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耗散--油气地质研究和资源评价的弱点和难点 被引量:21
1
作者 刘池洋 马艳萍 +1 位作者 吴柏林 刘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7-526,共10页
油气生成后运移的结果有3种:1)聚集成藏;2)散于岩层和流体中;3)与途经的流体-围岩相互作用所耗损或暴露地表而散失,后者称之为"耗散"。在油气运移过程中,耗散部分最为活跃,与聚集成藏的油气联系最为密切;为油气地质研究、勘... 油气生成后运移的结果有3种:1)聚集成藏;2)散于岩层和流体中;3)与途经的流体-围岩相互作用所耗损或暴露地表而散失,后者称之为"耗散"。在油气运移过程中,耗散部分最为活跃,与聚集成藏的油气联系最为密切;为油气地质研究、勘探部署和资源评价等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内容。根据油气耗散前、后数量和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将油气耗散划分为数量减少、相态转变、成份改变和性质转化4种类型,分别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油气耗散的环境、条件和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中性质转化类通常发生在埋藏不很深的表浅层或地表,油气与围岩、流体或大气等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还原蚀变等后生产物及矿产,一般已不具烃类的表观特征。但其油气耗散量通常十分巨大,应给以足够的重视。将这类一般不具烃类特征的产物与直接显示油气耗散的结果(如油气苗、沥青、稠油等)相结合,对其追根溯源,可能为探讨和解决油气耗散及其规模这一国际难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示踪、发现和预测相关矿床的有效线索和重要标志。本文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与上古生界天然气耗散有关的各种后生产物的类型、基本特征、地球化学性质、形成环境和分布特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耗散 油气藏破坏 油气运移 流岩作用 后生还原蚀变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定位 被引量:3
2
作者 赵靖舟 张春林 +1 位作者 曹青 高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9-142,180,共5页
油气成藏地质学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是石油地质学中研究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油气藏形成的基本要素或条件、成藏年代学、成藏地球化学、成藏动力学以及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规律等。当前,石油地质学已由成... 油气成藏地质学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是石油地质学中研究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油气藏形成的基本要素或条件、成藏年代学、成藏地球化学、成藏动力学以及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规律等。当前,石油地质学已由成盆、成烃研究阶段进入了以研究成藏为主的阶段,明确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定位将有助于推动石油地质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涵 定位 油气成藏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海相油气富集规律与古隆起控油气论 被引量:36
3
作者 赵靖舟 王清华 +4 位作者 时保宏 秦胜飞 刘洪军 杨斌谊 曹青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3-712,共10页
塔里木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海相油气分布十分复杂,大油气田形成及分布主要受古隆起、有效烃源岩分布以及后期构造变动三大因素控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古隆起及其斜坡,原因是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克拉通盆地各种成藏条件的最佳耦合区。塔里木克拉... 塔里木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海相油气分布十分复杂,大油气田形成及分布主要受古隆起、有效烃源岩分布以及后期构造变动三大因素控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古隆起及其斜坡,原因是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克拉通盆地各种成藏条件的最佳耦合区。塔里木克拉通古隆起可划分为继承型、残余型、叠加型、衰亡型4种类型。长期发育的大型继承性古隆起与残余古隆起及其斜坡是油气最富集的地区。古隆起控油、斜坡富集,隆起高部位油气易发生调整破坏、斜坡部位有利于富集保存,这是塔里木克拉通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重要规律。多期成藏、多期调整是塔里木克拉通区油气藏形成的重要特点。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是克拉通区原生油藏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晚海西期既是原生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又是早期油气藏发生调整形成次生油气藏的重要时期;燕山期,特别是喜马拉雅期则是早期油气藏发生调整改造、定型定位及破坏的主要时期。据此认为,"晚期成藏论"并不适用于塔里木多旋回古老海相克拉通盆地。因此,古隆起及其斜坡,特别是大型继承性古隆起与残余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最有利地区。据此提出了"古隆起控油气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油气 分布规律 古隆起控油气论 克拉通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烃源岩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石油聚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8
4
作者 白玉彬 赵靖舟 +1 位作者 方朝强 刘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117,共5页
三叠系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最主要的含油层系,主力烃源岩为长7段中下部的"张家滩页岩",累计厚度大,分布面积约5×104km2.烃源岩地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张家滩页岩残余有机碳质量分数一般为6%~14%,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殖-... 三叠系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最主要的含油层系,主力烃源岩为长7段中下部的"张家滩页岩",累计厚度大,分布面积约5×104km2.烃源岩地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张家滩页岩残余有机碳质量分数一般为6%~14%,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殖-腐泥型,分布范围内烃源岩均已达到成熟,为一套优质烃源岩.勘探实践证实,烃源岩的分布和质量对石油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主要与延长组构造背景、储层致密性及后期保存条件有关.延长组长6段及其以上油藏与分布在陕北斜坡西部已发现的长8油藏平面上大面积准连续分布,且均分布在长7优质烃源岩展布范围内,因此,张家滩页岩分布范围控制了延长组长6及其以上地层油藏和西北、西南部长8油藏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 延长组 烃源岩 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69
5
作者 李明刚 漆家福 +2 位作者 童亨茂 于福生 王乃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1-288,共8页
为了揭示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与油气关系,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发育及演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以沙三段中下部大套泥岩为界,西部凹陷形成了上下叠加的2个断裂系统,主要发育长寿型、早衰型... 为了揭示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与油气关系,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发育及演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以沙三段中下部大套泥岩为界,西部凹陷形成了上下叠加的2个断裂系统,主要发育长寿型、早衰型和后生型3种类型断层和张性正断层、走滑断层、走滑正断层和走滑逆断层4类不同性质断层。断裂活动控制了西部凹陷烃源岩的分布与演化、油气的运聚以及圈闭形成:断陷期是主要的烃源岩形成期,持续沉降有利于烃源岩演化;伸展变形阶段形成的下部断裂系统有利于油气的聚集,走滑变形阶段发育的上部断裂系统有利于油气的运移;构造活动强烈期是圈闭主要形成期,在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早期及东营组沉积晚期形成两期主体圈闭。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和演化过程,指出双西隐伏走滑断层带和台安—大洼断层带的海外河以南部分是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西部凹陷 油区构造解析 断裂构造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火山物质对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 被引量:26
6
作者 左智峰 戚颖 +3 位作者 葛小瑞 郭西峰 杨友运 赵俊兴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15,共4页
从火山物质的沉积地质背景和分布特征入手,通过岩石化学组分分析,系统探讨了火山物质与油气成藏条件之间的关系.认为火山物质主要形成于盆地初始发展和持续拗陷阶段,分布在长7、长6和长4+5油组中,以中酸性安山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和玻... 从火山物质的沉积地质背景和分布特征入手,通过岩石化学组分分析,系统探讨了火山物质与油气成藏条件之间的关系.认为火山物质主要形成于盆地初始发展和持续拗陷阶段,分布在长7、长6和长4+5油组中,以中酸性安山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和玻屑凝灰岩为主,赋存状态有火山岩碎屑颗粒和沉凝灰岩薄层两种方式.盆内延长组火山物质与东缘铜川组火山喷发凝灰岩具有相同的沉积特点,说明物源来自盆地东部吕梁山方向.成岩中,位于湖盆中心长7油组烃源岩之上大范围沉积的火山物质加速了有效烃源岩的形成,火山物质的易溶和蚀变有利于次生孔隙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 火山事件 油气成藏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作用及其差异性--以普光、毛坝气藏为例 被引量:30
7
作者 刘昭茜 梅廉夫 +3 位作者 郭彤楼 凡元芳 汤济广 沈传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2-561,共10页
对普光气藏与毛坝气藏的成藏要素、天然气和沥青特征、气源、成藏演化和成藏机制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作用的差异性及其原因。普光飞仙关组、长兴组气藏与毛坝长兴组气藏的成藏作用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毛... 对普光气藏与毛坝气藏的成藏要素、天然气和沥青特征、气源、成藏演化和成藏机制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作用的差异性及其原因。普光飞仙关组、长兴组气藏与毛坝长兴组气藏的成藏作用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毛坝飞仙关组气藏成藏作用在时间、空间和天然气成分上却有明显差异。川东北地区气藏具有多层系源和多转化源,表现为各气藏具有明显的来源差异。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受特殊沉积相带控制的特殊储集层的发育对油气藏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多旋回叠合盆地复杂的构造演化背景在宏观上控制油气成藏要素,从根本上制约成藏规律和成藏机制,是导致海相碳酸盐岩差异成藏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地区 普光气藏 毛坝气藏 碳酸盐岩 成藏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轮南地区油气成藏年代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15
8
作者 赵靖舟 郭德运 +2 位作者 阎红军 时保宏 庞雯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6期1-4,9,共5页
通过包裹体分析法、伊利石测年法、露点压力 /饱和压力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成藏年代分析方法研究认为 ,轮南地区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 ,且早期油藏在晚期的调整改造十分强烈 .其中古生界特别是奥陶系油藏主要为晚... 通过包裹体分析法、伊利石测年法、露点压力 /饱和压力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成藏年代分析方法研究认为 ,轮南地区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 ,且早期油藏在晚期的调整改造十分强烈 .其中古生界特别是奥陶系油藏主要为晚海西期充注、喜山期受到调整改造而形成的残余原生油藏 ,三叠—侏罗系油藏主要为奥陶系古油藏在晚喜山期调整形成的次生油藏 .造成古油藏普遍发生调整的主要原因 ,一是后期强烈的构造变动和断裂活动 ,二是晚期高—过成熟气强烈的气侵作用 .因此 ,轮南地区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应以轮南古隆起的斜坡部位 (包括轮南西斜坡和南斜坡 )为重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南地区 成藏模式 生油 断裂活动 油气成藏 构造变动 古油藏 油气田 油气水 奥陶系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地区长7沉积相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30
9
作者 庞军刚 李文厚 +1 位作者 石硕 王若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8-492,共5页
目的查明陕北地区延长组长7沉积环境及古地理演化,进而寻找有利砂体及石油聚集区。方法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长7沉积相进行专项研究。结果研究区发育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三角洲前缘及深湖浊积岩发育。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 目的查明陕北地区延长组长7沉积环境及古地理演化,进而寻找有利砂体及石油聚集区。方法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长7沉积相进行专项研究。结果研究区发育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三角洲前缘及深湖浊积岩发育。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长73湖盆达到鼎盛,浅湖区及深湖区分布范围均最大,沉积了广泛分布的张家滩油页岩;三角洲砂体不太发育,浊积岩零星分布;从长73—72—长71,湖岸线及深湖线均向湖内收缩,三角洲前缘砂体及浊积砂体逐渐发育。结论发育良好的油页岩为延长组主要的烃源岩,而三角洲及浊积岩砂体可以作为好的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7 延长组 沉积相 陕北地区 石油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地区延长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3
10
作者 郭艳琴 李文厚 +3 位作者 陈全红 梁积伟 余芳 何卫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3期406-413,共8页
综合应用测井曲线、岩心、野外露头剖面等资料,分析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相,在延长组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界面,将延长组分为4个三级层序10个体系域,识别出4种主要的沉积体系: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 综合应用测井曲线、岩心、野外露头剖面等资料,分析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相,在延长组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界面,将延长组分为4个三级层序10个体系域,识别出4种主要的沉积体系: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及湖泊沉积体系。分析了各体系域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探讨了体系域沉积模式及层序与油气的关系。指出低位体系域中发育的三角洲平原河道及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最主要的储层,水进及高位体系域中发育的浊积岩砂体分布面积大,是潜在的储层、水进和高位体系域中发育的湖相泥、页岩是良好的生油层和盖层,使得陇东地区存在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处于有利的含油气系统之中,具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沉积体系 延长组 陇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长2段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 被引量:16
11
作者 赵卫卫 杨兆林 +1 位作者 王乃军 王克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0-35,共6页
长2油层组为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主要的含油气层段之一,为确定长2油层组油气的成藏时期,采用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和分析方法,利用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对该地区长2油层组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特征的分析,... 长2油层组为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主要的含油气层段之一,为确定长2油层组油气的成藏时期,采用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和分析方法,利用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对该地区长2油层组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特征的分析,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资料,结合相应沉积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探讨了下寺湾地区油气的运聚成藏历史.下寺湾地区长2油层组砂岩储层中发育三类流体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含液态烃包裹体和液态烃包裹体.与烃类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具有明显的单峰特征,主要分布在105~115℃.根据埋藏史和热演化史分析结果,最终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长2油层组油藏为一期成藏,其成藏时间距今110~125 Ma,为早白垩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长2油层组 下寺湾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蟠龙油田三叠系长2油组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23
12
作者 白玉彬 赵靖舟 +1 位作者 章爱诚 陈孝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7-71,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通常认为长2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和优质储层控制,构造、裂缝等其他地质因素作用较弱。对陕北斜坡东部蟠龙油田长2油层组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的研究表明,蟠龙油田长2油藏的形成和富集受沉...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通常认为长2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和优质储层控制,构造、裂缝等其他地质因素作用较弱。对陕北斜坡东部蟠龙油田长2油层组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的研究表明,蟠龙油田长2油藏的形成和富集受沉积相带和优质储层、鼻状隆起背景、区域盖层与局部盖层、运移通道等多种因素控制,其中,鼻状隆起与局部盖层对长2油藏意义更为突出,鼻状隆起的围斜部位油藏最为富集,而局部盖层拓展了油层纵向分布范围。长2油藏类型复杂多样,除岩性油藏以外,以构造-岩性为主的复合油藏是该区长2油藏的主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蟠龙油田 三叠系 长2油藏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构造变形带成因机制及有利油气勘探区域预测 被引量:21
13
作者 冯常茂 刘进 宋立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9-204,共6页
中上扬子地区构造变形带的形成,与扬子、华夏板块的碰撞有关,其内部岩层中4个滑脱层的存在为本构造带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其形成过程中,隔挡式褶皱首先形成,然后逐步完成向隔槽式褶皱的转变,并最终在造山带根部形成基底挤出式变形... 中上扬子地区构造变形带的形成,与扬子、华夏板块的碰撞有关,其内部岩层中4个滑脱层的存在为本构造带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其形成过程中,隔挡式褶皱首先形成,然后逐步完成向隔槽式褶皱的转变,并最终在造山带根部形成基底挤出式变形带。受构造带控制,各变形区的油气勘探应有所差别:隔挡式褶皱带内次级背斜、具备较好盖层的隔槽式褶皱带及逆冲推覆体之下具有较好石油地质条件地区成为有利勘探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挡式褶皱带 隔槽式褶皱带 挤出变形带 有利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铜川-黄陵地区延长组长7油页岩特征及资源潜力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玉宏 张文 +5 位作者 武富礼 姜亭 姚志刚 陈高潮 王宝文 张慧元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7-656,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铜川-黄陵地区是中国油页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三叠系延长组是盆地内最具资源潜力的油页岩产出层位。为了认识和评价该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页岩矿床特征、资源品级和勘探远景,在油页岩地质调查、钻探、测井...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铜川-黄陵地区是中国油页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三叠系延长组是盆地内最具资源潜力的油页岩产出层位。为了认识和评价该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页岩矿床特征、资源品级和勘探远景,在油页岩地质调查、钻探、测井解释和样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认为:1该区延长组长7油页岩分布稳定、厚度较大,主要油页岩矿层段集中,便于开发利用;2油页岩品质中级、发热量较高、灰分中等、湿度低、硫分高;由于油页岩产气率较高,且干馏气可用作工业燃料,应将其作为一种伴生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利用;3半深湖—深湖相与浅湖过渡带及湖湾环境是油页岩形成的最有利相带;长7地层中发育多层火山凝灰岩,富营养的火山灰促进了生物的繁盛,推动了长7优质油页岩的大规模发育;4区内仅500 m以浅的长7油页岩资源量达1 346.46×10^8t,干馏油页岩油资源量为63.70×10^8t,资源潜力巨大。油页岩资源品质良好,具有大型—特大型油页岩矿床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铜川-黄陵地区 油页岩 三叠系 延长组长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长组石油充注对砂岩储层成岩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袁珍 李文厚 郭艳琴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4-604,共11页
综合运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石油充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三叠系延长组砂岩储层后的成岩反应系统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石油充注对储层成岩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区储层成岩作用的演化。研究表明,该区延长组长石砂岩... 综合运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石油充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三叠系延长组砂岩储层后的成岩反应系统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石油充注对储层成岩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区储层成岩作用的演化。研究表明,该区延长组长石砂岩储层在石油充注后有机酸和CO2大量出现,pH值降低,促进了岩石骨架颗粒长石的溶解,导致了次生孔隙的发育,增强了储层的储集性能,但未能增加石英的溶解度;但是由于含油饱和度偏低,石油的充注使成岩环境的变化仅在很小程度上抑制伊利石的生长,并没有完全阻止伊利石的生长,伊利石"搭桥"胶结孔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储层的储集性能;同时石油的充注也使成岩早期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出现溶解,当成岩温度>100℃时,有机质热演化产生较高的CO2分压,缓冲了pH值使含铁碳酸盐大量沉淀从而使储层致密化。石油充注对储层的这些影响对下一步的储层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充注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 延长组 长石砂岩 成岩反应系统 成岩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平川油田延长组长2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杰 王凤琴 +2 位作者 冷丹凤 王涛 陈继峰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38,共5页
根据地表露头、钻井岩心、测井资料以及粒度分析,并结合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延长组长2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成果,指出青平川油田长2油层组为辫状河沉积,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有心滩、河道充填以及漫滩和漫滩沼泽等,其中心滩为研... 根据地表露头、钻井岩心、测井资料以及粒度分析,并结合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延长组长2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成果,指出青平川油田长2油层组为辫状河沉积,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有心滩、河道充填以及漫滩和漫滩沼泽等,其中心滩为研究区微相类型的显著特点.对研究区长2油层组的试油试采数据、含油井段岩心观察以及测井相分析研究表明,厚度较大、连通性较好的河道砂体为主要的油气富集相带,但同时受到储层非均质性、构造和水动力等因素的影响,油层被分割成不规则的块状,形成构造-岩性油藏或构造-水动力油藏等;长2辫状河河道砂体是良好的储层,下部长7烃源岩是直接的油气来源,上部长1含煤地层对其起到区域盖层作用,从而在纵向上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青平川油田 长2油层组 沉积微相 油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扶杨油层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闫建萍 刘池阳 马艳萍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2-220,共9页
对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扶杨油层砂岩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与物性特征、胶结物种类及成岩作用特点及其分布与变化规律的详细研究表明:扶杨油层主要的成岩作用包括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溶解作用。压实作用是导致砂岩储层质量... 对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扶杨油层砂岩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与物性特征、胶结物种类及成岩作用特点及其分布与变化规律的详细研究表明:扶杨油层主要的成岩作用包括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溶解作用。压实作用是导致砂岩储层质量变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使孔隙度减少0.2%~22%;方解石是造成扶杨油层砂岩物性降低的主要胶结物,其次是石英次生加大;晚成岩阶段发生的油气侵位未能阻止石英的次生加大和部分自生矿物的沉淀;油气侵位后生成的酸性孔隙流体和通过断裂带渗入的大气水淋滤造成大量长石和方解石的溶蚀溶解,对储层物性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油气侵位 扶杨油层 储层物性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改造及地貌高差:含油气盆地分析和评价的重要内容 被引量:5
18
作者 房建军 刘池洋 +3 位作者 王建强 邱欣卫 马艳萍 赵俊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7-302,311,共7页
云参1井是楚雄盆地云龙凹陷部署的第一口参数井,在钻进过程中发生严重井漏。对其发生条件和周邻环境的综合剖析揭示,云参1井严重井漏是该地区在较广阔范围内发生非封闭性流体运动及交换的表现,与盆地后期强烈而不均匀的改造造成较近距... 云参1井是楚雄盆地云龙凹陷部署的第一口参数井,在钻进过程中发生严重井漏。对其发生条件和周邻环境的综合剖析揭示,云参1井严重井漏是该地区在较广阔范围内发生非封闭性流体运动及交换的表现,与盆地后期强烈而不均匀的改造造成较近距离地貌起伏高差较大有成因联系。这说明,流体改造是盆地后期改造的重要形式。地貌高差是流体改造作用发生所需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二者共同导致了流体改造型盆地的形成。所以,地貌高差与流体改造是含油气盆地地质研究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指出,对地表起伏较大、大气降水量多、水系发育和河流切割较深的盆地或地区(如在我国西部和南方诸盆地),在油气评价和勘探部署时,应加强对流体改造在油气聚散、成藏、改造和分布等方面可能产生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改造 地貌高差 后期改造 严重井漏 云参1井 楚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浊积岩沉积演化模式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9
19
作者 庞军刚 李文厚 +1 位作者 石硕 肖丽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4期73-77,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长7深湖区广泛分布浊积岩,在岩性、沉积构造、沉积序列及电测曲线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识别特征。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长73期湖盆达到鼎盛,深湖区分布范围最大,碎屑物供应有限,浊积岩零星分布。从长73—长72—长71,深湖线向... 鄂尔多斯盆地长7深湖区广泛分布浊积岩,在岩性、沉积构造、沉积序列及电测曲线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识别特征。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长73期湖盆达到鼎盛,深湖区分布范围最大,碎屑物供应有限,浊积岩零星分布。从长73—长72—长71,深湖线向湖内收缩,浊积砂体逐渐发育,文章建立了该区浊积岩沉积演化模式。深湖区具备良好的石油成藏地质条件,浊积砂体可以作为深湖区好的储层,研究区西南部浊积岩发育区已发现多口工业油流井,可作为下一步的重点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7段 浊积岩 演化模式 石油地质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0
20
作者 赵靖舟 李启明 +3 位作者 王清华 庞雯 时保宏 罗继红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2-217,共6页
目的 探讨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为油气田勘探部署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探讨了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储盖组合、后期构造变动等对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的控制作用。结... 目的 探讨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为油气田勘探部署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探讨了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储盖组合、后期构造变动等对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十分复杂,油气藏形成及分布受多重因素控制;早期形成、长期继承发育的大型稳定古隆起及其斜坡以及前陆逆冲带第2,3排构造分别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最有利地区;古隆起控油、斜坡富集以及隆起高部位油气易发生调整、斜坡部位有利于保存,是克拉通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重要特点;已发现的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早期形成的原生油气藏后期特别是晚喜山期普遍受到了调整改造,以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最为突出;保存条件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特别是优质区域盖层的存在,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和保存的关键。结论 继承性古隆起与隐伏前陆逆冲带是塔里木克拉通区与前陆区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最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型油气田 分布规律 控制因素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