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3 Mt/a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模拟及优化
1
作者 宁浩龙 申志兵 +6 位作者 车畅 李乐园 唐瑞源 梁生荣 张君涛 田斌 高沛琳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1,42,共6页
采用化工流程模拟与分析软件Aspen Plus对某炼厂2.3 Mt/a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流程进行系统的模拟研究。首先以实际生产数据模拟得到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流程模型,该模型与装置实际运行结果相符,从而确保流程模拟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采用化工流程模拟与分析软件Aspen Plus对某炼厂2.3 Mt/a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流程进行系统的模拟研究。首先以实际生产数据模拟得到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流程模型,该模型与装置实际运行结果相符,从而确保流程模拟的可行性与正确性。之后通过分析工艺条件,采用以闪蒸罐代替再吸收塔的优化改造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合适的烃类组分作为补充吸收剂来强化吸收塔的吸收过程。此优化方案不仅减少了流股与塔设备数量,显著降低了设备成本的投资,而且优化改造后吸收稳定流程降低了原有流程中补充吸收剂换热器以及解吸塔再沸器的能耗,使得综合能耗较原有流程下降16.38 GJ/h,节能率2.21%,每年可为企业增加效益约2183.74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稳定 流程模拟 节能优化 催化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低温活化机理及其参与的化学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申志兵 付娆 +5 位作者 唐瑞源 张武 张赏莉 梁生荣 张君涛 尚柯舟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15,共8页
基于甲烷在400~600℃时与其他烃类原料共反应可出现低温活化现象,综述了此过程中甲烷的不同活化机理和反应路径,总结了甲烷在低温活化后参与的重质油改质反应、烯烃加氢反应、低碳烃芳构化反应以及含氧化合物的脱氧芳构反应等不同类型... 基于甲烷在400~600℃时与其他烃类原料共反应可出现低温活化现象,综述了此过程中甲烷的不同活化机理和反应路径,总结了甲烷在低温活化后参与的重质油改质反应、烯烃加氢反应、低碳烃芳构化反应以及含氧化合物的脱氧芳构反应等不同类型反应的特征、共反应助剂的作用和催化剂的催化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发现,虽然甲烷与其他原料共反应过程的活化机理和参与路径不同,但均可认为甲烷在其他大分子烃类的促进下发生低温活化并参与到相关反应中,起到供氢、增碳和优化产物分布等作用。尤其是在甲烷参与的芳构化反应过程中,甲烷的参与可以起到改善产物分布、提高甲基侧链产物选择性等多方面的作用,这可为甲烷低成本利用技术的开发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转化 低温活化 反应机理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复合材料设计对其电催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徐海升 薛媚月 +2 位作者 李善建 丁丽芹 范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7-452,共6页
石墨烯是以sp2杂化轨道组成的六角型蜂巢状二维碳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导电性好和机械强度高等优点,在电催化领域被广泛应用,但也存在易堆叠、活性位点少等不足。石墨烯材料电催化活性与其原子排列、分子吸附和活化、电子结构、电... 石墨烯是以sp2杂化轨道组成的六角型蜂巢状二维碳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导电性好和机械强度高等优点,在电催化领域被广泛应用,但也存在易堆叠、活性位点少等不足。石墨烯材料电催化活性与其原子排列、分子吸附和活化、电子结构、电荷运输等相关,综述了通过掺杂调控提高其内在活性、界面调控实现不同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相调控改变原子排布方式、结构调控改变局部环境促进电子和质量传递等改善石墨烯材料电催化性能的方法,指出将掺杂调控与其他3种活性调控方法有机结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电催化活性 掺杂调控 界面调控 相调控 结构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散固体碱高效催化制备无甘油生物柴油
4
作者 郑婧迪 陶爽 +2 位作者 周瑞 王春辉 汤颖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124,共7页
为实现无甘油生物柴油的高效制备,以共沉淀法制备的镁铝水滑石为载体,K_(2)CO_(3)溶液为浸渍液,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高分散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考察水滑石制备过程中金属盐种类以及物质的量比对其催化三组分(菜籽油、乙酸甲酯和甲醇)... 为实现无甘油生物柴油的高效制备,以共沉淀法制备的镁铝水滑石为载体,K_(2)CO_(3)溶液为浸渍液,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高分散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考察水滑石制备过程中金属盐种类以及物质的量比对其催化三组分(菜籽油、乙酸甲酯和甲醇)制备无甘油生物柴油性能的影响,并利用FTIR、XRD、TG、CO_(2)-TPD、BET、SEM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MgCl_(2)和AlCl3为金属盐、镁铝物质的量比3∶1、K_(2)CO_(3)浓度2.0mol/L、焙烧温度500℃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固体碱为催化剂,在油酯醇物质的量比1∶1∶10、催化剂用量10%、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5min条件下,生物柴油的产率可达98%,产品性能指标均符合欧盟标准。催化剂表征发现以氯盐为金属盐制备的水滑石比表面积大,孔道结构丰富,暴露的碱性中心位点数目多。综上,金属盐种类对水滑石结构会造成影响,以MgCl_(2)和AlCl_(3)为金属盐制备的高分散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可高效催化油脂酯交换反应制备无甘油生物柴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水滑石 共沉淀法 固体碱 无甘油 酯交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级闪蒸与多塔蒸馏耦合的贫氦天然气低温提氦工艺
5
作者 冀浩文 黎小辉 朱玉琴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0-206,共7页
聚焦从低品位含氦天然气中提纯氦气这一工程问题,在分析已有深冷工艺发展现状与改进方向的基础上,针对原料天然气中氦气浓度低与提氦能耗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级闪蒸与多塔蒸馏耦合的贫氦天然气低温提氦工艺,并借助ASPEN HYSYS软件... 聚焦从低品位含氦天然气中提纯氦气这一工程问题,在分析已有深冷工艺发展现状与改进方向的基础上,针对原料天然气中氦气浓度低与提氦能耗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级闪蒸与多塔蒸馏耦合的贫氦天然气低温提氦工艺,并借助ASPEN HYSYS软件模拟设计了新工艺流程。结果表明:采用设计工艺可从氦摩尔分数为0.05%的贫氦天然气中分离得到纯度(摩尔分数,下同)为99%的氦气,同时得到纯度为99.96%的甲烷和99%的氮气、液化天然气及燃料气,增强了提氦装置的产品方案灵活性;通过工艺内部流股节流膨胀制冷为分离系统提供冷量及工艺内部冷热物流间合理匹配换热,实现了系统的节能降耗;该多级闪蒸+多塔蒸馏耦合工艺的单位压缩功耗为0.058 kW·h kmol,远低于改进型ExxonMobil公司的提氦工艺(1.29 kW·h kmol);综合分析工艺产品纯度及能耗,说明设计的提氦工艺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提取 贫氦天然气 低温法 闪蒸 蒸馏 工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炭-水蒸气催化气化反应特性研究
6
作者 唐瑞源 梁馨文 +3 位作者 张玉玉 张君涛 罗建玲 姚晓莎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1,共5页
采用碱性待生剂为气化原料,考察焦炭与水蒸气催化气化反应特性。在消除内外扩散影响的前提下,探讨了气化反应温度、进水蒸汽、混合气体比例及气化时间对焦炭水蒸气催化气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性待生剂上焦炭催化气化反应速率与气... 采用碱性待生剂为气化原料,考察焦炭与水蒸气催化气化反应特性。在消除内外扩散影响的前提下,探讨了气化反应温度、进水蒸汽、混合气体比例及气化时间对焦炭水蒸气催化气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性待生剂上焦炭催化气化反应速率与气化反应温度成正比,进水蒸汽速率为2.5 L/min时,可基本消除水蒸气的扩散效应对焦炭催化气化反应的影响,碱性待生剂上焦炭转化率基本趋于稳定,气化反应时间30 min,可较好转化碱性待生剂上焦炭,产品气以H_(2)组成为主(含量约60%)。水蒸气/氧气混合气为气化剂可显著提高焦炭催化气化转化率,同时,氧气的加入会影响合成气组成。合成气中H 2和CO含量降低,CO_(2)含量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炭 水蒸气 碱性待生剂 催化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催化硝酸盐合成氨催化剂研究进展
7
作者 黄风林 李楠楠 +2 位作者 刘锦阳 刘程发 刘璐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0-85,共6页
总结了电催化硝酸盐合成氨工艺的反应机理,通过掺杂合适的杂原子、不同金属复合、金属与非金属材料杂化等方式来提高催化剂活性并抑制析氢反应。综述了近几年金属基催化剂、碳基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和性能表现,以期为研制高催化活性的环境... 总结了电催化硝酸盐合成氨工艺的反应机理,通过掺杂合适的杂原子、不同金属复合、金属与非金属材料杂化等方式来提高催化剂活性并抑制析氢反应。综述了近几年金属基催化剂、碳基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和性能表现,以期为研制高催化活性的环境友好型硝酸盐电化学合成氨催化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硝酸盐 合成氨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_(2)P/N-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析氧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海升 任哲辰 +1 位作者 薛媚月 武攀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8,共8页
以改进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以尿素为氮源采用水热法制备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N-rGO)载体,以NiCl _(2)·6H_(2)O为镍源、红磷为磷源通过溶剂热法制备Ni_(2)P/N-rGO-x(x为1、2、3,分别代表3种不同磷/镍摩尔比2/1、4/1和8/1... 以改进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以尿素为氮源采用水热法制备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N-rGO)载体,以NiCl _(2)·6H_(2)O为镍源、红磷为磷源通过溶剂热法制备Ni_(2)P/N-rGO-x(x为1、2、3,分别代表3种不同磷/镍摩尔比2/1、4/1和8/1)系列催化剂。结果表明,当磷/镍摩尔比为4/1时,Ni_(2)P/N-rGO-2催化剂在碱性溶液中的电流密度达到10 mA/cm^(2),所需过电位较低为292 mV,塔菲尔斜率较小为82.67 mV/dec,表明其具备良好的析氧反应(OER)性能,且具有良好的OER稳定性及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尿素 磷化镍 析氧反应 过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滑油添加剂桐油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
9
作者 丁丽芹 张彦平 +3 位作者 钟又皆秀 梁生荣 钟汉斌 徐海升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2-552,共11页
以桐油酸(EA)为原料,引入第二单体甲基丙烯酸苄酯(BzMA),采用Schlenk技术合成了桐油酸-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EBz)和桐油-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TBz),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定共聚物的相... 以桐油酸(EA)为原料,引入第二单体甲基丙烯酸苄酯(BzMA),采用Schlenk技术合成了桐油酸-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EBz)和桐油-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TBz),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定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多分散性指数,采用热重分析仪测定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并对共聚物的抗磨和降凝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单体质量比m(EA)∶m(BzMA)为2∶8、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质量分数1.5%、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0 h的条件下,PEBz收率为52.98%,相对分子质量为3.388×10^(4),多分散性指数为1.5。在润滑油馏分(350~395℃)中添加质量分数1.0%的PEBz后,磨斑直径降低0.584 mm,凝点降低14℃。PEBz抗磨和降凝效果均优于PTBz,可作为一种兼有抗磨和降凝双重功能的润滑油添加剂代替传统石油基润滑油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桐油酸 甲基丙烯酸苄酯 共聚物 抗磨 降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_(2)P/ppy/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析氧性能
10
作者 徐海升 刘佳欣 +2 位作者 薛媚月 丁丽芹 李善建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6,共8页
为了设计和开发一种经济高效的析氧反应(OER)催化剂,采用化学氧化法和水热法等方法,使用聚吡咯(ppy)对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进行功能化改性,再结合磷化镍(Ni_(2)P),制备Ni_(2)P/ppy/rGO催化剂。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为了设计和开发一种经济高效的析氧反应(OER)催化剂,采用化学氧化法和水热法等方法,使用聚吡咯(ppy)对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进行功能化改性,再结合磷化镍(Ni_(2)P),制备Ni_(2)P/ppy/rGO催化剂。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材料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再通过电化学测试研究了催化剂的析氧反应性能。结果表明,Ni_(2)P/ppy/rGO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需要的过电势(258 mV)较小,表现出比ppy/rGO(319 mV)、Ni_(2)P/ppy(323 mV)更好的电催化析氧性能。Ni_(2)P/ppy/rGO催化剂相应的塔菲尔斜率(74.0 mV·dec^(-1))也较小,表明其在析氧反应中具有较好的催化动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聚吡咯 磷化镍 析氧反应 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溶剂对小麦秸秆吸油剂的吸油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申志兵 王顺梅 +4 位作者 薛瑜 唐瑞源 张君涛 梁生荣 周妙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56,共5页
通过廉价、可再生的小麦秸秆制备吸油剂时,需要预处理来除去秸秆表面的蜡质和木质素组分,以暴露纤维素的羟基使其充分参与改性反应,达到增强秸秆的亲油疏水的目的。考察了小麦秸秆经氢氧化钠、亚氯酸钠和二者混合溶液等不同预处理溶剂... 通过廉价、可再生的小麦秸秆制备吸油剂时,需要预处理来除去秸秆表面的蜡质和木质素组分,以暴露纤维素的羟基使其充分参与改性反应,达到增强秸秆的亲油疏水的目的。考察了小麦秸秆经氢氧化钠、亚氯酸钠和二者混合溶液等不同预处理溶剂对制得的吸油剂的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处理后,制备的吸油剂水接触角可从80°增加到108.5°,油接触角则降为0°,表现出亲油和超疏水性,吸油性能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础上对NaOH处理时间、温度和浓度进行对比,得出在100℃,5%,2 h预处理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生物质材料 预处理 吸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e/N-rGO催化剂的表征及其催化苯酚加氢制备环己酮的性能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海升 薛媚月 +2 位作者 黄国强 郜鹏程 范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0-126,共7页
以鳞片石墨、尿素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N-rGO)载体,然后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碱性组分改性的Ni/N-rGO催化剂,将其用于苯酚选择性加氢制备环己酮的反应。并通过N_(2)吸附-脱附、XRD、FT-IR、SEM和EDS等手段对Ni/... 以鳞片石墨、尿素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N-rGO)载体,然后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碱性组分改性的Ni/N-rGO催化剂,将其用于苯酚选择性加氢制备环己酮的反应。并通过N_(2)吸附-脱附、XRD、FT-IR、SEM和EDS等手段对Ni/N-rGO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添加Cu、Fe、Na组分相比,添加组分Ce后Ni/N-rGO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均显著增大,可有效促进金属Ni在载体表面均匀分散,提高催化剂的活性;组分Ce的添加减弱了石墨烯表面含氧官能团的酸性质,有利于提高环己酮的选择性;在反应温度150℃、反应压力0.4 MPa、反应时间2.0 h、催化剂用量0.2 g的条件下,Ce/Ni摩尔比0.2时制备的Ni-Ce/N-rGO催化剂作用下,苯酚转化率为95.2%,环己酮选择性为7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 Ni-Ce/N-rGO催化剂 石墨烯 环己酮 环己烯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硼双掺杂石墨烯负载磷化镍催化剂的表征及其加氢反应机理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海升 郜鹏程 +1 位作者 薛媚月 范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7-524,共8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氮硼双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N_(4)B_(1)-rGO)载体,当磷化镍负载质量分数为20%时,分别以Al_(2)O_(3)、rGO、N-rGO和N_(4)B_(1)-rGO为载体,通过浸渍-热分解法制备20%Ni_(2)P/Al_(2)O_(3)、20%Ni_(2)P/rGO、20%Ni_(2)P/N-rGO... 采用水热法制备氮硼双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N_(4)B_(1)-rGO)载体,当磷化镍负载质量分数为20%时,分别以Al_(2)O_(3)、rGO、N-rGO和N_(4)B_(1)-rGO为载体,通过浸渍-热分解法制备20%Ni_(2)P/Al_(2)O_(3)、20%Ni_(2)P/rGO、20%Ni_(2)P/N-rGO和20%Ni_(2)P/N_(4)B_(1)-rGO催化剂。采用N 2吸附-脱附、FT-IR、XRD、SEM、TGA等手段对载体及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以苯酚选择性加氢制备环己酮为反应体系评价4种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160℃、反应压力0.5 MPa、反应时间4 h、催化剂用量0.3 g的条件下,20%Ni_(2)P/N_(4)B_(1)-rGO催化剂进行苯酚选择性加氢反应性能较好,苯酚转化率为72.36%,环己酮选择性达到61.06%;20%Ni_(2)P/N_(4)B_(1)-rGO催化剂具有介孔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热稳定性,以及优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归因于Ni_(2)P在载体表面有较好的分散度和N_(4)B_(1)-rGO与Ni_(2)P间良好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硼双掺杂 还原氧化石墨烯 苯酚 环己酮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金属对含甲烷氛围稠环芳烃加氢转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生荣 张赏莉 +3 位作者 申志兵 唐瑞源 任朝阳 李乐园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61-1367,共7页
在Hβ分子筛上负载不同活性金属制备了系列催化剂,利用GC、XRD、N2吸附-脱附、Py-IR、NH_(3)-TP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以萘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催化剂在CH_(4)-H_(2)混合气氛下对稠环芳烃加氢裂化反应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在Hβ分子筛上负载不同活性金属制备了系列催化剂,利用GC、XRD、N2吸附-脱附、Py-IR、NH_(3)-TP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以萘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催化剂在CH_(4)-H_(2)混合气氛下对稠环芳烃加氢裂化反应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负载的活性金属均可以均匀分散在Hβ分子筛表面,促进萘加氢开环,萘转化率均达到80%以上。其中,Zn/Hβ,Cu/Hβ,Co/Hβ催化剂的主要产物为甲苯和二甲苯,表明CH_(4)被活化并参与了反应,提高了含甲基侧链芳烃的加氢裂化产物选择性。尤其是Zn/Hβ催化剂,在CH_(4)-H_(2)气氛下,表现出高液相收率和高苯-甲苯-二甲苯混合物选择性,分别为91.34%和56.78%。研究结果可为重质油和天然气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环芳烃 加氢裂化 活性金属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油对聚脲润滑脂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黎小辉 秦珂臻 +3 位作者 杨露露 石小军 吴爱军 叶士信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22,共8页
在工艺条件等控制因素一致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类型的基础油制备聚脲润滑脂,对其进行红外分析(FT-IR)、热重分析(TG)、差热分析(DSC)、扫描电镜分析(SEM)表征,并测定各项理化性能指标。基于表征与测试结果,从构效关系角度分析聚脲润滑脂... 在工艺条件等控制因素一致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类型的基础油制备聚脲润滑脂,对其进行红外分析(FT-IR)、热重分析(TG)、差热分析(DSC)、扫描电镜分析(SEM)表征,并测定各项理化性能指标。基于表征与测试结果,从构效关系角度分析聚脲润滑脂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定性关联讨论基础油化学组成、分子结构与聚脲润滑脂性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稠化剂含量一定时,基础油黏度越高则制备的聚脲润滑脂的相似黏度越高,锥入度越低,极压性能越强;基础油中的环烷烃/链烷烃含量比例数值越大,则聚脲润滑脂的热分解温度越低,热稳定性越差;基础油中适量芳烃的存在对于提升聚脲润滑脂的胶体安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矿物油作为基础油更易被稠化,且制备的聚脲润滑脂的综合性能优于合成油基聚脲润滑脂。研究结果可为聚脲润滑脂基础油的选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脲润滑脂 矿物油 合成油 理化性能指标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桐油-甲基丙烯酸甲酯)多功能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丽芹 张彦平 +2 位作者 刘思凡 苏碧云 梁生荣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62,共8页
以桐油(TO)、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原料,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Schlenk装置合成了聚(桐油-甲基丙烯酸甲酯)(PTOM)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利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测定了共聚... 以桐油(TO)、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原料,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Schlenk装置合成了聚(桐油-甲基丙烯酸甲酯)(PTOM)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利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测定了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多分散性指数,利用热重分析仪(TGA)测定了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并对共聚物的降凝、增黏和抗磨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桐油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质量比为1.5∶8.5、引发剂用量为1.0%(在单体中的质量分数)、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 h时,共聚物的收率较高(44.99%),其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8289。润滑油馏分(350~395℃)中添加质量分数0.8%的共聚物时,可将其凝点(T_(SP))降低6℃,将磨斑直径降低0.314 mm;添加质量分数0.5%的共聚物时,可将其黏度指数(VI)提高69。所合成的聚(桐油-甲基丙烯酸甲酯)可作为一种具有良好降凝、增黏和抗磨性能的多功能润滑油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甲基丙烯酸甲酯 共聚 多功能 润滑油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蓖麻油-马来酸酐-苯乙烯双功能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丽芹 郭萧 +2 位作者 苏碧云 卢素红 梁生荣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2-399,共8页
传统石油基润滑油添加剂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可生物降解的植物油基润滑油添加剂成为研究热点。以蓖麻油(CO)、马来酸酐(MAH)、苯乙烯(ST)为原料,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甲苯为溶剂,合成了蓖麻油-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PCMAS)。通... 传统石油基润滑油添加剂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可生物降解的植物油基润滑油添加剂成为研究热点。以蓖麻油(CO)、马来酸酐(MAH)、苯乙烯(ST)为原料,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甲苯为溶剂,合成了蓖麻油-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PCMAS)。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了蓖麻油-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了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多分散性指数,采用热重分析研究了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并对聚合物作为润滑油降凝剂和黏度指数改进剂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单体质量比m(CO)∶m(MAH)∶m(ST)=1.0∶0.2∶1.2、引发剂AIBN含量占总单体的0.5%(质量分数)、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90℃时,共聚物收率为68.39%,其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0.348×10^(5),多分散性指数为4.77。将蓖麻油-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添加到润滑油馏分(350~395℃)中,可降低润滑油的凝点,并提高其黏度指数。蓖麻油-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可作为一种具有降凝增黏双重功能的润滑油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油 马来酸酐 苯乙烯 共聚 凝点 黏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油酸-苯乙烯)双功能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 被引量:2
18
作者 丁丽芹 朱顺兰 +3 位作者 刘欣怡 姜雯书 马东飞 梁生荣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08-914,共7页
以植物油中广泛存在的油酸为原料,引入第二单体苯乙烯,采用Schlenk装置,通过溶液聚合法合成了油酸-苯乙烯共聚物(POS),采用FTIR,^(1)H NMR,TG表征了合成产物的结构,测定了它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多分散性指数,并评价了它的抗磨和降凝性能。... 以植物油中广泛存在的油酸为原料,引入第二单体苯乙烯,采用Schlenk装置,通过溶液聚合法合成了油酸-苯乙烯共聚物(POS),采用FTIR,^(1)H NMR,TG表征了合成产物的结构,测定了它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多分散性指数,并评价了它的抗磨和降凝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80℃、油酸与苯乙烯质量比为3∶7、引发剂含量为0.8%(w)、反应10 h时,POS的收率为47.52%、相对分子质量为1.203×10^(4)、多分散性指数为1.63。将0.8%(w)的POS添加到润滑油馏分(350~395℃)中,可将磨斑直径降低0.334 mm,凝点降低10℃。POS可作为一种兼有抗磨和降凝双重功能的润滑油添加剂代替传统石油基润滑油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 油酸 苯乙烯 共聚 抗磨 降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衍生酚气相加氢脱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文晨 牛犇 +1 位作者 张君涛 钟汉斌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35,共7页
木质素经热解或解聚可以获得苯酚、甲氧酚和愈创木酚等木质素衍生酚,木质素衍生酚经过进一步的加氢脱氧(HDO)反应可转化为液体燃料。针对木质素衍生酚HDO反应,首先对比分析了液相和气相条件下的反应机理,总结了反应条件对反应机理的影... 木质素经热解或解聚可以获得苯酚、甲氧酚和愈创木酚等木质素衍生酚,木质素衍生酚经过进一步的加氢脱氧(HDO)反应可转化为液体燃料。针对木质素衍生酚HDO反应,首先对比分析了液相和气相条件下的反应机理,总结了反应条件对反应机理的影响。然后综述了贵金属、非贵金属和双金属催化剂的气相HDO反应催化性能。最后指出Fe基贵金属型催化剂在气相HDO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气相加氢脱氧反应 反应机理 金属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