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饥饿素对高糖下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及铁死亡的抑制作用
1
作者 李蓉 张敏 燕洁静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91-996,共6页
目的研究胃饥饿素对高糖下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氧化应激及铁死亡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RMEC分为对照组、高糖组、高糖+胃饥饿素组,分别采用常规培养基、含30 mmol/L D-葡萄糖培养基、含30 mmol/L D-葡萄糖+10 nmol/L胃饥... 目的研究胃饥饿素对高糖下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氧化应激及铁死亡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RMEC分为对照组、高糖组、高糖+胃饥饿素组,分别采用常规培养基、含30 mmol/L D-葡萄糖培养基、含30 mmol/L D-葡萄糖+10 nmol/L胃饥饿素培养基培养2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生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性氧簇(ROS)水平;采用试剂盒检测细胞中氧化应激指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浓度、丙二醛(MDA)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Fe^(2+)浓度;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结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RMEC中铁死亡关键分子谷胱甘肽过氧化合物酶4(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蛋白表达。结果对照组、高糖组、高糖+胃饥饿素组细胞增生率分别为(100.62±3.40)%、(63.74±4.25)%和(88.19±4.65)%,ROS荧光强度分别为15512.20±1347.53、46457.00±1072.65和22220.87±1669.20,GSH浓度分别为(68.52±7.61)、(21.45±1.57)和(55.68±5.15)μmol/L,MDA浓度分别为(0.79±0.10)、(2.47±0.27)和(1.08±0.15)μmol/L,SOD活性分别为(111.67±10.32)、(37.75±5.92)和(97.45±9.12)U/ml,Fe^(2+)浓度分别为(3.02±0.30)、(9.45±0.71)和(4.63±0.32)mmol/mgprot。各组间细胞增生率、ROS荧光强度、GSH浓度、MDA浓度、SOD活性及Fe^(2+)浓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1.82、414.59、61.28、67.24、61.64,146.14,均P<0.001);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细胞增生率、GSH浓度和SOD活性均明显降低,ROS荧光强度、MDA浓度和Fe^(2+)浓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胃饥饿素组细胞增生率、GSH浓度和SOD活性明显升高,ROS荧光强度、MDA浓度和Fe^(2+)浓度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细胞内线粒体铁死亡现象明显;与高糖组相比,高糖+胃饥饿素组线粒体状态明显改善。各组间细胞中GPX4、SLC7A11蛋白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3.94、182.84,均P<0.001);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和高糖+胃饥饿素组细胞中GPX4、SLC7A1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胃饥饿素组2种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胃饥饿素可促进高糖下的HRMEC增生,抑制高糖诱导的氧化应激和铁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饥饿素 铁死亡 氧化应激 高糖 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奈吉明滴眼液治疗神经营养性角膜炎效果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郝咪 程燕 +2 位作者 程钰 王竞 吴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4,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塞奈吉明滴眼液治疗神经营养性角膜炎(NK)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21年6—11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确诊为中度及重度NK的患者22例26眼,给予塞奈吉明滴眼液点眼治疗,患眼角膜上皮愈合后结束治疗。患者在治... 目的探讨应用塞奈吉明滴眼液治疗神经营养性角膜炎(NK)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21年6—11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确诊为中度及重度NK的患者22例26眼,给予塞奈吉明滴眼液点眼治疗,患眼角膜上皮愈合后结束治疗。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进行眼部检查获取相关指标数据,其中主要指标包括经Cochet-Bonnet角膜知觉计测得的角膜知觉纤维长度、通过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对角膜神经进行的形态学检查及定量检查指标(如角膜神经纤维密度和神经分叉点数量)以及使用Keratograph眼表分析仪测得的泪河高度,次要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接受塞奈吉明滴眼液的平均治疗时间为(4.42±1.86)周,中重度患者角膜上皮完全愈合。治疗后角膜上皮缺损区及缺损区上方角膜知觉纤维长度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5、-3.22,均P<0.05)。缺损区下方、鼻侧、颞侧角膜知觉纤维长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89、-0.31、-1.86,均P>0.05)。治疗后患眼平均角膜神经纤维密度及角膜神经纤维分叉点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95、-3.48,均P<0.01)。治疗后泪河高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8,P=0.11)。治疗后患眼BCVA(LogMAR)为0.22(0.10,0.40),较治疗前的0.52(0.30,0.70)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3,P<0.01)。在接受塞奈吉明滴眼液治疗期间,3眼用药后出现短暂性疼痛,1眼眼压升高,给予对症处理,均恢复正常。结论塞奈吉明滴眼液点眼治疗可修复NK患者角膜神经的形态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炎 神经生长因子 塞奈吉明 神经纤维 角膜知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眼部疾病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姗姗 李琴华 +3 位作者 薛玉坤 闫永钛 沈立新 杨建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4-519,共6页
目的虚拟现实(VR)技术与眼视觉密切关联,随着软硬件设备的发展与进步,VR广泛应用于眼科领域。本文详述了VR技术在眼科临床研究和科普培训领域中的研究与运用过程;总结目前应用VR技术的研究成果及其优势,包括在弱视、斜视、近视、青光眼... 目的虚拟现实(VR)技术与眼视觉密切关联,随着软硬件设备的发展与进步,VR广泛应用于眼科领域。本文详述了VR技术在眼科临床研究和科普培训领域中的研究与运用过程;总结目前应用VR技术的研究成果及其优势,包括在弱视、斜视、近视、青光眼等方面的新疗效,以及在白内障等手术培训及科普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探讨了应用VR的危险和困境,并预测未来的应用趋势;根据VR在目前研究应用中的不足,展望其在弱视、近视等疾病中的应用前景,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VR)技术 眼视觉 弱视 斜视 近视 白内障 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晶状体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瑞娜 郭红亮 +2 位作者 马挺 梁厚成 龙潭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33-837,共5页
背景随着近视患病率的增加,近视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矫正方法以达到更好的视觉质量成为研究热点。目的采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仪(OQAS)对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治疗中高度近视的效果和视觉质量与飞秒激光准分子激... 背景随着近视患病率的增加,近视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矫正方法以达到更好的视觉质量成为研究热点。目的采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仪(OQAS)对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治疗中高度近视的效果和视觉质量与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采用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设计,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纳入屈光度为-4.00- -9.00D且拟行近视矫正手术者26例52眼,按照角膜厚度分为ICL植入术组和FS—LASIK组,角膜厚度〈500μm者12例24眼接受ICL植入术,角膜厚度≥500μm的14例28眼接受FS—LASIK手术,2个组间年龄、性别、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和术前等效球镜度(SE)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3个月,对2个组术眼术后裸眼远视力(UCDVA)、SE、OQAS测量的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客观散射指数(OSI)、斯特列尔(Strehl)比率及对比度100%、20%、9%时的对比度视力(OV100、OV20、OV9)进行比较,并对各自组内术眼手术后UCDVA与术前BCDVA进行比较。结果ICL组和FS.LASIK组术眼术后BCDVA均优于术前UCDVA(-0.04±0.10与0.05±0.12;-0.07±0.12与0.00±0.1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3.128、2.358,均P〉0.05)。2个组间术眼术后SE、UCDVA和BCD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2、0.900、-0.653,均P〉0.05)。OQAS测量结果显示,2个组间术后MTF cut off、OSI、Strehl比和OV100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032、-1.440、-0.224,均P〉0.05)。ICL组术眼术后OV20和OV9值分别为0.82±0.14和0.80±0.21,均明显高于FS—LASIK组的0.59±0.15和0.47±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05、4.702,均P〈0,05)。结论]CL植入术和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和屈光度,在20%和9%的对比度下,ICL术眼术后的视觉质量优于FS—LASI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手术 屈光手术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视觉质量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导损伤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0
5
作者 程钰 王亮 +3 位作者 田莹 赵俊宏 曹燕 郭建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20-1124,共5页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小鼠RGC随机分为对照组,NMDA组,NMDA+1μmol·L-1、10μmol·L-1、100μ...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小鼠RGC随机分为对照组,NMDA组,NMDA+1μmol·L-1、10μmol·L-1、100μmol·L-1槲皮素处理组,槲皮素处理组,NMDA+槲皮素+茴香霉素(anisomycin,ANISO)处理组,NMDA+槲皮素+P79350处理组。NMDA组细胞加入100μmol·L-1的NMDA作用24 h,NMDA+1μmol·L-1、10μmol·L-1、100μmol·L-1槲皮素处理组则在NMDA作用前分别加入相应浓度槲皮素预处理2 h,槲皮素处理组只加入10μmol·L-1槲皮素处理,NMDA+槲皮素+ANISO处理组和NMDA+槲皮素+P79350处理组在NMDA和槲皮素处理后分别加入25μg·L-1的ANISO和50μmol·L-1的P79350处理。随后利用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RT-PCR检测细胞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cl-2、Bax、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phosphorylated p38 MAPK,p-p38 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和p-JNK蛋白表达水平,Caspase-3活性试剂盒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MDA组细胞活性、SOD、Bcl-2 mRNA表达水平降低,LDH,ROS,MDA,NO,iNOS mRNA、nNOS mRNA、Ba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aspase-3活性,p-JNK蛋白表达水平,p-p38 MAPK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凋亡率均升高(均为P<0.05)。相比于NMDA组,NMDA+槲皮素处理组则提高细胞活性和SOD水平,上调Bcl-2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LDH、ROS、MDA和NO,下调iNOS mRNA、nNOS mRNA、Bax mRNA和蛋白,p-JNK蛋白以及p-p38 MAPK蛋白表达,并降低Caspase-3活性和细胞凋亡率(均为P<0.05)。ANISO和P79350抵消槲皮素的作用。结论槲皮素通过JNK/p38 MAPK信号通路防止NMDA诱导的RGC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N-甲基-D-天冬氨酸 c-Jun氨基末端激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预处理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36
6
作者 尹妮 赵帅 朱红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70-772,共3页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康柏西普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术中和术后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康柏西普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术中和术后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至12月于我科确诊PDR伴有玻璃体出血(vitreous hemorrhage,VH)和(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actional retinal detachment,TRD)的123例149眼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康柏西普组64例78眼,对照组59例71眼。康柏西普组于PPV术前3 d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0.50 mg(0.05 mL),对照组无处理。无明显并发症后2组行标准23G微创巩膜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记录并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眼内电凝使用、是否硅油填充等,对术前及术后1个月视力及黄斑厚度进行对比,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病程,VH≥Ⅲ级眼数(56/78、45/71),术前TRD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康柏西普预处理可明显降低PPV术中出血(43/78、49/71)、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概率(11/78、21/71),减少眼内电凝使用(57/78、62/71)及硅油填充(43/78、51/71),进而缩短手术时间(58.63±21.66)s、(72.69±22.48)s,且其可明显改善术后视力(0.23±0.15,0.16±0.11)及黄斑水肿厚度(260.95±27.44)μm、(330.81±36.62)μm,同时降低二次积血发生率(3/78、10/71)。结论康柏西普预处理联合PPV是治疗PDR患者一项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割术 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交联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郝兆芹 宋金鑫 +4 位作者 吴洁 潘士印 刘先宁 程燕 肖湘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02-806,共5页
背景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严重威胁视力的炎症性疾病,严重者需行角膜移植术或眼球摘除术.角膜交联术(CXL)是近年来治疗一些角膜疾病的有效方法,但其用于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面少有研究.目的 观察CXL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作用和... 背景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严重威胁视力的炎症性疾病,严重者需行角膜移植术或眼球摘除术.角膜交联术(CXL)是近年来治疗一些角膜疾病的有效方法,但其用于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面少有研究.目的 观察CXL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作用和效果.方法 选取8周龄健康新西兰白兔15只,其中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另取10只兔刮除右侧角膜上皮行角膜划痕,涂抹镰刀菌液,然后行异种脱细胞角膜片覆盖,制备真菌性角膜溃疡动物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兔随机分为非治疗组和CXL治疗组,每日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测量角膜病灶的直径,并观察角膜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情况.于CXL治疗后第3、7、14、21、28天分别对非治疗组和CXL治疗组兔眼行眼前节照相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治疗后4周,收集15只实验兔角膜组织,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检测正常对照组、非治疗组和CXL治疗组角膜胶原纤维的超微结构.结果 实验兔右眼造模后3d即可见角膜病灶区灰白色溃疡灶,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浅基质层局部见豆荚样菌丝.造模后l周角膜溃疡灶加深,范围扩大,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浅基质层见大量真菌孢子和短棒样菌丝,可见角膜内皮细胞层有炎性细胞及前房内渗出.CXL治疗后3、7、14、21 d,CXL治疗组兔角膜上皮缺失范围均小于非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8 d,正常对照组、非治疗组和CXL治疗组兔角膜胶原纤维束平均直径分别为(24.6±1.8)、(24.9±1.9)和(43.0±7.4)nm,3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05,P=0.00),其中CXL治疗组胶原纤维直径较非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增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5.30、5.40,P<0.05),胶原纤维间见较多成纤维细胞;而非治疗组兔角膜胶原纤维直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P>0.05),正常对照组胶原纤维间少见成纤维细胞.结论 CXL治疗镰刀菌性角膜溃疡疗效显著,安全性好.CXL可使角膜胶原增粗并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抑制真菌生长和炎症反应,加速角膜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交联 真菌 角膜溃疡 治疗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 胶原纤维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在高龄白内障患者中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37
8
作者 曹燕 赵俊宏 +1 位作者 梁厚成 田莹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0期29-33,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在高龄白内障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80例高龄白内障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均分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在高龄白内障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80例高龄白内障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均分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散光度、视野缺损值、诱发电位振幅、诱发电位潜伏期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两组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均<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视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但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视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两组患者术前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视野较本组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P<0.01),且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视野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均<0.05);4两组患者术前诱发电位振幅、平均标准偏差模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诱发电位振幅、平均标准偏差模式均显著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5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组为15.00%,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相比,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疗效更加显著,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 白内障 视野缺损平均值 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绷带镜对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术后的临床治疗作用 被引量:8
9
作者 郝兆芹 马强 +1 位作者 王小东 高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900-2904,共5页
目的观察角膜绷带镜对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术后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住院并使用生物工程角膜进行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治疗的感染性角膜溃疡患者30例30眼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B两组,各15例。A组角膜上皮愈合后... 目的观察角膜绷带镜对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术后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住院并使用生物工程角膜进行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治疗的感染性角膜溃疡患者30例30眼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B两组,各15例。A组角膜上皮愈合后给予戴角膜绷带镜联合滴眼液点眼治疗,2周更换1次,术后3个月拆线后停用。B组患者不戴角膜绷带镜,药物治疗同A组。观察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上皮化时间,比较术后第1、2、3、4周两组角膜植片水肿程度,比较术后第1、2、3个月两组角膜植片上皮完整性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 of tear film,BUT),比较两组角膜植片水肿消退时间和术后3个月两组角膜植片存活率。结果术后3~5 d角膜植片上皮化,2~4周植片水肿消退。A组患者术后第2~3周角膜植片水肿消退,B组患者第3~4周角膜植片水肿消退,时间长于A组(P <0.001),术后第2~3周A组角膜植片水肿程度明显轻于B组(第2周P=0.002,第3周P <0.001)。术后第1、2、3个月时A组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低于B组(均P <0.001),BUT时长高于B组(P=0.009、0.002、0.33)。A组患者中1例未按时复诊戴角膜绷带镜近5周,继发细菌感染,退出研究,术后3个月A组植片存活率93.3%(14/15);B组患者有2例1个月后出现角膜上皮无菌性缺损,另有1例术后2个月出现角膜溶解,3例均退出研究,术后3个月B组植片存活率80.0%(12/15),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3)。结论生物工程角膜上皮化后戴角膜绷带镜可加速角膜植片水肿消退,保护角膜上皮完整性,维持眼表泪液稳定,有利于维护眼表微环境健康,对生物工程角膜术后角膜植片修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工程角膜 板层角膜移植 角膜绷带镜 泪膜破裂时间 角膜植片上皮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溃疡多层羊膜移植术后的转归 被引量:7
10
作者 程燕 吴洁 +2 位作者 高伟 朱海峰 朱秀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72-975,共4页
目的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溃疡多层羊膜移植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的变化,以评价该种手术方法的临床价值及探讨术后羊膜的转归。方法选取经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局部清创的方法控制感染,但上皮长期不愈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32例(32眼)... 目的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溃疡多层羊膜移植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的变化,以评价该种手术方法的临床价值及探讨术后羊膜的转归。方法选取经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局部清创的方法控制感染,但上皮长期不愈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32例(32眼),其中22例行多层羊膜移植术作为本研究的治疗组,10例患者拒绝手术,继续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角膜溃疡深度≤1/2角膜厚度,角膜溃疡直径≤6mm。术前所有患眼经角膜刮片均证实有真菌感染(包括丝状真菌和酵母样菌)。对治疗组患者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行共焦显微镜检查,同时对照组亦行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溃疡深层愈合情况,并于术后6个月行患眼UBM检查,测量角膜厚度。结果治疗组术后1个月溃疡表面完全愈合,其外层羊膜片于术后10~14d溶解,原病变区角膜创面上皮化,至术后3个月时深层羊膜部分吸收,瘢痕形成;术后6个月患者原病变区角膜半透明,表面光滑。随访期间真菌无复发。共焦显微镜检查示,术后2周角膜表层的羊膜细胞溶解,被角膜上皮细胞取代,上皮下可见大量树突细胞;随之上皮下树突状细胞逐渐减少,深层羊膜逐渐溶解,但至术后6个月仍可见羊膜基底膜,上皮下神经纤维未见恢复;术后6个月角膜测厚与正常角膜厚度无显著差异。药物治疗对照组可见感染控制后1个月溃疡表面上皮化,但可见上皮点状缺损,上皮下树突状细胞随病程延长未见明显减少;6个月时角膜厚度明显变薄,与正常角膜厚度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多层羊膜移植是治疗轻度和中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共焦显微镜为活体状态下观察深层羊膜转归及溃疡愈合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羊膜 羊膜移植 真菌性角膜溃疡 共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房水中IL-2、IL-6、MCP-1的表达 被引量:12
11
作者 闫春妮 黄磊 +1 位作者 宋晓瑾 程丽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82-1185,共4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房水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房水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24例(继发青光眼组)及眼压正常行硅油取出术患者50例(对照组),检测2组患者房水中IL-2、IL-6、MCP-1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及对术后继发青光眼的预测价值。结果继发青光眼组患者房水中IL-2、IL-6和MCP-1水平分别为(0.28±0.04)μg·L-1、(18.21±2.17)ng·L-1、(3.96±0.46)μg·L-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0.19±0.03)μg·L-1、(10.49±2.32)ng·L-1、(3.07±0.44)μg·L-1](均为P<0.05);继发青光眼组患者房水中IL-2与IL-6呈正相关(r=0.616,P=0.000);IL-2与MCP-1呈正相关(r=0.594,P=0.000);IL-6与MCP-1呈正相关(r=0.608,P=0.000)。房水中IL-2预测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青光眼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45,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90.0%;房水中IL-6预测术后继发青光眼AUC为0.896,敏感度为70.8%,特异度为95.9%;房水中MCP-1预测术后继发青光眼AUC为0.872,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80.0%;三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978,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96.0%。结论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房水中IL-2、IL-6、MCP-1水平升高,三者联合检测对术后继发青光眼预测价值高于三者单独检测,对术后筛查青光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 继发性青光眼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6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2
作者 王润生 吕沛霖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92-1096,共5页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视神经疾病,可严重影响视功能,其发病因素诸多,机理复杂,治疗棘手。近年来对其危险因素的认识以及临床诊治研究进展迅速,本文对其发病机制及其临床诊治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视神经病变 非动脉炎性 视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眼底病变评估和分型 被引量:6
13
作者 杜虹 陆慧琴 戴荣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66-769,共4页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眼底表现特征。方法对27例(54眼)眼底有病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并与眼底检查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对患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眼底表现特征。方法对27例(54眼)眼底有病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并与眼底检查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对患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进行计算,并采用SPSS 19.0中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例患者的眼底表现可以分为4种类型,即毛细血管阻塞型(14例28眼)、动脉阻塞型(6例11眼)、静脉阻塞型(6例7眼)和脉络膜血管阻塞型(1例2眼)。24例患者进行了SLEDAI评分。5例动脉阻塞型患者的SLEDAI为(25.6±2.2)分,显著高于其他患者的SLEDAI评分(18.2±2.9)分(P<0.05)。结论不同血管阻塞的分型有助于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眼底病变情况,并可能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动脉阻塞型的SLEDAI评分高于其他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 活动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囊膜支撑眼巩膜内无缝线人工晶状体固定术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丽 刘思伟 +1 位作者 刘明 崔丽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65-1067,共3页
目的观察在无囊膜支撑眼行巩膜内无缝线二期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因各种原因所致的缺乏晶状体囊膜支撑的人工晶状体二期植入术患者资料。采用巩膜内无缝线人工晶状体固定术,三片式人工晶状体通过折叠方式由透明角... 目的观察在无囊膜支撑眼行巩膜内无缝线二期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因各种原因所致的缺乏晶状体囊膜支撑的人工晶状体二期植入术患者资料。采用巩膜内无缝线人工晶状体固定术,三片式人工晶状体通过折叠方式由透明角膜切口注入,晶状体攀由距角膜缘1.5~2.0mm相对的2个巩膜穿刺口穿出,并将晶状体攀置于预先做好的巩膜隧道中。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视力、晶状体稳定性及并发症。结果术后8例患者视力均有明显的提高,视力>0.6者4例,0.2~0.6者4例。所有患者眼压稳定,晶状体均能保持良好的居中性和稳定性,随访期间内未出现晶状体脱位、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在晶状体囊膜缺损情况下,无囊膜支撑眼的无缝线巩膜内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无囊膜支撑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查尔酮A对过氧化氢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亮 田莹 +3 位作者 程钰 赵俊宏 曹燕 郭建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37-1040,共4页
目的研究甘草查尔酮A (licochalcone A,LCA)对过氧化氢(H_2O_2)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损伤的保护作用,为LCA在青光眼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RGC-5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基培养... 目的研究甘草查尔酮A (licochalcone A,LCA)对过氧化氢(H_2O_2)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损伤的保护作用,为LCA在青光眼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RGC-5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基培养)、H_2O_2组(培养基中加入200μmol·L^(-1)H_2O_2)、LCA组(培养基中除加入200μmol·L^(-1) H_2O_2外,还分别加入10μmol·L^(-1)、20μmol·L^(-1)、40μmol·L^(-1)的LCA溶液),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中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 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10μmol·L^(-1)、20μmol·L^(-1)和40μmol·L^(-1) LCA组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3.7±5.4)%、(78. 8±6. 3)%和(72. 3±6.9)%,与H_2O_2组的(54. 3±3. 9)%相比,20μmol·L^(-1) LCA组增殖最显著(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10μmol·L-1、20μmol·L^(-1)和40μmol·L^(-1) LCA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1±1.9)%、(12.3±1.3)%和(14. 8±2.0)%,与H_2O_2组的(29. 3±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H_2O_2组比较,不同浓度LCA组Bcl-2蛋白的表达均增加,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与H_2O_2组比较,不同浓度LCA组RGC-5的丙二醛含量均降低,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增加(均为P<0.05)。结论LCA能缓解H_2O_2诱导的RGC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查尔酮A 过氧化氢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角膜塑形镜偏中心定位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韦伟 王晓睿 +2 位作者 孙西宇 申笛 张长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54-657,共4页
目的探究影响角膜塑形镜偏中心定位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配戴角膜塑形镜近视患者76例142眼;戴镜前患者年龄为8~16岁,等效球镜度为-0.25^-6.00 D。142眼患者中Ⅰ级偏位者(中心定位)51眼、Ⅱ级偏位者48眼、Ⅲ级偏位者30眼、... 目的探究影响角膜塑形镜偏中心定位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配戴角膜塑形镜近视患者76例142眼;戴镜前患者年龄为8~16岁,等效球镜度为-0.25^-6.00 D。142眼患者中Ⅰ级偏位者(中心定位)51眼、Ⅱ级偏位者48眼、Ⅲ级偏位者30眼、Ⅳ级偏位者13眼。不同偏位分级组间的差异性分析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不同年龄分组、不同等效球镜度数分组、不同角膜散光度分组中角膜塑形镜偏位情况分布的差异性。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等效球镜度、角膜散光度、角膜离散系数、角膜曲率、年龄和偏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年龄为(10.78±2.12)岁,等效球镜度为(-3.78±1.45)D,角膜曲率为(43.39±1.21)D,角膜离散系数为0.51±0.13。单因素方差分析示,不同偏位分级组间戴镜前等效球镜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98,P<0.001)。相关分析显示,戴镜前等效球镜度和角膜塑形镜偏位程度呈负相关(r=-0.311,P<0.001),其余因素,如角膜散光度、角膜离散系数、角膜曲率、年龄和角膜塑形镜偏位程度均无相关性。结论戴镜前等效球镜可能是影响角膜塑形镜治疗后出现偏中心定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中心定位 角膜塑形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败血症影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红兵 孙乃学 +3 位作者 梁厚成 赵燕麟 赵建刚 张玲利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59-660,共2页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败血症 临床观察 全身多系统疾病 肺支气管发育不良 临床表现 RO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角膜上皮细胞单纯疱疹I型病毒潜伏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彤 朱秀萍 +3 位作者 刘先宁 王燕 张长宁 党双锁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2-614,共3页
目的 检测近视眼患者角膜上皮细胞单纯疱疹I型病毒 (HSV I) ,探讨其在正常角膜潜伏的可能性。方法 取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RK)的近视眼角膜上皮细胞 13 8份 (13 8眼 ) ,每份均匀分为三部分 ,两份分别行HSV I的原位聚合酶... 目的 检测近视眼患者角膜上皮细胞单纯疱疹I型病毒 (HSV I) ,探讨其在正常角膜潜伏的可能性。方法 取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RK)的近视眼角膜上皮细胞 13 8份 (13 8眼 ) ,每份均匀分为三部分 ,两份分别行HSV I的原位聚合酶链反应 (ISPCR)检测和间接免疫荧光法 (IFA)检测 ,阳性者取其相对应的第 3份角膜上皮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和电镜观察。结果  13 8份近视眼角膜上皮中 ,ISPCR阳性者 8眼 (5 8% ) ,IFA阳性者 4眼 (2 9% ) ,两种检测均阳性者 3眼 (2 2 % ) ,取此 9眼的第 3份角膜上皮进行病毒分离培养 ,电镜扫描未发现病毒颗粒。结论 正常角膜上皮细胞内存有HSV I功能基因 ,提示可能有H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上皮 单纯疱疹Ⅰ型病毒 原位聚合酶链反应 间接免疫荧光法 潜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6对氧化应激状态下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丽 刘明 刘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17-1020,共4页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6(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6,BMP-6)保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ARPE-19细胞分别置正常对照、75μmol·L-1 H2O2(H2O2组)、75μmol·L-1 H2O2+150 ng·mL-1 ...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6(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6,BMP-6)保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ARPE-19细胞分别置正常对照、75μmol·L-1 H2O2(H2O2组)、75μmol·L-1 H2O2+150 ng·mL-1 BMP-6(H2O2+BMP-6组)及150 ng·mL-1BMP-6(BMP-6组)环境中培养0 h、3 h、6 h、9 h及12 h后,用MTT法观察细胞的活性,确定试剂的干预时间。选定作用时间后采用Western blot及RT-qPCR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h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TIMP-1)蛋白及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作用3 h及6 h后,H2O2组、BMP-6组及H2O2+BMP-6组细胞活性(3 h为0.524 8±0.024 0、1.012 5±0.017 7、0.591 7±0.099 8;6 h为0.459 3±0.030 9、1.077 5±0.021 4、0.582 0±0.013 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MMP-2、MMP-9、TIMP-1的mRNA及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是一致的,H2O2组、BMP-6组及H2O2+BMP-6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的不同时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2O2组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MMP-2、MMP-9在蛋白及mRNA水平的含量表达明显增加,而TIMP-1在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均是降低的。BMP-6组MMP-2、MMP-9在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明显降低,而TIMP-1在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均是升高的。BMP-6+H2O2组MMP-2、MMP-9的水平均较单纯H2O2组的水平低,而TIMP-1的水平是升高的。结论 H2O2是通过打破基质金属蛋白及其抑制剂的平衡起到氧化损伤作用。而BMP-6可以保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损伤,其可能机制是通过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起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6 氧化应激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毒杆菌B诱导大鼠干眼模型中泪腺Lacritin蛋白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伟 程燕 +2 位作者 吴洁 王亮 赵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建立肉毒杆菌B诱导大鼠干眼模型,通过观察泪腺Lacritin蛋白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其在干眼症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30只(30眼)健康8周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20只为实验组,10只为对照组。实验组右侧泪腺注射肉毒杆菌B 0.1 mL,对照组右侧... 目的建立肉毒杆菌B诱导大鼠干眼模型,通过观察泪腺Lacritin蛋白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其在干眼症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30只(30眼)健康8周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20只为实验组,10只为对照组。实验组右侧泪腺注射肉毒杆菌B 0.1 mL,对照组右侧泪腺注射生理盐水0.1 mL。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3 d、7 d、14 d、28 d、42 d观察基础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染色。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定性、定量分析Lacritin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实验组从术后3 d时出现泪液分泌减少,实验组为(2.56±0.72)mm,对照组为(3.04±0.72)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7 d、14d、28 d时分别为(2.03±0.86)mm、(2.01±0.78)mm、(1.04±0.46)mm,对照组分别为(3.01±0.42)mm、(2.78±0.54)mm、(3.00±0.21)mm,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28 d实验组泪液分泌减少达到最低(1.04±0.46)mm;42 d后泪液分泌恢复,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角膜荧光染色3 d时出现,持续到42 d,除术前1 d和术后3d外,余时间点与对照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组泪腺组织Lacritin蛋白含量检测显示:3 d开始减少,7 d达到最低,28 d时含量仍呈低表达,42 d开始恢复;对照组Lacritin蛋白含量各时间点未出现变化。结论泪腺注射肉毒杆菌B可以成功诱导大鼠炎症干眼模型,Lacritin蛋白的减少与眼表损坏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肉毒杆菌B Lacritin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