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建构及启示
1
作者 卢雪 《榆林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28-33,共6页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既定目标和历史使命,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建构。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思想、理论和现实生活诉求,用人民群众听得懂、想得通、感兴趣...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既定目标和历史使命,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建构。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思想、理论和现实生活诉求,用人民群众听得懂、想得通、感兴趣的话语,坚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解读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使人民群众掌握、坚持并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指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奋斗和前行,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经验及获得的重大进展,对新时代更好更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话语体系 时代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论视域下的真理观:马克思真理观的革命性变革
2
作者 向丽滢 寇瑶 《中国军转民》 2024年第9期109-111,共3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实践认识思维框架走向成熟的开始,马克思在《提纲》中明确提出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关系因以唯物辩证法的视角分析和研究,也正是通过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阐释了新的实践真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实践认识思维框架走向成熟的开始,马克思在《提纲》中明确提出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关系因以唯物辩证法的视角分析和研究,也正是通过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阐释了新的实践真理观。思维的真理性本质上回答了思维能否把握世界的问题,反映了思维能够变为现实的能力,是以实践为起点,对真理观做出的论断。马克思实践视域下的真理观打破传统哲学的框架提出了极具批判和超越的思考,实现了真理观的革命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思维 实践 真理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初期《人民日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3
作者 王洪川 孟文科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6-11,16,共7页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紧扣党的工作实际,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加快建设发展工作,主要从普及社会发展史、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毛泽东思想方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突...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紧扣党的工作实际,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加快建设发展工作,主要从普及社会发展史、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毛泽东思想方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突出了主要通过专家学者的解析阐述推动、采用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氛围、密切联系实际与联系群众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人民日报》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个人概念的逻辑演进及其当代思想价值
4
作者 寇瑶 刘杰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246-252,共7页
为探析马克思的个人概念在其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当代思想价值,文中以马克思的个人概念逻辑演进历程为主线,探究其思想转变的内在逻辑关联。研究结果表明:马克思的个人概念随着其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偶然个人到类本质个人再到现实... 为探析马克思的个人概念在其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当代思想价值,文中以马克思的个人概念逻辑演进历程为主线,探究其思想转变的内在逻辑关联。研究结果表明:马克思的个人概念随着其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偶然个人到类本质个人再到现实个人的发展过程,个人概念内涵的转变意味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确立。深入探析马克思的个人概念逻辑演进的现实意义,揭示个人概念在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思想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概念 逻辑演进 马克思 当代思想 思想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住价值进阶中“空间界限”的确立、认同与圆融
5
作者 陈丛兰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0,共8页
居住伦理涉及既定空间的为人所用并造福于人的身心安宁。这些既定空间有其或直观或抽象存在的界限,使人方方面面的存在,时时刻刻的行为,都处在不同界限之间,由此决定了人在世上的方位、方向。栖居作为人类生存和休养生息之生命活动的基... 居住伦理涉及既定空间的为人所用并造福于人的身心安宁。这些既定空间有其或直观或抽象存在的界限,使人方方面面的存在,时时刻刻的行为,都处在不同界限之间,由此决定了人在世上的方位、方向。栖居作为人类生存和休养生息之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内含了定居、安居和乐居等类型或因素,而定居、安居和乐居构成居住伦理价值谱系。从定居、安居到乐居价值进阶的内在逻辑正是人的意志受其求生、求定和求知取向驱动,为了生存而定居,在定居中构建特定的空间界限,习惯和认同这一特定空间界限即为安居,最后为实现自我、获得本真性生活而在这一特定空间界限内自得其乐即为乐居。空间界限之于人的存在及其生活世界的意义至关重要,没有特定的空间界限,不仅无法构建一个属人的世界,人所置身的世界也无法满足个体或族群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以及个体的自由发展与完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界限 居住伦理 居住价值 身心安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产节约运动与中国工业计划体制的建立(1949-1952) 被引量:2
6
作者 孟文科 张零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500-506,共7页
为了探究中国工业计划管理体制建立的缘起,通过梳理和解读增产节约运动与中国工业计划体制建立的相关史料,考察了二者的联系性。研究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严峻的财政经济形势,党和政府力图通过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迅速增加生... 为了探究中国工业计划管理体制建立的缘起,通过梳理和解读增产节约运动与中国工业计划体制建立的相关史料,考察了二者的联系性。研究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严峻的财政经济形势,党和政府力图通过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迅速增加生产,节约支出。在增产节约运动中,通过加强生产成本管理、经济核算制、生产竞赛运动、计件工资制等措施,国家实现了对国营企业的直接管理。为推进“增产节约”运动,国家设立了各级工业计划管理机构,建立了国家工业计划的指标管理体系和统一的报表制度。同时,国家还通过增产节约运动来应对国营企业“激励机制”不足和“投资需求膨胀”的问题,从而加强了对企业的计划管理。可见,“一五”计划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计划体制的建立缘起,宏观背景是当时严峻的财政经济形势,直接推动因素则是迫切需要增加工业生产、节约支出的现实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产节约运动 工业计划体制 指标管理体系 报表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与西安文化影响力的社会调查
7
作者 司志超 吕青 《美与时代(城市)》 2020年第1期96-97,共2页
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在经济与文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充分发掘千年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价值,深入了解西安的丝路精神和丝路文化,正确认识"一带一路"与西安文化的影响力,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展开调研,通过对调研内容... 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在经济与文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充分发掘千年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价值,深入了解西安的丝路精神和丝路文化,正确认识"一带一路"与西安文化的影响力,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展开调研,通过对调研内容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增强西安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西安 文化影响力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背景下西安提升文化影响力分析
8
作者 张零 周意岷 《美与时代(城市)》 2020年第4期1-4,共4页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充分发掘千年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价值,深入认识"文化+"战略对大西安发展的现实影响力,是提升西安文化影响力,使大西安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路径。通过开展实...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充分发掘千年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价值,深入认识"文化+"战略对大西安发展的现实影响力,是提升西安文化影响力,使大西安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路径。通过开展实证调研和数据分析可知,"文化+"背景下西安文化影响力不足的症结主要体现在文化品牌建设遭遇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面临危机以及民间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等方面。主要原因在于文化产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文化宣传方式单一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投入相对不足等。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必须要借助西安"文化+"战略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信息化、数字化平台,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加速推动西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文化+” 文化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讲好思政课必须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辩证统一
9
作者 王立军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30-134,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坚持“八个统一”的同时,要充分认识“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深刻认识“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的机理,深刻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坚持“八个统一”的同时,要充分认识“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深刻认识“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的机理,深刻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然遵循,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政治性 学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语境下的街头诗
10
作者 孙营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2期41-43,共3页
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的街头诗是新诗衍生的诗歌新体式,将街头诗置于抗战语境下的乡土文化视野考察,诠释其继承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探讨其诗学价值。在创作体式层面,街头诗的诗歌意象源自民间,融合方言化的语言富有乡土气息,传扬抗战爱国之... 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的街头诗是新诗衍生的诗歌新体式,将街头诗置于抗战语境下的乡土文化视野考察,诠释其继承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探讨其诗学价值。在创作体式层面,街头诗的诗歌意象源自民间,融合方言化的语言富有乡土气息,传扬抗战爱国之情。街头诗从诗歌原始的诗乐共生经由文人的创作,以延安的墙头、岩石、河滩为载体,寻觅到了物质承载的新形式,从口头走向街头,开辟了诗歌走向民间的新范式,厚植乡土文化的街头诗传递了民族精神的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化 街头诗 抗战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街道伦理精神及其建构探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丛兰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7-103,共7页
城市自建立之初就是通过街道空间来彰显其品性。伟大的街道创造伟大的城市。传统中国城市街道空间以自然主义、等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伦理精神造就了许多伟大的城市。当代都市生活日益普遍化、精致化和审美化,街道空间却相反,其文化精神... 城市自建立之初就是通过街道空间来彰显其品性。伟大的街道创造伟大的城市。传统中国城市街道空间以自然主义、等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伦理精神造就了许多伟大的城市。当代都市生活日益普遍化、精致化和审美化,街道空间却相反,其文化精神、场所精神与空间正义的缺失,使它失去了滋养与培育人们精神的功能。美丽城市与美丽中国的建设,应该从美丽街道建设着手,构筑立足传统、引领时代精神的文化街道空间,立足绿色、共享理念的"后人本主义"街道空间,立足协调发展理念的公平公正街道空间,是街道空间最内在也最根本的伦理建构和价值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 街道空间伦理 人本主义 物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与产业耦合协调度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元梁 张亲脑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512-518,共7页
为了探究人口与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人口与产业耦合协调度对农民收入增长产生的影响。以西北五省(区)为研究对象,依据2000-2020年人口与产业协调发展的相关数据,运用耦合模型对其人口与产业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采用面板... 为了探究人口与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人口与产业耦合协调度对农民收入增长产生的影响。以西北五省(区)为研究对象,依据2000-2020年人口与产业协调发展的相关数据,运用耦合模型对其人口与产业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采用面板数据和面板回归方法对该地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口与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对西北五省(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显著正影响;影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重要因素有城镇居民的失业率、进出口总额等。因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人口素质和加大对外贸易等,对西北地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结构 产业结构 耦合协调度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宅经》的居宅伦理奥义探论
13
作者 陈丛兰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3-140,共8页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对居宅伦理文化的重视与求索。“宅兹中国”在文明中国价值谱系中始终占据本源的地位。安土重迁和重视家居生活的中华民族对屋宅有着更执着的追求与眷恋。作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宅经,《黄帝宅经》综合了诸多史传的宅典,...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对居宅伦理文化的重视与求索。“宅兹中国”在文明中国价值谱系中始终占据本源的地位。安土重迁和重视家居生活的中华民族对屋宅有着更执着的追求与眷恋。作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宅经,《黄帝宅经》综合了诸多史传的宅典,融汇了道家、阴阳家的思想,还糅合了儒家关于人伦规范、人格修养的思想。其宅论将住宅置于天道的宇宙论形上背景中,使它成为沟通天地人神的现实环节,以及建构家庭人伦行为准则的最直观模式。进而,在对“人宅相扶”人居环境生态的理想勾画中,通过宅之善与人之善的相互成就,确证家人、家族的平安幸福,实现天地人神四重关系的共生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宅经》 宅性 居宅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艺术传承新范式
14
作者 刘纪英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241-248,共8页
在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中,现代事物对传统文化的遮蔽,使得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随之发生改变,造成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断裂.文中引入"范式"概念,以陕北民间艺术为实例,对民间艺术文化传承进行总体性研究,进而提出传承新范式... 在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中,现代事物对传统文化的遮蔽,使得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随之发生改变,造成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断裂.文中引入"范式"概念,以陕北民间艺术为实例,对民间艺术文化传承进行总体性研究,进而提出传承新范式,作为传统传承范式的有益补充,以弥补传统传承范式之窘,运用启发式传承、临摹式传承、研发式传承等传承新范式,为民间艺术的良好发展开具可持续传承的良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艺术 传承 范式 文化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延安时期陕北民歌传唱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晨晨 陈丛兰 《榆林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8-23,共6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十分重视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延安时期,他们通过对民歌内容、民歌形式等改造创作出的新民歌,更新了陕北人民的男尊女卑、等级主义思想观念;培育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和敢于为国家民族独立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十分重视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延安时期,他们通过对民歌内容、民歌形式等改造创作出的新民歌,更新了陕北人民的男尊女卑、等级主义思想观念;培育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和敢于为国家民族独立而牺牲的品格;同时,还强化了他们的自然主义、民本主义与刚健自强等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与美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陕北民歌 传唱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及现实启示 被引量:6
16
作者 梁华平 陆卫明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17,共8页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认同、整合与革命动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确立、巩固与群众动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拨乱反正、凝聚发展共识与改革动员和新时代发...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认同、整合与革命动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确立、巩固与群众动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拨乱反正、凝聚发展共识与改革动员和新时代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复兴动员的四个阶段。在这一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凝聚时代共识、需要坚持斗争精神、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牢牢掌握领导权、需要守护人民中心的价值选择、需要推进话语转换。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给予了重要的现实启示:必须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维度,必须坚持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性,必须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守正创新,必须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民主体,将意识形态建设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统一,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领航定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人民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陌生人”与居住伦理的历史审视与当代建构——基于美好生活的视域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丛兰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5-41,共7页
居住伦理是人类以日常之“居”为沃土,凝聚升华出的一种既浸润生活伦理要义又彰显其神韵,还不断引导人们追问“生活世界”意义和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伦理学类型。居住伦理的核心是由居住产生的人际伦理,人际伦理内含着居民与陌生... 居住伦理是人类以日常之“居”为沃土,凝聚升华出的一种既浸润生活伦理要义又彰显其神韵,还不断引导人们追问“生活世界”意义和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伦理学类型。居住伦理的核心是由居住产生的人际伦理,人际伦理内含着居民与陌生人的伦理问题。当代中国正值“熟人社会”日渐缩小、“陌生人社会”纷至沓来且以“陌生人社会”为主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构建与陌生人友善而居的居住伦理势在必行,这既要致力培育居民的法治精神和公共意识,还有继承与超越“熟人社会”的居住伦理,建构集同一与差异共融、理性与情感一体的居住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伦理 陌生人 熟人社会 陌生人社会 美好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治理视域下民间艺术文化保护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纪英 吕青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359-366,共8页
为探究加强民间艺术文化保护,以文化治理为切入点,采用历史资料剖析法,分析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保护历史和现状,研究结果发现,以往的民间艺术文化保护多见有浓厚的政府管理色彩,面临着诸如保护主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 为探究加强民间艺术文化保护,以文化治理为切入点,采用历史资料剖析法,分析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保护历史和现状,研究结果发现,以往的民间艺术文化保护多见有浓厚的政府管理色彩,面临着诸如保护主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运用文化治理的理念创新民间艺术文化保护方式,集成并发挥政府、社会和研究者等多元合力,在多元合作中不断提升各个地方的民间艺术文化治理能力,实现民间艺术文化的良好保护,实现民间艺术文化保护的长效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艺术 文化治理 陕北 文化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意蕴 被引量:5
19
作者 胡文清 孟燕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486-492,499,共8页
为探究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意蕴,文中利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陕西领导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艰苦斗争的革命历程。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革命历史文化遗... 为探究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意蕴,文中利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陕西领导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艰苦斗争的革命历程。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其精神内涵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实事求是的高贵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其价值意蕴是树立和弘扬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地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源泉和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文化资源 精神内涵 价值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住需求伦理的本质与功能探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丛兰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3-128,共6页
居住需求伦理是"现实的人"对居住需求及其满足状况的伦理认知和价值确证,因之不仅构成居住伦理的始基和本源,也彰显着日常生活伦理的内容和要义。居住需求伦理关乎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伦理化实现,进而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执... 居住需求伦理是"现实的人"对居住需求及其满足状况的伦理认知和价值确证,因之不仅构成居住伦理的始基和本源,也彰显着日常生活伦理的内容和要义。居住需求伦理关乎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伦理化实现,进而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执政伦理的价值基础、社会伦理的民心向度和民族复兴伦理的居住梦想。居住需求伦理以"有居"为基本价值诉求,以"安居"为主要价值理念,以"乐居"为终极人生理想,构成一个相互贯通和相互连接的需求伦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伦理 居住需求 美好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