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内在逻辑的实践视域解读
1
作者 白利军 《榆林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0-55,共6页
实践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内在逻辑从强调意志自由到把实践界定为主体本质的对象化活动到指出实践应从主体角度理解,科学实践观的生成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逻辑起点;论述了开创全新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观点: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体... 实践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内在逻辑从强调意志自由到把实践界定为主体本质的对象化活动到指出实践应从主体角度理解,科学实践观的生成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逻辑起点;论述了开创全新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观点: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体,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探究社会历史规律的起点,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天才创造;剖析了工人生产商品实践的理论维度、过程维度、要素维度,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根源,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华彩乐章;指出阶级斗争实践是使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动力,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实践意义;强调协调社会生产和推进分配公平的实践,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当代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 内在逻辑 实践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由考及其启示
2
作者 白利军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3-17,共5页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域入手能够更深入地考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缘由。具体而言,从文化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众多暗合之处:共产主义理论与大同社会理论暗合、唯物主义理论和中国非宗教文化底色暗合、辩证法与中国古代...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域入手能够更深入地考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缘由。具体而言,从文化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众多暗合之处:共产主义理论与大同社会理论暗合、唯物主义理论和中国非宗教文化底色暗合、辩证法与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暗合、阶级斗争理论和中国阶级斗争文化暗合。从文化特性来看,中国文化有以我为主、文化兼容、自主创新的特性。从文化心理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契合中华民族求大同、重家国、崇民本的价值理念。这一考证的启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发扬中华文化的自主创新精神,面向现实、面向未来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合理吸收外来文化,坚持以我为主原则,在保留马克思主义“治世”学说的同时,注重“治道”之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继承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品格,在文化兼容中发展进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来表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重视中国人民共同文化心理的满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缘由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演变与发展
3
作者 库德华 刘洋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6-20,共5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形成了特殊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的阶段性特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概念界定、缘起及阶段、关键节点等方面阐释了其历史进程,又从传播的主体、内容、途径和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形成了特殊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的阶段性特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概念界定、缘起及阶段、关键节点等方面阐释了其历史进程,又从传播的主体、内容、途径和特殊现象等方面概括了其阶段性特征,从而揭示了其在促进中国广大群众思想成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中国革命进程加速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 早期传播 演变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西安市长安区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实践探索
4
作者 刘潭 《现代农机》 2025年第1期50-52,共3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重要内容,其中,人才队伍建设是重要的支撑和保障。高素质农民培训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抓手,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文章在总结西安市长安区高素质农民培训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重要内容,其中,人才队伍建设是重要的支撑和保障。高素质农民培训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抓手,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文章在总结西安市长安区高素质农民培训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相应提出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培训 高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5
作者 李永虎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思想既一脉相承、蕴含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又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思想既一脉相承、蕴含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又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跟随变化的时代,紧密围绕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深刻回答了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生产力以及如何发展这样的生产力这个根本问题,更加突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观的革命性、创新性、生态性和人民性,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内在逻辑解读
6
作者 白利军 《安康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07-110,116,共5页
本文围绕三个维度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解读:社会主义为什么要从空想发展为科学?——远离社会现实的空想社会主义要向关照现实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以建立理性国家、社会为目标并希望立即解放全人类、建立永... 本文围绕三个维度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解读:社会主义为什么要从空想发展为科学?——远离社会现实的空想社会主义要向关照现实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以建立理性国家、社会为目标并希望立即解放全人类、建立永恒正义王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要向以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依赖个别天才人物变革社会历史的空想社会主义要向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如何从空想发展为科学?——辩证法奠定方法论基础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唯物史观奠定革命的历史观基础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剩余价值学说激发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生成、奠定革命的阶级基础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怎样从科学发展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矛盾导致社会主义从科学转变为现实;科学社会主义武装无产阶级使社会主义从科学变为现实;无产阶级革命引领社会主义从科学发展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空想 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而上学与资本主义--索恩-雷特尔经济认识论评析
7
作者 李永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36,共7页
隶属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传统的索恩-雷特尔认为,康德先验哲学和现代自然科学背后存在一种“永恒的”“普遍的”知识论逻辑,只要这种非历史思维不能被历史地理解,知识的有效性无异于成了唯心主义的信念。他在取法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特别... 隶属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传统的索恩-雷特尔认为,康德先验哲学和现代自然科学背后存在一种“永恒的”“普遍的”知识论逻辑,只要这种非历史思维不能被历史地理解,知识的有效性无异于成了唯心主义的信念。他在取法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特别是在聚焦于马克思对商品交换关系的形式分析基础上,揭示出纯粹知性范畴起源于交换社会的现实,它们本质上不过是资产阶级脑力劳动拜物教的经典表现。尽管索恩-雷特尔误判了现实抽象的真正来源,但他创造性提出的“资本主义的本质不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却极具启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恩-雷特尔 现实抽象 形而上学 经济认识论 商品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法治化进路
8
作者 彭刚 《理论视野》 CSSCI 2023年第9期45-51,共7页
依托法治之维探寻意识形态建设与法治建设进程的契合,对筑牢和强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意义重大,彰显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在法治进程中的应然走向,推动了意识形态在法治场域的叙事表达,也对意识形态的治理起到强基固本的... 依托法治之维探寻意识形态建设与法治建设进程的契合,对筑牢和强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意义重大,彰显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在法治进程中的应然走向,推动了意识形态在法治场域的叙事表达,也对意识形态的治理起到强基固本的支撑。要以法治中国的推进为契机,将意识形态的实践进路放置于法治场景中铺展,注重静态入法与动态入法的建构基准,促成意识形态与法治的有机融合,以场域培植助推并聚合意识形态共同体的生成,以期更好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法治场域 实践推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早期制度治党的探索与实践
9
作者 库德华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6-72,共7页
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不仅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源于党初创之后在新民主主义的孜孜不倦追求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与实践。党在此时期的思想和行动,内蕴着党百年制度治党的生成逻辑与主要路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首重主义的结合、强化... 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不仅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源于党初创之后在新民主主义的孜孜不倦追求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与实践。党在此时期的思想和行动,内蕴着党百年制度治党的生成逻辑与主要路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首重主义的结合、强化党内制度建设、建构党内民主集中制、严明党内纪律,开始了制度治党曲折前行中的艰辛探索,形成了初步的制度治党思想,得到了制度治党上的经验与教训,深深影响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时期制度治党的形成发展和实践展开,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提供了宝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早期 制度治党 探索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1
10
作者 白利军 《榆林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1-17,共7页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生成逻辑是:在建党时期、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领导人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奠基、发展、开拓、创新、确立了“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坚持胸怀天下...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生成逻辑是:在建党时期、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领导人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奠基、发展、开拓、创新、确立了“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实践逻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均需要践行“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创新逻辑是:锐意创新科学技术,坚持经济发展创新,持续大国关系更新,坚持走强军之路,积极推动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构建,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坚持胸怀天下 历史经验 三重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的食品营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被引量:2
11
作者 弥乐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9-249,共1页
随着“课程思政”在全国高校的持续推进与发展,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逐渐步入新发展阶段,即从早期课程思政的“硬融合”走向了与“学科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并开始注重对人才培养内在逻辑的遵循。民以食为天,课程思政对于“食品营养学”学... 随着“课程思政”在全国高校的持续推进与发展,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逐渐步入新发展阶段,即从早期课程思政的“硬融合”走向了与“学科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并开始注重对人才培养内在逻辑的遵循。民以食为天,课程思政对于“食品营养学”学科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具体来讲,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提升高校学生思想素质水平,从而使学生能够将自身专业所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那么,食品营养学作为一门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的学科,其事关国民膳食健康及身体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食品营养学 学科人才培养 新发展阶段 有效融合 身体素质 学科专业 持续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