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南部马五段地层水分布规律、主控因素及其对油气开采量的影响
1
作者 张凯笑 郭艳琴 +3 位作者 暴文博 孟宇涛 李百强 吴珍珍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07-1020,共14页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南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储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储层,在生产过程中地层出水严重,气水关系复杂,主控因素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区的天然气生产。【研究方法】在地层水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南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储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储层,在生产过程中地层出水严重,气水关系复杂,主控因素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区的天然气生产。【研究方法】在地层水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氯钠系数、脱硫系数、钠钙系数等参数对地层水的形成环境进行分析;进而通过单井识别、连井对比及平面展布特征刻画研究了气水分布规律;最后结合构造、古地貌、储层物性等方面研究了气水分布的主控因素及其对油气开采量的影响。【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苏里格气田东南部马五1亚段地层水矿化度较高,平均148905.46 mg/L,pH显示弱—中酸性,水型均表现为CaCl_(2)型,地层水整体表现为低氯钠系数、钠钙系数和脱硫系数,高氯镁系数、变质系数和盐化系数特征,地层封闭性较好,有利于气藏保存。纵向上,根据成因差异及空间分布形态将地层水分为构造低部位水、孤立透镜状水和低渗带滞留水,构造低部位水常见于研究区西部构造相对较低处和东南方向构造相对较低的鼻凹处;孤立透镜状水较为不发育。平面上看,产水井主要集中在G4-8、S158等5个区域,其中东部含水面积较大,主要为气水混合区。【结论】地层水分布受构造和前石炭纪古地貌格局及储层非均质性3个因素同时控制。构造高点控制纵向上气水分异,更容易产水,岩溶古地貌控制气水横向分布非均质性,使得某些区域渗透率低,影响开发效果,储层特征控制气驱水效率,物性较好的储层富含天然气,物性差的区块滞留水多,影响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分布规律 主控因素 马家沟组 苏里格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油气开采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凹陷超压模拟及成藏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力升 张向涛 +2 位作者 彭光荣 柳保军 师展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37,70,共9页
南海白云凹陷深水区普遍发育超压,超压对油气运移起到重要作用,且对于海上钻井的安全有着重要影响。通过盆地建模Petromod 2014方法对白云凹陷压力-孔隙度-生烃演化进行恢复,探讨超压成因,建立相应的成藏模式。研究表明:①白云凹陷现阶... 南海白云凹陷深水区普遍发育超压,超压对油气运移起到重要作用,且对于海上钻井的安全有着重要影响。通过盆地建模Petromod 2014方法对白云凹陷压力-孔隙度-生烃演化进行恢复,探讨超压成因,建立相应的成藏模式。研究表明:①白云凹陷现阶段压力应主要为生烃超压,生烃与超压分布特征一致。②现今超压中心在白云凹陷东部,最大压力系数可达1.8以上。③白云凹陷以“生烃超压驱动、横向砂体输导、断裂-底辟复合泄压”的成藏模式为主,油气藏大多沿着断层与常-超压界面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演化 生烃增压 深水区 白云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和静县红柳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赵琳雁 张旗 +1 位作者 庞军刚 王峰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1-313,共13页
新疆和静县红柳沟金矿在区域上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北缘构造活动带接触碰撞部位,属西天山造山带东段哈尔克-萨阿尔明晚古生代沟弧带,处在萨恨托亥-大山口脆韧性剪切变形带中,断裂、褶皱构造发育,总体构造线呈NW向。上志留统... 新疆和静县红柳沟金矿在区域上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北缘构造活动带接触碰撞部位,属西天山造山带东段哈尔克-萨阿尔明晚古生代沟弧带,处在萨恨托亥-大山口脆韧性剪切变形带中,断裂、褶皱构造发育,总体构造线呈NW向。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大山口组浅变质细碎屑岩系为区内重要的含金地层。矿体主要产出于闪长岩与砂质板岩接触部位附近,EW向(100°~110°)韧性剪切带控制本区金矿化产出,其间多充填石英细脉、网脉,并具较强的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蚀变。含矿热液通过韧性剪切带内密集的裂隙充填交代形成金矿带,初步认为该矿床为蚀变岩型金矿。笔者总结了地层标志、强韧性变形带构造标志、强糜棱岩化闪长岩的岩浆岩标志、黄铁矿化和硅化等围岩蚀变特征及化探异常5大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柳沟金矿床 构造-热液型金矿床 晚古生代沟弧带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探讨——以宝岛凹陷北坡BX-1构造陵水组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廖高龙 闫琢玉 +2 位作者 李百强 郭艳琴 吴珍珍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28,50,共9页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是中国深水天然气勘探的主力区域,该区域拥有的丰富油气资源使得其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盆地宝岛凹陷北坡的天然气成因类型仍存在煤成气与油型气的争议,导致宝岛凹陷目前的天然气勘探方向并不明确。以宝岛凹陷北...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是中国深水天然气勘探的主力区域,该区域拥有的丰富油气资源使得其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盆地宝岛凹陷北坡的天然气成因类型仍存在煤成气与油型气的争议,导致宝岛凹陷目前的天然气勘探方向并不明确。以宝岛凹陷北坡BX-1构造陵水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以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综合判别天然气成因类型并探讨天然气来源。结果表明,宝岛凹陷BX-1构造陵水组天然气烷烃组分主要为甲烷,天然气干燥系数中等-高,为湿气和干气的混合气体,非烃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天然气中烷烃气成因类型主要为油型气和混合成因气(油型气与煤成气的混合气体),为正常有机成因,其来源除了渐新统海相生气层外,还包括部分始新统原油充注后在高温环境中的原油热解气或裂解气。二氧化碳气体主要为无机幔源成因,气体来源可能与区内火山活动有关,并经深大断裂沟通运移所致。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宝岛凹陷的天然气成因及来源,并为研究区陵水组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方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类型 天然气来源 陵水组 宝岛凹陷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长组浊沸石胶结物特征及其成岩模式 被引量:6
5
作者 袁珍 郑艳忠 +2 位作者 袁海莉 杨喜彦 李文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4-134,共11页
通过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衍射等微观分析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长组发育的浊沸石胶结物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区内发育了受控于东北及南部物源两个方向的沉积体系,浊沸石分布在这两个沉积体系的延长组下组合中的长10,长... 通过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衍射等微观分析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长组发育的浊沸石胶结物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区内发育了受控于东北及南部物源两个方向的沉积体系,浊沸石分布在这两个沉积体系的延长组下组合中的长10,长9油层组中,仅在东北沉积体系浅层长3油层组出现了浊沸石胶结物。结合含浊沸石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及自生胶结物的赋存状态与其他自生矿物及骨架颗粒之间相互关系,认为研究区延长组浊沸石的形成受控于物源区母岩的特征及成岩流体的演化特征,以此建立浊沸石的成岩模式,明确研究区浊沸石的成因,进一步分析了浊沸石胶结物对延长组储层储集性能的双重影响(即早期堵塞孔隙、晚期因溶蚀而改善储层),为延长组优质储层的预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 延长组 浊沸石 成岩模式 优质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地区长82砂体结构特征及成因模式 被引量:7
6
作者 马瑶 史涛 +2 位作者 王冠男 吴越 李文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65-771,共7页
利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在沉积环境和水动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陇东地区延长组长82小层的砂体类型、砂体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砂体结构成因模式。结果表明,长82小层发育3类砂体,分别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席状砂以及滩砂;构成4类砂体结... 利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在沉积环境和水动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陇东地区延长组长82小层的砂体类型、砂体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砂体结构成因模式。结果表明,长82小层发育3类砂体,分别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席状砂以及滩砂;构成4类砂体结构,分别为正常水道型、叠加水道型、改造水道型和孤立砂体型。平面上,西南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主力砂体呈条带状展布,浅湖线附近主力砂体沿浅湖线一带呈坨状、片状分布。剖面上,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连通性整体较好,砂体结构类型以叠加水道型及正常水道型为主,浅湖线附近砂体连通性明显变差,单砂体呈现底平顶凸或者双凸透镜体状,砂体结构类型以改造河道型为主,多期次叠加呈现出平面上砂厚总和大、呈坨状分布的特点。研究后认为,陇东地区长82小层砂体结构的发育主要受物源供给、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及湖盆底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结构 砂体类型 成因模式 长8_2小层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巢湖下三叠统殷坑组瘤状灰岩成因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袁珍 陈龙 +5 位作者 穆占才 廖琳 赖亚光 李科亮 赵冲 袁海莉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2-681,共10页
从碳、氧同位素、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岩石的结构、构造等特点出发,探讨安徽巢湖地区下三叠统殷坑组瘤状灰岩特征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殷坑组瘤状灰岩在纵向上表现为成分组成及结构、构造有差异的瘤体和基质2部分呈明显的韵律性发育的... 从碳、氧同位素、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岩石的结构、构造等特点出发,探讨安徽巢湖地区下三叠统殷坑组瘤状灰岩特征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殷坑组瘤状灰岩在纵向上表现为成分组成及结构、构造有差异的瘤体和基质2部分呈明显的韵律性发育的特征,碳、氧同位素等地化特征表明瘤状灰岩是在较深的水体中沉积,其形态受沉积环境所控制形成了上斜坡带断续状瘤状灰岩、下斜坡及深水盆地的顺层条带状瘤状灰岩,形成机制是沉积和成岩作用改造依次增强的结果,形成过程主要受气候变化及周期性的瞬时动荡水体(洋流、底流)的作用形成瘤状灰岩锥形,再经过成岩差异压溶作用的“细颈化”作用,最终形成了巢湖地区宏观结构特征鲜明、微观演化特征差异的瘤状灰岩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状灰岩 成因机制 殷坑组 下三叠统 巢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神木地区本溪组煤系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华 孟培龙 +3 位作者 张博杰 郭艳琴 张凯笑 李百强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1-923,共13页
由于致密砂岩储层发育影响因素复杂,导致对储层进行合理、定量分类通常较困难。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神木地区石炭系本溪组煤系致密砂岩气储层特征进行研究,采... 由于致密砂岩储层发育影响因素复杂,导致对储层进行合理、定量分类通常较困难。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神木地区石炭系本溪组煤系致密砂岩气储层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储层综合指数(CEI)建立储层定量分类标准,预测有利储层。结果表明:神木地区本溪组主要发育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填隙物主要为高岭石、绿泥石、铁白云石和铁方解石等胶结物;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隙和高岭石晶间孔隙为主,微裂隙和岩屑粒内溶孔次之,主要发育粗孔-中喉型和细孔-小喉型孔隙结构;区内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普遍,石英及岩屑粒内溶蚀作用发育,储层普遍进入中成岩B期阶段。神木地区本溪组发育Ⅰ类(CEI>0.6)、Ⅱ类(0.4<CEI<0.6)和Ⅲ类(CEI<0.4)储层,Ⅰ类和Ⅱ类为有利储层,Ⅰ类储层分布范围相比Ⅱ类储层较小,但两者纵向上均以本1段最为发育,平面上多分布在水下分支河道和砂坪微相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分类 储层特征 致密砂岩 本溪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17
9
作者 马瑶 李文厚 +3 位作者 刘哲 黄海鱼 杨博 许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8-405,共8页
通过物性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技术、常规高压压汞技术、恒速压汞技术等,对选自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长9段低渗透砂岩储层样品进行测试分析,获取储层孔隙、喉道的形态、类型、连通程度等信息,确定孔喉大小、分选情况和连通性... 通过物性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技术、常规高压压汞技术、恒速压汞技术等,对选自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长9段低渗透砂岩储层样品进行测试分析,获取储层孔隙、喉道的形态、类型、连通程度等信息,确定孔喉大小、分选情况和连通性的定量参数。研究表明,研究层位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溶孔、微孔。将孔隙组合特征分为4种类型,储层孔隙结构具多样性。样品孔喉结构整体上具有大孔隙、细喉道的特点,微细喉道的发育是造成物性渗透率超低的主要原因。储层孔隙结构的多样性及不均一性是导致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低渗透储层 延长组 志靖—安塞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延长期沉积演化 被引量:79
10
作者 李文厚 刘溪 +8 位作者 张倩 郭艳琴 李克永 袁珍 王妍 马瑶 白金莉 杨博 李兆雨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05-621,共17页
基于多年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上三叠统延长组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对盆地东、南邻区宁静盆地、沁水盆地、济源盆地、南召盆地等同期地层的野外实测以及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的研究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延长期的岩性特征、地层厚度... 基于多年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上三叠统延长组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对盆地东、南邻区宁静盆地、沁水盆地、济源盆地、南召盆地等同期地层的野外实测以及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的研究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延长期的岩性特征、地层厚度、地层接触关系、沉积相类型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周缘中晚三叠世的岩性粒度变化、地层厚度及地层上下接触关系与鄂尔多斯盆地沉积背景具有一致性;沉积相带演化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讲,从邻区向鄂尔多斯盆地内部过渡变化符合瓦尔特相律,符合中晚三叠世华北板块构造的演化背景。研究后认为,中晚三叠世,周缘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应属同一个大型沉积盆地,这将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原型盆地向东部和南部延伸,包括了宁静盆地、沁水盆地、济源盆地、南召盆地等盆地。该研究为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原始沉积面貌的恢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晚三叠世 延长期 沉积相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叠纪鄂尔多斯盆地东南边缘的扩张——来自南召地区沉积及碎屑锆石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溪 李艳广 +4 位作者 杨喜彦 韩伟 马瑶 张乔 李文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20-628,共9页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时期东南边缘的延伸范围,对其东南方向的南召地区太山庙剖面三叠系地层进行实测,利用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原理划分沉积旋回、判断沉积环境;同时,运用LA-ICP-MS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南召地区三叠系...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时期东南边缘的延伸范围,对其东南方向的南召地区太山庙剖面三叠系地层进行实测,利用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原理划分沉积旋回、判断沉积环境;同时,运用LA-ICP-MS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南召地区三叠系地层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南召地区三叠系地层可划分出5个沉积旋回,其中包括1个Ⅱ级层序与5个Ⅲ级层序,与鄂尔多斯东南部延长组有较好的对应,但几乎全部为深水沉积环境。碎屑锆石的年龄范围为1 654~230 Ma,大致可分为4个年龄段:1 400~1 600 Ma,640~1 100 Ma,400~550 Ma,200~334 Ma,均有明显峰值。与周缘地体年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碎屑岩主要来源于北秦岭,少量印支期锆石应来自于南秦岭印支期花岗岩,没有来自华北克拉通内部的物源。将沉积特征及锆石年龄谱与鄂尔多斯东南部金锁关地区延长组及北秦岭柳叶河盆地三叠系地层进行对比分析,推测三叠纪鄂尔多斯盆地向南扩张到北秦岭,且华北板块南缘和北秦岭带之间存在一个以宽坪群为主体的隆起带,自南召地区向西至金锁关地区以南逐渐降低,至柳叶河盆地消失。因此,三叠纪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可扩展至南召地区,两者的演化同时受到秦岭造山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旋回 锆石U-PB年龄 三叠纪 南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早古生代沉积演化 被引量:33
12
作者 李文厚 张倩 +7 位作者 陈强 李克永 郭艳琴 袁珍 马瑶 李兆雨 白金莉 杨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6-479,共24页
作者基于多年对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的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剖面实测、钻井资料分析、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结果,从岩性特征、地层厚度、地层接触关系、物源分析、沉积相类型等多方面,对研究区早古生代的沉积演化... 作者基于多年对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的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剖面实测、钻井资料分析、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结果,从岩性特征、地层厚度、地层接触关系、物源分析、沉积相类型等多方面,对研究区早古生代的沉积演化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后认为,鄂尔多斯地区下古生界是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因此,其沉积充填及沉积演化研究必须置于早古生代大华北盆地之中;在此研究基础上,该研究绘制了早古生代各期鄂尔多斯地区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将原有沉积相图向东部和南部进行了扩张,为该时期华北地台原始沉积面貌的恢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早古生代 层序地层 沉积相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蟠龙油田长2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6
13
作者 董海波 相金元 +4 位作者 李玲 白聪萍 何子琼 王美霞 郭艳琴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9-35,46,共8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蟠龙油田长2油藏规模小但储量高、孔隙度相对较高但渗透率低、隐蔽性强且勘探难度大的特点,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压汞测试及全岩X衍射分析等多种方法对长2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喉...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蟠龙油田长2油藏规模小但储量高、孔隙度相对较高但渗透率低、隐蔽性强且勘探难度大的特点,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压汞测试及全岩X衍射分析等多种方法对长2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喉结构以及物性特征等进行研究,并从沉积相、成岩作用以及岩石成分等多角度对低渗透储层的控制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蟠龙油田长2油层组低渗透砂岩为辫状河流沉积,储渗体系由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中的残余粒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等组成。共发育4类孔隙结构且河道砂体物性最好。压实作用造成孔隙度损失最大,胶结作用次之,溶蚀作用改善了储层物性。石英、长石等组分含量与孔隙度、渗透率呈正相关,岩屑、黑云母与杂基、碳酸盐矿物和钙质等组分含量与储层物性呈负相关关系,微裂缝对储层渗透率贡献明显(尤其是渗透率大于10×10^(-3)μm^(2)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物性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长2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体叠置关系及其对油水分布的影响——以南泥湾油田南212井区长4+5^(2)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平 袁海 +6 位作者 樊平天 相金元 呼园平 赵灵生 吴珍珍 郭艳琴 王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6-295,共10页
为明确研究区南212井区长4+5^(2)油层组砂体叠置类型及其与油水分布的关系,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对研究区长4+5^(2)沉积微相类型、砂体的垂向叠置及横向接触样式进行深入剖析,再结合试油资料探讨不同砂体叠置类型的含油特征。结果表明... 为明确研究区南212井区长4+5^(2)油层组砂体叠置类型及其与油水分布的关系,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对研究区长4+5^(2)沉积微相类型、砂体的垂向叠置及横向接触样式进行深入剖析,再结合试油资料探讨不同砂体叠置类型的含油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南212井区长4+5^(2)储层形成于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主要发育分流河道与河道间微相。砂体样式按照垂向叠置关系可划分为块状、分段互层、薄互层以及薄层砂体,在横向上可将其划分为孤立砂体、垂向叠置、水平搭接及切割叠置砂体。研究区长4+5^(2)砂体垂向叠置类型主要为薄互层和分段互层砂体,分段互层砂体含油性较好,而薄互层砂体含油性较差。长4+5^(2-1)砂体横向接触关系主要包括垂向叠置、切割叠置及水平搭接砂体,且切割叠置类砂体含油性最好,长4+5^(2-2)主要为水平搭接和孤立砂体,含油性整体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泥湾油田 长4+5 砂体垂向叠置 砂体横向接触关系 油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212井区长4+5^(2)储层的非均质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平 樊平天 +3 位作者 相金元 呼园平 张俊杰 郭艳琴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南泥湾油田延长组长4+5油层组砂体厚度,分布规模在纵、横向变化较大,不同小层储层孔隙结构、物性差异明显,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强,增大了剩余油分布预测的难度。为了深入研究储层非均质性,高效开发储层剩余油,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 南泥湾油田延长组长4+5油层组砂体厚度,分布规模在纵、横向变化较大,不同小层储层孔隙结构、物性差异明显,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强,增大了剩余油分布预测的难度。为了深入研究储层非均质性,高效开发储层剩余油,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实验及扫描电镜分析,对南212井区长4+5^(2)储层的长4+52-1和长4+5^(2-2)这2个小层非均质性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长4+5^(2-1)小层的层间非均质性强于长4+5^(2-2),其平面非均质性弱于长4+5^(2-2),两个小层的层内非均质性整体差异不大,而长4+5^(2-1)的微观非均质性强于长4+5^(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长4+5^(2)储层 南泥湾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山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_1沉积微相特征及其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源流 郭彬程 +4 位作者 杨兆平 高兴军 惠磊 蔡志成 郭艳琴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40-850,共11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分析等对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裘奕楠的储层非均质性划分方案,从层内、层间以及平面3个角度对区内储层非均质性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沉积相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横山地区长61油...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分析等对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裘奕楠的储层非均质性划分方案,从层内、层间以及平面3个角度对区内储层非均质性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沉积相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横山地区长61油层亚组沉积相类型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亚相为主,包括分流河道和河道间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总体较强,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长6_1^2小层最强,层间非均质性长6_1^3小层最强。研究认为,研究区储层层内非均质性随单期河道宽度的变化范围的增大而增强,层间非均质性随河道的改道频次增加而增强,而平面非均质性主要随分流河道的叠加宽度的增加和相对厚砂体的连通性变差而增强。该研究结果对区内长6油层组后期的有效开发及石油的稳产增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非均质性 长6油层组 横山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部上古生界沉积体系特征及古地理演化 被引量:27
17
作者 郭艳琴 王美霞 +6 位作者 郭彬程 蔡志成 惠磊 何子琼 马瑶 李文厚 李百强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3-104,共12页
通过大量的野外露头勘察、钻井岩心观察以及镜下薄片鉴定等方法,对盆地西缘上古生界的沉积体系特征及不同时期的古地理环境演化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以河流沉积、湖泊沉积、三角洲沉积和障壁海岸沉积体系为主。羊虎沟期,... 通过大量的野外露头勘察、钻井岩心观察以及镜下薄片鉴定等方法,对盆地西缘上古生界的沉积体系特征及不同时期的古地理环境演化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以河流沉积、湖泊沉积、三角洲沉积和障壁海岸沉积体系为主。羊虎沟期,区内主要以潟湖沉积为主,可见条带状分布的潮道沉积,障壁砂坝沉积规模较小,东北部出现扇三角洲沉积;太原期,潟湖沉积范围相对缩小,中部地区自北向南演变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东北部扇三角洲沉积范围进一步扩大;山西期,整体表现为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而西部和东部发育浅湖沉积;下石盒子期,北部物源供应充足,研究区自北向南依次发育辫状河沉积、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而研究区西北部及东南部的浅湖沉积范围均有所收缩;上石盒子期,北部物源供应相对减弱,北部演变为曲流河沉积,向南依次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南部浅湖沉积范围整体向北部扩张,同时西南部也出现浅湖沉积;石千峰期,研究区北部沉积范围往南收缩,古地理格局整体表现为中部河流三角洲沉积,而西部、东南部和东部地区以浅湖沉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古地理演化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8段沉积特征及水动力条件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马瑶 余芳 +2 位作者 郭懿萱 张秀能 王凤琴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11-619,共9页
以陇东地区延长组长8段为研究对象,运用岩心观察所得到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及古生物标志特征,对长8期沉积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沉积构造与水动力条件的形成关系,对长8期水动力条件进行分析,并确定平面上不同水动力条件的... 以陇东地区延长组长8段为研究对象,运用岩心观察所得到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及古生物标志特征,对长8期沉积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沉积构造与水动力条件的形成关系,对长8期水动力条件进行分析,并确定平面上不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范围。研究认为,陇东地区长8段主要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在吴起一带发育浅湖沉积,长8中期存在湖平面下降,短期暴露水面的过程;研究区长8期主要受河流作用以及湖浪作用的影响,根据其主要发育的沉积构造类型,将长8期水动力条件划分为河控作用及浪控作用2类;平面上,浪控作用影响区主要发育在研究区的东北部,长81期河流作用较强,长82期受浪控影响区范围更大,符合长8期沉积演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构造 沉积特征 水动力条件 长8段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湖相水道-朵状体浊积扇沉积模式 被引量:8
19
作者 庞军刚 常梁杰 +4 位作者 国吉安 楚美娟 马治国 王梓萱 王欣月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4-158,共15页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湖重力流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模式,利用钻井岩心,周缘野外露头及钻井测井资料,识别出深水区的块状砂岩、具撕裂屑块状砂岩、平行层理砂岩、沙纹交错层理粉砂岩、同生变形构造粉砂岩、水平层理粉砂岩...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湖重力流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模式,利用钻井岩心,周缘野外露头及钻井测井资料,识别出深水区的块状砂岩、具撕裂屑块状砂岩、平行层理砂岩、沙纹交错层理粉砂岩、同生变形构造粉砂岩、水平层理粉砂岩、块状泥岩等7种岩相类型,代表了浊流沉积(高密度、低密度)、碎屑岩、滑塌岩、深水原地沉积等成因类型;其沉积微相分为水道、堤岸/漫溢、前缘朵体和水道间/深湖泥4种。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为一种深湖水道型重力流,由斜坡区向顺着水道延伸方向(或者由水道轴部向侧翼方向),水道的下切侵蚀作用逐渐变弱,水道成因的中厚层砂体发育,且往往垂向上叠置;在水道前端发育朵状体沉积,且侧向迁移频繁,形成了大面积分布、垂向上叠置的中薄层砂体。该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湖相水道-朵状体的浊流沉积模式,可为研究区深水区的砂体精细刻画提供依据,从而进一步追踪湖底水道砂体及(部分)朵状体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类型 沉积相 水道 朵状体 浊积岩 深湖沉积 延长组 鄂尔多斯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212井区长6_(2)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俊杰 郭艳琴 +6 位作者 吴珍珍 相金元 李百强 赵灵生 王琦 樊平天 李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18,26,共10页
为了明晰鄂尔多斯盆地南212井区延长组长62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综合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高压压汞、核磁共振、X-衍射等分析测试资料,对储层岩石学、物性、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及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研... 为了明晰鄂尔多斯盆地南212井区延长组长62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综合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高压压汞、核磁共振、X-衍射等分析测试资料,对储层岩石学、物性、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及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长6_(2)储层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少量岩屑长石砂岩,为低孔—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长石溶孔为主,孔隙组合类型主要为溶蚀孔-粒间孔型,孔隙结构分为大孔-细喉型、中孔-微细喉型以及小孔-微喉型3种类型,中孔-微细喉型最为发育;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储层物性受沉积环境与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在分流河道储层物性好,储层单砂体厚度越大,物性越好;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均对储层物性起破坏性作用,溶蚀作用对储层具有建设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6_(2)储层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南泥湾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