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3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掺杂Ti-Si系多孔膜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1
作者 苏毅 刘忠军 +2 位作者 雷娟 焦燕妮 敖庆波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8-54,共7页
以Fe粉、Ti粉、Si粉为原料,结合模压和真空烧结工艺,制备了以多孔钛为基体、Fe掺杂Ti-Si金属间化合物为多孔膜层的复合多孔材料。通过SEM、XRD、XPS和孔径分析仪等手段,系统地研究了Fe掺杂量对多孔膜层微观结构、物相组成和孔隙性能的... 以Fe粉、Ti粉、Si粉为原料,结合模压和真空烧结工艺,制备了以多孔钛为基体、Fe掺杂Ti-Si金属间化合物为多孔膜层的复合多孔材料。通过SEM、XRD、XPS和孔径分析仪等手段,系统地研究了Fe掺杂量对多孔膜层微观结构、物相组成和孔隙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所制备的Fe掺杂Ti-Si多孔膜层除主相Ti_(5)Si_(3)以外,还有少量新相TiFeSi和TiFeSi_(2)生成;同时,随着Fe掺杂量的增加,多孔膜层表面Ti_(5)Si_(3)含量逐渐降低,而新相TiFeSi和TiFeSi_(2)含量逐渐增加。最后,随着Fe掺杂量的增加,多孔膜层生成的Ti_(5)Si_(3)颗粒尺寸逐渐变大,膜层致密度逐渐增加,导致所制备材料的相对透气系数和最大冒泡孔径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膜 Ti_(5)Si_(3) 孔结构 FE掺杂 相对透气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氨基酸增强型杀菌剂对三种金属材料腐蚀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胥聪敏 李雪丽 +4 位作者 朱文胜 朱世东 杨兴 高豪然 孙姝雯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05-210,共6页
采用生物培养技术、杀菌过程评价、失重实验、电化学测试、表面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了D-氨基酸增强型杀菌剂对45#碳钢、316L不锈钢和H62黄铜在硫酸盐还原菌(SRB)+铁氧化菌(IOB)混合菌中的耐蚀行为及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杀菌剂时三... 采用生物培养技术、杀菌过程评价、失重实验、电化学测试、表面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了D-氨基酸增强型杀菌剂对45#碳钢、316L不锈钢和H62黄铜在硫酸盐还原菌(SRB)+铁氧化菌(IOB)混合菌中的耐蚀行为及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杀菌剂时三种金属的年腐蚀深度排序为45#碳钢(0.1042 mm/a)>H62黄铜(0.0456 mm/a)>316L不锈钢(0.0073 mm/a)。混合菌中的SRB和IOB具有协同作用,进而加速了金属材料腐蚀。加入杀菌剂后,混合菌中SRB和IOB的杀菌率分别超过了99%和90%,三种金属的极化曲线均向左移,i_(corr)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腐蚀速率均显著降低,且点蚀坑的深度和数量明显减少;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P、S含量显著减少,说明活菌数量急剧降低。无论有/无杀菌剂条件下,316L不锈钢因表面易生成氧化铬钝化膜而使其耐蚀性能最好,H62黄铜因Cu^(2+)有杀菌作用而使其耐蚀性较好。杀菌剂中的四羟甲基硫酸磷(THPS)可改变细胞酶和蛋白质的性质,导致细菌死亡,且D-氨基酸可分解金属表面的生物膜,使细菌由难杀灭的固着态转变为易杀灭的浮游态,提高了杀菌效果,同时避免了高浓度的胞外聚合物(EPS)形成,从而降低了金属的腐蚀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氨基酸 杀菌剂 混合菌 生物膜 金属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基材料水解制氢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周勇 姬雄帅 +5 位作者 李航 孙良 董会 翟文彦 刘彦明 胥聪敏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9-439,共11页
氢能是全球公认的清洁能源,被认为是化石能源的理想替代品,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铝价格低廉、密度较低且能量密度高,铝水解产氢是一种有效提供氢能的方法。简述了铝水反应的原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主流的3种铝基材料水解制氢技术(纯铝与... 氢能是全球公认的清洁能源,被认为是化石能源的理想替代品,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铝价格低廉、密度较低且能量密度高,铝水解产氢是一种有效提供氢能的方法。简述了铝水反应的原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主流的3种铝基材料水解制氢技术(纯铝与酸碱溶液反应、机械球磨法制备铝基复合材料、熔铸法制备铝基低熔点合金)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不同技术的反应原理、不同添加物的作用机理,对比了各种技术的特点,提出熔铸法制备低熔点合金将成为日后研究的重点,最后对未来熔铸法制备铝基低熔点合金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铝水反应 低熔点相 Al-Ga-In-Sn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滤用金属多孔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梁凯 刘忠军 +1 位作者 姬帅 高博阳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7,共9页
金属多孔材料作为功能与结构兼具的一类新型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吸声、吸能、流体分布、换热、催化、过滤分离等领域,其中在过滤分离领域应用最为广泛。金属多孔材料在石油石化、精细化工、煤化工等领域可以实现不同流体的液–固、气–... 金属多孔材料作为功能与结构兼具的一类新型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吸声、吸能、流体分布、换热、催化、过滤分离等领域,其中在过滤分离领域应用最为广泛。金属多孔材料在石油石化、精细化工、煤化工等领域可以实现不同流体的液–固、气–固过滤分离,不同领域对所用金属多孔材料的材质及力学性能要求也不尽相同。过滤用金属多孔材料的制备工艺已相对成熟,但对其耐蚀性能及力学性能的表征研究较少,金属过滤元件的力学性能及耐腐蚀性能将直接关系到该类材料的使用效果和寿命。本文总结了近几年过滤用金属多孔材料力学性能及耐腐蚀行为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该类材料在腐蚀与力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过滤用金属多孔材料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多孔材料 过滤 分离 力学性能 腐蚀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掺杂Ti-Si多孔膜材料的制备及其孔隙性能研究
5
作者 焦燕妮 刘忠军 +2 位作者 雷娟 姬帅 敖庆波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201-12209,12223,共10页
采用加压原位反应烧结技术成功制备了Cu掺杂Ti-Si金属间化合物多孔膜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等测试设备对不同烧结温度、不同Cu掺杂量条件下制备的Ti-Si多孔膜材料进行了表征分... 采用加压原位反应烧结技术成功制备了Cu掺杂Ti-Si金属间化合物多孔膜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等测试设备对不同烧结温度、不同Cu掺杂量条件下制备的Ti-Si多孔膜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多孔膜表面主要物相均为Ti_(5)Si_(3),并伴有少量TiCu和Ti-O化合物次生相生成;生成的Ti-Si多孔膜层表面颗粒大小为0.5~2μm,膜层厚度为6~10μm。随着Cu粉掺杂量的增加或烧结温度的升高,膜材料的最大冒泡孔径和相对透气系数呈降低趋势,最大冒泡孔径在24~29μm之间,相对透气系数范围为33~97 m^(3)/(m^(2)·h·kPa)。Cu掺杂可以促进Ti-Si体系原位反应的进行:在加速Ti_(5)Si_(3)多孔膜生成的同时提高了膜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Cu掺杂量为5%(质量分数)、900℃时制备样品的膜/基结合强度达到了19.18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Si体系 原位反应 多孔膜 CU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rGo添加量对6061铝基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奚运涛 常玉 +2 位作者 刘璐 蒙敏然 王雷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108,113,共5页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方法制备了不同Cu@rGo添加量的石墨烯增强6061铝基复合材料,探讨了不同Cu@rGo添加量对Cu@rGo/6061Al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维氏显微硬度计和电子万能实验机测试试样的显微硬度和拉伸性能,...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方法制备了不同Cu@rGo添加量的石墨烯增强6061铝基复合材料,探讨了不同Cu@rGo添加量对Cu@rGo/6061Al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维氏显微硬度计和电子万能实验机测试试样的显微硬度和拉伸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试样断口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与6061Al基体相比,添加Cu@rGo显著提高了Cu@rGo/6061Al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但伸长率随着Cu@rGo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拉伸断口形貌也表明随着Cu@rGo含量的增加,撕裂棱变少,韧窝组织由小而深逐渐向大且浅过渡,说明复合材料的塑性逐渐变差。综合分析表明,当Cu@rGo添加量为0.05wt%和0.1wt%时,Cu@rGo/6061Al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好,抗拉强度和伸长率较6061Al基材的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氧化石墨烯 6061铝基复合材料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Cr钢在油气田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钧 董博星 +1 位作者 赵国仙 宋洋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5,共5页
低Cr钢由于其经济性及耐蚀性突出而被广泛应用于油气田环境中,对于低Cr钢的腐蚀研究一直是油气田开采行业关注的焦点。根据油气田环境腐蚀的特征,介绍了在CO_(2)、H_(2)S环境中各种因素对低Cr钢腐蚀行为的影响,分析了低Cr钢的腐蚀机理,... 低Cr钢由于其经济性及耐蚀性突出而被广泛应用于油气田环境中,对于低Cr钢的腐蚀研究一直是油气田开采行业关注的焦点。根据油气田环境腐蚀的特征,介绍了在CO_(2)、H_(2)S环境中各种因素对低Cr钢腐蚀行为的影响,分析了低Cr钢的腐蚀机理,指出了低Cr钢在油气田环境中腐蚀防护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低Cr钢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Cr钢 油气田环境 CO_(2)腐蚀 H2S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YOLOv5焊缝表面缺陷检测算法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向前 李星 张永安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6,共9页
为解决当前检测技术中存在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YOLOv5焊缝表面缺陷检测模型,在其Neck层加入自注意力机制CoTNet,有效减少特征点之间的冗余信息,加速模型的训练,引入BiFPN加权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结构,加强对缺... 为解决当前检测技术中存在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YOLOv5焊缝表面缺陷检测模型,在其Neck层加入自注意力机制CoTNet,有效减少特征点之间的冗余信息,加速模型的训练,引入BiFPN加权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结构,加强对缺陷特征信息的融合,从而提高模型的检测性能。在自建全新的焊缝缺陷数据集上,通过消融实验对比分析改进的YOLOv5模型的检测性能,其中mAP@0.5比原YOLOv5模型提高了8.2%;通过与当前主流检测模型对比分析发现,改进的YOLOv5模型的mAP@0.5值比Faster-RCNN高8.5%,比SSD网络模型高22.3%,满足管道表面焊接缺陷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接缺陷检测 目标识别 YOLOv5 自注意力机制 BiFP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22Al-25Nb合金电子束焊接头组织演变和高温拉伸性能
9
作者 王世清 张一 +4 位作者 温国栋 张强 亓钧雷 高旺 强伟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44,54,共9页
为了研究Ti-22Al-25Nb合金电子束焊接头组织演变规律,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使用5 mm厚Ti-22Al-25Nb合金平板进行真空电子束焊接,在其他工艺参数不变的情况下,研究电子束流对焊接接头表面成形和宏观形貌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 为了研究Ti-22Al-25Nb合金电子束焊接头组织演变规律,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使用5 mm厚Ti-22Al-25Nb合金平板进行真空电子束焊接,在其他工艺参数不变的情况下,研究电子束流对焊接接头表面成形和宏观形貌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仪观察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及物相;同时,通过试验与模拟的焊缝形貌对比,验证模拟的准确性,并结合热循环曲线和相图分析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及相变过程.结果表明,电子束流为10 mA时,获得晶粒尺寸较小、成形良好的焊接接头.在焊接热循环的作用下,焊缝和近热影响区的冷却速度极快,主要由B2相组成,在远热影响区发生了O(α_(2))相向B2相转变.焊接接头的高温拉伸强度约为639 MPa,断后伸长率约为2.5%,均低于母材的拉伸性能,焊接接头的断口形貌由解理台阶和河流状花样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22AL-25NB合金 电子束焊 热循环曲线 显微组织 高温拉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及卤化调控富勒烯氧化还原电位的DFT研究
10
作者 李健 孙冰花 +5 位作者 王春妮 李奥 吕祥鸿 王晨 代盼 白真权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2,共8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模拟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原始富勒烯C_(60)和11种单原子置换(掺杂及卤化)富勒烯材料C_(59)X(X=B、Si、N、P、As、O、S、Se、F、Cl、Br)的氧化还原电位、电子亲合能、分子轨道能级.其中,B、As、P、Si、N、Se...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模拟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原始富勒烯C_(60)和11种单原子置换(掺杂及卤化)富勒烯材料C_(59)X(X=B、Si、N、P、As、O、S、Se、F、Cl、Br)的氧化还原电位、电子亲合能、分子轨道能级.其中,B、As、P、Si、N、Se、S单原子置换导致氧化还原电位正移,B置换后增幅最高(3.655 V);F、Cl、Br、O单原子置换后,氧化还原电位均负移,F置换后降幅最大(2.476 V).在所考察的12种富勒烯分子中,C_(59)B和C_(59)F的电子亲和能(EA)分别为最小值(-3.901 eV)和最高值(-2.577 eV),二者分别具有最强和最弱的得电子倾向.在C_(59)B和C_(59)F中,B、F置换原子周围存在电荷偏聚,且B、F与周围C原子的成键主要来自于-2.5 eV和-7.5 eV能级附近2p电子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富勒烯C_(60) 氧化还原电位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掺氢输送管线钢氢脆敏感性研究进展
11
作者 朱世东 李亚龙 +3 位作者 曹鹏程 廖永刚 曹峰 李光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4,共13页
天然气掺氢输送可实现低成本、大规模、持续性氢能供给。在高压氢气环境中管道表面吸附的氢原子会因浓度梯度驱动而扩散到管材内部,导致氢脆。管线钢的氢脆过程复杂,其钢级、表面缺陷、组织缺陷及腐蚀环境和运行工况等均会影响氢脆敏感... 天然气掺氢输送可实现低成本、大规模、持续性氢能供给。在高压氢气环境中管道表面吸附的氢原子会因浓度梯度驱动而扩散到管材内部,导致氢脆。管线钢的氢脆过程复杂,其钢级、表面缺陷、组织缺陷及腐蚀环境和运行工况等均会影响氢脆敏感性的变化规律与机制。探究现役天然气长输管道与氢气环境相容性特征,对预防和控制氢脆的发生、保障掺氢管道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简述了在天然气掺氢输送过程中氢的来源及其渗透过程,概述了氢脆机理的主要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管道内外缺陷、服役环境(氢浓度、温度、应力状态)以及合金元素(铜、钒、钼、铌)等因素对管线钢氢脆敏感性的影响,最后对天然气掺氢输送管线钢氢脆敏感性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掺氢输送 管线钢 氢脆敏感性 氢脆机理 合金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道机器人磁轮机构的设计与优化
12
作者 徐向前 张波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5-173,共9页
针对磁轮吸附式管道机器人在铁碳管道中吸附力稳定性差、磁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基于磁路设计的基本原理及Halbach阵列的理论提出4种不同充磁方式的磁轮,进行管道机器人磁轮机构设计与优化。采用Halbach阵列磁轮设计了一种永磁吸附式管道... 针对磁轮吸附式管道机器人在铁碳管道中吸附力稳定性差、磁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基于磁路设计的基本原理及Halbach阵列的理论提出4种不同充磁方式的磁轮,进行管道机器人磁轮机构设计与优化。采用Halbach阵列磁轮设计了一种永磁吸附式管道检测机器人,对机器人在管道中两种危险工况下进行静力学分析。采用COMSOL软件对4种不同充磁方式磁轮的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了磁轮结构参数对磁轮吸附效率的影响,确定了磁轮的最优结构参数。优化后,单个磁轮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最小吸附力达32.6 N,磁利用率提高了9.2%。样机试验结果表明:机器人可安全地在直径为350 mm管道内工作,验证了静力学分析和磁轮优化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Halbach阵列 磁轮 管道检测机器人 吸附力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电场对X80钢在硫酸盐还原菌体系中腐蚀行为的影响
13
作者 张雅妮 段博文 +3 位作者 宋伟 张成鑫 樊冰 王思敏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20-228,共9页
随着高压输电线路、轨道交通、油气管道共用公共交通走廊,电场环境必然会对硫酸盐还原菌(SRB)腐蚀行为产生影响。本工作通过生物培养技术、浸泡实验、电化学等实验方法,结合Na_(2)S_(2)O_(3)滴定技术、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 随着高压输电线路、轨道交通、油气管道共用公共交通走廊,电场环境必然会对硫酸盐还原菌(SRB)腐蚀行为产生影响。本工作通过生物培养技术、浸泡实验、电化学等实验方法,结合Na_(2)S_(2)O_(3)滴定技术、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激光共聚焦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直流电场对硫酸盐还原菌环境中X80管线钢腐蚀行为的影响,包含SRB数量的变化、硫离子含量和价态的变化、表面生物膜的特征、腐蚀速率及电化学过程特征。结果表明:弱电场促进了SRB的生长,延长了SRB的生命周期,有利于基体表层致密膜层的形成,阻碍了腐蚀性离子的侵蚀;强电场抑制了SRB的生长,缩短了SRB的生命周期,并且在强电场的作用下膜层疏松多孔。同时外加电场改变了膜层中S元素的赋存方式,强电场环境削弱了S元素由氧化态(S^(6+))向还原态(S_(2-))的转变。在0~1200 V/m的测试范围内,电场强度为500 V/m时S_(2-)的含量最高,产物膜最完整致密,腐蚀速率最小;在电场强度为1200 V/m时,S_(2-)含量最低。强电场作用加速了腐蚀性离子和电子的定向迁移,导致X80钢具有最大的失重速率和点蚀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电场 X80 生物膜 S离子价态 点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u-P复合镀层在硫酸盐还原菌环境下的腐蚀特性
14
作者 张雅妮 张成鑫 +4 位作者 宋伟 段博文 刘波 樊冰 王思敏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72-84,共13页
目的通过实验模拟硫酸盐还原菌(SRB)对镍磷基镀层的腐蚀行为,探究SRB对N80钢、Ni-P及Ni-P/Ni-Cu-P复合镀层的腐蚀过程及差异。方法采用连续化学镀工艺在N80钢基体上制备了Ni-P/Ni-Cu-P复合镀层。通过生物培养技术、静态挂片实验及电化... 目的通过实验模拟硫酸盐还原菌(SRB)对镍磷基镀层的腐蚀行为,探究SRB对N80钢、Ni-P及Ni-P/Ni-Cu-P复合镀层的腐蚀过程及差异。方法采用连续化学镀工艺在N80钢基体上制备了Ni-P/Ni-Cu-P复合镀层。通过生物培养技术、静态挂片实验及电化学测试探究了镀层及N80钢在SRB环境下的腐蚀行为,结合NaS2O3滴定技术、SEM、XRD、XPS等分析手段,对不同膜层的腐蚀行为和差异进行表征分析。结果在浸泡腐蚀14 d后,N80钢腐蚀速率为0.0491 mm/a,Ni-P镀层约为0.0269 mm/a,Ni-P/Ni-Cu-P复合镀层为0.0051mm/a。含铜复合镀层环境中的SRB生长数量及S2-含量始终低于其他试样组,并缩短了SRB的生长周期。对比样N80钢和Ni-P单镀层表面均出现明显的点蚀坑,而复合镀层试样表面较光滑、平整,未发现明显孔洞。随着腐蚀的进行,N80钢和Ni-P镀层的阻抗先增加后减少,与SRB生长规律一致,而复合镀层的阻抗依次降低,并未受SRB数量生长的影响。结论Ni-P/Ni-Cu-P复合镀层较低的孔隙率、较高的接触角,降低了SRB细菌的吸附;此外,Cu离子从合金表面释放进入溶液或SRB体内,破坏了SRB的细胞膜、细胞壁使其结构受损,降低了体系SRB活性;同时复合镀层的高磷非晶结构和致密的表层钝化膜极大地阻碍了离子和电子的进出,增加了膜层阻力,导致Ni-P/Ni-Cu-P复合镀层在SRB和地层水的混合溶液中具有极低的腐蚀速率和较低的点蚀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u-P复合镀层 硫酸盐还原菌(SRB) 微生物腐蚀 腐蚀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W镀层在高含CO_(2)/H_(2)S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15
作者 吕祥鸿 曹悦 +4 位作者 汪传磊 薛艳 李杰 刘艳明 代盼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0-1673,共14页
采用失重法、表面特性表征以及高温高压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研究Ni-W镀层在模拟地层水环境(高CO_(2)/H_(2)S含量,温度140~180℃)下的高温高压腐蚀行为,同时采用C110钢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C110钢,Ni-W镀层展现出更低的均匀腐... 采用失重法、表面特性表征以及高温高压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研究Ni-W镀层在模拟地层水环境(高CO_(2)/H_(2)S含量,温度140~180℃)下的高温高压腐蚀行为,同时采用C110钢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C110钢,Ni-W镀层展现出更低的均匀腐蚀速率、点蚀速率以及腐蚀电流密度。Ni-W镀层在140~160℃温度范围内呈现中度腐蚀,在高温180℃时转变为严重腐蚀;相比之下,C110钢在整个测试温度范围内均表现为严重腐蚀,且腐蚀速率远大于Ni-W镀层;Ni-W镀层表面形成的腐蚀产物膜主要由NiS、Ni_(3)S_(2)及微量Ni(OH)_(2)构成,该膜层结构致密,化学稳定性高,与基体结合牢固,且腐蚀产物膜电阻大于C110腐蚀产物FexSy,可有效抑制Ni-W镀层在长期浸泡过程中的腐蚀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W镀层 高温地层水 CO_(2)/H_(2)S腐蚀 C110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ZrC粉末对90W−7Ni−3Fe合金组织及性能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苏旭文 何志 +2 位作者 闫树欣 董龙龙 孙国栋 《粉末冶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3,共8页
为了有效抑制液相烧结下钨晶粒长大,通过1500℃液相烧结制备了ZrC弥散强化重钨合金(WHAs),分析了ZrC质量分数(1%、2%)对WHAs组织以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ZrC质量分数的增加,WHAs相对密度和W−W连接度下降,钨晶粒得到一定程度的细化。... 为了有效抑制液相烧结下钨晶粒长大,通过1500℃液相烧结制备了ZrC弥散强化重钨合金(WHAs),分析了ZrC质量分数(1%、2%)对WHAs组织以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ZrC质量分数的增加,WHAs相对密度和W−W连接度下降,钨晶粒得到一定程度的细化。当ZrC质量分数为1%时,WHAs强塑性匹配效果最好,合金的相对密度达到了98.4%,钨晶粒尺寸为22.17μm,屈服强度和抗压强度(40%变形量)分别达到了791 MPa和2179 MPa,相比未添加ZrC的WHAs分别提升了8.35%和38.70%(730 MPa和1570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钨合金 液相烧结 纳米ZrC粉末 力学性能 纳米复合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埋工艺参数对碳/碳复合材料表面SiC涂层致密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黄敏 李克智 +3 位作者 李贺军 付前刚 王宇 许天旱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11,共4页
采用包埋法在碳/碳(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出不同致密度的SiC涂层,用正交试验法系统研究了包埋温度(A)、包埋时间(B)、烧结助剂Ⅰ含量(C)、烧结助剂Ⅱ含量(D)、硅含量(E)等工艺参数对SiC涂层抗氧化性能(用抗氧化性能表征涂层的致密性)的... 采用包埋法在碳/碳(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出不同致密度的SiC涂层,用正交试验法系统研究了包埋温度(A)、包埋时间(B)、烧结助剂Ⅰ含量(C)、烧结助剂Ⅱ含量(D)、硅含量(E)等工艺参数对SiC涂层抗氧化性能(用抗氧化性能表征涂层的致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的包埋工艺参数对SiC涂层抗氧化性能(致密性)影响的显著性从大到小依次为A,C,E,D,B;在A_1 B_1 C_1 D_1 E_1工艺条件下所得的SiC涂层最疏松;通过改进参数,在A_3 B_2 C_4 D_2 E_4工艺条件下所得的SiC涂层最致密,该涂层可在1 500℃空气中提供10 h以上的抗氧化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碳复合材料 抗氧化性能 SIC涂层 包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服役15Cr1Mo1V钢补焊热影响区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
18
作者 王艳松 刘福广 +5 位作者 米紫昊 杨二娟 韩天鹏 李霄 张磊 陈亚攀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0-64,共5页
以某电厂运行约1.3×10^(5)h的15Cr1Mo1V再热蒸汽管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焊接热模拟试验制备了焊条电弧焊补焊热影响区试样,焊接热循环的峰值温度分别为720、820、890、1300℃,分别对应接头的回火区、不完全相变区、完全相变区、粗晶区... 以某电厂运行约1.3×10^(5)h的15Cr1Mo1V再热蒸汽管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焊接热模拟试验制备了焊条电弧焊补焊热影响区试样,焊接热循环的峰值温度分别为720、820、890、1300℃,分别对应接头的回火区、不完全相变区、完全相变区、粗晶区,并对其微观组织、硬度、冲击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服役1.3×10^(5)h的15Cr1Mo1V钢的母材微观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少量多边形铁素体,晶内、晶界存在颗粒状碳化物。经焊接热循环后,回火区的组织与母材基本一致,不完全相变区出现珠光体转变,完全相变区组织为珠光体+铁素体+晶界碳化物,粗晶区为粗大的板条贝氏体。服役1.3×10^(5)h的15Cr1Mo1V钢母材、回火区、不完全相变区的硬度低于DL/T 438-2016的规定值,而粗晶区的硬度高于规定值。服役1.3×10^(5)h对15Cr1Mo1V钢冲击韧性影响不明显,回火区、粗晶区的冲击韧性高于供货态母材,但不完全相变区、完全相变区的韧性显著低于供货态母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Cr1Mo1V 长期服役 热影响区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条件下几种耐蚀合金管柱材料的抗腐蚀性能对比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吕祥鸿 梁伟 +4 位作者 计玲 梁建军 谢俊峰 张春霞 赵国仙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1-106,126,共7页
通过高温条件下的地层水和高温高pH值完井液CO_2腐蚀试验,对比分析研究耐蚀合金管柱材料的抗腐蚀性能及在深井和超深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超级13Cr马氏体不锈钢在高温CO_2环境中和高温高p H值环境中的均匀腐蚀极为严重,腐蚀速率分别高... 通过高温条件下的地层水和高温高pH值完井液CO_2腐蚀试验,对比分析研究耐蚀合金管柱材料的抗腐蚀性能及在深井和超深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超级13Cr马氏体不锈钢在高温CO_2环境中和高温高p H值环境中的均匀腐蚀极为严重,腐蚀速率分别高达0. 454 9 mm/a和0. 386 7 mm/a,并且局部腐蚀非常明显,已不能满足高温工况环境对管柱材料的耐蚀性要求;新型17Cr马氏体不锈钢在高温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抗CO_2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性能,但在高温高pH值环境中发生了明显的选择性溶解腐蚀,并且均匀腐蚀速率较大; 2205双相不锈钢、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和028镍基合金在高温CO_2腐蚀环境中和高温高pH值环境中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 TC4钛合金在高温条件下具有极其优越的抗CO_2腐蚀性能,但在高温高pH值腐蚀环境中抗腐蚀性能极差,均匀腐蚀速率高达0. 424 7 mm/a,并且相比于其他耐蚀合金,局部腐蚀最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蚀合金 CO2腐蚀 均匀腐蚀速率 选择性溶解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rW-Al_2O_3-SrCO_3-Ag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高温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陕钰 刘峰 +2 位作者 汪建义 王文珍 贾均红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7-713,共7页
采用粉末冶金方法(机械合金化+真空热压烧结)制备了不同SrCO3和Ag含量的NiNiCrW-Al2O3-SrCO3-Ag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利用UMT-3考察复合材料在室温至1000℃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SEM、EDS、XRD等表征分析其显微组织、物相组成及其... 采用粉末冶金方法(机械合金化+真空热压烧结)制备了不同SrCO3和Ag含量的NiNiCrW-Al2O3-SrCO3-Ag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利用UMT-3考察复合材料在室温至1000℃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SEM、EDS、XRD等表征分析其显微组织、物相组成及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热压烧结过程中,SrCO3高温分解,并与Ti3SiC2反应生成SrAl4O7,同时生成了Cr2O3和NiCr2O4等新相.分别添加质量分数10%SrCO_3和Ag的复合材料在宽温域内的摩擦磨损性能最优,归因于在中高温阶段复合材料摩擦表面发生摩擦化学反应生成了SrCrO4和NiO等润滑相,与复合材料中的Ag、NiCr2O4等润滑相形成协同润滑,使得复合材料在400~1000℃宽温域范围内具有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冶金 金属陶瓷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性能 磨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