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颗粒蛋白前体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青 张蓓 李亚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7期733-739,共7页
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是一种多功能的分泌型糖蛋白。其表达水平及相关基因的异常改变与神经系统炎性病变、退行性病变、变性疾病、脑中溶酶体的稳态及血脑屏障完整性密切相关,参与到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本文对PGRN... 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是一种多功能的分泌型糖蛋白。其表达水平及相关基因的异常改变与神经系统炎性病变、退行性病变、变性疾病、脑中溶酶体的稳态及血脑屏障完整性密切相关,参与到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本文对PGRN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与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患者的干预及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蛋白前体 神经系统疾病 脑梗死 血脑屏障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cheron动脉梗死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
作者 卫维 张蓓 王林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6,共5页
目的报告2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病例,并对86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病例进行文献回顾,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和转归。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获得86例Percheron动脉... 目的报告2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病例,并对86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病例进行文献回顾,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和转归。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获得86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病例数据,对88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共88例,男41例(46.6%)、女47例(53.4%),年龄为6~93(58.7±18.9)岁。Org 10172急性脑卒中治疗试验分型为小动脉闭塞23例(26.1%)、心源性栓塞22例(25.0%)、其他原因22例(25.0%)、不明原因21例(23.9%)。未行静脉溶栓者80例(90.9%)。急性起病83例(94.3%)。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80例(90.9%)、眼肌麻痹41例(46.6%)、言语障碍(构音障碍或丘脑性失语)37例(42.0%)、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4例(38.6%)、瞳孔异常34例(38.6%)、头晕15例(17.0%)、记忆减退14例(15.9%)、共济失调5例(5.7%)、面神经麻痹3例(3.4%)。梗死部位以单纯丘脑梗死最多(44例,50.0%),其次为丘脑合并中脑梗死(35例,39.8%)。影像学表现为典型中脑“V”字征14例(15.9%)。治疗后病情好转73例(83.0%),死亡11例(12.5%),再发梗死2例(2.3%),病情无变化2例(2.3%)。年龄和梗死部位与预后有关(均P<0.01)。结论Percheron动脉梗死早期症状多变,急性期弥散加权成像提示丘脑和/或中脑可见高信号,可有典型中脑“V”字征。早期Percheron动脉梗死治疗可用静脉溶栓和其他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案,其预后与年龄和梗死部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heron动脉梗死 丘脑旁正中动脉 丘脑腹内侧综合征 丘脑旁正中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适应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及氧化应激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张雷 孔祥丽 +1 位作者 李军朝 张蓓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11-617,共7页
目的 观察远隔缺血适应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及氧化应激表达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0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应用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将患者分为对... 目的 观察远隔缺血适应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及氧化应激表达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0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应用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与观察组(51例),对照组患者单纯进行静脉溶栓,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基础上加用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7、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溶栓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收集治疗前及溶栓后1、3、7 d氧化应激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观察组溶栓前、溶栓后1 d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14 d,观察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位评分分别为8(4,10)分比10(6,12)分,Z=-2.885,P=0.004;6(3,8)分比8(4,10)分,Z=-2.854,P=0.004]。溶栓后24 h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6%(1/51)比1.92%(1/52),P=0.989]。溶栓后90 d观察组与对照组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评分为2(1,2)分比3(2,3)分,Z=-5.152,P<0.01];溶栓后1、3、7 d,观察组血清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4±8) U/ml比(75±15) U/ml,F=15.631,P<0.01;(98±9) U/ml比(81±13) U/ml,F=66.025,P<0.01;(104±8) U/ml比(92±11) U/ml,F=36.305,P<0.01],血清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3±0.6)μmol/L比(9.6±0.5)μmol/L,F=152.572,P<0.01;(6.6±0.7)μmol/L比(8.4±0.6)μmol/L,F=186.856,P<0.01;(6.3±0.6)μmol/L比(8.2±0.6)μmol/L,F=246.57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远隔缺血适应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可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可能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改善临床预后,但结论仍需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远隔缺血适应 静脉溶栓 神经功能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含量评估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王世君 李冬松 +2 位作者 张晓军 孙祥丽 折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2期2665-2668,2672,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含量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的脑梗死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的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中血小板...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含量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的脑梗死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的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蛋白酶、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血小板粒细胞聚集体、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含量均高于无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含量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粒细胞聚集体、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含量越高,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MMP9、组织蛋白酶K(CatK)、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白细胞分化抗原40(CD40)、CD40配体(CD40L)、巨噬细胞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的含量越高,对氧磷酶1(PON1)和PON3的含量越低(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含量显著升高,白细胞中的单核细胞与血小板所形成的聚集体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以及性质的改变有关,而淋巴细胞、粒细胞与血小板所形成的聚集体不参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以及性质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 颈动脉粥样硬化 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表达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雷 李亚军 +2 位作者 孔祥丽 石少亭 张蓓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表达及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为脑梗死组,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 目的探讨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表达及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为脑梗死组,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型梗死组(〈4分,21例)、中型梗死组(4~15分,49例)、重型梗死组(〉15分,30例);同期体检无脑血管疾病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ADMA浓度,比较各组间血浆ADMA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轻、中、重型3个组及对照组血浆ADMA水平分别为(0.80±0.16)、(1.14±0.28)、(1.33±0.33)、(0.52±0.16)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提示高ADMA水平是脑梗死急性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0,95%CI:1.078~1.212,P=0.045)。结论血浆ADMA水平在轻、中、重型脑梗死患者中表达逐渐升高,ADMA水平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ADMA可能是脑梗死急性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促进癫痫发作 被引量:3
6
作者 折潇 王林 +2 位作者 张世俊 张蓓 李亚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11-1415,共5页
目的研究癫痫大鼠海马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激活水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颞叶癫痫发生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建立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痫模型,利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ASK1磷酸化水平和MMP-9蛋白表达。应... 目的研究癫痫大鼠海马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激活水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颞叶癫痫发生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建立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痫模型,利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ASK1磷酸化水平和MMP-9蛋白表达。应用ASK1和MMP-9抑制剂,研究ASK1对MMP-9表达的调控作用,并观察ASK1和MMP-9抑制对癫痫发作的影响。结果癫痫大鼠海马组织ASK1磷酸化水平和MMP-9表达升高(P<0.05),并与癫痫发作过程呈时间相关性。抑制ASK1激活可显著降低MMP-9的表达(P<0.05)。抑制ASK1磷酸化和抑制MMP-9表达均可有效减轻癫痫发作程度(P<0.05)。结论海马ASK1磷酸化和MMP-9表达水平在颞叶癫痫模型中明显升高,并且MMP-9表达上调由ASK1激活引起。ASK1-MMP-9信号激活在颞叶癫痫的病理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匹罗卡品 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何芳梅 李亚军 赵西耀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659-663,共5页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 proteasome system,UPS)是真核生物细胞内高度保守的多肽,是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依赖性的细胞内非溶酶体途径蛋白降解通路,在生物体内负责大多数细胞周期过程中的蛋白降解,包括凋...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 proteasome system,UPS)是真核生物细胞内高度保守的多肽,是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依赖性的细胞内非溶酶体途径蛋白降解通路,在生物体内负责大多数细胞周期过程中的蛋白降解,包括凋亡、基因转录、细胞信号通路和溶酶体消化过程等[1]。蛋白酶体系统主要降解胞质和胞核内可溶性蛋白质,其特点:中性环境,无需钙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缺血性脑血管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MA6基因rs17458312位点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赵西耀 何芳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91-1094,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PSMA6基因rs17458312(-1520C/T)位点的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211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20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PSMA6基因rs17458312位点...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PSMA6基因rs17458312(-1520C/T)位点的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211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20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PSMA6基因rs1745831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析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数的分布。结果 CC、CT、TT基因型频率及C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性别分层后,各亚组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SMA6基因rs17458312位点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病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MA6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检测在脑血管病精准医疗中的应用
9
作者 折潇 邓艳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500-506,共7页
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学信息和大数据科学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基因检测技术是精准医疗的基础。脑血管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因素疾病,其中遗传因素... 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学信息和大数据科学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基因检测技术是精准医疗的基础。脑血管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因素疾病,其中遗传因素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拟从单基因遗传病、基因多态性、药物遗传学研究和精准治疗等方面阐述基因检测在脑血管病精准医疗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基因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调节蛋白3通过mTOR信号途径调节溶酶体功能抑制U87细胞凋亡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旭东 单李天一 +6 位作者 王蓉 刘树义 兰凯 陈敏 廉婷 李凯 Rajiv Kumar JHA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916-1926,共11页
目的探讨沉默调节蛋白3(sirtuin 3,Sirt3)在胶质瘤细胞U87中的作用,为胶质瘤的早期诊治提供新靶点。方法基于中国脑胶质瘤数据库(CGGA)、GEPIA2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Sirt3在胶质瘤不同分级的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6位胶质... 目的探讨沉默调节蛋白3(sirtuin 3,Sirt3)在胶质瘤细胞U87中的作用,为胶质瘤的早期诊治提供新靶点。方法基于中国脑胶质瘤数据库(CGGA)、GEPIA2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Sirt3在胶质瘤不同分级的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6位胶质瘤患者癌旁与肿瘤组织中Sirt3的蛋白水平。利用shRNA慢病毒、CRISPR/Cas9系统干预U87细胞Sirt3的表达,采用TUNEL染色、PI-Annexin V双荧光标记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及LAMP1、LAMP2、LAMP2A、TFEB、mTOR等蛋白的表达。利用mTOR小分子抑制剂Rapamycin处理Sirt3敲减U87细胞,检测相关蛋白及细胞凋亡的变化。对Sirt3敲除前后的U87细胞进行核质分离实验,并检测p-TFEB蛋白表达的变化。在敲减及敲除Sirt3的U87细胞中分别过表达TFEB及Sirt3后,检测溶酶体膜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Sirt3在高级别胶质瘤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低生存率密切相关。敲减Sirt3表达后细胞凋亡增加(P<0.01),溶酶体膜蛋白LAMP1、LAMP2、LAMP2A显著下调(P<0.01),p-mTOR显著增加(P<0.01),通过核质分离实验发现敲除Sirt3后p-TFEB在胞质中增加(P<0.01)。在Sirt3敲除组过表达Sirt3后,LAMP1、LAMP2蛋白水平恢复,且溶酶体数量显著增加(P<0.01);在Sirt3敲减组过表达TFEB后,LAMPs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结论Sirt3可能通过调控mTOR信号通路影响TFEB的核质分布,上调溶酶体膜蛋白LAMPs表达增强胶质瘤细胞溶酶体功能,进而促进胶质瘤细胞存活和恶性增殖,提示Sirt3可能是胶质瘤临床诊断和进展的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调节蛋白Sirt3 胶质瘤 凋亡 溶酶体 雷帕霉素靶蛋白 转录因子E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丹琪 袁占乔 +1 位作者 于小舟 高飞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2期58-64,共7页
脑梗死是全世界死亡和永久残疾的主要原因,基于人群的研究中,大约30%的脑梗死为复发事件,且在脑梗死发病后的l~2年复发率较高,有统计显示,复发性脑梗死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功能结局恶化和致残率及死亡率增加。因此,对于复发性脑梗死... 脑梗死是全世界死亡和永久残疾的主要原因,基于人群的研究中,大约30%的脑梗死为复发事件,且在脑梗死发病后的l~2年复发率较高,有统计显示,复发性脑梗死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功能结局恶化和致残率及死亡率增加。因此,对于复发性脑梗死的认识、预防及治疗对个人和公众健康都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脑梗死 概念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剂脑病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花花 宋文锋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1期1164-1168,共5页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76岁,以“间断头昏2年”于2019年7月23日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感头昏,无视物旋转、行走不稳,无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休息后症状稍减轻,在外院就诊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提示右侧颈动脉狭窄(狭窄率70%~99%),同期住院...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76岁,以“间断头昏2年”于2019年7月23日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感头昏,无视物旋转、行走不稳,无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休息后症状稍减轻,在外院就诊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提示右侧颈动脉狭窄(狭窄率70%~99%),同期住院期间行DSA检查及右侧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比剂为碘佛醇)。术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头昏偶有发作。1周前复查颈部血管超声提示“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左侧颈内动脉狭窄率50%~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脑病 碘对比剂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酶体α6亚单位基因1233A/T位点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13
作者 何芳梅 任春晓 +2 位作者 宋春霞 高惠霞 王晶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66-970,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蛋白酶体α6亚单位(PSMA6)基因1233A/T(-1520C/T)位点的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4月,选择脑梗死患者211例(病例组)和健康体检者201例(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蛋白酶体α6亚单位(PSMA6)基因1233A/T(-1520C/T)位点的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4月,选择脑梗死患者211例(病例组)和健康体检者201例(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PSMA6基因1233A/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析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特点。结果两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及C、T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χ2<0.053,P>0.05)。性别分层后,无论男性、女性,两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χ2<2.735,P>0.05)。结论PSMA6基因1233A/T位点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病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体α6亚单位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