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氧浓度对印染废水水解酸化效率及微生物代谢的影响
1
作者 任杰辉 裴垚 +3 位作者 谢奇奇 程文 惠佳瑶 刘蓝 《水处理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3,70,共6页
以印染废水微氧水解酸化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微氧浓度对印染废水水解酸化效率及产酸效率影响,分析了微生物多样性、组成及代谢功能,结合冗余度分析(RDA)解析微氧浓度、水解酸化效率、微生物组成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印染废水微氧水解酸化作... 以印染废水微氧水解酸化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微氧浓度对印染废水水解酸化效率及产酸效率影响,分析了微生物多样性、组成及代谢功能,结合冗余度分析(RDA)解析微氧浓度、水解酸化效率、微生物组成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印染废水微氧水解酸化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微氧浓度提高了印染废水的水解酸化效率,在微氧0.1~0.3 mg/L条件COD、聚乙烯醇(PVA)和脱色率分别高达41.40%、34.03%和76.96%,且可生化性(BOD5/COD)从0.36提升至0.56;微氧浓度提高了水解酸化过程中Acid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在微氧浓度0.1~0.3 mg/L条件水解酸化相关的功能微生物的丰度较高;微氧条件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降解和高分子化合物降解功能丰度较高。这些研究可为印染废水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染废水 水解酸化 微氧 有机物降解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河流域δD、δ^(18)O特征及水体补给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雍亮 冯民权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79,85,共7页
研究流域不同水体δD、δ^(18)O特征及补给关系,可以进一步弄清流域水循环特征。以长河流域为对象,对枯、丰两水期各水体δD、δ^(18)O组成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大气降水是长河流域主要补给源之一,受蒸发作用影响,同位素分... 研究流域不同水体δD、δ^(18)O特征及补给关系,可以进一步弄清流域水循环特征。以长河流域为对象,对枯、丰两水期各水体δD、δ^(18)O组成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大气降水是长河流域主要补给源之一,受蒸发作用影响,同位素分馏导致水体中δD、δ^(18)O呈现出“枯水期较丰水期富集”的特征。(2)流域氘盈余值表现出枯水期低、丰水期高的差异,两个时期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均受到了蒸发与水-岩作用影响,且枯水期影响更加强烈。(3)流域上游主要是地表水补给浅层地表水,中游两水间在季节上存在交替补给现象,下游为浅层地下水补给地表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氘盈余 长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氧颗粒污泥的解体机制及修复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郭媛 冯思琪 +3 位作者 权晨妍 李家科 王新华 时文歆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8-720,共13页
好氧颗粒污泥(AGS)技术被誉为有望替代活性污泥法的下一代污水生物法处理技术,但其存在长期运行下颗粒易解体而造成系统失稳的瓶颈问题,未能大规模化工程应用.通过文献分析和整理,系统归纳了造成AGS解体的各类不利因素及其危害阈值与作... 好氧颗粒污泥(AGS)技术被誉为有望替代活性污泥法的下一代污水生物法处理技术,但其存在长期运行下颗粒易解体而造成系统失稳的瓶颈问题,未能大规模化工程应用.通过文献分析和整理,系统归纳了造成AGS解体的各类不利因素及其危害阈值与作用机制,梳理了解体AGS的现有修复策略,成效及其再颗粒化机理,并基于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实现AGS系统a解体-再颗粒化”的动态稳定运行,推动污水厂采纳AGS技术而低碳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影响因素 解体 修复 生物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毒理基因组学的工业废气颗粒物毒性分析方法及应用
4
作者 何剑 吴兴刚 +2 位作者 王珊珊 郑兴 刘玉玲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9-727,共9页
为了解决现有颗粒物毒性检测方法存在的成本高、周期长、过程复杂等问题,引入毒理基因组学分析方法,提出工业废气颗粒物样品预处理方法,基于酶标仪开展毒性测试,利用基因热图分析、应激模式反应和毒性终点深入探究颗粒物的毒性作用机制... 为了解决现有颗粒物毒性检测方法存在的成本高、周期长、过程复杂等问题,引入毒理基因组学分析方法,提出工业废气颗粒物样品预处理方法,基于酶标仪开展毒性测试,利用基因热图分析、应激模式反应和毒性终点深入探究颗粒物的毒性作用机制,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某烧结机头电除尘器内4个电场(1号、2号、3号、4号)中颗粒物的毒性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①对于有机组分,其主要诱导大肠杆菌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和潜在的蛋白应激反应,颗粒物有机组分毒性呈4号电场>3号电场>1号电场>2号电场的特征,4号电场的颗粒物毒性终点最小,为3.01×10^(−10) mg/mL.②对于无机组分,4个电场(1号、2号、3号、4号)主要诱导大肠杆菌细胞分别发生普遍应激、DNA应激、氧化应激和蛋白应激,颗粒物无机组分毒性大小呈4号电场>2号电场>1号电场>3号电场的特征,4号电场的颗粒物毒性终点最小,为8.44×10^(−6) mg/mL.研究显示,基于毒理基因组学的工业废气颗粒物毒性分析方法不仅具有准确性,还能更加全面地阐述潜在的毒性模式,实现了工业废气颗粒物毒性的快捷可靠分析,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废气颗粒物 毒理基因组学 毒性分析 毒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源类型对好氧流化床生物膜反应器内污水脱氮机理的影响
5
作者 焦梦 王倩 +3 位作者 刘晶晶 孙小沛 任杰辉 程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9-133,共5页
探索乙酸钠、丙酸钠、葡萄糖和淀粉四种碳源条件下好氧流化床生物膜反应器(Aerobic fluidized bed biofilm reactor,AFBBR)内含氮污染物处理机制,并分析含氮污染物的时间沿程变化规律,揭示AFBBR系统内污水的脱氮机理。结果表明:丙酸钠... 探索乙酸钠、丙酸钠、葡萄糖和淀粉四种碳源条件下好氧流化床生物膜反应器(Aerobic fluidized bed biofilm reactor,AFBBR)内含氮污染物处理机制,并分析含氮污染物的时间沿程变化规律,揭示AFBBR系统内污水的脱氮机理。结果表明:丙酸钠碳源条件改善了AFBBR系统内污水处理效能,COD、NH_(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93.1%、86.9%、81.3%和57.2%;以淀粉为碳源条件AFBBR系统的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明显高于其他条件,而乙酸钠和丙酸钠显著增加了AFBBR系统内硝化速率(NR)和反硝化速率(DNR);时间沿程NH_(4)^(+)-N和TN的降解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丙酸钠>淀粉>葡萄糖>乙酸钠,最大降解速率分别可达3.3 mg/(L·h)和3.0 mg/(L·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类型 好氧生物处理 污水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源类型对MBBR处理印染废水的影响机制研究
6
作者 任杰辉 杨晓鑫 +1 位作者 郑钰铭 程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3-117,共5页
探索不同碳源类型条件厌氧+好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内印染废水处理效率、胞外聚合物(EPS)组成及微生物代谢功能差异,揭示丙酸钠、蔗糖和淀粉三种碳源类型对印染废水生物处理中微生物代谢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丙酸钠碳源通过改变... 探索不同碳源类型条件厌氧+好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内印染废水处理效率、胞外聚合物(EPS)组成及微生物代谢功能差异,揭示丙酸钠、蔗糖和淀粉三种碳源类型对印染废水生物处理中微生物代谢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丙酸钠碳源通过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组成及代谢功能,增加了EPS的含量,提高了COD、NH_(4)^(+)-N和色度的处理效果,分别可达50.5%、61.1%和16.4%;厌氧单元中溶解性EPS(SL-EPS)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层的含量,而好氧单元中紧密型EPS(TB-EPS)含量最高;丙酸钠条件微生物的群落组成与其他碳源明显不同,且该条件提高了微生物对氯苯、氟苯甲酸盐、甲苯、硝基甲苯、乙苯、丙酸和乙酸等降解代谢功能的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类型 印染废水 胞外聚合物 微生物 代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Fenton氧化法对垃圾渗滤液的预处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陈经涛 李克斌 +1 位作者 王建军 魏红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61,共4页
采用间歇反应器和单因子逐一变化法,对影响Fenton氧化处理垃圾滤液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和优化.结果发现,在pH值为3、[Fe^2+]0=4mmol/L和[Fe^2+]0:[H2O2]0=1:16的最佳条件下,垃圾渗滤液经过4~13h处理,其COD可降至初始值... 采用间歇反应器和单因子逐一变化法,对影响Fenton氧化处理垃圾滤液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和优化.结果发现,在pH值为3、[Fe^2+]0=4mmol/L和[Fe^2+]0:[H2O2]0=1:16的最佳条件下,垃圾渗滤液经过4~13h处理,其COD可降至初始值的61%~56%,BOD5/COD值明显增大,滤液的生物可降解性提高;滤液的Fenton氧化过程服从两段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滤液 FENTON氧化 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乙草胺的超声提取方法及化学强化脱氯性能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经涛 李克斌 +3 位作者 魏红 李显越 王晓兰 王建军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第11期69-73,共5页
通过选择不同柱型、流动相比例,建立了乙草胺的HPLC分析方法。用超声波提取技术,以丙酮/水(V/V)作为提取溶剂,混合比例分别为9/1、4/1、3/1,经过旋蒸浓缩、CH2Cl2萃取、浓缩吹干、甲醇定容、过0.45μm膜后,在Waters HPLC-UV测定,确定了... 通过选择不同柱型、流动相比例,建立了乙草胺的HPLC分析方法。用超声波提取技术,以丙酮/水(V/V)作为提取溶剂,混合比例分别为9/1、4/1、3/1,经过旋蒸浓缩、CH2Cl2萃取、浓缩吹干、甲醇定容、过0.45μm膜后,在Waters HPLC-UV测定,确定了最佳提取溶剂为丙酮/水(V/V)=4/1,乙草胺土壤添加回收率达101.9%。用该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乙草胺在Na2S2O3存在下,在含水量为15%的黄土中的转化过程。结果表明:Na2S2O3能加大乙草胺在土壤中的转化;当Na2S2O3浓度远大于乙草胺浓度时,该脱氯反应能够很好地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草胺 超声波萃取 硫代硫酸钠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UV/空气催化降解罗丹明B及机理研究
9
作者 张涛 李克斌 +1 位作者 陈经涛 魏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7-203,共7页
【目的】探讨罗丹明B(RB)在Fe(Ⅲ)/UV/空气下的催化降解过程及其机理。【方法】在间歇式光反应器中,研究了pH分别为1.0,3.0和4.3,Fe(Ⅲ)质量浓度为1.68~28mg/L,RB的初始质量浓度为4~150mg/L时RB的光降解过程,通过抑制剂NaN3和异丙醇... 【目的】探讨罗丹明B(RB)在Fe(Ⅲ)/UV/空气下的催化降解过程及其机理。【方法】在间歇式光反应器中,研究了pH分别为1.0,3.0和4.3,Fe(Ⅲ)质量浓度为1.68~28mg/L,RB的初始质量浓度为4~150mg/L时RB的光降解过程,通过抑制剂NaN3和异丙醇研究了降解过程可能发生的机理,同时测定了降解过程中Fe2+质量浓度的变化。【结果】RB直接UV光解和Fe(Ⅲ)/UV/空气下的降解表观动力学均符合表观一级动力学规律。RB在Fe(Ⅲ)/UV/空气下降解时,随Fe(Ⅲ)质量浓度的增加,RB降解速率常数增大,但增加程度受到pH的影响,pH=3.0时增加程度最大,pH=1.0次之,pH=4.3时最小;RB初始质量浓度增加,降解速率减小,当RB初始质量浓度高于20mg/L时,继续增加RB质量浓度对其光解速率影响不明显;反应过程中,Fe2+质量浓度在反应初期快速增加,此后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结论】Fe(Ⅲ)/UV/空气能够快速催化RB光解,但在不同pH条件下,Fe(Ⅲ)催化UV光解RB的机理并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丹明B 光催化降解 Fe(Ⅲ)催化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程硝化-强化生物除磷序批式反应器处理畜禽养殖废水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莉 秦璐 +3 位作者 黄梦博 曹瑞 郑兴 王东琦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2-60,68,共10页
畜禽养殖废水有机物水质水量变化大,有机物、氨氮与磷的浓度较高,直接排放会严重危害环境。通过构建厌氧-好氧序批式反应器(SBR)处理预酸化畜禽养殖废水,分析了不同进水负荷条件下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 畜禽养殖废水有机物水质水量变化大,有机物、氨氮与磷的浓度较高,直接排放会严重危害环境。通过构建厌氧-好氧序批式反应器(SBR)处理预酸化畜禽养殖废水,分析了不同进水负荷条件下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BR反应器对高负荷进水中TN、PO_(4)^(3-)—P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可分别达到64.5%、97.5%和94.5%。反应器出现NH_(4)^(+)—N和NO_(2)^(—)-N亚硝酸同时积累的短程硝化现象,这可能与高进水负荷对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的活性和种群的影响有关。与乙酸盐相比,以丙酸盐作碳源时污泥的强化生物除磷活性更高。随着进水负荷的增大,聚糖菌(GAOs)的相对丰度明显升高。四联球状菌(Tetrasphaera)为反应器中始终占优势的聚磷菌(PAOs),对反应器除磷性能有重要贡献。在高有机负荷条件下,SBR内PAOs与GAOs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底物竞争关系,系统脱氮除磷性能未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养殖废水 短程硝化 强化生物除磷 序批式反应器 聚糖菌 聚磷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