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变迁──38年间153例临床对比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马爱群 刘勋 +1 位作者 刘治全 杨鼎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5年第10期594-596,共3页
本文回顾性地探讨了我院38年来住院感染性心内膜炎153例,对比观察了1979年以前及以后的有关临床表现及特点,结果显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作为基础心脏病因大幅度下降,而先天性心脏病和缺乏基础心脏病因者明显上升。致病菌方... 本文回顾性地探讨了我院38年来住院感染性心内膜炎153例,对比观察了1979年以前及以后的有关临床表现及特点,结果显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作为基础心脏病因大幅度下降,而先天性心脏病和缺乏基础心脏病因者明显上升。致病菌方面草绿色链球菌明显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明显上升。培养阳性率低,Ⅰ、Ⅱ组分别为30.7%和23.7%。发热、贫血、白细胞增加、肝脾大、杵状指、心脏杂音等仍是其主要临床表现,而皮肤损害、杂音变化则明显减少。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及栓塞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 心内膜炎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起搏后晕厥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全发 傅文 +2 位作者 丁会文 崔长琮 王育本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6年第2期107-108,共2页
埋藏式心脏起搏后晕厥的原因分析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张全发,傅文,丁会文,崔长琮,王育本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心动过缓性晕厥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在接受了埋藏式人工心脏起博器植入后的某些患者仍有晕厥发... 埋藏式心脏起搏后晕厥的原因分析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张全发,傅文,丁会文,崔长琮,王育本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心动过缓性晕厥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在接受了埋藏式人工心脏起博器植入后的某些患者仍有晕厥发生。现就这类患者晕厥的原因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埋藏式 晕厥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丙二醛和一氧化氮水平及与冠状动脉病变间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田刚 祝家庆 朱建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55-156,共2页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中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 L DL)、丙二醛 (MDA)、一氧化氮 (NO)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等方法检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4 8例 )及...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中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 L DL)、丙二醛 (MDA)、一氧化氮 (NO)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等方法检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4 8例 )及对照组 (33例 )血浆 OX- L DL、MDA、NO及 SOD的变化 ,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结果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浆 OX- L DL 和 MDA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 ,而 NO和 SOD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1)。且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愈重 ,OX- L DL 和 MDA愈高 ,NO和 SOD愈低。  结论 :OX- L DL升高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一致 ,其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中的作用与脂质过氧化和内皮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低密度脂蛋白 丙二醛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疾病的时间治疗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颢 原卫清 吕卓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CSCD 1997年第3期224-226,228,共4页
关键词 生理节律 病理节律 治疗 心血管疾病 时间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竭心肌细胞膜及线粒体膜镧通透性改变的初步电镜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马爱群 刘治全 +2 位作者 杨鼎颐 陈念祖 邵英杰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228-230,237,共4页
5例心功能处于不同状态心脏病人涪检心肌标本硝酸镧示踪电镜观察结果显示:5例均有镧颗粒进入心肌细胞内,分布于肌原纤维及线粒体,并部分进入线粒体内,使线粒体显像。进入细胞内、线粒体内镧颗粒的多少与心功能状态一致。反映了衰竭心肌... 5例心功能处于不同状态心脏病人涪检心肌标本硝酸镧示踪电镜观察结果显示:5例均有镧颗粒进入心肌细胞内,分布于肌原纤维及线粒体,并部分进入线粒体内,使线粒体显像。进入细胞内、线粒体内镧颗粒的多少与心功能状态一致。反映了衰竭心肌细胞膜及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加。提示生物膜通透性损伤参与心肌细胞衰竭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细胞膜 线粒体 镧通透性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拉唑嗪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祝家庆 吕卓人 +2 位作者 王东琦 刘治全 杨鼎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3年第7期393-394,共2页
观察1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口服特拉唑嗪4mg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服药后30分钟,周围动脉血压(BP)、平均右房压(MR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即明显降低,心脏指数(CI)明显增加,此作用维持15 h以上。服药后... 观察1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口服特拉唑嗪4mg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服药后30分钟,周围动脉血压(BP)、平均右房压(MR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即明显降低,心脏指数(CI)明显增加,此作用维持15 h以上。服药后心率无明显改变。患者自觉症状亦明显好转。这证明特拉唑嗪可用于CHF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拉唑嗪 心力衰竭 血液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抗腺苷酸转位酶自身抗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王刚 刘治全 党寅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3-175,共3页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间接微固相放免法对比检测了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的抗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自身抗体,发现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DCM患者抗腺苷酸转位酶抗体的阳性率为42%,而冠心病及正常人群未发现此...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间接微固相放免法对比检测了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的抗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自身抗体,发现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DCM患者抗腺苷酸转位酶抗体的阳性率为42%,而冠心病及正常人群未发现此抗体。DCM患者血清中抗腺苷酸转位酶抗体滴度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抗腺苷酸转位酶抗体的研究可能在扩张型心肌病发病机理及早期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抗腺苷酸转位酶 ELISA 自身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被引量:1
8
作者 付和睦 杜红文 +2 位作者 张蕴 崔长宗 付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6期421-423,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AMI冠状动脉高压球囊支架植入 2 4例。男 2 3例 ,女 1例。年龄 40~ 72岁 ,平均 5 1 3岁。AMI前壁 10例 ,前侧壁 3例 ,前间壁 2例 ,下壁和下后壁各 4例 ,侧壁 1例...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AMI冠状动脉高压球囊支架植入 2 4例。男 2 3例 ,女 1例。年龄 40~ 72岁 ,平均 5 1 3岁。AMI前壁 10例 ,前侧壁 3例 ,前间壁 2例 ,下壁和下后壁各 4例 ,侧壁 1例。结果 :2 6支与梗塞相关的血管植入支架 2 8只。支架适应证Primary 4例 ,Denovo 5例 ,Suboptimal 8例 ,Bial out 7例。术后血管残余狭窄 3 8± 6 9% ,均无严重急性、亚急性血管和出血并发症。术后冠状动脉造影 (CAG)随访 3例 ,平均随访时间 84 3天 ,无支架再狭窄。结论 :AMI确诊后尽早行支架植入术 ,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型术 冠状动脉支架 急性心肌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血浆中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田刚 朱建宏 祝家庆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10-111,140,共3页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中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水平及其与心绞痛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48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中 OX-LDL水平及血脂、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结...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中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水平及其与心绞痛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48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中 OX-LDL水平及血脂、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结果 不同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中 OX- LDL、MDA水平及 SOD活性变化无显著差异。血清甘油三脂 (TG)、低密度脂蛋白 (LDL)及血浆中 MDA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与 OX- L DL呈正相关。而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 (HDL)水平和 SOD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且与 OX- LDL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O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修饰 低密度脂蛋白 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内膜电极导管损伤断裂五例分析
10
作者 张全发 崔长琮 +2 位作者 傅文 丁会文 王育本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4年第4期214-215,共2页
我院在1974~1992年期间共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400例,其中5例发生了心内膜电极导管损伤、断裂。其原因主要是医源性损伤4例和电极老化1例。为了预防,提出训练有素的手术者,选用高质量的起搏系统、避免患肢过强活动是... 我院在1974~1992年期间共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400例,其中5例发生了心内膜电极导管损伤、断裂。其原因主要是医源性损伤4例和电极老化1例。为了预防,提出训练有素的手术者,选用高质量的起搏系统、避免患肢过强活动是减少心内膜电极导管损伤断裂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膜电极 损伤 断裂 心脏起搏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起搏25例死因探讨
11
作者 张全发 崔长琮 +2 位作者 傅文 王育本 杨鼎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2年第4期346-347,共2页
本文报道我院1981年至1991年使用埋藏式心脏起搏器345例次(274例),经平均59个月随访,死亡25例,死亡率9.1%。死因依次为进行性心力衰竭、猝死、肾功衰竭、并发恶性肿瘤、脑出血、肝硬化大呕血等。提出严格掌握适应证、选用合适的起搏系... 本文报道我院1981年至1991年使用埋藏式心脏起搏器345例次(274例),经平均59个月随访,死亡25例,死亡率9.1%。死因依次为进行性心力衰竭、猝死、肾功衰竭、并发恶性肿瘤、脑出血、肝硬化大呕血等。提出严格掌握适应证、选用合适的起搏系统、加强对高危患者的随访和处理有助于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死亡原因 埋藏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甘油贴剂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血液动力学效应
12
作者 祝家庆 杨鼎颐 袁祖贻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365-366,共2页
报道10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HF)患者,对硝酸甘油贴剂(瑞士CIBA—GEIGY公司)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贴药后右房平均压(MRAP)较前有非常明显下降(P<0.01),持续8h。心脏指数(CI)明显升高(P<0.05),持续12h。提示局部敷贴硝酸甘油... 报道10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HF)患者,对硝酸甘油贴剂(瑞士CIBA—GEIGY公司)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贴药后右房平均压(MRAP)较前有非常明显下降(P<0.01),持续8h。心脏指数(CI)明显升高(P<0.05),持续12h。提示局部敷贴硝酸甘油是一种治疗HF可取的给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 心肌病 硝酸甘油 血液动力学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及QT离散度对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评定的研究
13
作者 郭宁 鲍昕 +1 位作者 刘淑媛 吕卓人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 对心率变异性 (HRV)、QT离散率 (QTd)及心室晚电位 (VLP) 3种方法判定自主神经功能进行比较 ,以期选择一种较为特异、可靠及敏感的方法。方法  68例 2型糖尿病 (DM)患者分别进行 HRV、QTd及 VLP测定 ,与 33例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 目的 对心率变异性 (HRV)、QT离散率 (QTd)及心室晚电位 (VLP) 3种方法判定自主神经功能进行比较 ,以期选择一种较为特异、可靠及敏感的方法。方法  68例 2型糖尿病 (DM)患者分别进行 HRV、QTd及 VLP测定 ,与 33例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M患者正常 R-R间期的标准差 (SDNN)显著小于正常人 (P <0 .0 1 ) ,QTd显著大于正常人 (P <0 .0 1 ) ,VLP阳性率明显增高 (P <0 .0 1 )。 VLP阳性组 SDNN明显低于 VLP阴性组 (P <0 .0 0 1 ) ,QTd显著高于 VLP阴性组 (P <0 .0 0 1 ) ;同时具有 SDNN<1 0 0 ms,QTd≥ 50 ms,VLP阳性者占43.9%。结论  3种方法相比 ,SDNN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 ,可靠性较好 ;VL P特异性较高 ,可靠性较好 ;QTd虽然敏感性高 ,但可靠性差。建议 QTd作为粗筛指标 ,以长程 HRV列入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的常规检查 ,而将 VLP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糖尿病 心率变异性 心定晚电位 QT离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小时动态血压负荷程度与心功能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左梅 牟建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9-100,共2页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血压负荷程度,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有何影响。 方法:选择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例,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放射性核素心血池显像分析及超声心动图监测心功能,将血压负荷程度...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血压负荷程度,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有何影响。 方法:选择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例,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放射性核素心血池显像分析及超声心动图监测心功能,将血压负荷程度按<30%和>30%分A、B、C、D 4组,比较各组间心功能有无差异。 结果:A、B组相比,C、D组相比及 B、D组相比,高峰充盈率(PFR)均有显著差异(P<0. 05);C、D组相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超声心动图分析心功能结果与核素心血池显像分析相同。 结论;收缩压或舒张压负荷程度的升高均可显著影响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的心室舒张功能,而后者为著。同时舒张压负荷程度与心室收缩功能明显相关,可作为预测这类患者心功能改变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态血压负荷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高辛对心衰患者红细胞^(86)Rb摄取及细胞内钠、钾离子浓度的影响
15
作者 陈志强 吕卓人 +2 位作者 杨鼎颐 盛婴 王燕妮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175-177,共3页
本研究以人完整红细胞作为心肌细胞的外周模型,用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动态观察了地高辛的短期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86)Rb摄取情况(即钠泵活性)及细胞内钠、钾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高辛的短期治疗中红细胞钠泵的变化规律可... 本研究以人完整红细胞作为心肌细胞的外周模型,用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动态观察了地高辛的短期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86)Rb摄取情况(即钠泵活性)及细胞内钠、钾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高辛的短期治疗中红细胞钠泵的变化规律可能为:地高中直接抑制钠泵活性,使^(86)Rb摄取值降低及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降低,后者又刺激钠泵,使其数量增加、活性增强,导致^(86)Rb摄取值波动。本文还对这些变化的有关药理学及治疗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高辛 心力衰竭 钠泵 离子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脉病变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关系
16
作者 杨广才 闫秋婵 +1 位作者 刘长安 王东琦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124-124,共1页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病变 高密度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哇巴因与地高辛对大鼠垂体钠泵α亚单位基因表达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颢 原卫清 吕卓人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31-634,共4页
目的 对比研究哇巴因与地高辛对大鼠垂体钠泵(Na+,K+ ATP酶 )α亚单位基因表达的影响 ,探讨内源性哇巴因 (EO)的生物学效应以及洋地黄类药物药理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长期给予大鼠注射小剂量哇巴因 (2 0 μg·kg-1·d-1)与... 目的 对比研究哇巴因与地高辛对大鼠垂体钠泵(Na+,K+ ATP酶 )α亚单位基因表达的影响 ,探讨内源性哇巴因 (EO)的生物学效应以及洋地黄类药物药理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长期给予大鼠注射小剂量哇巴因 (2 0 μg·kg-1·d-1)与地高辛 (32 μg·kg-1·d-1) ,动态观察大鼠血压变化 ;分别应用分子生物学RT 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探讨各组大鼠垂体钠泵α1、α2 及α3 亚单位mRNA及蛋白水平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 哇巴因与地高辛对大鼠血压的影响存在着明显差别 ,长期给予大鼠注射小剂量哇巴因可使大鼠血压升高 ,而地高辛对大鼠血压无影响。哇巴因与地高辛对垂体钠泵α亚单位表达的影响存在明显不同 :在mRNA水平 ,哇巴因使α1、α2 及α3 亚单位的表达均明显减弱 ,而地高辛仅使α3 亚单位表达减弱 ;在蛋白水平 ,哇巴因使α2 及α3 亚单位表达减弱 ,α1亚单位无改变 ,而地高辛使α1及α3 亚单位表达减弱 ,α2 亚单位无改变。结论 哇巴因在高血压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哇巴因与地高辛可导致不同的钠泵基因表达改变 ,为进一步揭示EO生理与病理作用以及洋地黄类药物药理与毒理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及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哇巴因 地高辛 降压药 垂体 钠泵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长QT间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艳 张新霞 崔长琮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54-256,共3页
遗传性长 QT间期综合征 (L QTS)是儿童和年轻人发作性晕厥和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结合新近文献 ,对遗传性 L QTS的分子遗传机制、离子通道生理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的最新研究予以总结。
关键词 遗传性长QT间期综合征 变异基因 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性哇巴因对高血压动物模型的血压调节机制 被引量:4
19
作者 原卫清 王颢 吕卓人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4-127,共4页
内源性哇巴因 (endogenousouabain ,EO)是新近发现的由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 ,体内EO含量升高在高血压的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该文针对各种高血压模型体内EO含量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在血压升高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关键词 内源性哇巴因 高血压 血压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溶指标在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燕妮 彭燕蓁 +1 位作者 祝家庆 王晓琴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5-136,共2页
目的 :探讨纤溶功能变化在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2 4例 (为急性心肌梗塞组 ) ,不稳定性心绞痛中 48小时内劳力型心绞痛加剧和出现自发性心绞痛患者 32例 (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加剧组 ) ,健康... 目的 :探讨纤溶功能变化在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2 4例 (为急性心肌梗塞组 ) ,不稳定性心绞痛中 48小时内劳力型心绞痛加剧和出现自发性心绞痛患者 32例 (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加剧组 ) ,健康对照组 2 0例。测定其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并进行比较。  结果 :急性心肌梗塞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加剧组患者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P<0 .0 1) ,但急性心肌梗塞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加剧组患者之间 4个指标无显著差异 (P>0 .0 5 )。  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组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加剧组患者均有纤溶活性降低 ,其发病机制可能是有血栓因素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心绞痛 纤溶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