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智技术在文物预防性保护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被引量:2
1
作者 孙满利 邓凯 +4 位作者 沈云霞 孙骞 毛维佳 赵凤燕 吴晨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5,共13页
文物预防性保护是文物保护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经过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文物预防性保护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认为我国现阶段文物预防性保护仍然存在风险监测与识别不足、... 文物预防性保护是文物保护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经过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文物预防性保护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认为我国现阶段文物预防性保护仍然存在风险监测与识别不足、风险分析与评估不全面、风险控制比较单一、文物价值阐释深度和广度不足、利用传承方式不丰富、创新速度缓慢等主要问题。数字化技术在各领域都展现出了强大的优势,已应用于文物预防性保护,为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持续推进开辟了新的方向。数智技术作为数字化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具有数据驱动、高度智能化、实时性与高效性、融合性与协同性、普适性与个性化、动态优化与自我迭代等特征,可以为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有力支撑。分析认为,数智技术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数字化采集与建模、环境监测与预警、数据挖掘与分析、虚拟现实展示与应用、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已有良好基础,将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阶段需求进一步相结合,在数据采集、数据挖掘、风险识别、风险预报、风险管控、虚拟修复、数字建档、虚拟展示等应用中构建数字时代文物预防性保护科学体系,运用数智技术深化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实践,是解决当前保护难题的关键途径,也是推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领域新质生产力形成、突破现有瓶颈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保护 预防性保护 数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小微玻璃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2
作者 吴晨 李源 +1 位作者 柴怡 冯百龄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102,共7页
近年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愈发广泛与成熟,但对于具有透光、反光特性,细节特点丰富的小微玻璃文物扫描效果不佳。本文基于线激光三维扫描技术,通过调整测试参数,结合纹理贴图技术,解决小微玻璃文物高精度三维信息... 近年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愈发广泛与成熟,但对于具有透光、反光特性,细节特点丰富的小微玻璃文物扫描效果不佳。本文基于线激光三维扫描技术,通过调整测试参数,结合纹理贴图技术,解决小微玻璃文物高精度三维信息采集和利用问题。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技术对透光、反光玻璃材质三维建模的有效性,明确了适用范围,并将该技术应用于西安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考古出土战国晚期至秦时期玻璃珠饰的三维建模与数据分析利用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玻璃文物 数据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米家崖遗址出土骨器的实验考古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君孝 冯维伟 +2 位作者 张翔宇 柴怡 吴凡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3-120,共8页
本文对西安米家崖遗址出土骨器的制作流程进行了模拟实验和观察分析,其结果表明,米家崖遗址骨器制作可分为选料、制备骨料、制坯及细加工等四个基本步骤;制作方法有切割、砸击、劈裂、刮削、钻孔及打磨等;加工工具主要有石刀、蚌刀和砺... 本文对西安米家崖遗址出土骨器的制作流程进行了模拟实验和观察分析,其结果表明,米家崖遗址骨器制作可分为选料、制备骨料、制坯及细加工等四个基本步骤;制作方法有切割、砸击、劈裂、刮削、钻孔及打磨等;加工工具主要有石刀、蚌刀和砺石等。其中大量器物只用一两个步骤即可制成。两种繁简不同的制作方法表明,本遗址先民的骨器制作以“因材作器”模式为主,以“因器制料”模式为辅;湿度较高的骨料,原料利用率与成品率均较高;骨器表面痕迹以左斜向为主,表明制作者主要习惯使用右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家崖遗址 新石器时代 骨器工艺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弓背崖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4
作者 翟霖林 袁承志 +4 位作者 郭昕(执笔/照相) 张翔宇 张蕊侠(绘图) 张星(绘图) 王学文(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共12页
弓背崖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山门口街道曹家堡村,面积约20万平方米。2017年6月至2017年9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等对弓背崖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收获了一批仰韶文化、东周、汉代等时期的遗存,其中仰韶文化遗存大体可分为仰韶... 弓背崖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山门口街道曹家堡村,面积约20万平方米。2017年6月至2017年9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等对弓背崖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收获了一批仰韶文化、东周、汉代等时期的遗存,其中仰韶文化遗存大体可分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两个时期。弓背崖遗址的发掘为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背崖遗址 仰韶文化 庙底沟类型 半坡晚期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现场保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冯健 赵凤燕 +1 位作者 李书镇 程蓓 《文博》 2013年第4期85-89,共5页
为了对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实施保护处理,通过表面观察和粉末偏光显微、剖面观察、激光显微拉曼光谱、X荧光光谱法分析发现,壁画制作方法为用砖块垒筑砖室后,先对内壁墙面打磨平整,然后刷一层白膏泥底层,再在其上用墨线起稿,最后使... 为了对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实施保护处理,通过表面观察和粉末偏光显微、剖面观察、激光显微拉曼光谱、X荧光光谱法分析发现,壁画制作方法为用砖块垒筑砖室后,先对内壁墙面打磨平整,然后刷一层白膏泥底层,再在其上用墨线起稿,最后使用伴有胶结材料的红、青、灰、黑等矿物颜料作画。颜料中使用了中国蓝(BaCuSi_3O_(10))、中国紫(BaCuSi_2O_6)和钒铅矿(Pb_5[VO_4]_3Cl)。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壁画墓所受到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环境温湿度的剧烈变化和虫霉的生长繁殖,壁画的主要病害包括颜料层脱落、裂隙、划痕、起翘和微生物损害。根据前期调查,制定了现场保护方案并实施保护处理。将该壁画墓的现场保护方法应用在2008年发现的西安翠竹园壁画墓的保护工作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壁画墓 分析 现场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高陵田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6
作者 王自力 高杨(执笔/绘图) +6 位作者 王红英 王焕 方辉 刘善沂(绘图) 任芳(绘图) 董兴华(绘图) 于江(摄影)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2,共10页
田家村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2020年11月至次年1月,为配合西安地铁十号线水景公园站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山东大学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一批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包括陶窑、水井、灰坑等遗迹,出土了较多的陶... 田家村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2020年11月至次年1月,为配合西安地铁十号线水景公园站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山东大学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一批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包括陶窑、水井、灰坑等遗迹,出土了较多的陶、石、骨器等遗物。根据遗迹组合及空间分布特征,初步推断该遗址为制陶作坊遗址,其为仰韶晚期制陶手工业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西安市 田家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陶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发掘简报
7
作者 王自力(领队/执笔) 田钟灵(绘图/执笔) +5 位作者 刘善沂(绘图) 武笑迎(绘图) 董兴华(绘图) 于江(摄影) 高杨 王焕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6-46,共11页
月登阁村隋唐墓地位于西安市隋唐长安城遗址东南的浐河西岸。其中3座唐代墓葬M2409、M2533、M2669各出土铜尺1把,保存状况较好,刻度、纹饰清晰,属于文献中记载的唐代“大尺”。这3把铜尺的发现为唐代尺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结合... 月登阁村隋唐墓地位于西安市隋唐长安城遗址东南的浐河西岸。其中3座唐代墓葬M2409、M2533、M2669各出土铜尺1把,保存状况较好,刻度、纹饰清晰,属于文献中记载的唐代“大尺”。这3把铜尺的发现为唐代尺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结合墓葬形制与出土随葬品判断,这3座唐墓的年代在中晚唐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西安市 唐墓 铜尺 唐代大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墓葬壁画图像颜色校正方法研究
8
作者 姬静 方素平 +2 位作者 程健 柴怡 孔斌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70,共9页
墓葬壁画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墓葬现场干预之前,通过数字化方式第一时间将壁画颜色信息准确而有效地记录下来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然而图像颜色的高保真再现问题一直是制约墓葬壁画精确数字档案建立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西... 墓葬壁画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墓葬现场干预之前,通过数字化方式第一时间将壁画颜色信息准确而有效地记录下来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然而图像颜色的高保真再现问题一直是制约墓葬壁画精确数字档案建立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为例,对全封闭墓葬壁画在单一光源下所采集的壁画图像在颜色校正过程中的难点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针对墓葬壁画采集条件限制,采集图像质量不高等导致的壁画图像颜色校正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三维查找表算法的完整颜色校正解决方案,试验证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提升了颜色校正的精度,有效地避免主观及环境因素对于墓葬壁画颜色数据的干扰,对墓葬壁画等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研究、利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并对文物数字化普遍存在的颜色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壁画 数字化图像 颜色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出土嵌玻璃金饰四神铜镜年代考
9
作者 赵凤燕 孙满利 张小丽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0-106,共7页
2000年,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一件罕见的嵌玻璃金饰四神铜镜,因墓葬被严重盗掘,墓志佚失,具体年代不详。本文通过对铜镜铭文、花卉和祥禽瑞兽纹饰进行考察,认为该铜镜为“光正随人长命宜新”铭四神十二生肖铜镜,是典型的隋代铜镜类型。其... 2000年,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一件罕见的嵌玻璃金饰四神铜镜,因墓葬被严重盗掘,墓志佚失,具体年代不详。本文通过对铜镜铭文、花卉和祥禽瑞兽纹饰进行考察,认为该铜镜为“光正随人长命宜新”铭四神十二生肖铜镜,是典型的隋代铜镜类型。其上摩尼珠花的造型与隋代虞弘墓的莲花宝珠风格接近,凤鸟衔蛇纹饰有魏晋南北朝遗风,独角翼狮外形沿袭了南北朝麒麟或辟邪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镜 四神十二生肖 摩尼珠花 凤鸟衔蛇 独角翼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灞桥国棉五厂唐墓发掘简报
10
作者 王艳朋 李尔吾 +4 位作者 段成刚 韩冬 张蕊(绘图) 霞苟晔(绘图) 付一豪(摄影)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54,共11页
2020年8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街道纺织西街发掘了三座中晚唐时期的墓葬,出土有陶俑、陶器、瓷器、铜器、铁器以及墓志等遗物。其中M15和M17墓主分别为唐代军吏田伾及其夫人,借此可窥唐代下层军吏家庭的社会... 2020年8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街道纺织西街发掘了三座中晚唐时期的墓葬,出土有陶俑、陶器、瓷器、铜器、铁器以及墓志等遗物。其中M15和M17墓主分别为唐代军吏田伾及其夫人,借此可窥唐代下层军吏家庭的社会生活风貌和丧葬习俗;M19出土的三彩抱幢狮子尤为罕见,为研究唐代巩县窑和黄堡窑的制品以及狮子形象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西安市 唐代 墓葬 三彩抱幢狮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M1079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自力 魏康凡(绘图) +2 位作者 董兴华(绘图) 王保平(摄影) 李小琴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5,F0003,共9页
2019年7月至2022年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西安东郊月登阁村西发掘了数千座古代墓葬。其中编号为M1079的唐代墓葬为带台阶墓道的单室土洞墓,出土随葬品30余件,有陶器、三彩器、铜器及骨贝器等,其中1... 2019年7月至2022年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西安东郊月登阁村西发掘了数千座古代墓葬。其中编号为M1079的唐代墓葬为带台阶墓道的单室土洞墓,出土随葬品30余件,有陶器、三彩器、铜器及骨贝器等,其中1件骨牌疑是用于标记书籍卷帙位置的书签。另,出土器物还有明显的佛教因素,其为研究唐代佛教对丧葬活动的影响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西安市 唐墓 骨牌 佛教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缪家寨新莽墓M803发掘简报
12
作者 郭永淇 陈钦龙(执笔/摄影) +4 位作者 黄圣茜 韩秀甲 赵世涛(摄影) 李海娇(绘图) 许鑫涛(绘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5,F0002,共14页
2018年4月至2021年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郑州大学考古系联合对西安雁塔区曲江街道缪家寨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M803保存较好,为竖穴墓道砖室墓,由墓道、南室、西室和北室组成,其平面“T”形的墓葬形制较为罕见。三室功能... 2018年4月至2021年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郑州大学考古系联合对西安雁塔区曲江街道缪家寨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M803保存较好,为竖穴墓道砖室墓,由墓道、南室、西室和北室组成,其平面“T”形的墓葬形制较为罕见。三室功能明确,南室为主墓室,西室专置车马器和兵器,北室设有墓内祭祀场景,共出土了铜、原始瓷、釉陶、陶、铁、铅、玉、石、泥、骨、漆器及织物等各类遗物70余件(组)。综合判断,M803时代为新莽时期,墓主人为具有一定等级的男性贵族或官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西安市 缪家寨 新莽墓 墓内祭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曲江翠竹园西汉壁画墓保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铭婧 《文博》 2015年第5期96-98,64,共4页
西安曲江翠竹园西汉壁画基是目前全国发现的第九座,也是西安发现的第四座西汉时期的壁画基经过实地勘察,该墓室壁画主要存在的病害有:片状或块状剥离;表面酥碱;出现裂缝;空鼓、起翘、脱落现象;霉变通过对壁画基进行修复处理、整体加固... 西安曲江翠竹园西汉壁画基是目前全国发现的第九座,也是西安发现的第四座西汉时期的壁画基经过实地勘察,该墓室壁画主要存在的病害有:片状或块状剥离;表面酥碱;出现裂缝;空鼓、起翘、脱落现象;霉变通过对壁画基进行修复处理、整体加固、防水处理、回填保护和墓室内部壁画保护,使壁画墓内部结构得到了稳固地加强,将有可能脱落和开裂的砖体和彩绘部分都得到了及时有效地回贴、修补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壁画墓 壁画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唐韦君墓发掘简报
14
作者 赵晶 吴雪(绘图) +3 位作者 杨海越(绘图) 张振鹏(绘图) 李昌林(摄影) 邰紫琳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2,F0002,F0003,共15页
2017年6~9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南郊神禾原畔发掘了数十座唐代墓葬,其中M30规模较大,为前后双室砖室壁画墓,石质封门,墓道、前后甬道及前后室均绘有壁画,出土随葬品丰富。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推测该墓为唐中宗韦皇... 2017年6~9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南郊神禾原畔发掘了数十座唐代墓葬,其中M30规模较大,为前后双室砖室壁画墓,石质封门,墓道、前后甬道及前后室均绘有壁画,出土随葬品丰富。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推测该墓为唐中宗韦皇后的堂兄韦洽之墓,这对研究唐中宗时期所谓“神龙模式”一类墓葬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西安市 唐代 砖室墓 前后双室 韦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南郊新小寨元代赵氏家族墓地M38、M45、M46发掘简报
15
作者 朱连华 宋一帆(照相) +4 位作者 李昌林(照相) 吴俊强(绘图) 马志敬(绘图) 吴美蓉 郭昕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49,F0002,F0003,共22页
2021年5月至9月,为配合基本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雁塔区新小寨村西侧发掘西汉至清代墓葬220余座,其中发现蒙元时期赵氏家族墓葬8座。这8座墓葬排列有序,均为坐北朝南,在关中地区蒙元时期墓葬中具有代表性。其中,编号为M38、... 2021年5月至9月,为配合基本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雁塔区新小寨村西侧发掘西汉至清代墓葬220余座,其中发现蒙元时期赵氏家族墓葬8座。这8座墓葬排列有序,均为坐北朝南,在关中地区蒙元时期墓葬中具有代表性。其中,编号为M38、M45和M46的墓葬位于墓地西北部,形制上包括阶梯墓道砖室墓和阶梯墓道土洞墓两种,下葬时间从蒙古国时期延续至元代中期,出土各类随葬品194件(组),为研究关中地区蒙元时期墓葬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小寨 关中地区 蒙元墓葬 赵氏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元墓出土仿古陶器组合的比较与分析--以西安新小寨元代赵氏家族墓为例
16
作者 朱连华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7,共8页
关中元墓出土的仿古陶器器形及纹饰多来自对北宋聂崇义编纂的《新定三礼图》中所载器物的模仿。2021年考古发现的西安新小寨元代赵氏家族墓地延续时间自大朝至元四年(1267)至元代晚期,出土仿古陶器数量多且呈组合出现,在《三礼图》《宣... 关中元墓出土的仿古陶器器形及纹饰多来自对北宋聂崇义编纂的《新定三礼图》中所载器物的模仿。2021年考古发现的西安新小寨元代赵氏家族墓地延续时间自大朝至元四年(1267)至元代晚期,出土仿古陶器数量多且呈组合出现,在《三礼图》《宣和博古图》等文献材料中可找到与之对应的器形图样。本文通过对赵氏家族墓出土仿古陶器的类型及组合关系分析,可较为清晰地认识到关中元墓出土仿古陶器器类与器形的变化特点,表现在同类器物在不同时期所依蓝本的不同,进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关中地区蒙元墓葬中广泛随葬仿古陶器这一区域性丧葬文化现象进一步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元墓 仿古陶器 组合关系 时代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十里铺汉墓鎏金银铜棺饰的科技分析
17
作者 郝娜 王焕 +1 位作者 张全民 王全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60,共11页
鎏金银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表面装饰工艺之一。本研究运用金相显微观察、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科技手段,对西安十里铺汉墓的7件鎏金银铜棺饰进行检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7件铜棺饰中除1件为锻打成型外,其余均为铸造成型。3件保存较好的... 鎏金银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表面装饰工艺之一。本研究运用金相显微观察、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科技手段,对西安十里铺汉墓的7件鎏金银铜棺饰进行检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7件铜棺饰中除1件为锻打成型外,其余均为铸造成型。3件保存较好的铜棺饰基材为含锡量7%以下的低锡青铜,似乎说明工匠在制作鎏金银铜饰时更倾向于使用不含铅且锡含量较低的青铜基材。对鎏镀层的成分分析发现涂层中有汞的存在,结合表面与截面显微观察,证实其使用了鎏金银工艺。其表面及截面形貌特征反映了打磨,涂金,加热,抛光等加工工序。此外,本研究中有3件泡钉为先鎏金再鎏银,这一工艺现象并非个例,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审美偏好或是制作工艺的必要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鎏金 鎏银 汉代 棺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出土唐墓壁画黄色颜料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郭瑞 赵凤燕 +3 位作者 冯健 杨文宗 王佳 夏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2-71,共10页
西安南郊集中发现了4座唐代壁画墓,时间跨度为初唐至晚唐。为了解这些唐墓壁画的黄色颜料类型,通过偏光显微分析、拉曼光谱、扫描电镜能谱及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颜料成分。结果显示:初唐、盛唐、中唐三处壁画黄色颜料为土黄,一处晚唐壁画... 西安南郊集中发现了4座唐代壁画墓,时间跨度为初唐至晚唐。为了解这些唐墓壁画的黄色颜料类型,通过偏光显微分析、拉曼光谱、扫描电镜能谱及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颜料成分。结果显示:初唐、盛唐、中唐三处壁画黄色颜料为土黄,一处晚唐壁画黄色颜料为钒铅矿。钒铅矿颜料的应用是继西安理工大曲江西汉墓、西安唐代韩休墓壁画中发现的又一使用实例,该颜料至晚唐仍有使用,为研究钒铅矿颜料在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的应用历史研究提供重要补充依据。同时结合文献调查,推测所使用的黄色颜料可能均为就地取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墓壁画 黄色颜料 钒铅矿 土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灞桥区江村北魏王氏家族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可佳 辛龙 +5 位作者 宁琰 贠笑涛 谭琛 王毅 冯健 王艳朋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20,113,共8页
2018年7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北京联合大学在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的江村发掘了39座墓葬、1座窑址。其中北魏墓葬10座,出土三块铭文砖,记载了墓葬年代与墓主人姓名。据推测,这应是北魏时期略阳郡阿阳县移民的王姓家族墓地。
关键词 北魏墓葬 永平四年 铭文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东郊东小寨村两座北魏墓葬发掘简报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翔宇 段成刚 +14 位作者 冉万里 高博 李雨生 习通源 付胜龙 陈璐 张蕊侠 付胜龙 陈璐 古丽扎尔 李翰隆 冉万里 付胜龙 高博 段成刚 《文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14,共12页
2018年1月至今,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在西安市幸福林带建设工程项目中发现并清理了两座北魏墓葬,出土物包括刻铭砖、陶罐、细颈陶壶、泥质冥币、铜钗以及贝壳等,为研究北魏时期的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 2018年1月至今,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在西安市幸福林带建设工程项目中发现并清理了两座北魏墓葬,出土物包括刻铭砖、陶罐、细颈陶壶、泥质冥币、铜钗以及贝壳等,为研究北魏时期的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又由于这两座北魏墓葬与其两侧的十六国时期墓葬非常有序地排列在一起,显然是精心规划的结果,反映了它们是一处自十六国时期延续至北魏时期的家族墓地,这又为西安地区十六国至北魏时期的家族墓地的分布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朱氏家族 家族墓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