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中国武术自主理论话语体系的基本维度研究
1
作者 陈保学 陈保磊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79,共9页
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武术理论的演进深受西方体育学的影响。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以西方体育理论为标准的中国武术理论话语范式,而中国武术自主理论话语体系尚未形成。在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如何建构中国武术自主... 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武术理论的演进深受西方体育学的影响。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以西方体育理论为标准的中国武术理论话语范式,而中国武术自主理论话语体系尚未形成。在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如何建构中国武术自主理论话语体系,业已成为亟需解答的时代命题。解答这一时代命题,实现这一学术理想,须有坚持批判性“察古自镜”的历史经验,深化本源性“基础理论”的立论基石,加快创新性“范式转换”的内生动力,坚守人民性“中国立场”的根本遵循,拓展开放性“国际视野”的活力源泉。当代中国武术学者应深刻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在学科理论发展上要有前瞻的眼光和变革的信心,大胆跳出定式思维,在不断探索实践、借鉴吸收、革故鼎新、融合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强化自主理论话语体系。唯此,中国武术自主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真正成为一种深具“中国属性”的话语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体育理论 人民性 武术理论体系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味”与“玩味”:中国武术身体美学的基本精神与审美品格
2
作者 金玉柱 李晨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4,共10页
“味道”勾连着生存与审美的双重向度,承载着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和审美理想。从身体美学来看,中国武术是一种有“味道”的身体美,这种美作为有价值的品味对象,在身体的“体味”与“玩味”下被不断引导与塑造为有知味而体道的基本精神与审... “味道”勾连着生存与审美的双重向度,承载着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和审美理想。从身体美学来看,中国武术是一种有“味道”的身体美,这种美作为有价值的品味对象,在身体的“体味”与“玩味”下被不断引导与塑造为有知味而体道的基本精神与审美品格。作为有“味道”的身体美,武术实践以独特的在世态度、对象与方法,在点滴石穿的身体筑基中,体招式之“味”,在反复寻找的身体体认中,体劲力之“味”,在耐人深思的身体意向中,体意象之“味”,在深入其境的身体表达中,体意境之“味”。武术习练亦是一种“玩味”的过程,通过对“朴”“妙”“耍”“品”等在身之道的功夫探索与玩味,进而不断体验与感知到中国武术的自然性、贯通性、趣味性与审美性。作为一种交往方式,武术习练离不开个人的兴趣与爱好,但总指向彼此成就,是人之主体的功夫化与审美化过程。通过对“体味”与“玩味”的考察,既可以窥见习练者精神生活之丰富,敉平身心、拉近人我之间的距离,更可以领略其审美品格之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体味 玩味 意象 身体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困境及策略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张波 胡昌领 陈保学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5-110,共6页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内涵及其困境,提出传承策略。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面临着传承空间变迁加速文化遗失、文化生态破坏造成真伪难辨、传承人员匮乏面临后继无人、社...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内涵及其困境,提出传承策略。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面临着传承空间变迁加速文化遗失、文化生态破坏造成真伪难辨、传承人员匮乏面临后继无人、社会变革增加文化选择困难、以西释中导致文化主体失语、创新不足制约文化产业繁荣等困境。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应以保护性传承、记录性传承、代际性传承、扬弃性传承、借鉴性传承、创新性传承等为基本策略和传承措施。惟此,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才能够历久弥新,在新时代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武术 文化传承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记忆、学术实践与学科发展——“80后”武术学者的成长叙事
4
作者 陈保磊 陈保学 赵文楠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57,共9页
近年在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命题的研究过程中,从学术生产者(学者)的学术实践和生命历程追溯学科、学术的发展路径已成为重要的学术范式。武术作为建设中国特色体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武术学者的关注将会成为研究的... 近年在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命题的研究过程中,从学术生产者(学者)的学术实践和生命历程追溯学科、学术的发展路径已成为重要的学术范式。武术作为建设中国特色体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武术学者的关注将会成为研究的突破口。改革开放至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武术人才培养体系和学术生产场域。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武术学者既是武术大发展的见证人也是受益者。80年代的武术热、习武求学的共同渴望、考研读博的共同经历赋予他们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问题意识,也决定了他们颇具特色的学术实践。尽管“80后”武术学者在武术历史、武术教育、武术文化等传统学科方向上形成了学术增量,但研究领域的“不充分”和研究主体的“不突出”也成为困扰其学术发展的瓶颈问题,“80后”武术学者特殊的成长经历既赋予他们进行学术生产的活力,也留下有待提升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80后”学者 成长历程 集体记忆 学术实践 社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精武精神中“身国一体”理念及其价值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怡 崔如杰 金玉柱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4-752,共9页
以“精武体育会”相关史料为基础,对民国时期精武精神中“身国一体”理念的生成逻辑与深刻内涵进行历史考察。研究指出:精武精神中的“身国一体”理念源于中国古代身国同构、身国同治的哲学思想,民国时期“强健体魄、身体训育”的历史诉... 以“精武体育会”相关史料为基础,对民国时期精武精神中“身国一体”理念的生成逻辑与深刻内涵进行历史考察。研究指出:精武精神中的“身国一体”理念源于中国古代身国同构、身国同治的哲学思想,民国时期“强健体魄、身体训育”的历史诉求,“抵御外辱、以身报国”的历史责任,“强国强种、尚武救国”的历史使命使其不断得以唤醒、激发与开显。在这一理念的促动下,精武体育会积极推行国民“中体西用”的身体运动;改造国民“文武兼备”的综合素养;倡导国民“男女平等”的思想解放和培育国民“健全人格”的新民形象。这种精武精神的心理内化、实践经验的价值凝炼、精神标识的符号建构,拓展了武术门派到社团的规范化教育空间,提升了武术技击到修身的日常化价值跃迁,强化了武术“末技”到“国术”的国家化身份认同,赋予了武术国内到海外的国际化符号建构。面对当下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诉求,可以从精武体育会治身强国的历史镜鉴中汲取有益经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滋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精武精神 身国一体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中国武术传播的形态嬗变、舆论问题与路径阐释 被引量:24
6
作者 李成 王岗 金玉柱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5-71,共7页
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新媒体泛在传播,为中国武术传播开创了新格局。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形态嬗变、舆论问题与路径阐释三方面剖析新媒体对武术传播的影响。研究认为新媒体技术催生武术传播主体从师徒向人人演进,内容从单一... 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新媒体泛在传播,为中国武术传播开创了新格局。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形态嬗变、舆论问题与路径阐释三方面剖析新媒体对武术传播的影响。研究认为新媒体技术催生武术传播主体从师徒向人人演进,内容从单一向多元过渡,空间从场域向脱域延伸,时间从长时向瞬时转变。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偏差引发的错位解读,真伪难分引发的话语失衡,利益驱动引发的价值损益,娱乐倾向引发的理性缺失。新媒体时代中国武术传播的舆论路径体现为把握好舆论主体的话语主权,掌握好以理服人的人文素养,抓好和谐共生的传播空间,把关好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中国武术 传播 舆论 嬗变 问题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武术“道·术”关系的身体哲学考释 被引量:12
7
作者 金玉柱 郭恒涛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1-66,共6页
中国武术中“道”与“术”是把握“存在”问题的主要方式,它们由作为现象表达场所的身体而形成了一种“即体即用”的现象关系,这种关系是“内在超越”特征在中国武术中的身体表达。它具体表现为:由“如何作”的身体之“术”可以进阶规... 中国武术中“道”与“术”是把握“存在”问题的主要方式,它们由作为现象表达场所的身体而形成了一种“即体即用”的现象关系,这种关系是“内在超越”特征在中国武术中的身体表达。它具体表现为:由“如何作”的身体之“术”可以进阶规律之“道”;由“形而下”的身体之“术”可以默识形上之“道”;由“工夫论”的身体之“术”可以通达本体之“道”;由“有为之技”的身体之“术”可以升华自然无为之“道”等4个维度,体现出了中国武术“由术显道”“以术进道”的生成论关系以及“道体术用”“以道统术”的本体论关系。这一结论的得出,使得中国武术的“道术”关系彻底地走出了神秘主义以及非理性主义的误区,最终以一种持之有故的形式而得以真正澄明与豁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学 中国武术 道术 工夫论 关系认知 内在逻辑 身体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武术“悟”的运行逻辑与价值取向——基于身体认知的视角 被引量:16
8
作者 陈保学 卢春天 +1 位作者 金玉柱 董刚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64,共7页
作为中国武术的一种特殊身体认知方式,“悟”在武术教育与传承中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其身心一统、知行合一的特征充分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一致性,是中国古代身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基于身体认知理论,在澄明和阐释“悟”的义理... 作为中国武术的一种特殊身体认知方式,“悟”在武术教育与传承中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其身心一统、知行合一的特征充分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一致性,是中国古代身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基于身体认知理论,在澄明和阐释“悟”的义理基础上,探究中国武术“悟”的运行逻辑与价值取向。中国武术“悟”的运行逻辑主要包含符号表征、隐喻映射、意会认知与行为转化四个层次,符号表征是“悟”的前提条件,隐喻映射是“悟”的逻辑起点,意会认知是“悟”的运行方式,行为转化是“悟”的实践指向,它们统一于“悟”中。这种运行逻辑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悟统身心的终极指向、悟合知行的实践进路、悟以体道的内在超越三个方面。中国武术教育与传承中要科学认识和有效运用“悟”的运行逻辑,客观看待和正确引导“悟”的价值取向,让这种中国式的文化传统和实践智慧在现代社会语境下也能熠熠生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身体认知 运行逻辑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武术美育的本体意涵、价值旨趣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24
9
作者 金玉柱 李丽 董刚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8-104,共7页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武术美育问题。研究指出,中国武术深蕴中华美育精神,在本体意涵上注重“合内外之道、达形神之备”的美育关照,强调“心灵乎其身,身妙乎其心”的美育实践,追求“立象以尽意,变通以尽神”的...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武术美育问题。研究指出,中国武术深蕴中华美育精神,在本体意涵上注重“合内外之道、达形神之备”的美育关照,强调“心灵乎其身,身妙乎其心”的美育实践,追求“立象以尽意,变通以尽神”的美育理想。武术美育“反身而诚与感而遂通”的审美化身体,“理求尽性与生生不息”的情本化身体,“天人合一与内在超越”的自然化身体等价值旨趣彰显了一种殊于西方传统美育的中国式气象。这种气象的突显,需要进一步激发武术美育的身体化经验,激活武术美育的节奏感凭借,开显武术美育的精神化赋能,体现武术美育的体系化引领。以此体验美的身体感知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促进美育工作在武术教育实践中落地生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美育 身心一体 整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武术身体美学的具身实践与内在逻辑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陈保学 金玉柱 王岗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9-124,共6页
在“以体育人、以美化人”的时代需求下,以哲学、美学、文化、体育等学科理论为指导,梳理中国武术身体美学的理论基础,阐释其思想内涵,并深入研究其具身实践与内在逻辑。中国武术身体美学的具身实践包括可感之身和可思之身的技术实践,... 在“以体育人、以美化人”的时代需求下,以哲学、美学、文化、体育等学科理论为指导,梳理中国武术身体美学的理论基础,阐释其思想内涵,并深入研究其具身实践与内在逻辑。中国武术身体美学的具身实践包括可感之身和可思之身的技术实践,中庸之道和君子之道的文化实践,生命关怀和日常生活化的审美实践;其技术实践恪守功夫逻辑,文化实践遵循伦理逻辑,审美实践体现生生逻辑,总体上三者之间呈螺旋递进的逻辑关系。武术身体美学资源不仅为身体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素材,更是为身体美学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和学理支持,期许通过管窥之见达致引玉之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太极 身体美学 实践 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武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哲学论绎 被引量:11
11
作者 金玉柱 董刚 +1 位作者 陈保学 李丽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42,共7页
准确理解与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影响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大教育课题。从长时段历史来看,中国发展一直经历着“文武变奏”的视域交融与对话,经历着“文野之辩”的经验总结和实践探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武术的演变与发... 准确理解与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影响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大教育课题。从长时段历史来看,中国发展一直经历着“文武变奏”的视域交融与对话,经历着“文野之辩”的经验总结和实践探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武术的演变与发展同样呈现着内在的一致性,它追求“武以文显”,强身与筑基是其“野蛮其体魄”的文明认识,搏杀与博弈是其“文明其精神”的野蛮克制;它注重“文以武彰”,以人观之与以道观之是武术文明与野蛮的内外融合;以礼观之与以美观之是武术文明与野蛮的内在超越。中国武术在人性两端的教育上呈现出了中国式的智慧品格,它作为人的精神境界而与人同在,制约并影响着人在生活世界中的具体选择。对于建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教育理想而言,中国武术无疑创设出了塑造“完整的人”的历史机遇与实践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文明精神 野蛮体魄 文武兼备 体育强国 哲学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慎独:中国武术“练”之核心要义 被引量:13
12
作者 金玉柱 董刚 张再林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7-71,106,共6页
在中国文化的"慎独"语境中,中国武术的发轫与提撕无疑使"慎独"思想更具独特韵味。其中,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武术之"练"因受到"慎独"的引申而开拓出了广阔的论域空间。就其主导倾向而言,武术之&q... 在中国文化的"慎独"语境中,中国武术的发轫与提撕无疑使"慎独"思想更具独特韵味。其中,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武术之"练"因受到"慎独"的引申而开拓出了广阔的论域空间。就其主导倾向而言,武术之"练"由简单的"内练"与"外练"之别演变为"招熟-懂劲-神明"的逻辑架构。由此,我们认为,对"招熟"之"精"与"通"的追问需要武术人具有"自省自明"的体认之知;对"懂劲"之"辩"与"证"的追问需要具有"慎之又慎"的度己之知;对"神明"之"敬"与"养"的追问需要具有"诚之又诚"的戒惧之知。三维度之间须臾不可分离,共同建构起了武术之"练"与"慎独"的内在逻辑。从实践智慧来看,武术人唯有做到直觉之知的默会体认与向道而思的逆觉体证,才能真正掌握武术"练"之"道枢",从而达致"道通为一"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慎独 默会知识 文化实践 进阶路径 身体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之江武术思想的国民意识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金玉柱 杨萧 +1 位作者 陈保学 董刚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5-72,共8页
采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为史料基础,对中央国术馆时期张之江武术思想的国民意识进行考察。面对国民的身份屈辱、国民的文化自卑、国民的三病困扰,张之江积极筹建中央国术馆,希望以国术振奋... 采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为史料基础,对中央国术馆时期张之江武术思想的国民意识进行考察。面对国民的身份屈辱、国民的文化自卑、国民的三病困扰,张之江积极筹建中央国术馆,希望以国术振奋民族精神,以国术实现强种救国。总结张之江国术救国实践得出:国民意识重塑需要由“重文轻武”向“文武兼济”转变,以根植勇武意识;需要由“术德失衡”向“德艺双馨”转变,以培养尚德意识;需要由“西学东渐”向“中西交融”转变,以提升主体意识;需要由“门户之见”向“破除畛域”转变,以塑造家国意识。张之江武术思想的国民意识关注国术对国民身体的锻造、思想的启迪,可以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强化国民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夯实文化自信的自觉意识,重塑德才兼备的价值意识,凝聚休戚与共的爱国意识提供历史镜鉴与价值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张之江 武术思想 国民意识 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中国武术“势”的身道逻辑及当代美育启示 被引量:6
14
作者 金玉柱 李婉琳 +1 位作者 李晨然 陈保学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5-461,共7页
武术美育是中国式具身美育最为典型的代表,它是一种身心交互影响的体验性美育,强调身体-主体的自我塑造与自我培育。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与阐发武术势的身道逻辑及当代美育启示。研究指出:“势”的身道逻辑体... 武术美育是中国式具身美育最为典型的代表,它是一种身心交互影响的体验性美育,强调身体-主体的自我塑造与自我培育。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与阐发武术势的身道逻辑及当代美育启示。研究指出:“势”的身道逻辑体现在“势”之基、“势”之筑、“势”之动、“势”之壮、“势”之合等5个阶段,是“可见的”身体之形与“不可见的”身体之能的和合过程。虽然它们各有侧重,但都属于身体-主体自我关怀的美育实践。武术“势”的身道逻辑主要有以意生势、以象取势、以势体道等3个维度,分别指向身体认知的“本体论”遵循,显微之间的“动力学”基础,下学上达的“方法学”路径。建立联觉体验的认知理念,超越视觉之困的美育实践;建立见微知著的传习模式,夯实身教为先的美育方法;滋养怡情养性的生命精神,开显身心合一的美育理念将是开显武术美育的主要路径启示。对“势”所蕴有的“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身道逻辑进行深入理解与把握,既是一种对超越视觉性与回归联觉性的美育自觉,更是对这种以联觉而建立的身心合一美育观的深度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身体哲学 身道 美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术“意象”的“意向”之维及其意义——基于身体现象学的考察 被引量:8
15
作者 金玉柱 杨萧 +1 位作者 陈保学 毛莉虹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43,共7页
武术实践与理论表明,武术技术所追求的动作意象恰恰以身体“意向”为其真正所指。然综观其研究谱系,武术“意象”论域迄今尚未走出一大误区,即对“意象”与“意向”关系的模糊与不清。明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 武术实践与理论表明,武术技术所追求的动作意象恰恰以身体“意向”为其真正所指。然综观其研究谱系,武术“意象”论域迄今尚未走出一大误区,即对“意象”与“意向”关系的模糊与不清。明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把握武术“意象”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身体现象学中的身体“意向”为理论视角,以武术技术实践的训练理念与典籍术语为解读内容,对武术“意象”的“意向”之维及其意义作一阐述。研究指出,中国武术所追求的“意象”正是以身体“意向”为其内在能动性。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弥补了武术“意象”既非客观事物的表象又非主观意志表现的理论不足,更使得一种强调生命能、生命动力的“主客一体”的武术“意象”得以真正确立。武术“意象”由能动性、自反性、超越性的身体“意向”,使武术“意象”彻底走向了一种“身心一如”的功夫境界。这种“我能”的身体“意向”以其“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的真正统一,使“生生不息”且极具动态的天人之“意象”与道体之“意象”得以不断生成,有力彰显了武术“即身而道在”的超越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身体意象 身体意向 审美特征 内在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拳原是备身法”:形意拳“身法”的核心要义解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金玉柱 李晨然 +1 位作者 陈保学 李丽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6-525,共10页
“身法”在中国传统武术当中具有重要地位,以形意拳“身法”为个案,对其内在的实践逻辑进行学理阐释。研究指出,身无偏移是形意拳身法的中正定位,周身一体是形意拳身法的贯通之道,脱身幻影是形意拳身法的灵动法决;“榫卯相合、凹凸互补... “身法”在中国传统武术当中具有重要地位,以形意拳“身法”为个案,对其内在的实践逻辑进行学理阐释。研究指出,身无偏移是形意拳身法的中正定位,周身一体是形意拳身法的贯通之道,脱身幻影是形意拳身法的灵动法决;“榫卯相合、凹凸互补”为形意拳身法构架之法,“源于腰脊、三角蓄劲”为形意拳身法运劲之法,“松通顺达、节节贯穿”为形意拳身法松活之法;从运行意象来看,“伏龙登天”“鹞子束身”“鼍龙翻江”分别展现了形意拳吞吐、开合与旋转的身法之意象。身法源于身体、终于身体,以身为度、以身示意、随感而发是形意拳身法的内在逻辑,内蕴着一种空间感知、意向统摄与通觉整全的实践智慧。认识到这些,不仅可以重新认识和深入发掘武术身法所固有的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而且更有助于以一种“返本开新”的方式为武术身法的技术构建提供新的理论范式和实践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形意拳 身法 运行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身气功的道家生命哲学探赜——基于“形、气、神、志”的辩证视角 被引量:5
17
作者 金玉柱 李丽 +1 位作者 董刚 陈保学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7-103,共7页
推动健身气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挖掘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智慧。基于生命哲学视域的分析发现,健身气功力主"身者,道之所托,身得则道得"的文化思想。这一充满生命哲学智慧的身体养生之术关涉"形、气、神、志... 推动健身气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挖掘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智慧。基于生命哲学视域的分析发现,健身气功力主"身者,道之所托,身得则道得"的文化思想。这一充满生命哲学智慧的身体养生之术关涉"形、气、神、志"4大要素,其中"形"为生命载体,"气"为生命动因,"神""志"为生命主体精神。具体来看,从"佚形而备"之"形","一气运化"之"气",再到"守神游和"之"神","志得道行"之"志",无不深度彰显出了四者与个体生命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和谐运变的自然规律。这既是一种"身心合一"的大身体观,更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大生命观的思想方式与运行逻辑。认识到这一点,不仅使健身气功的探究更能忠实于自身特有的性质,也与当代人类美学的"生命转向"这一新的趋势不谋而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身气功 生命哲学 “形、气、神、志” 辩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极拳习练中“静”的身体哲学论绎 被引量:12
18
作者 胡浩 赵倩 金玉柱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0-596,共7页
运用诠释学方法,从身体哲学出发,深入剖析太极拳“静”的思想理念,挖掘与整理太极拳的身体经验及其价值取向。研究指出,太极拳的“静”主要包括“阴阳动静”之静、“体用动静”之静与“持敬主静”之静。太极拳习练中的“静”主要蕴含“... 运用诠释学方法,从身体哲学出发,深入剖析太极拳“静”的思想理念,挖掘与整理太极拳的身体经验及其价值取向。研究指出,太极拳的“静”主要包括“阴阳动静”之静、“体用动静”之静与“持敬主静”之静。太极拳习练中的“静”主要蕴含“松静自然,以意领形”的身体感知,“心无杂念,引神入静”的身体意象,以及“练养结合,动静合一”的身体境界。太极拳习练中的“静”在价值取向上,追求“静而空欲”的行为秩序与身心养护,强调“静而平躁”的自我调适与德性养护,注重“静而缓急”的实践智慧与精神养护,坚守“静合天人”的宇宙意识与生命养护。太极拳中的“静”既在心,又在身;既内在,又超越;既感性,又超感性,可视为中国式的“即身而道在”的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静” 身体哲学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