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生技术因素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程晓兵 李建虎 +5 位作者 周树夏 孙沫逸 胡晓光 杨耀武 胡开进 张俊睿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9-90,共2页
目的 :明确医生技术因素和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前瞻随机的设计方法 ,将患者分别分配到学员组和医生组 ,术后 7d来复诊 ,并记录患者拔牙创异常出血、张口受限和干槽症等并发症的发病情况 ,最后做相关的统... 目的 :明确医生技术因素和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前瞻随机的设计方法 ,将患者分别分配到学员组和医生组 ,术后 7d来复诊 ,并记录患者拔牙创异常出血、张口受限和干槽症等并发症的发病情况 ,最后做相关的统计处理。结果 :学员组患者的拔牙创异常出血和张口受限并发症明显高于医生组 ,但在干槽症的发病率上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应该提高医生的拔牙操作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生 技术因素 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 作用 干槽症 阻生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氧液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2
作者 桑韩飞 张英民 +3 位作者 王强 侯理朝 吴明春 徐礼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315-317,共3页
目的 探讨高氧液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2 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 (n =1 0 )及预处理组 (n =1 0 )。预处理组每天静脉给予 1 0ml/kg高氧液 ,2 0分钟匀速泵完 ,连续 5天 ;对照组用同样方法给予... 目的 探讨高氧液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2 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 (n =1 0 )及预处理组 (n =1 0 )。预处理组每天静脉给予 1 0ml/kg高氧液 ,2 0分钟匀速泵完 ,连续 5天 ;对照组用同样方法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最后一次预处理结束后2 4小时 ,夹闭腹主动脉肾下段 2 0分钟 ,制作兔脊髓缺血模型 ;再灌注后 4、8、1 2、2 4和 48小时分别对动物神经功能评分 ;再灌注 48小时后 ,处死动物取脊髓 (L5~ 7) ,制作标本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预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与对照组相比 ,预处理组脊髓前角正常神经细胞数明显增多 (P <0 0 5) ,而且神经功能评分与其对应脊髓前角正常神经细胞计数之间有显著相关性 (r=0 894,P <0 0 1 )。结论 高氧液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 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氧液 预处理 脊髓缺血 再灌注损伤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 被引量:37
3
作者 马显杰 鲁开化 艾玉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1-84,共4页
在23例成人新鲜标本和20,例儿童固定标本上,对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的解剖特点与胸肩峰动脉、胸廓内动脉的穿支吻合情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可以跨轴型皮瓣供区设计一个新的、较各个轴型皮瓣大的皮瓣,并对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的手术... 在23例成人新鲜标本和20,例儿童固定标本上,对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的解剖特点与胸肩峰动脉、胸廓内动脉的穿支吻合情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可以跨轴型皮瓣供区设计一个新的、较各个轴型皮瓣大的皮瓣,并对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的手术设计及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向临床医生提出了建议。颈横动脉一般起自甲状颈干,从起点到斜方肌前缘称为颈横动脉颈段。颈横动脉颈段在胸锁关节旁开6.0cm(儿童3.0cm),锁骨上2.0cm(儿童2.0cm)恒定发出一外径为1.1mm(儿童0.9mm)的直接皮肤动脉,向外、向下行走进入锁骨上、下区皮肤,并与胸肩峰动脉皮支、胸廓内动脉的第2、3穿支有丰富的吻合。此皮瓣的回流静脉有颈横静脉、颈前静脉、颈外静脉。尤其后两者恒定且外径大,在2.5~3.0mm间。皮瓣的感觉神经有颈横神经和锁骨上神经的分支。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的设计:后界:斜方肌前缘到肩峰水平;外侧界:自肩峰并沿腋前线向下设计;内侧界:胸骨中线:下界:第2肋间甚至乳头上方水平,皮瓣最大面积18×20cm。蒂部在胸锁乳突肌外缘及锁骨中点上1.8cm(儿童1.5cm)处。可带皮肤蒂、皮下蒂旋转,也可作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横动脉 皮瓣 颈部 胸部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多形性腺瘤304例手术治疗的回顾 被引量:19
4
作者 马红新 封兴华 +1 位作者 顾晓明 王新木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5-256,共2页
关键词 肋腺多形性腺瘤 外科手术 手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对布比卡因诱导的PC12细胞毒性、活性氧和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强 陈绍洋 +3 位作者 朱萧玲 徐礼鲜 张惠 熊利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912-914,共3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布比卡因诱导的PC12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及活性氧(ROS)和过氧化氢酶(CAT)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培养的PC12细胞分成四组:正常对照组(C组);丙泊酚组(P组),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2mmol/L丙泊酚;布比卡因组(B组),在细胞培养基中加...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布比卡因诱导的PC12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及活性氧(ROS)和过氧化氢酶(CAT)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培养的PC12细胞分成四组:正常对照组(C组);丙泊酚组(P组),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2mmol/L丙泊酚;布比卡因组(B组),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0.09mmol/L布比卡因;丙泊酚加布比卡因组(PB组),在细胞培养基中同时加入2mmol/L丙泊酚和0.09mmol/L布比卡因;每组6孔。培养6h和24h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比色微量分析细胞活性,测定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细胞内CAT、ROS活性。结果与C组相比,B组PC12细胞活性和细胞内CAT活性显著降低(P<0.01),LDH活性和细胞内ROS活性显著增加(P<0.01);P组PC12细胞活性及其它指标无显著变化;与B组相比,PB组PC12细胞活性和细胞内CAT活性显著增加(P<0.05),LDH活性和细胞内ROS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布比卡因对PC12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可能与降低细胞内CAT活性、增加ROS活性有关;丙泊酚通过保护细胞内CAT活性和清除ROS而减轻布比卡因诱导的PC12细胞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比卡因 毒性 丙泊酚 PC12细胞 活性氧 过氧化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生物活性骨骼的快速制造方法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涤尘 卢秉恒 +2 位作者 吴永辉 王臻 桑宏勋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102-104,共4页
从人造骨骼整体制造的角度出发,将骨骼结构、材料合成、生物活性等因素综合考虑,提出了基于分层制造的人造骨生物活性复合成形的设想:①定制的骨骼的外形与微观组织的CAD建模;②快速加工具有骨骼的内外结构的托架;③复合上生物因... 从人造骨骼整体制造的角度出发,将骨骼结构、材料合成、生物活性等因素综合考虑,提出了基于分层制造的人造骨生物活性复合成形的设想:①定制的骨骼的外形与微观组织的CAD建模;②快速加工具有骨骼的内外结构的托架;③复合上生物因子和细胞;注入自凝固羟基磷灰石。从制造工艺上将宏观和微观CAD与成形、材料合成、骨生长因子复合3个过程集成化,以满足骨骼成形的个体适配、快速、生物降解等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成形 羟基磷灰石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乳腺肿瘤104例的高频声像图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韩增辉 王建宏 +1 位作者 王全华 钱蕴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10期970-971,共2页
目的 分析乳腺良恶性肿瘤高频二维声像图特征并评价其在鉴别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  1 0 4例乳腺原发性肿块按其高频二维声像特征诊断为良性和恶性 ,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对照。结果 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二维声像特征存在一定重迭 ,特定的... 目的 分析乳腺良恶性肿瘤高频二维声像图特征并评价其在鉴别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  1 0 4例乳腺原发性肿块按其高频二维声像特征诊断为良性和恶性 ,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对照。结果 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二维声像特征存在一定重迭 ,特定的恶性肿瘤具有较多的良性特征。二维超声诊断的恶性符合率、良性符合率以及总符合率分别为 73 .5% ,85.5%和 79.8%。结论 二维声像图特征是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基本依据 ,但较小的及“中间型”的乳腺肿瘤需要使用彩色多普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二维声像图 病理对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化、改性种植体表面的构建及形貌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魏建华 刘宝林 +2 位作者 付涛 徐可为 王新木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 :利用喷砂、酸蚀和碱热处理技术构建粗化、改性植入体表面并对其形貌进行分析。方法 :直径15mm的TA2纯钛棒 ,加工成厚 1mm的圆片 ,晶相砂纸逐渐打磨至 60 0目。 40目金刚砂喷砂、草酸酸蚀、5mol/LNaOH溶液处理 2 4h ,60 0℃加热 ,... 目的 :利用喷砂、酸蚀和碱热处理技术构建粗化、改性植入体表面并对其形貌进行分析。方法 :直径15mm的TA2纯钛棒 ,加工成厚 1mm的圆片 ,晶相砂纸逐渐打磨至 60 0目。 40目金刚砂喷砂、草酸酸蚀、5mol/LNaOH溶液处理 2 4h ,60 0℃加热 ,构建成粗化、改性钛表面 ,以SEM观察表面形貌 ,能谱分析表面元素组成。结果 :光滑钛表面仅见规则划痕 ,粗化表面形成多级孔洞状结构 ,能谱分析表面元素为 10 0 %Ti。经碱热处理 ,可见钛表面在孔洞的基础上形成了大量的微网状结构 ,能谱分析发现大量Na+ 及O元素的存在。经体外模拟体液浸泡实验 ,发现经碱热处理的钛表面有大量的钙结节沉积。结论 :经粗化加碱热处理的钛表面上形成了多级孔洞为基础的网状TiO2 水凝胶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喷砂处理 碱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源性脑及脑膜转移瘤MRI特点 被引量:15
9
作者 徐朝霞 张贵祥 张学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728-731,共4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 6 7例血源性脑及脑膜转移瘤的临床特征及MRI表现 ,探讨MRI诊断作用。方法  6 7例病人 ,男 5 0例 ,女 17例 ;年龄 18~ 77岁。其中 5 6例注射Gd DTPA后横轴位 ,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扫描。结果 MRI诊...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 6 7例血源性脑及脑膜转移瘤的临床特征及MRI表现 ,探讨MRI诊断作用。方法  6 7例病人 ,男 5 0例 ,女 17例 ;年龄 18~ 77岁。其中 5 6例注射Gd DTPA后横轴位 ,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扫描。结果 MRI诊断单纯脑转移 41例 ,单纯脑膜转移 5例 ,脑转移侵及脑膜 19例 ,脑转移合并脑膜转移 2例。 5 6例增强扫描中均有不同程度之强化 ,多呈圆形结节或环形 ,直径在 0 2~ 7 0cm之间。脑转移侵及脑膜可见脑膜增厚或类似“靶征”或“鼠尾征”。结论 MRI是诊断脑及脑膜转移的可靠方法 ,增强MRI对脑及脑膜转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鉴别诊断应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影像学资料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 转移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脑膜转移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34
10
作者 陆军 张贵祥 赵海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44-246,249,共4页
目的 :观察PVP前后影像学表现 ,探讨其意义。材料和方法 :40例患者在CT定位下行 5 8例次PVP治疗 ,其中血管瘤 4例次、骨质疏松症 6例次、转移瘤 48例次。PVP前后行X线平片、CT、MRI检查。结果 :平片可作为筛选、随访手段。CT定位下PVP... 目的 :观察PVP前后影像学表现 ,探讨其意义。材料和方法 :40例患者在CT定位下行 5 8例次PVP治疗 ,其中血管瘤 4例次、骨质疏松症 6例次、转移瘤 48例次。PVP前后行X线平片、CT、MRI检查。结果 :平片可作为筛选、随访手段。CT定位下PVP治疗安全、准确、并发症少、对照及随访观察可比性好 ,可同时活检。MRI在观察肿瘤组织水肿、坏死方面有独到的优越性。骨水泥在病灶内的形态与其注射量及病变种类有关。将转移瘤分期有利于PVP效果预测。结论 :CT定位下PVP治疗简便、精确、安全 ,便于对照研究及随访。MRI可作为抗肿瘤效果的评价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经皮穿刺 X线平片 CT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源性颅面转移瘤动物模型及磁共振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贵祥 韩月东 +3 位作者 魏梦绮 刘满生 尤志军 杨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725-727,共3页
目的 介绍建立血源性颅面转移瘤动物模型的方法 ,分析成瘤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43只新西兰大白兔从颈总动脉接种VX2约 10 8/ml瘤细胞。术后 1周开始在不同时间行MRI检查 (平扫和增强扫描 )。病理取材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面部及... 目的 介绍建立血源性颅面转移瘤动物模型的方法 ,分析成瘤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43只新西兰大白兔从颈总动脉接种VX2约 10 8/ml瘤细胞。术后 1周开始在不同时间行MRI检查 (平扫和增强扫描 )。病理取材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面部及眶内球后成瘤率分别为 81%及 6 7%。MRI表现为T1WI略高信号 ,T2 WI等或高信号。T1WIGd TDPA扫描肿瘤有增强效应。结论 上述方法制成的颅面部动物模型可为颅面部医学影像学及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颅面部 血源性转移瘤 诊断 VX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增李斯特菌作为疫苗载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云 潘蕾 +1 位作者 郝春秋 贾战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32-1134,共3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henes)简称单增李斯特菌(LM),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胞内寄生菌,对环境耐受性强,可在较高的盐浓度(可高达40%NaCl)以及宽泛的pH(pH3~12)和温度范围(0~45℃)内生长,并可形成夹膜,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疫苗载体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革兰氏阳性 温度范围 寄生菌 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对布比卡因中枢及心脏毒性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强 徐礼鲜 +3 位作者 陈绍洋 曾毅 孙炎芫 熊利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81-883,共3页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布比卡因系统毒性的治疗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和对照组(C),每组12只。以肢体II导联监测ECG;暴露大鼠股动脉,置入24G套管针监测动脉BP,同时暴露大鼠股静脉,置入24G套管针泵注0.5%布比卡因2mg...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布比卡因系统毒性的治疗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和对照组(C),每组12只。以肢体II导联监测ECG;暴露大鼠股动脉,置入24G套管针监测动脉BP,同时暴露大鼠股静脉,置入24G套管针泵注0.5%布比卡因2mg·kg-1.min-1。记录其发生抽搐、ECG出现心律失常和MAP≤40mmHg的时间。当MAP≤40mmHg时,立即停止泵注布比卡因,P组经静脉恒速泵注丙泊酚50mg/kg(容积为5ml/kg),而C组经静脉恒速泵注生理盐水5ml/kg,两组均5min内泵注完。记录大鼠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惊厥和MAP≤40mmHg毒性反应的时间和布比卡因累计剂量。开始复苏后每5分钟的MAP、HR和大鼠生存时间。结果泵注布比卡因后,两组间大鼠发生心律失常、惊厥及MAP≤40mmHg的毒性反应时间、布比卡因的累计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泵注布比卡因至MAP≤40mmHg时应用丙泊酚处理,可显著改善大鼠的MAP和HR,明显提高大鼠的生存率(P<0.05)。结论丙泊酚对严重的布比卡因中毒时有明显的治疗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布比卡因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面重建在旋转型脊柱侧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劲松 葛雅丽 +6 位作者 宦怡 彭勇 徐树金 赵黎 郑敏文 李长宏 粟向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143-143,共1页
关键词 曲面重建 旋转型 应用 脊柱侧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脑病毒核酸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郭进军 张国英 +1 位作者 赵中夫 阎小君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7-69,共3页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乙脑病毒基因诊断方法 ,并进行大样本检测。方法 使用一步反转录巢式PCR进行乙脑患者血液及脑脊液的病毒核酸检测 ,并与 2 -巯基乙醇耐性试验进行对比检测。结果  2 16例乙脑就诊患者血清的PCR阳性率为 77.8% ,2 -M...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乙脑病毒基因诊断方法 ,并进行大样本检测。方法 使用一步反转录巢式PCR进行乙脑患者血液及脑脊液的病毒核酸检测 ,并与 2 -巯基乙醇耐性试验进行对比检测。结果  2 16例乙脑就诊患者血清的PCR阳性率为 77.8% ,2 -ME阳性率为 4 5 .3 7% ,脑脊液的PCR阳性率为 93 .2 0 % ,2 -ME阳性率为 3 7.3 8% ,有显著性差异。对不同病程日乙脑患者的检测 ,在初期和极期早期PCR的阳性检测率高 ,在极期后期和恢复期 2 -ME的阳性检测率高。结论 PCR法为一种适合于乙脑早期特异性诊断的新型基因诊断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脑炎 聚合酶链反应 PCR 免疫学 诊断学 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 被引量:10
16
作者 郑敏文 彭勇 +2 位作者 葛雅丽 彭玉琴 郑春玲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总结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鉴别要点。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 37例肾上腺肿瘤的CT资料。结果 :34例肾上腺肿瘤中腺瘤 14例 ,嗜铬细胞瘤 12例 ,皮脂腺瘤 6例 ,转移瘤 3例 ,髓性脂肪瘤 2例 ,其CT表现各具特征。结... 目的 :总结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鉴别要点。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 37例肾上腺肿瘤的CT资料。结果 :34例肾上腺肿瘤中腺瘤 14例 ,嗜铬细胞瘤 12例 ,皮脂腺瘤 6例 ,转移瘤 3例 ,髓性脂肪瘤 2例 ,其CT表现各具特征。结论 :本组资料对肾上腺肿瘤的临床及CT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肿瘤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纵韧带对椎体爆裂骨折椎管内骨块复位作用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蔡福金 沈根标 阮狄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51-354,共4页
目的 :观测脊柱后纵韧带 (PLL)的形态、力学强度及其在不同状态下对椎体爆裂骨折突入椎管骨块前推复位力。方法 :取人体新鲜脊柱标本解剖观测PLL形态 ,并游离后测试PLL强度 ;取人体脊柱标本制作爆裂骨折模型 ,以测力探头测试脊柱不同状... 目的 :观测脊柱后纵韧带 (PLL)的形态、力学强度及其在不同状态下对椎体爆裂骨折突入椎管骨块前推复位力。方法 :取人体新鲜脊柱标本解剖观测PLL形态 ,并游离后测试PLL强度 ;取人体脊柱标本制作爆裂骨折模型 ,以测力探头测试脊柱不同状态下PLL对突入椎管骨块的前推复位力。结果 :PLL在胸腰段较宽 ,抗拉力强度平均197 7N ;在撑开力 (140N)作用下PLL前推复位力明显增加 ;撑开状态下后伸时PLL前推力与前屈时无显著性差异 ;PLL前推力与骨块占位程度成正相关。结论 :PLL的解剖及力学条件为椎管内骨块的间接复位减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撑开力作用是PLL对骨块间接复位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中要获得椎管内骨块的间接复位减压 ,应使用具有较强撑开能力的内固定装置进行纵向撑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脊柱内固定 后纵韧带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量多普勒显像与彩色多普勒显像诊断13例肾动脉狭窄意义的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韩增辉 王建宏 +1 位作者 钱蕴秋 王全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773-774,共2页
目的 研究能量多普勒显像 (PDI)在中型动脉的显示效果 ,探讨超声无创性诊断肾动脉狭窄的可能性。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能量多普勒显像及脉冲多普勒频谱分析 (PWD)对经血管造影证实的 13例肾动脉狭窄病人进行研究。结... 目的 研究能量多普勒显像 (PDI)在中型动脉的显示效果 ,探讨超声无创性诊断肾动脉狭窄的可能性。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能量多普勒显像及脉冲多普勒频谱分析 (PWD)对经血管造影证实的 13例肾动脉狭窄病人进行研究。结果 PDI能够更好地反映狭窄血管的真实形态 ,明显增加肾动脉的显示长度和血流的稳定性 ,减少检查时间。结论 结合使用PWD及其他超声新技术 ,PDI可以很好的用来筛选和诊断肾动脉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肾动脉狭窄 超声描记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功率半导体激光照射对大鼠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冰水 易南 +3 位作者 李玲 王晓莉 王建波 王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6期257-259,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输出功率的半导体激光对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导体激光照射SD 大鼠损伤的坐骨神经,观察5m W、10m W、15m W 不同剂量的半导体激光照射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病理变化。结果:半导体激光... 目的:研究不同输出功率的半导体激光对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导体激光照射SD 大鼠损伤的坐骨神经,观察5m W、10m W、15m W 不同剂量的半导体激光照射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病理变化。结果:半导体激光照射促进损伤神经轴突及髓鞘的再生过程,15m W 的半导体激光照射对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较明显。结论:15m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 大鼠 坐骨神经 周围神经损伤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肾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侯立朝 熊利泽 +3 位作者 陈绍洋 计根林 王雅丽 陈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观察去甲肾上腺素(NE)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在ICU接受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5例。根据临床实际使用NE的最大泵注速率,将患者分成A组(n=21)、B组(n=22)和C组(n=22)。三组NE最大泵注速率分别为0.01-0.... 目的观察去甲肾上腺素(NE)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在ICU接受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5例。根据临床实际使用NE的最大泵注速率,将患者分成A组(n=21)、B组(n=22)和C组(n=22)。三组NE最大泵注速率分别为0.01-0.1、0.1-0.5和≥0.5μg·kg·min^-1。在治疗前对所有休克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Ⅲ)评分,记录其BP、HR变化及尿量、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E)、尿白蛋白(ALB)和β2-微球蛋白(β2-MG)定量等肾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抗休克治疗前,B组患者的APACHE Ⅲ评分明显高于A组,但低于C组(P〈0.05);所有患者BUN、CRE、尿ALB和β2-MG定量均异常升高,但组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休克治疗开始后,与治疗前相比,患者尿量(UO)、BUN和CRE、尿ALB和172-MG定量逐步恢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E用于感染性休克时,患者肾脏功能的恢复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相关,而与其剂量的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肾上腺素 感染性休克 肾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