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SMA杆-摩擦阻尼器的钢结构仿古建筑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1
作者 戚亮杰 曹懿 +2 位作者 袁振 薛建阳 刘孟达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7-217,共11页
为增强钢结构仿古建筑的震后快速修复能力,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仿古建筑形制特点的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杆-摩擦阻尼器串联装置,通过对附加和不附加该串联装置的钢结构仿古建筑梁柱节点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比分析... 为增强钢结构仿古建筑的震后快速修复能力,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仿古建筑形制特点的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杆-摩擦阻尼器串联装置,通过对附加和不附加该串联装置的钢结构仿古建筑梁柱节点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比分析了两种节点的破坏特征、荷载-位移曲线、刚度、滞回耗能与复位能力等。结果表明,当位移角不超过1.8%时,仅SMA杆被拉伸,随着加载位移继续增大,摩擦阻尼器和SMA杆共同作用。附加SMA杆-摩擦阻尼器串联装置可有效提升钢结构仿古建筑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极限承载力和累计耗能量相应提高了151.0%、86.0%,残余位移减小了27.0%,试件的损伤和变形主要发生在梁柱节点角钢处。建立了带SMA杆-摩擦阻尼器串联装置的钢结构仿古建筑梁柱节点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节点的极限承载力随着摩擦阻尼器起滑力的增大而增加,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而降低,而SMA杆预紧力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结构仿古建筑 梁柱节点 摩擦阻尼器 形状记忆合金(SMA)杆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动-地震耦合作用下地裂缝场地地铁车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研究
2
作者 熊仲明 李润鹏 +2 位作者 熊俊龙 陈轩 陈帜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74-87,共14页
地裂缝场地上、下盘土体的错动和地震作用严重威胁所处场地工程结构的安全。为准确评价高烈度地区地裂缝场地地下结构的性能状态,以处于西安f4地裂缝地铁车站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数值分析模型... 地裂缝场地上、下盘土体的错动和地震作用严重威胁所处场地工程结构的安全。为准确评价高烈度地区地裂缝场地地下结构的性能状态,以处于西安f4地裂缝地铁车站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数值分析模型。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法(IDA),开展了地裂缝上、下盘土体发生错动后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建立了不同工况输入下结构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和结构地震易损性曲线,得到了结构在地裂缝错动-地震耦合作用下不同破坏状态的超越概率,定量给出了结构在不同性能水准下的失效概率。研究结果表明:地面峰值加速度(PGA)能更好地适用于地裂缝场地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预测和抗震性能评估。当地裂缝场地上、下盘土体错动量超过50mm时,车站结构底部形成的脱空区域加剧了车站结构的地震响应,导致结构更容易发生破坏甚至倒塌;在完整场地和地裂缝场地无错动工况下,车站结构能够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该研究结果可为地裂缝场地地下结构抗震设计和灾害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地铁车站 错动-地震耦合作用 易损性分析 抗震性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木结构古建筑底层数据标准化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茹 张小峰 +2 位作者 胡又文 吕明倩 王垚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6-216,共11页
现有IFC标准体系中,存在无法表达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形制、结构、属性、艺术等特性的问题.基于UML,构建了斗栱、榫卯等古建筑结构的语义关系图,根据IFC四层架构体系,采用实体扩展和属性集扩展的方式,分层扩展了相应的构件实体、关系实... 现有IFC标准体系中,存在无法表达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形制、结构、属性、艺术等特性的问题.基于UML,构建了斗栱、榫卯等古建筑结构的语义关系图,根据IFC四层架构体系,采用实体扩展和属性集扩展的方式,分层扩展了相应的构件实体、关系实体和属性集等,并以EXPRESS语言对扩展内容进行描述.通过使用IfcOpenShell工具包解析、VScode编辑的模型文件;并以Solibri和Blender为验证平台,检验IFC文件的可视化、可读性和实体与属性集信息的内容.根据验证结果,文中提出的古建筑领域的扩展符合IFC的扩展体系方法,对实现古建筑的结构和艺术等特性在信息模型中的交互和共享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古建筑工程勘察、修缮和运维的信息化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结构古建筑 信息化 工业基础类 语义 标准化 EXPR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结构古建筑中斗栱与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43
4
作者 高大峰 赵鸿铁 薛建阳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8-64,共7页
在地震作用下,由于榫、卯之间相互挤压,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其转动变形刚度退化,凸显出其“柔性”连接特征,使整个结构的抗侧移刚度降低,从而有效地减轻了地震对结构的破坏作用。基于试验滞回曲线,分别建立了相应的节点力矩-转... 在地震作用下,由于榫、卯之间相互挤压,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其转动变形刚度退化,凸显出其“柔性”连接特征,使整个结构的抗侧移刚度降低,从而有效地减轻了地震对结构的破坏作用。基于试验滞回曲线,分别建立了相应的节点力矩-转角位移和水平力-位移的恢复力模型,引入了量化其耗能减振能力的“滞回耗能因子”,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计算公式,对榫卯节点和斗栱模型的耗能因子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斗栱结构的滞回耗能因子高于榫卯节点的1-2个数量级,因而从理论上证明了铺作(即斗栱)层应是木结构古建筑的主要减振与隔震作用结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斗栱 榫卯节点 滞回耗能因子NL 隔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清真寺木牌楼结构特性与抗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高大峰 丁新建 曹鹏男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8-114,共7页
研究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特性对保护和维修古建筑遗产具有重大意义。文中以西安清真寺木牌楼为研究对象,用弹簧单元模拟榫卯连接的半刚接特性,对其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通过对榫卯连接的非线性接触分析得到了其各方向刚度值;在竖向荷载... 研究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特性对保护和维修古建筑遗产具有重大意义。文中以西安清真寺木牌楼为研究对象,用弹簧单元模拟榫卯连接的半刚接特性,对其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通过对榫卯连接的非线性接触分析得到了其各方向刚度值;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实际内力远小于其强度设计值,其安全裕度在60%以上;给出了结构的运动微分方程,结构模态分析得出木牌楼前6阶频率及其振型;通过谱分析与时程分析,结果表明木结构古建筑的偏柔特性,并具有较好的减震耗能特性以及榫卯连接"遇强则强"的智能减震特点。分析及计算结果为木结构古建筑的维修和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结构古建筑 榫卯连接 接触分析 地震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HPC免拆模板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参数分析及承载力计算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朋 尤学辉 +3 位作者 史庆轩 陶毅 戎翀 黄杰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0,共10页
为研究UHPC免拆模板钢筋混凝土柱在不同参数影响下的抗震性能,基于ABAQUS软件中混凝土塑性损伤(CDP)模型,考虑模板与后浇混凝土的界面接触滑移建立了数值分析模型;讨论了轴压比、普通混凝土强度、配筋率和模板厚度等参数对UHPC免拆模板... 为研究UHPC免拆模板钢筋混凝土柱在不同参数影响下的抗震性能,基于ABAQUS软件中混凝土塑性损伤(CDP)模型,考虑模板与后浇混凝土的界面接触滑移建立了数值分析模型;讨论了轴压比、普通混凝土强度、配筋率和模板厚度等参数对UHPC免拆模板-RC柱承载力和延性的影响;基于平截面假定,给出了UHPC免拆模板-RC柱的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试件的承载力、骨架曲线和混凝土损伤情况;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试件的承载力和延性均先增大后减小,轴压比为0.7时承载力和延性均最高;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试件的承载力逐渐增大,但增长幅度却逐渐降低;提高配筋率可以提高试件的承载力,但对延性影响不大;模板的厚度对试件的承载力和延性影响显著,当模板厚度从10 mm增加到25 mm时,试件的承载力提高了24.1%,但其延性降低了43.8%,在保证试件拥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下,建议UHPC模板厚度选择15~20 mm;基于平截面假定得到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可以很好地预测试件的承载能力,计算值与模拟值(试验值)的比值均值为0.97,标准差为0.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HPC免拆模板 钢筋混凝土柱 抗震性能 数值模拟 承载力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构件性能的S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研究
7
作者 王秋维 梁林 +1 位作者 王璐 续强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61,共11页
针对位移抗震性能设计的不足,现行规范采用构件损伤程度补充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但对于型钢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SRC)框架结构,其在各性能水平下的损伤构件比例未有明确规定。在此背景下,提出了SRC框架的构件性能状态与结... 针对位移抗震性能设计的不足,现行规范采用构件损伤程度补充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但对于型钢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SRC)框架结构,其在各性能水平下的损伤构件比例未有明确规定。在此背景下,提出了SRC框架的构件性能状态与结构性能水准的对应关系,建立了基于构件性能的S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对不同高度和抗震设防烈度的SRC框架结构模型进行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明确了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和构件损伤分布,通过统计多条地震波下结构不同极限状态的构件破坏比例,建立用于体型规则SRC框架结构抗震评估的构件性能指标,并进一步采用地震易损性分析对结构抗震性能进行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SRC) 框架结构 基于构件性能 增量动力分析(IDA) 抗震性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性能的含可更换耗能梁段高强钢框筒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8
作者 连鸣 周玉浩 李浩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3,共9页
含可更换耗能梁段的高强钢框筒结构(HSS-SFT-RSL)结合了耗能梁段耗能强、钢框筒抗侧刚度大、高强钢承载力高等优点,是一种抗震性能优良的结构体系.传统设计方法需要进行复杂的迭代和计算才能使结构达到预期性能目标,且无法较为准确地控... 含可更换耗能梁段的高强钢框筒结构(HSS-SFT-RSL)结合了耗能梁段耗能强、钢框筒抗侧刚度大、高强钢承载力高等优点,是一种抗震性能优良的结构体系.传统设计方法需要进行复杂的迭代和计算才能使结构达到预期性能目标,且无法较为准确地控制结构的塑性发展顺序和破坏模式,本文采用课题组提出的基于性能的塑性设计方法(PBPD)各设计一个30层HSS-SFT-RSL算例和含可更换剪切型耗能梁段的普通钢框筒结构(CS-SFT-RSL)算例,通过静力和动力弹塑性分析对比两算例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采用PBPD法设计的两算例具有相似的顶点侧移角和破坏模式,HSS-SFT-RSL算例抗侧刚度略低,但极限承载力更高;在罕遇水准地震下,两算例各层耗能梁段均能参与耗能,层间侧移角沿结构高度分布均匀,避免了薄弱层,残余层间变形较小,有利于耗能梁段更换和结构震后功能的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框筒 耗能梁段 高强钢 破坏模式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层间侧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MATEL-ISM-ANP结合的古建筑木构架健康状态评估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茹 王垚 +1 位作者 王忠杰 姚彦彤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62,共13页
在古建筑木构架健康状态评估的研究中,诸多影响因素相互依赖,互成因果,各类残损间存在耦合作用,不仅加剧了古建筑损伤的恶化,同时也对健康评估体系的系统性与准确性构成了挑战。基于此,提取古建筑木构架健康状态的核心影响因素,运用决... 在古建筑木构架健康状态评估的研究中,诸多影响因素相互依赖,互成因果,各类残损间存在耦合作用,不仅加剧了古建筑损伤的恶化,同时也对健康评估体系的系统性与准确性构成了挑战。基于此,提取古建筑木构架健康状态的核心影响因素,运用决策实验室分析法(DEMATEL)、解释结构模型(ISM)结合网络分析法(ANP)构建古建筑木构架健康状态评估体系。首先,通过DEMATEL-ISM计算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与耦合效应,建立古建筑木构架健康状态评估指标递阶结构模型;其次,通过ANP法计算评估指标权重,得到考虑指标相互影响作用下的综合评估结果;最后,通过BIM二次开发技术,在建筑信息模型平台中完成了古建筑木构架健康状态评估模块的开发,丰富了古建筑运维保护的数字化手段。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古建筑健康状态评估的综合性和科学性,为古建筑预防性保护决策与数字化健康档案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木构架 健康状态评估 DEMATEL-ISM 网络分析法 BIM二次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民居木结构柱-插梁透榫插销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哲瑞 刘龙杰 +3 位作者 薛建阳 五十田博 北守顕久 薛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0-740,共11页
以传统民居柱-插梁透榫插销榫卯节点为研究对象,结合节点拟静力试验和透榫插销单元剪切试验,分析节点刚度、承载能力、耗能、转动中心的非对称性及其形成机制,讨论不同加载模式对透榫插销单元抗剪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推导节点转动刚度和... 以传统民居柱-插梁透榫插销榫卯节点为研究对象,结合节点拟静力试验和透榫插销单元剪切试验,分析节点刚度、承载能力、耗能、转动中心的非对称性及其形成机制,讨论不同加载模式对透榫插销单元抗剪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推导节点转动刚度和内应力屈服次序.结果表明:透榫插销节点正、负向转动屈服模式分别为插销连接处剪切屈服和榫头上下表面横纹嵌压屈服,对应转动初始刚度和屈服弯矩差异达3倍以上,主要受梁端对柱挤压和木销拉结作用影响;节点屈服后,木销连接处残余变形导致节点拉向转动时拔榫难以复位,梁端与柱表面脱离,仅通过榫头上下表面挤压摩擦产生抵抗弯矩;拉向、拉压循环加载模式下,透榫插销单元失效模式为插销处剪切和弯曲断裂;初始剪切刚度和屈服荷载均高于单调加载,但极限位移仅为单调加载的56%和78%,因插销连接失效对应整体节点极限转角为0.08~0.11 rad.通过分别推导榫头-卯口挤压内力和梁端-柱拉、压内力形成的弯矩,叠加获得节点弯矩-转角关系与试验值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结构 榫卯节点 抗震性能 拟静力试验 木销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环境下复合材料薄柱壳结构的双稳态特性
11
作者 吴耀鹏 杨泉 刘莹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9-148,共10页
双稳态复合材料结构是一种新型可展开结构,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然而在复杂工作环境中,其材料性能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结构的双稳态特性。结合理论研究和数值研究,建立含热膨胀系数和湿膨胀系数的复合材料薄柱壳结构理论模型,推导复... 双稳态复合材料结构是一种新型可展开结构,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然而在复杂工作环境中,其材料性能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结构的双稳态特性。结合理论研究和数值研究,建立含热膨胀系数和湿膨胀系数的复合材料薄柱壳结构理论模型,推导复杂环境下薄柱壳应变能的解析表达式。基于最小势能原理,建立了温度和湿度影响的双稳态理论模型,研究预测环境参数对T700/Epoxy、T300/5028 Graphite-Epoxy和AS7/M21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柱壳第2稳态应变能、主曲率和扭曲率的影响。采用ABAQUS软件建立柱壳结构的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柱壳的双稳态变形过程,得到不同温湿环境下第2稳态应变能、主曲率和扭曲率变化,并将数值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T700/Epoxy、AS7/M21在20~120℃以及0.0~1.0%湿度范围内,最大应变能分别最多减少32.7%和9.1%,T300/5028 Graphite-Epoxy柱壳的应变能最大增量为914.6%,T700/Epoxy与T300/5028 Graphite-Epoxy的主曲率对温度敏感性强,最大增量约为17%和14%,而AS7/M21变化不超过5%。在抗扭性能上,T700/Epoxy与T300/5028 Graphite-Epoxy在高温高湿下波动较大,AS7/M21则保持良好稳定性。结合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高温、高湿对复合材料结构的双稳态性能影响显著。通过定量分析不同温湿条件下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可为双稳态结构的材料选择及应用环境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提升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稳态 复合材料 柱壳结构 复杂环境 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双槽钢腹板螺栓连接可更换耗能梁段的钢框筒子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12
作者 王易安 连鸣 周玉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11,共11页
由于现有的钢框筒结构(SFTS)存在延性和耗能差的问题而导致该结构抗震性能不足,并且该结构还存在震后修复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带可更换耗能梁段的钢框筒结构(SFTS-SL),耗能梁段采用双槽钢腹板螺栓连接的形式.在SFTS-SL中,双槽钢截面可更... 由于现有的钢框筒结构(SFTS)存在延性和耗能差的问题而导致该结构抗震性能不足,并且该结构还存在震后修复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带可更换耗能梁段的钢框筒结构(SFTS-SL),耗能梁段采用双槽钢腹板螺栓连接的形式.在SFTS-SL中,双槽钢截面可更换耗能梁段布置于裙梁的跨中,在地震作用下以通过耗能梁段的剪切变形耗散地震能量.本文设计了SFTS和SFTS-SL结构算例,并从中选取了三个子结构建立了有限元模型,通过非线性数值分析研究其抗震性能.结果显示,与SFTS相比,SFTS-SL在弹性抗侧刚度方面表现相似,但具有更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SFTS-SL极限承载力略低于SFTS;SFTS-SL能够将塑性变形集中于可更换的耗能梁段,而其余构件基本处于弹性状态,有利于震后结构功能的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框筒 可更换耗能梁段 子结构 抗震性能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断裂损伤的足尺透榫节点抗震性能试验及恢复力模型研究
13
作者 白福玉 董飞 +3 位作者 隋䶮 薛建阳 胡成明 吴晨伟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4,共13页
为研究断裂损伤对古建筑木结构透榫节点抗震性能及恢复力模型的影响,对3个足尺铁杉透榫节点模型进行拟静力试验,通过声发射测试确定节点临界荷载和临界能量释放率,分析节点断裂损伤模式、滞回性能,提出考虑断裂损伤效应的节点恢复力模... 为研究断裂损伤对古建筑木结构透榫节点抗震性能及恢复力模型的影响,对3个足尺铁杉透榫节点模型进行拟静力试验,通过声发射测试确定节点临界荷载和临界能量释放率,分析节点断裂损伤模式、滞回性能,提出考虑断裂损伤效应的节点恢复力模型。结果表明:往复荷载下透榫节点破坏为变截面与榫颈局部断裂,变截面局部为RL、LT及RT型断裂,榫颈局部为LT与RT型断裂。负向加载松动程度对节点能量释放率影响较大,负向最大能量释放率相差217.48kN/mm。拔榫量随松动程度增加而降低,正向加载拔榫量最多降低33.72%,负向加载拔榫量最多降低35.53%。变截面裂纹贯通前,随着节点松动增加,正负向加载初始滑移增大,弹性刚度减小,屈服刚度变化不大;榫颈截面开裂后,随着节点松动增加,正向加载刚度减小,负向加载刚度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木结构 足尺透榫节点 声发射 断裂损伤 抗震性能 恢复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点输入下550 kV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抗震性能研究
14
作者 张拓 李彬彬 +3 位作者 王社良 徐卫锋 刘博 杨玟 《高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4-244,共11页
为研究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地震响应规律,对某550 kV GIL管道单元进行了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及有限元分析,并基于试验验证的GIL管道单元模型建立了全站域下的部分GIL有限元模型,研究其在多点输入下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 为研究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地震响应规律,对某550 kV GIL管道单元进行了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及有限元分析,并基于试验验证的GIL管道单元模型建立了全站域下的部分GIL有限元模型,研究其在多点输入下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及有限元分析下三支柱绝缘子的安全系数均最小,为GIL的薄弱部位;GIL管道单元有限元分析结果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模态分析、加速度响应峰值、VonMise应力的最大误差分别为8.5%、8%、12%,表明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及参数设置较为合理;YZ二维多点输入下GIL关键部位的应力响应均大于一致输入,且位移峰值响应比一致输入时增加了31%,因此,在GIL抗震设计中应考虑多点输入的影响;三维多点输入下(150 m/s)GIL关键部位的地震响应相比YZ二维多点输入最大仅增加了6.4%,增加幅度较小,因此在工程设计时,仅考虑二维多点输入能满足工程计算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绝缘封闭金属输电线路(GIL) 振动台试验 多点输入 行波效应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构件尺寸下共享铁塔空间子结构承载性能试验研究
15
作者 张越 钟炜辉 郑玉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6-493,共8页
共享铁塔是指在输电铁塔上加装通信平台,从而实现电力和通信的资源共享.通信基站加挂的高度不同,连接件可能需要和不同截面尺寸的电塔主材相连接,为分析不同主/斜材尺寸及重力与侧向荷载联合作用对挂载后电塔整体承载性能、破坏模式以... 共享铁塔是指在输电铁塔上加装通信平台,从而实现电力和通信的资源共享.通信基站加挂的高度不同,连接件可能需要和不同截面尺寸的电塔主材相连接,为分析不同主/斜材尺寸及重力与侧向荷载联合作用对挂载后电塔整体承载性能、破坏模式以及抗力分配规律的影响,在输电塔中选取空间子结构,以挂载工况和主/斜材截面尺寸为参数设计制作了三个试件并开展了单调拟静力试验.结果表明:主材尺寸对子结构的承载力变化有显著影响;挂载后,构件尺寸较大的试件承载力降幅仅为0.93%,可以忽略不计,而构件尺寸较小的试件承载力降幅达到了73.4%;各试件的破坏模式均为失稳破坏,但其失稳形式不同,无挂载试件的破坏模式为弯扭失稳,而带挂载试件为弯曲失稳.相较于无挂载试件,带挂载试件斜材与辅材分担的内力显著增加.可通过增大挂载节间斜材与辅材的尺寸以增强共享铁塔的整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子结构 构件尺寸 单调拟静力试验 承载性能 失稳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锈蚀L形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16
作者 阮升 郑山锁 +2 位作者 张欣 李浩冲 罗雨欣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78-1888,共11页
为研究不同钢筋锈蚀程度与轴压比对锈蚀L形钢筋混凝土(RC)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干湿循环-外加电流加速锈蚀方法,对5榀剪跨比为2.5的L形RC剪力墙试件进行加速锈蚀试验,随后进行拟静力加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锈蚀程度的增大,试... 为研究不同钢筋锈蚀程度与轴压比对锈蚀L形钢筋混凝土(RC)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干湿循环-外加电流加速锈蚀方法,对5榀剪跨比为2.5的L形RC剪力墙试件进行加速锈蚀试验,随后进行拟静力加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锈蚀程度的增大,试件承载力逐渐降低,正向(翼缘受拉)承载力降幅大于负向(翼缘受压),试件变形能力、耗能能力发生不同程度的劣化,刚度退化不断加剧,正向峰值点剪切变形占比增大;当锈蚀程度相同时,随着轴压比的增大,锈蚀试件正向破坏向小偏心受压破坏发展,正向承载力先增大后减小,负向承载力逐渐增大,且负向承载力增幅更大,试件变形能力逐渐减小,正向变形能力减小幅度更大,试件耗能能力、剪切变形及其占比均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钢筋锈蚀 干湿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结构抗浮设计研究进展
17
作者 王胜利 董淑卿 +3 位作者 黄瑜 宋枳含 吴桐 郑山锁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4-161,176,共9页
为优化地下结构抗浮性能、提升工程应用价值,在综述国内外地下结构抗浮性能的理论与试验方法基础上,梳理水浮力计算方法、地下结构浮力模型试验、地下结构抗浮措施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当前地下结构抗浮性能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科学难题... 为优化地下结构抗浮性能、提升工程应用价值,在综述国内外地下结构抗浮性能的理论与试验方法基础上,梳理水浮力计算方法、地下结构浮力模型试验、地下结构抗浮措施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当前地下结构抗浮性能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结果表明:抗浮力与抗浮设防水位、土层条件、渗流因素有关,尤其要重视竖向渗流的影响;砂性土体中地下结构浮力数值较明确,而黏性土体中地下结构的浮力计算有争议,相关文献建议数值折减,但折减系数尚无统一结论;地下结构抗浮措施分为主动抗浮式和被动抗浮式,主动抗浮措施适用性更广,在工程建设中,需要结合结构物特点、地质条件与经济性分析,选择最佳处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浮力计算 抗浮设防水位 浮力折减系数 浮力模型试验 抗浮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锈蚀影响的典型钢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18
作者 穆长俊 郑山锁 +3 位作者 田忠祥 李永明 杨松 王天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8-709,共12页
基于钢材力学性能随失重率的退化模型,结合国际标准化的腐蚀环境分类,构建了在役典型钢框架结构的材料时变本构模型,基于ABAQUS有限元平台建立了不同龄期、不同层数的典型钢框架结构多尺度有限元模型,选定PGA和θmax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 基于钢材力学性能随失重率的退化模型,结合国际标准化的腐蚀环境分类,构建了在役典型钢框架结构的材料时变本构模型,基于ABAQUS有限元平台建立了不同龄期、不同层数的典型钢框架结构多尺度有限元模型,选定PGA和θmax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和结构损伤指标,通过对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进行IDA分析得到了典型结构的地震概率需求模型,并建立了典型结构各损伤状态的量化限值,从而获得各龄期、各层数典型结构的易损性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典型钢框架结构的抗震能力随着服役龄期的增加而逐渐劣化;不同层数典型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样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锈蚀 多龄期 时变本构模型 IDA分析 地震易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可更换低屈服点耗能梁段-端板连接的钢框筒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张浩 连鸣 +1 位作者 苏明周 程倩倩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8-42,共15页
为研究带可更换低屈服点耗能梁段-端板连接的钢框筒结构(SFTS-RSLs)抗震性能和震后可更换能力,以耗能梁段长度和楼板组合效应为研究变量,设计3个2/3缩尺的单层单跨SFTS-RSLs子结构平面试件。框筒柱和裙梁采用Q460高强钢,耗能梁段采用低... 为研究带可更换低屈服点耗能梁段-端板连接的钢框筒结构(SFTS-RSLs)抗震性能和震后可更换能力,以耗能梁段长度和楼板组合效应为研究变量,设计3个2/3缩尺的单层单跨SFTS-RSLs子结构平面试件。框筒柱和裙梁采用Q460高强钢,耗能梁段采用低屈服点钢LYP225。通过水平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对结构的破坏模式、刚度、承载力、耗能能力、延性、可更换能力以及耗能梁段塑性转角与超强系数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试件滞回曲线饱满,延性高,具有稳定、良好的耗能能力和塑性变形能力;耗能梁段的破坏模式主要为翼缘严重屈曲且翼缘-端板焊缝撕裂或腹板撕裂;耗能梁段超强系数均值约为1.95,极限塑性转角超过0.18rad,远大于AISC 341-16规定的塑性转角限值0.08rad;楼板组合效应对结构承载力、耗能能力、延性、可更换能力、耗能梁段塑性转角和超强系数影响不大,对结构的弹性刚度影响显著;减小耗能梁段长度能够提高结构承载力、抗侧刚度、耗能梁段塑性转角和超强系数,但会降低结构的耗能能力和延性;加载过程中,结构的塑性变形与损伤集中在耗能梁段,框筒柱和裙梁处于弹性状态,有利于结构震后修复与正常使用功能的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框筒 高强钢 剪切型耗能梁段 低屈服点钢 低周往复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抗震性能评估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秋维 史庆轩 +1 位作者 侯炜 田园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4-40,共7页
增量动力分析(IDA)是进行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IDA方法的原理和特点,提出用其评估型钢混凝土(SRC)结构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变形和延性能力的具体步骤,并将结构不同性能水平极限状态和IDA曲线的斜率联系起来,结合现有... 增量动力分析(IDA)是进行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IDA方法的原理和特点,提出用其评估型钢混凝土(SRC)结构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变形和延性能力的具体步骤,并将结构不同性能水平极限状态和IDA曲线的斜率联系起来,结合现有试验确定各性能水准对应的曲线斜率下降幅值。在所提混凝土和钢材本构模型的基础上,采用IDA方法对一规则SRC框架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构在各性能水平的层间位移角和延性分布情况,单条和多条地震记录的IDA曲线表明,SRC框架在多条地震记录下均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框架 增量动力分析 曲线斜率 抗震性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