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转型期的文学乡愁与现代性建构--论俞胜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凡 杨玄璘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140,共7页
作为文学创作的精神源泉,故乡可以说是作家自我认知的起点,是作家体察社会、触摸世界的支撑点,也是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落脚点。进一步地说,故乡不仅是作家最内在、最至诚的情感所依托的重要载体,更为作家的创作实践积累了源于故乡地理... 作为文学创作的精神源泉,故乡可以说是作家自我认知的起点,是作家体察社会、触摸世界的支撑点,也是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落脚点。进一步地说,故乡不仅是作家最内在、最至诚的情感所依托的重要载体,更为作家的创作实践积累了源于故乡地理与人文最原初的动力源泉。关注和聚焦作家的故乡书写以及情感表达,越来越成为研究界更直接地认识作家及其文学世界的一个潜隐窗口。作为一个出生于乡村、成长成熟于城市的作家,“故乡”对俞胜来说,始终是个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或说界域,其内心总在“南方的乡村”和“东北的城市”之间徘徊。梁帅、俞胜:《我是“为人生”一派的作家——对话俞胜》,《北方文学》2015年第6期。基于如此的生命经验与人生阅历,俞胜在创作中对“故乡”的叙写与再现,并不只是单纯地局限于对乡村世界悲悯式的回望与缅怀,而是将观照的视角辗转于城市与乡村彼此有别的两个世界,以及“城—乡”互动发展与个人情感的交叉地带之间。在此基础上,他把目光聚焦于自己既熟悉又有着切身体验的“乡村人”“城市人”以及生活在城里的乡村人的生存状况与精神境遇。而这些在俞胜小说创作中,尤其在中短篇小说集《寻找朱三五先生》里有着更为清晰的彰显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短篇小说集 城市与乡村 人生阅历 情感寄托 个人情感 文学创作 交叉地带 自我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