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3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固态光电子取样系统
1
作者 詹玉书 许宝西 +2 位作者 许长存 过巳吉 章越龙 《高速摄影与光子学》 CSCD 1991年第1期10-14,共5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全固态高速光电子取样系统。整个系统全部由固态器件组成。该系统以超短脉冲激光二极管作光源,以混合集成光电回路作取样门。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系统的灵敏度和分辨率。给出了初步的实验结果。
关键词 全固态 光电子 取样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区电离层F_2层峰值电子浓度对太阳活动依赖性的共轭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徐盛 张北辰 +2 位作者 刘瑞源 郭立新 武业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502-3511,共10页
本文利用南极中山站(ZHS),以及北极与其地理共轭的Tromso站(TRO)、地磁共轭的Longyearbyen站(LYB)各自约一个太阳活动周的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极区电离层F2层峰值电子浓度(NmF2)对太阳活动的依赖性.结果表明,三个台站NmF2月中值随修正太... 本文利用南极中山站(ZHS),以及北极与其地理共轭的Tromso站(TRO)、地磁共轭的Longyearbyen站(LYB)各自约一个太阳活动周的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极区电离层F2层峰值电子浓度(NmF2)对太阳活动的依赖性.结果表明,三个台站NmF2月中值随修正太阳10.7cm通量指数F10.7P(简称P)增大在总体上呈线性增长,这说明在这三个台站,太阳辐射仍是其F2层主要电离源.其中TRO站NmF2与P线性关系最好,ZHS站的次之,LYB站的最差.在日变化中,TRO站NmF2对太阳活动响应最为敏感的时刻出现在地方时中午附近,LYB站出现在磁中午,ZHS站则出现在地方时中午和磁地方时中午之间.这主要是由地理/地磁纬度差异引起的不同强度的光致电离与极区等离子体对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年变化中,TRO站NmF2随太阳活动变化上升最快的季节出现在冬季,夏季上升最慢.在ZHS站与LYB站,NmF2对太阳活动变化的响应都在两分季最为敏感.这种季节上的差异则是由于三个台站光致电离与中性大气成分R[O/N2]的不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区电离层 F2层峰值电子浓度 太阳10.7 cm通量指数 共轭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层加热实验中超强电子密度增强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程木松 徐彬 +4 位作者 吴振森 李海英 许正文 吴军 吴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633-3641,共9页
2011年11月利用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协会(EISCAT)的大功率加热设备和诊断设施开展了挪威高纬度地区电离层加热实验.在此次加热实验中,UHF雷达探测到了十分明显的电子密度增强现象,反射高度附近电子密度最大增幅可达269.3%,而在... 2011年11月利用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协会(EISCAT)的大功率加热设备和诊断设施开展了挪威高纬度地区电离层加热实验.在此次加热实验中,UHF雷达探测到了十分明显的电子密度增强现象,反射高度附近电子密度最大增幅可达269.3%,而在远离谐振区的300~500km及以上高度的增幅也可达30%~50%.通过对加热前后离子线谱和数据残差的对比分析,表明300~500km的电子密度增强是真实可信的,在如此大的空间范围出现增幅如此大的电子密度增强特征实属罕见.另外通过对等离子体线谱的分析,得到了等离子体线双谐振峰结构,本文利用电子的速度分布函数和等离子体线谱之间的关系,对加热实验中观测到的等离子体线谱进行了仿真,提出了超热电子是引起本次电子密度增强的可能机制.并利用仿真中所使用的超热电子速度参数对超热电子的电离能力、横向和纵向自由程进行了计算,最终验证了所提出的物理机制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加热 电子密度 等离子体线 超热电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物理光学方法计算面元模拟涂覆体的雷达截面 被引量:8
4
作者 赵维江 龚书喜 葛德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29-332,共4页
给出了一种用物理光学方法计算面元模拟的电大尺寸涂覆体雷达截面的方法,导出了涂覆多边形平板散射场的物理光学计算公式.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给出了数值计算结果.
关键词 涂覆体 雷达截面 物理光学 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亮度控制对微光电视系统强光适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冰涛 王晓蕊 +2 位作者 荆卫国 王小兵 黄晓敏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582-2586,共5页
定量分析了自动亮度控制对微光电视系统强光适应性的影响。结合系统信号响应特性,建立了自动亮度控制作用后强光能量与系统成像对比度的关系模型;充分考虑系统动态范围、增益特性、灰度量化等因素,建立了自动亮度控制电路作用后系统响... 定量分析了自动亮度控制对微光电视系统强光适应性的影响。结合系统信号响应特性,建立了自动亮度控制作用后强光能量与系统成像对比度的关系模型;充分考虑系统动态范围、增益特性、灰度量化等因素,建立了自动亮度控制电路作用后系统响应特性的定量表征模型。基于上述模型,建立了引入自动亮度控制后强光作用微光系统成像的数字仿真模型,并基于模拟输出图像定量分析了不同能量强光对系统侦察性能的影响。理论分析及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自动亮度控制的引入,能够扩大微光系统的动态范围,增强微光电视系统的适用性,但同时导致系统随着强光光亮度增大,成像灰度及对比度下降,侦察性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亮度控制 微光电视 强光适应性 数字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雪崩光电二极管进行光电外差检测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詹玉书 任军 谭胜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1-175,共5页
文中提出在高频光电系统中,仅用一只雪崩光电二极管(APD)来同时完成光电检测、信号放大和射频(RF)混频.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都力。以证明,APD光电外差检测技术是成功和有效的,此外还对APD工作参数进行了优化.
关键词 雪崩光电二极管 光电外差检测 信号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大学学术管理中的学术权力 被引量:8
7
作者 柏昌利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4-37,共4页
大学作为一个学术性的社会组织,学术权力是大学组织特有的主导权力,有着特定的内涵和构成因素。学术权力在特点上表现为权力主体的平等性、客体的知识性、实现方式的民主性和发展趋向的松散性。在目前我国大学的学术管理中,权力结构存... 大学作为一个学术性的社会组织,学术权力是大学组织特有的主导权力,有着特定的内涵和构成因素。学术权力在特点上表现为权力主体的平等性、客体的知识性、实现方式的民主性和发展趋向的松散性。在目前我国大学的学术管理中,权力结构存在着行政权力泛化等现象,学术权力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要提升大学的学术权力,就要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授治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权力 学术管理 社会组织 大学组织 构成因素 权力主体 发展趋向 行政权力 教授治校 中国特色 学术性 平等性 知识性 松散性 民主性 主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热激发等离子体线级联结构的电子密度反演 被引量:1
8
作者 程木松 徐彬 +4 位作者 吴振森 李海英 许正文 吴军 吴健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3-469,共7页
2010年9月13日,利用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协会的大功率加热设备和诊断设施开展了电离层加热实验,实验中首次由甚高频雷达探测到了长生命周期的等离子体线增强现象.通过对等离子体线的频谱分析,发现了等离子体线的cascade频谱结构,并推断... 2010年9月13日,利用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协会的大功率加热设备和诊断设施开展了电离层加热实验,实验中首次由甚高频雷达探测到了长生命周期的等离子体线增强现象.通过对等离子体线的频谱分析,发现了等离子体线的cascade频谱结构,并推断参量衰变不稳定性是引起实验中等离子体线回波功率增强的原因.同时依据参量衰变不稳定性理论,给出了一种利用cascade频谱结构对加热区域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反演的方法,并将反演得到的电子密度与利用有效超高频雷达数据的程序GUISDAP反演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分析结果表明反演结果的平均偏差仅在1%左右.新方法的提出对强扰动电离层条件下电离层参数的反演及深入理解电波能量的吸收机制和朗缪尔湍流加速电子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加热 等离子体线 不稳定性 电子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位置强光源作用微光电视系统成像特征建模及分析
9
作者 郭冰涛 王晓蕊 +2 位作者 荆卫国 王小兵 陈玉娇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1-86,共6页
以强光源作用微光电视成像机理为基础,借助端到端成像建模思想,综合考虑强光源作用目标表面辐射特性及系统自动亮度控制特性,建立了不同位置强光作用后系统成像特征量化模型.以模型为基础,利用三维场景仿真平台实时计算强光源作用后地... 以强光源作用微光电视成像机理为基础,借助端到端成像建模思想,综合考虑强光源作用目标表面辐射特性及系统自动亮度控制特性,建立了不同位置强光作用后系统成像特征量化模型.以模型为基础,利用三维场景仿真平台实时计算强光源作用后地物成像灰度,实现了不同位置微光系统成像数字仿真.结合外场实验数据,通过对比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中目标和背景灰度及目标成像对比度,对仿真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与外场实验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模型可靠性较高.最后探讨了强光作用后不同干扰因素对系统成像质量的影响,当强光源位于系统视场外时,其对目标表面辐射特性的作用是影响系统输出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当强光源位于系统视场内时,其对系统增益的作用则成为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光电视 成像系统 仿真 强光源 辐射特性 信号响应特性 对比度 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自旋共振(ESR)理论和实验技术的推广
10
作者 王水平 杜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88-93,共6页
本文认为传统的ESR理论和实验技术只是外加磁场为静磁场的一种特殊情况。通过用经典理论和量子理论对被测物质中不成对电子的自旋磁矩μ在外加磁场为静磁场与交变磁场的作用下的拉莫尔进动轨迹的分析,得出了ESR的一般理论,提出了一种新... 本文认为传统的ESR理论和实验技术只是外加磁场为静磁场的一种特殊情况。通过用经典理论和量子理论对被测物质中不成对电子的自旋磁矩μ在外加磁场为静磁场与交变磁场的作用下的拉莫尔进动轨迹的分析,得出了ESR的一般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ESR实验技术。最后用实验加以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 自旋共振 理论 实验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illouin增强四波混频相位共轭激光器的基本物理特性
11
作者 刘劲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75-78,共4页
利用相位共轭镜的显含频率的光束变换矩阵,推出了Brillouin增强四波混频相位共轭激光器的高斯模以及稳定性条件。利用Jonse矩阵讨论了这种激光器的偏振特性。
关键词 相位共轭 激光器 四波混频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计算成像在光电探测中的应用(特邀)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飞 吴晓琴 +2 位作者 段景博 韩平丽 邵晓鹏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7-94,共38页
为了解决以物像共轭为核心的传统成像技术信息获取方式受限、解译能力不足等造成的成像探测距离近、大视场与高分辨率实时成像难以及重建图像质量差等问题,以信息驱动为核心的计算成像技术应运而生,且在光电探测中表现出巨大潜力。本文... 为了解决以物像共轭为核心的传统成像技术信息获取方式受限、解译能力不足等造成的成像探测距离近、大视场与高分辨率实时成像难以及重建图像质量差等问题,以信息驱动为核心的计算成像技术应运而生,且在光电探测中表现出巨大潜力。本文从传统成像的瓶颈难点出发,阐述了计算成像的概念与内涵,着重分析了计算成像链路中计算介质、计算光学系统及计算处理在成像、探测中的作用与优缺点,并对计算成像在光电探测中的未来发展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成像 散射 偏振 光学系统 信息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气辉测量结果研究高频电波加热电离层实验中电子能量分布 被引量:1
13
作者 郝书吉 马广林 +2 位作者 杨巨涛 吕立斌 吴振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79-886,共8页
研究了高频电波加热电离层实验期间电子能量分布函数,利用美国HAARP和欧洲EISCAT实验中630.0 nm、557.7 nm与844.6 nm等气辉辐射测量结果,给出了在红光与绿光强度比值小于10和比值大于等于10两种情况下电子能量分布函数表达式,在3~100 e... 研究了高频电波加热电离层实验期间电子能量分布函数,利用美国HAARP和欧洲EISCAT实验中630.0 nm、557.7 nm与844.6 nm等气辉辐射测量结果,给出了在红光与绿光强度比值小于10和比值大于等于10两种情况下电子能量分布函数表达式,在3~100 eV电子能量范围内,分段幂指数因子随电子能量的增加而下降,并利用获得电子能量分布函数对其他电离层加热期间气辉辐射进行计算,红光与绿光辐射强度之比与实验测量结果相符,从而验证了获得的电子能量分布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加热 气辉辐射 电子能量分布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疏矩阵规范网格结合物理双网格分析介质海面散射特性与试验验证 被引量:1
14
作者 苏翔 吴振森 +1 位作者 王晓冰 戴飞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86-494,共9页
采用传统数值方法计算介质粗糙海面后向电磁散射时,波束照射面积随擦地角减小急剧增大,需要消耗大量的内存和计算时间。稀疏矩阵规范网格法用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远区相互作用,极大地提高了计算速度,同时基于物理的双网格法,依据格林函... 采用传统数值方法计算介质粗糙海面后向电磁散射时,波束照射面积随擦地角减小急剧增大,需要消耗大量的内存和计算时间。稀疏矩阵规范网格法用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远区相互作用,极大地提高了计算速度,同时基于物理的双网格法,依据格林函数在介质和自由空间中随作用距离的衰减特性,采用不同分区的网格划分技术,有效减少了介质粗糙面计算所需的内存量。该文基于Monte-Carlo方法产生不同海情PM谱海面,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数值研究了S和Ku波段后向散射特性随擦地角的变化,并与造波池海面后向电磁散射试验进行对比。试验采用连续波扫频方法测量了造波池模拟的中低海情和缩比高海情1维PM谱海面后向散射系数。计算结果与测量数据相吻合,证明了方法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可行性。结果分析表明,不同海情下海表面相关长度和散射特性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电磁散射 稀疏矩阵规范网格法 基于物理的双网格法 造波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电子吸附效应的低电离层加热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成琦 郭立新 +2 位作者 张丹 李慧敏 李江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3-51,共9页
基于低电离层自洽加热模型,综合考虑了低电离层中电子的复合效应及典型吸附效应,本文数值仿真了大功率高频无线电波持续加热低电离层所产生的电子温度、电子密度的扰动,并且首次模拟分析了由于电子温度扰动造成的加热电波自吸收效应.结... 基于低电离层自洽加热模型,综合考虑了低电离层中电子的复合效应及典型吸附效应,本文数值仿真了大功率高频无线电波持续加热低电离层所产生的电子温度、电子密度的扰动,并且首次模拟分析了由于电子温度扰动造成的加热电波自吸收效应.结果表明:电子吸收大功率加热电波能量导致了电子温度的增加,同时改变了电离层的吸收指数,引起了加热电波的自吸收效应.加热电波的自吸收效应对低电离层较高区域的电子温度扰动有重要的抑制作用.因此,随着加热频率的减小或有效辐射功率的增大,低电离层较低区域的电子温度增量明显增大而在高度100km以上区域的电子温度增量始终较小.另一方面,随着电子温度的增加,电子的复合系数减小而电子的吸附系数增加,导致了电子密度在低电离层中较高区域出现正扰动而在较低区域出现负扰动.当饱和电子温度较大时,继续减小加热频率或增大有效辐射功率对电子密度扰动所造成的改变较小,尤其当电子温度超出复合系数和吸附系数的温度敏感区间.此外,电子温度与电子密度的饱和时间相差较大,电子温度的饱和时间为微秒量级而电子密度的饱和时间为秒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电离层 大功率高频电波 吸附效应 自吸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域物理光学后向散射近场线积分表达式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广滨 郭立新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5-390,共6页
提出了一种计算偶极子源照射时理想导体平板后向散射近场的时域物理光学(Time-Domain Physical-Optics,TDPO)线积分表达式.利用并矢分析中的面梯度定理和面散度定理,将TDPO面积分表达式化为线积分表达式.该表达式消除了积分中的奇异性,... 提出了一种计算偶极子源照射时理想导体平板后向散射近场的时域物理光学(Time-Domain Physical-Optics,TDPO)线积分表达式.利用并矢分析中的面梯度定理和面散度定理,将TDPO面积分表达式化为线积分表达式.该表达式消除了积分中的奇异性,适用于偶极子天线处在任意位置处的情形.计算了导体平板和复杂目标的瞬态后向散射场,与其他方法结果吻合良好.数值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域物理光学法 后向散射 近场 线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含纯增长模式线的异常非相干散射谱反演扰动电子温度
17
作者 李海英 孔鹏飞 +1 位作者 徐彬 吴振森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99-1504,共6页
基于平衡态非相干散射理论的GUISDAP程序包在拟合含有纯增长模式线的非相干散射功率谱及反演加热扰动电离层参量中存在严重误差,该文提出一种以未加热时刻的电离层参量为先验信息,利用最小二乘法搜寻最佳高斯峰描述纯增长模式线来修正... 基于平衡态非相干散射理论的GUISDAP程序包在拟合含有纯增长模式线的非相干散射功率谱及反演加热扰动电离层参量中存在严重误差,该文提出一种以未加热时刻的电离层参量为先验信息,利用最小二乘法搜寻最佳高斯峰描述纯增长模式线来修正实测非相干散射谱,并使用电子超高斯分布的非相干散射理论拟合修正后非相干散射谱来反演获取加热扰动电子温度的方法。通过将该方法用于分析2010年秋季我国在挪威开展的电离层加热实验数据表明:利用该方法对含纯增长模式线的实测谱修正拟合后获得的电子温度比未加热时刻提高约800 K左右,增幅比例约13%~50%,该结果与现有文献报道的电离层加热引起的电子温度增幅范围吻合较好。结论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基于含纯增长模式线的非相干散射谱反演扰动电离层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加热 异常非相干散射谱 超高斯分布 电子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沉积物元素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付晓芬 宋友桂 +3 位作者 张明玉 冯中琦 张大成 刘慧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1-648,共8页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可以快速测量样品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组成,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样品的测试分析,但对第四纪沉积物的分析还鲜有报道。该实验是以青海湖岩芯第四纪湖泊沉积物和国家标准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Savitzky-Golay卷积平...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可以快速测量样品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组成,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样品的测试分析,但对第四纪沉积物的分析还鲜有报道。该实验是以青海湖岩芯第四纪湖泊沉积物和国家标准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和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联用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然后结合单变量定标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对青海湖沉积物样品中Na、Ca、Mg、Si、Al、Fe、Mn、Sr和Ba 9种元素进行定量分析。以交叉验证的结果作为PLSR模型参数寻优的标准,分别以预测决定系数(R2)、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和相对分析误差(RDP)作为评估PLSR模型的定量精度和稳定性。结果表明,PLSR算法显著改善了传统单变量分析的定量效果,预测决定系数分别为0.94、0.94、0.98、0.94、0.97、0.84、0.89、0.98和0.76,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2.74、2.35、3.27、2.97、3.56、1.68、1.54、4.18和0.75,结合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及预测均方根误差结果可知,LIBS技术结合PLSR算法对Na、Ca、Mg、Si、Al和Sr元素的预测准确度较高,而Fe、Mn和Ba元素的定量效果不是很理想,说明PLSR算法在预测精度和适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进一步探究LIBS技术应用于元素地球化学指标测试的可行性,利用LIBS预测含量比值与参考含量比值进行对比,二者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验证了LIBS技术应用于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第四纪沉积物样品中元素定量分析提供了可靠方法,也为古气候古环境重建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偏最小二乘回归 定量分析 第四纪沉积物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泵浦光束空间分布对DPL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8
19
作者 王石语 薛海中 +5 位作者 唐映德 过振 文建国 蔡德芳 肖波 张西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5-80,共6页
讨论了端面泵浦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中泵浦光束空间分布对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性能的影响.通过计算,发现泵浦光的分布半径、泵浦光对对称性的偏离程度会严重影响到振荡光的阈值、输出功率和斜效率,并绘制了相应的变化曲线.计算还表明... 讨论了端面泵浦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中泵浦光束空间分布对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性能的影响.通过计算,发现泵浦光的分布半径、泵浦光对对称性的偏离程度会严重影响到振荡光的阈值、输出功率和斜效率,并绘制了相应的变化曲线.计算还表明,单独利用泵浦光的M2因子判断泵浦效果并不合适.通过数值计算,还分析了泵浦光空间分布对振荡光光束质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浦光束 激光二极管 固体激光器 耦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D端面泵浦Nd∶YAG激光器中的热透镜焦距 被引量:29
20
作者 杨永明 文建国 +2 位作者 王石语 蔡德芳 过振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769-1772,共4页
采用热透镜焦距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测量相比较的研究方法,得到一种端泵固体激光器出激光时的在线测量方法.通过建立热透镜等效腔模型以及腔型分析求解得出腔内光束束腰半径,用刀口法测出DPL腔外的远场发散角,根据发散角与透镜变换前后的... 采用热透镜焦距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测量相比较的研究方法,得到一种端泵固体激光器出激光时的在线测量方法.通过建立热透镜等效腔模型以及腔型分析求解得出腔内光束束腰半径,用刀口法测出DPL腔外的远场发散角,根据发散角与透镜变换前后的束腰关系,得出LD端面泵浦Nd∶YAG激光器中的热透镜焦距.结果表明,通过上述方法所得结果与理论计算的热透镜焦距吻合,证实此方法准确、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DPL) 端面泵浦 热透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