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治疗小鼠干眼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娟 周颖 +3 位作者 谭钢 王甜 鲜盼盼 龙乾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01-905,共5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exosomes,MSC-Exo)治疗小鼠干眼的效果。方法选取32只(64眼)雄性6~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各8只。除D组不予处理外,其余24只均给予2 g·L^-... 目的探讨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exosomes,MSC-Exo)治疗小鼠干眼的效果。方法选取32只(64眼)雄性6~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各8只。除D组不予处理外,其余24只均给予2 g·L^-1苯扎氯铵滴双眼,连续14 d,各建立中重度干眼模型。造模结束后,A组用25 g·L^-1 MSC-Exo滴眼液点眼,B组用磷酸盐缓冲液点眼,C组为阴性对照组,造模后不予处理。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7天进行小鼠泪膜功能相关检查,包括泪液分泌实验(SchirmerⅠ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荧光素染色评分(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FL)测定。于相应时间点收集其角膜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角膜上皮组织结构变化。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A、B、C三组SⅠT、BUT及FL(FL仅A、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时间点SⅠT、BUT A、B、C组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第4天、第7天,A组SⅠT较B组、C组明显增加,A组BUT较B组、C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第4天、第7天,A组SⅠT较B组,C组明显增加,A组BUT较B组、C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第4天和第7天,A组SⅠT、BUT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为P<0.05),FL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B组SⅠT、BUT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F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造模后未行治疗;D组未行任何处理,两组各项检测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均为P>0.05)。电镜观察可见:A组角膜上皮微绒毛呈指状突起,微绒毛数量多,排列整齐;B组角膜上皮微绒毛减少、变短、排列紊乱;C组角膜上皮微绒毛可见明显减少、脱落、缺失,排列紊乱;D组角膜上皮微绒毛形态呈指状突起,排列整齐,数量多;C组与A组和D组有很大差异。结论MSC-Exo滴眼液对小鼠干眼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有望为临床干眼的治疗带来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干眼 泪膜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低氧大鼠脱适应期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微血管密度的变化 被引量:6
2
作者 罗强 刘卫平 +4 位作者 龙乾发 张胡金 柴源 苗宇 伊西才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1期1561-1564,共4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低压低氧大鼠在脱适应期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和脑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低压低氧模型组和对照组,将模型组大鼠置于模拟海拔4 000 m的高原环境模拟舱内,氧浓度12. 6%,连续暴露4周后让其重返... 目的探讨实验性低压低氧大鼠在脱适应期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和脑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低压低氧模型组和对照组,将模型组大鼠置于模拟海拔4 000 m的高原环境模拟舱内,氧浓度12. 6%,连续暴露4周后让其重返常氧环境,按照返回常氧环境不同时间点再随机分成5个亚组(n=12,重返常氧环境后第1,3,7,14,30天),分别检测BBB通透性和脑MVD,BBB检测采用伊文氏蓝(EB)示踪法结合脑组织EB含量测定,MVD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CD34+细胞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压低氧模型组大鼠脑组织EB含量明显增加(P <0. 01),随着返回常氧环境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呈降低的趋势,与返回常氧环境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0. 898,P=0. 038);与BBB通透性变化一致,模型组大鼠脑组织CD34+细胞数明显增多(P <0. 01),与返回常氧环境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0. 883,P=0. 016)。结论低压低氧大鼠在脱适应期BBB通透性和脑MVD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原脱适应反应的发生可能与其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低氧 血脑屏障 脑微血管密度 高原脱适应反应 高原缺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凝障碍的临床与实验室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迎山 王安生 +3 位作者 胡凯 周春兰 王健 韩建林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45-447,465,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凝障碍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75例急性脑外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分别测定八项血凝指标 ,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伤后 2 4h内血凝指标检测结果与伤后 7d、1 4d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按...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凝障碍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75例急性脑外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分别测定八项血凝指标 ,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伤后 2 4h内血凝指标检测结果与伤后 7d、1 4d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按伤情轻重以及有无迟发出血进行分组比较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脑损伤后血凝障碍主要发生在伤后 2 4h内 ,与脑实质损伤程度及迟发颅内出血密切相关。检测结果出现三项以上异常 ,对预测迟发出血有重要价值 ;D dimer血浆水平≥ 8mg/L时 ,可作为预后险恶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外伤 血凝障碍 D-二聚体 颅内迟发出血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双孔钻孔外引流术治疗创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彦平 龙乾发 +2 位作者 樊欣鑫 贺中正 朱莽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489-49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单侧双孔钻孔外引流术治疗颅脑损伤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共收入创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62例(男性35例,女性27例),其中,采用单侧双孔钻孔外引流术的患者为双孔组(n=33),采用单孔钻孔外引流术的患者为单孔组(n=29... 目的探讨应用单侧双孔钻孔外引流术治疗颅脑损伤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共收入创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62例(男性35例,女性27例),其中,采用单侧双孔钻孔外引流术的患者为双孔组(n=33),采用单孔钻孔外引流术的患者为单孔组(n=29)。所有患者出院后均随访3个月,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3个月随访发现,双孔组25例患者经治疗后积液消失,治愈率为75.8%;7例患者积液明显减少,好转率为21.2%;治疗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为97.0%。单孔组19例患者经治疗后积液消失,治愈率为65.5%;5例患者积液明显减少,好转率为17.2%;治疗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为82.7%。两组患者在治愈率、好转率以及治疗有效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复发率、癫痫发作、颅内出血、切口或颅内感染等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单孔钻孔外引流术,单侧双孔钻孔引流术各有优点,两种方法均可作为治疗创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下积液 单侧双孔钻孔外引流术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人员使用机制现状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韩彩娟 李荣 孙晓敏 《中国护理管理》 2007年第5期57-59,共3页
目的:调查分析护理人员使用机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改善现行用人机制。方法:发放调查表,对该市78所医院床位数及8445名护理人员学历、职称、工资待遇、执业证获得情况、参与医院政治生活情况、在岗继续教育、人员流动等各项状况进行调... 目的:调查分析护理人员使用机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改善现行用人机制。方法:发放调查表,对该市78所医院床位数及8445名护理人员学历、职称、工资待遇、执业证获得情况、参与医院政治生活情况、在岗继续教育、人员流动等各项状况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分析整理。结果:被调查的医院中普遍存在护理人员使用数量缺编、基础教育程度偏低、用人激励机制缺乏、人员使用以合同制为主,显露出待遇低、离职率高、队伍不稳定、护理安全日益突出等问题。结论:各级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科学的用人机制,确保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用人机制 护理质量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质粒pEGFP-C1-LRIG1的构建及其在SHG44细胞中的稳定表达
6
作者 方园 屈建强 +3 位作者 张熙 周乐 孙梦瑶 娄淼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41-544,共4页
目的构建含目的基因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区1(LRIG1)的重组质粒pEGFP-C1-LRIG1,为胶质瘤等多种上皮源性肿瘤的分子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人全血总RNA中,扩增出3 282bp的LRIG1cDNA片段,再用XhoⅠ和ClaⅠ双酶切后,定... 目的构建含目的基因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区1(LRIG1)的重组质粒pEGFP-C1-LRIG1,为胶质瘤等多种上皮源性肿瘤的分子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人全血总RNA中,扩增出3 282bp的LRIG1cDNA片段,再用XhoⅠ和ClaⅠ双酶切后,定向克隆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EGFP-C1中,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和DNA序列分析鉴定重组质粒;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LRIG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人LRIG1基因的cDNA已克隆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EGFP-C1质粒中;经脂质体转染SHG44细胞后,G418进行筛选,可见转染细胞胞膜上有大量LRIG1蛋白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pEGFP-C1-LRIG1的真核表达载体,为研究LRIG1基因在胶质瘤等多种上皮源性肿瘤中的作用和其治疗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克隆 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 重组质粒 胶质瘤 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区1(LRIG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