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影像诊断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印佳可 吴旭莎 +2 位作者 李艳 崔龙彪 胡文鐘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65-367,共3页
CT、MRI和超声等影像学技术使医疗专业人员能够深入了解人体的复杂结构。三维可视化技术(3DVT)是将从CT、MRI、超声等获得的复杂医学数据以三维效果展示,提供立体结构信息,有助于临床医师评估、诊断、治疗疾病。此外,3DVT还可以有效促... CT、MRI和超声等影像学技术使医疗专业人员能够深入了解人体的复杂结构。三维可视化技术(3DVT)是将从CT、MRI、超声等获得的复杂医学数据以三维效果展示,提供立体结构信息,有助于临床医师评估、诊断、治疗疾病。此外,3DVT还可以有效促进医学生对影像诊断学科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本文将探讨3DVT在影像诊断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强调其在提升临床决策和教育效果方面的重要性。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分析这些技术如何促进更有效的诊断和丰富的学习体验。此外,我们还将讨论3DVT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 三维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序列MRI影像组学预测肺腺癌EGFR基因表型 被引量:8
2
作者 唐兴 白国艳 +4 位作者 王虹 印弘 张艰 徐肖攀 康晓伟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10-1015,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序列MRI影像组学在预测肺腺癌EGFR基因表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行肺部MRI检查及EGFR基因检测的74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资料。对肿瘤标本进行基因检测,证实EGFR突变型32例,野生... 目的:探讨基于多序列MRI影像组学在预测肺腺癌EGFR基因表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行肺部MRI检查及EGFR基因检测的74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资料。对肿瘤标本进行基因检测,证实EGFR突变型32例,野生型42例。MRI序列包括T_(2)WI、DWI及ADC图。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CEA、Ki-67、位置、最大直径和病理分级。分别在T_(2)WI、DWI和ADC图上于肿瘤最大截面手动勾画感兴趣区,共提取1404个影像组学特征。然后,利用Student-t检验和基于非线性支持向量机的递归特征消除(SVM-RFE)策略进行特征优选后建立预测模型,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最终选取16个最优纹理特征构建EGFR表型预测模型,其预测EGFR突变型的敏感度为53.1%,特异度为92.9%,符合率为75.7%,曲线下面积(AUC)为0.826。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合性别因素构建模型,预测符合率提高到78.9%。结论:基于多序列MRI影像组学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肺腺癌的EGFR基因表型,为术前肺腺癌患者的个体化风险分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腺癌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联合DCE-MRI鉴别呈环形强化的脑GBM和感染性病变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艳 康晓伟 +4 位作者 席一斌 胡文鍾 吴旭莎 徐永强 印弘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0,共6页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3D肝脏容积快速采集(LAVA)序列动态对比增强(DCE)MRI扫描对颅内呈环形强化的胶质母细胞瘤(GBM)和感染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5年9月-2020年9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23例脑GBM和17例颅内...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3D肝脏容积快速采集(LAVA)序列动态对比增强(DCE)MRI扫描对颅内呈环形强化的胶质母细胞瘤(GBM)和感染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5年9月-2020年9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23例脑GBM和17例颅内感染性病变(脑脓肿11例,结核瘤6例)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所有患者在术前2周内行3.0T颅脑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序列、对比增强T_(1)WI、DWI和LAVA序列DCE-MRI扫描。分别使用Firevoxel软件和GE Omni-Kinetics软件在每例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和DCE图像中选取病灶最大层面于病灶内环形强化区域手动勾画ROI,测量并比较两组病变的ADC第一四分位数(ADC-P25)、容积转移常数(K_(trans))、血管外细胞外体积分数(V_(e))、增强曲线下初始面积(IAUGC)、速率常数(K_(ep))、血浆容积分数(V_(p))、达峰时间(TTP)和最大斜率(S_(MAX))测量值的差异。K_(trans)、V_(p)和IAUGC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ADC-P25、K_(ep)、V_(p)、TTP和S_(MAX)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单个参数和多参数联合后对GBM和感染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将AUC<0.7、0.7~0.9和>0.9分别定义为具有低、中和高度诊断效能。结果:GBM的K_(trans)、IAUGC和S_(MAX)值均显著高于感染性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45、0.011),而ADC-P25显著低于感染性病变(P=0.042)。K_(trans)、ADC-P25和S_(MAX)值对两种病变均达到了中度以上的鉴别诊断效能,单一参数诊断效能最佳的是K_(trans),联合ADC-P25、K_(trans)和S_(MAX)三个参数的诊断效能最佳,其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67、0.900和1.000。结论:DWI和DCE-MRI定量及半定量参数对呈环形强化的GBM和感染性病变均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两类参数联合可显著提高鉴别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胶质母细胞瘤 感染性病变 动态对比增强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顶网络功能改变与精神分裂症认知损害的相关性
4
作者 顾悦文 刘晓帆 +5 位作者 范靖雯 姜金波 李小飒 李娟娟 印弘 崔龙彪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07-1013,共7页
目的:基于fMRI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额顶网络中背外侧前额叶(DLPFC)和顶下小叶(IPL)功能改变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方法:于2015年-2020年前瞻性招募在本院就诊的15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年龄、性别、民族和利手相匹配的60例健康对照者。采集... 目的:基于fMRI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额顶网络中背外侧前额叶(DLPFC)和顶下小叶(IPL)功能改变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方法:于2015年-2020年前瞻性招募在本院就诊的15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年龄、性别、民族和利手相匹配的60例健康对照者。采集每个受试者的静息态fMRI图像和高分辨率T_(1)WI图像,在MATLAB软件中将双侧DLPFC、IPL作为种子点进行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同期由临床医师采用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评估每例受试者的认知功能,包括数字广度顺背、倒背粗分和数字符号得分。根据认知功能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正常组(患者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平均得分的0.5个标准差以下即为认知正常)及认知损害组(患者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得分的1个标准差以上即为认知损害)。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认知功能评分与ReHo值进行分析。此外,将双侧DLPFC、IPL作为种子点进行有效功能连接分析,并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对照组的数字顺背粗分与右侧DLPFC的ReHo值呈正相关性(r=0.446,校正后P=0.0012);在左侧IPL的相关性分析中,对照组和认知正常组的数字倒背粗分与ReHo值均呈正相关(r=0.374,校正后P=0.0117;r=0.548,校正后P=0.0372),而认知损害组认知评分与fMRI指标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有效连接分析结果显示从右侧到左侧DLPFC的有效连接在对照组与认知损害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PFC和IPL的功能改变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可以将DLPFC和IPL作为无创性神经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的靶点进行研究,从而有助于探索优化目前的临床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磁共振成像 认知功能障碍 脑功能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多参数图像融合及DenseNet网络的脑胶质瘤IDH突变预测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胡振远 魏炜 +5 位作者 胡文鐘 马梦航 李艳 吴旭莎 印弘 席一斌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17,共8页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DenseNet网络和多模态融合技术的预测模型,实现对胶质瘤患者术前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基因突变状态的高准确性预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2年1月至201...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DenseNet网络和多模态融合技术的预测模型,实现对胶质瘤患者术前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基因突变状态的高准确性预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连续收治的256名(155名IDH野生型和101名IDH突变型)患者的术前多序列MRI扫描图像,在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增强T1WI序列上勾画肿瘤感兴趣区;通过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并融合了MRI多模态特征,定量比较了其与多模态特征简单拼接两种方法之间的模型性能差异。结果多模态融合比各模态简单拼接具有更优越的预测性能,实现了训练集和测试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45~0.961]、0.904(95%CI:0.842~0.966)的良好鉴别性能;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1.3%、88.7%。敏感度分别达到了86.4%、90.5%;特异度分别达到了94.5%、87.5%,使用校准曲线进行模型一致性验证,模型校准曲线靠近对角线,反映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DeLong检验结果显示多模态融合方法和消融方法两种方法的模型性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优于后者。结论基于深度学习DenseNet网络的MRI多模态融合模型通过整合肿瘤的多模态MRI图像信息,可以实现在术前对胶质瘤IDH基因状态的无创、低成本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深度学习 智能医疗 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融合 异柠檬酸脱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