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ScO_3-Bi(Zn_(1/2)Ti_(1/2))O_3-PbTiO_3高居里温度压电陶瓷介电压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强 李振荣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6-120,共5页
采用传统陶瓷工艺制备(1-x)Bi(Sc_(0.9)(Zn_(1/2)Ti_(1/2))_(0.1))O_3-xPbTiO_3(BS-0.1BZT-xPT)陶瓷试样。研究了BZT含量为0.1%(摩尔分数)时,不同PT含量BS-0.1BZT-xPT压电陶瓷结构、介电和压电性能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随着PT含量增加... 采用传统陶瓷工艺制备(1-x)Bi(Sc_(0.9)(Zn_(1/2)Ti_(1/2))_(0.1))O_3-xPbTiO_3(BS-0.1BZT-xPT)陶瓷试样。研究了BZT含量为0.1%(摩尔分数)时,不同PT含量BS-0.1BZT-xPT压电陶瓷结构、介电和压电性能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随着PT含量增加,试样从三方相向四方相转变;当PT含量为0.60~0.62之间时,试样处在三方到四方的过渡区。当PT量为0.6时,试样压电性能达到最大值(d33=250pC/N,kp=43%)。当PT量增加,试样居里温度呈上升趋势,εr max值先增加后减小。当PT含量为0.60时,试样铁电性能达到最大值,Pr=34.4μC/cm^2,Ec=19.2kV/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陶瓷 高居里温度 铁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Mg_(1/2)Ti_(1/2))O_3-PbTiO_3压电陶瓷体系介电与居里温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强 李振荣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3057-13061,共5页
采用传统固相法工艺制备了(1-x )Bi (Mg1/2 Ti1/2 )O3-xPbTiO3 (BMT-xPT,0.34≤x ≤0.44)陶瓷.研究发现,随着PT含量增加,试样结构由三方相逐渐转变为四方相结构,当0.36〈x〈0.40时,试样结构处于准同型相界(MPB)区.研究表明BMT... 采用传统固相法工艺制备了(1-x )Bi (Mg1/2 Ti1/2 )O3-xPbTiO3 (BMT-xPT,0.34≤x ≤0.44)陶瓷.研究发现,随着PT含量增加,试样结构由三方相逐渐转变为四方相结构,当0.36〈x〈0.40时,试样结构处于准同型相界(MPB)区.研究表明BMT组元是一种具有非铁电体特征的组分,随着PT 含量减少,BMTGPT体系的居里温度减小,介电峰变得越来越不明显.通过研究BMT-PT 体系组分与居里温度(TC)的关系可以看出:(1)PT 含量为0.34-0.44时,TC 随BMT含量变化实验值和Stringer的经验值差异较小,变化趋势一致;(2)BMTGPT体系居里温度最大值可能在x =0.73 的附近,其居里温度最大值TCmax约为5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陶瓷 居里温度 介电性能 准同型相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a共掺杂Ni-BaCeO_(3)基氢分离膜
3
作者 杨春利 黄江龙 +3 位作者 杜晶 陈喜 张浩 王靖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29,共8页
传统能源的短缺以及化石燃料直接燃烧后所产生的污染,促使人类必须探索新的可替代能源。氢气无毒、无污染、来源广泛,是第三次能源革命的重要媒介。工业制氢会产生CO、CO_(2)等副产物,故而提升氢气浓度,剔除这些杂质,是制氢必不可缺的... 传统能源的短缺以及化石燃料直接燃烧后所产生的污染,促使人类必须探索新的可替代能源。氢气无毒、无污染、来源广泛,是第三次能源革命的重要媒介。工业制氢会产生CO、CO_(2)等副产物,故而提升氢气浓度,剔除这些杂质,是制氢必不可缺的环节。混合导电氢分离膜具有高效的氢分离能力,是应用在该环节的最佳选择之一。BaCeO_(3)是单相钙钛矿结构,在其“B”位掺杂后,质子导电能力提升,具备更佳的氢渗透性,但这类材料在湿润CO_(2)气氛中化学稳定性较差。合理的掺入其他离子以及添加金属相,能有效改善材料的氢渗透率或化学稳定性。本工作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BaCe_(0.7)In_(0.1)Ta_(0.1)Y_(0.1)O_(3-δ)粉末材料,并与Ni粉混合共烧制备质子-电子混合导电金属陶瓷氢分离膜。通过XRD、SEM表征了样品的相结构和微观形貌,并测试了其电导率,氢渗透率,以及在湿润CO_(2)环境中的短期稳定性。结果表明,In^(3)+和Ta^(5+)共掺杂不仅改善了样品的烧结活性,并且提高了氢分离膜在湿润CO_(2)环境中的化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电子混合导电膜 稳定性 电导率 氢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