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组合技术净化景观水体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戴栋超 黄廷林 +3 位作者 王震 解岳 钟建红 宋李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86-789,共4页
生态浮床和生物接触氧化组合技术是依据陆生植物的养分吸收特性,利用无土栽培技术,通过植物根系的吸附和吸收作用,富集污染水体中的N、P等营养元素,同时利用在生物填料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对水体进行净化.从而实现改善水质,美化水域环境和... 生态浮床和生物接触氧化组合技术是依据陆生植物的养分吸收特性,利用无土栽培技术,通过植物根系的吸附和吸收作用,富集污染水体中的N、P等营养元素,同时利用在生物填料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对水体进行净化.从而实现改善水质,美化水域环境和保护水生态环境的目的.通过对公园水体的静态试验,结果表明,组合技术对水体中N、P等的去除率要高于单一的生态浮床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浮床 生物接触氧化 景观水体 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处理对渭河宝鸡市区段的水环境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熊家晴 刘瑞 +1 位作者 王晓昌 张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29,共7页
渭河作为陕西境内的主要河流,长期以来污染严重,宝鸡位于渭河陕西段上游,研究该段的水质及城市污水处理对水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一维多点稀释自净模型,以现有多年的水文及水质资料,预测了在各种保证率下修建城市污水厂对渭河水质... 渭河作为陕西境内的主要河流,长期以来污染严重,宝鸡位于渭河陕西段上游,研究该段的水质及城市污水处理对水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一维多点稀释自净模型,以现有多年的水文及水质资料,预测了在各种保证率下修建城市污水厂对渭河水质改善程度.在分析渭河宝鸡市区段水污染状况的基础上,比较了宝鸡市建与不建污水厂对该段水质状况的影响.结合宝鸡市污水处理工程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分析2020年宝鸡市污水处理工程全部建成后渭河宝鸡段水环境变化,认为宝鸡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对实现宝鸡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宝鸡段 水环境 水质预测 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几种林木茎干径向生长的日变化及其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秧秧 石辉 +1 位作者 张安邦 谭红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0-173,196,共5页
利用树木径向生长仪研究了黄土丘陵区6年生油松(Pinus tabulaef ormis)、山杨(Populus davidiana)和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及林下灌木胡颓子(Elaegnus umbellata)4种林木整个生长季茎干的径向变化,发现4种林木的径向变化表现为... 利用树木径向生长仪研究了黄土丘陵区6年生油松(Pinus tabulaef ormis)、山杨(Populus davidiana)和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及林下灌木胡颓子(Elaegnus umbellata)4种林木整个生长季茎干的径向变化,发现4种林木的径向变化表现为膨胀收缩旋回增长的模式。在整个生长季中,山杨从5月到10月径向持续增长,增长时间最长;而油松和胡颓子的径向生长主要发生在7月份,从8月份开始其增长速率变缓;辽东栎在整个生长季节的径向生长最小。在整个生长季内,山杨径向增长了2.63 mm,胡颓子为0.64 mm,油松和辽东栎则分别为0.40 mm和0.26 mm。辽东栎日收缩量与膨胀量明显大于其他树种。通过对影响林木径向生长的15种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将主要环境因子归结为温度影响因子、湿度影响因子和降水影响因子3个主成分,并提取了影响该区几种林木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日大于0℃的积温、最低6 h相对湿度和日降雨量。采用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日膨胀量与日收缩量与3个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发现日收缩量与日大于0℃的积温成正相关,而与最低6 h相对湿度和日降雨量均呈负相关关系;而日膨胀量亦与日大于0℃的积温成正相关,而与其他环境因子的关系随着树种的不同而不同,表现出较大的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径向生长 日变化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鸡市城市水环境系统LCA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晓昌 王巧 熊家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1-745,共5页
LCA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评价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决策和战略规划中,但国内外在城市水环境系统中应用LCA的研究较少.目前,LCA研究对水环境系统的分析侧重于污水处理阶段和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如污水处理厂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和污泥的不... LCA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评价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决策和战略规划中,但国内外在城市水环境系统中应用LCA的研究较少.目前,LCA研究对水环境系统的分析侧重于污水处理阶段和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如污水处理厂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和污泥的不同处理方法对环境的负荷计算等.在分析宝鸡市城市水环境系统状况的基础上,结合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介绍了宝鸡市城市水环境系统生命周期评价框架和过程,提出水环境系统LCA评价的计算方法,并对宝鸡生态城市水环境系统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在城市水环境系统中配水阶段和污水收集阶段的资源消耗和能耗均较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水环境系统 生命周期评价 能源消耗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水环境系统的免疫机制及其概念模型 被引量:3
5
作者 熊家晴 严涛 王晓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6-750,755,共6页
从免疫系统概念和作用机制以及生态系统健康分析入手,提出了城市水环境系统免疫机制.结合城市水环境的机体构成分析,讨论了城市水环境系统与生物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似性.基于自然免疫系统的多层次性、多样性、独特性、协同性、动态性、分... 从免疫系统概念和作用机制以及生态系统健康分析入手,提出了城市水环境系统免疫机制.结合城市水环境的机体构成分析,讨论了城市水环境系统与生物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似性.基于自然免疫系统的多层次性、多样性、独特性、协同性、动态性、分布性和克隆选择等机理,提出城市水环境系统的人工免疫网络配置模型,分析了免疫遗传算法、免疫规划算法和免疫否定选择算法等模型解析方法.该模型是包含物质、能量、科技、管理、信息等内容的水环境功能的网络模型,具有人工免疫网络的反馈、自我调节和监测功能,当城市水环境系统受到外界破坏时,激活并增强其内在免疫系统机制可保证整个水系统的健康可持续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 城市水环境系统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一好氧环境强化生物除磷诱导及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张小玲 冯继贵 +1 位作者 王靖楠 陈莹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5-221,共7页
为了加深对聚磷菌(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PAOs)代谢多样性及代谢机理的认识,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研究了PAOs单一好氧生物除磷能力的诱导过程,以及好氧时间、静置时间对单一好氧生物除磷效率的... 为了加深对聚磷菌(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PAOs)代谢多样性及代谢机理的认识,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研究了PAOs单一好氧生物除磷能力的诱导过程,以及好氧时间、静置时间对单一好氧生物除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AOs单一好氧环境生物除磷能力的诱导很快完成,SBR反应器运行周期内生物除磷过程分为饱食期与饥饿期,其中,饱食期水溶液中COD降解速度很快,磷酸盐质量浓度略有升高,PAOs体内聚-β-羟基丁酸(Poly-β-hydroxybutyrate,PHB)质量比增加,聚磷质量比降低;饥饿期水溶液中磷酸盐质量浓度持续下降,聚磷菌体内PHB质量比减小,聚磷质量比增加。聚磷菌在单一好氧环境条件下的除磷能力不能长期保持,只有保证足够的好氧时间及静置时间,才能取得高效的单一好氧环境除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单一好氧环境 强化生物除磷 PHB 聚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燃料电池净化含Cu2+废水资源化处理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宗伟 袁林江 高彬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9-113,共5页
以COD为1 000 mg/L左右的模拟生活污水为阳极基质,对CuSO4模拟废水阴极电解液,进行了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和去除Cu2+研究,考察了阴极液中Cu2+含量、外加Na2SO4电解质量和阴、阳电极与质子交换膜(PEM)间距对电池性能和Cu2+去除的影响... 以COD为1 000 mg/L左右的模拟生活污水为阳极基质,对CuSO4模拟废水阴极电解液,进行了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和去除Cu2+研究,考察了阴极液中Cu2+含量、外加Na2SO4电解质量和阴、阳电极与质子交换膜(PEM)间距对电池性能和Cu2+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阴极液Cu2+含量越高,电池的产电效果越好,Cu2+去除速率越快;增加Na2SO4投加量能明显改善低含量Cu2+含量条件下产电不理想的状态;减小阴极与PEM的间距相对于减少阳极与PEM的间距更有利于降低电池的内阻,提高电池的产电性能和Cu2+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输出电压 功率密度曲线 极化曲线 Cu^2+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分子氧环境中苯生物降解影响因素及降解机理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檬 袁林江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0年第4期101-104,110,共5页
为了解明缺氧和厌氧条件下硝酸盐和EDTA铁盐对土壤中苯的微生物降解的影响,采用批式试验,研究了不同pH、碳氮比、土壤含水率、碳源种类及EDTA铁盐投加量下,微生物在无分子氧条件下对土壤中苯的降解效果以及苯的降解转化途径。结果表明:... 为了解明缺氧和厌氧条件下硝酸盐和EDTA铁盐对土壤中苯的微生物降解的影响,采用批式试验,研究了不同pH、碳氮比、土壤含水率、碳源种类及EDTA铁盐投加量下,微生物在无分子氧条件下对土壤中苯的降解效果以及苯的降解转化途径。结果表明:受试土壤pH值为7.5,碳氮比为17,含水率为20%时,微生物对苯有最佳的降解率;投加淀粉和葡萄糖碳源,可以提高微生物对苯的降解率,但EDTA铁盐的多少并不影响降解率,只需满足最低投加量即可。苯的缺氧生物降解的中间产物有甲苯和苯甲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电子受体 降解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表面吸附态Pb(Ⅱ)在弱碱性环境中的解吸附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谢晓丹 张建锋 +1 位作者 刘振兴 刘茵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672-2681,共10页
基于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的材料构成特征及其环境应用,通过人工配制弱碱性(碳酸氢钠)地下水,研究GO表面含氧基团在碱度胁迫下的变化及吸附态Pb(Ⅱ)的解吸附特征.结合在弱碱性条件下释放Pb(Ⅱ)的存赋形态,讨论被附Pb(Ⅱ)的GO... 基于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的材料构成特征及其环境应用,通过人工配制弱碱性(碳酸氢钠)地下水,研究GO表面含氧基团在碱度胁迫下的变化及吸附态Pb(Ⅱ)的解吸附特征.结合在弱碱性条件下释放Pb(Ⅱ)的存赋形态,讨论被附Pb(Ⅱ)的GO吸附剂的环境稳定性.结果表明,NaHCO3条件能诱发GO表面氧化碎片(oxidative debris,OD)的剥落,剥落过程在20 h后达到平衡;吸附Pb(Ⅱ)的GO-Pb进入人工配制弱碱性地下水环境后,表面吸附态Pb(Ⅱ)随OD的剥落,以OD-Pb(Ⅱ)络合物的形式进入水相,并保持稳定的分散状态.OD-Pb(Ⅱ)的粒径在10 nm左右,因此强化了Pb(Ⅱ)在地层中的迁移能力,进而加剧GO-Pb(Ⅱ)进入水环境后的二次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吸附态铅 氧化碎片 弱碱性 吸附/解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对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互营乙酸氧化产甲烷影响
10
作者 韩芸 王雪娜 +5 位作者 朱俊兆 周梦雨 刘奕 王皓 王松 卓杨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4-705,共12页
为了探讨高含固污泥热水解-中温厌氧消化切换至高温厌氧消化的产甲烷特性,研究分析高含固中温厌氧污泥在不同氨质量浓度和温度下乙酸、丙酸、丁酸及热水解污泥的产甲烷活性,并开展高温连续运行试验。结果显示,高含固热水解中温厌氧污泥... 为了探讨高含固污泥热水解-中温厌氧消化切换至高温厌氧消化的产甲烷特性,研究分析高含固中温厌氧污泥在不同氨质量浓度和温度下乙酸、丙酸、丁酸及热水解污泥的产甲烷活性,并开展高温连续运行试验。结果显示,高含固热水解中温厌氧污泥对乙酸、丙酸、丁酸及热水解污泥的产甲烷活性均随温度升高和氨质量浓度增加而下降,高温环境下的氢利用速率和互营乙酸氧化速率受氨质量浓度影响较小。连续高温运行试验表明,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s,HRT)在20 d、15 d和10 d下连续运行反应器容积产气率稳定在(0.47±0.12)~(1.01±0.23)L/(L·d),挥发性脂肪酸质量浓度稳定在(85.90±9.40)~(100.42±7.85)g/L(以COD计)。在高温运行稳定阶段,氨氮质量浓度为3 g/L的条件下,HRT分别为10 d、15 d和20 d的反应器中,产甲烷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氢利用速率分别提升44.62%、48.21%和45.74%。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表明,高含固污泥在高温厌氧消化系统中的优势产甲烷菌Methanothermobacter相对丰度最高可达85.10%,Methanosarcina为10.41%。虽然,在高温高氨环境下的乙酸产甲烷速率仅维持在切换前的23%~63%,但氢利用速率的强化保证了系统良好的产甲烷性能。综上,构建互营乙酸氧化-氢营养型产甲烷(Syntrophic Acetate Oxidation-Hydrogenotrophic Methanogenesis,SAO-HM)途径,对实现高含固热水解-高温厌氧消化稳定运行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高含固污泥 热水解 高温厌氧消化 氨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酮酸生物代谢途径及代谢控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牛屹帆 董婷婷 +4 位作者 李杏泽 丁聪 杜雨晨 王茹 袁林江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5-1204,共10页
丙酮酸作为生物代谢途径的重要中间产物,在代谢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其又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是众多大宗化学品的前驱体.与传统化学方法相比,生物技术法生产丙酮酸具有环境友好、过程高效、可持续发展等优势.本文总结了丙酮酸生物代谢的... 丙酮酸作为生物代谢途径的重要中间产物,在代谢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其又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是众多大宗化学品的前驱体.与传统化学方法相比,生物技术法生产丙酮酸具有环境友好、过程高效、可持续发展等优势.本文总结了丙酮酸生物代谢的主要途径及原理;从生物合成、分解、关键酶调控方面总结了生物自身代谢丙酮酸的调控机制;综述了通过基因敲除、选育营养缺陷型菌株、设计及应用丙酮酸脱氢酶系抑制剂等手段阻断丙酮酸代谢途径等系列工作;介绍以丙酮酸脱氢酶系等关键酶为切入点进行代谢过程控制的方法可行性;构建了以丙酮酸或以其为纽带进行废物资源化回收利用的愿景.以期为生物技术法高效生产丙酮酸提供理论借鉴,推动以丙酮酸或以其为纽带进行废物资源化的研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酸 代谢途径 代谢控制 资源化回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系形态异位预构建强化湿地移栽植物的耐淹和固土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尹晓彤 郭盾 +4 位作者 史维娟 黎斌 杨垒 蓝君 任勇翔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2-441,共10页
淹水胁迫阻碍植物正常生长是制约现有湿地修复技术的突出瓶颈。根系形态的变化是植物应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策略,为论证根系形态异位预构建-移栽这一修复路线的可行性,通过比较3种根域限制强度(5、10、40 cm)育成的香蒲(Typha orientalis... 淹水胁迫阻碍植物正常生长是制约现有湿地修复技术的突出瓶颈。根系形态的变化是植物应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策略,为论证根系形态异位预构建-移栽这一修复路线的可行性,通过比较3种根域限制强度(5、10、40 cm)育成的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在3个淹水深度(0、20、40 cm)下的生长状态和土壤抗侵蚀能力,明确了根系形态异位预构建对提高植物淹水耐受性和根土复合体力学性能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在3种根域限制强度下,10 cm垂向空间限制培育的香蒲具有最佳的根系形态,其根冠比、根孔隙度和根体积较未垂向空间限制培育的香蒲提高了31.9%、18.6%、51.14%。移栽后,在淹水深度40 cm的最不利条件下,其光能捕获能力、光电子转移效率和根系泌氧能力较无垂向空间培育的香蒲分别提高了12.8%、12.6%和17.0%,增强了香蒲的氧气产量和氧气传输能力,缓解了淹水导致植物根部缺氧问题,还增大了香蒲移栽后的抗氧化能力,提高了香蒲对淹水环境的适应性。通过对不同根系形态的香蒲移栽后的根土复合体根质量密度和抗剪切能力的测定,发现10 cm垂向限制培育后再移栽的香蒲根质量密度是无垂向限制培育后再移栽香蒲的2.36倍,同时,相较于未经垂向空间限制培育后再移栽的香蒲,垂向空间限制培育后再移栽香蒲的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切能力、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均有所提升,增强了其土壤抗侵蚀能力。根系形态异位预构建-移栽这一组合种植方式可为湿地植被修复提供一条更加快速、稳定、高效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蒲 淹水 异位培育 生理响应 根土复合体 根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养硝化细菌Pseudomonas stutzeri strain NP3的同步脱氮除磷特性及代谢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孟红艳 杨垒 +4 位作者 李玉彩 张胜静 路颢琪 梁攀 任勇翔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01-1910,共10页
针对同步脱氮除磷工艺流程复杂、基建与运行费用高等问题,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兼具同步脱氮除磷能力的异养硝化细菌NP3,经16S rRNA鉴定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并对其脱氮除磷特性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好氧... 针对同步脱氮除磷工艺流程复杂、基建与运行费用高等问题,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兼具同步脱氮除磷能力的异养硝化细菌NP3,经16S rRNA鉴定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并对其脱氮除磷特性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好氧条件下,菌株NP3能够以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作为单一氮源进行脱氮除磷,反应过程中间产物积累较少,氮、磷主要以同化作用去除,其生长和代谢速率NH_(4)^(+)-N>NO_(2)^(-)-N>NO_(3)^(-)-N.在碳源为柠檬酸钠、C/N为10、温度为30℃、pH值为7、转速为160r/min的最佳生长条件下,该菌株最大氨氮和磷酸盐去除率均接近100%.同时,反硝化和聚磷功能基因(nosZ、nirS、ppk)的成功扩增,进一步证明菌株NP3具有同步脱氮除磷能力.此外,胞外聚合物(EPS)在磷去除中起到重要作用,去除占比达到45%以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证实EPS的表面官能团可以吸附C-PO_(3)/P-O、PO4_(3)^(-)/HPO_(4)^(2-)等不同形式的磷,充当磷转移站.^(31)p核磁共振(NMR)结果进一步表明EPS对磷的赋存形态存在较大影响,其中焦磷酸盐是EPS存在时的主要磷物种,而正磷酸盐和磷酸二酯是提取EPS后的主要磷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硝化 好氧反硝化 同步脱氮除磷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改性活性炭对甲苯吸附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曹晓强 黄学敏 +1 位作者 刘胜荣 曹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9-253,264,共6页
利用微波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并测定了改性前后不同种类活性炭对甲苯的吸附性能、比表面积、碘吸附值以及表面酸碱官能团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改性温度升高,碘吸附值逐渐提高,表面碱性官能团含量也相应增加.改性温度为850℃时活性炭吸附甲... 利用微波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并测定了改性前后不同种类活性炭对甲苯的吸附性能、比表面积、碘吸附值以及表面酸碱官能团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改性温度升高,碘吸附值逐渐提高,表面碱性官能团含量也相应增加.改性温度为850℃时活性炭吸附甲苯性能最高,650℃与450℃改性后活性炭吸附甲苯性的性能相差不大.扫描电镜分析显示微波改性使活性炭孔道更加通畅,有利于提高吸附甲苯的能力,但温度升高同样存在炭骨架收缩,孔道变窄的弊端.通过实验数据并结合扫描电镜结果分析,实验认为活性炭吸附甲苯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机理,低温改性时主要提高物理吸附性能,高温则主要提高化学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微波 改性 吸附 甲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盐、锌离子和环丙沙星对厌氧产甲烷的影响
15
作者 李澳新 韩咏辰 +5 位作者 李治波 闫晨浩 王晓昌 李玉友 陈荣 邢保山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14-3822,共9页
针对高负荷餐厨垃圾和剩余污泥共消化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钠盐、重金属和抗生素联合抑制问题,通过系列批次试验探究不同浓度钠盐(1~16g Na^(+)/L)、锌离子(180~900mg Zn^(2+)/L)和环丙沙星(5~60mg CIP/L)对高负荷餐厨垃圾和剩余... 针对高负荷餐厨垃圾和剩余污泥共消化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钠盐、重金属和抗生素联合抑制问题,通过系列批次试验探究不同浓度钠盐(1~16g Na^(+)/L)、锌离子(180~900mg Zn^(2+)/L)和环丙沙星(5~60mg CIP/L)对高负荷餐厨垃圾和剩余污泥共消化系统新鲜污泥和室温贮存污泥的单一和联合抑制作用.单因子实验结果表明:3种抑制物对厌氧共消化产甲烷效能的抑制强度依次为CIP > Zn^(2+)> Na^(+).联合抑制试验结果表明:高浓度Na^(+)、Zn^(2+)和CIP对高负荷厌氧共消化新鲜排泥的联合抑制率高达97.8%,对室温贮存的高负荷厌氧共消化污泥联合抑制率降至74.4%~92.2%.这可能是室温贮存后高负荷厌氧共消化污泥通过形成胞外聚合物提高了污泥对抑制物的耐受阈值;同时室温贮存改变了Na^(+)、Zn^(2+)和CIP3种抑制物的联合互作模式.高通量菌群测序结果表明:室温贮存后污泥中相对丰度变化较小的Methanosarcina菌属(96.0%)以及相对丰度增加的Firmicutes(31%~54.1%)显著增强了高负荷厌氧共消化系统对3种抑制因子的联合抑制阈值,为多种抑制物共存时实际高负荷厌氧共消化系统的稳定调控提供了更优的强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 Zn^(2+) CIP 联合抑制 正交试验 厌氧共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残余有机物富集浓缩方法的优化与构建——以微量有机污染物和生物毒性检测为导向
16
作者 王永坤 姚宇 +4 位作者 雷振 马晓妍 陈荣 王晓昌 张广胜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11-4321,共11页
以微量有机污染物(OMPs)和生物毒性检测为导向,系统考察4种水样预处理和7种不同活化洗脱溶剂组合对有机组分富集浓缩的影响,筛选并确立优化方法.结果表明,调节水样pH值为酸性(2.5)同时加入体积分数为5%的甲醇,活化洗脱溶剂组合为10mL甲... 以微量有机污染物(OMPs)和生物毒性检测为导向,系统考察4种水样预处理和7种不同活化洗脱溶剂组合对有机组分富集浓缩的影响,筛选并确立优化方法.结果表明,调节水样pH值为酸性(2.5)同时加入体积分数为5%的甲醇,活化洗脱溶剂组合为10mL甲醇、10mL乙酸乙酯和正己烷混合液(1:1),HLB(500mg/6mL)和LC-18(500mg/6mL)串联使用时,综合性指标DOC回收率可达88%;与传统甲醇方法相比,优化方法对10种不同logK_(ow)的OMPs回收效果均有提高,提高的倍数范围为1.3~15.9;获取的再生水有机物浓缩液用于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检测分析时,生物毒性效应达到EC50所需要的水样体积可减少4.4倍,显著提高检测有效度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固相萃取 溶解性有机物 微量有机污染物 生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潜流人工湿地冬季脱氮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熊家晴 马奎山 +1 位作者 郑于聪 王晓昌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0-83,共4页
对西安市皂河人工湿地示范工程中潜流人工湿地冬季脱氮效果、溶解氧和微生物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潜流湿地中总氮与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9.0%和35.1%,基质中氨化细菌、亚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数量沿程都呈现递减的趋势,在... 对西安市皂河人工湿地示范工程中潜流人工湿地冬季脱氮效果、溶解氧和微生物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潜流湿地中总氮与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9.0%和35.1%,基质中氨化细菌、亚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数量沿程都呈现递减的趋势,在深度上氨化和亚硝化菌数量都是随深度减少,而反硝化菌数量是随深度增加;溶解氧浓度与氨化细菌、亚硝化菌数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而与反硝化菌存在显著负相关性,说明湿地中溶解氧的分布对脱氨效果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流人工湿地 脱氮效果 微生物 溶解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尘降雨叠加条件下PM_(2.5)中水溶性有机物光吸收特性和来源差异
18
作者 杨依诺 杨毅 +4 位作者 董承璇 王萍萍 舒麒麟 杨扬 薛力颖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2-1040,共9页
为探究沙尘降雨叠加过程PM_(2.5)中水溶性有机物(WSOM)的光吸收特性和来源差异,本文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和后向轨迹模型,揭示西安市2023年4月1−14日沙尘和降雨对PM_(2.5)中WSOM的浓度、荧光组分、分子特性和来... 为探究沙尘降雨叠加过程PM_(2.5)中水溶性有机物(WSOM)的光吸收特性和来源差异,本文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和后向轨迹模型,揭示西安市2023年4月1−14日沙尘和降雨对PM_(2.5)中WSOM的浓度、荧光组分、分子特性和来源影响。结果表明:①在沙尘暴发当天和降雨量较大(中雨)时,WSOM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日平均浓度、类腐殖质含量均降低,所含腐殖质的腐殖化特征相对较弱。②沙尘暴发当天WSOM中类色氨酸含量增大,WSOM的质量吸收效率(MAE_(365))比前一天增加了38.64%~50.77%,吸光能力增强,4月6日和11日荧光指数(1.70和1.63)均较低,陆源输入比例增大。而降雨量较大(中雨)时,WSOM的荧光指数、自生源指数、新鲜度指数、Ångström吸收指数(AAE)均较大,WSOM以内源输入为主,自生源特征强,光波长依赖性较强,吸光能力显著减弱。③监测期间,WSOM的AAE值与降雨量、能见度、自生源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R=0.56~0.62),与PM_(2.5)和WSOC日平均浓度均呈负相关(R=−0.64~−0.46);表征溶解性有机物中腐殖质类别的吸光度之比(E3/E4)与相对湿度、降雨量均呈显著负相关(R=−0.62~−0.58),说明PM_(2.5)和WSOC浓度越低,WSOM的波长依赖性越强。④监测期间,沙尘气团主要来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过西北路径到达陕西省,且WSOM吸光性和陆源输入增大。研究显示,沙尘暴发当天及中雨天气时,PM_(2.5)中WSOM所含类腐殖质腐殖化程度均有所降低,沙尘暴发当天WSOM陆源输入比例增大,但在中雨天气下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降雨 PM_(2.5) 水溶性有机物(WSOM) 光吸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用水水源突发性Cr(Ⅵ)污染应急处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廷林 张玉政 卢金锁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7-50,共4页
针对水源水突发性Cr(Ⅵ)污染进行了应急处理的实验研究。当原水中Cr(Ⅵ)质量浓度超过0.100 mg/L时,水厂现行处理工艺不能保证Cr(Ⅵ)达标去除。用硫酸亚铁还原法去除水中的Cr(Ⅵ),当原水中Cr(Ⅵ)质量浓度为0.1~2.0 mg/L,pH值在6.5~8.0... 针对水源水突发性Cr(Ⅵ)污染进行了应急处理的实验研究。当原水中Cr(Ⅵ)质量浓度超过0.100 mg/L时,水厂现行处理工艺不能保证Cr(Ⅵ)达标去除。用硫酸亚铁还原法去除水中的Cr(Ⅵ),当原水中Cr(Ⅵ)质量浓度为0.1~2.0 mg/L,pH值在6.5~8.0时,硫酸亚铁和氯化铁的投量分别控制在3.0~16.0 mg/L和5~15 mg/L,可保证出水总铬质量浓度低于0.02 mg/L,去除率在99%以上,保障了饮用水水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工程 突发性污染 硫酸亚铁 还原 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用水水源突发性Cd(Ⅱ)污染应急处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玉政 黄廷林 +1 位作者 邸尚志 屈勃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9-21,共3页
首先评估了水厂现行工艺对Cd(Ⅱ)的去除能力,然后根据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Cd(Ⅱ)污染的特点对水中Cd(Ⅱ)的去除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聚合氯化铝铁和水玻璃作为混凝剂和助凝剂的水厂现行工艺对Cd(Ⅱ)的最高去除率为75.0%。随pH值增... 首先评估了水厂现行工艺对Cd(Ⅱ)的去除能力,然后根据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Cd(Ⅱ)污染的特点对水中Cd(Ⅱ)的去除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聚合氯化铝铁和水玻璃作为混凝剂和助凝剂的水厂现行工艺对Cd(Ⅱ)的最高去除率为75.0%。随pH值增大,水厂工艺对Cd(Ⅱ)的去除率会相应提高,当pH值为9.0时,Cd(Ⅱ)的去除率可达到90.0%。向原水投加碳酸钠可以改变其pH值。当碳酸钠投量为20 mg/L时,原水的pH值可由原来的7.90升高到8.97,该条件下可以同时产生氢氧化镉和碳酸镉两种沉淀颗粒,较大程度上增强了Cd(Ⅱ)的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工程 突发性污染 强化混凝 碳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