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DNA低甲基化及机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静 于学文 +2 位作者 杨洋 王立芹 张永爱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1-356,共6页
目的探究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绒毛组织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相关酶基因表达情况。方法选取URSA患者31例(URSA组)及同期正常早孕放弃妊娠行人工流产的妇女30例(对照组)。取绒毛组织,采用ELISA测定绒毛组织中总DNA的甲基... 目的探究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绒毛组织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相关酶基因表达情况。方法选取URSA患者31例(URSA组)及同期正常早孕放弃妊娠行人工流产的妇女30例(对照组)。取绒毛组织,采用ELISA测定绒毛组织中总DNA的甲基化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DNA甲基化转移酶1(DNMT1)、DNMT3a、DNMT3b、去甲基化酶10-11转位酶1(TET1)、TET2、TET3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DNMT1、DNMT2、DNMT3、TET1、TET2、TET3蛋白水平。免疫化学染色检测绒毛组织中DNMT1、DNMT3a、DNMT3b、TET1、TET2、TET3的表达和分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RSA组的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URSA组绒毛组织中DNMT1、DNMT3b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TET1、TET2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增加。结论URSA妇女的流产绒毛组织呈现出低甲基化水平的状态,可能与DNMT1、DNMT3b上调,TET1、TET2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DNMT3B DNA甲基化转移酶1(DNMT1) 10-11转位酶1(TET1) TET2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ad3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细胞自噬及凋亡促进胰腺癌进程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旭东 刘浩昂 +5 位作者 王志浩 兰凯 陈蕊 李凯 刘树义 Rajiv Kumar JHA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968-1978,共11页
目的观察Smad3对胰腺癌细胞Panc-1、BxPC-3凋亡、自噬的影响,初步探讨Smad3表达水平影响胰腺癌进程的可能机制。方法基于GEPIA2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Smad3与胰腺癌发生、发展及生存的相关性。利用CRISPR/Cas9系统以及短发卡RNA... 目的观察Smad3对胰腺癌细胞Panc-1、BxPC-3凋亡、自噬的影响,初步探讨Smad3表达水平影响胰腺癌进程的可能机制。方法基于GEPIA2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Smad3与胰腺癌发生、发展及生存的相关性。利用CRISPR/Cas9系统以及短发卡RNA(ShRNA)敲除及敲减Smad3的表达,采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Smad3 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实验组转入ShSmad3-1、ShSmad3-2序列,将不靶向任何基因的Sh-Scramble序列作为对照组(Scr)。将转入Smad3 guide RNA(gRNA)序列作为CRISPR/Cas9的实验组,转入空载质粒的作为CRISPR/Cas9的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LC3、p62、p38以及p-p38蛋白变化情况,同时在敲减Smad3的胰腺癌细胞用PI-Annexin V试剂盒染色并进行流式分析。利用pLVX-Smad3质粒进行回补实验,并用p38抑制剂SB203580处理细胞检测相关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GEPIA2数据库及临床标本分析结果显示,Smad3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P<0.05)。在胰腺癌细胞BxPC-3中转入ShSmad3-1、ShSmad3-2后,Smad3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同时在Panc-1中转入Smad3 guide RNA筛选到2个Smad3敲除细胞系。与对照组相比,敲减Smad3胰腺癌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5)。Western blot实验发现:Smad3敲减及敲除后,p-p38的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5),LC3、p62水平显著降低(P<0.05)。进一步通过回补实验及利用SB203580处理胰腺癌细胞,发现p62、LC3蛋白水平能回复(P<0.01)。结论干扰Smad3促进胰腺癌细胞过度自噬,进而导致细胞凋亡增加,可能与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D3 胰腺癌 细胞凋亡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和PCNA在宫颈鳞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爽 李瑶 张斌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1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宫颈病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NF-κB和PCNA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 目的探讨分析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宫颈病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NF-κB和PCNA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Ⅰ~Ⅲ)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1 NF-κB在正常宫颈、CINⅠ、CINⅡ~Ⅲ、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9%、35.0%、52.0%、78.8%;PCNA在正常宫颈、CINI、CINⅡ~Ⅲ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1%、50.0%、72.0%、90.9%;2 NF-κB和PCNA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P〉0.05);3 NF-κB与PCNA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609,P〈0.05)。结论 NF-κB和PCNA可能参与宫颈病变过程,联合检测二者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可作为宫颈疾病的鉴别、诊断及评估等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癌 宫颈上皮内瘤变 核因子ΚB 增殖细胞核抗原 SP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