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认中性符号学——基于体认符号学与中性符号学的交叉研究
1
作者 王铭玉 康喆文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共10页
中性符号学崇尚大符号概念,消解了语符号与象符号的二元对立,为研究符号学的普遍现象提供了新的范式。广义的符号与主体感知、意义及生活世界相互交织,使得符号与认知产生深层次的关联。借鉴后现代体验人本观中“体认”的概念,本文尝试... 中性符号学崇尚大符号概念,消解了语符号与象符号的二元对立,为研究符号学的普遍现象提供了新的范式。广义的符号与主体感知、意义及生活世界相互交织,使得符号与认知产生深层次的关联。借鉴后现代体验人本观中“体认”的概念,本文尝试提出体认中性符号学这一新兴交叉方向,并从认知生态位、空间区域位、社会建构位、文化叙事位视角阐释中性符号学的体认性,旨在从深度上探索中性符号的本体特征,完善“语象合治”的中性符号学理论,并从广度上推动符号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融合,拓展东西对话、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互鉴的符号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 中性 符号学 语象合治 交叉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俄语专业教学实践中的质疑性思维培养
2
作者 林梅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7-159,共3页
批判性价值在高校俄语专业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质疑性思维的有效培养具有决定性作用,也是质疑性思维有效形成的根本保障性因素。从实践教学的开展形式方面,对质疑性思维构成要素进行有效分析,突出实践对象、方法以及实践规律对经验总结所... 批判性价值在高校俄语专业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质疑性思维的有效培养具有决定性作用,也是质疑性思维有效形成的根本保障性因素。从实践教学的开展形式方面,对质疑性思维构成要素进行有效分析,突出实践对象、方法以及实践规律对经验总结所具有的根本性影响,从而对质疑性思维要素的构成形成有效推动。通过不断增强质疑性思维形成的选择性,使质疑性思维的构建逐步由宏观向微观渗透,最终不断提升学生质疑性思维的实践应用能力。研究表明,高校俄语专业教学实践能够对学生质疑性思维构成方式以及角度形成有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语教学实践 质疑性思维 构建要素 补充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飞宇作品在俄罗斯的翻译与接受
3
作者 刘丽娟 温玉霞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5,共10页
近年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毕飞宇频频获得国际文学大奖,证明了其高超的艺术创作水平,文学影响力日益凸显。作品不仅受到西方英语世界读者的认可与喜爱,在广袤的俄语世界也颇受大众的赞誉与欢迎。其作品因具有普适性的艺术主题和文学观念... 近年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毕飞宇频频获得国际文学大奖,证明了其高超的艺术创作水平,文学影响力日益凸显。作品不仅受到西方英语世界读者的认可与喜爱,在广袤的俄语世界也颇受大众的赞誉与欢迎。其作品因具有普适性的艺术主题和文学观念,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和元素,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范本,受到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和赞助。一系列作品先后被译成俄语,成就了毕飞宇在俄罗斯的文学名声。阐述毕飞宇作品的俄译历程以及相关评论,探讨俄罗斯学者和大众对毕飞宇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状况。就接受过程中出现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困境进行思考,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于差异中寻找共识,充分挖掘中外文化、文学中相通之处,借助译者的桥梁作用,挖掘语言的表达潜力,充分实现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视域融合,才更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飞宇 俄罗斯 翻译 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洛克文学风格的基本特征——以俄罗斯文学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凌燕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7-153,共7页
巴洛克风格在文学中的表现复杂多样,在各国和各个时期都不尽相同,因此对文学中的巴洛克风格准确界定有着一定的困难。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巴洛克文学风格,需要透过巴洛克包罗万象的特征,结合其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特点... 巴洛克风格在文学中的表现复杂多样,在各国和各个时期都不尽相同,因此对文学中的巴洛克风格准确界定有着一定的困难。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巴洛克文学风格,需要透过巴洛克包罗万象的特征,结合其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文章主要使用理论阐释法,辅之以俄罗斯文学例证,从巴洛克风格纷繁复杂的关系中梳理出巴洛克文学的本质特征,如动态世界观、基本隐喻意象、对照原则、百科全书的综合特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洛克文学风格 动态世界观 隐喻意象 对照原则 综合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文学学·斯拉夫文论·比较诗学——周启超学术思想述略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凌燕 凌建侯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2期115-120,共6页
周启超从文学学研究起步,经由斯拉夫学中介,涉足整个西方文论,最后"以理论诗学为旨归",走向"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的比较诗学研究,为学界呈现了一个"由外向内"文论研究的绝佳范例。作为译研并举、追求外内... 周启超从文学学研究起步,经由斯拉夫学中介,涉足整个西方文论,最后"以理论诗学为旨归",走向"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的比较诗学研究,为学界呈现了一个"由外向内"文论研究的绝佳范例。作为译研并举、追求外内融通的学者,他在开拓俄国象征主义文学理论和20世纪俄语文学史论,在开辟斯拉夫文论新领域、引介当代外国前沿文论教材、深化中国巴赫金研究,在以"三类文论"准确把脉中国文论现状、倡导并践行"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的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学术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启超 文学学 斯拉夫文论 跨文化文学理论 三类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卡宁两部小说的结构特征和双重主题 被引量:1
6
作者 于双雁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2-45,共4页
在弗·马卡宁的《在天空跟群山相连的地方》和《审讯桌》中,结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直接承担了传达双重主题意义的功能。在这两部小说中,作者在构建显性结构的同时,又分别通过隐性叙事进程与细节叙事营构一个隐性结构。作者通过这种... 在弗·马卡宁的《在天空跟群山相连的地方》和《审讯桌》中,结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直接承担了传达双重主题意义的功能。在这两部小说中,作者在构建显性结构的同时,又分别通过隐性叙事进程与细节叙事营构一个隐性结构。作者通过这种结构设置打破建立单一、封闭的情节结构线索的传统习惯,在并未拆解在决定论思想范畴内完成历史叙事与意识形态叙事的同时,又将主题意义延伸到了自我存在的维度,揭示出"真实自我"与"虚假自我"的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卡宁 《在天空跟群山相连的地方》 《审讯桌》 结构 双重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河西走廊看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 被引量:1
7
作者 黄达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10,共2页
在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将之概括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1]。在上述五重特性之中,“连续性”不仅体现于中华文明数千年未曾断裂、休眠的源流史中,还体现于... 在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将之概括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1]。在上述五重特性之中,“连续性”不仅体现于中华文明数千年未曾断裂、休眠的源流史中,还体现于历史中国和现代中国疆域空间内各地理文明的漫长互动史中。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包容性之间联系密切,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独具韧性的历史时空里,许许多多民族都曾参与了我们集体记忆的模塑过程,为中华文明的百花齐放、兼收并蓄提供了绝佳的注脚[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连续性 中华文明 中国疆域 历史时空 河西走廊 集体记忆 兼收并蓄 创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捷克新浪潮电影与文学文本关联阐释
8
作者 李懿 李红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6-11,共6页
1895年,电影技术在法国诞生。半个世纪之后,同样在法国,《四百击》《筋疲力尽》《最后一班地铁》《欧洲特快》等一批与传统银幕创作理念相去甚远的影片,在1958-1962年短短五年间集中呈现。这场银幕创新运动生成于法国,并由此逐渐推及延... 1895年,电影技术在法国诞生。半个世纪之后,同样在法国,《四百击》《筋疲力尽》《最后一班地铁》《欧洲特快》等一批与传统银幕创作理念相去甚远的影片,在1958-1962年短短五年间集中呈现。这场银幕创新运动生成于法国,并由此逐渐推及延伸,掀起了一场“新浪潮电影”银幕创新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浪潮电影 电影与文学 运动生成 创作理念 银幕 《最后一班地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长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
9
作者 张建勋 黄达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30,共8页
以我国万里长城为界线的南北广大地域所构成的长城带,是历史上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过渡地带。经济、文化的交流是长城带民族关系的核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长城带所蕴... 以我国万里长城为界线的南北广大地域所构成的长城带,是历史上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过渡地带。经济、文化的交流是长城带民族关系的核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长城带所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交往交流交融 历史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