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点及其与OCSP卒中亚型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芳 蔺雪梅 +3 位作者 王清 史亚玲 刘国正 吴松笛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9期824-828,共5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卒中亚型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登记我院2010-01~2011-12间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纳入...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卒中亚型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登记我院2010-01~2011-12间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纳入的患者全面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行颈部血管B超检查,收集相关观测指标,并根据OCSP分型标准进行卒中亚型分型. 结果 1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有318例(28.2%)存在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其中狭窄>50%的发生率为10.1%(114例);有675例(59.8%)颈动脉检出粥样硬化斑块,且半数以上为不稳定性斑块(52.6%,576/975);有453例(40.2%)的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CA-IMT) >1.0 mm.本组OCSP各亚型构成比分别为: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 31.6% (357例),腔隙性梗死(LACI) 26.1%(294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 23.9%(270例),后循环梗死(POCI) 18.4%(207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患者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最高(56.7%,153/270);腔隙性梗死(LACI)患者稳定性斑块的检出率最高(46.9%,138/294);不同卒中亚型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9.96,P<0.005).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患者CCA-IMT厚度最高,与其他三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很常见;不稳定斑块与完全前循环梗死亚型关系密切,可能是该亚型患者的病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OCSP卒中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刘仲仲 蔺雪梅 +6 位作者 王芳 史亚玲 王清 逯青丽 曹欢 王静 吴松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38-1142,共5页
目的探讨西安地区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平台,收集2015年1~12月西安地区4所三级甲等医院连续入院的AIS患者3117例,登记随访1年的结局事件(脑... 目的探讨西安地区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平台,收集2015年1~12月西安地区4所三级甲等医院连续入院的AIS患者3117例,登记随访1年的结局事件(脑卒中复发、死亡和预后不良),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合并糖尿病的AIS患者564例,其中非老年组275例(年龄<65岁),老年组289例(年龄≥65岁),比较2组一般临床特征。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西安地区合并糖尿病的老年AIS患者1年预后情况。结果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肺炎、高血压、心房颤动、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重度比例明显升高(P<0.05,P<0.01)。老年组随访1年死亡率和预后不良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8%vs 4.0%,31.5%vs 13.5%,P<0.01)。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糖尿病AIS患者1年预后不良风险显著升高(HR=2.09,95%CI:1.28~3.43,P=0.003)。结论西安地区合并糖尿病的老年AIS患者入院具有更重的神经功能缺损以及合并较多并发症,其1年预后不良风险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卒中 肺炎 高血压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仲仲 段康丽 +6 位作者 蔺雪梅 王芳 史亚玲 王清 逯青丽 曹欢 吴松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69-1173,共5页
目的探讨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平台,收集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4所三级甲等医院连续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16例,并分别在患者发病1、3、6个月以及1年时进行随访,以1年随访时改良... 目的探讨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平台,收集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4所三级甲等医院连续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16例,并分别在患者发病1、3、6个月以及1年时进行随访,以1年随访时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1660例,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356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年龄、入院48h不能行走、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2.37,95%CI:1.49~3.77,P=0.001)、心房颤动(OR=2.61,95%CI:1.42~4.80,P=0.002)、入院NIHSS评分(OR=1.15,95%CI:1.10~1.21,P=0.001)、入院48h不能行走(OR=2.37,95%CI:1.54~3.65,P=0.001)、白细胞计数>10×109/L(OR=1.49,95%CI:1.09~2.72,P=0.010)是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识别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关注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有助于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不良预后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危险因素 卒中 随访研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仲仲 逯青丽 +6 位作者 王静 刘佩 蔺雪梅 王芳 史亚玲 刘国正 吴松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88-792,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西安地区老年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方法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平台,收集本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月~12月连续收住的年龄≥65岁的ACI患者1... 目的探讨影响西安地区老年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方法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平台,收集本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月~12月连续收住的年龄≥65岁的ACI患者1073例,根据90d随访结果分为短期预后良好组812例和预后不良组261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采用EmpowerStats与R软件构建预测老年AC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模型;采用Bootstrap法验证,并应用ROC曲线检测模型的预测效率。结果预后良好组年龄、合并肺炎、心房颤动、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糖、碱性磷酸酶、尿素、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入院48 h能行走比例、TG、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81,95%CI:1.053~1.110,P=0.000)、合并肺炎(OR=4.128,95%CI:2.246~7.587,P=0.000)、入院NIHSS评分(OR=1.209,95%CI:1.163~1.256,P=0.000)和白细胞计数(OR=1.080,95%CI:1.013~1.153,P=0.019)是老年AC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老年AC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模型;该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平均绝对误差为0.018,ROC曲线下面积为0.800(95%CI:0.761~0.82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早期识别短期预后不良的高危患者,尽早进行干预和治疗,有望降低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预测 ROC曲线 白细胞计数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段康丽 刘仲仲 +10 位作者 蔺雪梅 王芳 史亚玲 王清 刘国正 逯青丽 曹欢 王静 吴松笛 田晔 石兴民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539-543,共5页
目的探讨西安地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卒中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平台对各研究中心2014-01~2014-12连续入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信息进行收集,并在患者发病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时进行随访,收... 目的探讨西安地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卒中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平台对各研究中心2014-01~2014-12连续入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信息进行收集,并在患者发病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时进行随访,收集相关信息,以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确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 230例。1年累计卒中复发115例,其中1,3,6个月和1年分别复发47,31,20,17例,累计复发率分别为2.11%,3.50%,4.35%,5.12%。1年卒中复发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5,95%CI 1.01-2.45)、周围血管病史(HR=2.50,95%CI 1.19-5.26)、房颤(HR=1.77,95%CI 1.05-2.98)、既往卒中(HR=1.70,95%CI 1.12-2.57)、住院NIHSS评分(HR=1.07,95%CI 1.04-1.10)、入院48 h不能行走(HR=2.33,95%CI 1.44-3.76)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西安地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累计复发率低于国内外以往研究结果。本研究结果提示:年龄、周围血管病史、房颤、既往卒中、住院NIHSS评分、入院48 h不能行走是西安地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保留肾功能的老年脑卒中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与一年死亡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瑜瑜 刘仲仲 +6 位作者 逯青丽 王静 刘佩 张娜 蔺雪梅 王芳 吴松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76-1279,共4页
目的探讨西安地区保留肾功能的老年脑卒中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与1年死亡的关系。方法纳入西安市四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12月连续入院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保留肾功能且年龄≥65岁的脑卒中患者1040例,患者按ALP水平... 目的探讨西安地区保留肾功能的老年脑卒中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与1年死亡的关系。方法纳入西安市四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12月连续入院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保留肾功能且年龄≥65岁的脑卒中患者1040例,患者按ALP水平进行五分位分组,Q1组207例(ALP<58.8 U/L),Q2组194例(ALP 58.8~69.6 U/L),Q3组220例(ALP 69.7~81.0 U/L),Q4组207例(ALP 81.1~96.0 U/L),Q5组212例(ALP≥96.1 U/L)。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并记录死亡事件发生情况。将ALP分别按照连续变量和五分位分组变量处理。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ALP水平与1年死亡的关系。结果 1年随访结束时,Q5组1年病死率明显高于Q1组、Q2组、Q3组和Q4组(32.1%vs 14.2%、12.3%、21.7%、19.8%,P=0.014)。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LP水平每升高10 U/L,患者1年死亡风险升高9%(OR=1.09,P=0.000);以Q1组为参照,Q5组1年死亡风险显著增加1.03倍(OR=2.03,P=0.029)。结论血清ALP水平升高是保留肾功能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LP≥96.1 U/L时可显著增加患者1年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碱性磷酸酶 血管钙化 肾小球滤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6a对脑梗死大鼠血管生成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职瑾 段斌 +2 位作者 王静 王清 王虎清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625-631,共7页
目的研究miRNA-26a在大鼠脑梗死中的作用以及miRNA-26a对脑梗死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16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梗死模型组,采用MCAO法建立大鼠脑梗死模型,TTC法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Garcia法评估大鼠神经功能。对... 目的研究miRNA-26a在大鼠脑梗死中的作用以及miRNA-26a对脑梗死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16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梗死模型组,采用MCAO法建立大鼠脑梗死模型,TTC法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Garcia法评估大鼠神经功能。对体外培养和转染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分为:正常组、miR-26a mimic组、miR-26a inhibitor组、mimic+VEGF inhibitor组和体外氧葡萄糖剥夺(OGD)组。正常组为正常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iR-26a mimic组BMEC细胞转染miRNA-26a模拟物;miR-26a inhibitor组BMEC细胞转染miRNA-26a抑制剂;mimic+VEGF inhibitor组BMEC细胞转染miRNA-26a模拟物并添加VEGF抑制剂Sorafenib Tosylate;OGD组BMEC细胞建立体外氧葡萄糖剥夺模型。Trizol法提取细胞中的总RNA,RT-PCR法检测miRNA-26a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和管壁形成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检测VEGF、FGF和Ang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miR-26a的表达显著上调(P<0.01)。体外的细胞培养中,与正常组相比,OGD组miR-26a的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正常组比较,miR-26a mimic组BMEC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小管的形成和长度以及细胞增殖率均显著增加(均P<0.01);与miR-26a mimic组相比,miR-26a inhibitor组中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小管的形成和长度以及细胞增殖率均显著降低(均P<0.01)。与正常组相比,miR-26a mimic组VEGF、FGF和Ang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1);与miR-26a mimic组相比,miR-26a inhibitor组VEGF、FGF和Ang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与miR-26a mimic组相比,mimic+VEGF inhibitor组小管的形成受到显著抑制(P<0.01),细胞的相对数目显著减少(P<0.01)。结论miRNA-26a通过调节VEGF的表达影响脑梗死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及血管的重建和细胞的增殖,其有望成为脑梗死治疗的生物靶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6a 脑梗死 血管形成 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围刺疼痛部位结合心理干预治疗偏头痛 被引量:3
8
作者 周瑞堂 王芳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508-509,共2页
目的探索电针围刺疼痛局部结合心理干预提高电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按区组随机分组法随机分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针围刺疼痛局部结合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不采取心理干预。结果5次治疗后,治疗组32例,痊愈15例,显... 目的探索电针围刺疼痛局部结合心理干预提高电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按区组随机分组法随机分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针围刺疼痛局部结合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不采取心理干预。结果5次治疗后,治疗组32例,痊愈15例,显效16例,显效率96.88%;对照组32例,痊愈9例,显效12例,显效率65.63%,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痊愈患者治疗次数比较,治疗组平均治疗次数(3.13±1.06)次,对照组平均治疗次数(4.22±0.83)次,组间比较(P<0.05)。结论电针围刺疼痛局部结合心理干预能较好地提高电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并且能减少针刺治疗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围刺 疼痛 心理干预 偏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致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的多因素相关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韩沙滨 党明森 陆文杰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463-465,共3页
探讨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的病因及高危因素。对229例老年脑出血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其中MODS患者97例,与132例无MODS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结果表明:原发病的危重程度和全身炎... 探讨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的病因及高危因素。对229例老年脑出血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其中MODS患者97例,与132例无MODS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结果表明:原发病的危重程度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与MODS的发生密切相关(P<0.01)。MODS的高危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均有统计意义(P<0.05)。作者认为除了脑出血本身的严重程度外,治疗不当、老年患者并存躯体疾病也是激发SIRS和MODS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多脏器功能失常 综合征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