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述要 被引量:2
1
作者 苏永前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6-130,共5页
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端可以上溯至20世纪初。随着人类学派神话学的输入,一些学者采用古典进化论人类学理论从事神话故事与上古文化研究,开启了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先河。约从二十年代后期起,文学人类学研究趋向繁荣,此... 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端可以上溯至20世纪初。随着人类学派神话学的输入,一些学者采用古典进化论人类学理论从事神话故事与上古文化研究,开启了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先河。约从二十年代后期起,文学人类学研究趋向繁荣,此时不仅有茅盾等采用人类学理论从事中国古典神话研究,更有郑振铎、郭沫若等将人类学理论引入古史研究领域。从三十年代中期开始,受国内文化人类学发展的推进,文学人类学研究出现文史学者与人类学者两个主要群体,他们共同开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神话学 三重证据法 仪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著作编写体例研究
2
作者 王敏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103-106,共4页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著作的编撰,在"文学批评"概念界定方面逐渐从广义走向狭义,批评内在质素逐渐受到重视;在"现代"的时间界定问题上,上下限不断延伸,反映出编撰者对文学批评自身现代性认识的加深;在"现代史&qu...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著作的编撰,在"文学批评"概念界定方面逐渐从广义走向狭义,批评内在质素逐渐受到重视;在"现代"的时间界定问题上,上下限不断延伸,反映出编撰者对文学批评自身现代性认识的加深;在"现代史"内部的历史分期方面,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时期观念,但各著作对不同时期的定位又有认识角度的差别;史料的梳理、整合具有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一走向丰富的趋势,彰显出"论"史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史 概念界定 分期 批评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的“乡土性”——“西安城”的文学表征与建构
3
作者 王昱娟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年第6期146-153,共8页
吴文莉的“西安城三部曲”《叶落长安》《叶落大地》《黄金城》以1899—2019年河南、山东移民在西安生存发展的经历为题材,意图书写“中国平民百年生存史”,因此也就与传统中国迈向现代的进程形成共振与互文。小说着力塑造的商人形象呈... 吴文莉的“西安城三部曲”《叶落长安》《叶落大地》《黄金城》以1899—2019年河南、山东移民在西安生存发展的经历为题材,意图书写“中国平民百年生存史”,因此也就与传统中国迈向现代的进程形成共振与互文。小说着力塑造的商人形象呈现出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食货志”,三位现代商人形象的异同也道出传统中国本身对于“商业”的复杂态度。在这一经济生活史背后,作者刻画出的女性群像并不依附于“商人大传”,而是在冷静陈述“男性凝视”事实的基础上,将“烈女”还原为“列女”,完成了女性身份的自我确证。“移民史”书写是对现代早期知识分子“救世”探索的历史回应和文学表征,这一路径体现出中国“自发现代化”的资源与实践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城三部曲” “食货志” “列女传” 移民史 乡土性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维纳斯的文学外在性探索 被引量:1
4
作者 毕晓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5,共7页
“外在性”是列维纳斯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而文学与外在性的互动关系则是列维纳斯思想研究中一个尚待澄清的问题。一方面,列维纳斯曾明确否定过文艺作品具有外在性的可能,另一方面,他却时常通过援引文学作品来阐述自己的外在性思想... “外在性”是列维纳斯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而文学与外在性的互动关系则是列维纳斯思想研究中一个尚待澄清的问题。一方面,列维纳斯曾明确否定过文艺作品具有外在性的可能,另一方面,他却时常通过援引文学作品来阐述自己的外在性思想,这便使得文学外在性以一种暧昧不明的形态呈现于列维纳斯的著作中。对列维纳斯文学外在性探索的三个阶段——否定期、暧昧期与成熟期进行历时性阐述,能够帮助人们系统掌握列维纳斯文学外在性思想的总体脉络,深入理解列维纳斯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进而反思后二战时代文学的社会伦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维纳斯 文学外在性 空间 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语言学阙域中仿拟的孳乳理据探赜 被引量:5
5
作者 孙毅 杨曦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6-30,共5页
随着认知科学向纵深发展,修辞的认知性已逐渐为学界所认同。文章提出,仿拟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其自身反映着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及规律,故可将其设定为认知语言学理想的探讨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仿拟,有益于辨识仿拟的使用、生成... 随着认知科学向纵深发展,修辞的认知性已逐渐为学界所认同。文章提出,仿拟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其自身反映着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及规律,故可将其设定为认知语言学理想的探讨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仿拟,有益于辨识仿拟的使用、生成及理解的程序,进而厘清其运作的内在动因和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仿拟 孳乳 理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视景”与“感时忧国”: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再审视 被引量:2
6
作者 乔琦 邓艮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受“新批评”派及利维斯《伟大的传统》之影响,早已是学界老生常谈的事实。但为什么是“新批评”和“大传统”,亦即新批评和大传统如何影响着夏氏的选择和批评判断,以及这种“影响”在什么意义上才是有效的,却...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受“新批评”派及利维斯《伟大的传统》之影响,早已是学界老生常谈的事实。但为什么是“新批评”和“大传统”,亦即新批评和大传统如何影响着夏氏的选择和批评判断,以及这种“影响”在什么意义上才是有效的,却缺少追问。从道德的形式到形式的道德,夏氏孜孜矻矻于小说史对“道德视景”的呈现,在其持久的道德热情背后,映射出的是一个华人知识分子有关家国和文化传统的道德焦虑及其孤悬海外的道德身影。当我们对这部问世已60年的著作重审细读可以发现,夏氏认同、珍视中国现代小说“感时忧国”的大传统,正是其当年孤悬海外、反观故国时,以学术研究的形式而“感忧”的道德生活与道德抉择,以小说史的写作来完成对自身生命“不完整”的补偿和深切拥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形式”的道德 道德视景 感时忧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标出性看中国新诗的走向 被引量:2
7
作者 乔琦 邓艮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3-168,共6页
随着古典诗歌的逐渐式微,二十世纪初期,新诗开启了一个新的诗歌表意系统。与古典诗歌相比,新诗因语言的标出性降低,而导致诗体确立困难重重。标出项要足够标出,才能确立自身。中国新诗在元语言性与诗性相互冲撞的漩涡之中沉浮,但未来新... 随着古典诗歌的逐渐式微,二十世纪初期,新诗开启了一个新的诗歌表意系统。与古典诗歌相比,新诗因语言的标出性降低,而导致诗体确立困难重重。标出项要足够标出,才能确立自身。中国新诗在元语言性与诗性相互冲撞的漩涡之中沉浮,但未来新诗的出路,仍在于其标出性的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出性元语言 诗性 中国新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上古神话体系重建的方法论反思——以茅盾的人类学方法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苏永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5-60,共6页
20世纪以来,面对残存于汉语典籍中的神话"碎片",许多学者致力于中国上古神话体系的重建,其中尤具代表性的是茅盾的人类学方法:从当时盛行的"人类心智共通说"出发,导出世界神话普同的结论;归纳其他民族神话的情节结... 20世纪以来,面对残存于汉语典籍中的神话"碎片",许多学者致力于中国上古神话体系的重建,其中尤具代表性的是茅盾的人类学方法:从当时盛行的"人类心智共通说"出发,导出世界神话普同的结论;归纳其他民族神话的情节结构,进而"还原"中国上古神话体系。从学术反思的立场看,茅盾上述方法有一定局限,它与其说解决了中国神话难题,不如说缓解了当时知识界的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神话 人类学 神话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克卢汉“冷媒介”理论对当代文学生产的启示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博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6-159,共4页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与媒介的关系尤为紧密。当代文学生产所存在的诸如图像化、娱乐化、无深度等问题,与媒介变迁有着极为深入的联系。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在理解媒介形式与文化意义的关系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据媒介承载信息的清晰度...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与媒介的关系尤为紧密。当代文学生产所存在的诸如图像化、娱乐化、无深度等问题,与媒介变迁有着极为深入的联系。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在理解媒介形式与文化意义的关系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据媒介承载信息的清晰度,麦克卢汉将文字划分为"冷媒介"。"冷媒介"与文学特有的内视世界相联系,使文学更具想象空间和审美意味,同时"冷媒介"严肃、凝重,需要人深度卷入,这与文学阅读所需要的主体的静观、品读也是相一致的。当代电子媒介对文学生产的渗透,是工具理性对文学的僭越,因此,强调文学是一种"冷媒介",既是对文学特性的尊重,亦是期望文学面对媒介有所坚守,"诗意地栖居"仍应是文学的境界与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媒介 电子媒介 “诗意地栖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使命
10
作者 韩伟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0,共6页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精华,是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理论结晶,是追求真理与实现价值的实践智慧,是历史使命的时代担当。“两个结合”的提出为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新的...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精华,是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理论结晶,是追求真理与实现价值的实践智慧,是历史使命的时代担当。“两个结合”的提出为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新的任务,同样也是新的使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原创性、主体性和继承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这一特征的最好诠释。“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融合与会通,生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范式——“结合范式”。这一新的研究范式以更为广阔的视域打开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更大的空间,也提供了更多阐释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具体实际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态度·方法·意义:选史入集与古文品质塑造
11
作者 汪雯雯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共10页
选史入集现象贯穿于中国古代总集编纂的整体历程中,是反映历代古文观念的窗口。在理学与科举风气下,南宋总集立足于史书文本的内在实用价值,对其大量选录并就史书文道、文法、文体等层面进行阐释,奠定明清总集开掘史书的基本倾向。总集... 选史入集现象贯穿于中国古代总集编纂的整体历程中,是反映历代古文观念的窗口。在理学与科举风气下,南宋总集立足于史书文本的内在实用价值,对其大量选录并就史书文道、文法、文体等层面进行阐释,奠定明清总集开掘史书的基本倾向。总集经过裁篇、删改、拟题等编辑方式重构文本,新文本多以事件、言辞、人物、文体、主题为中心,呈现出史书在总集中的多元阐释空间。选史入集既彰显出个体旨趣与历时性观念嬗变之“异”,其经典化历程亦呈现审美倾向及民族心理之“同”。总集将史书文辞作为纠正文风的重要工具,文法阐释是史书入集接受的主体面相,总集体例以及选史入集过程中文体的认定、辨析亦包括大量的文章学信息。选史入集受历史时局、文化政策与文学观念演进影响,深具文章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史入集 古文 编辑方式 选录维度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赫曼对西方社会的理性思考及诗性批判——兼论女作家的文学观
12
作者 张保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2-147,共6页
奥地利当代女作家英格博格·巴赫曼的作品对战后西方社会现存秩序的矛盾和潜在危机的揭示,对奥地利文化的审视和批判,都达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表现出非常深刻的时代主题和犀利的批判、解构功能。这些都与作者对文学的认知紧密相关... 奥地利当代女作家英格博格·巴赫曼的作品对战后西方社会现存秩序的矛盾和潜在危机的揭示,对奥地利文化的审视和批判,都达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表现出非常深刻的时代主题和犀利的批判、解构功能。这些都与作者对文学的认知紧密相关。巴赫曼认为,文学是拯救人类精神的希望,文学具有改造世界、修正生活秩序的功能,文学就是创新,文学永远给人类精神带来理想的光芒。巴赫曼用她独具风格的诗歌和小说创作实践了她的文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曼 奥地利文学 诗性批判 文学观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国新知:人类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13
作者 苏永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17-23,共7页
20世纪初,伴随"西学东渐"大潮,"人类学"一词经由日本传播至中国,有关人类学的译介也逐渐见诸报刊。约从20世纪20年代起,关于人类学方面的论著在国内大量出现,同时许多西方人类学著作也不断被翻译到国内,这标志着人... 20世纪初,伴随"西学东渐"大潮,"人类学"一词经由日本传播至中国,有关人类学的译介也逐渐见诸报刊。约从20世纪20年代起,关于人类学方面的论著在国内大量出现,同时许多西方人类学著作也不断被翻译到国内,这标志着人类学在中国的正式起步。20世纪20年代末,以国立中央研究院为开端,人类学学科建设得以启动。在众多学者、高校、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人类学在经历最初的介绍与传播,很快在国内"生根发芽",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西学东渐 传播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诗学的主体建构——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新探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青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9-183,共5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创造性地提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两种类型,以"无我"这样一个具有深厚中国文化渊源的术语表达了不同于西方存在主义的主体观,更接近于纯粹的哲人境界、审美境界。王国维意境理论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创造性地提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两种类型,以"无我"这样一个具有深厚中国文化渊源的术语表达了不同于西方存在主义的主体观,更接近于纯粹的哲人境界、审美境界。王国维意境理论有助于主体超越"唯我论"的偏狭,走向人与世界万物的和谐统一;对于生命体验的强调,丰富了人自身的多维度存在,为"完整的人"提供了美学层面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中国化诗学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玩”与中国传统物审美活动的价值变迁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7-194,共8页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玩”是一个与物亲和的独特美学范畴,其审美价值隐伏并受限于先秦时期的玩好娱乐,播迁并深度关联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的自觉,发扬并确立于宋明时期器物美学观念的成熟推展。从“丧志”之斥到“适情”“尊生”的价值肯...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玩”是一个与物亲和的独特美学范畴,其审美价值隐伏并受限于先秦时期的玩好娱乐,播迁并深度关联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的自觉,发扬并确立于宋明时期器物美学观念的成熟推展。从“丧志”之斥到“适情”“尊生”的价值肯定,“玩”范畴生动揭示了中国传统物审美活动的价值突围及其对古典文论、美学观念的潜在深刻影响。当然,鉴于“玩”以其对物的具身经验最终超越了传统感物美学中物的媒介化定位,具有以物为直接、完整之感性对象的现代性美学意义,其亦为当代审美文化反思提供了可资参照的理论资源与实践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接触视域下陕西富县“客边话”语音的演变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建华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6-87,共12页
客边话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四川移民带入的西南官话和当地老户话(中原官话秦陇片)混合后的口音,主要分布在富县葫芦河川。老户话主要分布在塬上。受老户话和周边中原官话秦陇片影响,客边话所含源出地西南官话的层次逐步减少和消失,... 客边话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四川移民带入的西南官话和当地老户话(中原官话秦陇片)混合后的口音,主要分布在富县葫芦河川。老户话主要分布在塬上。受老户话和周边中原官话秦陇片影响,客边话所含源出地西南官话的层次逐步减少和消失,被老户话特征所覆盖。本文描写正在进行中的客边话语音的演变,离析其语音层次,总结这一个案所反映的方言接触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县 客边话 老户话 西南官话 方言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兆寿文学创作的三次“转向”与三个“面向”——以《西行悟道》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伟 任智峰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1-117,共7页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徐兆寿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兼有作家和学者双重身份。他在不同的领域沉潜和积累,其创作实践使“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彼此渗透,进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补状态。徐兆寿的求学之路让我们得以窥见其在不同文...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徐兆寿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兼有作家和学者双重身份。他在不同的领域沉潜和积累,其创作实践使“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彼此渗透,进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补状态。徐兆寿的求学之路让我们得以窥见其在不同文体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这种能力根源于他进行不同文体创作时沉淀下来的“技艺”。他早年服膺诗歌写作,更多的是长诗写作,出版了诗集《那古老大海的浪花啊》。诗歌在徐兆寿的青春时期扮演了其思考人生和自由抒情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兆寿 双重身份 诗歌写作 求学之路 文学创作 学术研究 思考人生 自由切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与新生:作为事件的ChatGPT文本 被引量:2
18
作者 韩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87,210,211,共11页
作为当前互联网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通用型人工智能ChatGPT引发了社会各领域的持续震荡。以事件哲学的宏观谱系对这一新生的科技产物进行冷思考,在肯定其诞生作为事件的断裂性的同时,更需将生成、动变的事件之力引入对ChatGPT未来发展... 作为当前互联网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通用型人工智能ChatGPT引发了社会各领域的持续震荡。以事件哲学的宏观谱系对这一新生的科技产物进行冷思考,在肯定其诞生作为事件的断裂性的同时,更需将生成、动变的事件之力引入对ChatGPT未来发展的思考之中。ChatGPT的出现本身成为事件哲学供以审视的对象,其引发的外在动变与内在机制的更迭,无疑昭示了事件的断裂性以及革命性。而在文学事件的场域中现身的ChatGPT文本,其内部充斥着事件性/非事件性的歧义性张力。ChatGPT文本生成的独特形式迥异于传统的文学书写,彰显着事件性的涵义,而其文本的创作模式在向后主体进发的过程中实现了主体的抛离,完成了事件性的主体转变,也预示着人类未来生存范式的转型。但从非事件性的面相来看,ChatGPT文本内部对于文学事件断裂性、独异性特征的取消,也揭示着ChatGPT文本作为非事件性与未完成性的文学作品,需要以生成、动变的事件性视域期待其未来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文本 人工智能 事件哲学 主体性 文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文化负载词西译问题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婧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I0008-I0008,共1页
文化负载词作为承载着各民族文化差异与特色的语言载体,经常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用以表现不同区域、民族或国家的语言风格或价值理念。随着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如何科学有效地翻译文化负载词,帮助人们开展跨文化交流,成为现... 文化负载词作为承载着各民族文化差异与特色的语言载体,经常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用以表现不同区域、民族或国家的语言风格或价值理念。随着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如何科学有效地翻译文化负载词,帮助人们开展跨文化交流,成为现代翻译学者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旨在以《废都》西译本为对象,分析其中的文化负载词西译策略,归纳出适用于汉语文化负载词西译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负载词 西译 翻译学者 民族文化差异 语言载体 《废都》 跨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箱观察的受困与出离——视觉认知构型与马克思的时代文艺辨识
20
作者 刘欣 李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4,共8页
通过暗箱经验的反转揭示思辨哲学、国民经济学中封闭而直观的视觉认知构型对世界可见性的遮蔽,构成马克思经观察者状况辨识时代文艺的隐在逻辑:一方面,马克思以思辨哲学之暗箱经验类同的无身观察审视浪漫主义的视觉认知构型困境,其文本... 通过暗箱经验的反转揭示思辨哲学、国民经济学中封闭而直观的视觉认知构型对世界可见性的遮蔽,构成马克思经观察者状况辨识时代文艺的隐在逻辑:一方面,马克思以思辨哲学之暗箱经验类同的无身观察审视浪漫主义的视觉认知构型困境,其文本中反讽虽与浪漫主义反讽具有批判对象的一致性,但实质对后者进行了唯物主义改造;另一方面,马克思肯定现实主义以具身观察及其深度追求而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契合,二者均出离了以暗箱经验为基础的视觉认知构型,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原真关系的感受和把握。马克思以观察者状况对时代文艺的辨识表明,文艺问题的现实化是其美学观念革命的核心,以外在世界实际改变实现对暗箱观察谬误的破解,则是其文艺观超越西方传统文艺观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视觉认知构型 暗箱观察 时代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