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0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内深层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才辉 周小松 +1 位作者 乔建伟 李鑫磊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7-229,共13页
为了给孔内深层强夯法(SDDC工法)处理Q_(2)湿陷性黄土地基设计方案提供优化参数,以西安灞桥某地基处理项目为背景,基于离散元数值方法和原位测试技术,研究不同黄土地层参数、不同SDDC工法设计参数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挤密效果的影响,并... 为了给孔内深层强夯法(SDDC工法)处理Q_(2)湿陷性黄土地基设计方案提供优化参数,以西安灞桥某地基处理项目为背景,基于离散元数值方法和原位测试技术,研究不同黄土地层参数、不同SDDC工法设计参数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挤密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优化建议,最后基于试验段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表明,SDDC工法对细粒径、粒径比小和刚度低的地基挤密效果更显著,土体的初始孔隙率、剪切模量和泊松比变化对地基挤密效果的影响较小。适当增大夯击能和成孔直径,可有效提高地基挤密效果,橄榄型锤对地基的挤密宽度影响更显著,矩形锤对挤密影响深度更有优势。本场地建议SDDC工法的设计参数是:采取橄榄型锤施工,单次夯击能不宜低于800 kJ、成孔直径D=1.2~1.4 m;受施工扰动影响,地表以下及桩底以上2 m范围内挤密效果较差,建议采取其他辅助压实手段消除端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内深层强夯法(SDDC工法) 湿陷性黄土 加固效果 离散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应力作用的黄土动剪切破坏强度研究
2
作者 邵帅 赵梓君 +3 位作者 邵生俊 田珮琦 刘小康 张彬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9-568,共10页
针对复杂静应力条件下黄土的动力特性,利用空心圆柱试样扭剪试验,模拟静力真三轴固结应力状态以及动扭转剪切的路径,以复杂静应力条件下主应力轴旋转变化的动扭剪切试验手段,通过西安原状黄土真三轴固结动扭剪试验,揭示了不同中主应力... 针对复杂静应力条件下黄土的动力特性,利用空心圆柱试样扭剪试验,模拟静力真三轴固结应力状态以及动扭转剪切的路径,以复杂静应力条件下主应力轴旋转变化的动扭剪切试验手段,通过西安原状黄土真三轴固结动扭剪试验,揭示了不同中主应力比偏压固结和均压固结条件下黄土的动剪切强度和强度破坏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中主应力比偏压固结和均压固结条件下黄土动剪应力动剪应变骨干曲线,动剪切破坏强度与法向正应力和平均球应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动剪切模量随动剪应变的衰减变化关系以及动剪切强度与法向正应力和平均球应力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黄土 动扭剪试验 动剪切强度 应力空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氮循环冷冲击作用下高温花岗岩I型断裂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薛熠 杨博鹍 +3 位作者 刘勇 孙强 张云 曹正正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2-436,共15页
液氮循环压裂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且高效的新型无水压裂方法,通过多次液氮冷却作用在干热岩中产生显著的热应力,从而有效地对干热岩储层进行致裂和增渗。为了揭示液氮循环冷冲击作用对干热岩断裂特性及损伤特征的影响机制,对花岗岩试样... 液氮循环压裂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且高效的新型无水压裂方法,通过多次液氮冷却作用在干热岩中产生显著的热应力,从而有效地对干热岩储层进行致裂和增渗。为了揭示液氮循环冷冲击作用对干热岩断裂特性及损伤特征的影响机制,对花岗岩试样进行不同循环次数的高温加热-液氮冷却处理,通过三点弯曲试验对处理后的花岗岩试样物理力学特性(包括断裂韧度和破裂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分形理论对三点弯曲试验后花岗岩断口表面形貌特征及断面粗糙度进行了定量评价。采用数值方法,利用随机四参数生成法重构非均质花岗岩基质,建立了热-力耦合的混合相场模型,对不同液氮循环次数下高温花岗岩的微裂隙演化及宏观断裂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液氮循环冷冲击作用对高温花岗岩宏观断裂特性的影响。试验和数值结果表明:高温加热-液氮冷却循环作用会加剧花岗岩的损伤程度,导致断裂韧度等力学参数显著下降。断面分形维数以及形态特征参数与循环次数呈显著正相关,在高循环次数下断面展现出复杂曲折的宏观主裂纹扩展路径。热-力耦合混合相场模型能够有效再现高温加热-液氮冷却循环作用下花岗岩的热-力开裂行为。花岗岩的热损伤主要集中在最大拉伸应变能区域。液氮循环作用下,高温花岗岩的微破裂主要由温度梯度和相邻矿物颗粒之间的热膨胀变形差异引起。液氮循环冷却诱导的微裂隙使得花岗岩I型断裂的扩展路径更加曲折和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氮 花岗岩 断裂韧度 断面粗糙度 相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效应作用下P波入射非饱和土自由场地地震响应研究
4
作者 马强 杨奕琪 +1 位作者 周凤玺 邵生俊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9-579,共11页
基于单相热弹性介质和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中波的传播理论,建立了平面P波入射下非饱和土自由场地模型,采用亥姆霍兹矢量分解原理,对热效应作用下非饱和土自由场地中的波场进行分析,获得了热效应作用下平面P波入射非饱和土自由场地地震... 基于单相热弹性介质和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中波的传播理论,建立了平面P波入射下非饱和土自由场地模型,采用亥姆霍兹矢量分解原理,对热效应作用下非饱和土自由场地中的波场进行分析,获得了热效应作用下平面P波入射非饱和土自由场地地震响应的解析解答。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热传导系数、介质温度、热膨胀系数等热物性参数对非饱和土自由场地地震响应所产生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热效应和不考虑热效应两种理论模型下所得到的地表位移放大系数有着明显差异;水平位移放大系数随着热传导系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但竖向位移放大系数几乎不发生变化;随着热膨胀系数的增大,水平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增大,竖向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减小;随着介质温度的增大,水平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减小,竖向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增大;此外,随着饱和度的增大,水平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减小,竖向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增大,说明土体中气相的存在对地表位移放大系数有着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 自由场地 地震响应 热物性参数 平面P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黏弹性介质中波的传播特性研究
5
作者 马强 杨奕琪 +1 位作者 周凤玺 邵帅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314,共12页
基于弹性介质的波动理论,考虑了土体的黏性和热效应的影响,利用Kelvin-Voigt黏弹性模型、黏弹性介质的运动方程以及广义热弹性理论,建立了热黏弹性介质的波动方程。通过引入固相介质的位移势函数,进一步推导得到了热黏弹性介质中体波的... 基于弹性介质的波动理论,考虑了土体的黏性和热效应的影响,利用Kelvin-Voigt黏弹性模型、黏弹性介质的运动方程以及广义热弹性理论,建立了热黏弹性介质的波动方程。通过引入固相介质的位移势函数,进一步推导得到了热黏弹性介质中体波的弥散特征方程。采用数值计算分析了热膨胀系数、介质温度和松弛时间等热物性参数对热弹性波的波速和衰减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弹性理论、热弹性理论和热黏弹性理论3种理论模型下所得到的热弹性体波的波速和衰减系数有着明显差异;松弛时间每增加0.5×10^(-3)s,P波的波速和衰减系数最大增加了5.18%和34.67%,S波的波速和衰减系数最大增加了9.27%和34.60%,而T波的波速和衰减系数最大减小了2.18%和2.24%;随着频率的增大,各类热弹性波的波速和衰减系数均逐渐增大;介质温度的增大会造成P波和T波的波速增大以及P波衰减系数的增大,温度每增加20 K,P波的波速和衰减系数分别增加约3%和2%,但对S波的传播特性以及T波的衰减系数不产生影响;热膨胀系数的增大将引起P波的波速增大和T波的波速减小,同时也会对P波和T波的衰减系数产生显著影响。此外,热通量和温度梯度相位延迟时间仅对T波的波速和衰减系数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介质 热效应 体波 波速 衰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浸水试验的黄土软化力学行为研究
6
作者 亢佳伟 邓国华 +1 位作者 李开超 王丽琴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51-1864,共14页
当浸水面积较小或饱和自重压力小于其湿陷起始压力时,黄土自重湿陷变形无法发生,其大孔隙结构得以保留,在长期的水力共同作用下,强度发生显著衰减,对地下工程的长期稳定性造成影响。为深入研究原位地层应力、实际水分渗流补给状态及不... 当浸水面积较小或饱和自重压力小于其湿陷起始压力时,黄土自重湿陷变形无法发生,其大孔隙结构得以保留,在长期的水力共同作用下,强度发生显著衰减,对地下工程的长期稳定性造成影响。为深入研究原位地层应力、实际水分渗流补给状态及不同浸水持续时间下原状饱和黄土试样的真实力学行为,开展了1组约415 d的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综合采用室内试验和原位旁压试验手段,讨论了长期浸水期间地层原位水平应力的改变,从剪切特性、压缩特征和原位强度和变形指标等角度研究了黄土的软化力学行为及其与浸水持续时间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1)在长期浸水期间,黄土逐步由可塑状态向软塑甚至流塑状态演化,形成了具有大孔隙比、高含水率、中或高压缩性和低强度的欠压密饱和黄土。(2)在持续浸水期间,Q_(3)^(eol)黄土和Q_(3)^(el)古土壤的原位水平应力明显增加,深层Q_(2)^(eol)黄土的原位水平应力受到地层拱效应的影响,未发生明显改变。(3)黄土浸水软化存在时效特征,室内短期增湿试样无法反映土体结构强度缓慢弱化过程;当持续浸水约120 d后,各类强度和变形指标基本稳定。(4)随着浸水持续时间的延长,试样应力−应变曲线中弹性段逐步缩短,各类强度指标(无侧限抗压强度、三轴剪切峰值强度和原位旁压承载特征值)均发生明显降低;压缩系数随荷载增加呈现指数形态,即压缩系数峰值区间提前,数值大幅度增加;原位旁压模量和基床系数均发生大幅度降低。(5)在衰减稳定阶段,地层不均匀性始终存在,饱和Q_(3)^(eol)黄土和饱和Q_(2)^(eol)黄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Q_(3)^(el)古土壤的21%~32%,地基承载力约为Q_(3)^(el)古土壤的47%;饱和Q_(2)^(eol)黄土和饱和Q_(3)^(eol)黄土的水平基床系数Kx分别约为Q_(3)^(el)古土壤的67%和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黄土 试坑浸水试验 土体软化 浸水持续时间 力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三轴条件下珊瑚砂颗粒破碎、强度和剪胀性研究
7
作者 胡丰慧 方祥位 +2 位作者 申春妮 王春艳 邵生俊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47-2159,共13页
利用真三轴试验可以实现实际工程中珊瑚砂的真实三维受力状态,但现有的真三轴试验中考虑主应力系数b对珊瑚砂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还不够深入。进行了等p不同b和等b不同p(p为平均主应力,b为中主应力系数)的珊瑚砂真三轴试验,研究了中主应... 利用真三轴试验可以实现实际工程中珊瑚砂的真实三维受力状态,但现有的真三轴试验中考虑主应力系数b对珊瑚砂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还不够深入。进行了等p不同b和等b不同p(p为平均主应力,b为中主应力系数)的珊瑚砂真三轴试验,研究了中主应力系数和平均主应力对珊瑚砂颗粒破碎、强度和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b增大会使珊瑚砂的剪应力、剪应变和体变降低,而p的增大对珊瑚砂应力-应变曲线的作用规律与b增大相反。临界状态理论适用于在真三轴状态下的珊瑚砂。b和p对珊瑚砂颗粒破碎、临界状态偏应力和摩擦角的影响规律不同。根据珊瑚砂强度和变形与颗粒破碎的关系,拟合了考虑颗粒破碎影响的强度经验公式,推导了真三轴条件下考虑颗粒破碎影响的珊瑚砂剪胀方程。研究成果可为珊瑚砂地基岛礁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三轴试验 珊瑚砂 颗粒破碎 强度 剪胀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土材料软化特性的滑坡多级滑动面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薛海斌 党发宁 +2 位作者 尹小涛 雷曼 杨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235-3242,3336,共9页
在实际工程中,滑坡经常呈现出多级破坏的特征,而一般计算和设计中仅关注最危险的滑动面及对应的最小安全系数,这往往遗留安全隐患。在考虑岩土材料软化特性的基础上,借助FLAC3D和Matlab软件平台构建了无需人工干预便可有效模拟与评价滑... 在实际工程中,滑坡经常呈现出多级破坏的特征,而一般计算和设计中仅关注最危险的滑动面及对应的最小安全系数,这往往遗留安全隐患。在考虑岩土材料软化特性的基础上,借助FLAC3D和Matlab软件平台构建了无需人工干预便可有效模拟与评价滑坡多级破坏的理论框架。以旬阳县党家坝廉租房小区滑坡为例,通过对塑性剪应变、塑性拉应变、剪切应变增量等特征变量的渐进发展规律分析发现:滑坡多级滑动面的形成,其时间和空间顺序并不一定相对应。各级滑动面在时间上按产生的先后顺序依次为第1级主滑面、第2级主滑面、次级滑面;而在空间上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依次为第1级主滑面、次级滑面、第2级主滑面。从计算所得的滑坡最终破坏形态中发现,坡体内部出现的滑动面条数与现场采集的拉裂缝数基本保持一致;第1级主滑面的入口位置与滑坡前缘拉裂缝位置基本吻合;而第2级主滑面及次级滑面的位置与现场勘查到的拉裂缝位置出现偏差。从材料参数的渐进发展规律中发现,滑面上强度参数的分布及大小均随着滑面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变化,其变化区间为峰值强度到残余强度,这是此方法可以有效模拟多级滑动面形成过程与各级滑动面之间相互影响的核心所在。借助矢量和法成功地实现了基于滑面上强度参数渐进发展规律的安全系数演化过程的确定。通过对安全系数演化过程的分析发现,在滑坡多级滑动面的形成过程中安全系数大小顺序呈现出3种不同的状态,这很好地揭示了各级滑动面在形成过程中的主、被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化特性 多级滑动面 渐进发展 矢量和法 安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铁正交地裂缝隧道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熊田芳 邵生俊 +1 位作者 王天明 高志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9-186,共8页
以西安地铁二号线穿越地裂缝的区间隧道为对象,通过几何相似比尺50:1的物理模型试验,开展了地裂缝活动条件下地铁隧道骑缝(变形缝与地裂缝一致)正交穿越地裂缝时衬砌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机制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地裂缝发生各级错动... 以西安地铁二号线穿越地裂缝的区间隧道为对象,通过几何相似比尺50:1的物理模型试验,开展了地裂缝活动条件下地铁隧道骑缝(变形缝与地裂缝一致)正交穿越地裂缝时衬砌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机制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地裂缝发生各级错动位移条件下,不同围岩应力场的围岩土压力、衬砌结构应力及其不均匀沉降位移变化规律相似;上下盘内的衬砌结构之间具有明显的错断位移,下盘内衬砌结构的沉降量越小,上盘内衬砌结构的沉降量越大,均呈渐变趋势;上盘内衬砌结构应力、围岩土压力随地裂缝错动位移的增加而减小,下盘衬砌结构应力和围岩土压力随地裂缝错动位移的增加而增大,围岩土压力和衬砌结构应力的增量峰值均发生在地裂缝附近。模型试验研究研究结果对于分析地裂缝活动区间地铁隧道工程的运营及维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隧道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应变条件下土的强度准则在黄土工程问题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玉 邵生俊 +3 位作者 赵敏 丁潇 刘瑾 佘芳涛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1-80,共10页
文章依据Mohr-Coulomb、Matsuoka-Nakai、■空间滑动面、Lade-Duncan、AC-SMP强度准则所建立的平面应变条件下的中主应力公式和土的平面应变强度准则,对黄土工程中常见的平面应变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包括黄土基坑直立开挖平面应变问题... 文章依据Mohr-Coulomb、Matsuoka-Nakai、■空间滑动面、Lade-Duncan、AC-SMP强度准则所建立的平面应变条件下的中主应力公式和土的平面应变强度准则,对黄土工程中常见的平面应变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包括黄土基坑直立开挖平面应变问题、挡土结构土压力问题和条形基础地基承载力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平面应变条件下Lade-Duncan准则和■空间滑动面强度准则对于各种黄土工程的计算结果是基本相同的,进一步说明Lade-Duncan强度准则描述土单元剪切破坏时的空间滑动面近似为■空间滑动面;平面应变条件下所推导的各个强度准则在进行黄土工程具体问题分析时与常用的Mohr-Coulomb准则有较大的差异,Mohr-Coulomb准则趋于保守,未能充分发挥黄土的强度。在进行平面应变问题的黄土工程设计时,可选择适合黄土的强度准则,考虑平面应变条件下中主应力对土强度的贡献,充分的发挥黄土的原生结构特性,在工程建设中提高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工程 平面应变 强度准则 中主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化岩土介质的应变局部化研究进展——意义·现状·应变梯度 被引量:9
11
作者 赵冰 李宁 盛国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94-499,共6页
如何准确描述岩土的应变软化已是岩土力学研究的难题,而岩土介质的软化性状与应变局部化的产生和发展直接相关。阐述了研究岩土材料的软化性状的意义以及岩土材料的软化与应变局部化的关系。从实验研究、理论建模和数值模拟三方面综述... 如何准确描述岩土的应变软化已是岩土力学研究的难题,而岩土介质的软化性状与应变局部化的产生和发展直接相关。阐述了研究岩土材料的软化性状的意义以及岩土材料的软化与应变局部化的关系。从实验研究、理论建模和数值模拟三方面综述应变局部化在岩土力学中的研究现状;说明应变局部化发生时考虑应变梯度的必要性;就应变局部化研究在岩土力学中的发展趋势提出初步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化 岩土介质 应变局部化 应变梯度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测量技术在岩土工程CT图像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尹小涛 党发宁 +2 位作者 杨红喜 秦广平 丁卫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2期429-432,共4页
首先对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CT 技术)原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基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引入了数学形态学中图像平移、反射、腐蚀、膨胀等运算方法,基于定义的兴趣域边界提取算法和形状因子实现了其几何测量和空间描述,定量分析了 CT 图像兴... 首先对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CT 技术)原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基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引入了数学形态学中图像平移、反射、腐蚀、膨胀等运算方法,基于定义的兴趣域边界提取算法和形状因子实现了其几何测量和空间描述,定量分析了 CT 图像兴趣域的空间物理特性。该方法异于以往数学建模的思路,而是借用数学形态学中空间几何描述的思想,以实现对岩土体中的天然缺陷及其演化过程进行合理刻画。该项工作对于推动岩土工程 CT 图像定量化描述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图像 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 图像测量技术 图像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液限土工程特性改良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柳厚祥 余志江 +1 位作者 李宁 廖雪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44-148,共5页
为解决高液限土路基难以晾晒和难以压实问题,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确定了土壤稳定剂的类型并得出了大量的试验数据;针对高液限土的工程特点,在高液限土中掺入不同类型的土壤稳定剂(康耐),研究改良后高液限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强度变化规律... 为解决高液限土路基难以晾晒和难以压实问题,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确定了土壤稳定剂的类型并得出了大量的试验数据;针对高液限土的工程特点,在高液限土中掺入不同类型的土壤稳定剂(康耐),研究改良后高液限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强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液限土经掺入十万分之五的土壤稳定剂(康耐)处理后,其液限和塑限降低,强度大幅度增长,可作为高等级公路的路基填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液限土 路基 土壤改良 康耐 工程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坪铺工程F_3断层大断面隧洞施工中塌方机理的数值仿真分析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邓良胜 宋战平 李宁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30-32,共3页
针对紫坪铺工程导流洞软弱破碎围岩稳定性问题,分析了#1导流洞F3断层处塌方形成的机理.分析表明,造成塌方的几个主要因素是:岩体参数、施工顺序和水的影响.对各因素对围岩结构的应力、变形的影响进行了有限元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软... 针对紫坪铺工程导流洞软弱破碎围岩稳定性问题,分析了#1导流洞F3断层处塌方形成的机理.分析表明,造成塌方的几个主要因素是:岩体参数、施工顺序和水的影响.对各因素对围岩结构的应力、变形的影响进行了有限元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软弱破碎岩体中大断面隧洞(室)开挖爆破施工中,开挖使围岩宏观物理力学参数急剧降低是导致塌方的主要原因之一;开挖中强调用新奥法及时支护限制围岩发生松动变形原则尤为重要;地下水的影响导致岩体物理力学参数降低,渗透水压力的变化进一步恶化了岩体的应力状况,也是导致软弱岩体大断面开挖中塌方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坪铺工程 F3断层大断面 隧洞施工 塌方 数值仿真分析 软弱破碎围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铁双线隧道地表沉降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佘芳涛 韩日美 +1 位作者 刘庚 邵生俊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11年第5期560-566,共7页
针对西安地铁留核心土、上下半洞开挖、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与水平钢撑锁脚的钢拱架和挂网喷层支护的饱和黄土隧道,根据现场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分析了隧道右线、左线掌子面间隔30m开挖过程中洞顶地表沉降变形的历时变化规律,以及左、右线... 针对西安地铁留核心土、上下半洞开挖、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与水平钢撑锁脚的钢拱架和挂网喷层支护的饱和黄土隧道,根据现场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分析了隧道右线、左线掌子面间隔30m开挖过程中洞顶地表沉降变形的历时变化规律,以及左、右线单洞沉降槽和双线沉降槽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洞顶地表沉降变形可以划分为初期沉降变形、右线开挖主变形、左线开挖主变形及沉降变形稳定4个阶段;左、右线单洞沉降槽和双线沉降槽均可用高斯分布曲线拟合。基于沉降槽Peck公式及O’Reilly和New最大沉降与隧道埋深的关系,得到了饱和黄土隧道单洞与双洞地面沉降槽的宽度和最大沉降,以及右、左线隧道先后开挖单洞的沉降槽宽度比和最大沉降比。考虑双线隧道洞间距、左右洞先后开挖地层松动相互影响以及围岩饱和黄土固结变形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饱和黄土隧道双洞开挖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预测模型,验证了该预测模型应用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地铁 饱和黄土隧道 地面沉降槽 预测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坝基砂层透镜体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存礼 胡再强 +1 位作者 谢定义 冯志炎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64-270,共7页
在不同固结状态(σ3 c和kc)下对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坝基砂层透镜体的砂土进行了动三轴试验。结果表明:不能用Hard in公式确定偏压固结时的起始动剪切模量G0,G0和τy(最大动应力)均与σ3 c.kc之间有良好的幂函数关系,且对不同固结状态可... 在不同固结状态(σ3 c和kc)下对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坝基砂层透镜体的砂土进行了动三轴试验。结果表明:不能用Hard in公式确定偏压固结时的起始动剪切模量G0,G0和τy(最大动应力)均与σ3 c.kc之间有良好的幂函数关系,且对不同固结状态可以归一;动强度dτ/σm′受固结围压σ3 c的影响很小,但随固结比kc的增大而增大;动孔压比ud/σ′m与振次比N/Nf关系曲线为下凹型,不符合Seed提出的孔压模型,可用指数关系来拟合。动应力σd值变化对ud/σm′-N/Nf和ud/σm′-εdr关系影响很小,固结比kc变化对它们有显著的影响;界限残余应变εdr,t受kc的影响较小,但它随σ3 c的增大而增大,当εdr大于εdr,t时呈先快速增长后趋于平缓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 动三轴试验 动模量 动强度 动孔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黄土的新型旋转触探室内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奉银 罗士梅 李宁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316-319,共4页
简要介绍了静力触探在我国的发展与局限,并对西安黄土进行了新型旋转触探仪的室内试验研究。通过锥尖阻力的变化分析,认为探头阻力在触探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触探速率、探头的尺寸(锥底面直径)和土性指标等。试验结果表明,旋转钻进... 简要介绍了静力触探在我国的发展与局限,并对西安黄土进行了新型旋转触探仪的室内试验研究。通过锥尖阻力的变化分析,认为探头阻力在触探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触探速率、探头的尺寸(锥底面直径)和土性指标等。试验结果表明,旋转钻进能有效提高设备在坚硬黄土中的触探能力,为静力触探在硬质地层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触探 黄土 旋转 锥尖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改性土工程性能试验研究及在城墙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朱才辉 邱嵩 +2 位作者 宋晓峰 党辉 李玉波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3-54,共12页
以某明城墙后期修复段的坍塌事故为背景,分析了该城墙坍塌的原因。基于室内试验和城墙缩尺模型试验,研究了传统改性土及素土的非饱和特性、强度软化特性及不同土类夯筑城墙的抗渗性、抗剥蚀性、抗裂性等工程性能;采用非饱和渗流原理和... 以某明城墙后期修复段的坍塌事故为背景,分析了该城墙坍塌的原因。基于室内试验和城墙缩尺模型试验,研究了传统改性土及素土的非饱和特性、强度软化特性及不同土类夯筑城墙的抗渗性、抗剥蚀性、抗裂性等工程性能;采用非饱和渗流原理和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探索了不同改性土夯筑城墙的降雨入渗规律及整体稳定性,最终针对6类传统改性土在城墙修复中的适宜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素土,三七灰土和糯米灰膏改性土具有较良好的抗渗、抗剥蚀和抗裂等综合工程性能;不同降雨工况下,素土夯筑城墙的入渗深度及增湿影响程度最大,入渗最深达2.9 m,三七灰土整体的入渗深度最小,约为1.0 m,其次为三合土,采用三七灰土或糯米灰膏改性土修复后城墙的整体稳定性相对较高;降雨积水入渗是导致修复段城墙坍塌失稳的外因,新修筑夯土的用料不当及排水系统失效是导致墙体失稳的内因;适当采用改性夯土进行古城墙修复并避免墙体顶部出现积水,将有利于提高修复后城墙的整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改性土 工程性能 城墙修复 模型试验 降雨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铁“先隧后井”法横通道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朱才辉 兰开江 +1 位作者 段宇 贺红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379-386,共8页
以西安砂卵石和黄土地层中地铁施工为依托,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和原位监测等手段,针对"先隧后井"法横通道施工期间横通道的开挖方法、地层和既有盾构管片的预加固方案,进行优化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增加风井横通道的开挖层... 以西安砂卵石和黄土地层中地铁施工为依托,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和原位监测等手段,针对"先隧后井"法横通道施工期间横通道的开挖方法、地层和既有盾构管片的预加固方案,进行优化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增加风井横通道的开挖层数会引起地表沉降增大和施工作业空间不足问题,建议采用4层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开挖,上、下台阶长度不宜超过3m;(2)风井横通道外侧砂卵石、黄土地层的注浆厚度不低于2.0 m,加固后地层弹性模量应提高至少0.2倍以上,应配合超前小导管和大管棚超前预支护措施,可以增强横通道开挖期间地层的稳定性和临近盾构管片的安全性;(3)既有管盾构片破除前应放松横通道两侧4~6环管片的联结螺栓,降低横通道开挖引起的盾构管片纵向挤压应力集中效应;(4)横通道垂直穿过既有盾构管片时应采取静力破除法,从上至下垂直分块拆除管片,再进行横通道与盾构区间隧道接口部位混凝土浇筑和钢筋植入施工,并针对接口范围内地层进行WSS注浆加固,进行接头防渗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隧后井法 西安地铁 盾构管片 施工技术 力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黄土新型旋转触探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奉银 赵静源 +1 位作者 贾凯 罗士梅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9-242,共4页
对西安理工大学研制的新型旋转触探仪进行调试并进行了5个干密度,4个含水率试样的室内旋转触探试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定性得出了:相同含水率条件下稳定锥尖阻力与稳定扭矩随干密度增大而增大;相同干密度条件下稳定锥尖阻力与稳定... 对西安理工大学研制的新型旋转触探仪进行调试并进行了5个干密度,4个含水率试样的室内旋转触探试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定性得出了:相同含水率条件下稳定锥尖阻力与稳定扭矩随干密度增大而增大;相同干密度条件下稳定锥尖阻力与稳定扭矩随含水率增大而减小。试验结果也为通过旋转触探定量确定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触探 含水率 干密度 锥尖阻力 扭矩 黄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