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氧化强化混凝处理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不同掺混比水源水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梦冉 黄廷林 +2 位作者 李凯 黄道军 薛睿康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6-110,共5页
引汉济渭工程通水后,黑河原水与汉江原水将共同作为西安市饮用水水源,且水厂进水中两种原水掺混比例会随引水工程运行调度而改变。本文重点考察了两种原水不同掺混比例下预氧化强化混凝工艺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在两处水源以10:0、... 引汉济渭工程通水后,黑河原水与汉江原水将共同作为西安市饮用水水源,且水厂进水中两种原水掺混比例会随引水工程运行调度而改变。本文重点考察了两种原水不同掺混比例下预氧化强化混凝工艺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在两处水源以10:0、8:2、2:8、0:10比例掺混条件下,探明了高锰酸钾、高铁酸钾和二氧化氯预氧化强化混凝去除水中有机物的最佳浓度。结果表明,高铁酸钾预氧化-混凝效果最好,四种掺混比下高铁酸钾最佳投药量分别为0.8、0.8、1.0、1.0 mg/L。同等掺混比例和最佳投药量下,高铁酸钾对DOC去除率比高锰酸钾高了16.3%、4.0%、24.9%、29.5%;比二氧化氯高了4.4%、6.2%、6.3%、7.1%。同时,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发现,高铁酸钾预氧化-混凝对溶解性有机物中类蛋白物质组分的去除率最高。本研究能够为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自来水厂生产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汉济渭 原水掺混 有机物 预氧化 三维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环境下硫酸盐还原与氨氧化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袁林江 李梦博 +3 位作者 冷钢 钟冰冰 夏大朋 王景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7-214,共8页
2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厌氧环境下氨态氮和硫酸盐的同步转化现象,并提出了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SRAO)脱氮说。该途径可以在厌氧条件下以废水中固有的硫酸盐为电子受体将氨态氮氧化为氮气,无需额外添加有机物,也不产生二次污染。该文通过对... 2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厌氧环境下氨态氮和硫酸盐的同步转化现象,并提出了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SRAO)脱氮说。该途径可以在厌氧条件下以废水中固有的硫酸盐为电子受体将氨态氮氧化为氮气,无需额外添加有机物,也不产生二次污染。该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研究理解,从SRAO研究历程、影响因素及氮硫可能的转化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总结,理清了SRAO脱氮的发生需要适宜的基质浓度及环境条件,由于反应器内微生物菌群复杂,SRAO菌与SRB、HDB和SAD菌等共存,构成了SRAO现象是反应器内复杂的多反应协同作用的结果。首先,该过程既可以在进水有有机物的条件下启动,也可以在进水没有有机物的条件下启动;启动方式可根据进水中所加入氨态氮的电子受体分为三类:硫酸盐逐步替代亚硝态氮,同时加入亚硝态氮和硫酸盐,仅加入硫酸盐;Anammoxoglobus sulfate和Bacillus benzoevorans为已明确的SRAO功能菌。其次,反应器的类型、种泥来源、进水氮硫比、有机物等因素会对基质转化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氨态氮被氧化是否是硫酸盐作用可采用排除法来确定,氨态氮的氧化产物随氮硫摩尔比的变化而变化。虽然SRAO和厌氧产甲烷都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的,但是在厌氧产甲烷系统中没有发现SRAO现象,主要是首次发现SRAO现象的反应器内多种菌群相互协同代谢但产甲烷菌不占主导地位。目前关于SRAO研究还主要处于实验室规模,之后的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缩短启动时间,提高基质的去除效率;(2)探究氨态氮与硫酸盐的转化途径及关键影响因素特征;(3)相关功能菌的鉴别。本文旨在为今后的理论研究提供综合信息并促进其在实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脱氮 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 硫酸盐还原 协同作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水环境中噬菌体MS2的存活和团聚特性及理化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崇淼 赵倩 王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434-3442,共9页
为探究病毒在厌氧水环境中的存活特性,以噬菌体MS2为模式病毒,采用双层平板法进行噬菌体MS2的定量检测,研究温度、pH值、悬浮颗粒物、乙酸等理化条件对噬菌体MS2的影响,分析其衰减动力学特征,并通过测定Zeta电位和噬菌斑直径考察噬菌体... 为探究病毒在厌氧水环境中的存活特性,以噬菌体MS2为模式病毒,采用双层平板法进行噬菌体MS2的定量检测,研究温度、pH值、悬浮颗粒物、乙酸等理化条件对噬菌体MS2的影响,分析其衰减动力学特征,并通过测定Zeta电位和噬菌斑直径考察噬菌体颗粒在不同条件下的聚集状况.结果表明,在厌氧水环境中,噬菌体MS2的衰减符合一阶指数衰减模型.在众多研究因素中,温度是影响噬菌体MS2存活的最主要因素.噬菌体MS2在4,17,25和35℃时的T_(90)分别为20.36,6.14,5.15和0.46d.35℃条件下12h后噬菌体失活率高达2.441g,而4℃条件下7d后噬菌体失活率仅有0.781g.增加乙酸浓度能明显提高噬菌体MS2的衰减速率.低pH值和悬浮颗粒物条件会促进噬菌体的团聚,使噬菌体颗粒Zeta电位降低,水力学直径增大,但悬浮颗粒物浓度过高会影响颗粒间的静电作用.噬菌体的团聚也增加了噬菌斑的直径,pH=6和20mg/L的悬浮颗粒物条件下,直径1.0mm以上的大噬菌斑数量占比分别达到了45.61%和57.74%.明确厌氧水环境中各种理化因素对噬菌体MS2的影响,可为水环境病毒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水环境 噬菌体MS2 理化因素 存活 团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凝剂对锰氧化物滤料负载效率及除氨性能研究
4
作者 薛孟琛 熊子康 +1 位作者 程亚 黄廷林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7-94,共8页
为强化地下水处理中催化氧化除氨锰氧化物滤料表面膜负载强度,在小试和中试实验条件下,将筛选出的胶凝剂与空白组锰氧化物滤料应用于循环-直排过滤柱系统,考察不同胶凝剂对锰氧化物负载效率及不同条件下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添加... 为强化地下水处理中催化氧化除氨锰氧化物滤料表面膜负载强度,在小试和中试实验条件下,将筛选出的胶凝剂与空白组锰氧化物滤料应用于循环-直排过滤柱系统,考察不同胶凝剂对锰氧化物负载效率及不同条件下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添加胶凝剂的两根滤柱在初期除氨效果较好。后期非循环系统运行时,在不同滤速和不同初始氨浓度条件下,胶水粉和PAM滤柱相比空白滤柱除氨能力较强,在锰离子存在条件下,空白、胶水粉和PAM滤柱滤层前20 cm的氨去除率分别为51.9%、70.10%和63.55%,在不同反冲洗条件下,胶水粉和PAM滤柱相比空白滤柱不易受到反冲洗的影响,除氨能力较稳定。观察三根滤柱成熟氧化膜氨去除的变化情况,发现胶凝剂不会对滤柱除氨能力产生较大影响。对比不同时期的滤料的膜负载量和膜负载强度,发现胶水粉滤柱的膜量高于其他两根滤柱,胶水粉和PAM滤柱的膜负载强度相比空白滤柱较高。结合来看,推测添加胶凝剂的滤柱除氨效果较好是由于其有较高的膜负载强度和膜量,使滤柱更适应不同处理条件的变化,滤柱除氨性能保持在高效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凝剂 锰氧化物滤料 地下水 负载效率 除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离子浓度响应下的微细气泡强化混凝机制
5
作者 李春波 黄晓江 +3 位作者 李萍 赵子昂 张志强 卢金锁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0-1297,共8页
为进一步补充微细气泡共混凝工艺强化混凝效能机制及该工艺的工程应用潜力,本文探究了钙离子(Ca^(2+))浓度响应对微细气泡共混凝工艺强化去除腐殖酸(HA)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钙离子浓度响应下的微细气泡可以强化HA的去除效果,但不... 为进一步补充微细气泡共混凝工艺强化混凝效能机制及该工艺的工程应用潜力,本文探究了钙离子(Ca^(2+))浓度响应对微细气泡共混凝工艺强化去除腐殖酸(HA)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钙离子浓度响应下的微细气泡可以强化HA的去除效果,但不同循环时间下强化效果有所不同.当微细气泡循环时间恒定为1min时,混凝过程中微细气泡的参与可以通过强制聚合氯化铝(PACl)水解,提升溶液电位至等电点位以及促进HA与Ca^(2+)之间的络合作用来强化HA的去除效能,且HA的去除效能随着Ca^(2+)浓度升高而升高,最高可相较于没有微细气泡存在时的常规混凝工艺提升约42%.此外,随着微细气泡循环时间的延长,溶液Zeta电位逐渐提升,影响了HA的强化去除效能.上述研究结论为微细气泡强化混凝工艺应用于工程实践提供了数据支持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气泡 混凝效能 铝形态 络合作用 饮用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仪快速计量饮用水中微塑料数量
6
作者 步海鑫 邵森林 +2 位作者 李凯 文刚 黄廷林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07-3813,共7页
针对缺乏不需要视觉分类或预处理的快速监测技术问题,基于流式细胞仪开发可快速测定饮用水中微塑料数目的新方法.结果表明,选用尼罗红染料(NR),以甲醇作为的其溶剂、染料浓度选用10μg/mL、染色10min后,再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测定,可以... 针对缺乏不需要视觉分类或预处理的快速监测技术问题,基于流式细胞仪开发可快速测定饮用水中微塑料数目的新方法.结果表明,选用尼罗红染料(NR),以甲醇作为的其溶剂、染料浓度选用10μg/mL、染色10min后,再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测定,可以实现水中微塑料的定量分析,单个样品的测试时间可以缩短到14min以内.应用该方法测定了商品瓶装水和超滤膜进出水的微塑料,结果表明商品瓶装水中微塑料浓度在(0.46~1.52)×10^(5)个/L.新使用的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仅在过滤初期(第1d)存在较高的微塑料释放风险,在长期运行中微塑料的释放可以忽略,另外其对进水中微塑料可以实现99.99%的高效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定量分析 流式细胞仪 瓶装水 超滤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氯乙烯超滤膜对臭氧的耐受性研究:与聚偏氟乙烯膜的对比
7
作者 黄镇 李凯 +3 位作者 万琪琪 潘名宾 胡灵琦 文刚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0-1289,共10页
为探明高分子超滤膜对于臭氧的耐受机制,以聚氯乙烯(PVC)膜与聚偏氟乙烯(PVDF)膜为代表,通过模拟0.5年的0.1mg/L臭氧暴露的浸泡实验,系统评估臭氧对膜透水能力、污染物截留能力及机械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化学性质变化.结果显示,PVC膜在36... 为探明高分子超滤膜对于臭氧的耐受机制,以聚氯乙烯(PVC)膜与聚偏氟乙烯(PVDF)膜为代表,通过模拟0.5年的0.1mg/L臭氧暴露的浸泡实验,系统评估臭氧对膜透水能力、污染物截留能力及机械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化学性质变化.结果显示,PVC膜在36h臭氧作用下,透水率显著提升,最高达新膜的4倍以上,对腐殖酸(HA)的截留能力下降约27.6%,且透水与截留性能随暴露时间延长持续下降.PVDF膜初始阶段透水率提升更显著,老化36h后HA截留性能降低了40.2%左右,且性能在老化1h后就趋于稳定.臭氧老化导致两种膜的亲水性减弱,但PVC膜亲水性下降幅度较小,显示出其在保持亲水特性方面的相对优势.膜结构机理分析表明,臭氧主要通过氧化并导致亲水添加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流失而损伤膜性能,膜基质本身保持完整,SEM观察亦证实了这一点.老化后两膜的机械性能均有所下降,但PVDF膜展现出相对较高的机械强度.综合比较PVC、PVDF膜的抗臭氧能力,从截留、抗污染、亲水及机械性能综合考量,PVC在抗臭氧老化方面具有相对优势,PVDF次之,这些发现为高分子超滤膜在含臭氧水处理环境中的应用与优化提供了实验依据与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膜 聚氯乙烯(PVC) 聚偏氟乙烯(PVDF) 臭氧耐受性 膜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城区表层土壤碳储量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段保正 石辉 +3 位作者 魏小芳 李余 蒋子银 陈越浦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6期293-297,共5页
[目的]研究城市的土壤碳储量与分布特征,为进一步认识城市碳固定和碳循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西安市绕城高速内不同土地利用/功能区表层土壤样品230个(0—20cm),利用Vario ELⅢ元素分析仪进行有机碳分析。[结果]西安市城区表层... [目的]研究城市的土壤碳储量与分布特征,为进一步认识城市碳固定和碳循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西安市绕城高速内不同土地利用/功能区表层土壤样品230个(0—20cm),利用Vario ELⅢ元素分析仪进行有机碳分析。[结果]西安市城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在0.88~27.18g/kg之间,均值为5.59g/kg;碳密度0.22~7.11kg/m2,均值为1.41kg/m2;在西安市城区表层土壤总储碳量为6.32×105 t,平均每1km2的土壤碳储量为1.37×103 t。风景休闲区和交通区是城区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的区域,而工业区有机碳含量较低。在空间上,以中心城区形成一个南北带状分布的有机碳高值区。[结论]西安市城区的这种有机碳分布模式,与城市化前的土壤利用、城市绿地管理,食物与燃料的残余物、各种废水等大量生活垃圾进入土壤有关。交通道路的有机碳含量也受到汽车尾气排放的黑炭沉降影响。整体上,西安市城区有机碳显著低于国内其它城市的有机碳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壤 土壤表层碳含量 土壤表层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人为源一次PM_(2.5)排放清单及减排潜力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闫东杰 丁毅飞 +3 位作者 玉亚 黄学敏 苏航 冯云堂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13-820,共8页
颗粒物是影响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子.结合《西安统计年鉴2015》《2014年环境统计数据》和现场调查等确定了西安市各类PM_(2.5)排放源的活动水平数据,采用物料衡算法和排放因子法测算了西安市2014年大气中PM_(2.5)的年排放总量,... 颗粒物是影响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子.结合《西安统计年鉴2015》《2014年环境统计数据》和现场调查等确定了西安市各类PM_(2.5)排放源的活动水平数据,采用物料衡算法和排放因子法测算了西安市2014年大气中PM_(2.5)的年排放总量,并从行业和区域角度详细分析了PM_(2.5)的排放贡献率.在此基础上,以2014年为基准年,依据西安市地方政策和各行业最新排放标准,对PM_(2.5)的减排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014年西安市人为源一次PM_(2.5)排放总量为33 660. 1 t,其中,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移动源、生物质燃烧源、扬尘源和餐饮源的贡献率分别为27. 6%、23. 5%、6. 8%、10. 7%、31. 1%和0. 3%.道路扬尘、窑炉和发电为西安市PM_(2.5)的重点排放行业,其PM_(2.5)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21. 4%、20. 3%和11. 0%.各区县中,鄠邑区、灞桥区和未央区的PM_(2.5)排放量较高,其贡献率分别为15. 7%、13. 7%和12. 7%;新城区PM_(2.5)排放量最小,为297. 8 t/a. 2014年西安市PM_(2.5)平均排放强度为2. 07 t/km2,其中,碑林区排放强度(16. 80 t/km2)最大,高陵区(0. 48 t/km2)最小.按照《西安市2017年"铁腕治霾保卫蓝天"工作实施方案》等新政策的规定,预测在新的排放标准下西安市PM_(2.5)排放量将比2014年削减63. 7%.研究显示,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和生物质燃烧源有较大的减排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排放清单 减排潜力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峡谷型水源水库蓄水过程水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要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思汗 李元来 +3 位作者 刘茜 黄廷林 李楠 文刚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3-571,共9页
水源水库是城镇居民最主要的饮用水水源,新建水库选取引水水质一般较好,然而由于水库蓄水过程中水质受到降雨径流入库、水动力条件和分层结构变化的共同影响,库区水体水质仍可能呈恶化趋势.本研究重点探索水库蓄水过程中水质演变规律,... 水源水库是城镇居民最主要的饮用水水源,新建水库选取引水水质一般较好,然而由于水库蓄水过程中水质受到降雨径流入库、水动力条件和分层结构变化的共同影响,库区水体水质仍可能呈恶化趋势.本研究重点探索水库蓄水过程中水质演变规律,解析水源水库污染特征.以固定频率取样检测的方法,跟踪监测陕西省汉中市三河口水库蓄水过程上游河道及库区水质,分析上游来水水质、库区水体分层结构及水动力条件等要素的改变对水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21年6−7月三河口首次较大流量蓄水过程受来水温度影响,来流水体以底部潜流的形式进入库区,并在底部形成新的温度分层;双温跃层结构的形成导致在水体中部和底部各自形成厚度达15和10 m的厌氧水层.②9月初第二次特大流量径流入库彻底破坏水体热分层结构,水体在径流和气温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完全混合.③水源水库蓄水过程水质受入库径流与水体分层结构共同影响:6−8月水库入库径流量小且污染负荷低,库区氮磷及有机物浓度有较小波动,而热分层结构阻碍了污染物的垂向传递,温跃层水体总氮浓度和高锰酸盐指数在垂向上呈较大值,分别为1.78和6.0 mg/L;8月至9月初入库径流量大且污染负荷较高,全库区氮磷及有机污染物浓度升高明显,总氮浓度由1.07 mg/L升至1.56 mg/L,总磷浓度由0.021 mg/L升至0.029 mg/L,高锰酸盐指数平均值由5.18 mg/L升至6.18 mg/L.水库蓄水过程中,上游径流入库是影响主库区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过程 热分层 水质变化 污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硅藻水华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文刚 白愿楠 +2 位作者 王茹 曹瑞华 黄廷林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6-325,共10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硅藻水华爆发趋势加剧,并对水生态及供水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明确其形成原因并探索高效的防控技术至关重要.目前关于淡水硅藻水华已有较多研究成果,但缺少系统性整理.淡水硅藻水华爆发的关键因...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硅藻水华爆发趋势加剧,并对水生态及供水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明确其形成原因并探索高效的防控技术至关重要.目前关于淡水硅藻水华已有较多研究成果,但缺少系统性整理.淡水硅藻水华爆发的关键因素为温度、光照、营养盐和流速.在原位防控方面,生态调度和扬水曝气等物理技术较为成熟,低剂量的化学药剂处理效果不佳,而生物方法的实施会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联合使用混凝剂和助凝剂或氧化剂可以有效去除硅藻,但硅藻水华范围的扩大致使部分水厂未能及时调整工艺,影响制水效率.本文对硅藻水华的成因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与蓝藻水华进行比较,并展望后续研究热点,对确保饮用水安全和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水华 湖泊水库 水华成因 防控技术 蓝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气泡共混凝工艺下多因素交互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晓江 陈鲲宇 +3 位作者 张志强 李萍 李春波 卢金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7-754,共8页
为强化微纳米气泡共混凝工艺性能,本文以聚合氯化铝(PACl)、微纳米气泡进气量(Q_(g))以及溶液pH值为影响因素,以沉淀出水中腐殖酸(HA)去除效率和剩余Al^(3+)浓度为响应值,通过Box-Behnken设计(BBD)以及响应面法探究该工艺背景下各因素... 为强化微纳米气泡共混凝工艺性能,本文以聚合氯化铝(PACl)、微纳米气泡进气量(Q_(g))以及溶液pH值为影响因素,以沉淀出水中腐殖酸(HA)去除效率和剩余Al^(3+)浓度为响应值,通过Box-Behnken设计(BBD)以及响应面法探究该工艺背景下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PACl投加量、Q_(g)以及pH值均能够显著影响该工艺对HA的去除效率.但对于沉淀出水中Al^(3+)浓度而言,PACl投加量以及Q_(g)均不会造成显著影响,pH值为该响应值的显著影响因素.与常规混凝工艺相比,混凝过程中微纳米气泡的参与能够显著降低沉淀出水中剩余Al^(3+)浓度,提高混凝过程中PACl的利用效率.对HA去除效率及剩余Al^(3+)浓度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共混凝工艺更适用于处理pH值为中性的原水.上述结论再次突出了微纳米气泡共混凝工艺的优越性,同时也为该工艺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气泡 强化混凝 响应面法 BBD 腐殖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焚烧烟气超低排放技术路线与协同脱除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晓杰 洪晓玲 +3 位作者 和润楠 葛思尚 高瀚 闫东杰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9-504,510,共7页
综述了垃圾焚烧烟气脱硫、脱硝、颗粒物和二噁英脱除技术的发展,总结了3种垃圾焚烧烟气超低排放路线(路线1,SNCR炉内脱硝→机械旋转喷雾半干法脱酸→辅助干法脱酸→活性炭吸附→袋式除尘器→湿法洗涤塔/SCR脱硝→SCR脱硝/湿法洗涤塔;路... 综述了垃圾焚烧烟气脱硫、脱硝、颗粒物和二噁英脱除技术的发展,总结了3种垃圾焚烧烟气超低排放路线(路线1,SNCR炉内脱硝→机械旋转喷雾半干法脱酸→辅助干法脱酸→活性炭吸附→袋式除尘器→湿法洗涤塔/SCR脱硝→SCR脱硝/湿法洗涤塔;路线2,PNCR脱硝→半干法脱酸→袋式除尘器→湿法洗涤塔;路线3,干法脱酸→袋式除尘器→蒸汽加热器→SCR脱硝→湿法洗涤塔→湿式电除尘器)。通过分析路线中各个目标污染物脱除设备对其他污染物的协同脱除机制,发现各个路线中的烟气净化设备彼此之间的影响较小,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几种垃圾焚烧烟气多污染物协同脱除的一体化技术,并展望了未来垃圾焚烧烟气多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 超低排放 协同脱除 颗粒物 二噁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积累磷的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A15的筛出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妍 袁林江 +3 位作者 陈希 周旭红 陈雪娇 夏大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86-2296,共11页
利用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缺氧/好氧序批式系统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肺炎克雷伯氏杆菌A15(Klebsiella pneumoniae A15),该菌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和积聚磷能力.它的最佳生长条件:碳源为柠檬酸钠,C/N为30,P/N为0.2,pH为7... 利用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缺氧/好氧序批式系统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肺炎克雷伯氏杆菌A15(Klebsiella pneumoniae A15),该菌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和积聚磷能力.它的最佳生长条件:碳源为柠檬酸钠,C/N为30,P/N为0.2,pH为7.在最佳条件下,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6.27%、99.22%和100%;相应的去除速率分别为1.77、2.08和1.86mg/(L⋅h).该菌株对浓度为8mg/L的磷酸盐和1300mg/L的COD最高去除率分别为100%和95%.氮平衡分析发现该菌可以利用氨氮、硝氮以及亚硝氮产生气态氮,表现出优异的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活性.对菌株胞内磷和EPS中磷的分析结合DAPI染色发现有82%的磷储存在菌株细胞内并且以多聚磷酸盐形式储存,其余磷在EPS中.对该菌株的napA、nirS、nosZ和ppk基因的成功扩增也表明其好氧反硝化和积聚磷能力.本研究展示了一株在脱氮除磷系统中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硝化 除磷菌 DAPI染色 聚磷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S对细菌凝聚和絮状污泥颗粒化的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景华 袁林江 +3 位作者 贺向峰 夏大朋 陈雪娇 郑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893-4900,共8页
为探究胞外聚合物对细菌聚集和絮状污泥凝聚,颗粒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向细菌悬浊液中投加LB-EPS与TB-EPS观察细菌凝聚情况;通过向反应器中投加细菌EPS(1号反应器)与不投加细菌EPS反应器(2号反应器)进行对比,考察了两个反应器内污泥的生长... 为探究胞外聚合物对细菌聚集和絮状污泥凝聚,颗粒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向细菌悬浊液中投加LB-EPS与TB-EPS观察细菌凝聚情况;通过向反应器中投加细菌EPS(1号反应器)与不投加细菌EPS反应器(2号反应器)进行对比,考察了两个反应器内污泥的生长变化情况;还利用模拟EPS与真实EPS分别对高岭土混合溶液与细菌菌悬液进行聚集沉淀效率交叉实验.结果显示,LB-EPS对细菌的聚集效率均大于TB-EPS;1号反应器污泥生长迅速并颗粒化,第70d污泥D_(50)达到377.5μm,最大粒径可以达到1.4~1.5mm.第90~100d由于污泥有机负荷不足,EPS浓度下降,颗粒污泥迅速解体,污泥粒径迅速下降,D_(50)由296.5μm迅速下降至109.6μm.而2号反应器污泥粒径在第70d增大到239.5μm(D_(50)),且后续仍在上升;模拟EPS对高岭土的絮凝能力更显著,而EPS对菌悬液中细菌的聚集效果更显著.研究认为胞外聚合物对细菌具有粘附作用,并促进细菌聚集,且LB-EPS较TB-EPS作用大,EPS的加入能够促进污泥颗粒化进程加快;细菌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LB-EPS对游离细菌吸附聚集作用大于TB-E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聚合物 好氧颗粒污泥 细菌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铁屑协同曝气去除污水硫化物效能及机制
16
作者 赵航 张志强 +1 位作者 金峰 卢金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148-6155,共8页
通过向污水中投加工业废铁屑,协同曝气技术构建了铁-氧-硫化物控制体系.利用废铁屑强化氧气对于硫化物的氧化过程,以改善传统曝气充氧控制水相中硫化物低效的问题.本文搭建了模拟污水管道反应器,通过调控废铁屑投加量和污水pH值,评估了... 通过向污水中投加工业废铁屑,协同曝气技术构建了铁-氧-硫化物控制体系.利用废铁屑强化氧气对于硫化物的氧化过程,以改善传统曝气充氧控制水相中硫化物低效的问题.本文搭建了模拟污水管道反应器,通过调控废铁屑投加量和污水pH值,评估了废铁屑与溶解氧构成的铁-氧体系对于硫化物的控制效果.将铁-氧体系与Fe^(2+)、Fe^(3+)直接催化氧气氧化过程进行了对比,通过总硫化物浓度一阶速率方程探究了其硫化物控制机制,并在连续流反应器中验证了铁-氧体系对于硫化物长期控制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铁屑投加量在40g/L以上时,污水中硫化物可在10min内被近乎100%去除,并且污水pH值的提高有利于硫化物的去除.在为期30d的连续流试验中,在气水比(2+1.25)%铁屑的工况下,反应器中的硫化物浓度低于检测限,并且反应器气相空间中的H_(2)S平均浓度维持在20.5×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管道 废铁屑 曝气 硫化氢 以废治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e_(2)O_(4)改性活性炭活化PMS控制超滤膜有机污染
17
作者 王青云 李凯 +1 位作者 文刚 黄廷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132-6138,共7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负载CoFe_(2)O_(4)的改性活性炭(CoFe_(2)O_(4)/PAC),考察了其活化过一硫酸盐(PMS)用于超滤膜前预处理控制有机污染的效能与机制.结果表明,CoFe_(2)O_(4)/PAC+PMS预处理使腐殖酸(HA)造成的膜通量下降大幅减缓,与PA...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负载CoFe_(2)O_(4)的改性活性炭(CoFe_(2)O_(4)/PAC),考察了其活化过一硫酸盐(PMS)用于超滤膜前预处理控制有机污染的效能与机制.结果表明,CoFe_(2)O_(4)/PAC+PMS预处理使腐殖酸(HA)造成的膜通量下降大幅减缓,与PAC+PMS预处理后相比,比通量提高了55%,可逆和不可逆污染阻力分别下降了62%和51%;CoFe_(2)O_(4)/PAC+PMS预处理对污水厂二级出水中有机物(Ef OM)矿化效率高,对DOC的去除率达到76.4%,对主要荧光组分的去除率达到53.1%~67.7%,且优先去除分子量较高的有机物,因此使可逆和不可逆污染阻力分别减少了69%和67%;此外,Co Fe_(2)O_(4)/PAC具有较好的磁分离性能和可重复利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 膜污染 过一硫酸盐(PMS) CoFe_(2)O_(4)改性活性炭 污水厂二级出水有机物(Ef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阳极/生物阴极单室电池脱氮及产电效能
18
作者 夏大朋 袁林江 +3 位作者 陈雪娇 刘妍 王景华 马炎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114-6121,共8页
研究了铁阳极生物阴极单室电池无机废水脱氮及产电效能,并探究了生物阴极优势菌群结构.结果表明,在外接1000Ω电阻,进水40mg/L硝氮的条件下单室电池的内阻仅为224.1Ω,并且最大功率密度达到1.82W/m^(3),总氮去除率为40%.降低外电阻和硝... 研究了铁阳极生物阴极单室电池无机废水脱氮及产电效能,并探究了生物阴极优势菌群结构.结果表明,在外接1000Ω电阻,进水40mg/L硝氮的条件下单室电池的内阻仅为224.1Ω,并且最大功率密度达到1.82W/m^(3),总氮去除率为40%.降低外电阻和硝氮负荷后,电池在外接200Ω电阻情况下可以稳定运行与处理硝氮负荷为20mg/L的无机废水,在2d内总氮去除率达到95.8%,最大去除负荷为0.0102kgNO_(3)^(-)-N/(m^(3)·d),硝氮去除负荷提升了1倍,说明单室铁阳极生物阴极电池具有良好的去除无机废水中低浓度硝氮的能力.生物阴极群落分析表明,与接种污泥相比,生物阴极群落多样性降低,绝对优势菌属为Thiobacillus,相对丰度为40.8%,为阴极电自养反硝化主要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室 生物阴极 自养反硝化 低碳氮比废水 铁阳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晶型锰氧化物去除地下水中氨的效能与机理
19
作者 程亚 苗安琪 +1 位作者 黄廷林 文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78-4986,共9页
研究了3种不同晶型二氧化锰(α-MnO_(2)、γ-MnO_(2)、δ-MnO_(2))去除地下水中氨的效能与机理,并考察了负载γ-MnO_(2)滤料填充滤柱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γ-MnO_(2)催化氧化除氨效果最优(γ-MnO_(2)>α-MnO_(2)>δ-MnO_(2)),第... 研究了3种不同晶型二氧化锰(α-MnO_(2)、γ-MnO_(2)、δ-MnO_(2))去除地下水中氨的效能与机理,并考察了负载γ-MnO_(2)滤料填充滤柱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γ-MnO_(2)催化氧化除氨效果最优(γ-MnO_(2)>α-MnO_(2)>δ-MnO_(2)),第20d 5mg/L氨可以被完全去除,且其中间产物亚硝酸盐氮的积累时间最短,峰值最低.γ-MnO_(2)负载滤料填充滤柱可以快速(第6d)具备优异的催化除氨能力,当进水氨为2.0mg/L时,出水氨低于标准限值(<0.5mg/L).结合材料表征分析结果发现,γ-MnO_(2)具备最优的催化氧化除氨能力主要是由于其较高的锰平均氧化态与其丰富的表面羟基氧,其电子传递能力最强.本研究为锰氧化物在饮用水除氨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γ-MnO_(2)负载滤料具有良好的催化氧化除氨稳定性和效能,为实际工程中催化氧化活性滤料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型 锰氧化物 催化氧化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形褶皱滤袋脉冲喷吹清灰性能分析
20
作者 党小庆 赵志宏 +6 位作者 王赫 韩笑 徐辉 蒋孟杰 张涛 叶志勇 陈俞百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58-1767,共10页
针对褶皱滤袋的波形结构影响滤袋表面静压的均匀分布,脉冲清灰性能不明确的问题,选取8褶、7 m长的波形褶皱滤袋,首先通过物理试验研究滤袋沿袋长方向不同截面的壁面峰值压力分布规律,后在验证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 针对褶皱滤袋的波形结构影响滤袋表面静压的均匀分布,脉冲清灰性能不明确的问题,选取8褶、7 m长的波形褶皱滤袋,首先通过物理试验研究滤袋沿袋长方向不同截面的壁面峰值压力分布规律,后在验证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模型优化和正交试验分析各因素对清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喷嘴直径22 mm、喷吹时间100 ms,不同喷吹压力和喷吹距离条件下,滤袋沿袋长方向上的壁面峰值压力的变化趋势与圆筒形滤袋相同;距袋口1~7 m,滤袋无明显变形,同一截面波峰、波中、波谷位置的压力相对偏差在±10%以内。等流通面积法优化的三维模型和二维轴对称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更接近,在对比壁面峰压、诱导气流的基础上,证明了其优化分析褶皱滤袋的清灰性能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正交试验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喷吹压力、滤袋长度、喷吹距离、褶数和喷吹时间;6~12褶为最佳范围,褶数增加,峰值压力呈下降趋势。研究成果可为波形褶皱滤袋的喷吹参数设计和结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波形褶皱滤袋 物理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正交试验 滤袋壁面峰值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