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述要 |
苏永前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2
|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著作编写体例研究 |
王敏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0 |
|
3
|
流动的“乡土性”——“西安城”的文学表征与建构 |
王昱娟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22 |
0 |
|
4
|
列维纳斯的文学外在性探索 |
毕晓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5
|
认知语言学阙域中仿拟的孳乳理据探赜 |
孙毅
杨曦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6
|
“道德视景”与“感时忧国”: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再审视 |
乔琦
邓艮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7
|
从标出性看中国新诗的走向 |
乔琦
邓艮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8
|
中国上古神话体系重建的方法论反思——以茅盾的人类学方法为例 |
苏永前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9
|
麦克卢汉“冷媒介”理论对当代文学生产的启示 |
杨博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0
|
“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使命 |
韩伟
|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1
|
态度·方法·意义:选史入集与古文品质塑造 |
汪雯雯
|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2
|
巴赫曼对西方社会的理性思考及诗性批判——兼论女作家的文学观 |
张保宁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3
|
故国新知:人类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
苏永前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9 |
0 |
|
14
|
中国化诗学的主体建构——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新探 |
李青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5
|
|
15
|
“玩”与中国传统物审美活动的价值变迁 |
刘欣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16
|
语言接触视域下陕西富县“客边话”语音的演变 |
孙建华
|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7
|
徐兆寿文学创作的三次“转向”与三个“面向”——以《西行悟道》为中心的考察 |
韩伟
任智峰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8
|
断裂与新生:作为事件的ChatGPT文本 |
韩伟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19
|
汉语文化负载词西译问题探讨 |
郭婧玄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20
|
暗箱观察的受困与出离——视觉认知构型与马克思的时代文艺辨识 |
刘欣
李立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