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Access2010数据库建立疼痛科患者信息管理系统 被引量:5
1
作者 雷磊 王莉 +3 位作者 舒雅 魏巍 刘珂炜 贺斌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927-931,共5页
目的:制作疼痛科患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患者及科室资料的信息化管理。方法:根据我院疼痛科实际情况,利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10创建数据库,通过操作数据库完成疼痛科患者信息的登记、查询、浏览,疗效、不良反应、工作量的统计,... 目的:制作疼痛科患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患者及科室资料的信息化管理。方法:根据我院疼痛科实际情况,利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10创建数据库,通过操作数据库完成疼痛科患者信息的登记、查询、浏览,疗效、不良反应、工作量的统计,医疗质量的监控、随访,彩色图文报表、图表的生成与打印以及各类数据的维护与导出,并且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不断更新。结果:通过1年时间的使用,登记患者病例资料约2千多例,治疗信息1万余条,该系统运行稳定、数据安全、使用方便。结论:该系统界面友好、易学、易用,可快速录入资料,不仅方便患者资料的查询、统计及科室的量化考核、质控,而且便于指导临床诊治、方便科研和教学工作,为进一步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提供信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ESS 数据库 疼痛科 信息化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佐辛复合麻醉对腹腔镜结肠癌手术患者血清GSH、CAT、MDA、SOD、TNF-α、CRP、IL-6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军 赵玲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383-386,共4页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麻醉对腹腔镜结肠癌手术患者血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过氧化氢酶(catalase enzymes,CAT)、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麻醉对腹腔镜结肠癌手术患者血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过氧化氢酶(catalase enzymes,CAT)、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实验组采用地佐辛复合麻醉。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GSH、CAT、MDA、SOD、TNF-a、CRP、IL-6水平及外周血CD3^+、CD4^+、CD8^+水平及CD4^+/CD8^+。结果:两组手术前的血清GSH、CAT、MDA、SO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的血清GSH、CAT、SOD水平相比手术前均较低、血清MDA水平相比手术前均较高,且实验组手术后血清GSH、CAT、MDA、SOD水平变化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前的血清TNF-α、CRP、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的血清TNF-α、CRP、IL-6水平相比手术前均较高,且实验组手术后血清TNF-α、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前的外周血CD3^+、CD4^+、CD8^+水平及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的外周血CD3^+、CD4^+水平及CD4^+/CD8^+相比手术前均较低、CD8^+水平相比手术前均较高,且实验组手术后外周血CD3^+、CD4^+、CD8^+水平及CD4^+/CD8^+变化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麻醉用于轻腹腔镜结肠癌手术中,能够减轻术后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血清TNF-a、CRP、IL-6等细胞因子水平,且对细胞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佐辛 腹腔镜结肠癌手术 谷胱甘肽 过氧化氢酶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肿瘤坏死因子α 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T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对腹腔镜胆囊手术后全身创伤反应程度影响的差异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军平 薄智 韩彬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5期2105-2108,共4页
目的:探讨静吸复合麻醉对腹腔镜胆囊手术后全身创伤反应程度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本院接受腹腔镜胆囊手术的慢性胆囊炎患者80例,回顾其麻醉方法并分为接受全凭静脉麻醉的对照组、接受静吸复合麻醉的观察组。术后6、12、24h,采用放射免疫... 目的:探讨静吸复合麻醉对腹腔镜胆囊手术后全身创伤反应程度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本院接受腹腔镜胆囊手术的慢性胆囊炎患者80例,回顾其麻醉方法并分为接受全凭静脉麻醉的对照组、接受静吸复合麻醉的观察组。术后6、12、24h,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疼痛介质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应激激素含量,采用全自动凝血仪检测血浆凝血功能指标含量。结果:术后6、12、24h,观察组血清中疼痛介质5-HT、β-EP、NPY含量低于对照组,炎症因子hs-CRP、IL-6、IL-8、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应激激素Cor、ALD、NE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中凝血功能指标TXB2、D-D、PLT含量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静吸复合麻醉可减轻腹腔镜胆囊手术后全身创伤反应,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手术 静吸复合麻醉 疼痛介质 炎症因子 应激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典型嗜铬细胞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麻醉一例
4
作者 刘莎 杨瑞 +1 位作者 李扬 苏玉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38-1039,共2页
患者,男,47岁,59kg,BMI20kg/m^2,ASAⅢ级。因“发作性胸痛1月余,再发13h”入心内科。1个月前活动后间断发作胸骨后闷痛,伴压迫感、恶心、出汗,向后背部放射,持续约10min症状缓解。13h前再发胸痛,性质同前。无高血压病史。入... 患者,男,47岁,59kg,BMI20kg/m^2,ASAⅢ级。因“发作性胸痛1月余,再发13h”入心内科。1个月前活动后间断发作胸骨后闷痛,伴压迫感、恶心、出汗,向后背部放射,持续约10min症状缓解。13h前再发胸痛,性质同前。无高血压病史。入院检查:体温36.4℃,HR70次/分,RR19次/分,BP110/70mmHg。稍烦躁,上腹部深压痛,剑突下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双下肢无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嗜铬细胞瘤 发作性胸痛 麻醉 胸骨后闷痛 高血压病史 症状缓解 入院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对腹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应激反应及其他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勇 赵玲 段锦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3期2045-2049,共5页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对腹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应激反应及其他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并拟行腹部腔镜手术的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在相同前处理的基础上,对照组实施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实施静吸全身麻...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对腹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应激反应及其他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并拟行腹部腔镜手术的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在相同前处理的基础上,对照组实施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实施静吸全身麻醉,对两组凝血功能、应激反应以及其他相关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T1时,两组凝血功能(D-Dimer、APTT、PT、PLT)、应激反应(COR、ACTH、CRP、ET-1)以及其他相关因子(IL-23、IL-32、M-CSF、PRL、PCT、NO、TNF-α)水平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T2和T3时,两组应激反应(COR、ACTH、CRP、ET-1)以及其他相关因子(IL-23、IL-32、M-CSF、PRL、PCT、NO、TNF-α)水平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腹部腔镜手术中应用静吸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不会有显著的改变,能够维持稳定的凝血功能状态,但其对于患者的应激反应指标以及其他相关因子IL-23、IL-32、M-CSF、PRL、PCT、NO、TNF-α具有更好的稳定作用,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手术 全身麻醉 凝血功能 应激反应 相关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或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舒芬太尼PCIA在阑尾切除术后镇痛中的比较 被引量:35
6
作者 韩彬 王武涛 何爱萍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84-986,共3页
目的比较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与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联合舒芬太尼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在阑尾切除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拟于腰... 目的比较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与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联合舒芬太尼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在阑尾切除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拟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阑尾切除的患者77例,男44例,女33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QLB组(n=39)和TAP组(n=38)。术后于超声引导下分别在腰方肌后表面以及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术后4、8、12、24、48h舒芬太尼的消耗量及静息VAS评分;记录术后恶心呕吐、眩晕、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48hQLB组舒芬太尼消耗量明显少于TAP组(P<0.05)。两组不同时点静息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LB组术后恶心呕吐[2(5.1%)vs 8(21.0%)]、眩晕[4(10.2%)vs 11(28.9%)]的发生率明显低于TAP组(P<0.05)。结论 QLB较TAP阻滞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少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方肌 腹横肌平面 阑尾切除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容量 被引量:21
7
作者 李静 赵玲 +1 位作者 向富森 李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62-764,共3页
目的采用序贯法测定0.5%罗哌卡因用于前臂尺骨骨折患者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容量(EV50)。方法选择2018年2-8月行前臂尺骨折手术患者4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CCS臂丛神经阻滞。从预试验中出现阳性反应的其中一个较... 目的采用序贯法测定0.5%罗哌卡因用于前臂尺骨骨折患者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容量(EV50)。方法选择2018年2-8月行前臂尺骨折手术患者4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CCS臂丛神经阻滞。从预试验中出现阳性反应的其中一个较大容量22 ml开始试验,相邻容量梯度变化为1.2 ml。若前一例患者阻滞30 min内疼痛完全缓解视为阻滞成功,下一例患者罗哌卡因容量下降一级;若阻滞30 min内疼痛未完全缓解视为失败,下一例患者罗哌卡因容量上升一级,获得7个拐点研究结束。采用概率回归法计算0.5%罗哌卡因用于前臂尺骨骨折患者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EV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40例患者中23例(58%)阻滞成功,0.5%罗哌卡因EV50为17.9 ml(95%CI 15.5~20.3 ml)。结论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用于前臂尺骨骨折患者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半数有效容量EV50为17.9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锁间隙 臂丛神经阻滞 罗哌卡因 半数有效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和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或手部术中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30
8
作者 李静 赵玲 +2 位作者 韩彬 乔艳 东利宁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1-344,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与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或手部术中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龄18~70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CCS臂丛神经阻滞...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与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或手部术中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龄18~70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CCS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和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臂丛神经深度,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注射局麻药后5、10、20、30 min臂丛神经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情况,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等。结果 A组臂丛神经深度(2.0±1.2)cm,明显浅于B组(3.5±1.8)cm(P<0.05);A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2.0±1.5)min,明显短于B组(4.0±1.5)min(P<0.05);注射局麻药后5、10 min A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注药后10 min A组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运动阻滞率明显高于B组(P<0.05),其余时点两组运动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一例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耳鸣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较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深度浅,神经阻滞穿刺操作时间更短,其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锁间隙 喙突入路 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与高位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中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7
9
作者 赵玲 李静 +5 位作者 党旭云 何爱萍 黄涛 孙甫 赵晓光 盛旭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2-247,共6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与高位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11月骨科ASA分级Ⅰ~Ⅱ级拟在神经阻滞麻醉下接受锁骨手术的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进行随机对照研究:C5和颈浅丛联合...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与高位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11月骨科ASA分级Ⅰ~Ⅱ级拟在神经阻滞麻醉下接受锁骨手术的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进行随机对照研究: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组(A组,n=29)与高位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n=29)。超声引导下穿刺,针尖到达目标位置后,回抽无液体,注入局麻药。记录患者穿刺前(T0)、穿刺成功后10 min(T1)、30 min(T2)心率,平均动脉压;术中剥离骨膜时,手术后1、6 h对患者进行VAS评分,记录霍纳综合征并对各组在阻滞成功后进行麻醉效果评价。结果超声引导下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比高位肌间沟阻滞麻醉起效时间更短(P<0.05),阻滞维持时间更长(P<0.05),运动神经阻滞概率较低(P<0.05)。霍纳征发生率较高位臂丛神经阻滞组低(P<0.05)。剥离骨膜时及术后1、6 h高位臂丛神经阻患者VAS评分明显高于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组(P<0.05)。术中芬太尼用量及术后30 min对患者肺功能影响均较小(P<0.05),患者感觉比较满意(P<0.05)。结论锁骨骨折手术应用超声引导下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麻醉优于高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麻醉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瑞昔布和舒芬太尼抑制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玲 盛旭东 +2 位作者 明婷 党旭云 何爱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29-630,633,共3页
瑞芬太尼为一种新型U受体激动剂,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代谢不依赖肝肾功能及连续输注无蓄积等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近年研究发现使用瑞芬太尼行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常出现痛觉过敏,需用更多镇痛药止痛。本研究旨在观察帕... 瑞芬太尼为一种新型U受体激动剂,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代谢不依赖肝肾功能及连续输注无蓄积等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近年研究发现使用瑞芬太尼行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常出现痛觉过敏,需用更多镇痛药止痛。本研究旨在观察帕瑞昔布和舒芬太尼在抑制瑞芬太尼引发术后痛觉过敏的临床效果并从血浆IL-1β的角度探讨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痛觉过敏 舒芬太尼 帕瑞昔布 临床观察 U受体激动剂 术后患者 IL-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和1,6-二磷酸果糖联合应用对全身抗炎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舒雅 何爱萍 +3 位作者 于金贵 齐峰 赵俊莺 韩彬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1-283,共3页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和能量代谢调节剂1,6-二磷酸果糖(FDP)联合应用对在心肺转流(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全身抗炎作用的影响。方法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A组)、FDP组(B组)、联合用药组(C组)和对照...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和能量代谢调节剂1,6-二磷酸果糖(FDP)联合应用对在心肺转流(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全身抗炎作用的影响。方法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A组)、FDP组(B组)、联合用药组(C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10例。A组将依达拉奉0.5 mg/kg一次性加入CPB预充液中,B组于主动脉阻断前15 min静脉滴注FDP 200 mg/kg,C组为A、B两组药物的联合使用,D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切皮前(T1)、主动脉阻断前(T2)、CPB停止2 h(T3)6、h(T4)和术后24 h(T5)采集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及IL-10水平,记录心脏复跳情况、心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及术后24 h创面引流量。结果与D组比较,其他三组能显著减少血浆SOD活性降低的幅度,降低血浆MDA、TNF-αI、L-6I、L-8的升高幅度,增加IL-10的升高幅度(P<0.05),以C组作用最为明显。结论 CPB主动脉阻断前给予依达拉奉或FDP均可减轻自由基反应,抑制全身炎性反应,且两者联合用药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1 6-二磷酸果糖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和1,6-二磷酸果糖联合应用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舒雅 韩彬 +3 位作者 赵俊莺 何爱萍 于金贵 齐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和能量代谢调节剂1,6-二磷酸果糖(FDP)联合应用在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取ASAⅡ或Ⅲ级、拟在CPB下行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和联合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和能量代谢调节剂1,6-二磷酸果糖(FDP)联合应用在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取ASAⅡ或Ⅲ级、拟在CPB下行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和联合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A组)、依达拉奉组(B组)、FDP组(C组)和联合用药组(D组)。A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B组将依达拉奉0.5mg/kg一次性加入CPB预充液中;C组于主动脉阻断前15min静脉滴注FDP 200mg/kg;D组为将依达拉奉0.5mg/kg一次性加入CPB预充液中,并于主动脉阻断前15min静脉滴注FDP 200mg/kg。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T1)、主动脉阻断前(T2)、CPB停止后2h(T3)、CPB停止后6h(T4)和术后24h(T5)采集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浓度;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肌钙蛋白I(cTnI)的浓度并记录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与T1时比较,T2~T4时A组血浆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或P<0.01);T3~T5时四组血浆MDA浓度明显升高、CK-MB活性明显升高(P<0.05或P<0.01);T2~T5时四组血浆cTnI浓度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A组比较,T2~T4时B、C、D组血浆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T3、T4时B、C、D组血浆MDA浓度、T3~T5时B、C、D组血浆CK-MB活性明显降低,T3时B、C、D组和T4时B、D组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D组比较,T3、T4时B、C组血浆cTnI浓度明显升高(P<0.05)。术中多巴胺最大用量、术后24h引流量A组明显多于D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或FDP单独用药可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两者联合用药作用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1 6-二磷酸果糖 氧自由基 心肌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不同类型垂体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申乐 王武涛 +2 位作者 虞雪融 张秀华 黄宇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50-853,共4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不同类型垂体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8月至11月接受经鼻-蝶窦垂体肿瘤切除术的患者60例,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24例,对照组(C组)36例,右美托咪定组患者麻醉诱导后静脉持...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不同类型垂体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8月至11月接受经鼻-蝶窦垂体肿瘤切除术的患者60例,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24例,对照组(C组)36例,右美托咪定组患者麻醉诱导后静脉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1·h-1,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接受常规全身麻醉。进一步分析右美托咪定对垂体无功能腺瘤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记录麻醉前(术前)、切除垂体腺瘤期间(术中)及在麻醉恢复室苏醒期(术后)的SBP、DBP和HR的最高值(max)与最低值(min);术前、术后WBC、Hb、Plt的变化;术前与术后体温,术中芬太尼用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住院天数等。结果与C组比较,D组患者术中SBPmax,术后SBPmax、SBPmin均明显降低,HRmax明显减慢(P<0.05);垂体无功能腺瘤患者术中SBPmax,术后苏醒期SBPmax、SBPmin、DBPmax、DBPmin明显降低,HRmax明显减慢(P<0.05)。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对生长激素腺瘤或库欣病腺瘤患者术中及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影响。两组患者术中芬太尼用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前术后体温、外周血WBC、Hb与Plt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1·h-1有助于维持术中、术后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平稳,尤其对于垂体无功能腺瘤患者更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垂体肿瘤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前帕瑞昔布钠干预对腹腔镜手术后炎症应激反应、内分泌稳态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苏玉强 郑仲磊 +2 位作者 李静 刘静 范晓英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1640-1643,1786,共4页
目的:研究诱导前帕瑞昔布钠干预对腹腔镜手术后炎症应激反应、内分泌稳态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12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接受帕瑞昔布钠联合常规麻醉的帕瑞昔布组、接受常规麻醉的对照组。麻醉诱导前(T0)、麻醉... 目的:研究诱导前帕瑞昔布钠干预对腹腔镜手术后炎症应激反应、内分泌稳态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12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接受帕瑞昔布钠联合常规麻醉的帕瑞昔布组、接受常规麻醉的对照组。麻醉诱导前(T0)、麻醉结束拔管后即刻(T1)、拔管后6小时(T2)时,检测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应激激素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含量。结果:T0时,两组血清中PGE2、TNF-α、IL-6、CRP、Cor、NE、Ins、C-P、AT-II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IFNγ+CD^4+T细胞、Perforin+CD8^+T细胞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T1和T2时,帕瑞昔布组患者血清中PGE_2、TNF-α、IL-6、CRP、Cor、NE、Ins、C-P、AT-II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外周血中IFNγ+CD4^+T细胞、Perforin+CD8^+T细胞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诱导前帕瑞昔布钠干预对腹腔镜手术后炎症应激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内分泌稳态具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瑞昔布钠 腹腔镜 炎症反应 应激反应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前路坐骨神经阻滞多点与单点注射的比较 被引量:11
15
作者 韩彬 赵俊莺 +1 位作者 王武涛 何爱萍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2-344,共3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前路坐骨神经阻滞多点注射与单点注射技术的差异。方法选择行足踝部手术患者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18~68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多点注射组(M组)和单点注射组(S组),每组45例。超声引导行前路坐骨神经阻滞,分别给予0.5...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前路坐骨神经阻滞多点注射与单点注射技术的差异。方法选择行足踝部手术患者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18~68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多点注射组(M组)和单点注射组(S组),每组45例。超声引导行前路坐骨神经阻滞,分别给予0.5%盐酸罗哌卡因20ml。记录两组坐骨神经宽度、厚度、深度及阻滞操作时间;注射局麻药后10、20和30min时运动阻滞及腓浅神经、腓肠神经、腓深神经、胫神经感觉阻滞情况;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超声图像上两组坐骨神经宽度、厚度、深度差异无统计意义。M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长于S组(P<0.05),腓浅神经在注药后10、20和30 min、腓肠神经在注药后20和30 min、胫神经在注药后30min的感觉阻滞完善率M组明显高于S组(P<0.05),注药后30 min时M组足跖屈、背伸运动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S组(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耳鸣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经前路坐骨神经阻滞多点注射局麻药较单点注射需要更多操作时间,但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快,两组术后恶心呕吐、耳鸣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前路 坐骨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横肌平面阻滞对阑尾切除术术后镇痛及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武涛 李争卫 何爱萍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98-1000,共3页
目的观察腹横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对阑尾切除术术后镇痛及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行阑尾切除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TAP阻滞组和对照组,术后1h内在B超定位下行单侧TAP阻滞,两组分别注射0.25... 目的观察腹横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对阑尾切除术术后镇痛及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行阑尾切除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TAP阻滞组和对照组,术后1h内在B超定位下行单侧TAP阻滞,两组分别注射0.25%罗哌卡因20ml、生理盐水20ml。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4h(T0)、8h(T1)、12h(T2)、24h(T3)、48h(T4)时疼痛VAS评分;记录术后48h内满意度VAS评分和需追加哌替啶的例数。患者胃肠道恢复时间、下床时间及该阻滞腹部脏器损伤、穿刺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0~T2时TAP阻滞组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8h内TAP阻滞组追加哌替啶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和下床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TAP阻滞组患者需追加哌替啶例数明显减少、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无一例患者发生腹部脏器损伤、穿刺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TAP阻滞在阑尾切除术术后镇痛中,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需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P阻滞 阑尾切除术 术后镇痛 患者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所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苏玉强 郑仲磊 +2 位作者 李静 刘静 范晓英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49-152,156,共5页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Dex)对丙泊酚所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丙泊酚组及Dex组,丙泊酚组及Dex组采用丙泊酚腹腔注射的方式建立丙泊酚致认知功能障碍模型,Dex在造模...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Dex)对丙泊酚所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丙泊酚组及Dex组,丙泊酚组及Dex组采用丙泊酚腹腔注射的方式建立丙泊酚致认知功能障碍模型,Dex在造模基础上给予右美托咪定干预。造模后1、3、5d时,分别测定认知行为指标;造模后5d时,测定海马区脑组织中神经标志分子、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分子的含量。结果:造模后1、3、5d时,丙泊酚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穿越原平台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Dex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短于丙泊酚组(P<0.05)、穿越原平台次数显著高于丙泊酚组(P<0.05);造模后5d时,丙泊酚组大鼠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SYN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ogo-A、Aβ、NF-κB p65、P2X7、肿瘤坏死因子(TNF)α、MCP1、活性氧(ROS)、p47PHOX、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ex组大鼠脑组织中BDNF、SYN1、GPx、SOD的含量显著高于丙泊酚组(P<0.05),Nogo-A、Aβ、NF-κB p65、P2X7、TNFα、MCP1、ROS、p47PHOX、MDA的含量显著低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减轻丙泊酚所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并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所致神经元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丙泊酚 认知功能障碍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旁联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肥胖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赵玲 张海雄 +2 位作者 盛旭东 何爱萍 张蓬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1875-1877,共3页
目的评价椎旁联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肥胖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肥胖高龄患者57例,随机分为椎旁联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与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B组),记录2组手术前,切皮时,手术开始后10、15、2... 目的评价椎旁联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肥胖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肥胖高龄患者57例,随机分为椎旁联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与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B组),记录2组手术前,切皮时,手术开始后10、15、20、25、30 min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化,并在各时间点对其进行感觉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切皮时A组的血流动力学稳定(P<0.05)。阻滞后10、15、20 min A组的感觉评分≤2分的比例较高(P<0.05)。结论椎旁阻滞联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用于肥胖高龄患者髓关节置换术起效快、镇痛完全、肌松充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联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 高龄肥胖患者 髋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预注利多卡因对小儿芬太尼诱发咳嗽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明婷 李争卫 何爱萍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2-172,共1页
关键词 利多卡因 芬太尼 咳嗽 诱发 静脉预注 全麻诱导期 小儿 常见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 p65,p38 MAPK在慢性间歇性缺氧大鼠肺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葛丽荞 明婷 +3 位作者 侯瑾 闫静 王强 乔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13-1319,共7页
目的:探讨反复缺氧条件下,核因子κB(NF-κB)、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在慢性间歇性缺氧大鼠肺组织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氧组,每组20只。缺氧组大鼠每天在自动控制间歇性缺氧试验箱饲养8... 目的:探讨反复缺氧条件下,核因子κB(NF-κB)、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在慢性间歇性缺氧大鼠肺组织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氧组,每组20只。缺氧组大鼠每天在自动控制间歇性缺氧试验箱饲养8 h;对照组正常喂养、不加处理。所有大鼠饲养35 d后,取肺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测定NF-κB p65和p38 MAPK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肺组织NF-κB p65的表达。结果:缺氧组大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明显;缺氧组肺泡间隔厚度(2.15±0.49)μm,对照组肺泡间隔厚度(0.45±0.12)μm,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组肺组织上皮细胞、纤维细胞、炎性细胞的胞核及胞浆中NF-κB p65及p38 MAPK棕褐色阳性染色表达均明显增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缺氧组NF-κB p65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F-κB p65及p38 MAPK信号通路可能在间歇缺氧大鼠肺组织重构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间歇低氧 肺损伤 NF-ΚB P65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