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5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包覆CeO_(2)-Co_(3)O_(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亚甲基蓝降解效能的研究与优化
1
作者 孟庆男 梁香灵 +2 位作者 田娜 汤玉斐 赵康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97,共8页
围绕污水处理领域的前沿技术,设计了碳包覆CeO_(2)-Co_(3)O_(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催化性能优化综合实验。实验融合了溶剂热反应、溶胶凝胶反应和模板法,制备出具有“核壳”及“摇铃”结构的复合材料;借助XRD、TEM、SEM、FTIR、N_(2)吸附... 围绕污水处理领域的前沿技术,设计了碳包覆CeO_(2)-Co_(3)O_(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催化性能优化综合实验。实验融合了溶剂热反应、溶胶凝胶反应和模板法,制备出具有“核壳”及“摇铃”结构的复合材料;借助XRD、TEM、SEM、FTIR、N_(2)吸附-解吸附测试等表征手段剖析了材料的结构特性。研究了材料催化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亚甲基蓝(MB)的性能;建立了材料结构与性能间的联系,并基于最优材料,提出了其催化机制。该实验训练了学生对化学及材料学科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自主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Co_(3)O_(4) 核壳及摇铃结构 亚甲基蓝 PMS活化 实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米二氧化硅微球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2
作者 余梦楠 韩晶 +2 位作者 郭婷 余中 万一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14-3224,共11页
微米级介孔SiO_(2)微球具有单分散、比表面积大和对光漫反射等特点,在吸附、电子和化妆品等工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但制备粒径大于20μm的SiO_(2)微球仍具有挑战。研究通过Stöber法优化水醇比制备SiO_(2),将其疏水改性后作为Picker... 微米级介孔SiO_(2)微球具有单分散、比表面积大和对光漫反射等特点,在吸附、电子和化妆品等工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但制备粒径大于20μm的SiO_(2)微球仍具有挑战。研究通过Stöber法优化水醇比制备SiO_(2),将其疏水改性后作为Pickering乳液法的固体乳化剂成功制备了平均尺寸为41.8μm的单分散性SiO_(2)微球。SEM研究表明其表面存在裂纹,内部填充大量多孔纳米SiO_(2)球;N_(2)吸脱附测试表明其为介孔材料,经550℃煅烧后微球破碎,表面积增大为369.47 m^(2)/g。煅烧前后SiO_(2)微球对不同离子类型染料的吸附具有选择性。与Ni/Fe双金属-有机框架相比,煅烧后SiO_(2)微球与其复合作为电极进行电化学检测多巴胺的氧化峰电流提升了561.3%,灵敏度提升了51.0%,检出限为0.08μmol/L,大幅度提升了1172.9%,并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SiO_(2)微球 微米 Pickering乳液法 吸附 电极修饰材料 多巴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Ni-Co-Mn基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形核调控及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左稼暄 张坤 +1 位作者 王敬 李喜飞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7,共15页
三元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倍率性能和工作电压,成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代表之一。三元正极材料由前驱体经过嵌锂烧结拓扑转变而来,因此,前驱体材料直接决定了三元正极材料的电池性能。针对前驱体可控均匀沉淀需求和对共沉淀... 三元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倍率性能和工作电压,成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代表之一。三元正极材料由前驱体经过嵌锂烧结拓扑转变而来,因此,前驱体材料直接决定了三元正极材料的电池性能。针对前驱体可控均匀沉淀需求和对共沉淀过程参数变化极度敏感特性,本综述首先阐述络合调控实现Ni、Co、Mn元素均匀共沉淀,及沉淀物过饱和度诱导溶液体系不同形核状态基本原理,其次从晶面择优生长结合溶解-再结晶模型讨论了前驱体一次颗粒和二次颗粒生长模式,最后从实际生产角度,基本涵盖共沉淀过程所有可调参数,并深入讨论了各种参数由低到高变化对共沉淀反应形核及前驱体材料理化性能的影响。本综述阐释的相关理论及规律可进一步延伸至富锂锰基前驱体、单晶用前驱体以及径向排列织构前驱体等高端产品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物前驱体 共沉淀反应 过饱和度 非均匀形核 均匀形核 反应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增强PE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4
作者 余田亮 陈文革 +3 位作者 陈施润 陈达 周伟 周兰燕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0,共6页
采用机械球磨和挤压热熔法制备聚乙烯(PE)/改性石墨烯复合材料,探讨改性石墨烯对PE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相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稀土改性能够使石墨烯在PE基体中均匀分散;制备的PE/0.5%(质量分数)CeO_(2)@rGO复合材料的结晶度为6... 采用机械球磨和挤压热熔法制备聚乙烯(PE)/改性石墨烯复合材料,探讨改性石墨烯对PE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相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稀土改性能够使石墨烯在PE基体中均匀分散;制备的PE/0.5%(质量分数)CeO_(2)@rGO复合材料的结晶度为62.14%,相较于纯PE的拉伸强度提高8.6%,弹性模量提高5.79%,冲击韧性最大为4.35 kJ/m^(2)。断裂模式由纯韧性断裂转变成脆性-韧性断裂结合。同时改性石墨烯的加入使热分解温度升高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石墨烯 聚乙烯 复合材料 组织与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固溶强化钛基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5
作者 刘静 李树丰 +1 位作者 张鑫 曹一哲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5-1208,共14页
以纯Ti粉末、TiO_(2)粉末和TiH_(2)粉末为原料,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法(SPS)无压制备钛基多孔材料,研究TiO_(2)的添加对多孔钛材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过程中TiO_(2)通过分解产生的O原子固溶到钛基体中实现了固溶强化,... 以纯Ti粉末、TiO_(2)粉末和TiH_(2)粉末为原料,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法(SPS)无压制备钛基多孔材料,研究TiO_(2)的添加对多孔钛材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过程中TiO_(2)通过分解产生的O原子固溶到钛基体中实现了固溶强化,从而弥补孔隙率的增加对多孔钛强度造成的负面影响;随着TiH2含量(质量分数)由20%增加至50%,多孔钛的孔隙率逐渐提升至35.22%,其孔隙孔型以相互连通的开孔为主,压缩强度由1151 MPa下降为417 MPa,弹性模量变化范围为6.13~10.42 GPa,实现与人体密质骨力学性能的良好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 无压烧结 多孔钛 固溶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掺杂及热力加工对Cu-Y_(2)O_(3)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刘佳 牛嘉乐 +1 位作者 周雄飞 张弘博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4-119,130,共7页
利用机械合金化制备了掺杂Ti的Cu-1.0wt%Y_(2)O_(3)复合粉体。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制备了不同Ti含量(0.2wt%、0.4wt%、0.6wt%)的Cu-1.0wt%Y_(2)O_(3)复合材料。对烧结后的样品进行热力加工,工艺参数为800℃热轧10%,之后在800℃保温3... 利用机械合金化制备了掺杂Ti的Cu-1.0wt%Y_(2)O_(3)复合粉体。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制备了不同Ti含量(0.2wt%、0.4wt%、0.6wt%)的Cu-1.0wt%Y_(2)O_(3)复合材料。对烧结后的样品进行热力加工,工艺参数为800℃热轧10%,之后在800℃保温30 min后淬火,并冷轧50%,最后在450℃时效处理4 h。结果表明:Cu-1.0wt%Y_(2)O_(3)-xwt%Ti复合粉体经高能球磨后,树枝状铜粉转变为层片状铜粉,Y、Ti、O元素分布较均匀,且粉体粒度相较未掺杂Ti的更细小。随着Ti含量的增加,烧结态复合材料晶粒逐渐细化,显微硬度明显增加,导电率逐渐降低,Cu-1.0wt%Y_(2)O_(3)-0.6wt%Ti复合材料致密度、硬度及导电率分别为91.9%、93.7 HV及51.9%IACS。经热力加工后,复合材料导电率、硬度及致密度均有所提高,且复合材料断口出现大量韧窝,大尺寸韧窝里包裹着Y_(2)O_(3)颗粒,细小韧窝分布在复合材料基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Y_(2)O_(3)复合材料 放电等离子烧结 热力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陈文革 魏劲松 谷臣清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21,共2页
阐述了计算机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几个主要方面的应用,旨在推动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 材料科学 计算机应用 材料设计 工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材料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8
作者 葛利玲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1999年第2期23-25,33,共4页
本文介绍作者设计的《工程材料》多媒体教学软件,将几何造型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中,实现了在计算机上动态显示位错运动过程及金属组织结晶过程,应用几何造型技术实现三元相图的三维曲面... 本文介绍作者设计的《工程材料》多媒体教学软件,将几何造型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中,实现了在计算机上动态显示位错运动过程及金属组织结晶过程,应用几何造型技术实现三元相图的三维曲面模型的动态显示,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其声图并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材料 多媒体 CAI 设计 教学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材制造硼化钛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树丰 王少迪 +10 位作者 潘登 刘磊 李少龙 惠东旭 刘慧颖 高丽娜 张兆洋 杨鑫 张鑫 李波 周圣银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3-1139,共27页
增材制造(AM)技术以其可设计性强、近净成型等优点,在非连续增强钛基复合材料(DRTMCs)等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AM技术通过快速凝固的成型方式,能有效拓宽对DRTMCs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调控窗口。金属AM技术主要分为粉床熔... 增材制造(AM)技术以其可设计性强、近净成型等优点,在非连续增强钛基复合材料(DRTMCs)等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AM技术通过快速凝固的成型方式,能有效拓宽对DRTMCs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调控窗口。金属AM技术主要分为粉床熔融法(PBF)和定向能量沉积法(DED)。粉床熔融法包括选区激光融化(SLM)技术和电子束熔融(EBM)技术,定向能量沉积法主要包括激光熔化沉积(LMD)技术和电弧增材制造(WAAM)技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以上技术制备硼化钛(TiBw)增强DRTMCs的研究现状。从粉末状态出发,讨论了混合粉末和预合金化复合粉末对DRTMCs中TiBw的尺度特征参数、基体组织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TiBw增强DRTMCs TiBw特征参数 显微形貌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冶金制备碳纳米管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运娜 贾磊 +2 位作者 周永欣 吕振林 近藤勝義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65-3179,共15页
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导电、导热性能,作为增强体引入铜基体中有望开发出新一代高强、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复合材料。然而,碳纳米管在铜基体中的分散性较差及其与铜的润湿性问题,成为制备碳纳米管增强铜基(CNTs/Cu)复合材料的主要... 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导电、导热性能,作为增强体引入铜基体中有望开发出新一代高强、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复合材料。然而,碳纳米管在铜基体中的分散性较差及其与铜的润湿性问题,成为制备碳纳米管增强铜基(CNTs/Cu)复合材料的主要挑战,并显著影响了复合材料的性能。本文对目前有关制备碳纳米管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主要方法包括碳纳米管前期预处理方法、碳纳米管在铜粉末中分散的方法、复合材料的烧结方法进行总结,概述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以及导电导热性能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思考和展望,以便为制备CNTs/Cu复合材料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铜基复合材料 分散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行保护头盔用复合材料结构吸收碰撞能量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强 范浩南 +4 位作者 谭长生 李峰 秦文娜 朱露 张国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9-244,共6页
针对碳纤维头盔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头盔,采用坠落式冲击试验台和基于冲击加速度及头部损伤指数(HIC)评价方法,系统研究了材料种类、缓冲垫密度和服役环境温度对头盔吸收碰撞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缓冲垫密度的增加,两种头盔在低... 针对碳纤维头盔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头盔,采用坠落式冲击试验台和基于冲击加速度及头部损伤指数(HIC)评价方法,系统研究了材料种类、缓冲垫密度和服役环境温度对头盔吸收碰撞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缓冲垫密度的增加,两种头盔在低温(-20℃)条件下的冲击加速度幅值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在常温(20℃)及高温(50℃)下,碳纤维和PE头盔壳体的冲击加速度幅值均表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升高温度有利于降低头盔的加速度幅值,对于80g/L和90g/L的缓冲垫,两种头盔的冲击加速度幅值随温度升高都表现出降低趋势。缓冲垫密度和温度显著影响头部损伤指数,随着温度从-20℃升高至50℃,PE头盔的头部损伤指数均表现出增加趋势,然而,碳纤维头盔在50℃表现出与常温和低温相反的趋势,即随着缓冲垫密度增加,其头部损伤指数逐渐降低,但PE头盔的头部损伤指数数值低于碳纤维头盔。两种材料在冲击载荷下的损伤形貌不同:PE头盔有明显的基体凹陷形变特征但均无裂纹形成,而碳纤维头盔均表现出明显的基体开裂及纤维断裂。碳纤维由于其高刚度,在冲击力大于破坏强度后容易产生裂纹,无法通过结构系统塑性形变吸收冲击能量,是导致其在不同缓冲垫密度和不同温度条件下,头部损伤指数以及加速度幅值均高于PE的主要原因。PE具有较高的缓冲作用和吸收冲击能量能力,因此,虽然均表现出较大基体凹陷,但均无裂纹形成,采用PE头盔,头部损伤指数和加速度幅值都低于同等条件下的碳纤维头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盔 碳纤维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吸收碰撞能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DMS/PA11复合材料的冲击及压缩性能研究
12
作者 秦文娜 翟哲 +4 位作者 阮棉芳 于海洋 李强 许志华 李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6-119,123,共5页
利用聚硼硅氧烷(PBDMS)中的动态化学键—Si—O—B调控尼龙11(PA11)的冲击和抗压性能,通过熔融共混方式在PA11中添加PBDMS制备了PBDMS/PA11复合材料,研究了PBDMS含量对复合材料冲击性能、压缩性能及形貌结构的影响,并阐述了PBDMS影响PA1... 利用聚硼硅氧烷(PBDMS)中的动态化学键—Si—O—B调控尼龙11(PA11)的冲击和抗压性能,通过熔融共混方式在PA11中添加PBDMS制备了PBDMS/PA11复合材料,研究了PBDMS含量对复合材料冲击性能、压缩性能及形貌结构的影响,并阐述了PBDMS影响PA11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随着PBDMS含量的增加而提高,PBDMS质量分数为12%时,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9.9kJ/m^(2),比纯PA11增加25%;复合材料的压缩永久变形率则随着PBDMS含量的增加而降低,PBDMS质量分数为15%时,压缩永久变形率最低为6%,比纯PA11降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11 PBDMS 熔融共混 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 压缩永久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炭基电磁屏蔽复合材料制备综合实验设计
13
作者 刘和光 游才印 +3 位作者 田娜 杨慧娟 冯卓宏 王哲哲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75,共7页
该文聚焦电磁屏蔽材料和纳米材料的热点研究方向,设计了泡沫炭材料与银纳米颗粒(Ag NP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屏蔽性能分析综合实验。该实验通过直接炭化三聚氰胺泡沫及水热还原原位生长法制备了Ag NPs/泡沫炭复合材料。通过测量AgNPs/... 该文聚焦电磁屏蔽材料和纳米材料的热点研究方向,设计了泡沫炭材料与银纳米颗粒(Ag NP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屏蔽性能分析综合实验。该实验通过直接炭化三聚氰胺泡沫及水热还原原位生长法制备了Ag NPs/泡沫炭复合材料。通过测量AgNPs/泡沫炭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参数,优化了电磁屏蔽效能。实验通过材料合成、物性表征、理论参数测试、性能应用等四个环节,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炭 电磁屏蔽 银纳米颗粒 电磁屏蔽效能 综合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体材料对氧化铜箔衬底上制备石墨烯的影响
14
作者 沈曦 史永贵 +4 位作者 万玉慧 付影 马嘉恒 杨浩东 王艺佳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48-1654,共7页
传统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石墨烯普遍存在晶畴面积小、晶界缺陷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大面积石墨烯的性能及应用。本文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受限生长腔中的氧化铜箔衬底上制备石墨烯,对比研究了石英和刚玉两种材质的受限生长腔中... 传统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石墨烯普遍存在晶畴面积小、晶界缺陷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大面积石墨烯的性能及应用。本文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受限生长腔中的氧化铜箔衬底上制备石墨烯,对比研究了石英和刚玉两种材质的受限生长腔中,不同甲烷流量和生长时间条件下氧化铜箔衬底上石墨烯的形核生长状况。结果表明,相同生长条件下,相较于石英受限生长腔,虽然刚玉受限生长腔中石墨烯的晶畴尺寸较小,但是氧化铜箔衬底表面沉积的杂质颗粒较少,因而石墨烯的形核密度较低,晶体质量较高,更有利于大尺寸、高质量石墨烯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低压化学气相沉积 受限生长腔 氧化铜箔 衬底 形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源性生物炭-炭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15
作者 孟庆男 郝丹 +5 位作者 史鹏飞 何拥军 宋凤军 袁晟豪 汤玉斐 赵康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58-2863,共6页
芬顿氧化技术可高效处理水中难降解有机物,而碳基助催化材料能有效提升芬顿反应效率、降低成本,因而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利用ZnCl_(2)使鸭血豆腐“液化”,并与不同质量的商用炭黑均匀混合、碳化,最终制备了一系列血源性生物炭-炭黑复... 芬顿氧化技术可高效处理水中难降解有机物,而碳基助催化材料能有效提升芬顿反应效率、降低成本,因而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利用ZnCl_(2)使鸭血豆腐“液化”,并与不同质量的商用炭黑均匀混合、碳化,最终制备了一系列血源性生物炭-炭黑复合材料(DB-CB),实现了产量和性能的有机统一。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提高炭黑含量能够有效利用鸭血豆腐中的N源。DB-CB可以同时加快芬顿反应的两个主要过程,材料的催化活性顺序与其H_(2)O_(2)利用率顺序一致。同时,该材料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炭黑 复合材料 氮掺杂 芬顿反应 助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水基两相流对SLMCoCrMo燃油喷嘴微细复杂流道的光整研究
16
作者 边娟鸽 王百川 +3 位作者 王超 张超 米天健 郝娟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127,共8页
随着SLM CoCrMo燃油喷嘴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需求不断提升,化学、电化学、磨粒流、磨料水射流等目前常见抛光方法对消除燃油喷嘴内流道表面缺陷均存在较大局限性,因此改善SLM CoCrMo燃油喷嘴微细复杂内流道的表面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 随着SLM CoCrMo燃油喷嘴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需求不断提升,化学、电化学、磨粒流、磨料水射流等目前常见抛光方法对消除燃油喷嘴内流道表面缺陷均存在较大局限性,因此改善SLM CoCrMo燃油喷嘴微细复杂内流道的表面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基于高速水基磨粒两相流抛光方法,选用碳化硅作为磨粒材料制备低黏水基抛光介质,在不同的抛光压力条件下对SLM燃油喷嘴二维试样内流道进行光整处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流体动力特性检测平台、洛氏硬度计等检测手段对比分析抛光前后内流道表面微观形貌、表面粗糙度、尺寸精度、流量及洛氏硬度。结果表明,高速水基磨粒两相流可显著去除SLM燃油喷嘴内流道表面的黏粉、台阶等缺陷,口径尺寸精度均在合理范围内。随着抛光压力由2 MPa增大至3.5 MPa,流道壁面由部分去除到基本完全去除,最终转变为明显子弹流状的过磨痕迹,流道表面粗糙度、洛氏硬度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当抛光压力为2.5 MPa时,抛光后的流道表面粗糙度达到最小值1.415μm(原始9.090μm),流道口径扩大尺寸控制精度较好,去除速率由0.0127 mm/min增大至0.0143 mm/min,喷嘴流量由原始12.47 kg/h增加至21.47 kg/h,流道表面洛氏硬度由原始27.4 HRC提升至32.6 HRC,内流道表面光整效果达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水基磨粒两相流 抛光压力 表面粗糙度 去除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含联吡啶的螯合二噻吩乙烯新配体合成、结构和光致变色性质研究
17
作者 余中 陈怡璇 +1 位作者 杨键 韩晶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0,共7页
为提高二噻吩乙烯光致闭环反应的转化率,延长光致开环反应的激发波长从而实现信号的低能读取,首次设计并合成了一个具有联吡啶基的新螯合配体1,2-双-[2′-甲基-5′-(5″-联吡啶)-3′-噻吩]全氟环戊烯(BM-5-BP-3-TP)及其闭环体closed-BM-... 为提高二噻吩乙烯光致闭环反应的转化率,延长光致开环反应的激发波长从而实现信号的低能读取,首次设计并合成了一个具有联吡啶基的新螯合配体1,2-双-[2′-甲基-5′-(5″-联吡啶)-3′-噻吩]全氟环戊烯(BM-5-BP-3-TP)及其闭环体closed-BM-5-BP-3-TP,将其作为配体与金属离子组装成金属有机框架(MOFs)以实现调节配体光致变色的目的。借助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和元素分析对中间产物3-溴-2-甲基-5-(5′-联吡啶)噻吩(BM-5-BPT)和BM-5-BP-3-TP进行了结构表征,用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BM-5-BP-3-TP在液相的光致变色性质及其对不同极性溶剂的依赖性,其闭环体在甲醇中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12 nm;光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闭环反应为零级反应,而开环反应为一级反应。此外,BM-5-BP-3-TP在PMMA薄膜相和晶体相均具有可逆的光致变色性质,闭环体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608 nm和614 nm,且在PMMA薄膜中具有优异的耐疲劳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噻吩乙烯 螯合配体 光致变色 光反应动力学 晶体相 光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钢和钛/铜/钢复合板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
18
作者 褚巧玲 王君尧 +3 位作者 杨聃 王中莹 曹齐鲁 YAN Cheng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5,共11页
采用电弧焊接方法(TIG/MIG)进行钛/钢(TA1/Q345)和钛/铜/钢(TA1/T2/Q345)复合板的对接焊接,借助SEM,EBSD,TEM,显微硬度、纳米压痕和拉伸试验系统研究了对接焊缝中的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钛/钢对接接头中,Cu-V焊缝主要以铜基固... 采用电弧焊接方法(TIG/MIG)进行钛/钢(TA1/Q345)和钛/铜/钢(TA1/T2/Q345)复合板的对接焊接,借助SEM,EBSD,TEM,显微硬度、纳米压痕和拉伸试验系统研究了对接焊缝中的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钛/钢对接接头中,Cu-V焊缝主要以铜基固溶体和铁基固溶体为主,局部生成的Fe_(2)Ti相被韧性较好的铜基固溶体包围;Cu-V/ERTi-1焊缝界面处存在多种Cu-Ti和Fe-Ti金属间化合物;Cu-V焊缝与TA1/Q345界面处,存在Fe-Ti,CuTi_(2)和β-Ti化合物.钛/铜/钢对接接头中,Cu/ERTi-1焊缝界面处分布着多种Cu-Ti金属间化合物,分布范围较广.钛/钢对接焊缝中Fe_(2)Ti脆性相的硬度较高,为20.7GPa,但由于其尺寸相对较小,因此接头的显微硬度分布与钛/铜/钢对接焊缝类似,高硬度区域均在铜基焊缝与ERTi-1焊缝界面处,达到400HV0.3,两种对接接头中大量分布的Cu-Ti化合物的硬度处于8~11GPa.钛/钢异质接头的抗拉强度为440MPa,钛/铜/钢异质接头的抗拉强度为225MPa,断裂位置均在焊缝区域,并且铜基焊缝与ERTi-1焊缝界面处均是脆性断裂特征.钛/钢对接焊缝中不可避免会存在Fe-Ti脆性相,虽然采用钛/铜/钢三层复合板的形式可以避免Fe-Ti脆性相的生成,但是接头中分布较广的Cu-Ti化合物仍旧是接头的一个薄弱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接头 钛/钢复合板 钛/铜/钢复合板 金属间化合物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拔速度对NbTi/Cu超导线集束拉拔过程变形损伤的影响
19
作者 刘君 李琦 +2 位作者 雷超 刘燕红 张建英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0-158,共9页
针对NbTi/Cu多芯复合超导线集束拉拔过程中的不均匀变形及损伤而导致线材的性能和使用安全性降低的问题,引入GTN损伤模型描述材料损伤行为,建立了37芯NbTi/Cu复合超导线4道次集束拉拔过程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拉拔速度对NbTi/Cu超导线集... 针对NbTi/Cu多芯复合超导线集束拉拔过程中的不均匀变形及损伤而导致线材的性能和使用安全性降低的问题,引入GTN损伤模型描述材料损伤行为,建立了37芯NbTi/Cu复合超导线4道次集束拉拔过程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拉拔速度对NbTi/Cu超导线集束拉拔变形损伤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拉拔速度的增大,不同位置芯丝的最大等效应变先增大后减小,超导线中孔洞体积分数增大;拉拔速度为6 m·min^(-1)时芯丝变形更为均匀,芯丝截面形状不规则化程度低;拉拔速度小于10 m·min^(-1)时,拉拔过程中未出现孔洞聚合导致的损伤断裂,但拉拔速度大于8 m·min^(-1)时超导线中会萌生微孔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Ti/Cu多芯复合超导线 集束拉拔 不均匀变形 损伤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电路用铜基引线框架材料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李银华 刘平 +3 位作者 田保红 贾淑果 任凤章 张毅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4-26,47,共4页
综述了集成电路对铜基引线框架材料的性能要求,指出好的导电导热和强度性能是引线框架材料最主要的性能要求;讨论了铜基引线框架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我国的引线框架材料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并指... 综述了集成电路对铜基引线框架材料的性能要求,指出好的导电导热和强度性能是引线框架材料最主要的性能要求;讨论了铜基引线框架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我国的引线框架材料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并指出微合金化铜基材料具有成为高强高导引线框架材料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电路 铜基引线框架 微合金化 强度 导电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