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红蛋白在脑梗死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被引量:6
1
作者 张蓓 李亚军 +3 位作者 张世俊 任会云 王敏娟 郭长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4-1118,共5页
目的:观察脑梗死大鼠脑组织中脑红蛋白(Ngb)的表达及其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二者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Ngb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Hemin(Ngb诱导剂)组、LY(PI3-K/Akt抑制剂LY29... 目的:观察脑梗死大鼠脑组织中脑红蛋白(Ngb)的表达及其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二者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Ngb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Hemin(Ngb诱导剂)组、LY(PI3-K/Akt抑制剂LY294002)组和Hemin+LY组,每组12只。应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脑梗死动物模型,术后24h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脑组织梗死体积;应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Ngb mRNA表达水平及PI3-K/Akt活性。结果:假手术组未见TTC不着色区,未检出神经功能缺损。与缺血组比较,Hemin组大鼠脑组织中Ngb和Akt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减小(P<0.01);与缺血组比较,LY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增加(P<0.01),神经功能评分升高(P<0.05),Akt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Ngb无明显变化。与Hemin组比较,Hemin+LY组大鼠脑组织损伤加重,Akt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Ngb未被抑制。结论:Ngb可以减小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并且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红蛋白 磷脂酰肌醇-3激酶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癫痫患者交感神经-β肾上腺素能受体测定 被引量:1
2
作者 白婧 李亚军 +4 位作者 张蓓 王敏娟 郭长江 石少亭 折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13-315,共3页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患者发作间期交感神经β肾上腺素能系统的特征及美托洛尔对其的影响。方法对33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采用放射性配基(3H-DHA)结合分析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βmax);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外周血淋巴...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患者发作间期交感神经β肾上腺素能系统的特征及美托洛尔对其的影响。方法对33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采用放射性配基(3H-DHA)结合分析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βmax);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内环核苷酸(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含量;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NE)含量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对难治性癫痫患者用美托洛尔治疗8周后再次测定上述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癫痫患者中病史<5年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cAMP、血浆NE浓度含量比较分别为:(271±96)fmol/107cell、(1.87±0.21)pmol/mg pro、(1.82±0.18)pmol/L(P<0.05);病史>5年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cAMP、血浆NE浓度含量比较分别为:(208±96)fmol/107cell、(1.73±0.19)pmol/mg pro、(1.93±0.15)pmol/L(P<0.01)。美托洛尔治疗8周后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cAMP含量上调,血浆NE浓度明显降低。结论交感神经β肾上腺素能系统参与了癫痫发作致心脏损害的病理生理过程,美托洛尔干预处理能改善心肌细胞的信息传导,有助于损伤的心肌细胞生物学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交感神经 肾上腺素能受体 Β受体阻滞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反复癫痫发作后心脏交感神经-β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白婧 李亚军 +1 位作者 谢鹏 牟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3-695,723,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反复癫痫发作后心室肌β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将2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周组、2周组和4周组。对照组大鼠只在头部植入电极,不给电刺激,其余各组用电休克诱发癫痫发作。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左... 目的观察大鼠反复癫痫发作后心室肌β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将2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周组、2周组和4周组。对照组大鼠只在头部植入电极,不给电刺激,其余各组用电休克诱发癫痫发作。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左心室组织,用RT-PCR方法测定β1、β2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大鼠反复癫痫发作后β1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β2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β2受体在β受体中所占比例由对照组的15%上升到癫痫反复诱发4周后的40%。结论大鼠反复癫痫发作后心脏β2受体在β受体中所占比例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交感神经-β2受体 癫痫发作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蛋白前体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青 张蓓 李亚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7期733-739,共7页
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是一种多功能的分泌型糖蛋白。其表达水平及相关基因的异常改变与神经系统炎性病变、退行性病变、变性疾病、脑中溶酶体的稳态及血脑屏障完整性密切相关,参与到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本文对PGRN... 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是一种多功能的分泌型糖蛋白。其表达水平及相关基因的异常改变与神经系统炎性病变、退行性病变、变性疾病、脑中溶酶体的稳态及血脑屏障完整性密切相关,参与到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本文对PGRN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与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患者的干预及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蛋白前体 神经系统疾病 脑梗死 血脑屏障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花素联合前列地尔对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范秀博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0期1406-1408,共3页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联合前列地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将9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7例,两组均进行一般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联合前列地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将9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7例,两组均进行一般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两组治疗周期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96%(P<0.05);观察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情况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灯盏花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灯盏花素 前列地尔 神经功能缺损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通过AMPK通路减轻H_(2)O_(2)诱导的小鼠神经元线粒体损伤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斌 赵鹏 白利刚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569-576,共8页
目的:研究褪黑素对H_(2)O_(2)所致小鼠皮层神经元线粒体稳态失衡的保护作用以及分子机制。方法:将原代小鼠皮层神经元分为对照组(control)、H_(2)O_(2)处理组(H_(2)O_(2))、H_(2)O_(2)+褪黑素处理组(H_(2)O_(2)+Mel)和H_(2)O_(2)+褪黑素... 目的:研究褪黑素对H_(2)O_(2)所致小鼠皮层神经元线粒体稳态失衡的保护作用以及分子机制。方法:将原代小鼠皮层神经元分为对照组(control)、H_(2)O_(2)处理组(H_(2)O_(2))、H_(2)O_(2)+褪黑素处理组(H_(2)O_(2)+Mel)和H_(2)O_(2)+褪黑素+WZ4003处理组(H_(2)O_(2)+Mel+WZ4003)。利用商品化试剂盒检测神经元乳酸脱氢酶(LDH)释放,使用TUNEL染色和Annexin V/PI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利用real time RT-PCR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和核呼吸因子1(NRF1)mRNA表达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p-AMPK、AMPK、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和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rp1)等蛋白分子的变化,使用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变化。结果:H_(2)O_(2)处理能导致小鼠皮层原代神经元LDH释放增多,线粒体膜稳态失衡,并导致神经元发生凋亡;褪黑素可以显著减轻神经元损伤,恢复线粒体稳态,抑制神经元凋亡;WZ4003可以逆转褪黑素对H_(2)O_(2)导致神经元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褪黑素可以通过激活AMPK相关信号通路,维持神经元线粒体稳态,从而减轻H_(2)O_(2)所致神经元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神经元 线粒体稳态 神经保护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cheron动脉梗死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7
作者 卫维 张蓓 王林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6,共5页
目的报告2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病例,并对86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病例进行文献回顾,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和转归。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获得86例Percheron动脉... 目的报告2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病例,并对86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病例进行文献回顾,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和转归。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获得86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病例数据,对88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共88例,男41例(46.6%)、女47例(53.4%),年龄为6~93(58.7±18.9)岁。Org 10172急性脑卒中治疗试验分型为小动脉闭塞23例(26.1%)、心源性栓塞22例(25.0%)、其他原因22例(25.0%)、不明原因21例(23.9%)。未行静脉溶栓者80例(90.9%)。急性起病83例(94.3%)。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80例(90.9%)、眼肌麻痹41例(46.6%)、言语障碍(构音障碍或丘脑性失语)37例(42.0%)、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4例(38.6%)、瞳孔异常34例(38.6%)、头晕15例(17.0%)、记忆减退14例(15.9%)、共济失调5例(5.7%)、面神经麻痹3例(3.4%)。梗死部位以单纯丘脑梗死最多(44例,50.0%),其次为丘脑合并中脑梗死(35例,39.8%)。影像学表现为典型中脑“V”字征14例(15.9%)。治疗后病情好转73例(83.0%),死亡11例(12.5%),再发梗死2例(2.3%),病情无变化2例(2.3%)。年龄和梗死部位与预后有关(均P<0.01)。结论Percheron动脉梗死早期症状多变,急性期弥散加权成像提示丘脑和/或中脑可见高信号,可有典型中脑“V”字征。早期Percheron动脉梗死治疗可用静脉溶栓和其他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案,其预后与年龄和梗死部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heron动脉梗死 丘脑旁正中动脉 丘脑腹内侧综合征 丘脑旁正中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适应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及氧化应激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4
8
作者 张雷 孔祥丽 +1 位作者 李军朝 张蓓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11-617,共7页
目的 观察远隔缺血适应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及氧化应激表达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0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应用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将患者分为对... 目的 观察远隔缺血适应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及氧化应激表达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0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应用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与观察组(51例),对照组患者单纯进行静脉溶栓,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基础上加用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7、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溶栓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收集治疗前及溶栓后1、3、7 d氧化应激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观察组溶栓前、溶栓后1 d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14 d,观察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位评分分别为8(4,10)分比10(6,12)分,Z=-2.885,P=0.004;6(3,8)分比8(4,10)分,Z=-2.854,P=0.004]。溶栓后24 h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6%(1/51)比1.92%(1/52),P=0.989]。溶栓后90 d观察组与对照组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评分为2(1,2)分比3(2,3)分,Z=-5.152,P<0.01];溶栓后1、3、7 d,观察组血清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4±8) U/ml比(75±15) U/ml,F=15.631,P<0.01;(98±9) U/ml比(81±13) U/ml,F=66.025,P<0.01;(104±8) U/ml比(92±11) U/ml,F=36.305,P<0.01],血清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3±0.6)μmol/L比(9.6±0.5)μmol/L,F=152.572,P<0.01;(6.6±0.7)μmol/L比(8.4±0.6)μmol/L,F=186.856,P<0.01;(6.3±0.6)μmol/L比(8.2±0.6)μmol/L,F=246.57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远隔缺血适应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可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可能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改善临床预后,但结论仍需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远隔缺血适应 静脉溶栓 神经功能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尔纳病毒P24转染后不同时期核酸和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定位 被引量:4
9
作者 徐鸣明 张英英 +7 位作者 展群岭 何丰 张亮 金戈 宋哲 李亚军 李雷雷 谢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33-536,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博尔纳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磷蛋白(P24)及其编码核酸不同时期的表达和细胞定位,探索BDV潜伏感染的机制。方法构建包含BDV GFP-P24质粒的OL细胞模型,检测并比较不同时期P24核酸和蛋白的表达;对构建的OL细胞模型和... 目的通过观察博尔纳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磷蛋白(P24)及其编码核酸不同时期的表达和细胞定位,探索BDV潜伏感染的机制。方法构建包含BDV GFP-P24质粒的OL细胞模型,检测并比较不同时期P24核酸和蛋白的表达;对构建的OL细胞模型和各种阴性对照进行逆转录原位PCR的检测,观察P24蛋白编码核酸的细胞定位;使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OL细胞中P24蛋白的细胞定位。结果成功构建了含BDV GFP-P24质粒的OL细胞,发现转染后20代以内细胞P24核酸和蛋白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BDV的P24重组蛋白基因始终定位于细胞核,其蛋白早期在细胞核出现,反复传代约15次后可同时在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出现。结论BDV的重组蛋白P24在病毒感染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编码基因始终存在于宿主细胞核内,但表达的蛋白可以在一定时期通过核膜进入细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尔纳病 逆转录原位PCR 磷蛋白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表达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雷 李亚军 +2 位作者 孔祥丽 石少亭 张蓓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表达及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为脑梗死组,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 目的探讨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表达及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为脑梗死组,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型梗死组(〈4分,21例)、中型梗死组(4~15分,49例)、重型梗死组(〉15分,30例);同期体检无脑血管疾病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ADMA浓度,比较各组间血浆ADMA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轻、中、重型3个组及对照组血浆ADMA水平分别为(0.80±0.16)、(1.14±0.28)、(1.33±0.33)、(0.52±0.16)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提示高ADMA水平是脑梗死急性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0,95%CI:1.078~1.212,P=0.045)。结论血浆ADMA水平在轻、中、重型脑梗死患者中表达逐渐升高,ADMA水平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ADMA可能是脑梗死急性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促进癫痫发作 被引量:3
11
作者 折潇 王林 +2 位作者 张世俊 张蓓 李亚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11-1415,共5页
目的研究癫痫大鼠海马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激活水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颞叶癫痫发生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建立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痫模型,利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ASK1磷酸化水平和MMP-9蛋白表达。应... 目的研究癫痫大鼠海马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激活水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颞叶癫痫发生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建立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痫模型,利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ASK1磷酸化水平和MMP-9蛋白表达。应用ASK1和MMP-9抑制剂,研究ASK1对MMP-9表达的调控作用,并观察ASK1和MMP-9抑制对癫痫发作的影响。结果癫痫大鼠海马组织ASK1磷酸化水平和MMP-9表达升高(P<0.05),并与癫痫发作过程呈时间相关性。抑制ASK1激活可显著降低MMP-9的表达(P<0.05)。抑制ASK1磷酸化和抑制MMP-9表达均可有效减轻癫痫发作程度(P<0.05)。结论海马ASK1磷酸化和MMP-9表达水平在颞叶癫痫模型中明显升高,并且MMP-9表达上调由ASK1激活引起。ASK1-MMP-9信号激活在颞叶癫痫的病理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匹罗卡品 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含量评估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世君 李冬松 +2 位作者 张晓军 孙祥丽 折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2期2665-2668,2672,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含量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的脑梗死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的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中血小板...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含量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的脑梗死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的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蛋白酶、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血小板粒细胞聚集体、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含量均高于无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含量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粒细胞聚集体、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含量越高,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MMP9、组织蛋白酶K(CatK)、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白细胞分化抗原40(CD40)、CD40配体(CD40L)、巨噬细胞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的含量越高,对氧磷酶1(PON1)和PON3的含量越低(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含量显著升高,白细胞中的单核细胞与血小板所形成的聚集体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以及性质的改变有关,而淋巴细胞、粒细胞与血小板所形成的聚集体不参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以及性质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 颈动脉粥样硬化 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化阿司匹林抵抗与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石少亭 李亚军 +3 位作者 张蓓 王敏娟 郭长江 白婧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40-542,共3页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中生化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探讨其与脑梗死以及与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75例脑梗死患者以及46例对照组人群,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1次/d。10d后采用比浊法以及尿11-脱氢-血栓素B2的检测,确定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中生化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探讨其与脑梗死以及与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75例脑梗死患者以及46例对照组人群,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1次/d。10d后采用比浊法以及尿11-脱氢-血栓素B2的检测,确定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结果阿司匹林抵抗者共7例,均出现于脑梗死组,对照组未见。阿司匹林半抵抗者病例组22例,对照组6例,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对而言,女性中阿司匹林抵抗者更多见。结论阿司匹林抵抗是脑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而且在女性中更常见。如果脑梗死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应该改换其他药物治疗及预防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 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何芳梅 李亚军 赵西耀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659-663,共5页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 proteasome system,UPS)是真核生物细胞内高度保守的多肽,是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依赖性的细胞内非溶酶体途径蛋白降解通路,在生物体内负责大多数细胞周期过程中的蛋白降解,包括凋...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 proteasome system,UPS)是真核生物细胞内高度保守的多肽,是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依赖性的细胞内非溶酶体途径蛋白降解通路,在生物体内负责大多数细胞周期过程中的蛋白降解,包括凋亡、基因转录、细胞信号通路和溶酶体消化过程等[1]。蛋白酶体系统主要降解胞质和胞核内可溶性蛋白质,其特点:中性环境,无需钙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缺血性脑血管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后脑红蛋白的保护作用及信号转导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蓓 李亚军 +3 位作者 张世俊 任会云 王敏娟 郭长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6-568,572,共4页
目的观察脑红蛋白(Ngb)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12):①假手术组,②缺血组,③Hemin组,④LY(LY294002)组,⑤Hemin+LY组,应用大脑中... 目的观察脑红蛋白(Ngb)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12):①假手术组,②缺血组,③Hemin组,④LY(LY294002)组,⑤Hemin+LY组,应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评定大鼠神经功能并计算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gb蛋白表达和PI3-K/Akt活性变化。结果脑缺血后Ngb蛋白表达增加,Hemin可诱导Ngb高表达,磷酸化Akt(pAkt)水平亦同时升高,脑梗死体积减小,神经功能改善;LY294002特异性阻断了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加重了脑损伤,不能抑制Ngb表达。结论细胞存活信号通路PI3-K/Akt可能介导了脑缺血后Ngb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酰肌醇-3激酶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脑红蛋白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MA6基因rs17458312位点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西耀 何芳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91-1094,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PSMA6基因rs17458312(-1520C/T)位点的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211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20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PSMA6基因rs17458312位点...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PSMA6基因rs17458312(-1520C/T)位点的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211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20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PSMA6基因rs1745831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析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数的分布。结果 CC、CT、TT基因型频率及C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性别分层后,各亚组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SMA6基因rs17458312位点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病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MA6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合并全身性低灌注后的结局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婧 田成林 《中国卒中杂志》 2011年第5期403-406,共4页
1病例简介 例1,患者,男,58岁,汉族。主因“右上肢无力37d,加重伴意识障碍27d”于2010年明5日入我院。患者于入院前37d无明显诱因突发右上肢无力,伴言语不清,尚能行走,发病当日就诊于当地医院,发病初右侧上肢血压为200/100mmH... 1病例简介 例1,患者,男,58岁,汉族。主因“右上肢无力37d,加重伴意识障碍27d”于2010年明5日入我院。患者于入院前37d无明显诱因突发右上肢无力,伴言语不清,尚能行走,发病当日就诊于当地医院,发病初右侧上肢血压为200/100mmHg,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示左侧半卵圆中心腔隙性脑梗死,给予抗血小板等治疗,具体用药方法和剂量不详,症状基本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活化纤维蛋白溶解抑制物基因编码区G505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18
作者 何芳梅 李亚军 +2 位作者 张蓓 潘剑罡 陈煜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凝血酶活化纤维蛋白溶解抑制物(TAFI)基因编码区G505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30例脑梗死患者和118例同期体检者的TAFI基因编码区G505A的...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凝血酶活化纤维蛋白溶解抑制物(TAFI)基因编码区G505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30例脑梗死患者和118例同期体检者的TAFI基因编码区G505A的多态性。结果脑梗死组TAFI基因G505A的GG基因型占35.4%(46/130),GA+AA基因型占64.6%(84/130);而对照组分别为49.2%(58/118)、50.8%(60/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脑梗死组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0.4%(157/260)、39.6%(103/260),对照组分别为69.9%(165/236),30.1%(71/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FI基因编码区G505A单核苷酸多态性(GA或AA基因型)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60,95%CI:1.330~5.317,P=0.006)。结论 TAFI基因G505A的多态性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凝血酶活化纤维蛋白溶解抑制物 基因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检测在脑血管病精准医疗中的应用
19
作者 折潇 邓艳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500-506,共7页
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学信息和大数据科学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基因检测技术是精准医疗的基础。脑血管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因素疾病,其中遗传因素... 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学信息和大数据科学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基因检测技术是精准医疗的基础。脑血管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因素疾病,其中遗传因素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拟从单基因遗传病、基因多态性、药物遗传学研究和精准治疗等方面阐述基因检测在脑血管病精准医疗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基因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吸取栓联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急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效果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东 崔健 +3 位作者 姜海洋 邓剑平 赵振伟 陈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43-850,859,共9页
目的探讨抽吸取栓联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急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ICAS-O)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10例)、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5例)及西安市... 目的探讨抽吸取栓联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急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ICAS-O)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10例)、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5例)及西安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10例)采用抽吸取栓联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急性ICAS-O患者25例,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抽吸取栓后血管再通比例、血管成形方式、血管成功再通率、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等。采用症状性颅内动脉疾病华法林-阿司匹林研究(WASID)方法评价闭塞血管再通后残余狭窄率,狭窄率>70%为重度狭窄。根据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血管开通程度,mTICI分级2b~3级为成功再通。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5分为预后不良,6分为死亡。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导丝导管穿出血管、球囊扩张致血管破裂、术中血栓形成、术中血管夹层及症状性颅内出血。根据海德堡出血分级,症状性颅内出血定义为术后48 h内NIHSS评分增加4分以上。结果25例患者均行抽吸取栓,其中14例(56.0%)抽吸取栓后正向血流恢复,提示重度狭窄;行单纯球囊扩张6例,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8例;11例(44.0%)抽吸取栓后正向血流未恢复,中间导管无法通过闭塞处,行单纯球囊扩张5例,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6例。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24例(96.0%),血流均达mTICI分级3级;血管未通1例(4.0%),mTICI分级2a级。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80~1440 min,中位穿刺时间为420(300,660)min。手术时间45~150 min,中位时间60(30,60)min。术后1周平均NIHSS评分低于术前,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1.4)分比(16.4±2.1)分,t=5.2,P<0.01]。25例患者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预后良好者18例,占72.0%;预后不良者6例,占24.0%;死亡1例,占4.0%。结论初步诊疗经验提示,抽吸取栓联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ICAS-O安全有效。但本研究结果尚需大样本及多中心数据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栓切除术 血管成形术 球囊扩张 支架置入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