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C/Fe表面梯度复合材料微区组织及陶瓷层磨损性能 被引量:5
1
作者 王亮亮 许云华 +2 位作者 钟黎声 王娟 闫洪华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53,115,共5页
采用灰铸铁(HT300)与厚度为0.25 mm的钛板,通过浇注法使得灰铸铁与钛板紧密结合,在真空管式炉中1 138℃保温时间8 h后,等温处理并炉冷.通过观察,在基体表面原位生成了TiC颗粒增强铁基表面梯度复合材料,对梯度复合区进行显微组织观察、... 采用灰铸铁(HT300)与厚度为0.25 mm的钛板,通过浇注法使得灰铸铁与钛板紧密结合,在真空管式炉中1 138℃保温时间8 h后,等温处理并炉冷.通过观察,在基体表面原位生成了TiC颗粒增强铁基表面梯度复合材料,对梯度复合区进行显微组织观察、显微硬度测量以及磨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TiC颗粒增强表面梯度复合材料大致分为三层,各层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生成的TiC颗粒的大小及形状不相同;从复合层(C区)到珠光体区显微硬度逐渐降低,显微硬度最大的区域出现在致密陶瓷层(C区).因此对TiC颗粒增强表面梯度复合材料致密陶瓷层进行了磨粒磨损试验,表明陶瓷层耐磨性比灰铸铁(HT300)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钛颗粒 显微硬度 陶瓷层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铸铁与铬棒原位生成(Fe,Cr)_7C_3/Fe复合材料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新成 许云华 +1 位作者 钟黎声 叶芳霞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2-94,98,共4页
利用铸渗复合-热处理原位反应工艺,将铬棒与灰铸铁进行铸造复合,并对其进行热处理使铬棒与铸铁基体中的碳原子发生原位反应,制备出(Fe,Cr)7C3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用XRD、SEM及EDS对单根铬棒与灰铸铁反应产物的微观结构和成分分布进... 利用铸渗复合-热处理原位反应工艺,将铬棒与灰铸铁进行铸造复合,并对其进行热处理使铬棒与铸铁基体中的碳原子发生原位反应,制备出(Fe,Cr)7C3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用XRD、SEM及EDS对单根铬棒与灰铸铁反应产物的微观结构和成分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150℃保温1.5h,单根准2mm铬棒反应完毕,反应产物主要有初生(Fe,Cr)7C3和共晶(Fe,Cr)7C3,且分布均匀;板状和六方状初生(Fe,Cr)7C3的硬度分别为1446、1524HV0.1;反应区的显微硬度达1278HV0.1,约是灰铸铁基体的5.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反应 (Fe Cr)7C3 颗粒增强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法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2FeSiO_4 被引量:11
3
作者 任冰 许云华 +1 位作者 杨蓉 刘文刚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41-43,共3页
以SiO2、Li2CO3与FeC2O4.2H2O为原料,利用固相法制备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FeSiO4,并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制备出的Li2FeSiO4正极材料,粒度为300~400 nm,颗粒分散均匀。在电压1.5~4.8 V,... 以SiO2、Li2CO3与FeC2O4.2H2O为原料,利用固相法制备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FeSiO4,并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制备出的Li2FeSiO4正极材料,粒度为300~400 nm,颗粒分散均匀。在电压1.5~4.8 V,室温下用0.1C倍率恒电电流进行充放电测试,Li2FeSiO4正极材料首次充电容量为297 mAh/g,放电容量接近170 mAh/g,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2FESIO4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Li2MSiO4系(M=Fe,Mn,Co,Ni)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文刚 许云华 +1 位作者 杨蓉 任冰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85-888,共4页
介绍了一类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MSiO4(M=Fe,Mn,Co,Ni)。综述了该系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重点对各种材料的结构特点、合成方法及电化学性能进行总结和探讨。展望了该系材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2MSiO4(M=Fe Mn Co N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C/Mn13堆焊复合材料磨料磨损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武宏 彭建鸿 +1 位作者 许云华 霍群英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3,共3页
采用堆焊工艺在高锰钢的基体表面复合上一层WC硬质合金材料,获得了一种具有高耐磨性和高韧性的复合材料。对WC/Mn13堆焊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以及耐磨料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高锰钢堆焊复合材料与传统耐磨材料相比... 采用堆焊工艺在高锰钢的基体表面复合上一层WC硬质合金材料,获得了一种具有高耐磨性和高韧性的复合材料。对WC/Mn13堆焊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以及耐磨料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高锰钢堆焊复合材料与传统耐磨材料相比表现出了优越的耐磨料磨损性能,并保持了高锰钢高韧性的特点,综合性能极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焊 磨料磨损 高锰钢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轧高锰钢耐磨性及磨损机制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武宏 刘文刚 许云华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1-73,77,共4页
通过对高锰钢进行冷轧变形,考察了不同变形量下冷轧高锰钢的硬度变化,利用自制三体磨料磨损试验机测试了不同磨料磨损工况下,固溶态及其冷轧态的磨损特性。结果表明,冷轧变形可以大幅提高高锰钢的硬度。在软磨料的磨损条件下,冷轧变形... 通过对高锰钢进行冷轧变形,考察了不同变形量下冷轧高锰钢的硬度变化,利用自制三体磨料磨损试验机测试了不同磨料磨损工况下,固溶态及其冷轧态的磨损特性。结果表明,冷轧变形可以大幅提高高锰钢的硬度。在软磨料的磨损条件下,冷轧变形可以有效提高高锰钢的耐磨性;在硬磨料的磨损条件下,冷轧变形对耐磨性没有贡献。利用M M Khruschov的磨损区域理论和E Rabinnowicz的磨损模型解释了在软磨料磨损条件下,冷轧变形提高高锰钢耐磨性的机制;同时利用K H ZumGahr的磨损模型解释了在硬磨料磨损条件下,冷轧变形对高锰钢耐磨性没有贡献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 形变强化 高锰钢 磨料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渗-原位反应制备WC_P/W纤维混杂增强铁基复合材料 被引量:3
7
作者 付永红 牛立斌 +1 位作者 许云华 王发展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6-79,共4页
以金属钨纤维编织的钨网和灰口铸铁为原材料,选用铸渗-原位反应法制备WCP/W纤维混杂增强铁基复合材料。通过DTA、XRD、SEM以及两体磨损试验对该复合材料的物相、显微组织以及磨损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铸渗复合和原位反应温度分别... 以金属钨纤维编织的钨网和灰口铸铁为原材料,选用铸渗-原位反应法制备WCP/W纤维混杂增强铁基复合材料。通过DTA、XRD、SEM以及两体磨损试验对该复合材料的物相、显微组织以及磨损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铸渗复合和原位反应温度分别为1300℃和1160℃时,可确保复合材料组织的致密性,以及金属钨纤维和灰口铸铁基体中的碳反应合成WC颗粒。反应完全的钨纤维原位生成较多的WC颗粒,起到颗粒强化效果;反应不完全的钨纤维在基体中起到纤维强化效果;复合材料的耐磨性随着载荷的增加不断提高,其磨损机制主要为显微切削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反应 铸渗 碳化钨 复合材料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合成V_8C_7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2
8
作者 付永红 叶芳霞 +1 位作者 许云华 符道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2-86,共5页
采用铸渗和热处理原位反应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将准1 mm的钒丝与灰铸铁进行复合,制成钒丝-灰铸铁复合预制体,并对其进行热处理,使钒丝中的钒原子与铸铁中的碳原子原位反应生成V8C7颗粒,制备出V8C7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用SEM、XRD对该复... 采用铸渗和热处理原位反应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将准1 mm的钒丝与灰铸铁进行复合,制成钒丝-灰铸铁复合预制体,并对其进行热处理,使钒丝中的钒原子与铸铁中的碳原子原位反应生成V8C7颗粒,制备出V8C7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用SEM、XRD对该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和物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成的V8C7颗粒均匀分布于铁基体中,且生成物与基体有很好的冶金结合,反应区主要由α-Fe和V8C7颗粒组成;应用热力学原理对原位合成V8C7颗粒的反应机理进行分析,表明用此方法制备的V8C7增强相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丝 铸渗复合 原位反应 V8C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生成(Fe,Cr)_7C_3/Fe复合材料的磨料磨损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哲 康猛 +3 位作者 叶芳霞 王亮亮 钟黎声 燕映霖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54-59,共6页
将纯铬丝放入开有相应圆孔的HT250灰铸铁中,在1 220℃保温30min进行原位反应,制备出了不同体积分数(Fe,Cr)7C3的铁基复合材料,并采用XRD、SEM、硬度仪及磨损试验机等对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及其磨料磨损性能进行了研... 将纯铬丝放入开有相应圆孔的HT250灰铸铁中,在1 220℃保温30min进行原位反应,制备出了不同体积分数(Fe,Cr)7C3的铁基复合材料,并采用XRD、SEM、硬度仪及磨损试验机等对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及其磨料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物相主要由碳化物(Fe,Cr)7C3、铁素体(α-Fe)及奥氏体(γ-Fe)组成;随碳化物体积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平均显微硬度逐渐增大,最高值为1 453HV0.1;而在磨料磨损条件下的磨损量先降后升,碳化物体积分数为62%时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最好,且与BTM20Cr高铬铸铁的耐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反应 (Fe Cr)7C3/Fe复合材料 显微硬度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生成M_7C_3颗粒束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景来 叶芳霞 +1 位作者 钟黎声 许云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107-109,共3页
采用铸渗和热处理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将纯铬丝与白口铸铁进行复合,原位生成(Fe,Cr)7C3颗粒束增强铁基复合材料。使用XRD和SEM对不同保温时间的该复合材料进行物相分析和微观组织观察。结果表明:颗粒束内的主要物相组成为α-Fe,γ-Fe和(Fe... 采用铸渗和热处理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将纯铬丝与白口铸铁进行复合,原位生成(Fe,Cr)7C3颗粒束增强铁基复合材料。使用XRD和SEM对不同保温时间的该复合材料进行物相分析和微观组织观察。结果表明:颗粒束内的主要物相组成为α-Fe,γ-Fe和(Fe,Cr)7C3;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Fe,Cr)7C3颗粒束的面积逐渐增大,束内组织形态由共晶向亚共晶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生成 铁基复合材料 (Fe Cr)7C3颗粒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弧自动堆焊法制备硬质合金/钢双金属复合材料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美 王双成 +1 位作者 牛立斌 许云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21-24,共4页
提出了一种制备硬质合金-钢复合材料的新工艺——埋弧自动堆焊工艺。应用该方法成功制备了硬质合金增强钢基复合材料。利用SEM、EDS、XRD等检测手段对复合材料结合界面的显微组织、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复合材料的宏观硬度进行了测... 提出了一种制备硬质合金-钢复合材料的新工艺——埋弧自动堆焊工艺。应用该方法成功制备了硬质合金增强钢基复合材料。利用SEM、EDS、XRD等检测手段对复合材料结合界面的显微组织、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复合材料的宏观硬度进行了测试。通过常温三体磨料磨损实验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磨损性能。研究表明:硬质合金与钢基体为明显的冶金结合;硬质合金与钢基体间硬度过渡均匀;复合材料的相对耐磨性达正火态45钢的3.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弧自动堆焊 硬质合金 复合材料 三体磨料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处理冷拉珠光体钢丝耐磨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文刚 许云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28,共4页
对冷拉0.7%碳钢丝进行退火处理,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退火处理冷拉0.7%碳钢的组织形貌,用材料拉力试验机和显微硬度计测试钢丝的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并采用ML-10型干式销盘磨损试验机观察退火冷拉钢丝在不同磨料磨损工况下... 对冷拉0.7%碳钢丝进行退火处理,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退火处理冷拉0.7%碳钢的组织形貌,用材料拉力试验机和显微硬度计测试钢丝的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并采用ML-10型干式销盘磨损试验机观察退火冷拉钢丝在不同磨料磨损工况下的磨损特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磨损表面形貌。结果表明,以氧化铝和石英为磨料工况下,退火处理冷拉钢丝的耐磨性有少量提高;以玻璃为磨料工况下,退火处理冷拉钢丝的耐磨性大幅提高。以氧化铝和石英为磨料磨损工况下,其磨损机理以微观切削和犁沟为主;以玻璃为磨料磨损工况下,沟槽形貌消失,磨损机理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拉后退火处理 0.7%碳钢 磨料磨损 磨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铁与铌丝原位生成NbC_P/Fe复合材料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晓洁 许云华 +1 位作者 赵显鹏 牛立斌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5-67,70,共4页
利用铸铁浇注将Nb丝均匀复合固定于铁基体内,然后在1165℃保温2h,让提前置于铸铁中的铌丝与周围碳原子原位反应生成NbC颗粒增强铸铁复合材料,对复合区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分析、显微硬度测量。结果表明,复合区域显微硬度最高值达到1930HV0.... 利用铸铁浇注将Nb丝均匀复合固定于铁基体内,然后在1165℃保温2h,让提前置于铸铁中的铌丝与周围碳原子原位反应生成NbC颗粒增强铸铁复合材料,对复合区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分析、显微硬度测量。结果表明,复合区域显微硬度最高值达到1930HV0.05,复合区域的平均显微硬度为1827HV0.05,是基材的8~9倍。复合试样的室温两体磨料相对耐磨性是铸铁的2.71倍,耐磨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生成 NBC 颗粒增强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反应生成灰铸铁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及机理研究
14
作者 田景来 叶芳霞 +1 位作者 钟黎声 许云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7-99,102,共4页
将铬合金丝与灰铸铁进行铸造复合及热处理,采用原位法制备出碳化物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利用XRD、SEM和EDAX对该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1160℃下保温20、22 min后,该复合材料中生成M7C3型碳化物,靠近合金丝边缘的为... 将铬合金丝与灰铸铁进行铸造复合及热处理,采用原位法制备出碳化物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利用XRD、SEM和EDAX对该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1160℃下保温20、22 min后,该复合材料中生成M7C3型碳化物,靠近合金丝边缘的为细小颗粒状,远离合金丝为板条状,同时在复合材料中出现珠光体;保温24 min后,合金丝与基体完全反应,生成的碳化物与保温26 min时一致,全部为M3C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合金丝 灰铸铁 原位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向分布的高铬铸铁棒增强高锰钢基复合材料
15
作者 付永红 牛立斌 +1 位作者 许云华 周志斌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78-81,共4页
将直径为3.2 mm的高铬合金粉芯焊丝插入到高锰钢熔体中,制备出了定向分布的高铬铸铁棒增强高锰钢基复合材料。并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RD、显微硬度计以及三体磨粒磨损试验对淬火态的该复合材料进行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淬火后... 将直径为3.2 mm的高铬合金粉芯焊丝插入到高锰钢熔体中,制备出了定向分布的高铬铸铁棒增强高锰钢基复合材料。并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RD、显微硬度计以及三体磨粒磨损试验对淬火态的该复合材料进行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淬火后的复合材料由定向分布的高铬铸铁棒增强体和奥氏体高锰钢基体组成,增强体由奥氏体枝晶,以及残余奥氏体与M7C3碳化物的共晶体组成;增强体的硬度在1100~1280 HV0.1,为高锰钢基体硬度的4~5倍;将铸态的复合材料与高锰钢试样相比,淬火态的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好的耐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芯焊丝 高铬铸铁 高锰钢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拉伸塑性变形对0.7%碳钢耐磨性的影响
16
作者 刘文刚 许云华 +1 位作者 方亮 冯群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经过铅浴处理的0.7%碳钢进行冷拉变形,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冷拉0.7%碳钢的组织形貌,采用材料拉力试验机和显微硬度计测试0.7%碳钢丝的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采用ML-10型销-盘式磨料磨损试验机考察深度冷拉0.7%碳钢丝在不同磨料磨... 经过铅浴处理的0.7%碳钢进行冷拉变形,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冷拉0.7%碳钢的组织形貌,采用材料拉力试验机和显微硬度计测试0.7%碳钢丝的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采用ML-10型销-盘式磨料磨损试验机考察深度冷拉0.7%碳钢丝在不同磨料磨损工况下的磨损特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0.7%碳钢磨损表面形貌.结果表明,深度拉伸塑性变形使得0.7%碳钢的组织超细化,大幅提高0.7%碳钢的机械性能.在以氧化铝和石英为磨料工况下,随着0.7%碳钢真应变增加,耐磨性缓慢提高;在以玻璃为磨料工况下,随着0.7%碳钢真应变增加,耐磨性呈现阶段性变化,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0.7%碳钢的耐磨性大幅提高.在以氧化铝和石英为磨料工况下,其磨损机理以微观切削和犁沟为主;以玻璃为磨料工况下,在低应变阶段,其磨损机理以显微切削为主,在高应变阶段,磨损机理以多次塑性变形和疲劳磨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拉伸塑性变形 0.7%碳钢 磨料磨损 磨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生成NbC/Fe复合材料反应过程及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娜娜 许云华 +1 位作者 刘晓洁 钟黎声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94-97,共4页
利用铸造复合-热处理技术原位合成了Nb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在分析DSC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实验所采取的热处理温度,探讨了其反应过程。采用XRD、SEM等检测手段对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和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最后应用热力学理论对在该工艺条... 利用铸造复合-热处理技术原位合成了Nb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在分析DSC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实验所采取的热处理温度,探讨了其反应过程。采用XRD、SEM等检测手段对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和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最后应用热力学理论对在该工艺条件下原位合成NbC增强颗粒的可行性进行了计算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Fe-Nb-C三元体系中,其原位反应动力学过程为:738℃时铁素体晶界开始熔化消失;814℃时为α-Fe转变为γ-Fe的转变温度;1172℃为体系发生共晶反应的温度:L→NbC+γ+G;在1280℃时析出了一次碳化物NbC;在1172℃时,NbC优于其他相生成且属于热力学稳定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生成 NBC 复合材料 热力学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合成V_8C_7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组织与磨粒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珊珊 许云华 +1 位作者 钟黎声 叶芳霞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9-62,共4页
利用铸造复合热处理工艺制备V8C7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磨损试样,用SEM、XRD观察了材料的组织形貌。在室温条件下,选用ML-100磨料磨损试验机,采用三氧化二铝磨料,研究了不同体积分数V8C7颗粒对V8C7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结... 利用铸造复合热处理工艺制备V8C7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磨损试样,用SEM、XRD观察了材料的组织形貌。在室温条件下,选用ML-100磨料磨损试验机,采用三氧化二铝磨料,研究了不同体积分数V8C7颗粒对V8C7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此工艺制备的V8C7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是灰铸铁的11.7倍;当V8C7颗粒体积分数逐渐增大时,V8C7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相对耐磨性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反应 磨粒磨损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制备碳化钛颗粒增强钢铁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9
作者 樊少忠 钟黎声 +2 位作者 程仕李 李楠 赖玉军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19,共4页
对原位制备碳化钛颗粒增强钢铁基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耐磨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原位制备碳化钛颗粒增强钢铁基复合材料是基于钛与碳的强结合能力,并同时满足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其增强形式主要有单一的... 对原位制备碳化钛颗粒增强钢铁基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耐磨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原位制备碳化钛颗粒增强钢铁基复合材料是基于钛与碳的强结合能力,并同时满足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其增强形式主要有单一的均匀碳化钛颗粒、表面梯度分布碳化钛颗粒、碳化钛颗粒束及碳化物共增强等,均具有复合区硬度高、耐磨性好的特点。其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提高使用寿命和降低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生成 TIC颗粒 形成机理 微观组织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扩散反应制备TiC致密陶瓷层增强灰铸铁基表面复合材料 被引量:3
20
作者 樊少忠 钟黎声 付永红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23-126,131,共5页
利用钛板复合与原位反应相结合的方法,在灰口铸铁表面制备了TiC致密陶瓷层增强灰口铸铁表面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反应过程中各元素的分布及扩散过程、扩散动力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灰口铸铁表面TiC致密陶瓷层的形成主... 利用钛板复合与原位反应相结合的方法,在灰口铸铁表面制备了TiC致密陶瓷层增强灰口铸铁表面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反应过程中各元素的分布及扩散过程、扩散动力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灰口铸铁表面TiC致密陶瓷层的形成主要依靠钛板中的Ti原子和石墨片中溶解析出的C原子的扩散与原位反应。TiC陶瓷层的厚度与保温时间之间满足抛物线关系,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陶瓷层的生长速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反应 TiC致密陶瓷层 动力学 固相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