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2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被引量:19
1
作者 陈军斌 屈展 孙燕波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5-58,共4页
培养石油工程专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当前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拓展办学方向,提高办学层次的需要。石油工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在知识方面,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又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在能力方面,既要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 培养石油工程专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当前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拓展办学方向,提高办学层次的需要。石油工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在知识方面,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又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在能力方面,既要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又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素质方面,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又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质。其构建培养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双语教学体系,强化外语应用能力;面向生产实际,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使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石油企业需求相适应,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化人才 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军斌 孙会珠 郭虎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9-81,共3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订单式"人才培养能有效解决石油石化企业人才需求难题,为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探索了一条新途径。但是,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在实际运用中出现了一些发展性问题,导致培养效果不明显。本文分析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给出了一些改进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订单式人才培养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气泡特性及其在石油领域内应用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秦国伟 詹文林 +5 位作者 刘勇 关恒 刘青萍 许洪星 秦文龙 王洋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005-3010,共6页
微纳米气泡(Micro-nano bubbles, MNBs)因其尺寸小,展现了不同于普通气泡的独特性质,近年来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体现了该技术的优越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在油田领域内应用研究较少。因此,在国内外调研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微纳米气泡... 微纳米气泡(Micro-nano bubbles, MNBs)因其尺寸小,展现了不同于普通气泡的独特性质,近年来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体现了该技术的优越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在油田领域内应用研究较少。因此,在国内外调研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微纳米气泡的基本特性,同时系统介绍了纳米气泡的制备方法和表征技术手段;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和微纳米气泡应用的推广,重点展望了微纳米气泡技术在油田领域中应用前景,例如油水分离、污水/钻井液处理、提高原油采收率以及清防垢等方面,以期为微纳米气泡技术在油气田领域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气泡 表征技术 提高采收率 应用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致密气藏工程甜点评价及水平井压裂分段优化
4
作者 付豪 赵一凡 +3 位作者 高红艳 李小凡 刘创新 李天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078-4085,共8页
非常规致密储层通常具有非均质强、资源丰度低、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相较于陆地非常规储层,海上致密气藏水力压裂作业安全风险更大,作业难点更多,储层的均衡改造受到限制。因此,海上致密气藏部署长水平井进行水力压裂开发,需要... 非常规致密储层通常具有非均质强、资源丰度低、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相较于陆地非常规储层,海上致密气藏水力压裂作业安全风险更大,作业难点更多,储层的均衡改造受到限制。因此,海上致密气藏部署长水平井进行水力压裂开发,需要精准评价储层地质力学特征,分析水平井段的可压裂性,在地质力学相近的井段进行压裂,可为海上气藏的精准、均衡和效益开发提供支持。以海上致密气藏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脆性指数和地应力差的工程可压裂性分析方法,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预测工程可压裂性密度函数和累积概率函数,建立了工程甜点预测模型。基于工程甜点的预测,对水平井进行了分段优化,实现段间距的差异化设计。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进行了压裂模拟和产能预测,验证了该储层部署水平井压裂的可行性和工程甜点预测的可靠性,为海上致密气藏水平井压裂方案优化和大规模效益开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致密气藏 可压裂性 工程甜点 压裂分段 水力压裂 压裂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DJ区块深部煤储层地质-工程甜点测井评价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舵 刘之的 +4 位作者 王成旺 刘天定 陈高杰 郝晋美 孙博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72-1788,共17页
深部煤层气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应力大、压力高和可改造性差,因此,其规模化开发要求对甜点开展精细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法)提出了深部煤储层地质-工程甜点的12项评价指标,建立了测井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鄂尔多斯盆地DJ区块20余... 深部煤层气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应力大、压力高和可改造性差,因此,其规模化开发要求对甜点开展精细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法)提出了深部煤储层地质-工程甜点的12项评价指标,建立了测井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鄂尔多斯盆地DJ区块20余口井的深部煤储层甜点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煤储层地质-工程甜点主控因素与产能施工压力比(I_(p))存在良好的相关性。DJ区块深部煤储层的上部甜点类别普遍优于中、下部,上部主要为Ⅰ类甜点,中部为Ⅲ类甜点,下部为Ⅱ类甜点。②含气量和脆性指数分别是储层及工程品质的主控因素。③煤储层顶、底板发育较厚的灰岩和泥岩,煤储层与灰岩和泥岩的力学特性差异较大,能有效封隔压裂缝在煤储层中扩展。压裂工况和试气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地质-工程甜点测井评价方法应用效果良好,可用于深部煤储层压裂射孔选段和测井优选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能施工压力比 含气量 脆性指数 地质-工程一体化 甜点评价 深部煤储层气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致密油井间干扰分析及井间距优化
6
作者 任佳伟 白晓虎 +3 位作者 唐思睿 陈军斌 董奇 余金柱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1-280,共10页
随着新井加密以及老井重复压裂的实施,井间距缩小、单井改造规模扩大,井间干扰程度高,严重影响压裂效果及产量。为解决井间干扰程度评价及预防控制等问题,应用地质工程一体化模拟技术,综合利用三维位移不连续裂缝扩展方法及嵌入式离散... 随着新井加密以及老井重复压裂的实施,井间距缩小、单井改造规模扩大,井间干扰程度高,严重影响压裂效果及产量。为解决井间干扰程度评价及预防控制等问题,应用地质工程一体化模拟技术,综合利用三维位移不连续裂缝扩展方法及嵌入式离散裂缝技术,建立水平井组地质工程一体化模拟模型,评价单井及井组压裂改造后动用范围,开展井间干扰程度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基质渗透率高于0.3×10^(-3)μm^(2)、裂缝半长大于100 m、裂缝间距小于40 m,压裂改造范围明显变大,井间干扰程度越明显;(2)随着井间距增加,井间干扰程度不断变弱,当井间距增加到400 m时,井间干扰对单井最终可采储量(EUR)的影响可以忽略;(3)当井间距大于400m时,井组累计产油量降低幅度变大,需要优化合理井间距来平衡区块采收率和单井累计产油量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井距优化及重复压裂技术应用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水平井 地质工程一体化 井间干扰 井间距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层气排采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蔡文斌 王江龙 +2 位作者 张衍君 周德胜 雷旭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共10页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地质和工程条件复杂,天然气井排采工艺技术在煤层气井中的适用性受限,特别是深部煤层气(埋深大于1500 m的煤层气资源),其排采特征与浅层煤层气存在显著差异。为了促进深部煤层气排采技术发展,系统分析了深部煤层...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地质和工程条件复杂,天然气井排采工艺技术在煤层气井中的适用性受限,特别是深部煤层气(埋深大于1500 m的煤层气资源),其排采特征与浅层煤层气存在显著差异。为了促进深部煤层气排采技术发展,系统分析了深部煤层气储层特征、排采阶段及主控因素、排采工艺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1)深部煤层气资源:普遍具有储层压力温度高、地层能量充足、煤层厚度大、含气量高、游离气丰富等储层特征,同时有基质渗透率低、孔隙连通性差、有效应力大及压裂液返排率低等特征。(2)排采主控因素有:排水降压初期,煤粉对排采效果影响较大;见气至稳产阶段,应力敏感性显著,应减少关井次数,避免排采不连续导致的地层污染。(3)建议深部煤层气井采用精细化、定量化的五段式或六段式的阶段划分,有利于控制井底压力平稳下降,制定排采制度是为了延长稳产期,稳产阶段的持续时间决定最终产能。(4)气井全生命周期一体化排采、地质工程一体化排采机器学习与智慧排采等技术是未来排采工艺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煤层气井 排采影响因素 阶段划分 排采制度 排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细菌处理油田采出水与生活污水的效能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冉 李彤 +2 位作者 王亮亮 赵进 潘杰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53,共6页
油田采出水污染物浓度高,缺少生物生长需要的N、P等元素,而生活污水富含N、P,但排放波动大,单独处理成本高。为提高油田污水的生物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成本,将模拟油田采出水与模拟生活污水混合用于微藻-细菌共生培养,考察采出水与生活污... 油田采出水污染物浓度高,缺少生物生长需要的N、P等元素,而生活污水富含N、P,但排放波动大,单独处理成本高。为提高油田污水的生物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成本,将模拟油田采出水与模拟生活污水混合用于微藻-细菌共生培养,考察采出水与生活污水不同体积混合比(1∶3、1∶5、1∶15、1∶35)对生物生长和营养物去除的影响。其中,微藻为普通蛋白核小球藻,菌种由酵母菌、乳酸菌、硝化菌、枯草芽孢菌等组成。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不同比例采出水/生活污水混合液的生物量、藻密度、菌密度和叶绿素基本呈增长趋势。微藻-细菌在采出水/生活污水混合比为1∶3的混合液中的生长情况最好,培养7 d后的总生物量为0.55 g/L,其中藻密度为0.23 g/L,菌密度为0.32 g/L。高比例采出水/生活污水混合液有利于藻类的生长。在采出水/生活污水混合比为1∶3的水样中培育7 d后藻叶绿素a的含量最高,达649.27μg/mg;在混合比为1∶5的水样中藻叶绿素b的含量最高,达821.23μg/mg。在营养物去除方面,高混合比的污水更有利于微藻-细菌吸收营养物。当采出水/生活污水混合比为1∶3时,有机物和氨氮去除率最高,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为65%,氨氮去除率为37%;采出水与生活污水混合比为1∶5的水样对总磷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70%。将油田采出水和生活污水按适当体积比混合,可以促进藻-菌生长,提高生物处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出水 生活污水 微藻 细菌 代谢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注气改善稠油火驱效果的机理及应用
9
作者 袁士宝 辛文宾 +5 位作者 杨凤祥 孙新革 蒋海岩 展宏洋 任梓寒 李海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9342-9348,共7页
火驱作为接替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开采方式之一,在开发稠油时存在波及效率低、见效时间晚等问题。针对稠油油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脉冲注气的火驱方式,该方式通过调整注气井的工作制度,以改善火驱的燃烧波及效果。在新疆红浅1稠油... 火驱作为接替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开采方式之一,在开发稠油时存在波及效率低、见效时间晚等问题。针对稠油油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脉冲注气的火驱方式,该方式通过调整注气井的工作制度,以改善火驱的燃烧波及效果。在新疆红浅1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揭示了脉冲注气的可行性和作用机理,研究了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对脉冲注气开发效果的影响,最后应用于火驱矿场。结果表明:脉冲注气通过脉冲的峰值与谷值对燃烧前缘进行调控,加速了燃烧前缘的均匀推进,从而提高了驱油效率。脉冲注气可使见效时间提前600 d左右,燃烧波及增加30%以上。脉冲注气适用于储层纵向渗透率级差小于15、原油黏度为2000~10000 mPa·s的中等非均质储层,最佳的脉冲振幅为1.5~2、步长为30 d。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新疆红浅1火驱工业区后,井组日产油增加0.5~2.8 t,空气油比降低34%,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驱 脉冲注气 非均质储层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射线衍射和毛细管吸吮时间的页岩储层黏土稳定剂评价方法
10
作者 何延龙 王鑫 +5 位作者 薛小佳 黄海 吴江 刘晓庆 唐思源 虎志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7,共10页
压裂液及其添加剂的差异化评价是页岩储层工程地质一体化开发过程的重要环节,黏土稳定剂又是添加剂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因此,黏土稳定剂的快速筛选对于页岩储层的保护和保证压裂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引入毛细管吸吮时间检测方法,结合X... 压裂液及其添加剂的差异化评价是页岩储层工程地质一体化开发过程的重要环节,黏土稳定剂又是添加剂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因此,黏土稳定剂的快速筛选对于页岩储层的保护和保证压裂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引入毛细管吸吮时间检测方法,结合X射线衍射得到的岩心样品矿物组成,加权得到页岩储层岩心样品的毛细管吸吮时间计算值。分别建立岩心样品的毛细管吸吮时间检测值、计算值与传统黏土稳定剂评价方法得到的阳离子交换容量的计算值、检测值的相关关系,发现其均与阳离子交换容量的检测值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通过引入比例系数,对毛细管吸吮时间检测值、计算值与阳离子交换容量的计算值进行拟合计算,得到对应的阳离子交换容量拟合检测值,分别将其与阳离子交换容量的实际检测值进行相对误差分析,发现其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5%。实验结果表明,岩心样品毛细管吸吮时间检测值与基于X射线衍射和标准矿物毛细管吸吮时间检测值得到的毛细管吸吮时间计算值均可评价和筛选黏土稳定剂,相较于传统阳离子交换容量评价方法,毛细管吸吮时间检测方法具有快速性、准确性,能更好地适用于页岩储层复杂的黏土矿物组成和极强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水化膨胀 黏土稳定剂 阳离子交换容量 毛细管吸吮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条件下CO_(2)-水岩反应对砂岩储层地化性质影响研究
11
作者 张超 朱鹏宇 +5 位作者 黄天镜 鄢长灏 柳洁 王博 张斌 张益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5-553,共9页
国内现采用CO_(2)驱油的油田多为水驱后转入注CO_(2)开发,长时间作用下CO_(2)-水岩反应造成储层物性条件变化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为解决目前CO_(2)-水岩反应相关研究存在反应时间较短,环境变量对CO_(2)-水岩反应的影响不清等问题,... 国内现采用CO_(2)驱油的油田多为水驱后转入注CO_(2)开发,长时间作用下CO_(2)-水岩反应造成储层物性条件变化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为解决目前CO_(2)-水岩反应相关研究存在反应时间较短,环境变量对CO_(2)-水岩反应的影响不清等问题,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储层环境,采用高性能场发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研究不同环境变量下CO_(2)-水岩反应对储层物性与矿物成分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CO_(2)-水岩反应后,长石类矿物的溶蚀和黏土矿物的生成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随着实验温度升高,水岩反应加剧,钾长石、钙长石与钠长石加速溶解,高岭石占比增加,储层物性改善。压力增加时,大量CO_(2)的溶解降低了溶液的pH值,抑制了钾长石、钠长石等矿物向高岭石等黏土矿物的转化,储层整体物性变差。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长石与碳酸盐岩类矿物溶蚀加剧,Na^(+)、K^(+)、Ca^(2+)等主要离子质量浓度上升,储层物性改善且有石膏生成。在实验范围内,CO_(2)-水岩反应对矿物的溶蚀程度与温度、时间呈正相关,与注入压力呈负相关。最后,利用Kozeny-Carman方程对实验结果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储层孔渗物性与温度、时间呈正相关,与CO_(2)注入压力呈负相关。通过研究不同环境变量下CO_(2)-水岩反应对储层的影响,对CO_(2)驱油提高采收率在页岩油矿场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EOR CO_(2)驱替 水岩反应 地化性质 孔喉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WO-SVM的测井岩性识别模型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南气田山西组为例
12
作者 董凤娟 李昆昆 +4 位作者 费世祥 王京舰 周超 任大忠 卢学飞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2-880,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南气田山西组地层发育一套以砂岩和泥岩为主、夹少量煤层的沉积序列,是该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层位。为提高岩性识别效率与精度,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开展测井参数敏感性分析,优选出自然伽马(GR)... 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南气田山西组地层发育一套以砂岩和泥岩为主、夹少量煤层的沉积序列,是该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层位。为提高岩性识别效率与精度,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开展测井参数敏感性分析,优选出自然伽马(GR)、补偿中子(CNL)、声波时差(AC)和密度(DEN)4个对岩性响应敏感的特征参数。研究共提取865组样本数据(每组样本有4维测井属性、1维岩性标签),其中70%作为训练样本,其余30%作为测试样本。通过对比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SVM)、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PSO-SVM)和灰狼优化支持向量机(GWOSVM)等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山西组3种主要岩性的智能识别模型,并结合岩性剖面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灰狼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GWO-SVM)表现最优,其识别准确率达93.4%,召回率和F1值分别为93.0%和93.6%,各项评价指标均优于对比模型,展现出更高的识别精度、更好的综合性能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识别 测井响应 机器学习 GWO-SVM 山西组 榆林南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深层煤岩气成藏特征及含气性规律研究
13
作者 张荣军 张喆 +6 位作者 白亚萍 窦雨刚 屈乐 钟新宇 孙健 苗芷芃 陈朝兵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1-188,共8页
为系统探究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深层煤岩储层特性与煤岩气富集规律,文章从地质、煤质、煤体结构、地化特征、孔隙结构和含气性等方面开展了深部煤岩成藏特征和含气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东部煤层的埋深呈“南北分带、西深东浅”的分布... 为系统探究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深层煤岩储层特性与煤岩气富集规律,文章从地质、煤质、煤体结构、地化特征、孔隙结构和含气性等方面开展了深部煤岩成藏特征和含气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东部煤层的埋深呈“南北分带、西深东浅”的分布格局。其自上而下发育有10余套煤岩,以山西组5#和本溪组8#为主力煤层,分别形成于陆相泥炭沼泽环境以及受海水影响的泥炭沼泽环境。研究区煤层自西向东由暗淡型煤逐渐向光亮型煤过渡,本溪组光亮型煤占比高达75.3%;煤岩孔隙以胞腔孔、气泡孔、割理缝为主,深层煤岩储层以原生结构煤体为主且连续完整性较好,裂隙发育特征明显,平均基质渗透率为0.339×10^(-3)μm^(2),为煤储层游离气和吸附气的共同赋存提供了条件;储层以介孔发育为主,其体积增量占比为42.94%,并且与微孔显示出较好的延续性,两者的比表面积贡献率达74.41%;实验表明储层压力对煤岩吸附特性的影响的提升不明显,主要取决于温度;煤储层具有“高饱和度,高游离气”的双高特征,平均含气饱和度为125.04%,深部煤岩气游离气占比为27.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岩气 成藏特征 储层特征 煤岩含气性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CO_(2)增能压裂的碳埋存机理
14
作者 赵金省 严繁 +3 位作者 肖元相 张庆祝 章思鹏 李攀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7-87,共11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致密砂岩气藏CO_(2)增能压裂技术兼具提高压裂液返排效率、补充地层能量及实现CO_(2)埋存的双重作用,揭示CO_(2)增能压裂的碳埋存机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为此,通过室内实验研究,结合核磁共振、启动压力...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致密砂岩气藏CO_(2)增能压裂技术兼具提高压裂液返排效率、补充地层能量及实现CO_(2)埋存的双重作用,揭示CO_(2)增能压裂的碳埋存机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为此,通过室内实验研究,结合核磁共振、启动压力梯度测试、X射线衍射等手段,系统评价了致密砂岩气藏CO_(2)增能压裂的碳埋存效果,分析了不同压力下CO_(2)埋存率的变化规律,阐明了束缚埋存与溶解固化埋存的作用机理,指出了裂缝闭合滞留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后明确了CO_(2)增能压裂过程中的碳埋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CO_(2)增能压裂以束缚碳埋存为主,压力高于超临界压力时,束缚碳埋存率可达60%以上,且受启动压力梯度显著影响,梯度越大,CO_(2)埋存率越高;②溶解固化碳埋存率介于5%~30%,在超临界压力附近达到峰值(10%~30%),其效果受矿物成分控制,方解石、白云石及黏土矿物易被溶蚀并生成高岭石等沉淀,进而改变储层孔喉结构;③裂缝闭合滞留碳埋存率主要受闭合压力主导,液体返排率与铺砂浓度次之,支撑剂类型影响最小。结论认为,CO_(2)增能压裂在致密砂岩气藏中可实现高效碳埋存,研究成果为优化CO_(2)增能压裂工艺及预测碳埋存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推动低碳油气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CO_(2)增能压裂 CO_(2)埋存 束缚碳埋存 溶解固化碳埋存 孔喉分布 启动压力梯度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页岩油双二维轨道剖面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15
作者 张荣军 张喆 +3 位作者 郑小磊 王六鹏 孙健 刘志坤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3,共6页
页岩油的储层特性要求采用长水平段和大规模压裂技术,由此对井眼轨道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针对传统三维轨道设计存在摩阻大、卡钻风险过高的问题,建立了“双二维”水平井轨道设计方案,包括上部三维增斜扭方位段与下部二维增斜,建立... 页岩油的储层特性要求采用长水平段和大规模压裂技术,由此对井眼轨道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针对传统三维轨道设计存在摩阻大、卡钻风险过高的问题,建立了“双二维”水平井轨道设计方案,包括上部三维增斜扭方位段与下部二维增斜,建立了入靶精度和最短井深作为双优化目标函数,采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求解。利用该模型对古龙页岩油进行轨道优化,结果表明采用深度学习的优化设计,在保持相同偏移距条件下总井深更小,表明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提高设计精度和施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二维水平井 页岩油 轨道优化 深度学习 双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C-HED网络和骨架提取的岩心图像边缘检测
16
作者 潘少伟 杨怡婷 +2 位作者 尚娅敏 郭智 蔡文斌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7,共11页
整体嵌套边缘检测(holistically-nested edge detection,HED)网络是目前图像边缘检测领域内一种应用广泛且性能良好的深度网络模型,但存在图像检测边缘缺失、冗余和模糊不清等不足。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扩张卷积(dilated convolution,DC... 整体嵌套边缘检测(holistically-nested edge detection,HED)网络是目前图像边缘检测领域内一种应用广泛且性能良好的深度网络模型,但存在图像检测边缘缺失、冗余和模糊不清等不足。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扩张卷积(dilated convolution,DC)结合HED网络的深度网络模型DC-HED。首先,去除原HED网络最后两层的池化层以进一步保留图像边缘信息;再加入扩张卷积来扩大感受野,更好地还原图像边缘细节,重新设计DC-HED网络。之后利用Zhang-Suen算法对其图像边缘检测结果进行骨架提取。把DC-HED网络和骨架提取应用于中国陕北地区S油田不同岩心铸体薄片图像(简称岩心图像)的边缘检测中,获得较好的试验效果。结果表明:相比已有文献中方法、传统Canny算子、传统Sobel算子和原HED网络,DC-HED网络检测获得的图像边缘更完整,连通性更好;DC-HED网络测试得到的均方误差、结构相似性和峰值信噪比分别为0.1106、0.7997和9.5611,与前面几种方法相比,均有较大幅度的改善。最后将图像骨架提取方法应用于已获得的图像边缘中,剔除了杂乱的图像边缘信息,可得到清晰连续的图像边缘中心轮廓线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心铸体薄片图像 边缘检测 岩心数字化 HED网络 扩张卷积 骨架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液式降当量循环密度工具及降压机理研究
17
作者 窦亮彬 程学彬 +3 位作者 彭先波 王婷 陈景杨 方勇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49,58,共7页
为进一步控制当量循环密度(Equivalent Circulating Density,简称ECD)值,设计了一套高温高压井新型环空降压井下工具——吸液式降ECD工具。利用该工具可以实现当量循环钻井液的井底压力接近其静水压力,进而实现更深的钻井深度。该工具... 为进一步控制当量循环密度(Equivalent Circulating Density,简称ECD)值,设计了一套高温高压井新型环空降压井下工具——吸液式降ECD工具。利用该工具可以实现当量循环钻井液的井底压力接近其静水压力,进而实现更深的钻井深度。该工具主要由涡轮马达、叶片、环空密封、钻柱组成。其工作原理为:利用其吸液作用及由涡轮提取循环流体液压能量,将能量转化为机械能,进而产生抽吸力来提高井底环空内的钻井液流动能量,降低当量循环密度。基于SolidWorks flow simulation分析模拟了不同钻井液密度、排量、工具尺寸下压降特征变化。模拟结果表明,钻井液密度为1.2 g/cm^(3)时,其降压效果达到了1.95 MPa;钻井液密度为1.5 g/cm^(3)时,降压大约1.8 MPa;钻井液密度为1.8 g/cm^(3)时,降压大约2.39 MPa。钻井液排量为1500~2500 L/min时,最高可降压3.06 MPa。对2种不同工具尺寸(Ф90.5、Ф215.9 mm),钻井液流经吸液式降ECD工具时,压降几乎没有变化,尺寸增大其压降效果略有降低,但对压降影响不大,且主要受等排量下流速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高温高压钻井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量循环密度(ECD) 环空降压 降压工具 吸液式降ECD工具 高温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盐环境下单烃链和双烃链表面活性剂对油水界面性质影响的微观机理研究
18
作者 刘峰 韩春硕 +5 位作者 张益 刘彦成 郁林军 申家伟 高晓泉 杨凯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39-2957,共19页
表面活性剂对油水界面性质具有重要影响,高温高盐油藏环境严重影响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化学特性和驱油效果。为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结构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进行基团... 表面活性剂对油水界面性质具有重要影响,高温高盐油藏环境严重影响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化学特性和驱油效果。为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结构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进行基团修饰的表面活性剂SDS-B在油水界面上的微观行为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SDS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尾链中引入链烷烃改变了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界面的排列方式,相较于单烃链表面活性剂,双烃链结构使表面活性剂在高温高盐环境下依旧能紧密垂直于油水界面,SDS-B具有良好的分子界面行为。同时,链烷烃基团数目的增加导致SDS分子表现出轻微的弯曲,使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多处聚集体,有利于形成多层吸附。SDS-B头基对Ca^(2+)的排斥作用明显强于SDS,径向分布函数第一峰值降低0.89,而且SDSB在Ca^(2+)环境下的油水界面厚度较SDS得到改善,厚度从1.13 nm升高到1.52 nm,显著增强了界面稳定性,表明烃链的引入提高了表面活性剂的抗Ca^(2+)盐特性。SDS-B头基易与烃链基团形成分子内氢键结构,头基水化能力提高,盐水中的阳离子受到较大的束缚力,Ca^(2+)、Mg^(2+)、Na+扩散系数分别降低了0.027×10^(-4)、0.065×10^(-4)、0.064×10^(-4)cm^(2)/s。在复杂盐环境及更高离子浓度下SDS-B头基亲水性及界面行为均优于SDS。本研究对三次采油中新型表面活性剂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烃链 耐盐性 分子动力学 油水界面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油藏CO_(2)驱原油动态运移可视化研究
19
作者 王琛 高辉 +3 位作者 罗开庆 李腾 程志林 刘月亮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1,共10页
CO_(2)驱是致密砂岩油藏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但是驱替阶段原油动态运移特征复杂,原油动用规律还不明确。通过微观可视化实验结合高分辨率图像分析技术,对致密砂岩油藏不同类型储集空间(基质孔喉单一介质/基质裂缝双... CO_(2)驱是致密砂岩油藏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但是驱替阶段原油动态运移特征复杂,原油动用规律还不明确。通过微观可视化实验结合高分辨率图像分析技术,对致密砂岩油藏不同类型储集空间(基质孔喉单一介质/基质裂缝双重介质)中的CO_(2)驱原油动用特征,开展了可视化定性和数字化定量的联合表征,揭示CO_(2)驱原油动态运移规律及赋存特征。实验结果表明,CO_(2)驱原油动用面积与注入压力呈正相关关系,混相驱阶段原油动用面积达到最大值;同时,单一介质的原油动用面积与驱油效率明显高于双重介质,裂缝结构导致部分CO_(2)优先沿裂缝通道窜流,使基质孔喉的原油动用程度降低。CO_(2)驱替后残余油赋存特征受孔喉非均质性与注入压力的影响,低压阶段呈片状或团状分布,高压混相阶段主要以条带状或油滴状残余油存在。研究成果揭示了致密砂岩油藏CO_(2)驱油机理,为提升CO_(2)驱油效果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可视化 原油运移特征 双重介质 CO_(2)驱油 致密砂岩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产轻烃回收与LNG提氦工艺设计与模拟
20
作者 肖荣鸽 李雨泽 +1 位作者 刘亚龙 刘鸿嘉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9-244,共6页
为了降低单一工艺中提氦的能量消耗及设备成本、使氮气循环膨胀制冷提供的冷量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将自产冷剂制冷+膨胀制冷+冷箱集成换热的直接换热(DHX)轻烃回收工艺与天然气低温提氦工艺相结合,设计出一种可以同时生产C_(3)+、粗氦以... 为了降低单一工艺中提氦的能量消耗及设备成本、使氮气循环膨胀制冷提供的冷量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将自产冷剂制冷+膨胀制冷+冷箱集成换热的直接换热(DHX)轻烃回收工艺与天然气低温提氦工艺相结合,设计出一种可以同时生产C_(3)+、粗氦以及LNG的联产工艺。通过对关键参数影响因素分析,确定了膨胀机出口的压力为1.2 MPa、DHX塔顶回流温度为-70℃、一级提氦塔进料温度为-50℃、压缩泵出口压力为5 MPa、低温分离器进料温度为35℃、制冷剂流量为4000 kmol/h。模拟计算得出,联产工艺C_(3)+回收率为78.95%、粗氦回收率为93.77%、粗氦浓度为60.43%、LNG产量为663.84 kmol/h。联产工艺与单一工艺相比总压缩机能耗降低了12.95%、单位综合能耗降低14.10%。研究表明,联产轻烃回收与LNG提氦工艺在能耗和投资成本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烃回收 提氦 HYSYS 氮气膨胀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