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校内仿真模拟实践中心的眼视光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文兰 王莉 +1 位作者 杨杨 刘珍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14期126-129,共4页
目的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级眼视光应用型技术人才,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探索有效的基于校内仿真模拟实践中心的眼视光实践教学模式。方法选取西安医学院2011级眼视光技术专业1班作为实验组(30人),在眼视光校内仿真模拟实践中心... 目的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级眼视光应用型技术人才,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探索有效的基于校内仿真模拟实践中心的眼视光实践教学模式。方法选取西安医学院2011级眼视光技术专业1班作为实验组(30人),在眼视光校内仿真模拟实践中心对其进行实践教学,选取2011级眼视光技术专业2班作为对照组(30人),采用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授课,通过比较两组职业技能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实习带教老师评分,评价基于校内仿真模拟实践中心的眼视光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结果采用基于校内仿真模拟实践中心的眼视光实践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操作考核成绩、自我评价及实习带教老师评价均优于采用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对照组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眼视光校内仿真模拟实践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实践中心 实践教学 情景构建 眼视光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老视患者的近距离屈光矫正
2
作者 刘文兰 王莉 +1 位作者 杨扬 刘珍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447-450,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散光性屈光不正与注视距离之间的关系,探讨非老视患者近距离屈光矫正的必要性,并寻求可行的矫正方法。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序贯选取近视性散光受试者166例(右眼),检查各受试者注视不同距离(视远眼前5m、眼前40cm、眼前20... 目的:通过研究散光性屈光不正与注视距离之间的关系,探讨非老视患者近距离屈光矫正的必要性,并寻求可行的矫正方法。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序贯选取近视性散光受试者166例(右眼),检查各受试者注视不同距离(视远眼前5m、眼前40cm、眼前20cm)的散光性屈光不正度、配戴静态屈光矫正眼镜时的近视力(distance corrected near vision acuity,DCNVA)及散光修正后的近视力(accommodative astigmatism corrected near vision acuity,ACNVA)。视近状态下的散光在视远单眼全矫基础上采用交叉柱镜进行修正,受检眼水平向前注视近视力表中其最佳视力的视标。对三个注视距离下(视远5m、视近40cm、视近20cm)两两之间的散光度及轴位的差异、DCNVA与ACNVA的差异分别采用两两配对检验,若数据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否则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结果:三个不同注视距离,两两间散光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视近40cm与视远5m:Z=-5.316,P<0.0167;视近20cm与视远5m:Z=-5.672,P<0.0167;视近20cm与视近40cm:Z=-2.463,P<0.0167),且视近20cm散光度(0.83DC±0.52D)>视近40cm散光度(0.78DC±0.43D)>视远5m散光度(0.63DC±0.47D);三个不同注视距离,两两间散光轴位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DCNVA与ACNVA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散光修正后视力呈提高的趋势(Z=-5.741,P<0.01;Z=-6.848,P<0.01)。结论:随注视距离移近,散光度呈增大的趋势且散光轴位朝着顺规散光的方向发展,然而这种改变对于个体来讲是随机的、个性化的,在散光改变量最大的距离处发生视疲劳的可能性较大,在该距离下进行屈光矫正可能是治疗该类视疲劳患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 近视性散光 近距离工作 视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隐斜视测量方法有效性的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文兰 刘意 卢志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85-888,共4页
目的比较4种常用的隐斜视测量方法的有效性。方法选取西安医学院大学生中存在聚散功能障碍者32人,分别使用Von Graefe法、加遮盖Von Graefe法、Maddox rod法及加遮盖Maddox rod法对各受试者分别进行远距(眼前5m)及近距(眼前40cm)隐斜视... 目的比较4种常用的隐斜视测量方法的有效性。方法选取西安医学院大学生中存在聚散功能障碍者32人,分别使用Von Graefe法、加遮盖Von Graefe法、Maddox rod法及加遮盖Maddox rod法对各受试者分别进行远距(眼前5m)及近距(眼前40cm)隐斜视的检查。利用Sheard准则或1∶1准则分别计算出由不同隐斜视测量方法所得的氉试验性棱镜处方,调整棱镜度以交替遮盖后眼位运动快速、平滑作为实际棱镜处方的判定标准。统计分析各种方法所得试验性棱镜处方与实际棱镜处方之间的差异,评价各种隐斜视测量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远距隐斜视测量值Von Graefe法(-14.594△±2.513△)较Maddox rod法(-13.562△±2.449△)更偏外隐斜(P=0.000),近距隐斜视测量值Maddox rod法(-14.906△±6.198△)较Von Graefe法(-14.469△±6.461△)更偏外隐斜(P=0.011)。Von Graefe法、加遮盖Von Graefe法、Maddox rod法及加遮盖Maddox rod法试验性棱镜处方分别为3.984△±1.417△、4.516△±1.459△、3.500△±1.391△、4.297△±1.453△,其中Von Graefe法所得试验性棱镜处方与实际棱镜处方(3.936△±1.441△)的相关性最高(r=0.979,P=0.000),且二者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74);其余3种方法与实际棱镜处方的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加遮盖Von Graefe法(r=0.952,P=0.000)、加遮盖Maddox rod法(r=0.945,P=0.000)及Maddox rod法(r=0.937,P=0.000)。结论不配合遮盖的Von Graefe法与实际棱镜处方的相关性最强,其有效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斜视 聚散功能障碍 棱镜处方 Von Graefe法 Maddox rod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