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语法研究的互动语言学方法论启示 被引量:4
1
作者 刘锋 张京鱼 《山东外语教学》 2020年第4期63-72,共10页
本文首先揭示互动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研究和汉语语法研究在研究范式上存在的共性,进而指出当前汉语语法研究存在的过渡依赖结构主义视角、语料规模小代表性不足、过于注重语法规则表层现象挖掘等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互动研究视... 本文首先揭示互动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研究和汉语语法研究在研究范式上存在的共性,进而指出当前汉语语法研究存在的过渡依赖结构主义视角、语料规模小代表性不足、过于注重语法规则表层现象挖掘等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互动研究视角、会话分析研究方法和理论构建三个层面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方法论启示。本文指出,汉语语法研究应以互动语言学的“互动”核心研究理念为主线,采用“基于自然口语语料”的会话分析方法,结合微观层面上的单个分析和宏观层面上的整体探讨对汉语语法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法研究 互动语言学 互动研究视角 会话分析研究方法 理论构建研究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明喻的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多维择选实证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鑫 孙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0-77,共8页
本文选取32对隐/明喻对作为刺激语料,采用隐喻和明喻A is/are (like) B的最基本形式,分别探讨了恰当性、规约度以及熟悉度对隐/明喻选择倾向的影响。实验采用问卷调查法,请受试对隐/明喻的选择偏好进行等级评定。通过对所收集数据展开... 本文选取32对隐/明喻对作为刺激语料,采用隐喻和明喻A is/are (like) B的最基本形式,分别探讨了恰当性、规约度以及熟悉度对隐/明喻选择倾向的影响。实验采用问卷调查法,请受试对隐/明喻的选择偏好进行等级评定。通过对所收集数据展开相关性分析,笔者发现恰当性和熟悉度对其施加决定性影响而规约度对其影响并不显著。恰当性越高,越偏好隐喻表达;恰当性越低,越偏好明喻表达。同样,熟悉度越高,越偏好隐喻表达;熟悉度越低,越偏好明喻表达。随后的回归和共性分析表明:尽管恰当性和熟悉度均为隐/明喻选择的关键性因素,但熟悉度的预测力更强。由此推论,是熟悉度而不是恰当性成为决定隐/明喻选择的最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恰当性 规约度 熟悉度 选择偏好 等级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研究述评 被引量:14
3
作者 杨红燕 姚克勤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1-67,共7页
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已经成为我国翻译研究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指向性、目的性和策略性三个视角梳理了近20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回顾了关于"政治等效"的争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新词新语本体研究、走出"... 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已经成为我国翻译研究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指向性、目的性和策略性三个视角梳理了近20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回顾了关于"政治等效"的争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新词新语本体研究、走出"对等"误区和成立官方机构等建议,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政治新词新语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重大态度的隐喻表达机制研究——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杨红燕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0-96,共7页
隐喻扎根于日常生活,悄无声息地传递说者对所评之物、所言之事的态度。本文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为研究对象,结合概念隐喻与评价理论,梳理其中的隐喻类型,揭示其态度表达机制。文本以战争隐喻、建筑隐喻、集体隐喻以... 隐喻扎根于日常生活,悄无声息地传递说者对所评之物、所言之事的态度。本文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为研究对象,结合概念隐喻与评价理论,梳理其中的隐喻类型,揭示其态度表达机制。文本以战争隐喻、建筑隐喻、集体隐喻以及人体隐喻为主,其中战争隐喻使用频次最高,隐喻以情感的正负形态调动读者情感,又以正面判断表达对中国人民坚韧品质与出众才能的肯定,亦有以正面鉴赏对中国抗疫行动的价值表示认可,策略性地传输情感。在政府白皮书中恰当地使用隐喻,能够提升话语交际功能,巧妙传递态度,增强舆论导向效果。隐喻作为态度表达机制,不仅使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中,而且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各类政治演讲中也常被使用,这种隐喻表达机制使受众能更好地理解政府的施政效果和施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态度 政府白皮书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作文互评的外语本科生批评反思能力课堂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雷茜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第3期52-61,共10页
本文在设计学习理论基础上,探讨基于作文互评的外语本科生批评反思能力课堂培养模式。以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概要写作课堂教学为例,实践了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师生互评和结果讨论相结合的批评反思能力课堂培养模式;采用个人... 本文在设计学习理论基础上,探讨基于作文互评的外语本科生批评反思能力课堂培养模式。以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概要写作课堂教学为例,实践了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师生互评和结果讨论相结合的批评反思能力课堂培养模式;采用个人访谈的方法了解其在外语本科生批评反思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访谈结果显示受访学生一致认为基于作文互评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他们的批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批评意识,对自身批评反思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学习 作文互评 批评反思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句法-音系的交互与汉语韵律层级理论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赵永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23-44,共22页
语言之间具有共性特征,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语音表征方面,体现为个别音位的差异;而在音系表征方面,主要体现在音位组合模式和韵律模式的不同。韵律结构的系统研究,一直是西方音系学理论研究的课题之一。英汉两种语言在韵律模式上的... 语言之间具有共性特征,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语音表征方面,体现为个别音位的差异;而在音系表征方面,主要体现在音位组合模式和韵律模式的不同。韵律结构的系统研究,一直是西方音系学理论研究的课题之一。英汉两种语言在韵律模式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音节、音步和节奏模式等方面。通过对韵律音系学及韵律层级理论的回顾和考察,尤其是与目前汉语韵律层级结构理论框架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韵律层级观可以用来解读句法对音系变化,尤其是韵律变化的制约作用。汉语韵律结构存在Nespor&Vogel(2007)所提出的韵律层级普遍规则,也符合其有关韵律严格分层的假说。当然,汉语韵律结构层次的分析也为韵律结构层次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性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律音系学 韵律层级理论 韵律成分 音系—句法接口 普遍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简方案视域的韵律—句法接口研究理论疏略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永刚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39,共8页
韵律和句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句法结构映射到语音表征的概括,早有论述。然而,句法对韵律的影响还没有被完全融入到当前的最简方案(MP)的架构内。相反,语音表征的因素往往被视为与句法无关,韵律—句法接口被忽略。本文旨在通过对最简方案理... 韵律和句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句法结构映射到语音表征的概括,早有论述。然而,句法对韵律的影响还没有被完全融入到当前的最简方案(MP)的架构内。相反,语音表征的因素往往被视为与句法无关,韵律—句法接口被忽略。本文旨在通过对最简方案理论,尤其是最新的语段理论和多层拼读理论的讨论,结合汉语音系—句法研究的一些观点,发掘汉语韵律—句法接口研究的新方法,最终为汉语韵律结构的解释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简方案 韵律结构 韵律—句法接口 语段理论 音系 多层拼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英友谊认知隐喻启悟诠索 被引量:8
8
作者 孙毅 周婧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6-170,共5页
情感的语言表述折射出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精确而细腻的方式,因此对情感隐喻的考察便当仁不让地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课题。友谊是一种人类基本的情感,自然包含着丰富的隐喻蕴藏。本文在充分对比汉英语言友谊隐喻的基础上,从体验哲学高... 情感的语言表述折射出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精确而细腻的方式,因此对情感隐喻的考察便当仁不让地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课题。友谊是一种人类基本的情感,自然包含着丰富的隐喻蕴藏。本文在充分对比汉英语言友谊隐喻的基础上,从体验哲学高度阐析了双语的一致性和趋同性,从文化模型角度探究了二者的分野性和差异性,最终得出"同大于异"、"同中有异"的结论,希冀从一个侧面深化提升隐喻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友谊 隐喻 对比研究 认知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英反复隐喻同异合体的两翼孔见 被引量:5
9
作者 孙毅 曾昕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5-29,共5页
隐喻已一跃成为认知语言学探索不可或缺的课题和领域,"认知隐喻学"呼之欲出。本文将原本属于传统修辞学范畴中的反复修辞格纳入认知隐喻学的理论框架,统筹规划并详细论证两者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此为契机提出"反复隐喻&qu... 隐喻已一跃成为认知语言学探索不可或缺的课题和领域,"认知隐喻学"呼之欲出。本文将原本属于传统修辞学范畴中的反复修辞格纳入认知隐喻学的理论框架,统筹规划并详细论证两者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此为契机提出"反复隐喻"的新概念。以此研判为基础,文章以汉英系统对比为出发点,考究两种不同语言表现出的异同点及其背后催生的经验现实主义和文化模型双轴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隐喻学 反复 异同 理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下中国对外贸易格局演变及风险应对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锋 张京鱼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4-67,共4页
当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落实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通过介绍我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方式和主要对象来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比并详细阐述我国与沿线国家和... 当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落实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通过介绍我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方式和主要对象来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比并详细阐述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进出口贸易总量以及主要贸易方式、产品类型、贸易主体四个方面的总体格局,继而进一步说明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所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国际贸易摩擦风险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营风险,以及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和贸易区域格局的影响。为应对战略实施所面临的风险,需要建立一套在沿线区域范围内可被接纳和操作的完整风险防范机制,加快完善"一带一路"的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对外贸易格局 国际风险 投资运营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隐喻的多义路向推演——从“头(head)”说起 被引量:16
11
作者 孙毅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1-124,共4页
以收集、分类、对照和剖解汉英语言中"头(head)"词族的共时语义范畴为着眼点,考察相关概念的推演历程及其内部认知机制,阐释人类对客观世界构拟的确切路径,希冀验证隐喻手段在词义范畴的扩展与延伸及整个词汇系统孳乳中发挥... 以收集、分类、对照和剖解汉英语言中"头(head)"词族的共时语义范畴为着眼点,考察相关概念的推演历程及其内部认知机制,阐释人类对客观世界构拟的确切路径,希冀验证隐喻手段在词义范畴的扩展与延伸及整个词汇系统孳乳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族 认知机制 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秀”、“秀……”的预设构式及其认知阐释 被引量:8
12
作者 魏在江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15,共3页
近年来,汉语里出现了"……秀"、"秀……"这种结构,"秀"成了一个搭配能力很强的词汇,如"桌面秀"等许多名词用法和"秀幸福"、"秀爱情"等许多动词用法。本文从构式语法和非... 近年来,汉语里出现了"……秀"、"秀……"这种结构,"秀"成了一个搭配能力很强的词汇,如"桌面秀"等许多名词用法和"秀幸福"、"秀爱情"等许多动词用法。本文从构式语法和非范畴化理论出发,结合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汉语中的"秀"为何有如此强的搭配能力,试图揭示其背后的理据,为汉语词汇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设 构式 非范畴化 动因 认知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汉语情感动词事件致使一完成结构论薮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3-41,共9页
情感动词蕴含着较为复杂的事件结构,其建构合法性的关键在于所表达的心理事件在语义上是否具有致使性和完成性。致使性主要强调致使事件与被使事件的互动关系,而完成性则重在突显情感过程的起始与终结。基于此认识,在事件结构的理论框架... 情感动词蕴含着较为复杂的事件结构,其建构合法性的关键在于所表达的心理事件在语义上是否具有致使性和完成性。致使性主要强调致使事件与被使事件的互动关系,而完成性则重在突显情感过程的起始与终结。基于此认识,在事件结构的理论框架下,着重探讨情感动词事件结构的致使性和完成性的具体运作机制及其实现的连续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动词 事件结构 致使性 完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英语专业和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题名的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红燕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2-78,共7页
本文从信息结构及其语言表达形式两个层面,对中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题名和英语本族语者硕士学位论文题名进行比对研究,旨在探讨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在题名使用上的信息结构及其语言表现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两组学生赋予研究主题和研究... 本文从信息结构及其语言表达形式两个层面,对中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题名和英语本族语者硕士学位论文题名进行比对研究,旨在探讨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在题名使用上的信息结构及其语言表现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两组学生赋予研究主题和研究设计同样的学术地位,但中国学生更倾向于强调自己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而本族语者更多表明自己的研究目的。在语言表达手段方面,中国学生普遍过分依赖翻译手段,信息表达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中式英语成分和表达手段单一等现象。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类理念和学术语篇的跨文化性质,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硕士学位论文 题名 信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类句的语用预设机制与认知识解 被引量:7
15
作者 魏在江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3,共5页
指类句的认知研究,目前在学术界还不多见。指类句为什么可以容忍处于矛盾关系的反例,而不影响理解,实际上是一个预设问题,我们认为语用预设是此类句法结构生成与理解的重要机制之一。研究发现,语用预设的工具性特征体现了指类句预设的... 指类句的认知研究,目前在学术界还不多见。指类句为什么可以容忍处于矛盾关系的反例,而不影响理解,实际上是一个预设问题,我们认为语用预设是此类句法结构生成与理解的重要机制之一。研究发现,语用预设的工具性特征体现了指类句预设的类特征;语用预设的指类功能能够说明指类句的反例;语用预设的隐性特征能够说明解释隐性指类句的特征。这也说明,语用预设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类句 语用预设 认知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俄语体范畴的主观性及其对俄语教学的启示 被引量:3
16
作者 邓滢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6-51,共6页
俄语体范畴中蕴含着丰富的主观情态意义,体的意义和情态意义在一些情境中往往关联交织在一起。通过对动词完成体和未完成体形式在一定情境中所表达的主观情态意义进行梳理,可以展现俄语体范畴的主观情态概貌。本文拟对俄语体范畴的主观... 俄语体范畴中蕴含着丰富的主观情态意义,体的意义和情态意义在一些情境中往往关联交织在一起。通过对动词完成体和未完成体形式在一定情境中所表达的主观情态意义进行梳理,可以展现俄语体范畴的主观情态概貌。本文拟对俄语体范畴的主观性及其表现特征进行分析,并论述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俄语教学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性 体范畴 俄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景化与“体”范畴——日语完整体标志“ta”的前景化功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敦夫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1-45,112,共5页
本文认为"体"范畴与语篇结构有重要关联,日语的完整体标志"ta"(夕)在语篇中具有使动词前景化的功能。"ta"能提供话语的重点,构成语篇的基本结构,具有将语篇中的情节不断展开的连续性。根据上述特点,本文... 本文认为"体"范畴与语篇结构有重要关联,日语的完整体标志"ta"(夕)在语篇中具有使动词前景化的功能。"ta"能提供话语的重点,构成语篇的基本结构,具有将语篇中的情节不断展开的连续性。根据上述特点,本文归纳出了日语语篇中前景与后景的基本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景化 “体”范畴 连续性 中断性 完整体 持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姆雷特》百年汉译形式演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瑞 《山东外语教学》 2015年第5期92-98,共7页
本文回顾了Hamlet一剧汉译的文本呈现方式在中国的历时演变。作者指出,Hamlet一剧在中国经历了从文言故事到白话剧本,从诗体译本探索到研究型译本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伴随着国人和译者对莎剧认识的不断加深,也是各类莎学成果逐步应... 本文回顾了Hamlet一剧汉译的文本呈现方式在中国的历时演变。作者指出,Hamlet一剧在中国经历了从文言故事到白话剧本,从诗体译本探索到研究型译本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伴随着国人和译者对莎剧认识的不断加深,也是各类莎学成果逐步应用于翻译实践的探索过程,翻译规范的发展变化在一程度上也促成了这一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哈姆雷特》 莎剧汉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英婚姻隐喻对比坐标中的同异嬗替缕述 被引量:13
19
作者 孙毅 李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3-160,共8页
隐喻在人类认知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汉英语言表达中常借用隐喻机制来阐释婚姻的深刻含义。以认知理论为背景,在大量中外婚姻隐喻表达的基础上,分析汉英语言的异同点,探究人类思维和文... 隐喻在人类认知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汉英语言表达中常借用隐喻机制来阐释婚姻的深刻含义。以认知理论为背景,在大量中外婚姻隐喻表达的基础上,分析汉英语言的异同点,探究人类思维和文化因素对隐喻生成的影响及其背后深厚的哲学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隐喻 认知理据 哲学文化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语水平影响双语者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机制:链式中介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毅隆 姜可欣 李亚丹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1-139,共9页
以往研究虽验证了二语水平对创造性思维的积极影响,并确认了创造性思维领域的双语认知优势,然而对这种影响可能存在的复杂认知机制及影响路径缺少系统探究。为此,本研究通过语言背景问卷、双语切换问卷、认识灵活性测验和创造性思维测验... 以往研究虽验证了二语水平对创造性思维的积极影响,并确认了创造性思维领域的双语认知优势,然而对这种影响可能存在的复杂认知机制及影响路径缺少系统探究。为此,本研究通过语言背景问卷、双语切换问卷、认识灵活性测验和创造性思维测验,采用链式中介分析方法,以探究二语水平影响创造性思维的潜在认知机制。结果表明,在二语水平影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既有直接效应,也有间接效应。直接效应表现为"二语水平→创造性思维"的认知路径,间接效应则包括了"二语水平→双语切换能力→创造性思维""二语水平→认知灵活性→创造性思维"和"二语水平→双语切换能力→认知灵活性→创造性思维"三条认知路径。研究结果为创造性思维领域双语认知优势的有关理论解释提供了实验证据,也拓宽了外语教育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语水平 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 双语切换 认知灵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