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润滑油添加剂桐油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
1
作者 丁丽芹 张彦平 +3 位作者 钟又皆秀 梁生荣 钟汉斌 徐海升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2-552,共11页
以桐油酸(EA)为原料,引入第二单体甲基丙烯酸苄酯(BzMA),采用Schlenk技术合成了桐油酸-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EBz)和桐油-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TBz),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定共聚物的相... 以桐油酸(EA)为原料,引入第二单体甲基丙烯酸苄酯(BzMA),采用Schlenk技术合成了桐油酸-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EBz)和桐油-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TBz),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定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多分散性指数,采用热重分析仪测定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并对共聚物的抗磨和降凝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单体质量比m(EA)∶m(BzMA)为2∶8、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质量分数1.5%、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0 h的条件下,PEBz收率为52.98%,相对分子质量为3.388×10^(4),多分散性指数为1.5。在润滑油馏分(350~395℃)中添加质量分数1.0%的PEBz后,磨斑直径降低0.584 mm,凝点降低14℃。PEBz抗磨和降凝效果均优于PTBz,可作为一种兼有抗磨和降凝双重功能的润滑油添加剂代替传统石油基润滑油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桐油酸 甲基丙烯酸苄酯 共聚物 抗磨 降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桐油-甲基丙烯酸甲酯)多功能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 被引量:1
2
作者 丁丽芹 张彦平 +2 位作者 刘思凡 苏碧云 梁生荣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62,共8页
以桐油(TO)、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原料,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Schlenk装置合成了聚(桐油-甲基丙烯酸甲酯)(PTOM)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利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测定了共聚... 以桐油(TO)、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原料,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Schlenk装置合成了聚(桐油-甲基丙烯酸甲酯)(PTOM)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利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测定了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多分散性指数,利用热重分析仪(TGA)测定了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并对共聚物的降凝、增黏和抗磨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桐油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质量比为1.5∶8.5、引发剂用量为1.0%(在单体中的质量分数)、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 h时,共聚物的收率较高(44.99%),其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8289。润滑油馏分(350~395℃)中添加质量分数0.8%的共聚物时,可将其凝点(T_(SP))降低6℃,将磨斑直径降低0.314 mm;添加质量分数0.5%的共聚物时,可将其黏度指数(VI)提高69。所合成的聚(桐油-甲基丙烯酸甲酯)可作为一种具有良好降凝、增黏和抗磨性能的多功能润滑油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甲基丙烯酸甲酯 共聚 多功能 润滑油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len-Ni配合物催化合成聚甲基丙烯酸十二酯降凝剂 被引量:4
3
作者 丁丽芹 念利利 +3 位作者 李孟阁 陈晓洛 梁生荣 苏碧云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8-314,共7页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为原料、不对称Salen-Ni-Salicylaldehyde配合物/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催化体系,在甲苯溶剂中,通过溶液聚合,在Schlenk装置上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十二酯(PLMA)。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了聚甲基丙烯酸十二酯...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为原料、不对称Salen-Ni-Salicylaldehyde配合物/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催化体系,在甲苯溶剂中,通过溶液聚合,在Schlenk装置上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十二酯(PLMA)。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了聚甲基丙烯酸十二酯的结构,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了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并对其降凝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助催化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与催化剂(Salen-Ni-Salicylaldehyde)的摩尔比为3:1、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8 h、单体与催化剂的摩尔比为2400:1时,催化剂的活性为4.087×10^4 g/(mol·h)。合成的聚合物数均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2.563×10^4~10.527×10^4。当油品中PLMA加剂量为1.5%(质量分数)时,可将300~340℃柴油馏分和380~400℃润滑油馏分的凝点分别降低5~10℃和2~6℃。当300~340℃柴油馏分中添加2.0%(质量分数)的PLMA降凝剂时,凝点可降低12℃,降凝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en-Ni 甲基丙烯酸十二酯 聚合 降凝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十二酯-甲基丙烯酸十八酯共聚物的可控合成及其降凝性能 被引量:5
4
作者 丁丽芹 冯豪 +2 位作者 郭萧 梁生荣 李红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3-600,共8页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LMA)、甲基丙烯酸十八酯(SMA)为原料,Salen-Ni-Salicylaldehyde配合物/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催化体系,在甲苯溶剂中,通过溶液聚合,在Schlenk装置上合成了甲基丙烯酸十二酯-甲基丙烯酸十八酯共聚物(PHMA)。采用红外...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LMA)、甲基丙烯酸十八酯(SMA)为原料,Salen-Ni-Salicylaldehyde配合物/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催化体系,在甲苯溶剂中,通过溶液聚合,在Schlenk装置上合成了甲基丙烯酸十二酯-甲基丙烯酸十八酯共聚物(PHMA)。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了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并对其降凝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甲基丙烯酸十八酯与甲基丙烯酸十二酯摩尔比为5∶1、助催化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与催化剂(Salen-Ni-Salicylaldehyde)摩尔比为6∶1、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10 h、单体总量与催化剂摩尔比为3600∶1时,催化剂的活性为11.035×104 g/(mol·h)。合成的共聚物(PHMA)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0.864×105~2.532×105,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指数较窄,反应可控。当油品中共聚物(PHMA)加剂质量分数为0.5%时,可将300~350℃柴油馏分和380~400℃润滑油馏分凝点分别降低7~10℃和10~15℃,且共聚物的降凝效果比相应均聚物的共混物降凝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十二酯(LMA) 甲基丙烯酸十八酯(SMA) 共聚 可控 降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蓖麻油-马来酸酐-苯乙烯双功能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 被引量:1
5
作者 丁丽芹 郭萧 +2 位作者 苏碧云 卢素红 梁生荣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2-399,共8页
传统石油基润滑油添加剂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可生物降解的植物油基润滑油添加剂成为研究热点。以蓖麻油(CO)、马来酸酐(MAH)、苯乙烯(ST)为原料,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甲苯为溶剂,合成了蓖麻油-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PCMAS)。通... 传统石油基润滑油添加剂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可生物降解的植物油基润滑油添加剂成为研究热点。以蓖麻油(CO)、马来酸酐(MAH)、苯乙烯(ST)为原料,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甲苯为溶剂,合成了蓖麻油-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PCMAS)。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了蓖麻油-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了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多分散性指数,采用热重分析研究了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并对聚合物作为润滑油降凝剂和黏度指数改进剂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单体质量比m(CO)∶m(MAH)∶m(ST)=1.0∶0.2∶1.2、引发剂AIBN含量占总单体的0.5%(质量分数)、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90℃时,共聚物收率为68.39%,其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0.348×10^(5),多分散性指数为4.77。将蓖麻油-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添加到润滑油馏分(350~395℃)中,可降低润滑油的凝点,并提高其黏度指数。蓖麻油-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可作为一种具有降凝增黏双重功能的润滑油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油 马来酸酐 苯乙烯 共聚 凝点 黏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