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社会转型期的文学乡愁与现代性建构--论俞胜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凡
杨玄璘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140,共7页
作为文学创作的精神源泉,故乡可以说是作家自我认知的起点,是作家体察社会、触摸世界的支撑点,也是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落脚点。进一步地说,故乡不仅是作家最内在、最至诚的情感所依托的重要载体,更为作家的创作实践积累了源于故乡地理...
作为文学创作的精神源泉,故乡可以说是作家自我认知的起点,是作家体察社会、触摸世界的支撑点,也是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落脚点。进一步地说,故乡不仅是作家最内在、最至诚的情感所依托的重要载体,更为作家的创作实践积累了源于故乡地理与人文最原初的动力源泉。关注和聚焦作家的故乡书写以及情感表达,越来越成为研究界更直接地认识作家及其文学世界的一个潜隐窗口。作为一个出生于乡村、成长成熟于城市的作家,“故乡”对俞胜来说,始终是个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或说界域,其内心总在“南方的乡村”和“东北的城市”之间徘徊。梁帅、俞胜:《我是“为人生”一派的作家——对话俞胜》,《北方文学》2015年第6期。基于如此的生命经验与人生阅历,俞胜在创作中对“故乡”的叙写与再现,并不只是单纯地局限于对乡村世界悲悯式的回望与缅怀,而是将观照的视角辗转于城市与乡村彼此有别的两个世界,以及“城—乡”互动发展与个人情感的交叉地带之间。在此基础上,他把目光聚焦于自己既熟悉又有着切身体验的“乡村人”“城市人”以及生活在城里的乡村人的生存状况与精神境遇。而这些在俞胜小说创作中,尤其在中短篇小说集《寻找朱三五先生》里有着更为清晰的彰显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短篇小说集
城市与乡村
人生阅历
情感寄托
个人情感
文学创作
交叉地带
自我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社会转型期的文学乡愁与现代性建构--论俞胜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凡
杨玄璘
机构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西安市长安区第一小学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140,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汉语文学的现代性建构”(21BZW13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区域文化视野下新疆兵团文学研究”(2018M643773)研究成果。
文摘
作为文学创作的精神源泉,故乡可以说是作家自我认知的起点,是作家体察社会、触摸世界的支撑点,也是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落脚点。进一步地说,故乡不仅是作家最内在、最至诚的情感所依托的重要载体,更为作家的创作实践积累了源于故乡地理与人文最原初的动力源泉。关注和聚焦作家的故乡书写以及情感表达,越来越成为研究界更直接地认识作家及其文学世界的一个潜隐窗口。作为一个出生于乡村、成长成熟于城市的作家,“故乡”对俞胜来说,始终是个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或说界域,其内心总在“南方的乡村”和“东北的城市”之间徘徊。梁帅、俞胜:《我是“为人生”一派的作家——对话俞胜》,《北方文学》2015年第6期。基于如此的生命经验与人生阅历,俞胜在创作中对“故乡”的叙写与再现,并不只是单纯地局限于对乡村世界悲悯式的回望与缅怀,而是将观照的视角辗转于城市与乡村彼此有别的两个世界,以及“城—乡”互动发展与个人情感的交叉地带之间。在此基础上,他把目光聚焦于自己既熟悉又有着切身体验的“乡村人”“城市人”以及生活在城里的乡村人的生存状况与精神境遇。而这些在俞胜小说创作中,尤其在中短篇小说集《寻找朱三五先生》里有着更为清晰的彰显与表达。
关键词
中短篇小说集
城市与乡村
人生阅历
情感寄托
个人情感
文学创作
交叉地带
自我认知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社会转型期的文学乡愁与现代性建构--论俞胜的小说创作
张凡
杨玄璘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