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算法的西安市人工填土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梁 石卫 +3 位作者 张晓平 韩冰 董欣 袁琳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8-304,共7页
通过整理西安市主城区400 km^(2)范围内的工程地质资料,筛选出20793个工程地质钻孔,用以进行杂填土和素填土的空间分布研究。采用机器学习中高斯混合聚类的算法,对无标记的钻孔数据样本进行学习;使用赤池信息准则和贝叶斯信息准则对高... 通过整理西安市主城区400 km^(2)范围内的工程地质资料,筛选出20793个工程地质钻孔,用以进行杂填土和素填土的空间分布研究。采用机器学习中高斯混合聚类的算法,对无标记的钻孔数据样本进行学习;使用赤池信息准则和贝叶斯信息准则对高斯混合聚类算法进行检验;通过试算确定杂填土和素填土聚类簇数的底部为n=140,并形成杂填土和素填土的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西安市人工填土分布广泛,厚度多在3~10 m,局部地区最大厚度可达十几米,土层产状和厚度在平面上变化迅速,性质较为复杂。杂填土和素填土均广泛分布于城区各处,埋深多在3 m以内,部分地区埋深可达3~10 m,极少数区域层底深度达到10 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斯混合聚类 机器学习 杂填土 素填土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序InSAR解译西安-咸阳地区地面沉降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双成 李民 +3 位作者 刘忠 司锦钊 吴文辉 张雅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1-397,共7页
采用2015-06~2023-01覆盖西安-咸阳地区的Sentinel-1A卫星数据,以时序InSAR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其他资料,获得西安-咸阳地区地面沉降分布特征和形变速率等信息,并分析地面沉降的原因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SBAS-InSAR与StaMPS-InSAR所得... 采用2015-06~2023-01覆盖西安-咸阳地区的Sentinel-1A卫星数据,以时序InSAR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其他资料,获得西安-咸阳地区地面沉降分布特征和形变速率等信息,并分析地面沉降的原因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SBAS-InSAR与StaMPS-InSAR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地表形变区主要分布在西安中部和南部,主要影响因素为地下水开采,分布与走向受地裂缝与断层影响;咸阳大部分地区处于稳定状态,仅在局部地区有较为明显的沉降,沉降受地下水开采、城市建设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S-InSAR StaMPS-InSAR 西安-咸阳地区 地面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监测西安市地表形变特征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润泽 费敏 +2 位作者 梁世川 薛豪威 楼晓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3-178,共6页
地面沉降是西安市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本文基于SBAS-InSAR技术处理了西安市2018—2021年36景Sentinel-1A影像,获取了西安市最新的地表形变特征,并分析其成因。研究表明:(1)2018—2021年西安市主要地表形变区域为鱼化寨地区、电子... 地面沉降是西安市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本文基于SBAS-InSAR技术处理了西安市2018—2021年36景Sentinel-1A影像,获取了西安市最新的地表形变特征,并分析其成因。研究表明:(1)2018—2021年西安市主要地表形变区域为鱼化寨地区、电子城地区、三爻-凤栖原地区、城墙南部区域;(2)鱼化寨及电子城地区已转为抬升趋势,城墙南部一直处于抬升阶段,三爻-凤栖原地区呈下沉趋势;(3)西安市地表形变主要受承压水开采及回灌的影响,地裂缝则显著影响了地表形变的分布及走向,建筑载荷也对地表形变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地面沉降 SBAS-InSAR Sentinel-1A 地下水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近20多年来植被生态环境质量季节特征及其对干湿变化的响应
4
作者 李朋轩 王德应 王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4-182,共9页
[目的]研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对干湿变化的响应,为黄河流域科学管理陆地生态系统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0—2023年MODIS数据产品、降水蒸散发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多元指标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线性... [目的]研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对干湿变化的响应,为黄河流域科学管理陆地生态系统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0—2023年MODIS数据产品、降水蒸散发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多元指标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黄河流域植被在不同季节下的RSE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SPEI的相关性。[结果](1) 2000—2023年黄河流域春、夏、秋季RSEI均呈增加趋势,夏季林地增速最快,为0.003 4/a,显著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甘肃省和青海省。(2)黄河流域春、夏、秋季RSEI与SPEI均以正相关为主,夏季对干湿变化的响应要优于春季和秋季RSEI与SPEI。林地对干湿变化的响应要优于草地和耕地。(3) RSEI与SPEI显著正相关区域占比最大为夏季(50.89%),显著正相关区域主要集中在陕西省、山西省和甘肃省等区域。[结论]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春、夏、秋季生态环境质量均呈改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干湿变化的内在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EI SPEI 干湿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与水沙变化的关系
5
作者 李朋轩 王涛 +1 位作者 王德应 杜义博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5,共7页
研究生态环境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与水沙变化的关系,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2000—2022年MODIS数据产品、气温、降水、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为基础,结合多元指标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线性回归和... 研究生态环境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与水沙变化的关系,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2000—2022年MODIS数据产品、气温、降水、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为基础,结合多元指标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RSE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降水的响应,以及与径流量、输沙量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000—2022年黄河流域总体和上、中游地区RSEI呈上升趋势,下游地区呈下降趋势,其中中游地区增速最快,显著增加面积占比最大;②黄河流域RSEI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7.29%、27.97%,集中在中部黄土高原区域;③黄河流域上游和中游地区年径流、年输沙量与RSEI均呈显著正相关,流域总体和下游地区RSEI与年径流量呈正相关,与输沙量呈负相关。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改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径流量、输沙量变化的内在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气候变化 水沙关系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移动窗口法的永靖县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6
作者 姚燕子 赵贝贝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1期210-214,共5页
探究县域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对阐明西北欠发达县域城镇化进程的生态效应具有积极作用。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借助GIS和移动窗口法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景观格局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永靖县草地变化面积最大;耕地外围斑块形状复杂... 探究县域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对阐明西北欠发达县域城镇化进程的生态效应具有积极作用。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借助GIS和移动窗口法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景观格局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永靖县草地变化面积最大;耕地外围斑块形状复杂度最高,草地、建设用地空间结构趋于复杂化,林地空间复杂性降低。裸地、灌木的紧密度呈上升趋势,水域聚集度最高;景观格局时空分布特征显示中部地区是受人力活动影响最剧烈的区域,土地类型多样性提升,整个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度增加,连通性降低。研究结果为永靖县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土地利用 移动窗口法 景观格局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建筑三维实体自动化建模技术集成与实践 被引量:2
7
作者 刘俊伟 张周平 +5 位作者 郭大海 杨文雪 曲冠晨 马欣蕊 王思宇 朱倩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共7页
城市建筑实体是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中基础地理实体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建筑物体块三维模型,现有基于点云数据的建模算法和软件普遍存在自动化程度低、精细程度不足、规模化生产受限等问题,本文提出了面向城市建筑实体的自动化三维重... 城市建筑实体是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中基础地理实体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建筑物体块三维模型,现有基于点云数据的建模算法和软件普遍存在自动化程度低、精细程度不足、规模化生产受限等问题,本文提出了面向城市建筑实体的自动化三维重建方法。首先,采用点云分割实例算法识别独立建筑物点云,自动提取并优化其底面轮廓信息;然后,将点云数据进行精简结构管理,通过欧式聚类获取各个顶面构件点集并映射拟合为多边形,引入底面轮廓作为硬约束条件进行后处理精化与合并;最后,研发实现了城市建筑实体自动化三维重建软件,该软件集成了大规模建模、编辑、可视化及质检等功能。上述关键技术及方法已在宁波、南昌和楚雄3个实景三维建设项目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支持万级以上建筑物体块三维模型快速重建,且建模速度优于16栋/s,可为实景三维建筑实体的规模化生产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景三维 城市建筑实体 三维重建 自动化 顶面构件精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GPS监测的阿拉斯加地震同震形变与震级预估
8
作者 李波 高志钰 +2 位作者 曾致 李亚芳 李金香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0,共8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2020年阿拉斯加矩震级(MW)7.8地震同震形变获取及震级预估,提出一种高频全球定位系统(GPS)监测的阿拉斯加地震同震形变与震级预估方法:利用双差动态定位方法处理震中周边9个高频GPS测站数据,并解算得到这些测站的三维位... 为了进一步研究2020年阿拉斯加矩震级(MW)7.8地震同震形变获取及震级预估,提出一种高频全球定位系统(GPS)监测的阿拉斯加地震同震形变与震级预估方法:利用双差动态定位方法处理震中周边9个高频GPS测站数据,并解算得到这些测站的三维位移波形;最后获取此次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并对震级结果进行预估分析。结果表明,近场GPS测站位移波形变化幅度显著,波动幅度变化不仅受震中距的影响,也可能受破裂断层、地震波传播路径及场地效应等的影响;距震中最近的AC12测站水平地面峰值位移约为40 cm,永久水平位移约为24 cm,垂向抬升约30.6 cm,震中140 km范围内的GPS测站均能够监测到量值大于1 cm的永久水平形变,330 km范围内的GPS测站能够监测到毫米级以上的永久水平形变,除AC12测站与AC45测站外,此次地震造成其余测站明显的永久沉降。这些结果反映出此次地震的震源特征表现为逆冲性质,也可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利用这些高频GPS地面峰值位移(PGD)预估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78,与实际震级基本一致,表明利用高频GPS数据进行强震震级快速预估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全球定位系统(GPS) 位移波形 同震形变 震级估计 矩震级(Mw) 阿拉斯加Mw7.8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LOS PALSAR数据的山地冰川流速估算方法比较——以喀喇昆仑地区斯克洋坎力冰川为例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思胜 江利明 +3 位作者 孙永玲 柳林 孙亚飞 汪汉胜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4-61,共8页
冰川表面流速是进行冰川动力学和物质平衡研究的关键参数之一。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作为能大范围提取山地冰川表面流速的重要数据源,利用其进行冰川流速估算目前主要有差分In SAR(D-In SAR)法、多孔径InSAR(MAI)法和SAR偏移量追踪(off... 冰川表面流速是进行冰川动力学和物质平衡研究的关键参数之一。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作为能大范围提取山地冰川表面流速的重要数据源,利用其进行冰川流速估算目前主要有差分In SAR(D-In SAR)法、多孔径InSAR(MAI)法和SAR偏移量追踪(offset tracking)法3种。其中,MAI法是为了克服D-In SAR对雷达方位向(along-track)形变不敏感而发展的一种新的In SAR技术。以喀喇昆仑山中部地区的斯克洋坎力冰川为例,选取了2008年2景间隔46 d的L波段ALOS PALSAR数据,利用上述3种方法分别进行冰川流速提取实验,讨论了3种方法在山地冰川表面流速监测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结果表明,D-In SAR和MAI方法都能够精确提取距离向和方位向的冰川流速信息,但对相干性均要求较高;在低相干区域,SAR偏移量追踪方法也能够获取更为可靠的方位向和距离向二维冰川流速的速度场,但该方法在冰川表面特征不明显的地区受到一定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表面流速 差分InSAR 多孔径InSAR(MAI) 偏移量追踪 ALOS PALSAR影像 斯克洋坎力冰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扩散和BP网络的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何书 王家鼎 +1 位作者 王欢 韩晓萌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83-988,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BP神经网络的黄土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方法收集黄土地区24组黄土边坡实例,采用模糊信息优化处理中的信息扩散原理,建立各评价因子与安全系数之间的模糊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评价模型...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BP神经网络的黄土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方法收集黄土地区24组黄土边坡实例,采用模糊信息优化处理中的信息扩散原理,建立各评价因子与安全系数之间的模糊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评价模型。结果建立的评价模型对4组预测样本的预测结果,效果良好,较好地解决了样本过少或含有矛盾样本的问题。结论该模型在黄土边坡稳定性评价中比普通神经网络具有更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扩散 黄土 边坡稳定性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穿越泥石流堆积体的数值模拟及优化处治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天斌 刘梁 陈国庆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2-718,共7页
根据泥石流堆积体的地质特征,结合都汶高速公路福堂隧道工程背景,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分别进行隧道穿越泥石流堆积体时无支护状态、设计支护状态和优化支护状态下以及泥石流堆积与侵蚀条件下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泥石流堆积体内开挖隧... 根据泥石流堆积体的地质特征,结合都汶高速公路福堂隧道工程背景,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分别进行隧道穿越泥石流堆积体时无支护状态、设计支护状态和优化支护状态下以及泥石流堆积与侵蚀条件下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泥石流堆积体内开挖隧道时,拱顶沉降是隧道变形的主体部分,并直接导致了地表的沉陷及隧道边墙的收敛变形;在采用超前注浆并加长锚杆长度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处治后,隧道衬砌的变形及地表沉陷明显降低,表明处治优化是有效的;隧道拱顶上方泥石流覆盖层的厚度小于14m时,隧道处于明显不安全状态,泥石流覆盖层厚度大于42m时,围岩形成自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泥石流堆积体 数值模拟 优化处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参数反演结果分析非饱和黄土边坡破坏机理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文红 张亚卿 +2 位作者 李同录 习羽 王宁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5-920,共6页
边坡的变形破坏本质上有两方面的因素控制,(1)开挖或堆载引起斜坡内应力的重分布;(2)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变动引起其抗剪强度的变化。大部分黄土路堑边坡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斜坡开挖以后,应力不再改变。如果不是在人工灌溉区,其破坏大多... 边坡的变形破坏本质上有两方面的因素控制,(1)开挖或堆载引起斜坡内应力的重分布;(2)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变动引起其抗剪强度的变化。大部分黄土路堑边坡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斜坡开挖以后,应力不再改变。如果不是在人工灌溉区,其破坏大多可归结为降雨入渗引起的黄土抗剪强度的降低。对于非饱和黄土来讲,其孔隙水压力为负值,传统的Terzaghi有效应力原理不适用于Mohr-Coulomb抗剪强度公式,而Bishop的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公式中参数测定周期很长,技术还不是很成熟,目前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还不现实。如何基于目前常规的测试方法,合理地确定边坡抗剪强度参数,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对局部发生滑坡的山西吉家塬黄土路堑51.6m高边坡,采用Bishop法反演边坡c、φ值;取边坡上的黄土样,测了不同含水率试样的直接快剪强度参数。将试验结果与反演结果对比发现,含水量在接近土样塑限时的直接快剪试验结果与反演结果较为接近。塑限是土的一个状态界限指标,即固态到塑态含水量的界限值。土由固态进入塑态,土强度显著降低,此时最容易发生变形破坏,这符合土体稠度状态和强度变化的本质。因此建议在黄土边坡设计中,一般可取塑限含水量下的直接快剪强度指标作为边坡稳定性评价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边坡 强度参数 反演 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增建主要学术贡献与成就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安宁 任栋 +7 位作者 白雪见 赵乘程 李鑫 张炜超 郭志宇 彭立顺 贾源源 段博儒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242-250,共9页
本文分六个专题,简要地介绍了郭增建先生及其合作者在地球物理学,地震预测科学、天灾综合预测、震灾防御与应急救援方面的学术贡献与成就。另外,对他的预报方法做了特别的评述,因为郭增建预测思想、理论、方法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在现今... 本文分六个专题,简要地介绍了郭增建先生及其合作者在地球物理学,地震预测科学、天灾综合预测、震灾防御与应急救援方面的学术贡献与成就。另外,对他的预报方法做了特别的评述,因为郭增建预测思想、理论、方法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在现今的预报实践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增建 学术 贡献 成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制图与动态模拟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周平 王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4期141-144,148,共5页
以空间图形和数据库为基础,利用GIS把特定区域内土壤水分样点数据与地理数据结合起来,建立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类型-坡度分级-坡向等的浮点型土壤含水率字段,对区域尺度土壤水分制图及其动态模拟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GIS 黄土丘陵区 土壤水分 制图 动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区居民建筑钢结构极限承载力测试与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崔路苗 郭志宇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4-59,共6页
传统方法一般依据静力检测数据测试居民建筑钢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对构件数量的要求较高,无法量测隐蔽构件,测试结果精度低。因此提出基于振动参数以及动力模型修正的地震区居民建筑钢结构极限承载力预测与分析方法,分析建筑钢结构振动参... 传统方法一般依据静力检测数据测试居民建筑钢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对构件数量的要求较高,无法量测隐蔽构件,测试结果精度低。因此提出基于振动参数以及动力模型修正的地震区居民建筑钢结构极限承载力预测与分析方法,分析建筑钢结构振动参数与极限承载能力的关系,塑造地震区居民建筑钢结构简化以及振动方程,获取其极限载荷与振动参数间的关系。采用基于动力模型修正的极限承载力评估方法,基于动力模型修正理论,采用线性屈曲法、几何非线性法以及双重非线性分析法,对地震区居民建筑钢结构极限承载力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说明,所提方法能对居民建筑钢结构立柱轴向性和大钩荷载关系以及荷载-扰度曲线,且实施数值运算效果好,预测获取的极限承载力值精度高,建筑的钢结构状态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区 居民建筑钢结构 极限承载力 测试 震动参数 动力模型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区域地面沉降SBAS-InSAR监测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双成 余静 +4 位作者 宋明鑫 张彬玲 樊茜佑 司锦钊 张雅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00-1306,共7页
基于1009景Sentinel-1A影像,利用SBAS-InSAR技术对南水北调中线区域地面沉降进行长时间序列监测。结果显示,整个中线沿线地面沉降主要分布于河北省东南部,最大形变速率为-139 mm/a,由于与渠道间有一定距离,因此对输水影响较小。北京市... 基于1009景Sentinel-1A影像,利用SBAS-InSAR技术对南水北调中线区域地面沉降进行长时间序列监测。结果显示,整个中线沿线地面沉降主要分布于河北省东南部,最大形变速率为-139 mm/a,由于与渠道间有一定距离,因此对输水影响较小。北京市的最大形变速率为-133 mm/a,天津市西南部最大形变速率为-81 mm/a,但天津支线经过了2个沉降区,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本文重点分析了南水进京后北京市地面沉降的时序形变特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得知,南水北调工程有效补充了北京地区地下水储量,显著遏制了北京市地面沉降的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S-InSAR Sentinel-1A 地面沉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地雷达在煤层异常体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胡荣明 武建强 +1 位作者 姚燕子 李少杰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6-142,共7页
为强化煤层异常体的探测识别,文章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建立了煤层二维空间磁场(TM)模型,通过正演模拟计算和理论分析,研究了电磁波在煤层中的传播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形状和不同填充介质的煤层异常体正演模拟结果虽都表现为双... 为强化煤层异常体的探测识别,文章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建立了煤层二维空间磁场(TM)模型,通过正演模拟计算和理论分析,研究了电磁波在煤层中的传播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形状和不同填充介质的煤层异常体正演模拟结果虽都表现为双曲线,但双曲线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可作为识别煤层异常体形状和填充介质的条件;煤层异常体的埋深和垂直距离可通过双曲线顶点的双程旅行时间来获得,但断层破碎带和陷落柱异常体的底部反射不明显,无法准确获得其垂直距离。研究结果可为实际煤层探测数据和信息提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煤层异常体探测 正演模拟 时域有限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县郭家坡滑坡形成机理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田运涛 景博 +2 位作者 王高峰 郭宁 杨强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2期56-59,I0001,共5页
选择受地震影响的郭家坡滑坡作为研究对象,在滑坡孕灾背景条件调查、大比例尺平面测绘、工程地质勘查、岩土测试等基础上,对其发育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然后运用有限元模拟定量分析了滑坡现状稳定性。结果表明:地震是滑坡整体破坏... 选择受地震影响的郭家坡滑坡作为研究对象,在滑坡孕灾背景条件调查、大比例尺平面测绘、工程地质勘查、岩土测试等基础上,对其发育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然后运用有限元模拟定量分析了滑坡现状稳定性。结果表明:地震是滑坡整体破坏的主要诱因,高陡斜坡和裂隙发育的地层是造成郭家坡滑坡发生多级滑动的内在因素,滑坡在降雨饱水工况和地震工况下局部处于不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 形成机理 裂隙 稳定性 文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景观时空变异特征
19
作者 从怀军 张兴昌 +2 位作者 张周平 焦峰 温仲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1-84,共4页
对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特征的时空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区植被特征之间差异不是很显著,仅延安与安塞在物种丰富度之间和安塞与吴旗在物种多样性之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异(0.01<p<0.05),其它的两两之间的差异并不... 对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特征的时空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区植被特征之间差异不是很显著,仅延安与安塞在物种丰富度之间和安塞与吴旗在物种多样性之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异(0.01<p<0.05),其它的两两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延安森林带北缘→安塞森林草原带植被指数呈下降趋势,降幅最大为17.65%,变异系数呈增大趋势,增幅最大为21.49%;安塞森林草原带→吴旗草原带物种丰富度指数及其变异系数都呈增大趋势,而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呈减小趋势,其变异系数呈增大趋势。植被指数随退耕年限的变化趋势图都有两个明显的峰值,并在退耕20年左右后植被群落逐渐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指数 时空变异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尺度雪深验证数据的加密研究
20
作者 朱满 李继园 周命端 《遥感信息》 CSCD 2010年第6期44-47,共4页
在区域尺度的微波遥感雪深反演中,由于气象站点的稀少和分布不均匀,导致雪深数据真实性检验难以进行,本文提出使用克里金插值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并证明了插值结果作为AMSR-E雪深反演验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克里金方法 IDW 雪深真实性检验 AMS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