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苯胺基电流变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雷西萍 王明忠 +1 位作者 韩丁 王冰鑫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9-135,共7页
聚苯胺基电流变液已有近30年的研究历史,但因本身电导率高导致的漏电密度大、极化能力低、悬浮稳定性差限制了其单独使用的可能,通过化学结构改性或物理共混改性以改善单一组分的性能缺陷是一种有效的改善方法。对聚苯胺进行取代、复合... 聚苯胺基电流变液已有近30年的研究历史,但因本身电导率高导致的漏电密度大、极化能力低、悬浮稳定性差限制了其单独使用的可能,通过化学结构改性或物理共混改性以改善单一组分的性能缺陷是一种有效的改善方法。对聚苯胺进行取代、复合无机或有机粒子可以获得满足商品要求的屈服强度和悬浮稳定性能。归纳了各种聚苯胺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并分析了其受外场强度、体积含量、环境温度、含水情况等因素影响下的屈服强度、介电性能、悬浮稳定性、粘弹特性、表观粘度等特性,最后总结了聚苯胺基复合材料在电流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电流变材料 电流变性能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偏振光和圆偏振光下ZrO_2和Al_2O_3陶瓷材料的飞秒激光烧蚀性能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军战 张媛敏 +2 位作者 刘永胜 张颖 刘乾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3-151,共9页
将不同脉冲数的飞秒激光作用于陶瓷材料表面,研究了线偏振和圆偏振激光对氧化锆和氧化铝陶瓷材料烧蚀阈值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烧蚀坑表面形貌,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确定了烧蚀坑深度.结果表明:两种材料在... 将不同脉冲数的飞秒激光作用于陶瓷材料表面,研究了线偏振和圆偏振激光对氧化锆和氧化铝陶瓷材料烧蚀阈值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烧蚀坑表面形貌,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确定了烧蚀坑深度.结果表明:两种材料在线偏振光下的饱和烧蚀阈值均小于在圆偏振光下的值;当偏振态相同时,氧化锆饱和烧蚀阈值小于氧化铝.随脉冲数增加,线偏振和圆偏振光下氧化锆烧蚀坑表面结构均由无序向有序发展,出现了周期性环形波纹结构和纳米孔洞阵列.与线偏振光相比,圆偏振光对烧蚀坑深度的作用更明显,且烧蚀坑表面形貌对能量密度变化比较敏感,更容易产生周期性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偏振态 点烧蚀 多脉冲 氧化锆陶瓷 氧化铝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复合添加剂对牛粪厌氧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杜婷婷 云斯宁 +3 位作者 黄欣磊 朱江 李晶 景红梅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36-942,共7页
为了缩短厌氧发酵反应周期,提高系统产气率和COD降解率,向以牛粪为发酵底物的发酵料液中分别添加功能添加剂(尿素、尿素和膨润土、尿素和活性炭),分析了厌氧发酵过程中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和COD降解率的变化,并研究了各种功能添加剂及... 为了缩短厌氧发酵反应周期,提高系统产气率和COD降解率,向以牛粪为发酵底物的发酵料液中分别添加功能添加剂(尿素、尿素和膨润土、尿素和活性炭),分析了厌氧发酵过程中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和COD降解率的变化,并研究了各种功能添加剂及其加入量(添加剂的加入量以占湿牛粪的质量比计)对厌氧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3%的尿素、0.3%的尿素和0.6%的膨润土、0.3%的尿素和0.8%的活性炭时,相对累积产气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0.54%,33.97%,54.90%;而添加0.2%的尿素、0.3%的尿素和0.9%的膨润土、0.3%的尿素和0.9%的活性炭时,相对降解率分别达到了41.35%、103.75%和13.43%。通过添加复合添加剂,缩短了厌氧发酵的反应周期,产气率和COD降解率显著提高。功能添加剂不同组分之间的协同效应对厌氧发酵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粪 厌氧发酵 协同催化 功能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改性凹凸棒石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冰鑫 雷西萍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38-743,共6页
凹凸棒石作为一种天然一维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结构、性质和广泛用途。本文简述了凹凸棒石的分布、组成和晶体结构,归纳了凹凸棒石的有机改性方法和有机改性凹凸棒石的应用,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凹凸棒石 有机改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硅氧烷转化制备硅氧碳多孔陶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军战 张海昇 +1 位作者 张颖 贺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91-96,共6页
硅氧碳多孔陶瓷耐高温,密度低,比强度高,比表面积大,热导率低,介电性能优良,应用前景广阔。聚合物前驱体转化法已成为颇具前景的陶瓷材料制取手段。文章在简要介绍聚硅氧烷的基础上,从聚硅氧烷热解前、热解过程中以及热解后不同阶段形... 硅氧碳多孔陶瓷耐高温,密度低,比强度高,比表面积大,热导率低,介电性能优良,应用前景广阔。聚合物前驱体转化法已成为颇具前景的陶瓷材料制取手段。文章在简要介绍聚硅氧烷的基础上,从聚硅氧烷热解前、热解过程中以及热解后不同阶段形成特定的孔结构出发,重点阐述了通过聚硅氧烷热解制备硅氧碳多孔陶瓷的工艺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氧烷 硅氧碳 多孔陶瓷 热解 成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改性SiC晶须/PVDF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介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许静 雷西萍 +3 位作者 韩丁 刘戈辉 于婷 邢敏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028-3035,共8页
设计填料为半导体纳米晶须、基体为高分子聚合物是制备具有良好介电性能和力学性能材料的基本要求。首先利用化学改性法将不同硅烷偶联剂修饰在碳化硅晶须(SiC_w)表面,再利用溶液流延法制备改性SiC_w/聚偏氟乙烯(PVDF)复合薄膜。采用直... 设计填料为半导体纳米晶须、基体为高分子聚合物是制备具有良好介电性能和力学性能材料的基本要求。首先利用化学改性法将不同硅烷偶联剂修饰在碳化硅晶须(SiC_w)表面,再利用溶液流延法制备改性SiC_w/聚偏氟乙烯(PVDF)复合薄膜。采用直接观察、FT-IR和热重分析对SiC_w的改性效果进行评价,通过SEM观察SiC_w在PVDF中的分布情况,并测试了该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随温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利用本文的试验方法可成功将硅烷偶联剂引入到SiC_w表面;SEM结果显示,利用化学改性法可有效改善SiC_w的团聚问题,使其均匀分布在PVDF基体内;TGA结果表明,添加SiC_w作为填料可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且当采用KH792型硅烷偶联剂时修饰率为6.37%。室温介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添加改性SiC_w可提高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相对纯PVDF提高了近8倍;在0.1wt%KH792-SiC_w/PVDF的介电性能测试中,当f=100 Hz时介电常数εr达到最大值33,介电损耗tanδ达到最小值0.07,且随频率的增加介电常数逐渐减小,介电损耗先减小后又增加;随着温度的增加,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逐渐增加,当f=500 Hz,T=150℃时,εr最大为110,对应tanδ也最大为1.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偶联剂 SIC晶须 PVDF 介电性能 复合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Ce_(0.7)Y_(0.3-x)Ta_xO_(3-δ)(x=0.05,0.1)质子导体稳定性和电导率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吕强 杨春利 +2 位作者 马欣宇 严敏 陈红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61-4165,共5页
通过液相法制备了BaCe_(0.7)Y_(0.3-x)Ta_xO_(3-δ)(x=0.05,0.1)质子导体粉体并压制成膜,分析了不同温度烧结后的微观形貌,并测试了其电导率与稳定性。结果表明,Ta掺杂降低了高温质子导体BaCe_(0.7)Y_(0.3-x)Ta_xO_(3-δ)的烧结活性,并... 通过液相法制备了BaCe_(0.7)Y_(0.3-x)Ta_xO_(3-δ)(x=0.05,0.1)质子导体粉体并压制成膜,分析了不同温度烧结后的微观形貌,并测试了其电导率与稳定性。结果表明,Ta掺杂降低了高温质子导体BaCe_(0.7)Y_(0.3-x)Ta_xO_(3-δ)的烧结活性,并且样品在沸水和CO_2气氛中的化学稳定性随着Ta含量的增加而增高;BaCe_(0.7)Y_(0.3-x)Ta_xO_(3-δ)的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BaCe_(0.7)Y_(0.25)Ta_(0.05)O_(3-δ)在干燥空气气氛条件下的电导率最高,而BaCe_(0.7)Y_(0.2)Ta_(0.1)O_(3-δ)则在湿润10%H_2+90%Ar(约3%H_2O)气氛下电导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质子导体 烧结性能 微观结构 电导率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进给速度对TiC陶瓷微孔加工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军战 王禹茜 +1 位作者 张颖 刘永胜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65-1571,共7页
采用螺旋打孔技术,在不同的激光进给速度下在TiC陶瓷上加工了微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微孔形貌,利用能量色散谱仪研究了激光加工前后材料化学成分的变化,并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术(XPS)讨论了材料化学键的变化,探讨了利用飞秒激光加... 采用螺旋打孔技术,在不同的激光进给速度下在TiC陶瓷上加工了微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微孔形貌,利用能量色散谱仪研究了激光加工前后材料化学成分的变化,并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术(XPS)讨论了材料化学键的变化,探讨了利用飞秒激光加工TiC陶瓷过程中材料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微孔具有较好的形貌特征,孔边缘没有出现明显的微裂纹。微孔入口圆度达98%以上,入口直径略小于出口直径。激光进给速度对入口处孔边缘的微观形貌影响较大。进给速度较低时,激光切蚀区域出现平行的条纹状周期结构,随着进给速度的增加,表面以混沌的颗粒状结构为主。在较低或较高的进给速度下,重铸层都会出现更为剧烈的氧化现象,实验显示最佳的进给速率应在6.4μm/s左右。XPS分析显示材料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多光子吸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Ti-C键的断裂产生的Ti离子被氧化后会生成TiO2和Ti2O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微孔加工 进给速度 微孔形貌 TiC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a共掺对BaCeO_3烧结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杨春利 严敏 李伟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55-960,共6页
采用改进的柠檬酸盐法制备了不同In、Ta掺杂量的BaCeO_3基质子导体粉体,干压成型后分别在1150℃、1250℃和1350℃下进行烧结。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分别对质子导体的物相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并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测定了样品不... 采用改进的柠檬酸盐法制备了不同In、Ta掺杂量的BaCeO_3基质子导体粉体,干压成型后分别在1150℃、1250℃和1350℃下进行烧结。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分别对质子导体的物相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并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测定了样品不同温度下的电导率。结果表明,1350℃烧结样品气孔率均小于10%,并且In掺杂量越高越容易烧结。样品在CO_2和H_2O中的化学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只掺杂In可以提高样品在水中的化学稳定性,但是对粉末样品高浓度CO_2气氛下的稳定性影响不大。In、Ta共掺杂可以大幅度提高样品在CO_2中的稳定性,且稳定性随着Ta掺杂量的增加而提高。但是样品在10%湿润氢气气氛下的电导率随着Ta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BaCe_(0.7)In_(0.25)Ta_(0.05)O_(3–δ)在800℃时湿氢气下的电导率为1.16×10^(-3) S/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EO3 In掺杂 Ta掺杂 烧结活性 化学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化剂对有机改性凹凸棒石/聚苯胺环氧树脂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雷西萍 刘钟余 +2 位作者 王翀 付强 王冰鑫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10-915,919,共7页
固化剂对涂层的防腐、力学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环氧树脂为成膜物质,采用原位复合法在环氧树脂体系中合成有机改性凹凸棒石/聚苯胺(OAT/PAn)复合涂层,分别使用改性脂肪胺固化剂593、酚醛胺固化剂T-31以及聚酰胺固化剂650对上述涂... 固化剂对涂层的防腐、力学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环氧树脂为成膜物质,采用原位复合法在环氧树脂体系中合成有机改性凹凸棒石/聚苯胺(OAT/PAn)复合涂层,分别使用改性脂肪胺固化剂593、酚醛胺固化剂T-31以及聚酰胺固化剂650对上述涂层进行固化,讨论了不同种类固化剂对涂层的化学结构、防腐和力学性能以及耐水性能的影响。利用FTIR对比了各涂层的固化结构,证明了三种固化剂均可使复合涂层固化;SEM结果表明,593固化剂固化涂层的致密性最好;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593固化剂的固化涂层防腐性能最佳,腐蚀电位达到了Ecorr=-318 m V,腐蚀电流密度I_(corr)=1.193×10^(-6)A·cm^(-2);通过划格法评价了各涂层的附着力,发现593固化剂固化效果最好,附着力可达5B;对比浸泡168 h后涂层的耐水性发现,593固化剂耐水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化剂 凹凸棒石 聚苯胺 环氧树脂 防腐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工艺对原位反应莫来石/碳化硅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石鑫 张军战 +1 位作者 张颖 黄晶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6-110,共5页
以SiC微粉、α-Al2O3和广西白泥为原料,采用原位反应烧结工艺制备莫来石/碳化硅多孔陶瓷,研究烧结温度与保温时间对莫来石/碳化硅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利用SEM和XRD对多孔陶瓷的相组成和断口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 以SiC微粉、α-Al2O3和广西白泥为原料,采用原位反应烧结工艺制备莫来石/碳化硅多孔陶瓷,研究烧结温度与保温时间对莫来石/碳化硅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利用SEM和XRD对多孔陶瓷的相组成和断口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莫来石/碳化硅多孔陶瓷的气孔率降低而弯曲强度增加,烧结温度为1 350℃时,气孔率为30.5%,弯曲强度为26.8 MPa;随保温时间的增加,液相量增加;莫来石的形成有助于改善莫来石/碳化硅多孔陶瓷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反应 碳化硅 莫来石 多孔陶瓷 烧结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Gd共掺对BaCeO_3基质子导体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欣宇 杨春利 +2 位作者 严敏 吕强 陈红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380-2385,共6页
高温质子导体利用质子传导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燃料电池、氢分离膜和氢传感器等方面,因此受到广泛研究。本文采用柠檬酸盐法及改进的柠檬酸盐法制备了In、Gd共掺的BaCeO_3基质子导体并对其微观形貌、化学稳定性和电导率进行了研究。结果... 高温质子导体利用质子传导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燃料电池、氢分离膜和氢传感器等方面,因此受到广泛研究。本文采用柠檬酸盐法及改进的柠檬酸盐法制备了In、Gd共掺的BaCeO_3基质子导体并对其微观形貌、化学稳定性和电导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Gd的电负性较低,掺杂后提高了体系的碱性,导致其化学稳定性较差。但是,Gd的离子半径与Ce的离子半径相差很小,更利于离子传输,因此Gd单掺和In、Gd共掺的样品具有与传统质子导体相比拟的电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导体 掺杂的BaCeO3 化学稳定性 烧结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生物质在AD/DSSCs中的应用
13
作者 方雯 云斯宁 +3 位作者 黄欣磊 后玉芝 朱江 李雪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5-300,共6页
沼气和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以麦秆、树叶和玉米芯为原料,将其进行微波热解碳化,并将碳化产物分别作为促进剂和对电极催化剂应用于厌氧发酵(Anaerobic Digestion,AD)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 沼气和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以麦秆、树叶和玉米芯为原料,将其进行微波热解碳化,并将碳化产物分别作为促进剂和对电极催化剂应用于厌氧发酵(Anaerobic Digestion,AD)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SCs)中,研究其对沼气厌氧发酵系统的产气量、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率、p H和DSSCs光伏性能的影响,探究其在太阳能和生物质能领域的应用潜能。实验结果表明:碳化生物质作为厌氧发酵促进剂可明显提高沼气产量(添加碳材料549 m L/g VS vs.对照组409 m L/g VS),提高COD去除率(添加碳材料68.00%vs.对照组29.55%),且对厌氧发酵系统p H没有显著影响;碳化生物质作为对电极催化剂,其DSSCs的光电转换效率与同等实验条件下传统贵金属Pt电极相近(3.52%vs.4.64%),可作为替代贵金属Pt的低成本材料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碳化 厌氧发酵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对电极 促进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