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植被恢复条件下红壤水-土-养分淋溶特征及归因分析
1
作者
范清华
刘晓君
+5 位作者
李鹏
张祎
任正龑
张虎威
陶清瑞
胥世斌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4-456,共13页
【目的】探明退化红壤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在淋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阐明土壤水-土-养分淋溶流失规律及影响机制。【方法】以江西省泰和县植被恢复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PM)、湿地松P.elliottii纯林(PE)、马尾松-木荷Sc...
【目的】探明退化红壤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在淋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阐明土壤水-土-养分淋溶流失规律及影响机制。【方法】以江西省泰和县植被恢复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PM)、湿地松P.elliottii纯林(PE)、马尾松-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RMS)、湿地松-木荷混交林(RES)等4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60、90、120、150 mm·h^(-1)等4种淋溶强度下,土壤产流、产沙、泥沙颗粒变化特征及养分在淋溶过程中的流失规律。【结果】(1)随着淋溶强度的增加,产流量和产沙量也增加,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及稳定性发生了显著变化,泥沙颗粒平均质量直径(D_(MW))、粒径>0.250 mm泥沙颗粒质量分数(R_(0.25))显著升高(P<0.05)。在淋溶侵蚀下,低林下植被覆盖度的马尾松纯林团聚体稳定性低,高植被覆盖度的湿地松-木荷混交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高(P<0.05)。(2)在150 mm·h^(-1)的淋溶强度下,养分淋失显著高于60 mm·h^(-1)(P<0.05),但在90和120 mm·h^(-1)淋溶强度下,养分淋溶流失没有显著差异。泥沙是养分迁移流失的主要介质。(3)养分淋失与淋溶强度、产流率、产沙率、粒径>0.250 mm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呈正相关,与≤0.053 mm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呈现负相关(P<0.05)。(4)随机森林分析表明:淋溶强度和产流率是影响养分淋溶流失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达16.33%、20.91%。【结论】随着淋溶.强度的增加,产流量和产沙量显著提升,泥沙颗粒的组成和稳定性发生变化,且淋溶强度和产流率是影响养分流失的主要因素。在中国亚热带退化红壤区生态建设中,应注重增强植被恢复区林下植被丰富度,以改善林分结构并巩固治理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植被恢复
淋溶
养分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植被恢复条件下红壤水-土-养分淋溶特征及归因分析
1
作者
范清华
刘晓君
李鹏
张祎
任正龑
张虎威
陶清瑞
胥世斌
机构
宁夏
大学
农
学院
西安理工大学水力水电学院/旱区水工程生态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
宁夏
大学
生态环境
学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
水
土保持监测总站
西吉县滥泥河流域
水
土保持试验工作站
出处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4-456,共13页
基金
2023年度宁夏青年科技托举人才培养项目
宁夏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3AAC0305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107365)。
文摘
【目的】探明退化红壤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在淋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阐明土壤水-土-养分淋溶流失规律及影响机制。【方法】以江西省泰和县植被恢复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PM)、湿地松P.elliottii纯林(PE)、马尾松-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RMS)、湿地松-木荷混交林(RES)等4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60、90、120、150 mm·h^(-1)等4种淋溶强度下,土壤产流、产沙、泥沙颗粒变化特征及养分在淋溶过程中的流失规律。【结果】(1)随着淋溶强度的增加,产流量和产沙量也增加,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及稳定性发生了显著变化,泥沙颗粒平均质量直径(D_(MW))、粒径>0.250 mm泥沙颗粒质量分数(R_(0.25))显著升高(P<0.05)。在淋溶侵蚀下,低林下植被覆盖度的马尾松纯林团聚体稳定性低,高植被覆盖度的湿地松-木荷混交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高(P<0.05)。(2)在150 mm·h^(-1)的淋溶强度下,养分淋失显著高于60 mm·h^(-1)(P<0.05),但在90和120 mm·h^(-1)淋溶强度下,养分淋溶流失没有显著差异。泥沙是养分迁移流失的主要介质。(3)养分淋失与淋溶强度、产流率、产沙率、粒径>0.250 mm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呈正相关,与≤0.053 mm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呈现负相关(P<0.05)。(4)随机森林分析表明:淋溶强度和产流率是影响养分淋溶流失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达16.33%、20.91%。【结论】随着淋溶.强度的增加,产流量和产沙量显著提升,泥沙颗粒的组成和稳定性发生变化,且淋溶强度和产流率是影响养分流失的主要因素。在中国亚热带退化红壤区生态建设中,应注重增强植被恢复区林下植被丰富度,以改善林分结构并巩固治理成果。
关键词
红壤
植被恢复
淋溶
养分流失
Keywords
red soi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leaching
nutrient loss
分类号
S714.7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植被恢复条件下红壤水-土-养分淋溶特征及归因分析
范清华
刘晓君
李鹏
张祎
任正龑
张虎威
陶清瑞
胥世斌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