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悬空尺寸对高强钢薄壁板钻削力及变形的影响
1
作者 张玉璞 李如玉 +4 位作者 黄树涛 刘成炜 于晓琳 许立福 孙永社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4,共10页
钻孔是AF1410高强钢薄壁件的重要加工工序,工件悬空尺寸和约束方式直接影响其装夹后的刚度、加工变形和加工精度。本文中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AF1410高强钢薄壁板工件悬空尺寸和约束方式对钻孔过程中钻削轴向力及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钻孔是AF1410高强钢薄壁件的重要加工工序,工件悬空尺寸和约束方式直接影响其装夹后的刚度、加工变形和加工精度。本文中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AF1410高强钢薄壁板工件悬空尺寸和约束方式对钻孔过程中钻削轴向力及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F1410高强钢薄壁件在钻削初期,均产生了轴向力呈线性增长的外凸弹性变形,该阶段钻削轴向力主要由工件的弹性变形抗力产生。在四边约束条件下,工件悬空尺寸对钻削初期轴向力线性增大阶段的轴向力最大值影响不大,基本在169~193 N范围变化;钻削初期工件最大弹性凸变形量随着工件悬空尺寸的增加有所增大,最大凸变形量约在0.31~0.54 mm范围;轴向力线性增大速率随工件悬空尺寸的增加而减小,其中同时改变双向尺寸的方形工件较改变单一尺寸的长方形工件的变化要大,最大变化幅度为174.5 N/s;随工件悬空尺寸的增加钻削全过程最大轴向力略有减小;钻孔滞后时间随工件悬空尺寸的增加而增大,最大钻孔滞后时间约1 s,改变单一悬空尺寸的长方形工件对钻孔滞后时间影响较方形工件要小。约束方式对钻削初期轴向力线性变化阶段最大值影响不大;钻削初期轴向力线性增大阶段工件最大凸变形量总体上随着约束刚度的加强而减小,2短边约束时工件凸变形量最大为0.61 mm,4边约束时工件凸变形量最小为0.36 mm;轴向力线性增大速率随约束刚度的加强而有所增大;钻孔滞后时间总体上随约束刚度的加强而减小,变化幅度在0.24~0.51 s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1410高强钢 薄壁件 钻削 工件尺寸 约束方式 轴向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F1410高强钢薄壁板厚度对钻削轴向力和变形的影响
2
作者 张玉璞 黄树涛 +4 位作者 刘成炜 李如玉 于晓琳 孙永社 许立福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7,共6页
钻孔加工是高强钢薄壁件切削加工的重要加工工序之一。由于工件刚性差,钻削过程中极易产生变形,影响加工精度。本文针对AF1410高强钢薄壁板钻削过程中工件厚度对钻削轴向力和变形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钻削初期,薄壁件发生... 钻孔加工是高强钢薄壁件切削加工的重要加工工序之一。由于工件刚性差,钻削过程中极易产生变形,影响加工精度。本文针对AF1410高强钢薄壁板钻削过程中工件厚度对钻削轴向力和变形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钻削初期,薄壁件发生弹性凸变形,钻头不能迅速钻入工件,此时轴向力主要由工件的弹性变形抗力造成,并随钻头的进给呈线性增大;钻头最大凸变形量随工件厚度的增大而减小,工件厚度>2.5 mm后,最大凸变形量数值明显变小且趋于稳定。钻削最大轴向力基本发生在钻头主副切削刃交点实际钻至工件上表面位置,最大轴向力随工件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工件厚度≥3.5 mm时,最大轴向力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1410钢薄壁件 钻削 工件厚度 轴向力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膛线结构变化对身管受力状况和内弹道性能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刘锦豪 周克栋 +4 位作者 张磊 陆野 盖钟雨 曲振森 辛春虹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90,共8页
为了降低身管坡膛处应力以提升火炮身管寿命,以某小口径火炮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火炮身管的矩形膛线,提出了3种圆切膛线结构,并建立了包含弹体、弹带和身管的弹炮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在弹丸挤进及沿膛运动过程中身管坡膛处的受力状... 为了降低身管坡膛处应力以提升火炮身管寿命,以某小口径火炮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火炮身管的矩形膛线,提出了3种圆切膛线结构,并建立了包含弹体、弹带和身管的弹炮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在弹丸挤进及沿膛运动过程中身管坡膛处的受力状况,对比了矩形膛线身管和3种圆切膛线身管的最大膛压、弹丸初速、弹丸转速等内弹道性能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矩形膛线身管,3种圆切膛线身管坡膛处应力降低明显,其最大膛压与弹丸初速均变化很小,但是弹丸在挤进完成后的沿膛运动过程中均出现了丢转速现象,导致弹丸出膛转速与其理论转速相差较大。该研究结果可为该型火炮内膛结构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膛线结构 弹炮耦合 内弹道 有限元分析 身管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BAQUS弹丸挤进坡膛过程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强 吴宝双 +1 位作者 申玉波 李昭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65,共5页
以某速射武器弹丸挤进过程为研究对象,针对依靠理论和试验无法解决的弹丸挤进枪管坡膛过程中带有摩擦的非线性接触难题,运用显示动力学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模拟弹丸挤进过程,并采用ALE网格自适应技术解决网格畸变问题。展示了身管阳线... 以某速射武器弹丸挤进过程为研究对象,针对依靠理论和试验无法解决的弹丸挤进枪管坡膛过程中带有摩擦的非线性接触难题,运用显示动力学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模拟弹丸挤进过程,并采用ALE网格自适应技术解决网格畸变问题。展示了身管阳线在弹壳表面压痕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在不同时刻弹壳表面阳线压痕在所创建的3条路径上节点的塑性应变及等效应力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坡膛和膛线结构提供参考依据,对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丸挤进 膛线 有限元 ABAQUS 塑性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小口径火炮弹丸挤进过程动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少泉 李强 +3 位作者 樊江涛 卫连升 曲振森 辛春虹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1-247,共7页
为研究某小口径火炮不同坡膛结构下弹丸挤进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建立了考虑挤进阻力变化的内弹道方程组并通过vuamp子程序引入到有限元求解中,实现了挤进过程中内弹道计算与弹丸挤进有限元仿真耦合求解。通过对弹丸全膛运动的仿真分析验... 为研究某小口径火炮不同坡膛结构下弹丸挤进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建立了考虑挤进阻力变化的内弹道方程组并通过vuamp子程序引入到有限元求解中,实现了挤进过程中内弹道计算与弹丸挤进有限元仿真耦合求解。通过对弹丸全膛运动的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随后得到并分析不同坡膛锥度、膛线深度及阴线宽度下挤进过程中弹丸的速度、加速度、挤进阻力和膛压曲线及变化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坡膛锥度对挤进过程中弹丸的动力学参数影响不是单调的,而膛线深度及阴线宽度的改变则单调地影响弹丸动力学参数,对优化坡膛结构及弹带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进过程 有限元模拟 坡膛结构 耦合数值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壁筒内异形槽电解加工流场优化及工艺试验 被引量:6
6
作者 武旸 杨峰 +2 位作者 赵刚刚 黄泰庆 刘炳鑫 《电加工与模具》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5-50,共6页
针对薄壁筒内异形槽电解加工流场不均匀、阴极易短路、加工表面质量差的问题,提出分流式与直流式两种阴极供液方法,分别建立了分流式与直流式阴极的几何模型及间隙流场数学模型,通过对两种供液方式的间隙流场仿真,探索供液方式对间隙流... 针对薄壁筒内异形槽电解加工流场不均匀、阴极易短路、加工表面质量差的问题,提出分流式与直流式两种阴极供液方法,分别建立了分流式与直流式阴极的几何模型及间隙流场数学模型,通过对两种供液方式的间隙流场仿真,探索供液方式对间隙流场均匀性的影响规律,并开展工艺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加工中采用分流式阴极比直流式阴极供液的流场均匀,在优选的工艺参数下加工可避免阴极短路,提升薄壁筒内异形槽电解加工的表面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形槽 电解加工 流场仿真 加工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口径火炮系统射击精度分析及试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吕红娟 高晨宁 姬淑娟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100,共6页
以某车载小口径火炮系统为例深度分析射击误差源,提出射击误差指标体系并进行指标分解,总结传统分解式试验方法。为解决传统试验方法受试验场地、经费限制,选取目标机不能涵盖所有作战对象、试验航路不能覆盖作战空域而导致射击精度验... 以某车载小口径火炮系统为例深度分析射击误差源,提出射击误差指标体系并进行指标分解,总结传统分解式试验方法。为解决传统试验方法受试验场地、经费限制,选取目标机不能涵盖所有作战对象、试验航路不能覆盖作战空域而导致射击精度验证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一种模拟航迹实弹射击试验方法。该模拟航迹实弹射击试验通过仿真与实装相结合的方式,可直接获取系统对不同典型目标、各种航路参数下的射击误差,解决射击精度验证不充分的问题。采用射击误差指标表征系统射击精度优劣,射击误差指标体系的分解方法,对如何提高火炮系统射击精度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提出的模拟航迹实弹射击试验方法对同类火炮武器系统的论证、研制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口径火炮系统 射击精度 射击误差 误差源 模拟航迹实弹射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铝合金螺旋弹鼓的车削数值模拟仿真与试验
8
作者 赵海越 曹岩 +3 位作者 黄亮 李昊泽 孟智超 王宁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40-47,共8页
为了研究螺旋弹鼓车削工艺技术,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方法进行有限元仿真,采用极差分析方法分析刀具主要几何角度对切削力及刀尖温度的影响规律。通过切削加工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当车刀前角为4°、后角为12°... 为了研究螺旋弹鼓车削工艺技术,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方法进行有限元仿真,采用极差分析方法分析刀具主要几何角度对切削力及刀尖温度的影响规律。通过切削加工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当车刀前角为4°、后角为12°、刀尖圆弧半径为0.6 mm时,切削过程表现较好;有限元仿真软件可以较好地反映实际加工过程,可以为刀具参数的优化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铝合金 螺旋槽 正交试验 有限元仿真与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射身管武器外弹道弹丸同时穿过光幕概率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丁 倪晋平 李笑娟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3-390,共8页
在速射身管武器射击密集度试验中,一个身管先后射出的多发弹丸可能会同时穿过一个光幕面。在此情况下,某些光电靶测试系统无法测量到弹丸的外弹道参数。为了能获得这些测量值,必须对此现象做出定性分析,为选择出一种合理的光电靶测试系... 在速射身管武器射击密集度试验中,一个身管先后射出的多发弹丸可能会同时穿过一个光幕面。在此情况下,某些光电靶测试系统无法测量到弹丸的外弹道参数。为了能获得这些测量值,必须对此现象做出定性分析,为选择出一种合理的光电靶测试系统来提供参考。对弹丸同时穿过光幕的现象做出简化数学描述;基于弹丸速度确定及不确定两种条件,分别构建弹丸同时穿过光幕概率的两种数学模型;根据最优化数学模型获得弹丸同时过幕的概率与其飞行距离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弹丸过幕的概率临界距离、直射距离上最大过幕的概率以及任意距离段上弹丸同时过幕的概率3项重要参数。经试验验证,经过合理选择的光电靶测试系统,可避免弹丸同时过幕而对试验数据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射身管武器 弹丸速度散布 射击密集度 外弹道测试 光电靶测试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杆端向心关节轴承动应力下疲劳寿命分析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苏高峰 薄玉成 +2 位作者 孔静静 曲振森 徐煜星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9-92,共4页
针对QG325型切管机液压缸杆端向心关节轴承工作时主要是向心内外圈疲劳磨损破坏问题,采用Solidworks建立了简化的杆端向心关节轴承三维模型;通过ANSYS workbench13.0瞬态动力分析模块对其进行实际工况下动应力分析,找出了杆端向心关节... 针对QG325型切管机液压缸杆端向心关节轴承工作时主要是向心内外圈疲劳磨损破坏问题,采用Solidworks建立了简化的杆端向心关节轴承三维模型;通过ANSYS workbench13.0瞬态动力分析模块对其进行实际工况下动应力分析,找出了杆端向心关节轴承最大应力集中处。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 workbench13.0的疲劳分析模块实现对杆端向心关节轴承的接触疲劳寿命分析,获取杆端向心关节轴承在实际工况下的接触疲劳寿命,有效预测零件的工作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端向心关节轴承 有限元 动应力 疲劳寿命 ANSYS WORKBEN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载荷下身管延伸体改进设计及疲劳寿命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雕 刘源远 +2 位作者 黄少保 宁变芳 刘朋科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4-88,共5页
某小口径火炮身管延伸体在射击过程中多次出现开裂故障,导致其使用寿命无法满足指标要求。针对这一问题,基于大量的材料试验,考虑火药燃气压力的真实载荷传递路径,对系统冲击动态响应及疲劳寿命进行仿真,得到裂纹萌生寿命及位置与试验... 某小口径火炮身管延伸体在射击过程中多次出现开裂故障,导致其使用寿命无法满足指标要求。针对这一问题,基于大量的材料试验,考虑火药燃气压力的真实载荷传递路径,对系统冲击动态响应及疲劳寿命进行仿真,得到裂纹萌生寿命及位置与试验破坏现象基本一致。经结构局部改进,预测裂纹萌生寿命由500发左右提高到4 000发以上。研制了模拟冲击试验系统,对改进后结构进行了模拟冲击加载试验及实弹射击寿命试验。模拟冲击试验中,4 300次循环后萌生裂纹;实弹射击中,3 000发考核仍未出现裂纹。一次改进达到指标要求,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及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管延伸体 闩体 闭锁齿 动态强度 疲劳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特征提取和KECA柴油机关键部件故障识别 被引量:4
12
作者 许昕 韩慧苗 +1 位作者 潘宏侠 赵璐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63-68,共6页
针对柴油机系统故障特征信息微弱、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特征提取和核熵成分分析(KECA)的柴油机关键部件故障识别方法。首先对采集的信号经集合经验模态分解重构降噪后提取方差、峭度、方根幅值、峰值因子和排列熵作为特征参量... 针对柴油机系统故障特征信息微弱、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特征提取和核熵成分分析(KECA)的柴油机关键部件故障识别方法。首先对采集的信号经集合经验模态分解重构降噪后提取方差、峭度、方根幅值、峰值因子和排列熵作为特征参量,选择KECA对其高维降成低维特征,最后由支持向量机对新的低维特征进行故障识别,并对比用其他降维方法的分类结果。结果显示,此分类结果显著比其他方法好,识别准确率为96.67%,说明所提方法可对柴油机关键部件进行故障识别,且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特征提取 核熵成分分析 柴油机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润滑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建模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世军 刘鑫 +2 位作者 吴敬伟 卫娟娟 李鹏阳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9,共13页
为了研究含油结合面的接触刚度特性,本文采用分形接触理论、连续变形理论和刚度分配模型,建立了微凸体及油膜的接触刚度模型并将其耦合。通过这个模型,分析了材料特性、摩擦因数及润滑介质对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触载荷较小时... 为了研究含油结合面的接触刚度特性,本文采用分形接触理论、连续变形理论和刚度分配模型,建立了微凸体及油膜的接触刚度模型并将其耦合。通过这个模型,分析了材料特性、摩擦因数及润滑介质对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触载荷较小时,油膜刚度占总刚度比重较大。接触载荷较大时,油膜刚度占总刚度比重较小。对比模态试验与有限元结果,考虑摩擦的含油模态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的固有频率均明显大于无油无摩擦情况。在考虑摩擦和油膜影响后,有限元分析获得的固有频率与试验获得的固有频率最大相对误差为3.85%,表明本文模型能很好地预测结合部的接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接触 摩擦 油膜刚度 法向接触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元件降额设计的温度步进强化试验剖面设计 被引量:1
14
作者 薛小锋 徐光铎 +4 位作者 冯蕴雯 刘佳奇 高涛 郭世玺 张薇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073-4083,共11页
针对目前强化试验剖面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某型弹类电子产品温度强化试验剖面设计框架。结合产品可靠性框图对试验对象进行失效逻辑分析,基于元器件降额的步长设计方法(step design method based on component derating,CD-SDM... 针对目前强化试验剖面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某型弹类电子产品温度强化试验剖面设计框架。结合产品可靠性框图对试验对象进行失效逻辑分析,基于元器件降额的步长设计方法(step design method based on component derating,CD-SDM)优化步长、缩短试验时间,采用基于有限元仿真的确定性分析方法获得工作极限和破坏极限估值,降低步长划分时极限间工作裕度的影响,实现步长、试验时间和其他要素的优化。以某型弹类电子产品高温步进为例验证所提方法,结果表明获得的温度强化试验剖面较传统方法在试验时间上最少可缩短13.33%左右,与传统方法相比减少了1/4的检测次数,优化了目前可靠性强化试验剖面设计对弹类电子产品试验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靠性强化试验 降额设计 试验剖面 热仿真 弹类电子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微凸体侧接触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建模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世军 杨昭 +1 位作者 吴敬伟 李鹏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8-129,共12页
提出了一种考虑微凸体侧接触影响的结合面法向刚度建模方法。通过采样获取接触表面轮廓数据后,用统计方法研究了接触表面上微凸体之间的水平距离分布,发现微凸体之间的水平距离分布近似呈正态分布。基于微凸体侧接触理论和微凸体连续变... 提出了一种考虑微凸体侧接触影响的结合面法向刚度建模方法。通过采样获取接触表面轮廓数据后,用统计方法研究了接触表面上微凸体之间的水平距离分布,发现微凸体之间的水平距离分布近似呈正态分布。基于微凸体侧接触理论和微凸体连续变形理论,建立微凸体的法向接触刚度模型后,根据微凸体水平距离的分布规律,利用统计理论,构建了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两个接触表面平均间距相同时,提出模型的法向接触载荷大于KE模型,小于高志强(GZQ)模型;在间距较小时,提出模型接触刚度小于KE(Kogut L和Etsion I)模型接触刚度,在间距较大时,提出模型接触刚度大于KE模型接触刚度,并且提出模型的法向接触刚度总是小于GZQ模型接触刚度;基于提出模型的有限元分析获得的前三阶模态与试验结果一致,固有频率与试验结果最大相差8.2%,说明提出的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结合面的法向动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凸体水平距离 正态分布 侧接触 法向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凹坑对点接触脂润滑油膜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朝林 王超 肖梅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3-75,共3页
通过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点接触脂润滑摩擦副表面存在凹坑时油膜厚度和油膜压力的分布规律,并与光滑表面条件下的油膜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点接触脂润滑摩擦副表面存在凹坑时,在凹坑边缘位置会出现油膜压力峰,而在凹坑中心周... 通过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点接触脂润滑摩擦副表面存在凹坑时油膜厚度和油膜压力的分布规律,并与光滑表面条件下的油膜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点接触脂润滑摩擦副表面存在凹坑时,在凹坑边缘位置会出现油膜压力峰,而在凹坑中心周围油膜压力值较低;靠近入口处一侧凹坑边缘位置油膜厚度出现"凹陷"现象,润滑脂流经凹坑时油膜厚度则会"跃升";凹坑引起油膜压力和油膜厚度分布的变化会随着凹坑位置的变化而相应的变化;表面凹坑不利于点接触脂润滑摩擦副的润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凹坑 润滑脂 油膜特性 数值计算 点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光学环境下零飞试验的仿真与评估
17
作者 陈智强 王晓曼 +2 位作者 祝勇 景文博 刘敏时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17-2121,共5页
针对目前国内高炮武器系统进行标校试验过程中,没有可靠的试验参数作为依据和指导的问题,提出在进行零飞测试前应对复杂光学环境下的试验条件进行仿真与评估。建立包括测试环境、传输环境、相机参数以及测试条件在内的仿真评估模型,将... 针对目前国内高炮武器系统进行标校试验过程中,没有可靠的试验参数作为依据和指导的问题,提出在进行零飞测试前应对复杂光学环境下的试验条件进行仿真与评估。建立包括测试环境、传输环境、相机参数以及测试条件在内的仿真评估模型,将仿真结果作为实际零飞测试的理论依据,并对零飞测试的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结合零飞试验的实际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建立的模型能够提高零飞测试试验的效益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光学环境 零飞试验 仿真 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润滑介质的正交各向异性结合面接触特性研究
18
作者 王世军 崔圣奇 +2 位作者 吴敬伟 卫娟娟 李鹏阳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9-922,共14页
提出了一种含润滑介质的正交各向异性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分形模型。该模型基于含椭圆修正因子的Hertz接触理论,并根据考虑润滑介质的侧向泄漏的平均雷诺方程,推导出固体接触刚度与流体刚度之间的解析关系。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结合面... 提出了一种含润滑介质的正交各向异性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分形模型。该模型基于含椭圆修正因子的Hertz接触理论,并根据考虑润滑介质的侧向泄漏的平均雷诺方程,推导出固体接触刚度与流体刚度之间的解析关系。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发现当无量纲固体真实接触面积小于0.05时,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受流体刚度的影响较大。随着润滑介质发生侧向泄漏,固体真实接触面积逐渐增大,固体接触刚度对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给定不同预紧力,对比试验与有限元仿真获得的前三阶固有频率,其最大相对误差为4.11%,证明本文构建的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结合面的接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球形微凸体 HERTZ接触理论 法向接触刚度 平均雷诺方程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动机连杆热锻模电解加工装置的设计
19
作者 贾建利 刘金合 赵刚刚 《电加工与模具》 2013年第4期65-67,共3页
针对热锻模硬度高、形状复杂、表面质量要求高、脱模效果好的加工难题,提出了电解加工成形方法。以发动机连杆热锻模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热锻模主型腔和飞边槽的电解加工阴极及其装置的设计。结果表明,采用电解加工成形方法实现了高效率... 针对热锻模硬度高、形状复杂、表面质量要求高、脱模效果好的加工难题,提出了电解加工成形方法。以发动机连杆热锻模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热锻模主型腔和飞边槽的电解加工阴极及其装置的设计。结果表明,采用电解加工成形方法实现了高效率、低成本、无切削应力、型腔结构一次成形的热锻模生产加工,采用该热锻模生产的热锻件符合图纸加工要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杆 热锻模 电解加工 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高射速航炮供弹系统数值仿真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文鑫 周栋 +2 位作者 石树平 戴劲松 王茂森 《兵工自动化》 2022年第4期1-4,共4页
针对一种高射速航炮供弹系统工作时因卡弹造成航炮停射的现象,研究其故障原因。分析工作时局部弹带运动特性,基于复杂铰链连接的多刚体弹带模型编程建立数值仿真模型,仿真得到弹带尾部炮弹运动规律,与真实实验数据基本吻合。仿真分析结... 针对一种高射速航炮供弹系统工作时因卡弹造成航炮停射的现象,研究其故障原因。分析工作时局部弹带运动特性,基于复杂铰链连接的多刚体弹带模型编程建立数值仿真模型,仿真得到弹带尾部炮弹运动规律,与真实实验数据基本吻合。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弹带尾部炮弹运动过程中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加速度过大,尾部炮弹存在摆尾现象导致供弹阻力增大,从而造成系统卡弹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弹系统 卡弹 故障分析 数值模拟 多刚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