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老年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成龙 张悦 +17 位作者 刘毓屾 杜肇清 郭朝阳 樊扬威 李婷 高旭 谢恩睿 邢梓轩 武文华 吴胤瑛 杨明博 李婕 张煜 康文 王文俊 纪泛扑 郭江 高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34-2041,共8页
目的探究老年不可切除/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使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的效果并评估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情况。方法回顾性纳入了2019年1月1日—2021年3月31日就诊于6家医院的不可切除/晚期HCC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8... 目的探究老年不可切除/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使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的效果并评估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情况。方法回顾性纳入了2019年1月1日—2021年3月31日就诊于6家医院的不可切除/晚期HCC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84.8%的患者同时联合了靶向治疗,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及非老年组(<65岁),评估两组患者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 AE)发生情况。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确定6个月PFS和DC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99例患者,其中老年组27例,非老年组72例。老年组12个月总生存率、ORR和DCR分别为67.8%、44.4%和74.1%,中位PFS为6.4(3.0~12.4)个月,与非老年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老年组的中位OS尚未达到,非老年组中位OS为18.9(13.0~24.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5)。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线大血管浸润(MVI)是6个月PFS(HR=2.603,95%CI:1.136~5.964,P=0.024)和DCR(HR=3.963,95%CI:1.671~9.397,P=0.002)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HBV感染病因、出现肝外转移、Child-Pugh B级和AFP>400 ng/mL与6个月PFS和DCR无关。老年组患者中任何级别的ir AE和3/4级ir AE发生率分别为51.9%和25.9%,与非老年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最常见的ir AE为皮肤疾病(39.4%)。结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65岁不可切除/晚期HCC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与<65岁患者相当。MVI与免疫治疗应答不佳和不良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抗体 单克隆 分子靶向治疗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诱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杨淑娟 田臻 +4 位作者 何英利 赵英仁 张静 吕恒毅 宋红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诱因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预后差异和近10年发病诱因的变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西安市第八医医院住院治疗的537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因、发...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诱因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预后差异和近10年发病诱因的变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西安市第八医医院住院治疗的537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因、发病诱因、转归(好转/死亡),并计算28 d病死率。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Cox回归分析评价不同诱因对28 d病死率的影响。结果537例患者中HBV相关ACLF 511例(95.16%)、HCV相关ACLF 3例(0.56%)、酒精性肝炎相关肝衰竭2例(0.37%)、未分型18例(3.35%)、HBV/HCV重叠感染1例(0.19%),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相关ACLF 2例(0.37%)。537例ACLF患者中,34.8%无发病诱因,17.1%未规范治疗,16.0%为HBV-ACLF停用核苷类似物(NAS),9.7%饮酒,6.9%合并感染,手术和应用肝损药物分别占3%。手术、感染、停用NAS诱发的ACLF 28 d病死率与无诱因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553、11.351、4.274,P值均<0.05)。手术[风险比(HR)及95%可信区间(95%):2.132(1.240~3.664)]、感染[HR及95%CI:1.942(1.262~2.989)]是诱发慢性肝病患者发生ACLF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后5年发病诱因与前5年发病诱因比较,药物诱发ACLF患者比例明显增高(χ2=6.365,P<0.05)。结论ACLF患者存在手术、感染、停用NAS诱因时,与无诱因患者比28 d病死率增高;手术和感染是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近5年药物诱发ACLF的比例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在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小花 杨淑娟 +7 位作者 刘瑜珊 李娟 张巧 王亚敏 闫涛涛 杨瑗 赵英仁 何英利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383-2389,共7页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建立短期预后模型。方法 回顾2011年1月—2016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247例ACLF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比较组间差异,分析预后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建立短期预后模型。方法 回顾2011年1月—2016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247例ACLF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比较组间差异,分析预后影响因素,同时建立预后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预测效能并确定最佳截断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或Pearson卡方检验。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28天、90天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28天生存曲线。结果 经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共纳入ACLF患者220例,28天生存组148例、死亡组72例,28天无移植生存率67.27%;90天生存组115例、死亡组105例,90天无移植生存率52.2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149,P=0.030)、高MELD评分(OR=1.120,P<0.001)、外周血低淋巴细胞计数(OR=0.411,P=0.002)是影响28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影响28天预后的LS-MELD模型:-3.432+0.765×性别-0.890×淋巴细胞计数×10-9+0.113×MELD(性别赋值:男性为1,女性为2)。经ROC曲线确定模型的最佳截断值为0.35,据此将患者分为低LS-MELD组(≤0.35)及高LS-MELD组(>0.35),低LS-MELD组的28天生存率显著高于高LS-MELD组(P<0.001)。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性别联合MELD评分对ALCF患者的短期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危险因素 淋巴细胞计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cAg特异性辅助性T淋巴细胞22在HBV感染者中的变化和意义
4
作者 靳娟 黄小正 +6 位作者 靖新艳 张媛 尹金玲 李佳佳 王思思 郭雅玲 李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35-2440,共6页
目的观察HBV感染者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 22、IL-22和转录因子芳香烃受体(AhR)的变化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西安市第八医院就诊的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11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8例和健康对照者(HC... 目的观察HBV感染者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 22、IL-22和转录因子芳香烃受体(AhR)的变化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西安市第八医院就诊的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11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8例和健康对照者(HC) 16例,CHB患者使用替诺福韦酯(TDF)抗病毒治疗,收集AHB患者基线和出院6个月后的外周血,收集CHB患者基线、治疗6个月和治疗12个月的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血浆,分别使用佛波酯+伊乌诺霉素和重组HBcAg刺激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非特异性CD3+CD4+IL-22+的Th22和HBcAg特异性Th22。ELISA检测血浆IL-22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PBMC中AhR mRNA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AHB患者非特异性Th22细胞比例(2.86%±0.45%)高于CHB患者(1.39%±0.33%)和HC(0.80%±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80、17.30,P值均<0.001),CHB患者非特异性Th22细胞比例亦高于HC(t=6.825,P <0.001)。AHB患者HBcAg特异性Th22细胞比例高于CHB患者(2.97%±0.52%vs 1.22%±0.22%,t=16.58,P <0.001)。AHB患者血浆IL-22水平[(130.7±39.97) pg/ml]高于CHB患者[(66.59±20.83) pg/ml]和HC[(50.63±11.07)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176、7.662,P值均<0.001),CHB患者血浆IL-22水平亦高于HC(t=2.887,P=0.006)。AHB患者PBMC中AhR mRNA(11.45±3.03)高于CHB患者(4.81±1.25)和HC(1.10±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85、13.75,P值均<0.001),CHB患者AhR mRNA亦高于HC(t=11.77,P <0.001)。HBcAg特异性Th22细胞比例在AHB患者和CHB患者中均与AL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38、0.830,P值分别为0.035、0.002),血浆IL-22水平在AHB患者和CHB患者中亦均与AL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2、0.431,P值分别为0.001、0.007)。AHB患者出院6个月后随访观察,HBcAg特异性Th22细胞比例较基线显著降低(2.79%±0.56%vs 2.97%±0.52%,t=3.055,P=0.012),血浆IL-22水平亦较基线显著降低[(105.8±25.23) pg/ml vs (130.7±39.97) pg/ml,t=2.362,P=0.040]。所有CHB患者均接受TDF抗病毒治疗,分别于治疗6、12个月时进行随访。HBcAg特异性Th22细胞比例在治疗6、12个月均显著低于基线(t值分别为4.353、3.927,P值均<0.001),血浆IL-22水平在治疗6、12个月均显著低于基线(t值分别为4.426、4.810,P值均<0.001)。结论HBcAg特异性Th22细胞和IL-22与HBV感染炎症应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白细胞介素类 TH2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