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可持续建筑理念的建筑结构课程体系改革
1
作者 胡冗冗 吴迪 《建筑技艺(中英文)》 2024年第9期51-55,共5页
为回应可持续建筑理念融入建筑教育的共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采用“整合设计”理念,探索“建筑结构”课程改革,将传统结构课程整合并与建筑设计课程紧密结合,通过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法传授结构基本原理、引入可持续理念,培... 为回应可持续建筑理念融入建筑教育的共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采用“整合设计”理念,探索“建筑结构”课程改革,将传统结构课程整合并与建筑设计课程紧密结合,通过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法传授结构基本原理、引入可持续理念,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可持续建筑设计综合能力,为建筑学和结构专业教育的融合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结构 可持续建筑 整合设计 节能 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工程建筑学出发——论建筑中的结构与教学
2
作者 李兴钢 韩冬青 +20 位作者 李向锋 郭屹民 朱渊 张春彦 傅筱 龙灏 王环宇 孟宪川 余梓梁 韩书园 韩雨晨 陈朝晖 胡冗冗 孙逊 罗鹏 葛明 刘晖 周霖 夏珩 钟冠球 舒欣 《建筑技艺(中英文)》 2024年第9期5-12,共8页
结构是建筑的支撑体系,也是构成空间的重要形态要素,建筑与结构两者密不可分。建筑师具备怎样的结构知识与结构理性观念直接影响着建筑整体的效率、品质和特色。在工程建筑学主题的牵引下,建筑学与结构工程学更应在高校教学和行业实践... 结构是建筑的支撑体系,也是构成空间的重要形态要素,建筑与结构两者密不可分。建筑师具备怎样的结构知识与结构理性观念直接影响着建筑整体的效率、品质和特色。在工程建筑学主题的牵引下,建筑学与结构工程学更应在高校教学和行业实践中形成合力,建构具有建筑学思维特色的结构教学体系,为建筑师和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创作冠以结构理性观念的支撑。为此,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建筑技艺》杂志社共同主办、工程建筑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建筑中的结构与教学”学术研讨会于近日在东南大学成功举办,为推动建筑与结构的新融合迈出了坚实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与结构 结构工程学 建筑学专业 支撑体系 高校教学 理性观念 东南大学 构成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北麓西安段峪口村落洪涝适应性营建智慧研究
3
作者 欧亚鹏 林兰香 +1 位作者 方磊 安子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2-390,共9页
秦岭北麓西安段为洪涝灾害多发区域.在长期同雨洪博弈共生的过程中,当地传统村落形成了以低技术、低成本、低维护为特征的洪涝适应性智慧.在洪涝风险日益增多的当下,这些传统实践智慧对促进区域人水和谐、洪涝韧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 秦岭北麓西安段为洪涝灾害多发区域.在长期同雨洪博弈共生的过程中,当地传统村落形成了以低技术、低成本、低维护为特征的洪涝适应性智慧.在洪涝风险日益增多的当下,这些传统实践智慧对促进区域人水和谐、洪涝韧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秦岭北麓典型区域内峪口传统村落为例,基于田野调查、多源数据比对互证法和图解分析法,本文旨在阐明洪涝适应与村落营建关系的基础上,在选址、街巷布局及洪涝管控设施系统等三个方面,系统研究其洪涝适应性营建智慧,以期在新时期为城乡洪涝韧性人居环境规划营建,提供理论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北麓 洪涝适应 传统村落 营建智慧 峪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常达变:一种以山水人文秩序为根基调和经济发展的营城理念
4
作者 李小龙 闫启航 +1 位作者 张瑶 王树声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守常达变”经济发展往往带动空间增长,孕育城市新空间、新单元,但新空间归根到底还是这座城市的组成部分,须遵循城市既有的结构秩序而有机生长,实现新老空间一脉相承、秩序相合。基于此理念,便积淀形成了“守常达变”的本土城市... 1何谓“守常达变”经济发展往往带动空间增长,孕育城市新空间、新单元,但新空间归根到底还是这座城市的组成部分,须遵循城市既有的结构秩序而有机生长,实现新老空间一脉相承、秩序相合。基于此理念,便积淀形成了“守常达变”的本土城市规划传统,着重于强调城市发展变化中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始终做到“万变不离其宗”“革而不失其基”。历史文献中亦有“持经达变”“守正开新”“守常不革”“知其变而守其常”等诸多记载,其义理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有机生长 山水人文 城市新空间 结构秩序 辩证关系 新单元 历史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图传境:传统图绘中的山水人文意境追求
5
作者 赵怀栋 徐知秋 +1 位作者 李小龙 安子琪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以图传境”中国风景图绘的历史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折射出中国人对于美好人居的憧憬与追求。传统图绘往往可供人统览一方山水形势、品读一方人文胜景、领略一方人居意境,并体悟文人画匠将物象与心境相融、写实与写意相辅相成的... 1.何谓“以图传境”中国风景图绘的历史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折射出中国人对于美好人居的憧憬与追求。传统图绘往往可供人统览一方山水形势、品读一方人文胜景、领略一方人居意境,并体悟文人画匠将物象与心境相融、写实与写意相辅相成的艺术境界。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以图传境”的图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图绘 意境追求 品读 艺术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