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灯盏花素联合前列地尔对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范秀博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0期1406-1408,共3页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联合前列地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将9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7例,两组均进行一般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联合前列地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将9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7例,两组均进行一般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两组治疗周期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96%(P<0.05);观察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情况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灯盏花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灯盏花素 前列地尔 神经功能缺损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吸取栓联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急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效果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王东 崔健 +3 位作者 姜海洋 邓剑平 赵振伟 陈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43-850,859,共9页
目的探讨抽吸取栓联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急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ICAS-O)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10例)、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5例)及西安市... 目的探讨抽吸取栓联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急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ICAS-O)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10例)、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5例)及西安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10例)采用抽吸取栓联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急性ICAS-O患者25例,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抽吸取栓后血管再通比例、血管成形方式、血管成功再通率、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等。采用症状性颅内动脉疾病华法林-阿司匹林研究(WASID)方法评价闭塞血管再通后残余狭窄率,狭窄率>70%为重度狭窄。根据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血管开通程度,mTICI分级2b~3级为成功再通。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5分为预后不良,6分为死亡。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导丝导管穿出血管、球囊扩张致血管破裂、术中血栓形成、术中血管夹层及症状性颅内出血。根据海德堡出血分级,症状性颅内出血定义为术后48 h内NIHSS评分增加4分以上。结果25例患者均行抽吸取栓,其中14例(56.0%)抽吸取栓后正向血流恢复,提示重度狭窄;行单纯球囊扩张6例,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8例;11例(44.0%)抽吸取栓后正向血流未恢复,中间导管无法通过闭塞处,行单纯球囊扩张5例,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6例。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24例(96.0%),血流均达mTICI分级3级;血管未通1例(4.0%),mTICI分级2a级。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80~1440 min,中位穿刺时间为420(300,660)min。手术时间45~150 min,中位时间60(30,60)min。术后1周平均NIHSS评分低于术前,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1.4)分比(16.4±2.1)分,t=5.2,P<0.01]。25例患者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预后良好者18例,占72.0%;预后不良者6例,占24.0%;死亡1例,占4.0%。结论初步诊疗经验提示,抽吸取栓联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ICAS-O安全有效。但本研究结果尚需大样本及多中心数据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栓切除术 血管成形术 球囊扩张 支架置入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8
3
作者 雷琦 惠晶 朱婷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40-743,共4页
目的关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之间的因果关系,ADMA对TIA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仍然难以确定。文中旨在探讨血ADMA水平对TIA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陕西师范大学学府... 目的关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之间的因果关系,ADMA对TIA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仍然难以确定。文中旨在探讨血ADMA水平对TIA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陕西师范大学学府医院内科和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288例TIA患者。患者入院24h内检测血清ADMA,根据血ADMA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ADMA组(ADMA<0.62μmol/L,n=143)和高ADMA组(ADMA≥0.62μmol/L,n=145)。2组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低ADMA组和高ADMA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者分别为21、32例,无卒中生存时间分别为18(6~36)个月、9(3~3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频发TIA(HR=2.556,95%CI:1.622~5.793)、高ABCD2评分(HR=3.323,95%CI:1.831~5.655)和高ADMA(HR=1.444,95%CI:1.265~6.052)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ADMA水平是预测TIA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标志物,对于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