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5篇文章
< 1 2 1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铌酸锂晶体的光束精密指向控制技术研究(特邀)
1
作者 赵卫岗 呼新荣 +2 位作者 葛锦蔓 刁文婷 冯野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9,共11页
系统对比分析现有光束指向控制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铌酸锂晶体的高精度电光光束指向控制方法。采用光轴对称结构,有效降低了电光晶体系统的有效热光系数,显著提升了器件的环境适应性能。数值计算和物理仿真证明了光束偏转的可行性。器... 系统对比分析现有光束指向控制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铌酸锂晶体的高精度电光光束指向控制方法。采用光轴对称结构,有效降低了电光晶体系统的有效热光系数,显著提升了器件的环境适应性能。数值计算和物理仿真证明了光束偏转的可行性。器件完成封装后,利用Zygo干涉仪测得器件中心通光区域的透射波像差RMS为0.2λ(λ=632.8 nm),红外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角度测量法,测得系统在15 kV电压下的最大光束偏转角度为1.88 mrad。实验结果证明了该器件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基于铌酸锂晶体的高精度光束偏转器件的研发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星间激光干涉系统的半物理地面验证实验提供了关键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引力波探测 激光干涉测量 光束指向控制 电光晶体 半物理地面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图像处理的陕西西安白杨寨晚唐墓M1373壁画颜料层研究
2
作者 严静 唐兴佳 +5 位作者 贺章 王曾 陈爱东 张朋昌 董文强 高婧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6-1044,共9页
2022年11月出土于陕西西安白杨寨晚唐墓M1373是一项保存较好的晚唐墓葬遗产,其多彩多姿的墓葬壁画对于研究晚唐时期的祭祀、礼仪、音乐、服饰、艺术等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为研究唐宋之际的壁画风格题材转变提供了直接材料。然而,由于年... 2022年11月出土于陕西西安白杨寨晚唐墓M1373是一项保存较好的晚唐墓葬遗产,其多彩多姿的墓葬壁画对于研究晚唐时期的祭祀、礼仪、音乐、服饰、艺术等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为研究唐宋之际的壁画风格题材转变提供了直接材料。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该壁画颜料层依旧出现了许多典型病害,如颜料脱落、起甲、泥水污染等,加之后续揭取会给壁画颜料层带来人为干预,这会使得壁画信息受到一定影响。为此,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在壁画揭取之前进行一体化图谱信息获取,而后采用光谱分析与高光谱图像处理技术对壁画表面颜料层进行分析,并以乐舞图为例,研究该壁画绘制的颜料与工艺。实验结果表明:该壁画红色、黄色、绿色等颜料采用了传统的赭石、土黄/石黄、石绿等矿物颜料,且在绘制地毯花卉时,红色颜料和绿色颜料被大量稀释使用,而黄色颜料使用并不明显;壁画绘制时用墨色或硬笔起底稿,用红线勾勒,底稿线与表层勾勒线大多存在偏移,且有些区域勾勒线与底稿线偏移较严重,说明起稿和定稿之间有一定的改动;同时,部分区域底稿线较为明显,部分区域则不太清晰,通过高光谱图像处理方法,发现了隐藏于颜料层表面或勾线之下的起稿线;该壁画主要采用了分布式非重叠二维直视的画面布局方式,空间立体感稍差,但对于乐手手指和乐笛交汇的多个位置,有的出现了前景与背景图案非重叠的二维直视绘制方式,有的出现了少量前景与背景图案重叠的二维透视绘制方式,说明该壁画在绘制前和绘制时进行较好的布局设计,且未出现明显的涂改。此外,还发现该壁画存在一些隐藏的污水污染病害。上述研究为该壁画的现场保护方案制定和后续研究与保护修复等提供了数据资料、研究方法和初步结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墓壁画 光谱分析 高光谱图像处理 壁画颜料层 壁画绘制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精密运动机构微振动传递特性试验与分析
3
作者 崔凯 刘朝晖 +3 位作者 谢友金 王嘉登 吕媛媛 郝鹏宇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46-1455,共10页
空间精密运动机构在为跟瞄负载提供刚性支撑与精确指向时,会将卫星平台微振动经机构耦合传递至有效载荷,导致载荷工作性能退化。传统有限元动力学分析需约束扭转刚度或旋转自由度,仅能获取运动机构锁紧状态下的振动特性,而无法排除经锁... 空间精密运动机构在为跟瞄负载提供刚性支撑与精确指向时,会将卫星平台微振动经机构耦合传递至有效载荷,导致载荷工作性能退化。传统有限元动力学分析需约束扭转刚度或旋转自由度,仅能获取运动机构锁紧状态下的振动特性,而无法排除经锁紧机构传递的微振动特征。为突破该局限性,针对某典型空间精密机构开展专项试验。采用电磁激振器实施激励,通过高精度加速度传感器阵列获取机构本体及输出端振动响应的时频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方位轴微振动时域幅值衰减率达40%,俯仰轴衰减量超过90%。频域上,机构除局部频率共振外,在360 Hz~1800 Hz频带范围内呈现40%~80%的抑制效果。其中U型结构主体在特定频段产生5~8倍振动放大,而在400 Hz~600 Hz及1550 Hz~2000 Hz频段实现80%幅值衰减。方位轴振动辐值在600 Hz以内响应无明显放大衰减,但在1156~1331 Hz频段放大4.21倍,其他频段衰减50%以上。俯仰轴在300 Hz~1800 Hz频段幅值抑制率突破80%。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机构运动状态下的振动传递函数,可为高精度空间机构设计和微振动隔离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精密运动机构 微振动 传递试验 衰减 轴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进光学制造与检测技术”专题序言
4
作者 王孝坤 薛常喜 +1 位作者 孙国燕 张全利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F0002-F0002,I0001,共2页
随着光学制造技术的创新发展、成像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军民应用场景的层出不穷,光学制造与检测由古典走向数控、自动及智能,由单一走向多元,在结构/尺寸/精度等要求上逐步走向极端。中国精密光学元件行业市场规模高达约700亿元,... 随着光学制造技术的创新发展、成像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军民应用场景的层出不穷,光学制造与检测由古典走向数控、自动及智能,由单一走向多元,在结构/尺寸/精度等要求上逐步走向极端。中国精密光学元件行业市场规模高达约700亿元,涵盖了激光核聚变、大型空间望远镜、航空航天、同步辐射光源、极紫外光刻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项目中的高精度光学元件,以及电子产品、摄像设备、AR/VR、工业测量等广阔市场中的消费级光学元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制造 创新发展 自动 数控 成像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引力波探测精密光束指向”专题导读
5
作者 王晨 王轩 冯野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共2页
随着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不断深入,引力波探测已成为揭示宇宙起源、物质结构及演化等基础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引力波作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预言,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观测宇宙的窗口。2016年,美国LIGO计划首次探测到高频引力波信号,... 随着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不断深入,引力波探测已成为揭示宇宙起源、物质结构及演化等基础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引力波作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预言,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观测宇宙的窗口。2016年,美国LIGO计划首次探测到高频引力波信号,次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开启了引力波天文学的新纪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物理学奖 宇宙起源 引力波探测 宇宙探索 基础科学问题 光束指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偏振矢量光束诱导的光学力矩研究
6
作者 牛瑞欣 高文禹 +6 位作者 张强 张亚楠 周源 李曼曼 徐孝浩 严绍辉 姚保利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3-82,共10页
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研究了微粒在螺旋偏振矢量光束中所受的自旋光力矩,以及光波长和微粒材料、尺寸对该力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矢量光束能诱导使微粒自转的力矩;随着棒状粒子的尺寸增大,力矩量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棒... 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研究了微粒在螺旋偏振矢量光束中所受的自旋光力矩,以及光波长和微粒材料、尺寸对该力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矢量光束能诱导使微粒自转的力矩;随着棒状粒子的尺寸增大,力矩量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棒状粒子在长度为1μm时,自旋光力矩值最大。此外,由于共振的影响,具有复杂几何结构(如六边形、手性结构)微粒所受的自旋光力矩值比棒状粒子至少大一个数量级,且随光波长的变化情况更为复杂,同时,力矩的方向也会随激发光波长和微粒尺寸发生改变,因此粒子的自旋现象更加丰富。该研究揭示了一种无需依赖光学角动量的光致微粒自转方法,补充了虚坡印廷动量对粒子旋转操控的研究,在光学微操纵领域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偏振矢量光束 虚坡印廷动量 米氏粒子 自旋 光力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的水体透射光谱总磷浓度预测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国浩 王彩玲 +1 位作者 王洪伟 于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402,共9页
使用光谱数据结合融合算法对水体污染物含量进行准确检测以保护水资源已成为一个关键问题。然而,光谱数据的高维特性以及模型的不稳定常常导致预测效果不佳,无法准确的进行检测。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环保和准确的方法,实现对长江水体中总... 使用光谱数据结合融合算法对水体污染物含量进行准确检测以保护水资源已成为一个关键问题。然而,光谱数据的高维特性以及模型的不稳定常常导致预测效果不佳,无法准确的进行检测。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环保和准确的方法,实现对长江水体中总磷浓度含量的预测。具体而言,首先对测得的长江水质光谱数据进行最大最小归一化和均值中心化两种预处理操作,在消除不同数据量级差异的同时去除了噪声,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其次,为了解决光谱数据的高维度问题,采用了核主成分分析(KPCA)方法来降低数据维度并提取特征。KPCA方法通过在高维度的空间中找到一个分类平面,选出能代表原始数据99.42%信息量的前6个主成分,用于后续预测模型的训练。接着在原始粒子群算法的基础上引入了粒子初始化规则、多种群竞争策略、参数自适应更新策略、种群多样性引导策略和粒子变异机制,提高了粒子群的寻优能力,降低粒子陷入局部最优解的概率。并使用改进后的粒子群算法对BP神经网络(BPNN)中的初始化权重和参数大小进行寻优,从而加快网络的收敛效果,提高预测能力。最后,使用本研究所提出的预测模型对测试集中的样本进行总磷浓度的预测,实验结果得到R^(2)为0.975786,RMSE为0.002242,MAE为0.001612。将本模型与当前预测性能较好的其他基准模型进行预测效果的对比,本研究所提出的模型对长江水体总磷浓度预测拟合效果更好,精确度更高。在水资源保护和环境管理领域中使用光谱数据结合融合算法进行预测模型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数据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BP神经网络模型 核主成分分析(KPCA) 总磷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折返式光学系统反射镜组件胶层粘接设计与精密测量
8
作者 赵岳 郭惠楠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8-226,共9页
为了满足折返式光学系统在空间环境中的应用,本文以某空间燃烧光学实验设备中的纹影光学系统为例,针对传统反射镜粘接工艺易受温度变化而影响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反射镜组件胶层粘接设计与量化分析方法,并对其空间姿态的... 为了满足折返式光学系统在空间环境中的应用,本文以某空间燃烧光学实验设备中的纹影光学系统为例,针对传统反射镜粘接工艺易受温度变化而影响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反射镜组件胶层粘接设计与量化分析方法,并对其空间姿态的精密测量进行了研究。采用环氧树脂胶作为反射镜组件的主要粘接剂,并以无热化作为约束条件,对粘接胶层理论计算方程进行改进优化;通过多目标仿真分析及数据拟合,选取合适的胶层厚度,并利用中心偏差测量仪及工装测量法实现反射镜与镜框共轴装配。在此基础上,采用坐标转换法建立基于经纬仪测量的反射镜组件装调坐标系,推导出平面反射镜组件俯仰及方位偏差与经纬仪测量值的对应关系,并通过经纬仪及五棱镜构建测量基准面实现反射镜组件空间姿态的精密测量。最终环境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可实现燃烧光学实验纹影光学系统在空间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工作,其平面反射镜粘接后面型精度RMS为0.023λ,平面反射镜组件与光学系统光轴夹角均优于10″,光学设备在温度范围为-5℃~+45℃时成像清晰。该方法目前也应用于其他在研项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镜粘接 无热化 有限元仿真 精密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元件脉冲离子束超精密智能修形策略(封面文章·特邀)
9
作者 谢凌波 石峰 +5 位作者 田野 巩保启 乔冬阳 孙国燕 郭双鹏 周港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54,共15页
IBF在实现纳米精度的材料去除时,对加工环境及机床精度要求很严格。提出了一种新的脉冲离子束(Pulse Ion Beam,PIB)加工方式,解放了机床的动态性能对加工的影响,避免了连续束流带来的额外去除层。首先对PIB的实现原理进行了说明,验证了... IBF在实现纳米精度的材料去除时,对加工环境及机床精度要求很严格。提出了一种新的脉冲离子束(Pulse Ion Beam,PIB)加工方式,解放了机床的动态性能对加工的影响,避免了连续束流带来的额外去除层。首先对PIB的实现原理进行了说明,验证了其良好的加工性能及出色的材料去除分辨率。其次针对新工艺,仿真分析了PIB加工的优势区间,制定了基于误差分布梯度的加工策略,并利用蚁群算法进行了加工轨迹优化,减少了57.7%的无效路径。最后利用PIB以及新的加工策略,在90 mm的有效口径内实现了0.552 nm精度的光学表面获取,验证了新加工系统和策略的可行性。该研究扩展了离子束作为一种超精密加工方法的应用场景,可以将其作为需要大面积去除微量材料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加工 脉冲离子束 智能修形策略 超精密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光谱卫星舰船目标检测效能分析与建模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文 程娟 +4 位作者 王一豪 曹开臣 葛萌萌 黄刘 张耿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32-1442,共11页
高光谱卫星效能评估是高光谱遥感卫星发展的重要内容,对高光谱遥感卫星设计、研制和在轨性能监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效能分析与建模是开展高光谱遥感卫星效能评估工作的第一步,针对此问题,首先介绍典型星载高光谱遥感成像仪,其次解析... 高光谱卫星效能评估是高光谱遥感卫星发展的重要内容,对高光谱遥感卫星设计、研制和在轨性能监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效能分析与建模是开展高光谱遥感卫星效能评估工作的第一步,针对此问题,首先介绍典型星载高光谱遥感成像仪,其次解析高光谱目标检测效能指标,并且深入分析影响高光谱遥感卫星舰船目标检测效能的关键因素。同时,对舰船目标检测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以目标发现概率为例,构建目标检测效能模型框架,并且采用两种公开的舰船目标数据集分别开展实验分析与模型验证,表明了模型构建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对高光谱卫星舰船目标检测效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高光谱卫星 舰船检测 影响因素 效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X射线分幅相机的高精度低抖动精密同步系统设计
11
作者 赵森 缑永胜 +6 位作者 杨阳 陈震 王博 冯鹏辉 徐岩 田进寿 刘百玉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59,共13页
提出一种结合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计数延时与数字延时芯片的综合方案,采用精密时间测量技术对触发抖动进行高精度测量,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延时芯片对触发抖动进行补偿从而实现消抖,并完成一个系统时钟周期内的细延时。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所... 提出一种结合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计数延时与数字延时芯片的综合方案,采用精密时间测量技术对触发抖动进行高精度测量,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延时芯片对触发抖动进行补偿从而实现消抖,并完成一个系统时钟周期内的细延时。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同步系统能够将触发抖动控制在30 ps以内,延时精度控制在20 ps以内,触发延时控制在90 ns以内。该系统的实现将有助于有效提高ICF实验中X射线分幅相机拍摄的图像信息的完整性,进而促进ICF研究的深入发展。此同步系统的应用对于进一步提升ICF点火实验的精度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且其高精度的时间控制能力在其他领域的高精度同步系统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约束聚变 分幅相机 精密同步 触发抖动 数字芯片延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窗型打拿极光电倍增管的增益特性研究
12
作者 贺峦轩 陈萍 +4 位作者 李洁 刘虎林 田进寿 胡文波 吴胜利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79,共11页
针对侧窗型打拿极光电倍增管增益低、增益一致性差的问题,通过三维动态仿真方法,系统分析了光阴极位置、打拿极形状、排布角度、间距及长度对增益的影响,通过可视化追踪电子轨迹,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结构下的电子运动路径、对增益的影响方... 针对侧窗型打拿极光电倍增管增益低、增益一致性差的问题,通过三维动态仿真方法,系统分析了光阴极位置、打拿极形状、排布角度、间距及长度对增益的影响,通过可视化追踪电子轨迹,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结构下的电子运动路径、对增益的影响方式,厘清了影响规律。并优化结构,在不改变打拿极材料和工作电压下,将增益由9.1×10^(6)提升至2.1×10^(7)。提供了一种仿真、设计打拿极光电倍增管的方法,可直接观察不同结构对电子运动轨迹和性能的影响,避免在研制光电倍增管时,盲目试结构,造成成本增加且达不到理想性能,能够为国内自主研制高性能打拿极光电倍增管及其他电子、离子探测器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窗光电倍增管 增益优化 结构参数分析 二次电子发射 模拟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辅助切削技术的微晶玻璃自由曲面加工研究(特邀)
13
作者 樊明旭 赵建科 +3 位作者 郝伟 丁蛟腾 吉霞斌 孙国燕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9-146,I0001,共9页
为了获得较高质量的微晶玻璃自由曲面面形,将激光辅助加工(Laser assisted machining,LAM)和快速刀具伺服(Fast Tool Servo,FTS)技术相结合,设计研制可用于切削微晶玻璃自由曲面面形的激光辅助快速刀具伺服切削装置。利用弹性梁法理论... 为了获得较高质量的微晶玻璃自由曲面面形,将激光辅助加工(Laser assisted machining,LAM)和快速刀具伺服(Fast Tool Servo,FTS)技术相结合,设计研制可用于切削微晶玻璃自由曲面面形的激光辅助快速刀具伺服切削装置。利用弹性梁法理论计算柔性铰链机构中菱形放大机构的位移放大比,通过静力学仿真获得柔性铰链机构中两杠杆位移放大机构输出位移的绝对误差为0.17μm,机构位移放大比为6.35,柔性铰链机构具有良好的位移同步输出和放大特性,等效应力分析结果显示,柔性铰链机构的最大应力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机构安全可靠。开展微晶玻璃静态激光辐照测温实验,确定实际加工中可接受的最大激光功率为75 W,开展激光辅助快速刀具伺服切削实验,获得微晶玻璃自由曲面形貌,结果表明:在激光辅助快速刀具伺服切削微晶玻璃过程中,表面粗糙度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着主轴转速的减小而减小,当激光功率为75 W、主轴转速为50 rpm时,激光辅助快速刀具伺服切削相比于常规FTS切削,微晶玻璃表面粗糙度最大下降幅度为58.2%,充分验证激光辅助快速刀具伺服切削方式可有效提高微晶玻璃自由曲面的加工质量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晶玻璃 自由曲面 激光辅助加工 快速刀具伺服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引力波探测卫星无拖曳控制系统微扰动机理建模研究(特邀)
14
作者 杨政霖 李青 +4 位作者 邓少龙 王晨 张照国 刘磊 马彩文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共17页
以“天琴三号”概念卫星为研究对象,从力热控三个方面建立微扰动数学模型,并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卫星平台扰动传递函数模型,构建无拖曳系统微扰动集成仿真框架,仿真分析各微扰源对激光精密指向系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无拖曳系统微扰... 以“天琴三号”概念卫星为研究对象,从力热控三个方面建立微扰动数学模型,并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卫星平台扰动传递函数模型,构建无拖曳系统微扰动集成仿真框架,仿真分析各微扰源对激光精密指向系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无拖曳系统微扰动引起的精密指向系统开环角度响应在10^(-8)~10^(-7)rad量级,其中,微推力器扰动起主要作用。因此,在设计空间引力波探测卫星的控制系统时,需要考虑无拖曳系统扰动对激光精密指向系统的影响,并且对微推力器扰动进行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波探测 无拖曳系统 微振动 激光指向抖动噪声 集成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火星沙尘暴探测的广角多光谱成像光学系统设计
15
作者 郭浩 杨建峰 +1 位作者 马小龙 吕娟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70,共15页
为实现火星沙尘暴全球监测,解决目前国内外火星沙尘暴探测系统存在谱段分离、结构复杂、视场小、谱段窄等问题,设计了一个广角多光谱成像系统。该系统采用反远摄结构实现广角成像,利用具备偏振滤光和光谱滤光的复合偏振滤光片实现多光... 为实现火星沙尘暴全球监测,解决目前国内外火星沙尘暴探测系统存在谱段分离、结构复杂、视场小、谱段窄等问题,设计了一个广角多光谱成像系统。该系统采用反远摄结构实现广角成像,利用具备偏振滤光和光谱滤光的复合偏振滤光片实现多光谱成像。选用像元数为2048×2048,像元尺寸为11μm的CMOS图像传感器,实现了F数为11,探测视场为130°×30°,探测谱段为260 nm~750 nm内6谱段的广角多光谱成像。系统最大口径68 mm、总长185 mm。该成像系统在全谱段全视场范围内,在截止频率46 lp/mm处MTF值大于0.46,最大点列图RMS半径小于10.3μm,像面相对照度大于0.74,在工作温度-40℃~+50℃内系统温度适应性良好。该设计基本可以满足火星沙尘暴探测要求,为后续火星沙尘暴探测光学系统的研制提供了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沙尘暴探测 光学设计 多光谱成像 鱼眼镜头 广角成像 紫外成像 消色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可见光双波段复合光电制导组件共口径光学系统设计
16
作者 唐利孬 聂志强 +1 位作者 任丽 牛霞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0-214,共15页
设计了一套激光/可见光双波段复合光电制导组件共口径光学系统。共口径光学结构可以压缩系统尺寸,可见光成像子系统可以获得目标的高清图像,激光接收光学子系统可以对目标反射的激光光斑中心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整个系统入射光通光口径... 设计了一套激光/可见光双波段复合光电制导组件共口径光学系统。共口径光学结构可以压缩系统尺寸,可见光成像子系统可以获得目标的高清图像,激光接收光学子系统可以对目标反射的激光光斑中心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整个系统入射光通光口径26.7 mm,可见光成像系统F数为3,在5 km的作用距离内可识别出4.6 m×2.3 m的车辆类目标,在15 km的作用距离内可识别出10 m×10 m的建筑类目标;激光接收光学子系统全接收视场±5°,线性接收视场±1.3°,截获距离大于8 km。整体光学系统长度为90 mm,宽度为44.5 mm。加入机械结构后体积为93.6 mm×68 mm×50 mm,重量为227克。该系统结构简单紧凑,装调难度低,适用于光电制导组件小型化发展趋势,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光电制导组件 共口径 可见光成像系统 激光接收光学系统 四象限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行星探测成像一体化光学设计及杂散光分析
17
作者 边立国 李旭阳 +3 位作者 陈钦芳 许彤裕 陆志贤 张力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22,共11页
针对小行星探测成像的任务需求,为降低系统复杂性并减小加工装调难度,设计了一种不进行分光路也能对点目标探测、对面目标成像的探测成像一体化折反式光学系统。该系统采用R-C加校正镜的系统构型,工作于可见光波段,焦距为1472 mm,F数5.... 针对小行星探测成像的任务需求,为降低系统复杂性并减小加工装调难度,设计了一种不进行分光路也能对点目标探测、对面目标成像的探测成像一体化折反式光学系统。该系统采用R-C加校正镜的系统构型,工作于可见光波段,焦距为1472 mm,F数5.26,全视场角为0.895°,成像质量良好,结构紧凑,公差可以满足加工装配要求。考虑到暗弱目标探测的需求,采用近似计算的方式求解系统后向散射杂散光,并给出各光学表面粗糙度具体要求;此外,根据系统结构形式设计了相应的内外遮光罩来抑制视场外杂散光。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在给定面型粗糙度和遮光结构条件下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成像 杂散光 后向散射 小行星 遮光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轴偏光瞳主被动复合无焦光学成像系统设计(特邀)
18
作者 张力 李旭阳 +3 位作者 袁灏 陆志贤 许彤裕 边立国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70,共13页
为更好满足空间远距离跟踪成像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可调焦的主被动复合光学成像系统,实现了高缩束比、高分辨成像的目的。前端光学系统以共轴三反系统为基础,通过离轴优化设计了焦距为2500 mm,视场角0.12°×0.12°,F数为8.3... 为更好满足空间远距离跟踪成像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可调焦的主被动复合光学成像系统,实现了高缩束比、高分辨成像的目的。前端光学系统以共轴三反系统为基础,通过离轴优化设计了焦距为2500 mm,视场角0.12°×0.12°,F数为8.33的共轴偏光瞳系统。后端光学系统采用共孔径分光结构,由分光镜分为两路。一路为被动可见光成像,工作谱段为450~850 nm,成像端采用5片透镜作为成像镜组,后两片透镜为补偿镜组可实现1 km~无穷远范围的连续调焦。另一路主动成像采用激光外差相干成像,工作波长为1550 nm,通过孔径分光完成收发一体的成像系统设计。设计结果表明,被动成像系统在100 lp/mm时各视场调制传递函数均大于0.34,接近衍射极限,主动成像系统波像差优于1/300λ,满足成像质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偏光瞳 主被动复合 连续调焦 无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赫兹全介质超材料的类电磁诱导透明效应研究
19
作者 戴仁坤 田江锟 +3 位作者 邹宜足 王豆豆 孔德鹏 马天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133,共9页
设计了一种新型双圆柱结构的类电磁诱导透明(EIT)超材料,其基本单元由两个中空的钽酸锂(LiTaO_(3))圆柱组成。通过有限元算法对超材料的光学特性及其类EIT效应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经过优化设计的超材料能够激发具有极高品质因... 设计了一种新型双圆柱结构的类电磁诱导透明(EIT)超材料,其基本单元由两个中空的钽酸锂(LiTaO_(3))圆柱组成。通过有限元算法对超材料的光学特性及其类EIT效应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经过优化设计的超材料能够激发具有极高品质因子(Q值约为4.63×10^(4))的环形偶极子共振。通过分析谐振状态下的多极子功率分布图和电磁场的空间分布,验证了超材料谐振是由环形偶极子激发的。进一步优化两个圆柱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在1.102 THz附近的类EIT效应,并通过调整结构参数,实现了对EIT效应Q值的有效调控。该类EIT效应是由环形偶极子与磁偶极子之间的耦合作用产生的。所提出的类EIT超材料具有低损耗和易于制备的特点,在生化传感以及高灵敏度光学传感器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 介质超材料 电磁诱导透明 环形偶极子 钽酸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光纤熔接多物理场仿真和实验研究及中红外激光应用
20
作者 陈诗敏 肖旭升 +2 位作者 何文涛 刘成振 郭海涛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61,共11页
针对中红外全光纤激光器系统集成中的异质光纤熔接界面缺陷与热失配难题,提出多物理场耦合建模与参数协同优化方法,通过构建非对称熔接模型,揭示热场梯度分布与材料特性、光纤尺寸的耦合作用机制,基于数值仿真建立一种熔接实验参数优化... 针对中红外全光纤激光器系统集成中的异质光纤熔接界面缺陷与热失配难题,提出多物理场耦合建模与参数协同优化方法,通过构建非对称熔接模型,揭示热场梯度分布与材料特性、光纤尺寸的耦合作用机制,基于数值仿真建立一种熔接实验参数优化方法,实现了石英/氟化物/氟碲酸盐光纤的低损耗(0.15 d B)与高抗拉强度(278 g)熔接。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异质光纤熔接点可承受跨多个波段的高功率传输(>23.2 W@1976 nm、>100 W@981 nm),并成功构建了2.8μm全光纤化激光系统,输出功率达20.3 W。通过加速老化测试验证了系统的长期运行稳定性(超过1 h功率波动为0.37%@10.2 W),证实熔接点抗损伤阈值满足高功率运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光纤熔接 中红外激光 全光纤化 激光器系统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