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吸附验证的煤层气含量测定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东 张学梅 +1 位作者 郝静远 马青华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8-162,共5页
为了准确测量煤层含气量,建议将残余气量测试结束后的煤样作为吸附法的煤样进行"12点变温变压吸附",所得吸附数据用温度-压力-吸附方程回归处理以求得温度-压力-吸附方程的相应参数。用温度-压力-吸附方程计算完全符合煤样储... 为了准确测量煤层含气量,建议将残余气量测试结束后的煤样作为吸附法的煤样进行"12点变温变压吸附",所得吸附数据用温度-压力-吸附方程回归处理以求得温度-压力-吸附方程的相应参数。用温度-压力-吸附方程计算完全符合煤样储层条件(温度、压力、平衡水分)的煤层气含量,并与地勘解吸法所得的煤层气含量进行比较验证,从而提高在指定条件下的煤层气吸附量的计算精度,以便于排采工作制度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勘解吸法 变温变压吸附 煤层气含量 温度-压力-吸附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R工艺的长期运行数据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东 郝静远 +3 位作者 马青华 张学梅 付波 秦宝兰 《净水技术》 CAS 2019年第6期92-96,130,共6页
根据西安思源学院MBR系统运行七年(2012年~2018年),每年4月1月到5月31日的跨膜压差、阶段产水量、每日产水量和工业透水率研究膜不可恢复污染随运转时间的变化。分别以产水量、跨膜压差和工业透水率的平均值与相对偏差随操作时间的变化... 根据西安思源学院MBR系统运行七年(2012年~2018年),每年4月1月到5月31日的跨膜压差、阶段产水量、每日产水量和工业透水率研究膜不可恢复污染随运转时间的变化。分别以产水量、跨膜压差和工业透水率的平均值与相对偏差随操作时间的变化情况来衡量影响和离散程度。结果发现MBR系统的阶段产水量以及日均产水量随运转时间先上升再下降。随着MBR膜堆运转时间的增长,膜堆开始有不可恢复污染。因此,七年中,每千m^2膜工业透水率每年平均下降0.45m^3/(d·kPa)。跨膜压差每年平均增长1.12 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值 相对偏差 工业透水率 不可恢复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生煤和构造煤的吸附等量线比较及与瓦斯突出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学梅 李东 +1 位作者 马青华 郝静远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19年第12期42-47,I0001,共7页
根据温度-压力-吸附方程及其相关变换方程,将沁水盆地大宁煤矿的原生煤和构造煤系列等温吸附实验数据,转换成可进行热力学相关比较和计算的吸附等量线;在对甲烷气体相同吸附量下,原生煤吸附等量线的温度、压力升速大于构造煤;随着吸附... 根据温度-压力-吸附方程及其相关变换方程,将沁水盆地大宁煤矿的原生煤和构造煤系列等温吸附实验数据,转换成可进行热力学相关比较和计算的吸附等量线;在对甲烷气体相同吸附量下,原生煤吸附等量线的温度、压力升速大于构造煤;随着吸附量的增加,原生煤的吸附等量线与构造煤的吸附等量线相交;交点之前,在相同吸附量和相同温度下,构造煤(小坚固性系数)的吸附压力大于原生煤(大坚固性系数)的吸附压力;交点之后,在相同吸附量和相同压力下,构造煤的平衡温度高于原生煤;在吸附量都为35 cm^3/g时,原生煤的单位等量解吸热为0.835 kJ·g/(mol·cm^3),比构造煤多吸热0.204 kJ·g/(mol·cm^3);相较于原生煤,构造煤优先解吸瓦斯;研究认为煤与瓦斯突出最容易发生在构造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煤 构造煤 温度-压力-吸附方程 吸附等量线 交点 瓦斯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集合配煤方法预测焦炭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学梅 刘新国 +3 位作者 王茂海 李东 郝静远 赵俊国 《煤质技术》 2018年第6期15-18,共4页
为了较准确地预测焦炭的性能以实现配煤的最终目的,在阿莫索夫-夏皮罗法基础上提出模糊集合配煤方法,以潞宝4. 3M捣固焦炉为例,利用配合煤的镜质体反射率分布和活惰比计算类组分平衡指数(PCBI)、类强度指数(PSI)、组分平衡指数(CBI)和... 为了较准确地预测焦炭的性能以实现配煤的最终目的,在阿莫索夫-夏皮罗法基础上提出模糊集合配煤方法,以潞宝4. 3M捣固焦炉为例,利用配合煤的镜质体反射率分布和活惰比计算类组分平衡指数(PCBI)、类强度指数(PSI)、组分平衡指数(CBI)和强度指数(SI),再以CBI和SI为自变量、焦炭性能为因变量进行回归,用均方根误差最小值选择最佳的回归方程。通过预测表明:收集企业实际生产配合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分布、活惰比及焦炭冷热性能数据,结合计算机软件可较准确地预测焦炭性能,且数据组越多则其准确度越高;利用15组数据预测焦炭冷性能平均相对误差的最大值为1. 78%、最小值为0. 17%,而利用10组数据预测焦炭热性能平均相对误差在5%~10%;利用三维视图可直观了解活性成分含量和惰性成分含量的大小对焦炭性能变化的影响,且利用组分平衡指数、强度指数及等焦炭性能图可知晓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配煤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集合配煤方法 焦炭性能 类组分平衡指数 类强度指数 组分平衡指数 强度指数 平均相对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温变压下煤岩甲烷吸附变化量的研究——以陕西韩城下峪口煤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东 郝静远 《非常规油气》 2017年第2期8-12,共5页
根据下峪口3号煤的系列等温兰氏体积和兰氏压力,用LI温-压-吸附方程回归计算其相关参数。所得LI温-压-吸附方程可以显示并定量计算得到下峪口3号煤的吸附能力在温度和压力的综合影响下如何变化,结果为其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压力增大而... 根据下峪口3号煤的系列等温兰氏体积和兰氏压力,用LI温-压-吸附方程回归计算其相关参数。所得LI温-压-吸附方程可以显示并定量计算得到下峪口3号煤的吸附能力在温度和压力的综合影响下如何变化,结果为其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压力增大而增加。定量计算结果证实,在温度和压力的双重作用下,煤的吸附量有极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温-压-吸附方程 温度偏导 压力偏导 全微分 吸附极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临界吸附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马青华 张学梅 +1 位作者 郝静远 李东 《非常规油气》 2020年第6期76-80,56,共6页
为了研究页岩气的临界性质,针对页岩气临界吸附量的问题,文章特选取了李T-1、T-2、R-1、R-2、赵T-1、Alum以及黑色页岩7个页岩样品,并将其系列等温吸附数据有效地转换为多元函数(温度—压力—吸附)方程。通过相应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7... 为了研究页岩气的临界性质,针对页岩气临界吸附量的问题,文章特选取了李T-1、T-2、R-1、R-2、赵T-1、Alum以及黑色页岩7个页岩样品,并将其系列等温吸附数据有效地转换为多元函数(温度—压力—吸附)方程。通过相应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7个页岩样品转换后的相对平均误差仅在4.46%~6.61%之间,页岩气吸附出现极大值的必要条件是温度—压力—吸附方程的一阶全微分为零。页岩气吸附出现极大值的充分条件是简化温度—压力—吸附方程后得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判别式大于和等于零。特别定义了“温压比”的概念用来衡量温度效应与压力效应之比的参数/β。通过计算得出温压比大于3340的3个页岩样品出现吸附极大值,而温压比小于1820的4个页岩样品没有出现吸附极大值。研究成果对页岩气的排采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临界吸附量 温度—压力—吸附方程 一阶全微分 特征判别式 温压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温变压下页岩与煤岩吸附量变化的比较研究——以ALUM页岩与崔家沟7号煤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李东 郝静远 +1 位作者 孙晨光 牛国斌 《非常规油气》 2018年第1期61-65,60,共6页
根据ALUM页岩与崔家沟7号煤的兰氏体积和兰氏压力,回归计算LI温-压-吸附方程的参数。所得LI温-压-吸附方程可以显示并定量地计算ALUM页岩在温度和压力的综合影响下如何变化。ALUM页岩与崔家沟7号煤一样,温度增加其吸附能力降低、压力增... 根据ALUM页岩与崔家沟7号煤的兰氏体积和兰氏压力,回归计算LI温-压-吸附方程的参数。所得LI温-压-吸附方程可以显示并定量地计算ALUM页岩在温度和压力的综合影响下如何变化。ALUM页岩与崔家沟7号煤一样,温度增加其吸附能力降低、压力增加其吸附能力增大。在温度和压力的双重作用下,ALUM页岩与崔家沟7号煤的吸附量都会有极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页岩 崔家沟7号煤 LI温-压-吸附方程 全微分 吸附极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等温吸附兰氏常数实测值与计算值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东 陈文 +2 位作者 冯希文 索根喜 陈龙 《陕西煤炭》 2017年第2期10-13,共4页
用数学模型法(半理论半经验法)提出求煤等温吸附兰氏常数计算值的方法。以宁夏吴忠韦一矿地质勘探报告中所列的23个煤等温吸附常数实测值与计算值进行比较,计算的煤储层的吸附特征(兰氏体积与兰氏压力)与实测值吻合度很好。对于Langmui... 用数学模型法(半理论半经验法)提出求煤等温吸附兰氏常数计算值的方法。以宁夏吴忠韦一矿地质勘探报告中所列的23个煤等温吸附常数实测值与计算值进行比较,计算的煤储层的吸附特征(兰氏体积与兰氏压力)与实测值吻合度很好。对于Langmuir体积而言,实测值与计算值的误差是0%~43%,平均误差为1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gmuir吸附等温 LI吸附-流动方程 计算值 实测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瓦斯含量实测值与计算值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东 钱建峰 +1 位作者 陈文 牛国斌 《山西焦煤科技》 2016年第10期19-22,共4页
通过已知挥发分-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吸附特性的相互函数关系,用数学模型(半理论半经验)提出计算煤层瓦斯含量理论值的方法,以期对预防瓦斯灾害、保护环境和利用资源提供参考,并以宁夏吴忠韦一矿地质勘探报告中所列的76组煤层瓦斯含量实... 通过已知挥发分-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吸附特性的相互函数关系,用数学模型(半理论半经验)提出计算煤层瓦斯含量理论值的方法,以期对预防瓦斯灾害、保护环境和利用资源提供参考,并以宁夏吴忠韦一矿地质勘探报告中所列的76组煤层瓦斯含量实测值与计算值进行比较。所计算的煤储层瓦斯含量比实测值高,但对煤层瓦斯含量的定性讨论给出一些量化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吸附-流动方程 瓦斯含量 计算值 实测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集合配煤方法预测焦炭性能的研究
10
作者 李东 赵俊国 +3 位作者 孙业新 郝静远 马青华 张学梅 《煤质技术》 2018年第2期14-16,20,共4页
针对4.3m顶装焦炉15组入炉煤样及15组黏结性G值和挥发分数据,其中以10组煤样的焦炭性能作为回归计算的样本,对另外5组的焦炭性能进行预测后再与实测值比较验证。对15组煤样进行镜质体反射率分布和活惰比测定,由此产生15组强度指数SI与... 针对4.3m顶装焦炉15组入炉煤样及15组黏结性G值和挥发分数据,其中以10组煤样的焦炭性能作为回归计算的样本,对另外5组的焦炭性能进行预测后再与实测值比较验证。对15组煤样进行镜质体反射率分布和活惰比测定,由此产生15组强度指数SI与组成平衡指数CBI。根据10组强度指数、组分平衡指数与焦炭性能的回归计算,找出最佳回归方程预测另外5组焦炭性能。对焦炭反应性CRI预测的最大相对误差为8.08%,最小相对误差为2.12%,平均相对误差为5.2%。其它焦炭性能的预测结果也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煤方法 强度指数 组成平衡指数 焦炭性能 回归方程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燃烧过程中固硫试验的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贾龙 张学梅 +2 位作者 马青华 王洋 王龙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19年第10期65-68,73,共5页
设计正交试验对煤炭燃烧过程中固硫条件进行研究,以提高固硫率为目标对原煤中全硫含量(因素A)、固硫剂种类(因素B)、钙/硫摩尔比(因素C)三因素各取五个水平进行25次试验;在完成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方法对其他试验结果(... 设计正交试验对煤炭燃烧过程中固硫条件进行研究,以提高固硫率为目标对原煤中全硫含量(因素A)、固硫剂种类(因素B)、钙/硫摩尔比(因素C)三因素各取五个水平进行25次试验;在完成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方法对其他试验结果(灰分、灰中硫质量分数、原煤与固硫剂混合物全硫)进行处理,分别进行多元回归、逐步回归和多项式回归,并用方差分析法判别回归结果;回归结果表明:灰中硫质量分数对固硫率影响高度显著,灰分及原煤与固硫剂混合物全硫含量对固硫率影响不显著;将3种回归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相对误差都在10%以内,其中多项式回归相对误差最小(4.92%),并对3种方法计算值与实测值绘制立体切片图,亦可知多项式回归误差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 固硫试验 燃烧 多元线性回归 相对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瓦斯含量预测数据的精确处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郝静远 周小天 李东 《陕西煤炭》 2018年第1期44-46,43,共4页
为了证实本文数据处理方法的精准度,对张继豹等发表的"线性回归分析在邯峰矿区2#煤层瓦斯含量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的挥发分和煤层倾角数据进行"线性化"处理,从而得到一个修正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程。通过分别计算... 为了证实本文数据处理方法的精准度,对张继豹等发表的"线性回归分析在邯峰矿区2#煤层瓦斯含量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的挥发分和煤层倾角数据进行"线性化"处理,从而得到一个修正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程。通过分别计算未修正前与修正后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值对比,证实对某些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化"修正,可以得到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相对平均误差仅为原来相对平均误差的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含量预测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挥发分 煤层倾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显微组分转化为线性可加的表征与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江 杨磊 +2 位作者 黄殿奎 王震 李东 《陕西煤炭》 2017年第4期30-32,54,共4页
燃烧配煤的分析基水分、灰分、挥发份、发热量理论值的计算是基于它们之间具有线性可加性。某些指标(如灰融点、灰熔融性、燃烧特性等)因与配煤的显微组分及含量有关,则与直接测量的镜质组反射率不具有线性可加性。用类强度指数和类组... 燃烧配煤的分析基水分、灰分、挥发份、发热量理论值的计算是基于它们之间具有线性可加性。某些指标(如灰融点、灰熔融性、燃烧特性等)因与配煤的显微组分及含量有关,则与直接测量的镜质组反射率不具有线性可加性。用类强度指数和类组分平衡指数将配煤的显微组分及含量非线性可加的性质转化为线性可加的性质。此方法用于公乌素煤矿原煤和张家峁煤矿原煤进行混配分析,证实可以将煤的成因与煤的变质程度计算到配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强度指数分布 类组分平衡指数分布 模糊集合 配煤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焦坪崔家沟煤岩吸附热力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东 郝静远 +1 位作者 张学梅 马青华 《低温与特气》 CAS 2018年第1期16-19,共4页
用陕西焦坪崔家沟7号煤的系列等温吸附兰氏参数回归求解温度-压力-吸附方程,TPAE的4个待定参数。并用TPAE作反映吸附的平衡压力与温度之间关系的等量吸附线。陕西焦坪崔家沟7号煤的等量吸附线数据与描述吸附平衡的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 用陕西焦坪崔家沟7号煤的系列等温吸附兰氏参数回归求解温度-压力-吸附方程,TPAE的4个待定参数。并用TPAE作反映吸附的平衡压力与温度之间关系的等量吸附线。陕西焦坪崔家沟7号煤的等量吸附线数据与描述吸附平衡的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的三点数学推论完全一致:煤层气的吸附是物理吸附,是放热过程,lnP对1/T作图的直线有负斜率;当温度升高时要想维持同样的吸附量,必然要增大气体的压力;因为吸附介质表面的能量不均匀使得陕西焦坪崔家沟7号煤的平均等量吸附焓随吸附量的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列等温吸附 温度-压力-吸附方程 等量吸附焓 平均等量吸附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强度指数分布曲线的误差计算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学梅 赵小东 +3 位作者 卫麟辉 李东 马青华 郝静远 《洁净煤技术》 CAS 2020年第S01期103-107,共5页
为了研究试验结果曲线误差的判定方法,将陕北地区某型煤厂的型煤球重新破碎后制成样片,平行测定11次煤的半阶(37个点)镜质组反射率。利用最佳活惰比图和煤变质程度和惰性组分的相互关系图,将半阶镜质体反射率转换成类强度指数(PSI)分布... 为了研究试验结果曲线误差的判定方法,将陕北地区某型煤厂的型煤球重新破碎后制成样片,平行测定11次煤的半阶(37个点)镜质组反射率。利用最佳活惰比图和煤变质程度和惰性组分的相互关系图,将半阶镜质体反射率转换成类强度指数(PSI)分布曲线,判定11条曲线的异常点和异常曲线。结果表明:各条PSI分布曲线上点的误差超过3σ的大小和数量并不能用来确定在11条PSI曲线中的异常曲线并剔除。要确定异常的PSI分布曲线,应先计算PSI分布曲线上所有37个点的算术平均X,建立重复测量11次的算术平均曲线,再计算欧几里德距离、距离算术平均值、距离平均误差、距离标准误差和距离极限误差。由于11条PSI曲线欧几里德距离的误差绝对值小于距离极限误差3σ,判定11条PSI曲线中没有异常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强度指数 分布曲线 欧几里德距离 误差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压力—吸附方程回归样本集的建立与计算——以陕西焦坪崔家沟煤为例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李东 郝静远 +1 位作者 张学梅 马青华 《非常规油气》 2018年第2期46-49,54,共5页
由于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因此煤层气的开发有巨大的前景。煤层气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于煤层之中。针对当前对煤层气排采所用吸附计算主要以等温变压吸附方程为主,而实际吸附是一种变温变压的过程的这一现状,本文结合作者研究所得变温变... 由于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因此煤层气的开发有巨大的前景。煤层气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于煤层之中。针对当前对煤层气排采所用吸附计算主要以等温变压吸附方程为主,而实际吸附是一种变温变压的过程的这一现状,本文结合作者研究所得变温变压吸附方程,以陕西焦坪崔家沟7号煤的系列等温吸附数据作为例子,说明如何通过Langmuir参数建立回归样本集,并计算在指定条件下的计算样本集,以及计算回归样本集与计算样本集之间的相对平均偏差;比较偏差以得到最佳的变温变压吸附方程,并以作图法来验证此方程。此方法可简化得到温度—压力—吸附方程的过程,从而提高在指定条件下的煤层气吸附量的计算精度,以便于排采工作制度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吸附 温度-压力-吸附方程 回归样本集 计算样本集 相对平均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努尔森扩散对崔家沟煤温度压力吸附所作贡献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学梅 马青华 +1 位作者 郝静远 李东 《煤质技术》 2019年第3期20-22,共3页
针对陕西焦坪崔家沟7号煤进行由努尔森扩散吸附与表面扩散吸附构成的吸附验证,其中努尔森扩散的大小由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与多孔固体的孔径之比的大小所决定,任何可增加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的方法均可增加努尔森扩散吸附对总的吸附... 针对陕西焦坪崔家沟7号煤进行由努尔森扩散吸附与表面扩散吸附构成的吸附验证,其中努尔森扩散的大小由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与多孔固体的孔径之比的大小所决定,任何可增加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的方法均可增加努尔森扩散吸附对总的吸附贡献。在所测的温度(20℃~50℃)及压力(0.5MPa^8MPa)范围内,努尔森扩散吸附对焦坪崔家沟7号煤总的吸附贡献很小,其相对平均误差仅为0.03%,可忽略。忽略努尔森扩散吸附后可得到简化的温度-压力-气体吸附方程(TPAE)。在恒温条件下,简化TPAE是含有二常数项的指数方程,但其系数项是温度的函数,而指数项却不是温度的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努尔森扩散 温度-压力-气体吸附方程 表面扩散吸附 平均自由程 指数方程 温度 压力 相对平均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成因及变质程度与黏结性相互关系初探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东 张学梅 +1 位作者 郝静远 马青华 《煤质技术》 2018年第3期16-20,共5页
采用实测入炉煤的镜质体反射率分布和活惰比计算强度指数(SI)和组分平衡指数(CBI),并由此回归黏结指数G、胶质层最大厚度Y。回归方程对于实测黏结指数G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1%,对于实测胶质层最大厚度Y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8%。依据回归... 采用实测入炉煤的镜质体反射率分布和活惰比计算强度指数(SI)和组分平衡指数(CBI),并由此回归黏结指数G、胶质层最大厚度Y。回归方程对于实测黏结指数G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1%,对于实测胶质层最大厚度Y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8%。依据回归方程可绘制以组分平衡指数和强度指数为坐标的等黏结指数G曲线。焦炭性能、黏结性能和煤岩的组分平衡指数、强度指数有间接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指数 组分平衡指数 黏结指数 胶质层最大厚度 焦炭性能 黏结指数G曲线 间接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煤化与热解提质下镜质体反射率与挥发分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青华 张学梅 +1 位作者 李东 郝静远 《陕西煤炭》 2022年第2期46-49,62,共5页
为了提高长烟煤的加工利用适用性,对东胜长焰煤在实验室经过低温干馏的方式进行热解提质,将残留物进行镜质体反射率与挥发分等分析测试,并与自然变质煤化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自然变质煤化和热解提质都显示随着镜质体平均最大反射率升... 为了提高长烟煤的加工利用适用性,对东胜长焰煤在实验室经过低温干馏的方式进行热解提质,将残留物进行镜质体反射率与挥发分等分析测试,并与自然变质煤化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自然变质煤化和热解提质都显示随着镜质体平均最大反射率升高,挥发分产率成比例降低,但却有各自的斜率,热解提质线性方程的斜率比自然煤化的斜率大42%,表明热解提质时,镜质体反射率随挥发分产率降低而升高得更快;由于斜率不同,自然变质煤化和热解提质两条直线相交于镜质体最大反射率R;=1.3%、挥发分产率V;=25%左右的点;成煤时间、成煤物质、成煤环境,特别是温度-压力-水分这三者的耦合联系的不同,造成了自然变质煤与热解提质煤的煤岩组成和其相应的特性差异。分析认为,仅仅考虑镜质体最大反射率就决定如何用提质煤替代自然变质煤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提质煤的其他特性进行详细研究以提高其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焰煤 热解提质 自然变质煤 镜质体反射率 挥发分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榆神矿区富油煤深成变质的古地质温度计算方法初探
20
作者 张学梅 李东 +1 位作者 马青华 郝静远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23年第6期63-69,共7页
根据陕北榆神矿区2-2号、3-1号、5-2号煤层的地质概况(位置、镜质体反射率和平均镜质体反射率),利用吴氏煤变质热动力学方程计算古地质温度为54.2~79.4℃,并将各煤层的古地质时间、镜质组反射率和古地质温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图加以... 根据陕北榆神矿区2-2号、3-1号、5-2号煤层的地质概况(位置、镜质体反射率和平均镜质体反射率),利用吴氏煤变质热动力学方程计算古地质温度为54.2~79.4℃,并将各煤层的古地质时间、镜质组反射率和古地质温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图加以显示。对于榆神矿区的富油煤层,要升高0.02%镜质组反射率,古地质温度只需要升高3℃;而古地质时间则需要延长大约5000万a。根据煤层的最大埋深,用地表恒温15℃、鄂尔多斯盆地现地温梯度2.88℃/100 m计算得出现埋深温度仅为32.5~35.6℃,还达不到褐煤变质的临界温度。利用以正常地温为热源的煤生成镜质组反射率梯度一般低于0.06%/100 m的结论,计算得古温度梯度为8.27~8.59℃/100 m,因此重新计算的埋深温度已经升至在67.1~74.1℃。采用吴氏煤变质热动力学方程计算出最大古地质温度和平均镜质组反射率的条件下的有效受热时间6800~9600万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煤 吴氏煤变质热动力学方程 古地质温度 深成变质 古温度梯度 埋深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