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9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硫化锡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倩 李常林 +4 位作者 王硕然 黄娜 王文培 马红周 翁雅青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5-535,共11页
随着化石能源的消耗和人们对清洁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开发新型储能材料刻不容缓。钠离子电池因钠资源丰富,在大规模储能方面成为继锂离子电池之后最具前景的二次电池。电池的负极材料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二硫化锡... 随着化石能源的消耗和人们对清洁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开发新型储能材料刻不容缓。钠离子电池因钠资源丰富,在大规模储能方面成为继锂离子电池之后最具前景的二次电池。电池的负极材料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二硫化锡作为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具有高理论比容量、易于调控的形貌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等特点,引发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对二硫化锡的结构以及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钠化机理进行了总结,概括了提高其电化学性能的一些方法,最后对二硫化锡负极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二硫化锡 钠化机理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活化毒砂的电化学氧化行为及表面相构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林波 陈天斯 +2 位作者 张学良 俞娟 马致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69-2181,共13页
本研究探讨了在pH=9.2的丁基黄药(BX)溶液中,Cu^(2+)活化毒砂的电化学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在电位(φ)值为0.15V(A1氧化峰)时,毒砂表面主要发生Fe2+被氧化为Fe(OH)3,As被氧化形成As(Ⅲ)—O(AsO_(2)^(-))的过程。当电位φ值为0.38V(A2氧化... 本研究探讨了在pH=9.2的丁基黄药(BX)溶液中,Cu^(2+)活化毒砂的电化学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在电位(φ)值为0.15V(A1氧化峰)时,毒砂表面主要发生Fe2+被氧化为Fe(OH)3,As被氧化形成As(Ⅲ)—O(AsO_(2)^(-))的过程。当电位φ值为0.38V(A2氧化峰)时,主要发生As(Ⅲ)—O向As(Ⅴ)—O的氧化过程,形成HAsO_(4)^(2-).此时,铜在毒砂表面主要以Cu(Ⅰ)-S(Cu_(2)S)的形式存在。当氧化电位φ达到0.45V时,Cu 2p_(3/2)和Cu 2p_(1/2)的结合能值分别发生了1.3 eV和1.6 eV的偏移,铜发生由Cu_(2)S向CuS的转变。S 2p谱图中在163.9 eV处出现了一个新的S 2p_(3/2)谱峰,其相对含量上升至11.2%,该峰可归属于BX_(2)分子中桥接S原子的特征峰。此时,毒砂表面疏水性大幅度改善。DFT计算结果表明,二丁基黄药(BX_(2))在CuS表面的吸附能(-202.99 kJ/mol)低于其在Cu_(2)S表面的吸附能(-141.63 kJ/mol),BX_(2)与CuS形成的吸附结构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 毒砂 活化 铜离子 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碲化钴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储钠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崔雅茹 孙晓艺 +2 位作者 胡锦鹏 郝禹 严加隆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8,共8页
碲化钴(CoTe_(2))作为储钠负极材料因其具有大离子半径、高密度(7.92 g·cm^(-3))和独特的晶体结构,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然而,CoTe_(2)固有的低电导率和钠离子脱嵌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制约了CoTe_(2)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金属有机... 碲化钴(CoTe_(2))作为储钠负极材料因其具有大离子半径、高密度(7.92 g·cm^(-3))和独特的晶体结构,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然而,CoTe_(2)固有的低电导率和钠离子脱嵌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制约了CoTe_(2)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金属有机骨架由于特殊的拓扑结构,可调节的组成和较大的比表面积,是合成电极材料的理想模板。以Co基金属有机骨架(ZIF-67)为前驱体,通过高温碲化的方法原位构建了氮掺杂碳限域的CoTe_(2)多面体负极材料,同时讨论了不同的碲化温度对最终产物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以及充放电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550℃条件下,制备的CoTe_(2)展现了均匀的颗粒分布,晶型与标准的CoTe_(2)晶体较匹配。在0.1 A·g^(-1)电流密度下对材料进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循环100圈后,其放电比容量为137.7 mAh·g^(-1),而450℃和650℃下合成的CoTe_(2)比容量分别只有66.7和91.5 mAh·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F-67 CoTe_(2) 碲化温度 钠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含量对Cu-Fe合金凝固特性及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庆娟 闫田荣 +2 位作者 任新龙 许博凡 丰竟翔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8,共11页
通过JmatPro软件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不同Fe含量铸态Cu-Fe合金进行热力学计算与DSC实验,研究了Fe含量对Cu-Fe合金凝固过程、铸态组织演变的影响,并对Cu-Fe合金的显微硬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Fe含量分别为5%、20%、40%和50%时,随着Fe含... 通过JmatPro软件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不同Fe含量铸态Cu-Fe合金进行热力学计算与DSC实验,研究了Fe含量对Cu-Fe合金凝固过程、铸态组织演变的影响,并对Cu-Fe合金的显微硬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Fe含量分别为5%、20%、40%和50%时,随着Fe含量的增加,Cu-Fe合金液固转变(δ-Fe+L→γ-Fe)温度升高,温度由1201.4℃增加到1440.0℃,凝固过程中液固转变产生的焓值减小,包晶反应与共析反应产生的焓值增大。Fe含量的增加使合金铸态组织由细小的胞状晶转变为发达的等轴晶,分布更加均匀,初生Fe相尺寸增加。当Fe含量从5%增加到50%,铸态合金的显微硬度从87.34 HV增加至146.09 H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合金 凝固特性 DSC法 显微硬度 二元相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热法合成钴酸镍及其电化学性能
5
作者 王碧侠 韩家浩 +2 位作者 于翔 党晓娥 梁李斯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7-346,共10页
以硝酸钴和硝酸镍作为原料,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乙醇和异丙醇作溶剂,采用溶剂热法在泡沫镍上合成前驱体,而后将前驱体煅烧得到钴酸镍,探究溶剂的种类及浓度对合成材料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以硝酸钴和硝酸镍作为原料,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乙醇和异丙醇作溶剂,采用溶剂热法在泡沫镍上合成前驱体,而后将前驱体煅烧得到钴酸镍,探究溶剂的种类及浓度对合成材料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以及扫描电镜(SEM)对产物进行表征,分析材料的组分和微观形貌;采用循环伏安法(CV)、恒电流充放电法(GCD)以及交流阻抗法(EIS)对产物的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50%体积浓度的乙醇及异丙醇溶液中合成的钴酸镍都具有规则的纳米线结构,该结构有利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从而使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50%体积浓度的乙醇溶液中合成的钴酸镍电化学性能较优,在充放电电流密度为1 A/g时其比电容为627 F/g,循环500次后其电容保持率为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酸镍 溶剂热法 乙醇 异丙醇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法真空蒸馏制备4N5高纯锰研究
6
作者 孙院军 赵永喆 +2 位作者 杨双平 丁向东 孙军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04-108,共5页
随着高新领域的发展,金属锰高纯化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工作以电解锰为原料,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效蒸馏炉,结合分区冷凝,采用在冷凝区设置恒温冷凝段的方式,延长主金属冷凝区长度,达到提高金属收得率的目的,并一步制备出纯度4N5以上... 随着高新领域的发展,金属锰高纯化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工作以电解锰为原料,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效蒸馏炉,结合分区冷凝,采用在冷凝区设置恒温冷凝段的方式,延长主金属冷凝区长度,达到提高金属收得率的目的,并一步制备出纯度4N5以上的高纯锰。通过对电解锰真空蒸馏理论进行分析,并研究了不同蒸馏温度、时间对挥发率和恒温冷凝段温度(冷凝温度)对金属收得率的影响,同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检测不同蒸馏温度下冷凝锰中的杂质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选定的蒸馏温度下主金属Mn易与杂质金属分离,但温度越高分离能力越弱。随蒸馏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挥发率均呈上升趋势。设置主金属恒温冷凝段可大幅度提升金属收得率,随冷凝温度的升高,金属收得率呈先升后降趋势。随蒸馏温度的上升,冷凝锰中Cd、K、Na、Zn的含量基本不变,Mg、Ca、Pb、Cu、Cr、Ni、Fe、Co的含量整体呈增大趋势。综合考虑,在体系压强10^(-3)~10^(-2)Pa、冷凝温度1100℃、保温时间90 min、蒸馏温度1400℃条件下,可得纯度4N5的高纯锰,此时挥发率为86.94%,收得率可达94.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纯锰 真空蒸馏 电解锰 一步法 分区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11合金显微组织特征参数与拉伸性能的定量关系
7
作者 王伟 侯妍 +3 位作者 辛社伟 罗炽铖 刘显昊 王成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27-2338,共12页
针对TC11钛合金显微组织特征参数与室温拉伸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尚未明确的问题,本文采用固溶时效热处理工艺调控锻态TC11钛合金的显微组织,结合ImageJ图像分析软件定量表征等轴α相含量、晶粒尺寸及片层α相厚度和长宽比,并采用多元非... 针对TC11钛合金显微组织特征参数与室温拉伸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尚未明确的问题,本文采用固溶时效热处理工艺调控锻态TC11钛合金的显微组织,结合ImageJ图像分析软件定量表征等轴α相含量、晶粒尺寸及片层α相厚度和长宽比,并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TC11显微组织特征参数与室温拉伸性能的定量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同一时效温度下,固溶温度每升高10℃,等轴α相含量降低约14.8%,而等轴α相晶粒尺寸维持在4~6μm区间;同一固溶温度下,时效温度每升高10℃,片层α相长宽比平均能增加13.31。等轴α相含量和片层α相厚度是影响强度的关键因素,等轴α相含量增加或片层α相厚度减小均提高强度;而等轴α相晶粒尺寸与片层α相长宽比对塑性影响较深,增大等轴α晶粒尺寸或降低片层α相长宽比改善塑性。基于多元非线性回归建立的二次多项式呈现显著相关性(R^(2)>0.96),能准确表达TC11组织特征参数与拉伸性能的关系,对钛合金显微组织调控与力学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11钛合金 显微组织 拉伸性能 定量关系 多元非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量输入对电子束选区熔化成形Fe-3.5%Si组织和磁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刘世锋 董日宇 +5 位作者 张朝晖 魏瑛康 王建勇 张亮亮 贾文鹏 王岩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03-109,共7页
Fe-Si合金具有优异的磁性能和低材料成本,被广泛应用于电机铁芯制造。电子束选区熔化(Selective electron beam melting,SEBM)是一种具有高预热温度、高能量利用率、高功率密度、和低残余应力等优点的增材制造技术,特别适合难熔、脆性... Fe-Si合金具有优异的磁性能和低材料成本,被广泛应用于电机铁芯制造。电子束选区熔化(Selective electron beam melting,SEBM)是一种具有高预热温度、高能量利用率、高功率密度、和低残余应力等优点的增材制造技术,特别适合难熔、脆性金属材料的直接成形。本工作采用SEBM成形Fe-3.5%Si合金(质量分数),探究了能量密度(E)对试样组织和磁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E的增加粉末逐渐完全熔化,打印过程的缺陷如孔隙、未熔粉末等减少,在E大于180 J/m时孔隙率降低到1%以下。晶粒尺寸与能量输入高度相关,随着E增加试样的平均晶粒尺寸先增大后减小,晶粒尺寸减小的原因是能量输入过高导致Marangoni效应加剧增加了形核位点,平均晶粒尺寸在E等于180 J/m时达到最大,为161μm。平行于打印方向(BD)柱状晶明显长大。在E等于140 J/m时,垂直于BD方向形成立方织构({100}〈001〉)强度为4.71。随着E的增加,试样λ纤维织构强度减弱,择优取向由{100}面逐渐转移至{110}面。试样矫顽力(Hc)与晶粒尺寸呈明显负相关,Hc随E增加呈先减小后变大趋势,在E等于180 J/m时,即平均晶粒尺寸最大时Hc达到最小值1.07 O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FE-SI合金 组织 织构 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MnSi中有效夹杂物析出及其对针状铁素体形成影响机制的研究
9
作者 杨蕾 胡奥翔 +1 位作者 赵福才 习晓峰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65-174,共10页
基于“氧化物冶金”思想,提出“氧化物冶金生产技术”。利用此技术控制出钢后氧的含量,生产出20MnSi钢。利用金属显微镜图像分析仪,并借助扫描电镜,分析出钢后不同氧含量对夹杂物及有效夹杂物析出的影响。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 基于“氧化物冶金”思想,提出“氧化物冶金生产技术”。利用此技术控制出钢后氧的含量,生产出20MnSi钢。利用金属显微镜图像分析仪,并借助扫描电镜,分析出钢后不同氧含量对夹杂物及有效夹杂物析出的影响。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技术和ImageJ软件,讨论了夹杂物尺寸、数量、成分、形状和奥氏体尺寸等对一次针状铁素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夹杂物尺寸小于4 μm时,最有利于诱导生成一次针状铁素体;在此范围内,有效夹杂物尺寸越大,依附其生长的针状铁素体的数量越多;有效夹杂物中O-Ca-F-Mn-S,O-Si-Ca-V-Mn-S和O-Si-Ca-Ti-Mn-S类型夹杂物诱导生成一次针状铁素体的能力强;粗大奥氏体晶粒有助于一次针状铁素体在晶粒内的有效夹杂物上形核长大。最终揭示了奥氏体在有效夹杂物表面优先析出C,形成向四周扩展的C晶界,一次针状铁素体优先在有效夹杂物C晶界夹缝中形核长大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物冶金生产技术 有效夹杂物 针状铁素体 奥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动加载对钢-铝无铆接头静力学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杨程 毛新霖 +1 位作者 王艺运 赵升吨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2-42,共11页
为研究脉动加载对6061铝合金和304不锈钢异种板材无铆接头静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常规加载和脉动加载条件下的成形接头进行了十字拉脱和搭接剪切破坏试验,对比分析了两种加载方式下无铆接头的抗拉、抗剪失... 为研究脉动加载对6061铝合金和304不锈钢异种板材无铆接头静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常规加载和脉动加载条件下的成形接头进行了十字拉脱和搭接剪切破坏试验,对比分析了两种加载方式下无铆接头的抗拉、抗剪失效载荷,失效过程及断口形貌。结果表明,脉动加载会改变无铆接头的颈厚值与互锁值,从而导致与常规加载成形接头相比,脉动加载成形接头拉脱破坏时发生断裂失效的比例增大,失效载荷提高了14.9%;剪切破坏时均发生断裂失效,失效载荷降低了13.1%。且脉动成形接头具有更大、更深的断口韧窝形貌。脉动加载可以有效改善接头上层板料的塑性并提高无铆接头的抗拉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铆连接 脉动加载 静力学性能 断口形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动加载对钢-铝无铆接头成形质量的影响
11
作者 杨程 王艺运 +3 位作者 石媛菁 刘思琪 毛新霖 赵升吨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5,共10页
为研究脉动加载对室温下6061铝合金和304不锈钢无铆接头成形质量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普通加载和脉动加载下接头的金属流动、形貌参数以及回弹变形情况。结果表明,与普通加载成形的接头相比,脉动加载... 为研究脉动加载对室温下6061铝合金和304不锈钢无铆接头成形质量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普通加载和脉动加载下接头的金属流动、形貌参数以及回弹变形情况。结果表明,与普通加载成形的接头相比,脉动加载的接头在每个周期的保压阶段,金属流动会呈现反向回旋的趋势,促进了塑性变形,颈厚值T_n降低了8.27%,互锁值Tu提高了9.76%,上板料厚度X_t提高了34.88%,下板料厚度Xb降低了22.26%,底部回弹间隙C降低了69.41%,脉动加载接头较普通加载接头连接缝各区域回弹量均有所降低,最大回弹量降低了53.77%。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均表明脉动加载可以显著降低钢-铝无铆接头的回弹量,提高接头成形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铆连接 脉动加载 应力松弛 回弹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振动辅助刚凸冲压对Zr-4板料回弹的影响
12
作者 杨程 曾海睿 +1 位作者 石媛菁 赵升吨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16,共7页
为探究低频振动辅助冲压技术对厚度为0.48 mm的Zr-4板料冲压回弹的影响,针对锆合金格架条带中刚凸特征单元设计冲压成形模具,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低频振动参数对板料卸载前后的成形深度、回弹率、弹性应变以及... 为探究低频振动辅助冲压技术对厚度为0.48 mm的Zr-4板料冲压回弹的影响,针对锆合金格架条带中刚凸特征单元设计冲压成形模具,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低频振动参数对板料卸载前后的成形深度、回弹率、弹性应变以及残余应力的影响,并与无振动成形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振幅的增大,刚凸卸载前后的成形深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回弹率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整体皆优于无振动成形;振动的引入相较于无振动成形使得刚凸回弹时的弹性应变降低,残余应力减小。模拟和实验证明低频振动对Zr-4板料成形的回弹问题有一定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4板料成形 低频振动辅助成形 弹性应变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渣转型制备氟化钙试验研究
13
作者 马红周 党煜博 +5 位作者 王耀宁 曾劲阳 王帅敏 关明华 张兴 李浩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360,共8页
针对半导体生产企业治理含氟废水过程中产生的含氟渣资源化利用问题,采用氟化物化学转型法使含氟渣转变为氟化钙,从而实现含氟渣的资源化利用。研究了氟化铵、氢氟酸-氟化铵、乙酸、乙酸-氟化铵等不同转型剂的转型效果,重点考察了转型... 针对半导体生产企业治理含氟废水过程中产生的含氟渣资源化利用问题,采用氟化物化学转型法使含氟渣转变为氟化钙,从而实现含氟渣的资源化利用。研究了氟化铵、氢氟酸-氟化铵、乙酸、乙酸-氟化铵等不同转型剂的转型效果,重点考察了转型剂种类、溶液pH、溶液氟浓度等对转型渣中氟化钙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乙酸-氟化铵转型剂将含氟渣转型为氟化钙的转型率最高;在液固体积质量比10 mL/1 g、乙酸用量为n(CH_(3)COOH)/[2×n(CaCO_(3))]=1.2和氟化铵用量为n(NH_(4)F)/[2×n(Ca)+4×n(Al)+6×n(Si)-n(F-)含氟渣]=1.1、搅拌时间1 h、溶液pH=3.5~4.0条件下,氟化钙质量分数为88.72%,氟化钙转型率为38.11%。通过乙酸-氟化铵分步转型,能够消除CaCO_(3)表层生成的CaF_(2)对内层CaCO_(3)进一步酸解的抑制作用,提高CaF_(2)含量和含氟渣的转型率,可为含氟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钙 含氟渣 转型 乙酸 氟化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铁锌渣中锌铜浸出条件的优化及浸出液的资源化利用
14
作者 党晓娥 阳丹 刘安全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345-3359,共15页
针对中浸渣草酸除铁过程中产出的锌渣,采用氨水-碳酸铵浸出锌渣—锌粉还原浸出液—还原后液蒸发回收有价金属及C_(2)O_(4)^(2-)的工艺,研究影响铜和锌浸出的因素,确定锌粉还原浸出液中铜、镍和钴的工艺条件,并采用响应面法对铜和锌的浸... 针对中浸渣草酸除铁过程中产出的锌渣,采用氨水-碳酸铵浸出锌渣—锌粉还原浸出液—还原后液蒸发回收有价金属及C_(2)O_(4)^(2-)的工艺,研究影响铜和锌浸出的因素,确定锌粉还原浸出液中铜、镍和钴的工艺条件,并采用响应面法对铜和锌的浸出条件进行优化,研究还原后液中金属及(NH_(4))_(2)C_(2)O_(4)的回收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液固比和搅拌速度对锌的浸出率影响较小,NH_(3)·H_(2)O与(NH_(4))_(2)CO_(3)物质的量比、(NH_(4)^(+))TOT的过量倍数、浸出温度以及浸出时间对锌的浸出率影响较大。优化后锌的浸出条件如下:n(NH_(3)·H_(2)O)/n(NH_(4))_(2)CO_(3)=0.51/3.49、(NH_(4)^(+))TOT过量2.011倍、浸出温度为28.63℃。在该优化条件下,锌和铜的浸出率实测值分别为99.46%和58.84%,其预测值分别为101.19%和59.41%,浸出渣为铅银渣。采用锌粉还原浸出液中金属的工艺条件如下:锌粉量为0.11 g、还原温度和还原时间分别为16℃和15 min。还原后液连续蒸发产物为碱式碳酸锌和(NH_(4))_(2)C_(2)O_(4)。该技术解决了锌渣中锌、铜、镍和钴的回收以及草酸盐中C_(2)O_(4)^(2-)的回收问题,为全湿法回收中浸渣中铜、锌、镍及钴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渣 氨水 碳酸铵 浸出 优化 还原 蒸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心关节轴承包围式单边挤压成形工艺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
15
作者 王伟 庞少雄 +2 位作者 丁士杰 杨昊天 于呈呈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3-199,共7页
向心关节轴承具有高承载力、耐腐蚀、结构紧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机械传动系统中,为提升向心关节轴承综合性能以应对愈加严苛的使用环境,本研究提出了以17-4PH沉淀硬化不锈钢为轴承外圈的向心关节轴承成形工艺。17-4PH具有较高的强韧... 向心关节轴承具有高承载力、耐腐蚀、结构紧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机械传动系统中,为提升向心关节轴承综合性能以应对愈加严苛的使用环境,本研究提出了以17-4PH沉淀硬化不锈钢为轴承外圈的向心关节轴承成形工艺。17-4PH具有较高的强韧性及良好的耐腐蚀性能,但17-4PH的弹性模量小、硬度高的特点导致其轴承外圈塑性成形困难。本研究通过建立以17-4PH为外圈的轴承成形有限元模型,实现对向心关节轴承挤压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探究在向心关节轴承成形过程中各因素对轴承成形精度和最大成形压力的影响,获得以17-4PH为轴承外圈的包围式单边挤压工艺的成形规律与最佳成形工艺,最终对成形工艺进行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轴承外圈坯料的尺寸和成形距离,可以有效改善由于包围式单边挤压成形造成工艺中轴承外圈的过度挤压和挤压不足等缺陷,为后续向心关节轴承的成形方案制定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4PH不锈钢 向心关节轴承 塑性成形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热处理对Mo-0.9La合金板材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晓 王快社 +3 位作者 刘仁智 席莎 周莎 付静波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79,共4页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97%以上变形量的Mo-0.9La板材,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Mo-0.9La合金板材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Mo-0.9La合金的微观组织从细密的纤维组织粗化至35μm左右的板条状搭接组织,Mo-0.9La合...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97%以上变形量的Mo-0.9La板材,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Mo-0.9La合金板材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Mo-0.9La合金的微观组织从细密的纤维组织粗化至35μm左右的板条状搭接组织,Mo-0.9La合金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与硬度降低。在1500℃时,Mo-0.9La合金的伸长率最高,达到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0.9La合金 热处理温度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_(3)COOH/H_(2)O_(2)浸取体系下钢渣钙组分浸出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钦升 张朝晖 +2 位作者 邢相栋 折媛 李嘉雨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471-5478,共8页
针对间接矿化所存在的钙离子浸出率低的问题,系统研究了以钢渣为原料,CH_(3)COOH和H_(2)O_(2)为浸出剂提取钙离子的方法。考察了不同CH_(3)COOH浓度、H_(2)O_(2)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浸出效果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 针对间接矿化所存在的钙离子浸出率低的问题,系统研究了以钢渣为原料,CH_(3)COOH和H_(2)O_(2)为浸出剂提取钙离子的方法。考察了不同CH_(3)COOH浓度、H_(2)O_(2)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浸出效果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zeta电位分析仪对反应产物进行表征,并借助反应动力学模型找到反应的限制性环节,从而揭示出浸出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浸出温度为25℃、固液比为1∶10、CH_(3)COOH浓度为0.75mol/L、浸出时间为40min的条件下,钙离子的浸出率为49.56%,在添加3mol/LH_(2)O_(2)的条件下浸出率提高了11.68%。添加H_(2)O_(2)能够有效减少浸出过程中附着在钢渣表面的硅胶,从而提升反应的浸出效率。CH_(3)COOH/H_(2)O_(2)体系下钢渣中钙离子的浸出反应受混合控制,计算得到表观活化能为7.19kJ/mol,低于CH_(3)COOH体系下浸出反应的活化能。本文可为间接矿化固碳提升Ca2+浸出率提供技术参考与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矿化 乙酸 过氧化氢 二氧化碳 钢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解温度对低阶煤热解半焦动态燃烧机理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江永 张洁 +3 位作者 邹冲 杨永林 郑娥 闫龙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6,共10页
采用热分析仪并借助等转化率的FWO法和KAS法,研究了热解温度分别为450℃,550℃,600℃,650℃,750℃时制备的半焦的燃烧特性和动力学参数,并进一步利用Malek方法对不同转化阶段活化能对应的机理函数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 采用热分析仪并借助等转化率的FWO法和KAS法,研究了热解温度分别为450℃,550℃,600℃,650℃,750℃时制备的半焦的燃烧特性和动力学参数,并进一步利用Malek方法对不同转化阶段活化能对应的机理函数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半焦的燃烧性能变差,燃烧所需活化能升高,在转化率(α)大于0.5时,活化能与转化率的二阶导数趋于稳定。不同转化阶段的燃烧动力学机理存在差异,转化率(α)小于0.5时,不同半焦的燃烧动力学机理均以化学反应(G(α)=(1-a)^(-1)-1)为主,随着转化率的提高,燃烧动力学机理由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的标准机理模型(G(α)=[-ln(1-a)]^(2/3))转变为以扩散为主要限制性环节的动力学机理模型;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半焦燃烧过程中更容易在较低转化率时转化为以扩散为主要的限制性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焦 燃烧性能 活化能 Malek方法 动力学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锭的电子束熔炼提纯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拴全 袁瑞 +4 位作者 雷东平 杨小龙 刘晓宁 贾宇航 邢相栋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4-146,共3页
研究了锆的电子束熔炼提纯,对锆中非间隙杂质和间隙杂质的电子束熔炼提纯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电子束熔炼锆可以有效地提纯Fe、Cr、Al,在原料杂质含量水平下经过两次电子束熔炼,Fe、Cr、Al去除率分别约为69.3%、71.4%、61.5%;电子... 研究了锆的电子束熔炼提纯,对锆中非间隙杂质和间隙杂质的电子束熔炼提纯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电子束熔炼锆可以有效地提纯Fe、Cr、Al,在原料杂质含量水平下经过两次电子束熔炼,Fe、Cr、Al去除率分别约为69.3%、71.4%、61.5%;电子束熔炼锆时O元素在一次熔炼会增加,二次熔炼锭(EB2)比一次熔炼锭(EB1)降低约4.2×10^(-5),但电子束熔炼对原料中氧提纯作用微弱;电子束熔炼锆时,C元素不可提纯,反而会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熔炼 提纯 杂质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质金精矿与Fe_(2)O_(3)真空焙烧—磁选—浸出工艺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石嘉俊 宋永辉 +3 位作者 张亮 朱斌 王泽宇 郎世磊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4-192,共9页
以Fe_(2)O_(3)为氧化剂,采用真空焙烧—磁选技术对碳质金精矿进行预处理,试验考察了最佳工艺及技术参数。研究表明:在焙烧温度为1100℃,磁场强度为0.20 T,再磨细度(-0.074 mm占比)约为100%,碳质金精矿与Fe_(2)O_(3)的质量比为1∶10的条... 以Fe_(2)O_(3)为氧化剂,采用真空焙烧—磁选技术对碳质金精矿进行预处理,试验考察了最佳工艺及技术参数。研究表明:在焙烧温度为1100℃,磁场强度为0.20 T,再磨细度(-0.074 mm占比)约为100%,碳质金精矿与Fe_(2)O_(3)的质量比为1∶10的条件下,金浸出率达到81.6%,铁回收率为97.27%。焙烧过程中碳质金精矿中的碳质物和FeS_(2)将Fe_(2)O_(3)还原为Fe_(3)O_(4)和Fe,碳质物转化为无机碳和CO_(2),FeS_(2)脱硫生成磁黄铁矿和S_(2)(硫的双原子分子蒸气)。预处理过程削弱了碳质金精矿中碳质物的“劫金”作用,有效破坏了硫化物对金的包裹,并对Fe_(2)O_(3)中的Fe元素进行了综合回收利用,研究结果为碳质金矿与氰化尾渣协同焙烧—磁选—浸出联合技术的优化与完善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质金精矿 氧化铁 真空焙烧 预处理 磁选 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