图像 凝胶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流式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及微生物群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高俊玲 王辰风 孙庆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7,共8页
为实现上流式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快速启动,本研究通过以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调节不同阶段氨氮负荷的策略对培养过程中反应器的脱氮效能、生物污泥的形貌特征及反应器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反应器稳定阶段,NH_(4)... 为实现上流式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快速启动,本研究通过以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调节不同阶段氨氮负荷的策略对培养过程中反应器的脱氮效能、生物污泥的形貌特征及反应器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反应器稳定阶段,NH_(4)^(+)-N和NO_(2)^(-)-N去除率达到90%以上,TN去除率及总氮去除负荷分别达到82%和0.504 kg N/(m^(3)·d),化学计量比ΔNH_(4)^(+)-N∶ΔNO_(2)^(-)-N∶ΔNO_(3)^(-)-N为1∶1.2∶0.24,接近理论值,运行140 d成功富集厌氧氨氧化菌,实现上流式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反应器内生物体由黑色的厌氧颗粒污泥驯化培养为红褐色的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且粒径较大,系统启动140 d后0.3~1.8 mm的粒径占比达到了61.67%,表明其具备良好的沉降性能及脱氮效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的丰度由活性迟滞阶段的0.28%上升到稳定阶段的11.26%,反应器的启动过程中出现三种厌氧氨氧化菌属Candidatus Brocadia、Candidatus Hydrogenedens和Candidatus Kuenenia,其中Candidatus Kuenenia为优势菌属,占7.1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快速启动 上流式厌氧反应器 厌氧颗粒污泥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井试井资料的价值及作用 被引量:9
9
作者 林加恩 《油气井测试》 2016年第4期38-40,43,共4页
油气井试井测试及解释是油藏工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试井解释可以获得储层参数,了解开发现状,制定增产措施。然而目前业界对试井资料的重视和利用程度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价值,大部分的试井资料存在着解释率低、利用率低的问题,不... 油气井试井测试及解释是油藏工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试井解释可以获得储层参数,了解开发现状,制定增产措施。然而目前业界对试井资料的重视和利用程度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价值,大部分的试井资料存在着解释率低、利用率低的问题,不能有效反应出地层及生产信息,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在论述油气井试井测试工艺和试井资料解释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前提下,提出试井资料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达到提高油气井试井资料利用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井分析 试井数据 油气藏评价 试井的作用 试井的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压裂液防膨剂防膨效果评价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润滋 齐银 +2 位作者 余兴国 王雅楠 王泫懿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0-85,共6页
为明确压裂液防膨剂对致密砂岩油藏不同尺度孔喉的防膨效果,从微观孔隙结构出发,以鄂尔多斯盆地天然岩心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岩心驱替流动实验,定量评价防膨剂质量分数对不同尺度孔喉防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防膨剂质量... 为明确压裂液防膨剂对致密砂岩油藏不同尺度孔喉的防膨效果,从微观孔隙结构出发,以鄂尔多斯盆地天然岩心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岩心驱替流动实验,定量评价防膨剂质量分数对不同尺度孔喉防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防膨剂质量分数为0.5%时,压裂液防膨剂的防膨效果达到最好,防膨剂在较大孔喉内的防膨效果优于较小孔喉,防膨作用尺度为0.75~537.23 ms,对0.01~0.75 ms尺度下的孔喉空间防膨作用微弱;压裂液防膨剂的质量分数与孔隙度伤害率、渗透率伤害率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与防膨剂的作用范围无明显相关性,压裂液防膨剂的防膨效果与孔喉孔径具有相关性,在较大孔径中的防膨效果较好。研究成果可为压裂液防膨剂在致密砂岩储层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膨剂 黏土膨胀 黏土矿物 核磁共振 致密砂岩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土矿物对砂泥岩导电性影响
11
作者 赵美丽 任晓娟 沈卫民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3年第10期9-13,共5页
非常规油气储层是目前油气开发的重点,然而非常规储层中砂泥岩储层占比大,而砂泥岩中的泥质对储层岩石导电性影响较大,常常导致油气层识别困难。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对黏土矿物类型、含量、矿化度、胶结程度对砂泥岩的导电性进行了认识研... 非常规油气储层是目前油气开发的重点,然而非常规储层中砂泥岩储层占比大,而砂泥岩中的泥质对储层岩石导电性影响较大,常常导致油气层识别困难。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对黏土矿物类型、含量、矿化度、胶结程度对砂泥岩的导电性进行了认识研究,结果表明,黏土矿物类型、含量、矿化度、胶结程度是影响砂泥岩导电性的主要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对导电性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因此,相关的砂泥岩导电模型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表明泥质对导电性的影响不容忽视,需要重视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岩 黏土矿物 导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